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熱門】説課稿範文彙總七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84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説課稿範文彙總七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葉子的啟示——線與造型》葉片上的脈紋線條清晰,粗細變化有規律,適宜用線造型的方法來表現。感受葉脈深淺粗細的變化,體會粗細葉脈之間絲絲不斷的特點,增強觀察描繪能力。本課教學時正逢落葉繽紛的秋季,不同種類的葉片的形狀、姿態各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又富有變化;而葉脈好似神奇的網,由從粗到細的種種線條構成。通過描繪葉片,提高學生用線造型的基本能力,並感受構圖的均衡美感。

本單元着重讓學生了解“線”這一元素在造型中得作用和用“線”造型的方法。兒童的線條大膽隨意,具有稚拙的塗鴉美感。隨着年齡的增長將學習線條的多種形態和不同的表現效果,從而進一步認識線條這一重要的造型元素,能動地掌握線條、運用線條。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課文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擬定如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知道“線”在葉片上美妙的排列,掌握“線”的自然分佈規律。

過程與方法:觀察“線”的排列和分佈規律,用“線”的不同排列方式表現葉片上的紋理,通過“線”的分佈規律描繪出葉片的美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通過學習體驗到葉片上“線”的美感,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審美水平。

教學重點:用“線”的不同排列方式表現葉片上的紋理。

教學難點:通過“線”的分佈規律描繪出葉片的美感。

二、説教學過程

(一)渲染情感,導入課題。

先展示一段短片視頻《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請同學們欣賞觀看

故事情節:小村莊的人們不注意保護樹木,任意地亂砍亂伐,村莊的土地沒有了樹木的保護,被洪水衝得一無所有了。

故事意義:用斧頭砍來的樹木製成犁、傢俱、工具、房子以及生火用的柴等生活中得一切,給人類生活創造了財富,但不久,帶來了洪水這一災難,淹沒了村莊。毀壞自然人類可以換得一時的快感與享受。人類破壞自然,自然就要懲罰人類。

(二)揭示課題,領悟自然

葉子鑲嵌在城市,鄉村的.道路上,給它們披戴綠裝,使它們更加瑰麗多彩,為人們創造了一個生機勃勃、色彩豐富優美的環境。

提問:那麼請同學們想一想,葉子和人類有什麼關係?通過學生的回答,再給予一點暗示指導。根據他們的回答,再總結梳理葉子與人類的關係。葉子跟人類的關係:

(1)生活環境:葉子為人類提供優美的自然環境

葉子的光合作用能提供淨化空氣,提供氧氣

(2)衣食住行:原始社會人們用樹葉來遮風避雨,採集樹葉食用。現在生活葉子被我們廣泛應用:如茶葉、食用的蔬菜、藥用價值等等。

(三)表現葉片,認識葉片

認識葉片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若是不瞭解葉片的組成結構,是不會用線條造型來繪畫出葉片的。為幫助學生正確清楚的瞭解葉片的組成以及葉脈的特點,我利用課件清楚展示:

葉片的脈紋就像人類身上的血脈,主次分明,排列流暢有序。

説明: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圖文結合,學生討論,作品展示等形式,並藉助於現代多媒體技術,使學生髮揮想象力,從相似的事物中進行豐富的聯想,並能創造出美的形象來。

葉子的組成結構:葉子有表皮、葉脈、葉肉組成

葉脈的特點:葉脈分主脈、側脈和細脈;葉脈佈滿整個葉片;排列規則具有肌理美感

葉脈的作用:支撐葉片;輸送養分

(2)(出示圖片)引導學生尋找葉片上的脈紋產生的變化生動的美感。

(3)引導學生髮揮想象,説説還有那些奇特的葉片。如松針

(四)表現葉片,懂得構圖

學習構圖的一般知識,瞭解葉片在紙面的大小位置。學生一般能掌握對稱式構圖方法。

先讓同學們瞭解何為構圖,構圖在美術作品中得重要性。構圖:就是組織畫面,把畫面上要表現的內容擺佈的好看,符合美感要求,或稱佈局,也稱章法。就是要解決好物象在畫面上的合理位置、大小比例、前後主次、疏密均衡、對比統一等多種關係。

