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熱門】説課稿模板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57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説課稿模板9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第一課時。教材的主要內容學習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確度量角的大小。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新課標的理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以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思維為目標,以學生的好奇心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質疑、解疑過程,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另外通過一系列形式多樣的練習,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多樣性、趣味性,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依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學生的自主觀察認識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單位,會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知道它的度數。

2、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學會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並讀出度數。

3、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操作活動,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4、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動參與學習、勇於探究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量角器,並正確使用量角器。

教學難點是: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二、説學情:

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學生已探究過角的認識,有了一定的基礎,本節課以學生的好奇心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質疑、解疑過程,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提出: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能啟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激發創新意識。力爭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將設計四個環節突破教學目標:

1、出示簡筆畫、激趣引入;

2、合作交流,觀察研究;

3、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4、趣味練習,拓展延伸;

5、小結語

(一)出示簡筆畫、激趣引入。

出示簡筆畫並提問:大家從這兩幅簡筆畫中發現了什麼?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圖形是由線段、圓、角組成的,從而教師提出問題:你瞭解哪些關於角的知識?簡單的問題,促使學生動腦回憶所學過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加以總結,為學習新知做好準備,也為能力較弱的學生提供了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在此環節根據國小生喜歡簡筆畫的特點,通過簡潔生動的簡筆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能調動他們的學習動機,順利導入新課的學習。

(二)合作交流,觀察研究(觀察間)

整個過程是由參觀“圖形研究所”貫穿起來的,提出研究內容——怎樣量角。在此環節主要是參觀“觀察間”——認識量角器,首先出示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的組成,師問:現在自由觀察時間,仔細觀察量角器上有什麼?小組合作,比一比誰找得多?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並親自將自己的發現通過小組的形式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並使學生充分的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在“比一比”中,學生的各種學習動力被激活,認知和情感得到同步發展。學生認識了量角器的結構和計量單位,並觀察1度角的大小,觀察量角器的刻度,重點認識內圈和外圈。通直觀演示,使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形成1°角的表象,這樣也符合學生認識規律;接着讓學生動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幾個比較特殊的角,在此教師提出探究性問題:量角器上有兩個刻度30°、150°你認為應該讀哪個才正確,為什麼?根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鋭角小於90°,鈍角大於90°,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同時使這幾個特殊的角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表象;再通過學生找一找刻度線,讀一讀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數,來突破內外圈刻度容易讀錯的難點,為後一環節做了充分的.準備。

(三)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操作間)

這一環節一開始,教師提出:試着量一量,邊量邊想,你們是怎樣量的?有什麼好辦法?學生帶着問題,親自動手量角,並與同學討論如何量這個角的度數;在學生開始介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嚴格運用數學語言,並及時糾正,針對難點,教師設計:

1、量角器的邊和角的一邊對齊,正確嗎?應該怎麼辦?

2、看度數時,有兩個數,應該怎麼看?什麼時候看內圈,什麼時候看外圈?

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有助於知識的積累和深化,是發展學生記憶力、思維力的重要手段。最後,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研究方法”,並重現量角的過程,既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又能對一些學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釋疑。

整個環節,學生帶着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問題,從而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真正體現人人蔘與,人人是學習的小主人,再次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趣味練習,拓展延伸——研究成果彙報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必要手段。本節課的練習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

(1)量一量,排排隊

動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個角的度數,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為這些角排排隊,不僅能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能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

(2)量一量,擺擺圖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個角的度數,並擺出75、120、135、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動手剪個五角星,小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個角的度數

整個練習環節,讓學生通過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創設一個運用新知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生動有趣的遊戲,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四)小結語

首先讓學生自己説説,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麼?學生自己小結,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既能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及時給予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信心。佈置開放性的課後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説課稿 篇2

今天我説教材的內容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萬以內數的認識》。下面我將從課程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教學策略四個方面來説説本單元教材的內容。

一、課程要求

《萬以內數的認識》屬於數與代數板塊的內容,是有關數概念的教學,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數學知識。這一單元包括千以內數的認識,萬以內數的認識,比較數的大小、求近似數,估計和整百整千數的加減五個信息窗。千以內數的認識和萬以內數的認識兩個信息窗理解意義、數數、讀數、寫數、組成、數位五個內容。比較數的大小、求近似數這一信息窗學會比較數的大小、求近似數的方法。估計這一信息窗理解估一部分推想全體這種估計方法。整百整千數的加減這一信息窗分為整百整千數加減和幾千幾百加減幾百兩個內容。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國小階段,對整數的認識,分為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萬以內數的認識,大數的認識四個階段,本單元是第三個階段。《萬以內數的認識》經過學生前面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這一學段的學生對100以內的數建立了初步的數感,理解了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的十進制關係,掌握了簡單的讀寫技能,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總之,對數的認識,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和理性認識。這一單元就是學生認數範圍的一次擴展。它不僅是學習萬以內數計算的基礎,也是以後認識萬以上數的基礎,對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有重要的意義。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能結合具體情景認識計數單位百、千、萬,並能説出各數位的名稱和順序,識別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會讀、寫萬以內的數,能夠用語言和符號來描述大小,認識近似數、估計,正確口算

