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説課稿範文錦集八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08W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説課稿範文錦集八篇

説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科版國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三節《摩擦力》。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將《摩擦力》安排在這個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彈力》相對比,加深學生對力的認識,又為下一步“二力平衡”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教材的內容及特點

1、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動: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3)增大與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節教材的內容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探究性,雖然摩擦現象學生並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卻並不熟悉,這留給學生一定的探究空間。二是實用性,教材最後用較大篇幅講述了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三)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新課程改變學科本位、注重科學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特將本節課重點定為組織好學生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動,尤其要引導學生靈活使用“控制變量法”制訂試驗的方案,設計試驗的步驟。

預計難點會出現在探究活動的“猜想與假設”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讓學生漫無目的地猜想,可能會出現許多答案,如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積的大小,壓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運動的方式,運動的速度等,由於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爭議的,所以要解釋清楚它與以上因素的關係並不容易,有些關係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還無法接受,但是不讓學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與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度的關係,又不符合科學探究的規律。因此形成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表述“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摩擦力”,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學情:已經具有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但不掌握二力平衡的'有關知識。另外考慮到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緊密,並且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有關這方面的生活體驗。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係;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法方面計劃採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具體教學方法有:指導探究法、引導談話法、幫助分析法。

為了激發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熱情,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法方面主要指導學生使用實驗探究法、小組討論法、觀察閲讀法等。

四、教學過程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結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首先,創設情境,利用夾玻璃球比賽活動引入:在這一活動中,我特意將常用的乒乓球改為更光滑的玻璃球並將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幾次活動中,從來沒有學生能夾出一個玻璃球,這樣就更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很快就進入了角色。

展示課題以後我們很快就進入【活動1】

【活動1】讓我們來體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這是一組對比活動,通過1、2對比使學生體會到摩擦力的性質是阻礙,通過1和2與3的對比學生體會到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是已經發生或要發生相對運動。這樣不僅讓學生其實體會到摩擦力是一種阻礙作用,而且為學生以後的分析是否存在靜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堅實的基礎。有了兩次對比實驗的體會,經過討論,學生會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義

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學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這裏,學生對摩擦力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接下來通過活動2我們有可以帶着學生回到生活中來。

【活動2】比一比,看誰觀察更細緻!

在這一環節中,通過讓學生回顧生活現象,使學生認識到:摩擦,無處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識非常有用!師生共同分析這些現象。由於摩擦力的分類並不是本節課的重點,但課本內容有有所涉及,不可迴避。所以,在分析學生例舉的摩擦力事例時,我適時提醒學生兩物體間的相對運動狀態,最後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讓學生初步瞭解了摩擦力的種類,使學生在進入下一個環節——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時沒有很突兀的感覺。

接下來,進入重頭戲,突破難點:為了使學生有猜想可説,也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傷學生的探究熱情,我設計了【活動3】

【活動3】搓搓手,你有什麼新發現?

1、用輕重不同的力進行搓手,體會摩擦力的大小,發現了什麼?

2、在手上塗些肥皂液再搓,你又發現了什麼?

通過親自動手,使學生接下來的猜想時有充足的依據!並且,加深了學生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的印象!

至此,萬事俱備,只剩下兩隻攔路虎(將這一活動稱為“兩隻老虎”就是想激情學生的打虎熱情。)

【活動4】兩隻老虎!

測定滑動摩擦力需要運用二力平衡的知識,這是幾天後就會完全明白的內容,本身也不難理解,所以這裏就按照課本安排讓學生自主閲讀“信息快遞”。另外,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為了使所有學生都能正確完成探究活動,設計時,提醒了部分同學:本實驗要運用控制變量法,當然,點到即止。

水到渠成,學生很自然的就開始進行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活動5】

【活動5】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

學生利用提供的器材開始探究,教師巡視學生探究活動。通過討論、探究、交流三個階段歸納實驗結論:物體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有關,與接觸面積的大小等無關。物體間的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作為理論基礎,學生完全能夠讀懂、理解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來我設計了【活動6】

【活動6】閲讀歸納: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學生閲讀課本內容,完成驗證性活動8.6。由學生交流後歸納結論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觸面間的壓力

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1、減少壓力

2、接觸面變得光滑些

3、用滾動代替滑動

4、加潤滑油

交流提升,讓物理迴歸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改變摩擦力的四種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學生討論交流,並更進一步地把“自行車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開放題型的方式讓學生討論、交流,從而把本節課的學生活動推到了高潮:每位學生都有話説,每位學生都能説清楚,增加學生的學習成就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認識!

讓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穫後,我佈置了兩條作業:

1.閲讀課本第55頁“讀一讀”和“生活.物理.社會”

2.以“假如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希望通過作業1幫助學生完善摩擦力知識體系,通過作業2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四、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摩擦力

1、定義: 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要做相對運動時,在接 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體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有關,與接觸面積的大小等無關。物體間的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觸面間的壓力

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a.減少壓力

b.接觸面變得光滑些

c.用滾動代替滑動

d.加潤滑油

通過這樣的板書,簡明扼要地將本節課的內容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體系的認識,強化重點知識。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前輩指教!謝謝!

