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熱門】説課稿範文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5.3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熱門】説課稿範文7篇

説課稿 篇1

一、 説教材

教材地位

從教材體系看,第三課講“企業和經營者”,從微觀的層次描述了國民經濟的細胞,第四課講“產業和勞動者”,則要從宏觀的層次上剖析國民經濟的“經脈”,而本框又是第四課的開篇之作,起到很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看,經濟結構調整和新產業格局形成是關鍵性問題,而結構調整的難點和重點都在農村和農業上,所以學習好本框內容可以得出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深刻體悟。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三大產業、農業和鄉鎮企業的有關知識;通過對我國農業的地位、現狀的認識,加強學生對農業的憂患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首位的觀念;並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解決農業問題的有效辦法。

知識和技能目標: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三大產業、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農業、"兩高一優"、鄉鎮企業。

方法和過程目標:通過指導學生自學,提高學生歸納、觀察、發現問題能力和辨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我國農業目前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自學,對糧食等農產品供給仍然偏緊的事實進行形象、直觀的認識,幫助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和美德。

教學重點、難點

結合上面的理解,加上學生離農村生活較遠,缺乏感性認識,所以我把本框的重點確定為讓學生體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引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強烈願望,難點確立為對如何走高產、優質、高效道路有一定的理解。

二、 説教法學法構思

(一)教學設計

根據本框教材理論知識的特點以及學生髮展為本的思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展開教學,輔之錄像、投影等多媒體教學手段。

(二)學法設計

引導自學,提出疑問。課前組織學生進行預習,自行歸納出本課應該掌握的知識點,並提出疑問。這一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質疑能力,及抓住重點的學習方法。

三、説教學過程

(一)詩句導入新課:

曹操有兩句名詩:“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憑藉着這兩句名人的詩句,杜康酒竟得以千年不衰,名揚天下。(學生思考:酒從生產到出售需要哪些環節呢?輕鬆開場,激發興趣。)(二)講授新課

對於GDP、GNP部分的教學

展示教材98頁“我國三大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圖”,並補充美國三大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圖。我先介紹GDP和GNP的相關知識,可以由“姚明在美國NBA打球的收入”釐清兩者關係:姚明的收入應計算在中國的GNP中,或者計算在美國的GDP之中。然後結合圖表讓學生進行縱橫比較,並討論兩個問題:①統計GDP或GNP的意義有那些?

②通過比較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兩點結論。(這樣便於學生理解,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很好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對於農業部分的教學

1、由於這部分知識點多且零散,所以通過呈現“先行組織者”的方式,讓學生首先做到心中有數:①農業的含義和分類、②農業的作用、③我國農業的現狀(成就和不足)、④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意義、⑤如何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⑥同時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2、農業的含義和分類由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我結合溧陽板栗和螃蟹的生產幫助學生加深對含義的理解,導入農業的作用。

3、讓學生分析教材99頁第三自然段多農業作用的描述一共講了幾個層次,師生共同探究後概括出農業的四點作用:一個形象比喻,三個方面切入。“一個形象比喻”是指農業是國民經濟這座大廈的基石, 學生討論:為什麼糧食是基礎的基礎?(從我國的現實糧食供給來討論,假設我國有錢去國外購買糧食去分析,“飯”的漢字構造分析)

5、多媒體出示美國農場與中國農田在農忙是的情景,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中國農業技術設備的落後,從而引出應大力發展農業。用民謠“想的是先富快富,盼的是政策穩定,缺的是資金技術,愁的是沒有銷路”引出如何來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然後通過學生討論、畫圖表、創設情景等方法,從政策、科技、投入、產業化四個方面啟發引導學生掌握這一內容。

6、因為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問題是目前的新問題,也是學生比較難以明白的內容,事實材料來幫助學生形象地進行認識,這裏主要是檢查學生的調查報告。並調取相關資料以天目茶場"公司+農户"模式的產業化經營為例加以分析説明。