2、能力目標

運用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在進行估計的過程中,發展數感。

3、情感目標

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參與數學活動;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在他人幫助下,能嘗試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

五、重難點的教學策略

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計數單位千、萬的認識

2、數位的意義和順序3、萬以內數的讀寫

4、數的組成

難點:1.數數過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時拐彎處的數如何數。

2.體會數位意義以及相鄰數位之間的十進關係。

3.如何讀寫中間、末尾有0的數。

各知識點的教學策略:

1、千以內數的認識和萬以內數的認識。

首先,結合學生的做操情景,來估計一下有多少人,然後再去數一數,算一算引入“千”這一計算單位,然後引導學生來這樣“一個一個的數”, “十個十個的數”, “百個百個的數”, “千個千個的數”的數學活動,知道10個一是一百,10個百是一千,10個千是一萬,體會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制關係。並通過現實情境估計二年級學生人數、全校學生人數和“多少本書有一千張紙” “多少本書有一萬張紙”的活動來進一步感受大數千、萬。

在理解數位的.意義時,由於生活中很難找合適的實物來代替,所以根據學生已有的對計數單位和數位的知識,充分藉助計數器理解百位、千位、萬位等數位的意義

在數數時,對學生來説,拐彎處的數數,是一個難點,如: 989數下一個時,學生直接數1000,這時我先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一撥,體會相鄰計數單位的十進制的關係,認識到下一個應該是990.並再通過舉類似的例子(如:489數下一個,679數下一個等)進一步體會相鄰計數單位的十進制的關係。同時板書時,我把989和990後兩位畫出來,讓學生體會到989下一個是990,就是和89下一個是90是一樣。

在讀數和寫數時,讀寫中間或末尾有0的的數是一個難點,如讀20xx時,出現兩千零三和兩千零零三兩種讀法,這是通過學生交流,學生知道讀兩個零重複了,讀兩千零三就可以。在寫一千零八時,有寫成108的,通過學生交流,並藉助計數器來撥撥,認識到“1”在千位上,“8”在個位上,理解0佔位的必要性。

在數的組成這裏,與讀數和寫數來結合的,同時結合藉助計數器和數位順序表來體會數位上數的意義。

練習題中涉及到的數的規律,實際是對數數和數位意義知識的延伸,對學生來説存在難度,在這裏藉助學生對100以內的數5個5個的數,10個10個的數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先讓學生説説方法,然後再解決問題。

2、比較數的大小、求近似數的方法

引導學生比較的方法多樣化,只要能比較出來就可以。引導學生研究,總結出下面幾種方法:

方法一:根據數位來比較,數位不同時,數位多的數大(例如:1008和987,1008是四位數,987是三位數,所以1008大於987)

數位相同時從高位比起。(例如:968和980,都是三位數,但是980的十位是8,968的十位是6 ,8大於6 ,所以980大於968)

方法二:藉助一個標準來比較。(例如:1008和987 。1008大於1000,987小於1000,所以1008大於987)

方法三:滲透近似數來比較(不易要求過高,重點培養學生數感)(例如895和806,通過學生想895和806離得哪個整百數近,得到895的近似數是900,806的近似數是800,900大於800,所以895大於806)……

3、估計估算

先讓學生獨立的估計,再組織交流估計的方法,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估計,對結果同樣不要求精確、統一。在估算過程中引導學生按一定的策略進行估計,避免毫無根據的估計。通過情境圖,估計有多少人在做操?先輸出20個人來,然後圈一圈,再看看總人數中有幾個這麼多,這樣就可以估計出總人數。

同時增加一些身邊的素材,估計一下一張書頁的字數、二年級學生的人數、全校的人數了……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

4、整百整千數的加減

先複習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增加遷移效果。然後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口算方法。同時特別關注計數單位的個數相加減的方法,為學習整千數加減整百數的口算作鋪墊。在學生理解為什麼要把120看成12個十時,可以藉助計數器或者小棒很直觀的幫助學生理解。

我想:無論是數的認識的教學,還是其他知識的教學,只要從實施素質教育這個大處着眼,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這些小處着手,課堂教學效率必定會提高!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分數與除法》是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內容。

在學生第一學段初步認識分數、體驗分數產生、理解分數的意義、讀寫一些簡單分數的基礎上,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再次認識分數,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本節教學內容重視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發現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教材從“分蛋糕”的實際情境引入,引導學生列出除法算式,並結合分數的意義得出結果,然後引導學生比較幾個算式,探索發現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兩數相除的商或把分數寫成兩數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它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分數基本性質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一節課起引領作用。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觀察、比較、發現、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並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2、運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數與帶分數互化的算理,會正確進行互化。

教學重點:

1、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除法的商。

2、運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正確進行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

三、教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法、引導探究發現、歸納等教學方法。在探索知識本質規律處適當給予啟發、指導、點拔,幫助學生完成探索知識的過程。

四、教學流程:

1、情境導入,引出新知。課件播放“分餅”情境,學生觀察説出相應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數表示每人分得的塊數。這個環節承接了上一節課學生熟悉的分餅情境,引出“除法”與“分數”這兩個教學內容的主角。

2、探究發現,歸納認知。

1、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這時教師及時將學生分餅的思維順向發展,快速練習:

(1)、把a塊餅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塊?