説課稿 篇2

《方程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學生在《方程的意義》之前,在一、二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號,也就是未知數,對於方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知識滲透,在本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表示數量,表示數量間的關係,都與本節課有着密切的關係。而方程這部分知識,在初等代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國小生來説,從具體事物的個數抽象出數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和,現在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更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發展到列出方程解,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方程這部分的學習,能使學生擺脱算術思維方法中的某些侷限性,為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幫好認識的準備和鋪墊。學生從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到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渡,這節課的概念學習也是後面學習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及《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內容,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瞭解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的聯繫與區別。

2、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分類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學習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是在實踐中瞭解方程的意義,並能根據方程的意義判斷出方程,根據數量關係列出正確的方程。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向大家做以彙報。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玩兒過蹺蹺板嗎?(同時出示圖片)

對於這個遊戲的玩兒法與經驗,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一樣物品與蹺蹺板長得很像,它可不是用來遊戲的,而是用來測量的。你們認識它嗎?(出示天平)

【蹺蹺板與天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中間有一個支點,都靠力臂兩端的重量來達到平衡,都是根據槓桿的工作原理。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天平比較陌生,而蹺蹺板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以此導入,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學生回顧玩兒蹺蹺板的經驗,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為認識新事物奠定基礎,形成表象】

二、認識並使用天平

教師介紹天平:

這就是一台托盤天平,它是用來測量比較輕的物體的儀器。這兩個是天平的托盤,一邊放物品,另一邊放測量物體的砝碼,砝碼上都有質量標誌。我們通過不斷調試砝碼,直到中間的指針指向中間為兩邊平衡,物體的質量就是砝碼質量之和。

教師示範: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進行實際應用天平來測量一下。

首先我們來應用一下,檢查一下砝碼的質量是否準確。

在天平的左邊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碼各一個,右邊我們應該放置一個50克的砝碼。看一下,天平中間的指針正好指向刻度盤的中心,説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嗎?

20+30=50

這有一個空的水杯,我們先來測量一下它的重量。

請你估計一下它的重量。我們來試一試。

通過測量,我們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現在我們緩緩向水杯裏倒水,你發現天平怎麼樣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嗎?水的質量是未知的,我們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麼現在天平的狀態還能用等式來表示了嗎?

100+X>100

我們繼續測量水的質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這幾個算式都以板書形式呈現。

【在利用天平寫出算式的過程中,我最開始設計的是給每個小組一台天平,讓學生實際操作,測量物品的質量,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天平中砝碼過小,學生操作起來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調節砝碼的過程中,而不是討論方程的意義,與本節課的重難點相背離,因此在修改中,我們還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師的示範為主,我們吸取了學生試驗的教訓,為了讓學生看得真切,我們放棄了實物操作,選擇了電腦課件的演示。】

三、認識方程

1、根據天平寫算式並分類

剛才我們測量了水的質量,在測量過程中,我們出現了這幾種情況,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的位置關係,你明白了嗎?下面老師這兒就有幾組天平測量的過程,首先請你根據天平寫出算式。然後把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則分分類,最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的結果。

【《20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學生的“雙基”增加為“四基”,其中“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內容。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在傳統教學中,我們比較提倡對概念的演繹,清楚地記得,十年前數學書對方程概念的呈現是這樣的:通過天平保持平衡寫出等式,然後得到結論。舊的數學課強調的是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而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倡要在數學學習中,使學生領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數的算式,通過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形成數學模型,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再用嚴謹的語言來表述。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利用天平這一實物圖,將數學知識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寫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數的和不含未知數的,。學生通過分類對比,形成表象,教師引出概念,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2、交流彙報:

學生邊説,教師邊板書: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數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數 50x2=100 100+20<100+30

根據板書,教師講解:像 3x=180、100+x=50x3這樣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反問:什麼樣的算式叫方程呢?一個算式要成為方程有哪幾個條件?

【通過對比,學生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師講授概念時,學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但並不意味着教師可以什麼都不講,對於方程這個新知識,如果老師不告訴學生,學生是不能憑藉舊知自己總結出來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現上,我選擇了講授法。】

四、應用概念

同學們,根據你對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寫出幾個方程嗎?

判斷,他們寫得都對嗎?

黑板上剛才我們寫得這些算式,有方程嗎?