7、農村經濟“無農不穩,無工不富”,請同學談談自己的理解。

四、課堂總結鞏固

1、先請同學們總結。

2、教師引導: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深刻的理解了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國農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要知道農業發展緩慢,農民增收就非常困難,農業社會就難以穩定,農村經濟就難以發展.以致於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年來黨和國家一直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探索農業發展之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總之,“三農”問題的解決,任重道遠。

3、佈置兩道典型題目,當場鞏固。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認識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材將分數的知識分段教學,本課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它是認識幾分之幾的基礎,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這節內容應藉助教具演示和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通過演示和學生操作,使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產生分數。數學新課標對這一部分知識的要求是:初步認識分數——幾分之一,會讀、寫簡單分數,初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特點,本節課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幾分之一,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會寫簡單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觀演示、觀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途徑與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含義,初步建立幾分之一的概念。

難點:理解分數的含義。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已具有一定的整數知識,在生活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數來表示的量,雖然他們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半多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來表示某些量。初學分數,由於分數這一概念比較抽象,與整數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學生初學分數會感到困難。

針對這些情況,我採用了:情景教學、演示、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知識,達到最終的學習目的。

學法:主要採用了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手段:學生通過分、塗、折、説等手段輔助教學,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達到幫助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的目的。

二、教學環節

這節課我安排了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體驗分數的產生

課一開始,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

同學們知道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什麼日子嗎?(中秋節)在一箇中秋節的晚上,媽媽準備了一個大月餅平均分給彤彤和弟弟兩人吃。怎樣分才能讓兩個人都滿意?

(我提出這一問題目的是給學生建立“平均分”這一概念。)

通過平均分每人得到了一個月餅的一半(板書:一半)“一半如何表示?”在這裏我先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表示一半的意思,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激發探索慾望。

通過彙報交流,最後得出“一半”不能用整數來表示,於是就產生一種新的數——二分之—。這個數我們就把它叫做分數。(板書:分數)緊接着介紹分數的讀寫法和各部分名稱。

板書:

1…分子

寫作:——…分數線

2…分母

讀作:二分之一

(在這個環節裏,引出“一個月餅2個人平均分”,結果應如何表示的問題,在問題與舊知的衝突中,學生激起了對新知濃厚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分得的結果不能用整數來表示,認識分數的認知需求得以產生。)

(二)動手操作構建新知

在這個環節裏面我安排了三個步驟,分別是:

1、深層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是認識其它幾分之一的基礎,必須讓學生形成二分之一的表象。但理解分數的含義又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認識二分之一時,出示課件:再次演示平均分一個蘋果的動畫,學生初步認識“平均分”,理解圖中的幾份數和一份數的含義。通過直觀演示,學生對二分之一有了初步的認識。接下來,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一張紙(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折一折,把它的二分之一用塗色的方法表示出來,再在小組交流。教師將學生的`作品貼在二分之一的下面。讓學生明確:幾種折法不同,有的圖形也不同,但都是把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張紙的二分之一。

為了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教師出示不是平均分的長方形紙(其中一份寫上二分之一),讓學生討論:這塗色部分用二分之一表示對嗎?目的是進一步強調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數表示。

通過折一折,塗一塗等活動,讓學生在“做數學”的活動中,主動探索,再通過交流進一步感知幾分之一的含義,學生通過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二分之一,進一步認識了二分之一,豐富了二分之一表象,為後面繼續認識其它分數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知識遷移認識四分之一

學生有了二分之一的表象,根據知識的遷移讓學生通過情景圖的直觀演示去認識四分之一。

出示課件:方方和園園將蘋果平均分成2份,正準備吃時,他的好朋友東東和聰聰也來啦!於是方方和園園將各人手中的半個蘋果又平均分成了2份,每人得到了其中一份,這一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嗎?同位互相討論,全班交流。

最後得出: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為他不是把一蘋果平均分成2份,而是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一份是這個蘋果的四分之一。接着讓學生找出幾個四分之一?