(1) 畫單片葉子時要注意葉片大小合理,姿態變化。

(2) 畫一盆植物時,要把主體形象安排在設置的井字框架線上,使主體突出,但不呆板。

(3) 每片葉子有大小、偏斜、分合的變化,使畫面結構有前後透視變化、疏密排列合理的美感。

(五)倡導環保

展示抗洪救災圖片,討論表達了些什麼內容。體現了抗洪救災精神,不畏艱險,勇於擔當,迎難而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通過葉子的啟示——倡導保護環境,珍愛自然環境

討論應該怎麼保護環境,寫環保口號,以小組形式回答一條環保小口號。

(六)嘗試體驗

畫一片葉子,要求:

(1)構圖合理

(2)靈活運用線條造型

(3)組織畫面物體之間的層次關係

鼓勵學生作畫,對造型能力弱的學生,可參照書本上的範畫進行臨摹,學習葉脈排列的方式。對造型能力較強的學生,可直接寫生描繪。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認識鐘錶》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編寫。

一般來説,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牀、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

通過觀察、***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2、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思維拓展目標:

(1)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難點:正確説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

二、説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多種遊戲,讓學生在遊戲和活動中學習。同時我還採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畫鍾、談鍾合作交流發現鐘面的結構,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畫一畫、説一説、做一做、找一找、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三、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2)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4)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層: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出示鬧鐘聲和錄音讓大家猜謎,當同學們猜出鬧鐘,再説説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層: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畫一畫鐘面,做一做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裏,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回憶自己平常所看到的鐘面並把它畫下來。同時選兩個畫得有代表性的同學在黑板上板書出來。接下來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別人的鐘面與自己的看發現了什麼?充分的讓學生説一説。數一數,主動探索性觀察解決問題,把自己發現的與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將知識轉為內化,如:有的學生髮現有長針也有短針等,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採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時針和分針作自我介紹,用充滿童真的語言來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電腦數,得出鐘面的基本結構,也強調了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的特點,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同時以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第二步驟是學習整時的認、讀、寫。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3個鐘面板在黑板上,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時針和分針的區分,做一個時針和分針交朋友的小遊戲。最後讓學生動手***作,撥一撥,在這裏教師作示範按順時針撥動鐘面,再讓全班同學參照老師的方法,一人説時刻,一人撥鐘面。這為今後的教學作鋪墊。

在教學整時的兩種寫法時,我先介紹漢字“時”表示的方法,在教學電子錶形式時,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桌子上放着什麼?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鐘?自然巧妙地把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打開學生的記憶大門,使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答案,通過對8時的兩種書寫形式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時兩種寫法,再通過練習,讓學生板演黑板另外兩個鐘面的寫法。使學生學以致用,促使知識內化。

第三層: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寓教於樂,溶練習於遊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裏我主要設計了三大板塊。

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2:找朋友。

3:生活情境體驗。

1.我用課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讓學生邊看錄像邊互相説“小朋友什麼時間在做什麼”然後讓學生評一評他的安排合理嗎?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認識數學的活動課,體現“數學源於生活,賦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也為後面的作業打下鋪墊。

2.在找朋友中,讓學生全員參與,給每個小朋友都帶上頭飾(鐘面、整時的兩種寫法),讓時間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個好朋友。這樣設計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鐘面和兩種記時方法的聯繫,同時以調動了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又將課堂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

3.通過去買東西的生活情景體驗,啟發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第四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我先讓學生説説在這40分鐘裏學會了什麼樣?你是通過什麼方法知道的?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

以上是我對“認識整時”這部分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體系

蘇版教材第八冊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生命的壯歌》。本次説課以第二篇短文的教學程序為例。

蘇版教材的基本特點是凸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所選課文都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極力倡導學生關心自然,關愛生命,促進人類和環境的和諧可持續性發展。這篇課文就是由“蟻國英雄”和“生命橋”兩個感人肺腑的故事組成的生命壯歌。雖然兩篇文章的題材不同,主題卻相似,都是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像特寫鏡頭一樣的再現了動物逃生的悲壯場面。謳歌了區區弱小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所表現出的可貴的合作與獻生精神。他們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從容赴死的壯舉,震撼着每一位讀者的心靈。

“生命橋”這篇文章真實的再現了羚羊頑強的品格和極好的羣體精神。面對着強大的敵人,他們常常誰也不願獨自逃生,寧肯同歸於盡,以至於造成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悽慘景象。課文中以樸實、蒼涼的筆調勾畫出了一副“生命的橋樑”圖,深深的揪痛人們的心。