【通過前面學生的活動歸納出概念,還要對概念進行演繹。練習題中,我先讓學生自主寫方程,就是考查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後再進行判斷的基本練習。】

五、方程產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兒第一個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形成都凝聚着人類智慧與汗水。因此學生在學習前人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同時,也要了解數學文化。通過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學生對方程的產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題目:

1、 根據線段圖寫方程

2、 根據數量關係寫方程

3、 判斷是否是方程

4、 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七、作業:

利用課餘小組時間用天平測量物體的重量。

再想,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雖然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沒有使用天平 ,但對天平都充滿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測量物品的質量這個環節延伸到課下,學生不僅滿足了自己的願望,而且也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我還設計了“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發散學生的思維,也為下節課《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質》奠定了基礎。】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會了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以及利用豎式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生今後學習多位數加法筆算的基礎。教材呈現的例題,取材於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二、説學情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將小棒或計數器抽象成豎式的經驗,那麼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困難在於理解進位加法豎式計算時“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的算理以及從個位加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且學生特別容易忘記寫進位“1”。

三、説目標

1.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小棒和計數器,交流各種方法間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進位加法豎式“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的算理,並能用豎式正確的進行計算,正確率達到80%以上。

2.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並交流學習成果,培養解決問題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進位加法豎式中“滿十進一”的算理和從個位加起的必要性。

2.掌握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的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四、説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複習鋪墊。

創設一個班級圖書角的情境,出示主題圖。故事書、科技書、連環畫分別有23本、11本、18本。讓學生説一説在圖中看到了什麼,由此提出一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並列出算式。這樣設計,一題多用,既複習了舊知,又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環節二:主動探究,引入新知。

在第一環節所列算式當中,23+18這一算式是學生沒接觸過的。由此我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藉助小棒和計數器自主探究,思考多種計算方法(預設會出現擺小棒、撥計數器、列豎式這三種方法),組員之間相互交流各自的'算法並探討各種算法之間的聯繫,最後彙報交流成果。

重點引導學生説一説單根小棒夠了十根該怎麼辦?計數器個位上的珠子撥到十個以後該怎麼辦?豎式計算時個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後該怎麼辦?

這就直觀的反映出在豎式計算當中個位上滿十向十位進一的算理,並且藉助學具為豎式中的進位小“1”找到了表象支撐,有助於對算理的理解。

環節三、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五、説特色

1.把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注重培養學生“四能”,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把直觀模型、動手操作與豎式計算緊密結合起來,藉助幾何直觀理解抽象的算理。

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會走路的樹》是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語言優美、藴涵豐富的童話故事,跟隨作者的文字,我們走進一個和諧相處、充滿無限情誼的自然界的角落。而題目本身就引起人們很多的聯想,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碰撞文本,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全文共9小結,分兩部分,以“情”線貫穿全文,第一部分描寫春天的早晨,小鳥和小樹的初遇,小樹帶着小鳥去了許多地方,看到了許多有趣的東西。第二部分描寫小鳥和小樹的重逢,這時的小鳥已長成了大鳥,而小樹也變了,它是原來的大鹿的兒子,它們在交談中“叫起來”、“激動起來”,這正是感情的噴發。可以想象,到了小鹿的家裏,重敍舊情,再生新情是必然的。整篇課文用生動活潑、淺顯易懂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小鳥和小鹿之間的美好友誼,倡導了人與人之間要真誠和友愛、互助和團結。

【説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培養喜愛小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説教學重、難點】:

識字、寫字、朗讀課文,領略到小鳥與馴鹿之間的快樂與和諧,從而產生喜歡馴鹿和小鳥、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説教法學法】:

1.讓學生充分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情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以學生的自我探究貫穿課堂的始終。

2.利用文中空白處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如想像小樹天天來陪小鳥,他們已經成了好朋友了,你們看,小鳥跟着小樹來到了( ),看到了( )。進行説話練習。

3.通過抓關鍵詞句,想象畫面,感情朗讀,感悟豐富的形象,感受美好的情感。

4.運用“扣讀導悟,以讀見悟”的方法學習課文。

【説教學過程】:

一.藉助畫面,融入情境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本課教材的特點,藉助圖畫渲染情境。通過語言描繪情境,結合想象再現情境,讓學生與課文的內容產生共鳴,真正地融入到課文的語言文字中來,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揭示課題《會走路的樹》,複習生字詞語,導入之後,引導學生想一想:會走路的樹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仔細地讀讀課文。朗讀課文的第一句話時,讓學生讀文來想象一下這幅美好的畫面,再通過朗讀把這麼美的畫面展現給大家,正因為學生頭腦中有了這樣的表象,慢慢地融入到情境中,體會角色,當然也就容易讀懂、讀好了。當學生體會到畫面的美好,再以“小鳥啊,你好奇什麼呀?”請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理解“好奇”的含義。

二.朗讀感悟,展開想象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因此,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注重尊重學生自己的朗讀體驗,抓住“當然可以。來吧!”這句話,説説你覺得這是一棵怎樣的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體會來朗讀這句話,你覺得它是熱情的小樹,就熱情地讀一讀;覺得它是有禮貌的小樹,就有禮貌的讀一讀; 覺得小樹喜歡這隻小鳥,就用喜歡的語氣讀一讀。學生有了自己的感受,當然願意去參與朗讀了。接下來,課文講了,每天得相互陪伴讓小鳥和小樹成了好朋友,此時我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間: “小鳥跟着他去了許多地方,看見了許多有趣的東西。”假如你是小鳥,你會去過哪些美麗的地方?你會見到哪些有趣的東西? 以此疑問激發孩子們的想象思維、創造思維,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必須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這是學語文、用語文的關鍵。第一部分的結尾:“終於有一天,小鳥長大了,她向這棵樹告別,飛往遠方……”教學時,稍一拓展,孩子便有思有想,有言有語。諸如:小鳥飛往的地方是南方還是北方?為什麼要飛到遙遠的地方去?小鳥在與樹告別時,會説哪些話?會走路的樹會怎樣回答她? 文中留有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讀書中思索,在思索中讀書,使語文學習實踐化、生活化。