學生通過看、想、找、討論、交流進一步認識了分數的含義,並理解了這裏的四分之一就是將一個蘋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蘋果的四分之一。

3、知識擴展探索其它幾分之一

在認識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基礎上,逐漸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在探索之前,我設計了一個操作演示的情景。把一張正方形的紙,先對摺,再對摺,繼續折下去,每對摺一次,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一,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自主探索,教師參與到活動中去,我設計了三個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折一折:折喜歡的圖形。

畫一畫:在摺痕處用鉛筆或水彩筆畫線,並把其中一份塗上陰影。

看一看:把小組的成果放在一起看看你從中發現了什麼?

説一説:説你從中發現了什麼?

在學生彙報交流時教師隨機板書:三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分之一……並讓學生明確:這些分數都是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數。(板書:各部分表示的意義)。這就是我們今天認識的“幾分之一的”分數,進一步完善課題。

1…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

寫作:——…分數線(表示平均分)

2…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

讀作:二分之一

讓學生運用多種材料進行操作練習,既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又拓展了對知識的認識角度。學生在獨立的操作過程中逐步積累了獨立探究的策略,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通過交流可以完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聯繫生活拓展新知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為了使課內練習起到促進學生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設計練習時做到形式多樣、重點突出、層次清楚、針對性強,並注意面向全體學生。

我設計了五個練習內容:

1、寫:看圖寫分數。

2、塗:看分數塗顏色。

3、説:説圖中塗色部分表示的分數是否正確。

我設計這三個練習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會讀、會寫、會認幾分之一的分數,面向全體學生,使90%以上的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

4、找:從生活實物中找分數

設計此練習是讓學生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折:用一根繩子,反覆對摺,得出分數的個數是無限的。這是一道拓展思維題。

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設計此練習是在保證大部分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的情況下,避免少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同時通過折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所佔的越少,為後面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奠定基礎。

(四)自我評價感受成功

今天我們學習了新朋友——分數,你對它瞭解多少。請結合下面一段話,進行自我評價。

有一天孫悟空在花果山上,看見一棵樹上有14個仙桃,於是孫悟空把14個仙桃摘了下來放進口袋裏,下山時,剛走了一半的路程,看見滿地西瓜,它又摘了一個大西瓜。回到家後孫悟空首先將這個大西瓜平均分成了八份,它和7個小猴各吃了一份,接着又將14個仙桃平均分成了7份,每個小猴子分到了2個仙桃。

(1)你能從這段話中找出“幾分之一”的分數嗎?(找對2個分數得2,全找對得4)。

(2)結合生活實際用“幾分之一”説一句話。

設計此練習目的體現了分數的生活應用和語文與數學的整合。

説課稿 篇3

一、緊扣特點,説教材

1、今天,我説的課文是魯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的第7課《一分鐘》。課文以國小生喜愛的故事形式出現,內容較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為早上多睡了一分鐘,帶來的卻是20分鐘的遲到,是一路焦急地等待和不停地歎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臉紅的尷尬,是深深的後悔和寶貴的教訓。選編本課的意圖不僅是讓學生知道時間的寶貴,懂得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課文中識記生字。

2、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單元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1)認識 9個生字,會寫“鍾”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朗讀中體會元元的心情,感悟時間的寶貴。

3、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4、教學難點:識記生字,理解“哈欠、決定”的意思,感悟時間的寶貴。

二、説教法:

基於以上一些想法,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進行説明:

(一)設疑導入,揭示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好奇心強的特點,設計了一分鐘本應該等於六十秒但元元卻讓一分鐘等於了二十分鐘這個小問題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揭開了本節課的序幕,讓學生對新課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下文的學習作好鋪墊,埋下伏筆。

隨機識記“鍾”字:

“鍾’字是本節課要求會寫的生字,我採用歸類識記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你還知道哪些字也帶着金字旁?”引導學生歸類複習,在對比中不僅讓學生聯想起以前學過的生字,更旨在讓學生獲得對形聲字的構字方式及認讀方法的直觀經驗,體會漢字傳情達意的獨特魅力。