(2)、把a塊餅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塊?

學生先寫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數表示結果,教師板書:

1÷2 =1/2塊

9÷4=9/4塊

a÷8=a/8塊

a÷b=a/b塊

通過這個練習完成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過渡,為充分發現分數和除法的關係創造條件。

2、歸納認知,明確關係。

(1)、學生觀察思考:分數和除法有怎樣的關係?

(2)、彙報發現。

板書:被除數÷ 除數=被除數/ 除數

(3)、引導思考: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那在分數中應該有怎樣的規定呢?

學生討論得出:分母不能為0。

板書:(除數不為0)。

3、嘗試用字母表示。

4、及時練習。

2÷3= 8÷7= 16÷5= 10÷12=

5/6 = ()÷() 13/15= ()÷( )

12/7= ()÷() 100/6 = ()÷( ) ……

(二)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

怎樣把7/3化成帶分數呢?怎樣把 2 化成假分數?

1、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師出示温馨提示,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2、檢測合作學習效果。

3、師做針對性點評。

4、及時練習。

課本40頁第2題。這個環節引導學生探索出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並採取邊學邊練的形式,使知識得到及時鞏固。

三、全課小結,學生談收穫。學生總結出本課的知識點,對本節課的學習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

板書設計:板書是一節課的縮影,我的板書就是抓住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來進行設計的。

説課稿 篇4

教學內容:北師大國小數學三年級上第五單元第一課《什麼是周長》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過程與方法:1、讓學生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在觀察、描一描摸一摸等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認識周長;

2、結合具體情境,小組同學通過觀察、度量、計算等活動,探索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能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參與活動過程,學會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學會自主學習、參與學習、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今天,圖形家族的幾個人一直在爭吵不停,三角形説:我的這條邊最長,我的周長長。長方形不服氣的説:我有4條邊,比你多一條,我的周長最長了。梯形更不服輸,説:我的這條邊也很長,而且我也有四條邊,周長應該我最長。他們在爭吵什麼?

生:誰的周長長?

師:同學們願意幫他們解決嗎?

生:願意。

師:有一個問題我們也要先弄明白?(板書:什麼是周長)這節課我們就先來探討這個問題,再來幫助它們解決問題吧。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説一説,感知樹葉的周長

⑴描一描

師:課外大家收集了一些飄落的樹葉,想不想把這美麗的形狀畫在紙上,那我們就來描一描把它的形狀畫出來。要求:在本上用筆沿着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

(學生獨立描出樹葉的一週)

⑵彙報交流

師:誰願意來為大家展示你是怎麼描的?請用筆指着,説清楚從哪裏開始到哪裏結束?

生:我是從這一點開始描,然後沿着邊一直描,到這一點結束。

師:你是從起點開始又回到了起點。誰也來説一説你是怎麼描的?

生:我是從樹葉的尖這一點開始,沿着邊描,又到這點結束。

……

師:看來,大家都是從起點出發,沿圖形的邊線繞一圈,最後又回到起點,這就是圖形的一週。(板書:一週)

⑶樹葉的周長

師:為什麼有的同學描的快,有的同學還沒有描完呢?

生1:邊不一樣長。

生2:一週的長度不一樣。(板書:長度)

師:其實,樹葉一週的長度,在數學上叫做樹葉的周長。

⑷做裁判

師:請你來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螞蟻貝貝、豆豆、樂樂誰爬過的長度是它們所爬樹葉的周長呢?

生:樂樂。

師:為什麼不選豆豆呢?

生:豆豆不是沿着邊線爬的。

師:貝貝呢?

生:貝貝沿着邊線爬沒有回到起點,不到一週。

師:看來,只有小螞蟻樂樂是由一點出發,沿着樹葉的邊線爬了一週,又回到了起點。樂樂爬過一週的長度就是這片樹葉的周長。

2、感知周長的概念

⑴説周長

師:樹葉有周長,圖形有周長嗎?比如説:三角形一週的長度就是三角形的---,那什麼是長方形的周長呢?

生:長方形一週的長度就是長方形的周長。

師:梯形的周長呢?

生:梯形一週的長度就是梯形的周長。

⑵總結

師:我們知道了這麼多圖形的周長,現在你能説一説什麼是圖形的周長嗎?