三.讀中探究,學會感激

“第二年春天,小鳥又回來了。她又看到了什麼呢?”讀了語言文字後學生已能初步感受到了小鹿的美麗。但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學生也許沒有真切的感受。此時,讓學生看一看那陽光照射下的小鹿,大家會驚喜地發現,“金色的角”在陽光的照射下真的顯得特別好看,想象着畫面來讀句子。在朗讀第二部分小鳥和小鹿的對話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師生對讀,同桌互讀,生生對讀,讓學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一次又一次的角色體驗來表達自己所能感受到的小鳥和小鹿一家之間的那種情感。同時,通過師生的合理評價,激發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努力,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朗讀時間,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上指出:“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鑑於此,我設計了一道課後習題: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看到了什麼?會有什麼故事呢?讓孩子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結合生活,結合實踐,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瞭解大馴鹿的美好品德,明白友好,和善,真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讀懂課文的字與詞、文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課文的情與感,從而豐富語言積累,切實提高表達能力。表達中極力引導學生把“學會感激”放在重要位置,引導學生用“第一人稱”發自肺腑地感激老馴鹿培養友情、傳授知識、傳承美德的高貴品質和精神。

四.重視識寫,紮實基礎

“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這是低年級段識字與寫字的目標任務。讓低年級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認字,以便讓他們及早進入漢字閲讀階段,課堂教學就是一個最有效直接的途徑,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能鼓勵學生主動識字。如在複習環節中,我出示了有生字組成的詞語“早晨、好奇、大概、陪着、有趣、激動”等,通過複習使學時再次讀準了字音,再現了字形,有利於幫助更多的學生更好的識字。在學習生字環節中,再次認讀本課中所有要求會寫的生字,目的是考察學生脱離了語言環境還能否準確識字,從而真正鞏固識字效果。指導書寫時教師給學生進行了示範,潛移默化的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逐步使學生達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説板書設計】:

23會走路的樹

馴鹿

小鳥 (友好 真誠)小馴鹿

本課的板書,是傳統板書的樣式,以重要詞語為主,主要突顯小鳥和小鹿之間的美好友誼。使學生對應該掌握的教材內容印象更鮮明、深刻,記憶更牢固、持久。

【説作業設計】:

1. 把這個故事有聲有色地講給家長聽。

2. 續寫故事: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

説課稿 篇5

《我的叔叔于勒》選取的不是我們成人的視點,而是一個與我們的學生年齡相仿的少年人的視點。一個少年在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靈觀察和感受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觀察和感受我們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我們成年人看待世界、看待人,是與少年人有所不同的。

小説中的我是怎樣看待于勒的呢?首先這個題目就會給我們一個意味深長的感覺。在這個題目中,我們感到的是親切、親近,一點也沒有疏遠的感覺。在這裏,于勒是作為一個人,一個與我有着密切關係的人而被稱謂的,而不是作為一個值得尊重還是不值得尊重的人而被稱謂的。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隻滿是皺紋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這是一個人,一個以當下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呈現在我面前的人。

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三個同義反復的判斷句,強調了這種自然的聯繫,這種聯繫存在的確實性。我們成年人經常提出一個人值得還是不值得同情的問題,但是,這只是我們成年人世界裏的語言,而不是小説中我的語言,不是童稚心靈世界裏的語言。在童稚的心靈裏,不存在一個人值得還是不值得同情的問題,也不存在同情這樣一個人對自己有好處還是沒有好處的問題,而只有發生還是沒有發生同情心的問題。面對落到了這樣一種悲慘境地的人,並且這個人就是他的叔叔,我是感到由衷的同情的,在他代父親付給於勒牡蠣錢時,給了他十個銅子的小費。在這時,他想到的根本不是自己,不是這樣做對自己有什麼好處,而是感到應當這樣做,必須這樣做,不這樣做心裏就感到不安寧、不舒服。前因和後果這種離開當下情景的回憶和推論,值得還是不值得這種以利益為基礎的理性考慮,在這種自然發生、自然流露的同情心中,是沒有任何的地位和作用的。