二、學情分析

在學生學完“蟻國英雄”之後學習“生命橋”這篇短文時,學生已經能初步感受動物之間的這種團結合作,勇於獻身的崇高精神。在學習方法上,他們基本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能將上節課的學習方法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來,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但是,羚羊生活的實際離學生的生活是很遙遠的,平時又很少涉及這種哺乳動物的知識,尤其是對他們的生活習性和良好的羣體精神缺乏認知,因此對羚羊的認識不夠全面,這都將影響着他們的閲讀和感悟。

三、重點難點

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深入理解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讓給小羚羊,把死亡留給自己的獻身精神。

教學難點:理解“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四、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認識兩個只識不寫的字“澗”“瞪”。能理解新詞語的意思。

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一篇短文。

2、通過閲讀感悟,能進行學習方法的遷移,進行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

3、把課堂內的學習向課外拓展,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廣泛、深入地閲讀有關文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情感目標:

1、在閲讀中感受羚羊合作團結,勇於獻身的精神。

2、通過學習,樂於去了解羚羊以及其他動物的感人故事,增加對動物的瞭解和對生命的感悟。

五、課前準備:

蒐集羚羊的資料,瞭解這一瀕臨滅絕的動物。

六、教學程序設想:

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發展。教師要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適當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的發展。

為了,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本節課採用“以讀促講,以講促悟”的教學方法,並努力構建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教學體系,促進學生在自主合作與探究中朝着預期的目標邁進。

這是一篇扣人心絃,催人思考的文章,在學了“蟻國英雄”後,學生的靈魂深處已經受到了較大的震撼。在這時,如果教師要一味的堅持以煩瑣的分析講解來替代學生的閲讀思考與感悟反而不僅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更嚴重的是強佔了學生的學習主導地位,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權利。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1、以讀促講,讀中感悟。

學生是閲讀的主體,教學應該還學生以真正的“讀者”地位,讓學生能夠自主閲讀,直接閲讀。這樣他們才有足夠的時間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才能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創造的情趣。

(1)以個性化的閲讀取代煩瑣的分析。“生命橋”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詞語,是能讓每個讀者流淚滴血的題目。在學習活動開始的時候,我就讓學生藉助前一節課學習“蟻國英雄”的學習方法,自己選擇喜愛的方式閲讀課文,畫出文章中最令你感動的,並在空白出適當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在書旁批註,實際上是給學生一個直接跟作品與作者對話的機會,同時也把學生推進探索與創造的過程中。個性化的閲讀,選擇性的學習,是尊重生命個體的'表現。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認識上的一種差異,要善於包容不同的感受,傾聽不同的心聲。在各種各樣的讀中,他們記憶中的相似模塊被震醒激活,深藏在體內的激情被點燃。此時,教師聲情並茂地闡述,娓娓的深情,就把學生、作者和文本一起帶進那蒼涼、悲壯的一幕之中。

(2)以多樣化的朗讀渲染真摯的情感。在學生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則是學生直接抒發情感的最佳時機。老羚羊用生命的死亡架起一座座生命之橋,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過懸崖以求得生存那悲壯神聖的場面出現在讀者眼前的時候,怎麼能不為之動容呢?老羚羊以生命的墜落換取了年輕的羚羊的重生,這是何等的從容、令人震驚呀!年輕羚羊那種一心想着別人,心中裝着他人的可貴的團體精神是多麼令人佩服呀!在輕讀、默讀、齊讀、引讀、小組讀、個人讀以及聽、評、想中,學生的心與那些命運坎坷的羚羊連在了一起,他們不禁為人類的殘酷舉動而感到鄙棄,發出強烈的控訴。

(3)以課題為靈魂提高語感能力。課題是文章的靈魂所在。在課堂教學之始,就設置了一個懸念:為什麼説“蟻國英雄”和“生命橋”是一首生命的壯歌呢?在學生閲讀理解的基礎上,再引領學生再回到整體上把握課文,深刻體會課題的含義。比較內容與主題時,學生髮現兩篇文章都是再現了動物在面臨逃生的悲壯場面,他們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正是因為他們的壯舉才贏得了他人的生命的。這才是一首真正用自己的生命譜寫的獻身壯歌呀。

