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熱門】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6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8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説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6篇

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是學習三角函數定義後安排的一節繼續深入學習的內容,是求三角函數值,化簡三角函數式,證明三角恆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個三角函數的基礎,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它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整個中學學習中起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A、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觀察猜想出兩個公式,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掌握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式,掌握基本關係式在兩個方面的應用:

1)已知一個角的一個三角函數值能求這個角的其他三角函數值;

2)證明簡單的三角恆等式。

B、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觀察——猜想——證明的科學思維方式;通過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思想;通過求值、證明來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通過例題與練習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其知識遷移能力。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數學研究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同角三角函數基本關係式的推導及應用。

難點:同角三角函數函數基本關係在解題中的靈活選取及使用公式時由函數值正、負號的選取而導致的角的範圍的討論。

二、學情分析:

學生剛開始接觸三角函數的內容,學習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對這一方面的內容既感到新鮮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躍躍欲試,學習熱情高漲。

三、教法分析與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採取誘思探究性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提出問題,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觀察、思考、類比、討論、總結、證明,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主動探究中汲取知識,提高能力。

2、學法分析: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出發,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決問題.數學學習必須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則的形成過程,突出數學本質。

四、教學過程設計

例1、設計意圖:已知一個角的某一個三角函數值,便可運用基本關係式求出其它三角函數值。在求值中,確定角的終邊位置是關鍵和必要的。有時,由於角的終邊位置的不確定,因此解的情況不止一種。本題主要利用的數學解題思想是:分類討論

例2、設計意圖:

(1)分子、分母是正餘弦的一次(或二次)齊次式,注意所求值式的分子、分母均為一次齊次式,把分子、分母同除以 ,將分子、分母轉化為 的代數式;還可以利用商數關係解決。

(2)“化1法”,可利用平方關係 ,將分子、分母都變為二次齊次式,再利用商數關係化歸為 的分式求值;

五、教學反思

如此設計教學過程,既複習了上一節的內容,又充分利用舊知識帶出新知識,讓學生明白到數學的知識是相互聯繫的,所以每一節內容都應該把它牢固掌握;在公式的推導中,教師是用創設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去發現關係式,多讓學生動手去計算,體現了&qut;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體驗為紅線,探索得材料,研究獲本質,思維促發展&qut;的教學思想。通過兩種不同的例題的對比,讓學生能夠明白到關係式中的開方,是需要考慮正負號,而正負號是與角的象限有關,角的象限題目可以直接給出來,但有時是需要已知條件來推出角可能所在的象限,通過分析,把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解決了。

由於課堂在完成例題及變式時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與嘗試,故對學生的檢測只能安排在課後的作業中,作業可以檢測學生對本節課內容掌握的情況,能否靈活運用知識進行合理的遷移,可以發現學生在解題中存在的問題,下節課教師再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加以評講,並設計相應的訓練題,使學生的認識再上一個台階。

數學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西南師大版)下冊第六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的內容。

百以內加法計算分20以內進位加法,百以內不進位加法及百以內進位加法三個階段。學生經過加和減(一)的學習,已經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與一位數相加(不進位),在此基礎上,教學需要進位的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加法口算。

學生分析

在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學生已明白了相同數位對齊、滿十進位的道理,如果將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呈現給學生,學生完全有可能通過知識的綜合、遷移,自主學習掌握這一新知識。為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教學目標

基於上述班級實際情況,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數學語言表述口算思維過程,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這一知識目標達成並非是本班全體學生所需要,而是要通過不同形式的學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參與數學活動,讓學生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學意識,並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

設計理念

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構建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知識結構得到發展。所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設計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着重從問題情境、自主學習、信息資源、協作學習環境和學習效果評價等方面進行認真探索,從而為“自主建構性”學習方式的研究積累經驗。

教學流程

一、課前談話。

師:今天我們按小組形式來開展相互討論交流的學習。第1小組由××、××等6位同學和老師7個人組成,其他小組由兩個小朋友成。比一比,哪個小組學得好,表現最出色。

二、創設情景。

1、創設情景:停車場(例1)

(屏幕上動畫顯示)星期三下午,小明和小紅來到停車場,小紅數出停車場裏面有8輛客車,小明數出停車場裏面有27輛貨車。

師:“小朋友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討論。然後請學生回答。

生1:“客車比貨車少幾輛?”