生: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師:自己把它讀兩遍停下來。

⑶辨一辨

師:老師畫了一些簡筆畫,請你來看一看,哪個圖形所有線條的`長度正好是圖形的周長?

(出示小兔子)

生:是。

師:汽車

生:不是,周長不包括車輪裏邊的線。

師:蘑菇

生:不是,蘑菇沒有封口,線條的長度不到一週。

生:其它的圖形都是封閉的,這個蘑菇不封閉。

師:非常感謝這幾位小老師,他告訴我們原來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啊。

3、量一量,理解周長的意義

⑴量一量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認識並理解了什麼是周長,現在我們就來幫助圖形家族的幾位朋友解決問題吧。誰的周長長?怎麼解決呢?

生:量一量。

師:每個同學面前有一個圖形,請你想辦法量一量,算一算周長是多少釐米?

(學生測量)

⑵彙報交流

師:誰來説一説你是怎麼量的,怎麼計算的,結果是多少?

生1:我的是長方形,我測量了四條邊的長度,然後加在了一起,周長是--。

生2:我的也是長方形,因為長方形對邊相等,所以我只測量了相鄰的兩條邊,分別乘2在相加,周長也是--。

生3:我的是三角形,我測量了3條邊的長度,再把它們加起來,周長是-

……

⑶小結

師:剛才都用不同的方法測量並計算出圖形的周長,但是不管用什麼方法,我們都是先測量了圖形的邊有多長,再把幾條邊的長度加在一起,就是圖形的周長。

⑷解決問題

師:這幾個圖形誰的周長長,答案已經揭曉了,誰呢?

生:三角形。

師:它們聽了同學們的評判後,心服口服,還為大家鼓掌呢。

(三)聯繫實際,應用周長

1.找一找、摸一摸

師:樹葉有周長,圖形有周長,還有什麼物體的面有周長?你能從身邊找一個例子説一説什麼是它的周長。

生1:黑板一週的長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長。

生2:窗户一週的長度就是窗户面的周長。

生3:鏡框面一週的長度就是鏡框面的周長。

……

師:請同學們拿起課本摸一摸封面的邊線,感受一下封面的周長。

(生摸)

師:再請同學們摸一摸桌面的邊線,感受一下桌面的周長。

(生摸)

師:摸完坐直。

2.量、估腰圍

師:看來,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它還有着廣泛的應用。比如,我們去做褲子時,裁縫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週有多長,也就是平時所説的腰圍。你們知道測量的方法嗎?

師:測量腰圍時為了得到準確的數據,可以貼着裏面的衣服來圍皮尺,從0刻度開始,沿着腰圍一週,皮尺要圍得平平的不能打卷,還要鬆緊適當,看0刻度和哪個刻度重合,老師的腰圍是XXCM。

生:65CM。

師:請你也估計一下你的腰圍大約是多少釐米?

生1:我估計我的腰圍大約是54釐米。

生2:我估計我的腰圍大約是60釐米。

生3:我估計我的腰圍大約是50釐米。

……

師:這些都是估計的結果,我們就來具體量一量腰圍,聽清要求我説開始再行動:同桌合作,互相測量,並要監督測量的方法對不對,開始。

(學生測量)

師:誰來説一説你們的測量結果。

生1:我的腰圍是60釐米。

生2:我的腰圍是63釐米。

生3:我的腰圍是56釐米。

……

師:剛才誰估計的最準確呢?

師:看來,同學們的腰圍大約在60釐米。

(四)提高練習、鞏固新知

師:剛才我們在活動中掌握了許多本領,圖形家族的朋友們想知道我們同學誰的本領大,它給我們出了道難題,有信心解決嗎?

生:有。

⑴師:這有兩根鐵絲,誰長?

生:一樣長。

師:用這兩根鐵絲圍成兩個三角形,(師圍)它們的周長一樣嗎?

生:一樣。

師:為什麼?

生:因為原來的兩根鐵絲一樣長,所以這兩個三角形的周長也一樣。

師: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同學。

⑵師:這裏有兩根鐵絲圍成的圖形,(P45 3(1))它們的周長一樣嗎?

(學生獨立思考)

師:利用你小組內的圖形卡片,小組同學動腦筋想一想它們的周長一樣嗎?為什麼?

(學生討論)

師:哪一組來説一説你們組討論的結果。

生1:我們組認為不一樣。因為它們的形狀都不一樣。

生2:我們組認為一樣。因為把這兩條邊向外移,就和另一個一樣了。

師:其他同學認為誰的想法對呢?現在,都同意第二位同學的想法了,看來,認為不一樣的同學也認同他的想法了。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師演示教具)

師:通過這道題,你有什麼收穫嗎?