(二)初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課文,思考“一分鐘與20分鐘分別指的是什麼?”理清文章的脈絡,幫助學生把握住課文內容,為重點段落精讀感悟做好準備。

(三)精品細讀,隨文識字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課標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使用結合。本課的生字教學中,我主要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在教學中注意滲透識字方法。

在教學“零”字時,我先引導學生模仿鬧鐘的聲音,讓學生讀準“零”在本課的變音——丁零零,再通過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加以識記。 這樣,通過師生間的適度對話,將漢字融於生活化的語境中,使之活起來,以此增強學生對漢字的識記與運用,從而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內在動力。

在此環節中,我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採用多種識字方法進行自主識字上,例如:

a、猜謎語識字:“大門裏邊有市場”(鬧)

b、加一加識字:哈、遲

c、熟字換偏旁識字:快、塊、訣—決

d、漢字演變規律識字:欠

e、理解詞義識字:歎、悔

(四)引導體會兩次“歎氣”,多元閲讀,以讀代講

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培養學生敏鋭的語感,就必須從語言文字的細節入手。第一段的教學中,我抓住“哈欠”一詞,引導學生做動作、説體會,並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感受元元的心理,讓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後面的朗讀訓練中,我抓住文中的關鍵詞“歎氣”進行反覆咀嚼品味,引導學生加動作表演,讀出元元后悔的語氣,從中懂得時間的寶貴,要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從而突破本文的教學難點。

(五)找朋友,複習生字:

做“找朋友”、讀課文編寫的小詩,的遊戲、。

通過有趣的遊戲活動,既鞏固生字識記,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六)趣味寫字、及時評價:

“鍾”是左右結構的字,引導學生寫這個字時,我讓學生先認真觀察,寫時要注意左窄右寬,左邊的金字旁要寫的小一些和右邊的中字要捱得緊一點,中的第一筆豎寫在書中線上,第三筆橫正好寫在橫中線上。

寫字評價環節意在讓學生對自己的書寫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並在評價中學會自評,學會反思。這樣的評價有利於學生進行自我操作,寫完後學生會認真審視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反思中培養對漢字的審美能力;在反思中學會讚賞自己,培養自信心;在反思中也初步意識到自己存在着不足,並能在自我評價中不時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三、簡潔大方,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文章結構的簡縮,是課文精華的體現,簡潔大方的板書能吸引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因此,這節課我通過板書多睡一分鐘、遲到20分鐘讓學生體會到一分鐘的寶貴,引導學生做一個珍惜時間的人。

總之,以上設計我力求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在教學設計總體上體現“實”字,在具體教學環節中體現“精”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真”字,將紮實的語言訓練和“個體價值的體現”結合起來。

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參與區語文教研活動,通過這節課的備課、教學,讓我也嘗試了新教材略讀課文的教法。下面我就來説説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意圖。

【教學理念與目標】

新課程標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強調教育要體現人文性、實踐性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自己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從而培養他們閲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根據以上這些,從三個維度出發,我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 能通過閲讀引發思考,敢於質疑。

⑵ 能夠利用導讀解決疑難,培養略讀課文的閲讀方法。

⑶ 能夠運用寫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穫,並從中獲得感悟。

3、知識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內容及過程】

這篇略讀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一、首先,提出質疑,初步感悟 讓學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時,通過閲讀,整體感知,能捕捉並提煉課文的重要信息,對《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補充課堂中學生的反饋情況)同時,在閲讀過程中能產生問題,“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培養了學生細心讀書、邊讀邊想的好習慣。(補充學生提出的問題)今天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集中,實際只要解決了“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那麼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其次,利用導讀,解決問題,昇華感悟 我利用略讀課文中的導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解決問題。導讀的三個問題是層層深入的,同時也揭示了課文的中心。前兩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通過讀,學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學生的情感也同時得到昇華。對最後一個問題“聯繫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我安排了寫,主要意圖是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三、最後,以讀代講,體驗感悟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抓住把讀書貫穿於閲讀教學的全過程,自己認認真真地讀書,應當是閲讀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設計時教學時,主要想讓學生靠在課堂上讀通,讀懂,讀熟課文。備課時,抓住備”讀“。要多讀,善讀,每讀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麼方式讀要有明確的目的。 在實際教學環節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課文,根據要求來自由讀課文;交流”老人創造的奇蹟和什麼情況下創造奇蹟“時,以讀代講,講得少,用讀去體會。最後對重點句子的理解,通過寫感想後讀一讀。