生2:“貨車比客車多幾輛?”

生3:“一共有多少輛車?”

………..

2、反饋。

師:“一共有多少輛車?你們會列出算式嗎?”

生:“278=”

師:“你能説出為什麼這樣列式嗎?”

生:“……….”

師:“説的真好,可是這個算式的結果是多少呢?又應該怎樣計算呢?請小朋友在小組裏討論討論,一會兒我們比一比,看哪組的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好?”

3、反饋計算方法。

師:“哪一個小組願意第一個彙報你們的成果呢?”

生1:“我是用擺小棒的方法…………?”

生2:“我們是把8分成3和5,先算273=30,再算305=35。”

生3:“我是先算87=15,再算20xx=35。”

生4:“我是用豎式計算的?”

師:“你能説一説用豎式計算要注意什麼嗎?你能上台來演示給大家看嗎?

生邊説邊演示,學生觀看。

學生結束後,師重複講解並板演。並強調:

1)列豎式時要相同數位對齊;

2)從個位加起,滿十進一;

3)個位計算完後,再算十位上的數。

4、例2:算一算。

剛才你們表現得真不錯,現在你們能用學到的知識幫助老師解決一道難題嗎?(板書例2:975=)

學生小組討論算法。

5、反饋計算方法。

生1:“我們這一組是用擺小棒的方法……..”

生2:“我們是把9分成4和5,先算575=80,再算804=84。”

生3:“我們是95=14,再算7014=84。”

生4:“我們是用豎式計算的。”………

(師在學生説的時候,進行板演)

師:“感謝大家想出這麼多的方法幫助老師解決了難題,現在進行一個小型的計算比賽,看誰計算得最快!

三、學習反饋。

549=268=742=379=

822=564=387=637=

四、小結、

今天大家的表現讓老師很滿意。小朋友們,你們能説説你學到了什麼?

本課安排了分層教學,第1小組的學生未能操作計算機,心情不是愉快的,教師在這裏安排讓第1小組學生當小老師的教學環節,由第1小組分別提出想怎樣買,請他指名一位同學來回答。給了第1小組學生表演的機會,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

五、實踐應用。

師:(在大屏幕上用多媒體顯示玩具商店一些玩具及價格)玩具熊9元,玩具娃娃16元,小汽車25元,皮球4元,積木38元。現在,如果給你50元錢讓你買玩具,你會怎樣買,並説説理由。

(學生分組討論後,大組交流,每有一種正確的購物方案可獲一朵小紅花。)

評析

從本課的教學可以看出,教師能將情境教學、建構主義心理學以及計算機技術運用於本課的設計,不僅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環節等設計,更注重學生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學習活動、學習評價等方面的設計。從整體規劃教學過程,為學生學習開發良好的環境。

1.注重問題情境設計。將學生學習活動與生活世界相連,本課先設計小明和媽媽到商店購買玩具的情景,提出需要解決的初始問題和步步深入的後續問題,讓學生在計算機、老師的幫助下,通過選玩具、嘗試計算、交流反饋、理解鞏固等活動自主學習,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後又設計了購買玩具的`實踐應用活動,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2.注重信息資源設計。信息資源是支持學生主題學習的重要因素。本課為學生提供了以下信息資源:(1)體現個別化教育思想的交互式學習課件,使已能口算的22位學生進行人機對話式的自主學習活動。(2)可供學生操作的幫助學生理解“滿十進一”道理的小棒。(3)兩人一組配一台電腦。(4)標有玩具價格的多媒體顯示圖片。每種資源在相應的學習過程中發揮了有效的作用。

3.注重自主學習設計。教師在課前調查班內學生原有知識經驗背景基礎上,把28位學生分為12組,有11個組的學生進行計算機對話自主學習,一個組在老師的幫助下開展學習。計算機小組的學生,按要求選擇玩具,列式計算並組內交流,必要時求助計算機個別指導或教師幫助,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原則應用的實效性。

4.注重協作學習環境設計。計算機小組的學生,既有計算機提供初始問題和步步深入的後續問題下的人機對話的交流(包括計算機提供幫助),又有兩學生之間協商交流,必要時還有教師的介入,三者相輔相成,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合作意識等方面達到了同步發展。在實踐應用活動中圍繞用50元錢怎樣購買玩具這個主題,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對於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教師適時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