生:兩個圖形不一樣,周長有可能一樣。

師:你總結的真好。

(五)課堂小結

師:連這道題都沒有難住大家,看來同學們的本領真的很大,誰願意跟老師同學們説一説,通過今天這節課,你增長了哪些本領。

生1:我知道了什麼是周長。

生2:我知道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

生3:我知道了圖形不一樣,周長有可能一樣。

(六)佈置作業

師:就用你今天學習的周長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吧。作業是在方格紙上畫出周長為12釐米的圖形(每格邊長1釐米)看哪個小畫家最能畫。

説課稿 篇5

説課內容是全日制國小數學課本第十二冊"圓的面積".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通過直觀、演示,把圓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然後由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圓的面積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今後進一步學習圓柱體,圓錐體等知識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目的要求是:

1.通過學生操作、觀察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的面積。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轉化數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觀察操作總結圓面積公式。難點是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關健是弄清圓與轉化後的近似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本課教學,採用直觀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等方法,充分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由圓轉化為近似的長方形,總結出圓的面積公式,並能在實際中加以運用。

課堂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課分四個環節來設計教學。

第一個環節:複習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計算機的屏幕上顯示出一個紅顏色的圓,請同學看這圓一週的長度叫什麼?這個圓所佔平面的大小又叫什麼?引出課題"圓的面積".

第二個環節:新授

教學中,運用轉化的方法,將未知轉化為已知,不僅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識之間的聯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鑑於此,新授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公式的推導

1.準備題請同學們回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轉化成哪一種圖形推導出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本課就用這種轉化的方法來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2.推導圓面積公式

第一層次教授轉化的方法。讓學生看屏幕上的圓,老師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開,再交*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個什麼圖形的近似圖形?為什麼説是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呢?讓學生繼續觀察,我們將其中左邊的一個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將一小份移到右邊拼起來,現在拼成的圖形近似什麼圖形?由圓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什麼發生了變化,什麼沒有變?

第二層次運用轉化方法讓學生進行操作,再通過演示滲透極限思想。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16等份的圓,利用剛才的方法把它剪開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觀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長方形與屏幕上8等份的比較一下,哪個更接近於長方形,為什麼?如果我們把一個圓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長方形會怎樣呢?(屏幕上演示)這時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剛才是把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繼續分下去,分的份數更多,拼成的圖形你會發現什麼?由此可得:把圓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形,儘管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面積是不變的,也就是説,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等於圓的面積。

第三層次推導公式讓學生再注意觀察屏幕上顯示的由圓轉化為長方形的過程,思考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各相當圓的哪一部分?那麼,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嗎?歸納得到圓的面積。(公式略)回顧學習過程:將圓平均分成8份,進行拼圖,目的是教給學生由圓轉化為近似長方形的方法,並初步感知圓的形狀變了,但面積並沒有變。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將圓平均分成16份拼圖,使學生進一步感知拼成的圖形更接近於長方形。此時,經過學生的空間想象,他們在大腦中已經形成了由圓轉化成長方形的圖像,這時在計算機上再顯示將圓等分32份後拼成的近似於長方形的圖像,會使學生在視覺上得到證實,他們的思維結果是正確的:將圓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但面積始終是不變的。運用計算機顯示由圓到近似長方形的圖像的變換過程,揭示出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的科學美,並充分體現構圖美和動態美的特點,它能刺激學生,強化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探求知識奧祕的慾望,有助於解除學生視聽疲勞,提高學習效率。計算機的輔助教學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3.小結

讓學生回憶一下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要求圓的面積,需要知道什麼條件?這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階段性練習

a.看標有半徑的圓,求面積。

b.已知半徑求面積。(練習時交待運算順序。)

(二)學習例1要求學生運用公式正確計算,注意書寫格式和運算順序。

第三個環節:鞏固練習

對於鞏固練習,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意在讓學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正確地掌握公式,並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第一層次的練習是以文字題的形式給出直徑求圓的面積。第二層次的練習給出半徑和直徑求圓的周長和麪積。第三層次的練習是在兩個圓(一個標有圓心,一個沒標圓心)中量出所需條件求圓的面積。然後,對全課進行總結,質疑問難。

第四個環節:佈置作業。

(書中題)本節課可採用由計算機設計的三維動畫,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直觀的認識,富於啟發地清晰揭示了知識的內在規律,再加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和老師的點撥解説、提問,使教學過程有機組合,充分顯示了電化教學的優勢,較之其它教學手段和方法更易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説課稿 篇6

一説設計意圖:

前幾天我們去春遊的時候,汽車開過高架,孩子們都很興奮的説上橋了上橋了,於是我問這是什麼橋?孩子們有的就説是高架橋。路上我們還遇到了很多別的橋,特別是太户大橋和公園裏的小木橋等等,一路上我引導孩子們觀察這些橋。作為水城的蘇州,橋是我們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一種建築物,於是我建議孩子們回去蒐集各種各樣的橋,去找找看有些什麼橋?作為大班的孩子,對橋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的,因此我針對這些情況決定將孩子們對與橋的興趣引入到我們的課堂之中,並指定了以下的活動目標:

1知道各種各樣的橋以及與人們的關係。

2瞭解橋的不同外形使用的不同的建造材料和橋的各種功用。

3對各種各樣的橋有興趣,能夠積極的參加討論和探索。

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是瞭解橋的不同外形特徵、使用的不同建築材料和橋的各種功用。

活動的準備是為了活動目標更好的得到實現,因此所有的活動準備都是圍繞活動的目標而選擇的:活動之前利用建構遊戲和幼兒一起搭建一些橋樑並將他們拜訪成列在活動場地上

關於各種各樣的橋的CD音像製品幼兒蒐集的關於橋的圖片和模型等等以及去春遊時拍攝的關於橋的照片

二説説教法和學法

對於這個活動幼兒有着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作為孩子學習中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導者,我主要採用的是情境法,給與孩子一個情境,然後在整個活動中貫穿以交流討論法、觀察法和啟發聯想法讓孩子在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形成對橋樑的初步印象。在解決活動的重難點的時候我是先讓孩子觀察橋樑的各種形狀,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橋樑的形狀引申到橋的建築材料和使用功能,在這個過程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讓孩子通過感知、回憶聯想等方法經過提煉形成新的經驗,讓幼兒在湖動和開放的活動中發展觀察力和感知力和概括力。

三説説教學程序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

了三個環節,參觀模型展覽引起幼兒對橋興趣——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橋,並知道橋的建造材料——知道橋的各種功用並引發幼兒對於橋的觀察興趣和思考

1參觀橋的模型展覽。

小朋友排好隊,象春遊一樣,教師發出嘟嘟嘟的聲音表示開着小汽車對小朋友説我們做上汽車一起去玩好嗎?以一種遊戲的情景導入,能夠引起幼兒對於活動的關注。一邊開,一邊引導幼兒看模型,問這是什麼橋啊?模型中有太湖大橋和高架橋以及九曲橋等,這些模型是幼兒帶來和與教師共同製作的,所以他們知道這是什麼橋,完全能夠説出來也就能夠激發幼兒説的積極性。

2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橋

幼兒坐在橋的旁邊,説説看到的那些橋是什麼樣子的?是用什麼做的?在春遊的時候,孩子們對於太湖大橋等有着很好的比喻,現在請他們再講一遍,他們會很積極。對延伸到下面的問題起着很好的引子作用:那你還見過什麼橋?是什麼樣的?是用什麼做的?請幼兒來説説。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出示圖片或者是在電腦上展示。孩子們對橋進行過蒐集和觀察活動,因此他們對於橋有着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有話説。同時,在述説橋是什麼材料做的時候,對於能力比較強的孩子要求他將教師的問題一起回答,但是對於個別能力比較差的孩子,他還不能將這些問題一起説出來,那麼就相應的提醒一下,比如那他是什麼做的呢?在讓幼兒説橋象什麼而是後有的橋比較特別,比如黃浦大橋,有的孩子或許會説象琴,有的會説象扇子,等等,對於幼兒的大膽想象要給與表揚和肯定。

3瞭解橋的主要功用,印發幼兒對於橋的觀察興趣和思考

我們的橋有各種不同形狀,有的象什麼有的象什麼,有的又象什麼,運用複式句來總結,有的是木頭做的,有的是用水泥澆注的,有的是用竹子做的,有的又是用鋼絲切所做的,那這些橋有什麼用?引起幼兒對於橋功能的思考。孩子們在説橋的功能的時候大多數説的都可能是橋上可以開汽車,可以走人,有的橋可以通過火車,孩子們的回答是很籠統的,沒有準確的分類,於是我會問是不是所有的橋都可以讓汽車和人一起走呢?因幼兒對於橋的分類,因為孩子們已經有了高架上只可以走汽車,人行橋上只可以走人的經驗,所以一提問,孩子們馬上就會説出不是的,當孩子知道有的橋只能走人,有的橋只能通過汽車後,問為什麼有的只能通過汽車,有的只能讓人走呢?通過讓孩子思考討論,知道將橋的功能具體化後可以改善我們現在的交通擁擠的狀況。最後,活動結束的時候,教師小結:我們的橋幫助我們改善了交通狀況,讓我們不同地方的人聯繫更方便,而且那麼漂亮的橋也美化了我們的環境,你想不想來設計一座漂亮的橋呢?請個別幼兒説説自己想設計什麼樣的橋?