2、舉一反三,遷移延伸

遷移是高素質的人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力的表現,是發明創造的核心。在學習“蟻國英雄”這個故事時,學生就已經總結出了學習的方法:初讀感知文章內容,精讀深入理解感悟,感情朗讀表達情感。這時學習“生命橋”,學生就能把已經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遷移運用,從而激活大腦中儲存的以有的經驗,為新知識的學習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學生在課內習得的策略又將推動課外閲讀學習活動的開展。使語文教學走向生活,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把有限的課堂延伸到無限的生活實踐中,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自主合作,持續探究。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實也是對學生的尊重。學生有探究、獲得新體驗的需要,有被認可與欣賞的需要,有承擔責任的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還要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

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有着獨到的見解與思維能力,在他們每個人的身上都藴藏着極為豐富的潛能。只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解放學生的身心,教學才會有源頭活水噴湧而出。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教材引領學生主動參與質疑,討論,研究。在學生讀過文章畫出感人的句子後的交流就是一次平等的對話過程。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大膽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在聆聽同學的發言中生成新的觀點,真正走上了學習的主導地位。

在全課教學結束之際,播放一段有關羚羊的現狀的資料,並意味深長地講述:對於任何一種物種都是地球的財富,更是我們人類的夥伴,切望避免,當我們的後代需要了解它時,卻只剩下皮毛、標本和照片了。學生才建立起的對羚羊的關切熱情就會促動他們自由地閲讀,積極地探索未知的領域,這樣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正是新課標大力提倡的學習方式的變革之一。

在此基礎上,我提供了大量的人類的感人“生命橋”的故事。例如洪水中,美國的“9.11”事件中的故事,讓學生體會不僅僅是動物,人類也是這樣的。

課本只是學習的載體,要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巨大教育功能,使語文教學走向生活。我們要努力使每一堂語文課成為學生繼續學習探究的起點,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繼續學習,不斷認識生命的價值。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西師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第三單元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即教材第27頁例3。

一、説教材:

此知識點是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這些計算技能的基礎上學習的。該內容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為繼續學習筆算多位數乘法、解決問題打好基礎,所以,本課時的教學設計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情境和事物,便於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在自主學習、與同伴合作交流等過程中學習新的知識,並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説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本課時的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不進位和進位的筆算方法,大部分學生能準確地、比較熟練地計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因此,根據學生學習經驗、認知水平確定。)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理解並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準確地、比較熟練地計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

2、能力目標:通過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估算來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在掌握的計算方法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計算方法來計算,培養學生解題的靈活性。(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課的重點確定為。)

四、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學生能在掌握的計算方法中,靈活選擇計算方法進行計算。(根據教學設計,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依據計算教學的特點,我選擇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六、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

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採取有扶有放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活動體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二)學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依賴模仿記憶,而是有目的地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學法指導,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本節課主要採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七、説教學過程: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雖處於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歸納的能力。因此我設計四個環節來完成本課時的教學。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通過複習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為本堂課做好鋪墊。(多媒體出示)

1、估算:

401×9≈ 798×7≈ 295×6≈

502×2≈ 498×4≈ 285×5≈

抽學生説估算結果,並説一説自己是怎樣估算的。

2、筆算:

321×3= 453×5=

學生計算後,抽兩位學生上黑板演練,並説一説自己是怎樣筆算的。

3、揭示課題:這節課就用我們學過的這些知識,繼續研究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學例3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3情境圖。

(1)看圖理解題意:

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引導學生説出題中告訴我們在教室鋪地磚這件事,題中告訴的條件有鋪一間教室要用285塊地磚,要用1500塊地磚鋪5間同樣大小的教室。問題是能不能鋪。

(2)探索解題思路:

要求能不能鋪5間同樣大小的教室,要思考哪些問題?(分小組討論後交流)

A:考慮鋪地磚過程中的損耗問題。教師指出:實際生活中我們要考慮鋪地磚時的損耗問題,但是為了減少解題難度,我們在這裏把地磚的損耗省略不計。

B: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明確解題思路:先算出5間教室要多少塊地磚?然後用它的積和1500塊進行比較。

C:計算方法(是選擇筆算還是估算)