于勒值得還是不值得同情的問題只發生在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裏。在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裏,對於勒的任何同情和理解,對於勒的任何微不足道的幫助,都可能是不值得的。首先,于勒現在的悲劇命運,完全是由他自己的行為造成的,不是我的父母剝奪了他的遺產,而是他把自己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用句我們成人世界裏常常説的話,那就是他咎由自取罪有應得,任何人對他的這種悲劇性的後果也沒有、更不必擔負道義上的責任;其二,在一般的情況下,對於勒這樣的人的同情,對自己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它要求自己的付出,而無法從對方身上獲得應有的回報。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不能不説,我的母親的擔心並不是沒有根據的;其三,不論是從我的父母的眼中,還是從我的眼中,都沒有看出現在的于勒有任何悔過自新的表現。在我們的觀念裏,假若通過我們的同情和理解,通過我們的感化和教育,一個不好的人變得好了,一個墮落的人不墮落了,對這個人的同情也是值得的,但這種情況也沒有發生在於勒身上。所以,從利益的關係出發,于勒是不值得同情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感受和評價小説中我的父親和母親呢?我們生活在一個重視個人道德的國家,我們常常把道德問題僅僅視為個人修養的問題,因而我們習慣於追究個人的道德責任,嘲笑那些公開表現出了狹隘自私傾向的個人。但莫泊桑不是一箇中國作家,他是一個法國的現實主義作家,一個人道主義者,一個從現實社會生活本身思考人的道德發展狀況的知識分子。在這篇小説裏,他是以我的眼光環視周圍的人物的,他同情、理解于勒,也不可能不同情和理解自己的父母。他不可能站在一個旁觀者的立場上嘲笑自己的父母。與此相反,小説中的大量描寫都集中在對我的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上。我的父母不是不想成為一個體面的人,一個有道德修養、有高雅趣味的人,甚至他們也不是不愛自己的親人,他們對自己子女的前途是十分關心的,只不過這種關心也不能不首先落實到對家庭經濟狀況的關心上。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裏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十五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貧窮使他們不能不斤斤計較每一個小錢,不能不把自己生活的目標放在經濟狀況的好轉上。我們每一個成年人,都不能不生活在這樣一個經濟的世界裏,生活在經濟世界的金錢關係中,我們也不能不時刻關注着自己的經濟利益,不能不重視金錢的作用。所以,我們對他們的經濟處境和在這種經濟處境中所形成的生活習俗、思維習慣沒有理由採取嘲笑的態度,沒有理由把他們身上的弱點僅僅視為他們自己道德上的弱點。

我們與我的父母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可能沒有像于勒這樣一個敗家子的弟弟。而沒有這樣一個人,是無法挖掘出經濟世界裏的金錢關係對我們人性的扭曲的,是無法顯示出我們成年人心靈的本真狀態的`。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是小説藝術的作用。于勒這個人物的設置,是這篇小説之所以能夠揭示出我們成年人內心世界的祕密的關鍵所在,也是莫泊桑的藝術匠心之所在。藉助於勒,揭開了覆蓋在我們心靈表面的東西,使我們看到了我們在這個物質的、金錢的世界裏內在心靈發生的自覺的或不自覺的變化,使我們看到了物質和金錢對我們心靈的扭曲和腐蝕。與此同時,我這個少年人的視角的選取也是具有關鍵的意義的。我還不是一個成年人,還沒有我們成年人所不能沒有的強烈的經濟意識和金錢意識。他對人的感情還是樸素的、自然的,是從人與人的自然聯繫中產生的,既不像我的父母那樣僅僅從金錢關係中看待于勒,看待于勒在現實世界的失敗,也不像我們成年人中一些假道學者一樣用嚴酷的道德眼光看待我的父母,看待他們在這個物質的、經濟的世界上所極難避免的人性的弱點。這樣,就把小説的主題完全集中在現實社會的金錢關係對人、對人性的扭曲與破壞上,強化了小説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力量。在這裏,也顯示着小説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

經濟的世界,金錢的關係,毀滅了像于勒這樣一些沒有金錢意識的人的生活,把他們推入了人生悲劇的深淵,使他們不但失去了生活的經濟的基礎,也失去了親人的愛和社會的關心;經濟的世界,金錢的關係,扭曲了像我的父母這樣一些不能不重視金錢的人的精神,使他們淡漠了對人的愛和同情,使他們變得庸俗、狹隘和自私。

這一切,都通過一個少年我的眼光和心靈折射出來。這個我既同情于勒的悲劇命運,也同情父母的悲劇處境,但對金錢關係對成人社會人與人情感關係的破壞卻有着較之我們成年人更加敏鋭的感受。

我們無法嘲笑于勒,也無法嘲笑我的父母。小説讓我們反思我們的生活,反思我們的人生,反思金錢關係對我們人性的扭曲和破壞,並且在這種反思中把我們的靈魂從現實的物質的、金錢的關係中昇華出來,提醒我們不要失去對人的真誠的愛心和同情。

小説可以讓一代代的少年都不要忘記、更不能輕視自己少年時期的人生觀察和人生體驗,並把自己對人的自然、樸素、真誠的愛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現實的金錢關係所異化,因為只有這樣的心靈,才是人類最健全、最美好的心靈。