5.注重學習效果評價設計。教學中分別對小組學習成效、小組合作情況及個人學習情況三方面評價。對小組學習成效評價,分列出算式、答對題數和設計購物方案數三方面評價(獲小紅花的朵數)。對小組合作情況的評價從合作的意識及態度兩方面進行。小組對個人的評價分專心傾聽、積極發言和思維創新三方面進行。優化的評價,激活了課堂,促進了學生生動活潑、全面和諧地發展

數學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上課的內容是《兩角差的餘弦公式》。

首先,我們看兩個問題:

(1) cos( π —α ) = ?

(2) cos( 2π — α) = ?

大家根據誘導公式很快得出了答案,大家接着思考一個問題,當特殊角π和2π被一般角取代,

(3) cos( α-β ) = ?

大家猜想了多種可能,其中有同學猜想cos(α-β) = cosα-cosβ 那麼這些結論是否成立?

我們一起來用計算器驗證。

在這裏我們做了與單位圓相交的兩個角α,β,現在我們來一起模擬計算下大家猜想的幾組結論 。首先任意取一組α,β角,模擬計算出 cos(α-β ); cosα-cosβ; sin α- sinβ; co sα-sin β;由結果推翻假設(反證法), 那麼c o s ( α-β )到底等於什麼呢? 現在我們來藉助計算機的強大計算功能 ,由c o s ( α-β )的結果模擬可能的答案。

計算機模擬結論

cos(α–β)=cosαcos β+ sinαsinβ(黑板板書)。

變換不同的.α,β角度,結論保持不變。 同學們觀察分析該結論的構成,右邊與向量夾角的座標表示一致.

聯想向量數量積(黑板板書),用向量法證明:

(1)先假設兩向量夾角為θ,α–β在[0,π],α–β=θ此時結論成立,(2)α–β在[π,2π]時兩向量夾角θ=2π-(α–β)

此時 cos[2π-(α–β)]=cos(α–β)

(3)α–β在全體實數範圍都可以由誘導公式轉換到[0,2π] 綜合三種情況,cos(α–β)=cosαcos β+ sinαsinβ。得證

經過大家的猜想,計算,證明,我們得出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有些同學開始產生疑問,我們最開始的兩個誘導公式是否出現了錯誤,都是兩角差的餘弦,結論似乎不一致,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揭開謎底。

用兩角差的餘弦公式證明問題(1)(2)。

帶入具體角度,用兩角差餘弦公式求cos15°= cos(45°— 30°),同學們試着將15°分成(60°-45°)。(分成17°-2°是否可行)

練習:

證明: cos (α +β)= cos α cos β-sin α sin β

思考 : 能否參考兩角差的餘弦公式進行推導?

我們的新課改提倡“減負”,從數學的角度,減負就是---“加正”,

所以 α +β = α - (- β )

由此cos (α +β)

= cos [α - (- β )]

=cosα cos( -β) +sin α sin(-β)

= cosα cosβ-sin α sin β

對比:

兩角和與差的餘弦公式:

cos (α –β)= cosα cosβ + sinα sinβ

cos (α +β)= cosα cosβ - sinα sinβ

餘 餘 異號 正 正

化簡求值:

(1) cos105 °cos15 °+ sin105 °sin15 ° =cos90 °=0

(2)cos(θ+20°)cos(θ-40°)+sin(θ+20°)sin(θ-40°) = cos60 =1/2

(3)cos35 °cos10 ° - sin35 °sin10 °=cos45 °

回顧反思:

提出問題

由兩個熟悉的誘導公式入手,從特殊到一般,提出問題。

探究問題

假設猜想——反證否定——計算機模擬猜想——證明——肯定結論——靈活應用——公式對照記憶。

下節課需要解決的內容,通過已經證明的兩角和餘弦的思路,思考兩角和差的正弦。

作業佈置:

課本131頁 第一題 和 第五題。

數學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探究活動是繼等腰三角形性質、判定之後探索能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條件的內容。學習等腰三角形,離不開線段的相等和角相等,《分割等腰三角形》將加深同學們對等腰三角形地認識,是等腰三角形內容的延續和拓展。同時,將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二、學生起點分析