以上這些是我的教學意圖,但在實際教學中,可能還有很多問題(簡單談談課的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一起探討略讀課文的教學方法。最後,我以葉聖陶先生曾説的一段話來結束我的講話,”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葉老的主張是,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和各位老師一起共勉。謝謝!

説課稿 篇5

一、分析教材,把握中心。

1、説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三冊第三單元數學活動課《我長高了》。

2、教材簡析:《我長高了》是在學生學習了釐米和米的認識基礎上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測量長度的活動。在測量長度活動中,教材通過讓學生互相測量身高、步長、兩手伸開長以及測量門窗的寬度等實際活動,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3、教學目標:(1)在活動中學生進一步鞏固對釐米、米的認識;(2)學生掌握正確的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初步形成對周圍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滲透簡單的統計思想。

這部分的教學重點是學生掌握正確的量物體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教學難點是在活動中滲透簡單的統計思想。

二、選擇教法,指導學法。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設計了一條通過教師啟發,學生動手操作,從感知中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掌握正確測量方法的途徑,採取導一扶一放的教學策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為了使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實現,在重視教法選擇的同時,更要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猜測感知:通過猜一猜講桌和窗的長度,感知釐米和米的和長度。

2、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動手實際測量物體的長度,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同時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

3、歸納概括:在活動中,教師用統計表記錄數據,使學生初步瞭解收集數據的方法,積累一些對統計初步知識的感性認識。

4、自由測量:通過指導學生自由測量,想一想,議一議,讓學生自己探索知識。

三、優化教程,合理安排。

本課時計劃分四個教學環節,每個環節設立不同的側重點,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逐步達到教學目的。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慾望。

1、温故鋪墊:比劃出1釐米、1米的長度,目的是喚起學生對釐米和米實際長度的回憶。

2、談話創設情境:同學們能猜一猜講桌的長和窗户的寬嗎?通過大家自由猜測,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這時教師提出大家的猜測是否準確這一疑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第二個環節:實際測量,掌握方法。

在這個環節中,首先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測量講桌的長和窗户的寬,驗證剛才的猜測是否準確;然後教師將學生測量的結果收集在一起,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問題,為什麼有的會不一樣?學生思考後發現有的同學在測量時方法不對,因而出現了誤差;最後教師針對這一問題指導學生思考,正確的測量方法應該是怎樣的?在學生敍述後再用課件展示加深印象,從而使每個同學都能掌握測量的正確方法,並將此方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第三個環節:滲透統計內容,建立感性認識。

1、談話引入:猜一猜同學的身高大約是多少?怎樣知道猜測結果是否正確?

説課稿 篇6

説課內容:

(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口技》選自語文出版社國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6單元。

本單元課文的主題是“文化生活”,5篇課文從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代生活的一些側面,有利於學生增強對古代生活的認識。

這一單元的重點要求通過朗讀,讓學生聯繫自己實際生活體驗,領會作家對“文化藝術”的感悟。從而提高語文素養,陶冶情操。

本文記敍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通過描寫口技表演者摹擬深夜一家四口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發出的精彩聲響,以及賓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為真的反應,生動地再現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藝,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文言文字詞的落實積累,特別積累古漢語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2. 領會口技藝人高超的表演技藝。

教學難點:本文表現手法的探究——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側面描寫的烘托作用。

三.學情分析

這是七年級下的一篇課文。這一時期,同學們已經學過了十多篇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學文言文的基礎,學生學起來應該不太吃力。