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小鷹學飛》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本課是一篇童話,敍述了小鷹在追隨老鷹學飛的歷程中,老鷹不停向小鷹提出新的目的,從而使小鷹知道學習沒有止境,應該不停朝上前進的原理。全文共6個天然段,生動風趣,富有行動性。課文配有兩幅插圖,形象生動地再現了課文內容,有助於門生細緻視察,合抱負象。

説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這樣設計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課文,開展小組討論,使學生進行聽、説、讀、寫等全方位的培養。

2、能力目標:通過課文中的對話進行分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思想目標:通過學習課文,認識老鷹對小鷹的期望,使學生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虛心學習,不斷進取。

4、習慣目標:通過滲透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互學互幫,自主學習的習慣。

説重難點:

1、重點: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理解課文,進入角色會讀書。

2、難點:體會老鷹對小鷹的期望及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虛心學習,不斷進取。

説教法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構建有活力的課堂,我採用開放式談話討論法、自主閲讀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式教學法來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積極學習,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説教學:

在確定了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本課的教學思路是:以讀為主,將情境教學貫穿始終,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語句,引導學生積極地閲讀,在讀中進入角色,在情境中動情,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寓意。據此我如下設計教學:

(一)通過朗讀張揚個性

課標對閲讀的要求是這樣描述的:“具有獨立的閲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這樣的理念支撐下,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

1、初讀課文時,先讓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再讀課文,劃分自然段,並思考小鷹在學飛過程中一共説了幾次“自己會飛了”。接着分自然段讀,同時思考小鷹説這些話時到底學得怎樣?老鷹怎麼回答的?

2、在學習1-2自然段時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出老鷹和小鷹的話多讀一讀,結合插圖,讓學生看到小鷹已飛到了大樹的上面,會怎麼想?再結合文字“高興”、“喊”讓學生通過動作表演出來,進入情境體會小鷹自以為飛到了大樹的上面,飛行的本領就已經學會了,自然地讀出它此時高興、滿足的心情。這時候,再問學生老鷹是怎麼説的?你是從哪兒看出老鷹不滿意。學生通過讀,指出“搖搖頭”,“還不算”,明白老鷹希望小鷹飛得更高。老師用親切的語言點出母親對孩子的愛,鼓勵學生讀出親切、和謁的'語氣。(初讀階段讓學生讀了3遍課文,學習1、2自然段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入情境感情朗讀,這不僅使學生的讀書有了量的保證,而且不同的要求與形式讓學生每次讀書都有新的目標,也就是讓閲讀教學過程變成了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的過程。)

(二)、通過活動演繹精彩

如何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內心深處體驗“小鷹學飛真刻苦”以及更進一步體會“學無止境”的寓意。我在教學中通過讀悟、指點、表演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巧妙運用,使學生通過活動再現出作品的情景,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由此提高學生的朗讀感悟能力。

1、在學習下文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帶着三個問題學習小鷹第二次試飛(第三、第四自然段)。1)、小鷹怎麼説?2)、老鷹怎麼回答?3)、老鷹為什麼這麼説?

孩子是最喜歡動起來的,在交流時播放插圖使學生體會飛到大山上空,小鷹更加高興了。指導學生自己編動作朗讀老鷹和小鷹的對話,指名學生上台表演,鼓動其他小朋友一起分角色表演,讓教學“活”起來。讓學生在邊讀邊演中學習朗讀,理解詞語。

2、在半扶半放中學會了小鷹的第二次試飛後,我放手讓學生同樣帶着上面的三個問題自學小鷹第三次試飛(第五、第六自然段)。學生在小組內自由讀課文,自己解決問題,然後再交流朗讀。

教師注意重點詞的理解,“鼓起勁”、“拼命向上飛”,不但描述了小鷹用出全身力氣刻苦練習飛行的樣子,而且説明越往高處越難飛。“飛呀,飛呀”是説小鷹反覆地練飛,“急促地喘着氣”是説快而短促地喘着氣,這些都讓學生來表演,體會小鷹由於刻苦練習而練得很累,連呼吸也變得快而短促了。這時,小鷹用探問的語氣説:“現在……我總算……會飛了吧?”小鷹用探問的語氣説明它經過老鷹的幾次教育,不僅提高了飛行本領,而且變得虛心了。學生在小組內表演朗讀並體會小鷹當時急促地喘着氣説話的神態和不敢肯定的語氣。

(三)、通過想象拓展感悟寓意

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這裏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老鷹對小鷹的話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讓小鷹再往高處看。這時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説説小鷹看到更高處“還有幾隻鷹在盤旋”,會想些什麼?它又會怎麼去做?從而悟出鷹還可以飛得更高,也就是説,飛行的本領是沒有盡頭的。

説反思:

“講授就其素質而言,是來往的歷程,是對話的運動,是師生通過對話在來往與相同運動中配合創造意義的歷程。”閲讀本領從何而來?應實事求是地駐足於文本,重在品詞析句領會筆墨的神韻,領會推測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和情緒,聯合本文特點和二年級學生的現實環境,我牢牢圍繞以讀為主線,將情境講授法貫串始終,讓學生在肯定的情境中明白語句,在創造性想象表達中積澱語感。因此,我致力於建構民主、同等的氣氛,恭敬、信託學生,在學生明白了課文內容,有了本身奇特的閲讀感悟中,激生路生的本性,觸發門生在與文本、與老師和同硯對話歷程中積極情緒的反響,使之愛閲讀,愛語文。在整個講授歷程中,學生的心態是開放而寬鬆的,師生之間是調和的,講堂滿盈了活力。

説課稿 篇7

一、分析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十冊第五組19課《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文章講述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十天內選出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諸葛亮為顧全大局,與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説明諸葛亮有膽有識、謀劃周密、才智過人。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敍述。第三組教材以“中國古典名著”為主題,中國古典名著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閲讀名著對於增益智慧,提升素養,特別是語文素養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編寫本組教材的意圖就是讓學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目標:

我依據《新課標》對高段語文閲讀教學及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我根據三個維度將本課的教學目標預設為: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使學生領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總結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從故事中具體的人和事中得到啟示,體會我們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是“諸葛亮是怎樣利用草船借箭的”讓學生通過對故事情節的瞭解,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體驗閲讀名著的樂趣。

教學難點:是“瞭解諸葛亮借箭為什麼能成功,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全面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努力啟發誘導,變“教”’為“導”,變為學生探索、發現的過程。針對訓練的重點項目和課文的特點,設計富有思考價值的重點項目,和符合課文特點、富有思考價值的、多層次、多梯度的問題來導讀課文,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充分發揮朗讀、默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感受力的培養。

教學準備:課前收集的有關《三國演義》的人物、歇後語、故事

二、説教學思想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定位可以概括為:“兩個基礎,一個重要”。由此我確定的教學指導思想是:①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主人的學生觀;②堅持文道統一,重視方法指導的教學觀;③革新、開放的大語文教育觀。

三、説教法、學法

隨着課改的深入,現在我們經常説的一句話是“要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樣教才能有效,怎樣教才會有效呢?通過實踐、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語文教學要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時的教學方法為:

1、採用啟發式教學。即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領會、劃詞劃句,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弄懂弄通課文的內容。

2、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3、情感教學,用感情朗讀貫穿全課程。

4、用朗讀貫穿始終。

學情分析:課文寫了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為之歎服,稱諸葛亮“神機妙算”。教學時,教師就引導學生圍繞“神機妙算”這個詞展開教學。教學中以讀為主,採用想一想、議一議、説一説的.形式使學生形成能力。旨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創新意識的語文綜合素質。

四、説課堂教學程序

(一)、交流資料,走近名著

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三國演義》的人物、歇後語、故事。然後教師小結並簡單説明故事發生的背景,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我設計任務型的初讀方法,要求學生帶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的任務進行初讀。目的是落實字音教學,在此基礎上概括課文內容,這樣,既降低了難度,也提高了環節操作的實效性。

(三)、品讀課文,理解感悟

這一部分教學,我打算抓一個關鍵詞“神機妙算”來展開。因為崔巒老師説:“提高課堂教學,問題不在多而在精。問題要提在課文內容、形式的特點上,提在語文訓練的重點上,最好能做到牽一髮而動全身。”通過鑽研教材,我發現“神機妙算”就是這一課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詞語。

因此,我讓學生默讀課文,看看能從哪些地方感受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劃出有關句子並寫體會。我並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作為教學主線,組織教學。此時我讓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讀完後再小組合作,這樣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舞台,開闊了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瞭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他們在讀中思考,讀中領會,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會對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教學建議》又強調:“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

通過自主閲讀,合作交流,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有關材料,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充當質疑者、並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這個問題,猶如向學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學生的探究慾望被激發起來了,他們就會更主動,更細緻地研讀語言文字,深入理解諸葛亮巧妙安排之處。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方面已經有了充分的理解。

五、説板書設計

草船借箭

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機妙算 曉地理 自歎不如

知人心

這樣板書,顯示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又顯示了借箭成功的條件,顯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看過板書就能對文章內容一目瞭然。

説課稿 篇8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廣西版高一美術欣賞課本中第三章第五節《中國古代山水》。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 教材分析:

1.本課的內容、地位、作用

本課是知識傳授與欣賞融為一體的綜合課,主要針對中國古代山水的發展概括及其藝術特點作系統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的傳統繪畫,掌握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對中國畫的興趣。本課以多媒體展示相關作品圖片,教師引導,學生回答為主線,使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學習到相關的知識。

2、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的發展概況。

*瞭解古代山水畫的藝術特點並掌握一定的欣賞方法。

*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興趣;感受美好河山,激發其愛國主義情懷。

3、重點分析

在本節課之前,已經學習了中國人物畫和花鳥畫,同學們對中國畫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作為三大題材之一的山水畫在繪畫手法上、藝術形式上較之前者有很多不同之處,只有認識它的藝術特點才能更好地進行作品欣賞。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中國古代山水的藝術特點。