四延伸活動

在讓孩子對橋有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後,就帶領幼兒去把自己設計的橋畫下下來,這個環節可以放在自主活動的手工區,可以專門開闢一個橋樑設計院的遊戲,同時還可以配合建構區的積木,讓孩子們去構建自己的橋。使孩子們對橋的興趣得以延續,並進一步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間將科學活動和美術活動等進行有機的整合。以上只是我的設想,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將他實施並改進。

説課稿 篇7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元素週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學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內容。本章以元素週期表和元素週期律為框架,先介紹元素週期表,再通過一些事實和實驗歸納元素週期律。本節從化學史引入,直接呈現元素週期表的結構。在學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基礎上,以週期表的縱向結構為線索,以鹼金屬和鹵族元素為代表,通過比較原子結構(電子層數,最外層電子數)的異同,突出最外層電子數的相同;並通過實驗和事實來呈現同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幫助學生認識元素性質與原子核外電子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提出元素性質與原子核的關係,並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關知識。本節內容要求達到“能結合有關數據和實驗事實認識元素週期律,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係;能描述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週期表是元素週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學生只有在瞭解週期表的結構之後,才有基礎來學習週期律。本節我打算用4個課時來講解。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節內容要求達到“能描述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的遞變規律”

知識技能目標:

①.能描述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②.在國中有關原子結構知識的基礎上,瞭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 ③.通過有關數據和實驗事實,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之間的關係。認識原子結構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學性質上表現出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查找元素週期表發現史,學會運用查閲資料獲取信息。②.培養學生通過分析和處理數據得出結論,形成概念,發現規律的思維方法。③.在元素週期表的教學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運用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證研究方法。④通過交流討論,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元素週期律,能使學生初步樹立“由量變到質變”、“客觀事物都是相互聯繫和具有內部規律”“內因是事物變化的依據”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學習化學史知識,能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客觀存在的事物的認識是隨着社會和科學的發展不斷髮展的;任何科學的'發現都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教材的重、難點:重點、難點

基於對本節教材價值的認識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本節課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第I主族,鹵族同主族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的性質、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與原子結構的關係。

學習難點:元素的性質、在表中的位置、與原子結構的關係。

説學法指導以發現、探究為重點,致力於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怎樣學習”。 充分體現學習知識的過程,核心是學生思維的啟發、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提升能力。本節課的基本結論較多,要始終讓學生主動參與結論的發現和探索,在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知識的研究者。

説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成教學目標,元素週期表的教學過程主要是:

1.引入新課提出問題,創設教學情景。目前已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應如何排列?為解決這一問題,哪位科學家做出了最傑出的貢獻?(引出元素週期表)

2、設疑誘思,自主探究。請同學們寫出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結合原子結構示意圖引導同學注意分析,原子結構和原子係數有什麼關係?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層結構與元素的位置有什麼必然關係?然後引導同學們總結出同週期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麼共同特點?排列規則是什麼?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麼共同特點?排列規則是什麼

3、指導閲讀,大家對照元素週期表閲讀課本第4~5頁後,歸納總結週期和族的相關概念。特別強調如何表示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寫法等等。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元素週期表,讓學生動手數、用眼看、動腦記、形成印象。

第二部分元素的性質和原子結構,課本以鹼金屬元素、鹵族為代表、主要是以通過科學探究、實驗和圖表引導學生對比實驗、分析推斷總結同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認識元素性質與原子核外電子的關係。體現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這一化學觀點。

鹵族元素:1、新課的引入。回憶上節課所學的關於鹼金屬元素在性質上表現出來的相似性和遞變性。提出一個疑問“是不是同族非金屬元素之間也會表現出類似的特徵?”

2、結合第7頁的學與問根據鹵素原子結構討論推測鹵素單質化學性質相似性與遞變性。3、鹵素原子結構的相似性和遞變性決定了鹵素單質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因此在教學中主要通過學生熟悉的氯氣來引導學生推測其他鹵素所具有的性質,然後通過課本第八頁的鹵素與氫氣、實驗1-1來總結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第三部分介紹核素,首先先複習國中所學的原子結構,得出原子的質量主要取決於哪種微粒?【引出】質量數的概念及算法: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進而引出在元素符號的左下角表出其質子數,左上角標出質量數A ZX的表示方法然後以H的三種原子為例,讓學生歸納總結異同,引出核素及同位素的概念,然後讓學生用集合的圖形形象的表示出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間的關係,從而讓學生能更清晰的辨析這幾個概念,最後通過有關同位素應用的素材,幫助學生了解核素的概念。

以上是我對《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課堂教學的基本構想和一些粗淺的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8

語言是人類開展思維活動,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幼兒期要努力促進幼兒語言規範會的發展。故事教學是幼兒園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故事本身具有主題單純,內容淺顯,情節生動。富有兒童情趣等特點,使幼兒接觸最多二又非常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

《美麗的大公雞》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通過“公雞”與“啄木鳥”“蜜蜂”“青蛙”三個小動物比美遭到拒絕,最後在“老馬”的幫助下懂得“美不美不光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幫人們做事”的道理。塑造了三個愛勞動的小動物和一個愛比美無事可幹的公雞以及語重心長的長者老馬的形象。故事中角色對話簡潔明快,並且結構和語言多次重複,是與幼兒理解和記憶,從而使幼兒產生模仿的。