七年級的學生求知慾強,所以課堂的氣氛比較好調動,如拋給他們問題,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再啟發他們自主地尋找答案。

另外,本文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絃,學生應該很感興趣。

這些都是學好本課的優勢條件。

(二)目標分析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本課制定如下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積累本文一些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如:模擬聲音的詞語,表時間的詞,古今異義,多義詞等。

2.培養領會文言文課文內容的能力。

3.學習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及其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朗讀中辨析,辨析中朗讀;領會中積累,積累中背誦。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深切感受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熱情。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學法

1、 辨析法:指導學生在閲讀文言文中,用分點或者拉網的方式將同類詞語進行歸納、辨析。在反覆操練中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2、 朗讀法:在辨析、歸納的基礎上以各種方式朗讀,明瞭意思,領悟寫法。

可以這樣説,書是讀懂的,不是講懂的。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3、 勾畫圈點法:引導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4、 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二.教法

1.以朗讀帶辨析,以辨析促積累,由淺入深,實現知識積累與能力訓練的結合。新課標中要求中學生能“讀懂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所以教學重點設為讀,背,大量積累。

2.用詞語辨析帶動全篇的教學,每一組詞既提示了一個知識點,又形成一個積累板塊,可謂思路清晰,步驟明快。讓學生對課文逐步形成完整而有規律的認識。

學法與教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定教”的理念。

教學過程的優化、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進,是語文教學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所以在本文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設計了辨讀法,以文言文為訓練材料,以引導學生朗讀為主要手段,通過不同角度 辨析朗讀,以達到辨析字詞、積累知識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 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請1-2名學生表演一段口技, 再鼓勵其他同學予以評點。進而出示課題 。

之後,指導學生閲讀課後的《口技漫談》,瞭解口技的淵源典故 。讓學生説口技表演含義 ,教師作相應的補充介紹

如果説一節課是響鼓,那麼導入則是第一槌, 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樣的導入不僅讓學生切身地感受到了口技的魅力,而且訓練了他們的豐富想象能力,同時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對新課的學習充滿期待。

二.簡介作者與作品

在這一環節,我將告訴學生:作者林嗣環是清朝福建晉江人。其作品《口技》屢屢入選國中語文課本,為家鄉泉州爭得榮譽。

這樣的介紹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更提高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三.四辨四讀

⑴辨聲音,知情節: 引導學生辨析描摹聲音的詞語,並且感知故事情節,

1. 教師範讀,學生思考:口技表演者模擬了哪兩段時間的故事情節?請列舉每段情節中表示聲音的詞語?

學生思考後複述情節並列舉表示聲音的詞語,教師出示幻燈片明確。

第一段情節: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

犬吠 欠伸 囈語 大啼 含乳啼 拍而嗚之 絮絮 初醒聲 叱大兒聲 齁聲 作作索索 盆器傾側 咳嗽

第二段情節:深夜,失火到救火:

大呼 齊哭 百千人大呼 百千兒哭 百千犬吠 力拉崩倒之聲 火爆聲

呼呼風聲 百千求救聲 曳屋許許聲 搶奪聲 潑水聲

2.當堂積累

讓學生結合註釋,掌握“犬吠、欠伸、囈語、拍而嗚之、絮絮、齁聲 、作作索索、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曳屋許許聲” 這些描摹聲音詞語的的意義 。

3.教師指導朗讀:

採取教師範讀與學生仿讀相結合。輔以教師評價與朗讀技巧的點撥 。力求再現口技模擬的聲響場景。

⑵.辨時間,明變化:引導學生辨析表時間的詞語。

1.要求:跳讀全文,標出表時間的詞語 ,根據註釋加以分類。

學生查找併發言。

教師出示幻燈片明確:

① 表突然發生:忽

②表幾件事同時發生:一時

③表兩件事相繼發生:既而

④表在特定的某個時間之內發生:是時

⑤表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少頃、未幾、俄而

2. 指導朗讀:朗讀中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時間的變化。為了避免朗讀形式的單調,根據男女聲音特點,女生齊讀第2段,注意用舒緩的節奏表現深夜的寧靜;男生齊讀第4段,要用急驟的節奏表現出火警高潮時的緊張。

⑶. 辨反應,品精妙:辨析表現聽眾反應的詞語來領悟側面描寫的烘托作用。

1.思考:面對逼真的口技表演,聽眾的反應如何?