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從年齡特點看: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操作,厭倦枯燥乏味的傳統教學;從知識儲備上看:他們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關知識,如三角形內角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等;從技能水平上看:他們已經初步具有自主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經歷可以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條件的探索過程,培養探索精神和合情推理能力;

2、在活動中,體會知識的運用和數學思考的方法;

3、通過探索條件的實踐過程,體會數學推理的樂趣,增強合作交流意識。

[教學重點]:可以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條件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作等腰三角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圖形

四、教與學的方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2、小組活動,探求新知

3、梳理概括,形成結構

4、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整節課中我始終貫徹“自主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構建”的教育理念,採用“探,疑、研,悟”等環節主體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濃厚氛圍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培養感情。充分體現科學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五、教學流程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情景一、學生閲讀第120頁的《閲讀理解》

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通過閲讀理解,初步認識圖形分割的意義,培養數學閲讀的興趣和方法。也為後面的'如何分割做了複習。

情景二:在動聽的音樂聲中,大屏幕上循環播放生活中有關的等腰三角形的圖片。圖片最後出現等腰三角形花壇。

教師拿出一個等腰三角形和一把剪刀,提問:誰來幫老師分割這個三角形花壇,使它變成兩個三角形以便可以種上不同的花?

這樣設計:一是用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出學習主題,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進一步體味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學生上台演示。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兩種分割方法:一種是分割線經過頂角頂點;一種是分割線經過底角頂點。

這樣設計:為後面的分類討論思想打下鋪墊

2、小組活動,探求新知

第一部分:教師追問:已知花壇的三個角分別為36°、72°、72°,你可以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嗎?如果老師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改成20°、20°、140°,你還能分嗎?

合作:小組合作設計兩個三角形,使這兩個三角形都可以被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

學生展示圖片,講解分割思路。(教師反問:為何不從頂角的頂點分割?)

歸納小結:當頂角小於底角時,分割線經過底角的頂點,反之,頂角大於底角時,分割線經過頂角的頂點。

質疑:任何三角形都能被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嗎?

這樣設計:從特殊的三角形出發,加上學生對這個三角形比較熟悉,學生比較好操作,再到一般三角形,從而產生質疑:不是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可以分成兩個等腰三角形,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探索能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這個等腰三角形每個內角的關係?

學生動手畫頂角分別是鋭角、直角、鈍角的等腰三角。

這樣設計:讓學生感知等腰三角形的多樣性,為分類討論思想打下鋪墊

設底角為X度,小組合作作圖,並求出頂角的度數(X的代數式表示):第一、二組研究分割線經過頂角的頂點的情況,後兩組研究分割線經過底角的頂點的情況。

這樣設計:是讓學生親歷科學發現的全過程,初步掌握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法。

通過作圖求解,學生可以求出:頂角是底角的2倍、3倍、倍。對於倍,教師適當引導。

第三部分:探索能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這個等腰三角形每個內角是幾度?學生根據內角和180度,求出角度。

3、梳理概括,形成結構

知識: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條件和方法;體驗:探究活動中的感悟。教師適當引導補充,並對學生的表現適當評價,給予鼓勵。

4、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分層作業:必做題:把一個角為36°的等腰三角形分成4個等腰三角形。

選做題:把角度分別20°、20°、140°等腰三角形分成三個等腰三角形。

這樣設計:一是想以動手操作開始,再以動手操作結束,使課堂教學渾然一體;二是讓學習從課上走到課下,讓一種學法得以構建,讓一種思想得以延續。

 六、教學反思:

努力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台,無論環節設計,還是作業的安排,都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了學生的數學體驗。通過操作、觀察、質疑、驗證、深化等自主探索活動。豐富知識、提升能力、獲得體驗。使學生初步具有自主學習之法、終身學習之願、快樂學習之情。

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展開的,為下面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的教學作鋪墊,有着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同時,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1、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國小生年少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2、學生知識結構:學生已經完成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係的知識,是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知識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知識結構,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能力目標:通過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 、“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四、重難點分析