4.難點分析

“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追求意境的創造,既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重要藝術傳統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方面。但意境往往較為抽象,而且不同時期、不同的畫家對意境的追求和表現都不一樣,學生較難理解。因此我把如何理解山水畫中的“意境”?作為本課的難點。

二、 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主要採用教師設問學生討論回答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運用多媒體,展示相關作品,不斷地採用欣賞——設問———討論——啟發——回答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每個學生都在探討中感受到樂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又使學生在審美中獲得快樂。

三、 學習方法

1. 自主性探究法。

2. 對比法。

北中的學生素質較高,自學能力較強,因此我增加了自學、討論、問答的分量。通過教師的精心設問,適當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性探究學習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的學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在本節中,我特別強調學生運用對比法。古今對比、中外對比、舊識和新識的對比, 運用對比法能有效地增強自主學習的效率。

四、 教學過程

1.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播放古樂《高山流水》展示古代山水畫圖片。

教師導入: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中國山水畫作為獨立的畫種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凝聚着人類豐富的智慧和情感,體現着東方藝術的崇高審美理想。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和了解中國古代山水。

2.知識探究(分三部分:自主閲讀、畫法分類、藝術特點探討)

(1)自主閲讀。找出古代山水畫的發展線索;找出自己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作品。

*學生説説古代山水畫發展概括

*提問:你最喜歡的或最不喜歡的作品是哪一幅?

*生答:………。

*教師引導:不管是喜歡還是不喜歡,我們暫且保留自己的觀點,學習結束後我們再作定論。

這個環節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並對本節課的知識產生探究的慾望。

(2)古代山水的畫法分類

古代山水畫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這些知識的掌握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古代山水。

*教師簡單介紹淺絳山水、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然後讓學生就課本中的作品進行歸類,並提問。

(3)如何欣賞古代山水?(古代山水的藝術特點)

結合多媒體,邊欣賞、邊分析、邊提問、邊小結。

山水畫是中國畫的三大題材之一,前面四節已經學習了人物、花鳥,介紹了欣賞中國畫的基本方法,所以這一節我抓住幾個不同點進行分析:1。意境;2。筆墨技法;3。空間佈局;4。其它。這一節是本課的重點難點。

A.意境賞析

*對比花鳥畫和山水的意境

通過對所學知識的簡單回顧來説明山水畫的借景抒情與花鳥畫的託物言志是一脈相承的。

*對比不同時期的作品對意境的不同追求

北宋的作品着重與山川景物的描繪,追求“身臨其境”的意境。賞析范寬《溪山行旅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南宋突出表現在追求詩的意境,賞析馬遠《踏歌圖》。

元代的山水畫在意境的創造上更強調主觀抒發與個人風格的創造。賞析倪瓚《漁莊秋霽圖》。

*不同的畫家對意境的追求和表現也不同。

思考:從《雨餘柳色圖》和《千里江山圖》的不同意境猜猜畫家的性格、經歷有何不同?

B.筆墨技法

古代山水畫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表現程式:

通過多媒體簡單介紹山水畫的畫法步驟:勾、皴、點、染。

介紹幾種基本的皴法:折帶皴、披麻皴、雨點皴、捲雲皴。多媒體展示相關的作品。

提問:畫家運用了哪些不同的`技法來描繪不同的景物?(讓同學們進行分析歸類並體會不同皴法表現出的山體有何不同)。

C.空間佈局

這是中國畫最有特色的地方。我採用對比法,把油畫的風景畫與中國的山水畫進行對比,讓學生分析出它們的不同點,找出國畫的空間佈局的特點。

油畫使用固定透視,而國畫使用散點透視,用以大觀小的方法,將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景物融匯在同一空間內。

欣賞《千里江山圖》。通過欣賞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山水畫獨特的空間佈局,同時激發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D. 留白

欣賞《寒江獨釣圖》、《雨餘柳色圖》

提問:畫家是怎樣表現水的?

提問:人物、花鳥有留白嗎?西方的油畫有留白嗎?

通過提問分析使學生理解山水畫中的水、雲、霧常常用留白的手法來處理。這種富於想像的處理手法體現了中國畫特有的藝術形式,也是中國古代審美情趣的體現。

E. 隨類賦採

採用對比法:同時展示油畫和古代山水畫

提問:油畫和中國山水畫在色彩的處理上有何不同?

這幾個環節的知識性較強,單純欣賞會枯燥乏味也學不到知識。我加強了師生的互動,整堂課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帶着問題帶着興趣,進行探究學習。另外,我還通過問答加分的形式激勵學生大膽回答問題,有效的解決了欣賞課的枯燥乏味,收到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 學生小結,教師總結。

讓學生説説學習體會,説説通過學習後,對中國山水畫的態度看法。(允許學生保留個人觀點)

教師總結:肯定本節課的學習氣氛、學習成果,激勵同學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課的時間安排:

導入2分鐘,知識探究30分鐘,小結8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