指導學生朗讀2、3、4段。一名學生朗讀模擬聲音的部分,其他學生齊讀表現賓客反應的部分。教師引導學生歸納表示聽眾反應的詞語。

教師出示幻燈片明確表示聽眾三次反應的詞語。

第一次反應(由睡到醒):伸頸 側目 微笑 默歎

既表現聽眾的陶醉入神之態,又有心領神會之狀。

第二次反應(由醒到睡):意少舒 稍稍正坐

表現聽眾的入情入神。

第三次反應(失火救火):變色離席 奮袖出臂 兩股戰戰 幾欲先走

既有神態動作展示又有情感心理的暴露,表現了聽眾身臨其境。

2.要求學生結合註釋與工具書掌握和積累這些詞語。

3.在掌握的基礎上思考:聽眾的反應屬於哪一個角度描寫?有什麼表達效果?

學生思考後回答。

教師明確:側面描寫。表現了口技人的高超表演深深吸引與感染了聽眾。從側面烘托了表演的戲劇效果。

⑷.辨道具,悟高超:通過辨析顯示道具簡陋的詞語來領悟側面描寫的烘托作用以及首尾呼應的寫法。

1.思考:模擬如此千奇百怪的聲音驚險萬狀的場面,口技人是通過哪些道具表演的?朗讀課文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標示相關詞語。

學生朗讀後回答。

教師出示幻燈片明確: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撫尺

2.思考:道具有什麼特點?有什麼作用?

學生討論後回答,教師歸納明確:如此簡單的道具開頭交代,結尾強調,結構上首尾呼應。 技巧上以道具的簡單反襯聲響的繁雜,用4個“一”呼應5個“百千”,以一當百,烘托出口技人表演的不凡,應證了口技人的“善口技”。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單向對學生的“培養”活動。教學關係也成了: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給,你記。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與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與體驗。

以往教授文言文時常見的模式是老師譯學生記,這對學生來説是被動的。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就是一個裝水的容器,被動地等待老師把知識注進去,這對學生潛能的開發和自身發展都是不利的。根據教學目標,我設計了辨析法,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了系統知識,而且掌握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正確、流利,有情感的朗讀,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語感,以及豐富學生情感的有效途徑,同時,對於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意, 全面把握文章思想也有積極的作用。我在四辨中輔之以四讀,引導學生在歸納辨析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吟詠融入情感,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由此,我認為“四辨四讀”較好地落實了教學重點,同時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三辨積累。通過歸納辨析同義詞語,辨析一詞多義的詞語,辨析古今異義的詞語來完成本文重點文言文詞語的積累。

⑴.歸納辨析同義詞語。

①羣響畢絕——眾妙畢備:各種

②婦撫兒乳——婦拍而嗚之:輕輕拍打

③變色離席——滿坐寂然:坐席

④大啼——百千兒哭:啼哭

⑤一時齊發——百千齊作:發出

⑥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又夾百千求救聲:夾雜

⑵.辨析一詞多義的詞語。

①妙 ②指

③絕 ④坐

⑤乳

⑶.辨析古今異義的詞語。

①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②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③賓客意少舒 ④雖人有百手

⑤兩股戰戰 ⑥幾欲先走

⑦當是時 ⑧以為妙絕

⑨不能名其一出

語文新課程標準建議:對文言文的理解要求是能夠讀懂淺易的文言文,並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重點掌握常見的 文言實詞 和虛詞。根據新課標精神,我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除了歸納出本文要求重點掌握的關於聲音、時間、觀眾的反應的詞語。還從同義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三個角度歸納辨析重點的字詞。