為了更好的同幼兒一起進入角色,我採用了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教師與幼兒的問答中想象,猜測故事的發展,從而達到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我從以下三方面具體説説我的設計思路:

一、出示角色形象,吸引幼兒進入故事。

教學伊始,我和幼兒一起做手指操《大公雞》並問幼兒:今天大公雞來我們班做客,你們歡迎嗎?(出示公雞圖片)小朋友大家好!你們看我美麗嗎?哪裏美麗?你能用語言誇誇我嗎?從而引導幼兒從“冠子”“羽毛”“腳”等方面來形容公雞的美麗。

有的幼兒説“冠子紅紅的,大大的”有的説“身上的羽毛五顏六色的”有的説“腳是黃顏色的”等孩子描述完大公雞,我有模仿公雞説:“我還為自己編了首兒歌,你們想聽嗎?”孩子們高息的説:“想聽。”“公雞公雞真美麗,大紅冠子花外衣,油亮的脖子金黃的腳,要比漂亮我第一。”讓幼兒對故事中的公雞有一個整體印象,為下文的猜測故事打下基礎。

二、逐一出示圖片,引導幼兒預測故事的發展,和幼兒一同講故事。

待幼兒對故事中的公雞有了感性認知後,我開始講述故事的開頭,當講到公雞得意洋洋地唱完歌,問孩子:“請你猜想一下這隻公雞要幹什麼去?”由於幼兒聽了兩遍兒歌很容易回答出“比美去”“比漂亮去”。接着出示“樹林”讓幼兒自由觀察思考:公雞來到了哪?看見了誰在幹什麼?它會説什麼?“啄木鳥”會和它比美嗎?讓幼兒真正進入到故事情境中來,猜測它們會説些什麼。

因為幼兒知道公雞要和別人比美所以很容易猜出:“啄木鳥,咱們比比誰美?”“啄木鳥正忙着給大樹捉蟲子,會和它比美嗎?”我又把問題拋給了孩子,他們一直認為不會,從而猜出啄木鳥的話。在此引導幼兒用得意洋洋的語氣説公雞的話,用冷冷的語氣説啄木鳥的話,師幼共同分角色進行對話。放手讓幼兒根據第一幅圖講述“果園”和“稻田”中比美的圖片,幼兒能按原有經驗進行講述。

最後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它們不和公雞比美?有的幼兒説“它們不願意和公雞比美”,有的説“它們正忙着呢”在回家的路上公雞遇到了誰?老馬會給它滿意的答案嗎?聽了老馬的話公雞會怎麼做?幼兒很輕鬆的'猜出了故事的結尾,整篇故事都給幼兒留下了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間。

三、完整的觀看故事,進一步理解故事中藴含的道理。

幼兒邊看圖邊講述故事內容後,讓幼兒觀看碟片,在頭腦中進一步建立表象,為下節課的複述故事和表演故事做好準備。同時故事中優美的語言,對於豐富幼兒詞彙,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看完故事後引導幼兒明白:美不美比光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為人們做事。進而建立從小愛勞動的美德。本來在教學中還設計了談話“你能為別人做什麼事?”讓幼兒懂得勞動是一件光榮的事,進而師幼共同演唱《勞動最光榮》可由於時間關係沒完成預設任務,有一點遺憾。

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們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思考,才能不斷地進步。

説課稿 篇9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民風民俗大觀園》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民風民俗知多少”的第1課,我上的是該課第一課時。

我把目標定位為:知識目標是知道.知道民風、民俗來源於民間,是民間世代相襲傳承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瞭解民風、民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能力目標是能積極思考民風民俗形式之後的意藴內涵。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通過調查、交流等活動,使學生感受到家鄉民風民俗的絢麗多彩及豐富深刻的內涵意藴,藉此激發起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並初步培養學生探究家鄉民俗文化豐富內涵的慾望。

根據教材,我在眾多的民風民俗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切入點——端午,以這個點為“大觀”的核心內容,讓學生充滿興趣地走近它,深入它。然後從這個點發散開去,進一步體會大觀。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笑談學生熟悉的“換牙丟牙”這個風俗,把學生帶入到民風民俗大觀園中。然後走進端午,讓學生了解端午的習俗:吃粽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兩大習俗之一,這個習俗我們學生比較熟悉,每個學生都應該能説得上來;在小小的香囊上能看到我們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刺繡,進而激發學生愛國情懷。所以我在這兩個習俗上所花時間稍微多了些。由端午的習俗過渡到端午節的三大起源説——紀念説、惡月惡日説和圖騰祀説,讓學生了解端午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節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通過猜端午節的別名,再次讓學生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然後通過一段視頻,讓學生過一個地地道道的端午節。最後,讓學生自學書本,再次感受其他節慶中所藴含的傳統文化,進而激發學生探究家鄉民俗文化豐富內涵的慾望。

由於本人初次接觸品德這門學科,在教學中有諸多不足之處,望領導和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Tags:説課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