(3)學生獨立完成後全班交流(教師只在關鍵處啟發、點撥,對學生有扶有放,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地位,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並參與他們的討論,對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合理的想法,給予肯定、鼓勵和扶持。)

2、拓展延伸,及時鞏固:

如果每間教室在鋪地磚時需要680千克水泥,這5間教室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後交流:這次你選擇了什麼計算方法?(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出這道題要求精確計算,但題中的數據不是很大,因此有些計算能力強的學生選擇口算是對的;有些計算能力不是很強的,選擇筆算也沒有錯。)

3、分小組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注意些什麼?(引導學生總結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根據題中告訴的條件和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要根據題中的要求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口算、筆算、估算中選擇簡便的、符合實際需要的計算方法來計算。)

(三)鞏固應用,內化新知:

1、多媒體課件出示練習五第6題。

(1)引導學生看圖理解題意,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口述解題思路。(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多媒體課件上對條件和問題進行梳理)

(2)學生獨立解答,解答後抽學生説一説是選擇什麼計算方法進行計算的,並説一説具體的計算過程。

2、練習五第8題:

組織學生觀察圖表,説一説從中獲取的信息,然後讓學生根據題目要求獨立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根據題意多提問題,根據學生所提的合理問題,全班進行練習解答、評講。)

(四)總結提高,質疑反思:

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悦,讓學生明白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説板書設計:

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

方法一:285×5=1425(塊) 方法二:285×5≈1500(塊)

1425<1500 1500=1500

答:1500塊地磚能鋪5間同樣大小的教室。

説課稿 篇5

一、説課標、教材

《課標》指出:國小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科學素質的培養是義務教育的重要任務。國小科學課程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全套教材是以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為主線構建的,構建的基礎是活動。各學段教材的基本的設計思路是:通過活動水平層次的不斷提升,使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不斷加深,科學探究的能力不斷提高。而五年級教材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和完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學習只改變一個變量的對比實驗及對實驗現象和觀察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 《擺的研究》是《時間》單元的一課。這課是在學生學習《機械擺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在本課之前,學生在《機械擺鐘》裏對於擺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了同一個擺在相同的時間裏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而本節課則針對什麼因素影響了擺的快慢展開研究,這個過程要求學生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獲取科學證據並在此基礎上展開研討發現關於擺的科學規律。基於我們對教材、學生的瞭解與分析,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通過實驗,我能探究出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與擺錘的重量無關。

2. 我能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並且根據分析進行預測。

3.我能認識到在實驗中細心觀察發現新的問題是很重要的。

學習重點:

我會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並且根據分析進行預測。

學習難點:

在對比實驗中,我會控制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

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將在課前作如下充分的準備: 教具使用:鐵架台、長短不同的線繩、鈎碼等

無論是目標的制定還是表述上,我們都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且給學生 “我能行”的積極的暗示。

二、説學生

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雖然已經進行了

兩個半學期的科學學習,但五年級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好在學習小組已經基本形成,各自都有明確的分工,在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中已經有較大的進步,只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這就需要教師適時的引導、點撥。讀寫説方面,讀寫已經比較自如,但説的方面比較弱,科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對於實驗現象、實驗結果之類的表述要求比較嚴格,所以學生説的能力有待提高,課堂對學生説的指導還將繼續。

三、説教學模式

“三性五步”是新課程改革下我們學校獨有的教學模式。所謂“三性”,即導學性、展示性、活動性;“五步”即引入門,學習窗,體驗室,思考台,延伸橋。下面,我就來談一談“三性五步”教學模式在這節課的具體運用。

1.引入門

國小階段科學概念的建構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探究活動儘量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聯繫。盪鞦韆是學生常玩的遊戲,貼合學生生活實際。上課伊始,先課件出示兩個小朋友盪鞦韆的畫面,並提出問題:你知道哪個小朋友蕩得快嗎?這樣的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讓他們勇於猜測,而且形象的認識了擺的組成。

2.學習窗,體驗室

基於科學學科的特點,我們將這兩個環節結合起來,其實這兩個環節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在實驗中體驗,在體驗中深入理解。這部分分四步完成:

(1)老師先出示擺,讓學生認識擺錘、擺繩,並演示把擺拉開一個角度,鬆手。同時講解:擺擺到另一面,再回到開始運動的地方我們就算擺擺動一次。接着引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你認為擺擺動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這個過程引導學生大膽提出猜測,在猜測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受認知水平或表達能力的限制,可能説一些較籠統的話,教師在指導時則要將假設具體化。這一個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是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引向規範的一個重要環節。

(2)根據學生提出的假設,進行兩個實驗: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和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

在這個環節,首先讓學生自主閲讀課本中的實驗,小組討論探究方案及注意事項,老師再加以補充説明對比實驗只能控制一個變量,使學生意識到在實驗中會控制無關因素,從而保證所要研究的問題客觀、公正,從而突破難點。

其次,學生小組分工,開始實驗驗證,並填寫實驗記錄單。記錄單設計了每個實驗取三次結果的平均數,減小了誤差,體現了科學研究的嚴謹性。並且課前為學生準備了明顯長短不同的兩根線,可以讓實驗效果更明顯。

(3)通過實驗得出數據,學生分析數據得出結論,並大膽進行彙報。彙報的時候老師注意學生是否科學地表述,適時進行説的指導。

在第一個實驗結束彙報展示中,啟發學生,期待能夠發現有的組得出的數據不一樣,從而引起主動探究的興趣,成功進入第二個實驗-----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課前為學生準備了明顯長短不同的兩根線,有第一次實驗的基礎,這個實驗可以適當放手。

(4)師生共同總結實驗結果,完成板書。

從實驗的準備到進行,到實驗得出結論的全過程中,教師始終是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領者,引導學生經歷“確定研究對象---設計完善實驗---合作實驗驗證---分析數據---彙報交流---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獲得快樂,這正是我們科學教學的實質所在。

3.思考台

這個環節實質上是達標檢測。這裏設計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説一説,其實是這節課的實驗結論,也是這節課要求掌握的科學概念。第二個問題是引入門的兩幅圖,哪個小朋友蕩得快?第三個問題你能想辦法讓這位小朋友蕩得更快些嗎?第四個問題讓走快了的擺鐘慢一點。這一環節與引入門的前呼後應,是在學生探究出科學規律之後,讓學生運用規律去解決生活中關於擺的問題。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學好科學,就能時時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4.延伸橋

這個環節相當於拓展延伸。這裏設計一個思考題:這是兩個繩子長短、擺錘輕重都一樣的擺,安裝在相同的支架上,它們擺動快慢會一樣嗎?學生有剛才實驗的經驗,會覺得擺動快慢一樣。然後老師演示,結果是擺動快慢不一樣。這個結果跟學生剛剛實驗得到的結論有出入,學生會驚疑萬分:為什麼會這樣?成功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這時宣佈這是下節課我們研究的問題。這樣,學生帶着問題走來,又帶着問題離開,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期待下節課會早點到來。我覺得,這應該是我們每節課都追求的境界。

下面我説説這節課教學方法的選擇及運用。

1.教法。秉承課標理念,在本節課中我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綜合本課特點,主要採用對比實驗法,通過真實可靠的實驗現象,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較容易分析、總結出科學知識。同時充分利用小組間的相互合作,拓寬學生的視野,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難點,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

2.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實驗、收集實驗數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所收集來的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然後總結出科學知識。

四、説教學手段的運用

這節課,我們結合科學課的實際,下發了實驗記錄表,這有利於學生有條理的進行實驗,並記錄實驗結果。課堂上,將實驗記錄單用實物投影展示,並且利用多媒體出示引入門和思考台的內容,直觀形象省時,而且有利於全班交流。

接下來説説板書設計,好的板書是一部微型教科書,利用板書可以一目瞭然地看清知識結構。使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我們的板書力求將本科重點濃縮於方寸之地,並且使用雙色筆,突出重點。

課堂是遺憾的藝術,是我們追求完美的努力體現的過程。今天的課也一樣,有遺憾之處。以後我們的課堂要儘量淡化教的痕跡,加強學的空間。

以上是我們對《擺的研究》這節課的教學設想,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不吝賜教,多提寶貴意見。

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接下來我就從教材,學生,教學目標等八個方面闡述一下我這節課的教學構想:

第一是説教材:

《機械效率》是人教版第十五章第二節,之前講述了功,之後有功率,機械能,介於力和能量板塊之間,是會考考點內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機械效率的概念和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它既是前面的知識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識在生活實際中廣泛的應用,它對學生學習和理解熱機的效率、爐子的效率、太陽能熱水器、電動自行車等能量的利用率和轉化率等起積極作用。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提高機械效率對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節能減排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説學生:

近幾年,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教學界已經得到充分的認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其前提是對學生的學習有所瞭解,在講述這節課之前我對學生有以下幾點了解:

1、學生已有一定的探究經驗和方法;

2、學生對槓桿、滑輪、斜面等機械有一定的認識;

3、學生可能把機械效率高低、做功的多少、省力等問題混淆;

4、學生同時對什麼是有用功、什麼是額外功、什麼是總功,沒辦法確定,特別是對有用功的容易誤解。

第三是説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及學生實際而制定的一種具體要求和標準,它是教學目的的具體化,是課堂教學的方向,是一堂課的靈魂。教學目標的確定,新課改提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對此,我這節課的三維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能結合實例瞭解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②理解什麼是機械效率,會用有關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③知道機械效率總小於1,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和意義;

④知道我們使用機械的目的是為了省力或省距離或改變方向,而不是為了省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索使用機械能不能省功;

②通過實驗與討論,認識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③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收集實驗數據從實驗中歸納科學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

②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尊重實驗結果,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③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實際意義,從而增強節約能源意識。

第四是説教學重點難點

只有很好地把握住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那麼這節課的教學也就水到渠成了,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鑑於此,這節課的講述重點是: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機械效率概念教學和對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其難點是:在實例中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確定,對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第五是説教法與學法:

好的教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範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學生的學法是學以致用,變“教師教,學生學”為“教師教學生如何學”,因此教法與學法應該是不能分割的,所以這節課我藉助多媒體,用實例圖片感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通過看、想、算,讓學生感知、熟悉課文內容,理解和記憶概念公式;分組合作與競爭、提出問題、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動手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分析數據,總結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尊重實驗結論和實事求是的科學觀;鞏固提高,學以致用,認識提高機械效率在當今社會發展和節能減排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六説教學過程:

合理的教學流程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本節課我是按以下六個步驟逐一進行:

(一)知識回顧 圖片導入(預設時間2-3分鐘)

觀看PPT(8)(設計意圖:回憶鞏固了前一節所學的知識,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好基礎,圖片的導入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提出問題 引出概念(預設時間6-9分鐘)

圖中小孩的目的是什麼?——引出對沙子做的功是有用功。

圖中小孩還對什麼做了功?——引出額外功的概念。

三次將沙子運送到三樓分別要對什麼做功?——引出總功的概念。

(設計意圖:這些問題的提出緊扣教材,引導學生了解教材內容,並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的,總功的概念。此環節是教學中的重點,是學生分清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關鍵)

(三)演示計算 強化記憶(預設時間5-7分鐘)

將小孩對沙子,自身,桶,口袋,動滑輪做的功分別計算出來

結合概念,對此圖中的有用功,額外功,總功進行計算,強化概念的記憶

引入機械效率的概念及公式,算出圖中的機械效率,對比後加強記憶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進一步突出重點和難點,也促進學生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概念的記憶,並且知道機械效率的定義,對如何提高機械效率有正確的認識)

(四)合作探究 分組實驗(預設時間7-9分鐘)

1提出如何提高機械效率的問題,探討斜面的機械效率,讓學生自主探究

2將學生分組,選用實驗器材,畫出表格,並記錄所需的實驗數據

(設計意圖:此次探究實驗體現出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突出了實驗的重要性,並且使學生能團結合作,提高動手操作能力,也讓學生在實驗中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

(五)分析表格 歸納結論(預設時間3-4分鐘)

讓學生將實驗數據歸納,寫出實驗結論

實驗結論: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越不省力,其機械效率越高。

(設計意圖:1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收集實驗數據,從實驗中歸納科學規律的能力。

2讓學生知道尊重實驗數據,雖然各組的數據都不相同,但最終得到的結論是一樣的,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觀)

(六)作業設置 鞏固提高(預設時間1-2分鐘)

課外練習是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針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練習鞏固,進而拓展課上所學內容,提高學習水平。對此節課我預設了二方面的內容