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閲讀課文並找出同類詞語,最終教師出示幻燈片予以明確。在此基礎上或學生自主學習,默而志之;或小組檢測,合作探究;或教師抽查,學生搶答。切實達到領會與積累的目的。

四.朗讀鞏固:在以上辨析積累的基礎上回顧全文,全體抑揚頓挫的誦讀課文。

五.佈置作業:

語文新課程標準建議: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建議,同時為了激發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熱情,我佈置了這道作業:觀察並思考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民間藝術家的表演、手藝人的技藝和口技藝人一樣值得我們欽佩?我們學習林嗣環,把這些民間藝術記下來,寫一小段類似《口技》的文章。

(五)評價與反思

《口技》一課,我嘗試運用辨讀式教學方法,它是以引導學生朗讀為主要手段,通過從不同角度辨析朗讀,以達到辨析字詞,理解內容,積累知識的目的。這種教學方法運用得好,能使課堂模式富於變化,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

在實際教學中, 改變了學生原有文言文學習的單一被動的方式,取得了成效,收穫了創新的喜悦。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完文章後,長長地吁了口氣,有緊張,有激動,更有無限的讚歎。

課後,我反思這堂課的教學行為, 我認為採用辨讀式教學,老師要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必要的指導,比如:要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做好讀書卡片,上課時才能收放自如,資源共享,既不費時又能環環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深層次的思考,辨讀式教學在系統複習中,也許不失為一種更好的教學手段,因為它可以進行分點式或拉網式訓練,如讓學生進行同義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歸納、辨析。這樣,每一個知識點,形成一個積累板塊,思路清晰,步驟鮮明,學生學起來系統而有條理,記得牢固而又全面。

説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四年級體育《彎道跑》。下面我從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説教學目標

本課我確定的教學目標為:

1、 使學生理解彎道跑的技術原理,明確跑的目的是發展速度,為中長跑奠定基礎;

2、 通過彎道跑練習,使學生掌握跑的要領,部分學生能達到動作定型;

3、培養學生不怕艱苦的拼搏精神,提高自我鍛鍊能力,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

我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有三點:

一是基於對新課標的理解。新課標強調堅持&qut;健康第一&qut;的原則,將增進學生的健康貫穿於教學的始終。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也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充分發揮學生運動的積極性,提高每一位學生的運動能力。

二是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彎道跑是水平二的教學內容,屬於田徑教學範疇。本課內容是學生已在初步學習耐久跑的基礎上實施教學的,它是為學生以後學習田徑中各類跑的教材作基礎。

三是基於對學情的分析。四年級的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關鍵時期,活潑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且善於模仿,喜歡新穎的,多人或集體參與的活動,有較強的表現慾望,但注意力不太穩定。其身體基本活動能力多是模仿或自發形成的,對技術要領還未形成較正確的理解。

依據教學目標以及教材內容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彎道跑身體動作的變化。

依據教學目標以及學情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為:彎道跑時克服身體向內傾斜,擺臂動作。

二、説教法

依據本課的教學內容,首先我採用嘗試教學法進行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能動地去學習;其次採用了講解示範法,以精煉的語言講解和正確的示範,使學生獲得正確的動作概念和模仿正確的技術;最後我採用了對比練習法,以容易出現的錯誤動作和正確動作進行對比,使學生加深正確動作的印象,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充分突出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三、説學法

根據四年級學生想象思維較弱,直觀模仿能力較強,願意在教師的帶領下參加集體活動的特點。學生通過嘗試練習,觀察模仿 ,重複練習以及教師的指導,既滿足了學生好玩,好動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又使其初步掌握了彎道跑的基本技術。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通過三個部分來完成教學:

1、課堂常規和快速熱身操為準備活動部分。

2、組織學生嘗試練習,教師發現問題後進行講解示範,學生觀察並模仿教師正確的動作後進行重複練習是本節課的基本部分

3、以喊數抱團遊戲和簡單的放鬆肢體動作逐步使學生身心恢復到相對安靜的狀態。教師對這節課進行總結後宣佈下課。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Tags:説課稿 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