1思考並完成課本第2,3,4題。

2 完成練習冊上相應的練習。

第七説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好的板書是開啟學生思路的鑰匙,進入知識寶庫的大門,是課堂的眼睛,讀寫結合的橋樑。我設計這樣的板書,簡練地、系統地體現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機械效率的概念,以明晰的視覺符號啟迪學生思維,提供記憶的框架結構。)

説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六課《冬陽童年駱駝隊》。

本篇課文是小説《城南舊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以樸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把我們帶入一個特定的環境,去看一個孩子童年的側影,在淡淡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繞。

國小生的心智發育還不成熟,感受活潑激越的情緒還比較容易,而要感受這樣悠遠傷感的情緒就比較困難。針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讀懂課文,瞭解作者對童年的關注,想象課文描寫的童年生活畫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重點詞語、段落感受童年的美好,體會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培養學生珍惜童年,熱愛童年的情感。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為:從作者回憶童年的幾個片段中體會童趣,感受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

本節課,我採用閲讀法與電教法進行教學。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請看我的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2、深入閲讀,品味童年。

3、吟誦課文,回味童年。

我以學生細讀文本、感悟內涵、昇華情感為明線,以學生的明情、激情、入情為課堂教學的暗線。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兼得,我認為這很好的體現了語文科的學科魅力。

那麼,我是如何運用多媒體課件並體現出它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的呢?下面請看我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眾所周知,本篇課文是小説《城南舊事》的序言,上課伊始我利用課件導入了電影《城南舊事》的片頭,在學生認真地觀看與師生交流中,有效地達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同時奠定了本堂課的情緒基調。請看大屏幕。我通過合理選擇媒體資源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課件起到了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

2、深入閲讀,品味童年。

本環節是整堂課的主體,也是本堂課成敗與否的關鍵。為了使學生能夠體會到童年的天真與美好,同時藉此感受作者懷念童年的思想感情。我利用課件創設情境,深化學生的讀,激發學生的説,促動學生的感。

首先,深化學生的.讀。在學習問駝鈴這一段,學生的朗讀始終停留在表面,讀不出父女二人的人物特點。於是我適時地利用課件導入電影中關於這一段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模仿加上自己的理解進行練習。感官的認識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使學生進入情境,接下來的朗讀表演自然更加惟妙惟肖。多媒體課件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又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了促進作用。

“問駱駝”部分我親自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來,扮演媽媽的角色,與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同時對課文進行了調整,去掉了不必要的旁白部分通過大屏幕展現給學生。從而使課堂上師生之間呈現出雙向互動的局面。多媒體再次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

其次,激發學生的説。

作者林海音通過對小英子模仿駱駝咀嚼食物的描寫刻畫出一個天真、好奇的形象。為了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小孩子這種好奇的天性我再次利用課件插入了一段文字,《城南舊事》中對於小英子觀察小雞的描寫,這樣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思維也得到了拓展。我再引導學生説出自己類似的經歷。活潑、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有了教師的引導配合合理的資源應用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説出自己的經歷,並從中體會課文的內涵。

再次,促動學生的感。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注意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我通過文中老師教給英子的話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你從中懂得了什麼道理?待學生解決了上述問題,我再出示駱駝行路時的畫面,讓他們通過觀察再次感受駱駝的安靜與沉穩。我選擇恰當的時機運用合理的方式對學生的情感進行薰陶,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3、吟誦課文,回味童年。

本篇課文的結尾部分充滿着作者對童年的悵惘與懷念跟前面輕鬆愉悦的心情形成鮮明對比。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充分的體會作者略帶憂傷的情感,我出示了林海音的另外一篇文章《苦念北平》的片段配合音樂與與大量圖片進行教學。在師生誦讀中,學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昇華,真切地體會到作者對童年的苦苦懷念。以下是本環節的課堂實錄。

我通過以上幾個環節的教學結合多媒體的應用使學生在讀與説中品味課文的內涵,體會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同時使學生受到了良好的道德薰陶。

下面我對本堂課做簡要的反思。

我認為本堂課有兩點比較成功

一是上出了濃濃的語文味因為學生琅琅書聲、入情入境的表演和個性化的交流凸顯了語文科的特點,體現了語文的學科魅力。

二是發揮了課件對語文學習的促進作用。在課堂中我多次運用課外資源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聲情並茂。

課件的應用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的開放,更加的精彩,也更加具有實效。我今天的説課就到這裏,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