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理解方程的含義。

國小生的認知水平正處在感性認識的階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存在着很大困難,所以將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學法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在學法中,讓學生通過“感知交流→觀察比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過程去發現新知,從而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採用以小組合作觀察探究為主,多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觀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在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將按創設情境→觀察探究→知識運用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圖,通過“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的活動,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學生已經積累的關於等式的感性經驗。這樣,以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徵。

2.觀察探究——形成概念。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採用以下幾個步驟突出這個重點。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圖,讓學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通過展示圖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觀察比較】接着,我提出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認識到列出的式子中,兩個式子是等式,還有兩個式子不是等式。而這裏的等式與前面的等式不同,它們都含有未知數。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方程的特點,並用自己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從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 “像X+15=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為突破這個難點,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礎上,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麼關係”,幫助學生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繫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做有助於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3.知識運用。

“試一試”通過列方程表示現實情境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方程的思想,併為進一步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一些準備。

“練一練”安排了3道題。第一題採用學生搶答的方式,通過判斷題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導學生體會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邏輯聯繫,加深對方程含義的理解。第二題通過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在小組裏交流,引導學生將已有的對方程的認識用外顯的形式表達出來,促進學生自主地建構方程的模型,內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題採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據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列方程,既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維特點,又有利於學生對方程含義的理解。

4.引導小結

本課的小結采用學生小結的模式,這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然後我再對學生的小結進行總結。

5.佈置作業

為了使所有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佈置了必做題:要求學生每個人寫一篇數學日記,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同時又為學有餘力的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佈置了探究題。

數學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説的是《買電器》一課。

一、説教學內容。

《買電器》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加與減(一)”的一課時。教材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買電器的生活情境,請學生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學習整百、整十數相加減的口算。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100以內加減法及萬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本節課為今後進一步學習整數加減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説學生。

我校身處城市,班裏的孩子們對各種電器非常熟悉,並且有逛家電商場的經歷,對加減法的算理掌握較好,能根據情境提出相應的加減法問題。孩子們能正確迅速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在一年級的兩次口算過關檢測,過關率均達到了100%。部分學生能口算整百、整十數的加減法,但對於算理的理解比較欠缺。

三、説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這個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把這節“口算教學”設計成“生活的數學,活動的數學、有趣的數學,發展的數學”。

四、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訂以下3個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整百、整十數相加減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口算。

2、結合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經歷算法多樣化的過程。

3、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的快樂,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五、説教學重難點。

孩子們雖然能口算整百、整十數的加減法,但對於其中的算理理解並不是很清楚,所以將教學重點確定為:探索並掌握整百、整十數相加減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確定為:結合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經歷算法多樣化的過程。

六、説教法、學法。

根據課標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鼓勵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運用的教法有:情境設置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

學法有:遷移學習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協作法,操作法。

七、説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計數器、一袋數字卡片。

學具:每人一個計數器、20張百元卡片。同桌一袋數字卡片。

八、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景,發展學生數感

上課伊始便設計了“買電器”的生活情景,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猜電器價格”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自主協作探究,明算理知算法

在本節課中把獲取知識的過程交給學生,通過“根據情境提數學問題”的活動,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發展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可能會涉及到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等方面。課件展示要解決的問題:“爸爸買一台電視機和一台洗衣機一共花多少元?”,板書算式:。孩子們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協作、展示彙報等多種活動來探究500+800的計算方法,逐步完成“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發展過程,領悟到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口算算理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以突破教學重點。在彙報展示環節孩子們可能會通過數100元錢幣卡片、撥計數器、運用湊十法等方式進行計算,此時應鼓勵孩子們儘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考過程,孩子們不僅能更加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算理,更能體會到算法的多樣化,發展創造性思維,以突破教學難點。

(三)技能運用並進,提高口算效益

在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後及時組織口算練習,以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口算技能。在口算練習時請孩子們對比小結注意事項,以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玩“抽卡片、列加減法算式”的'遊戲,使原本枯燥的口算練習趣味化,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在基本練習的基礎上,設置了拓展性練習,請孩子們幫淘氣設計20xx元壓歲錢怎麼花的方案,設計的方案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孩子們不僅能體會到口算的價值,更能體會到估算、理財等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此時趁熱打鐵,請孩子們以“我的壓歲錢怎麼花”為內容寫一篇數學週記作為本節課的作業,這是一個綜合性的作業,以體現數學的生活性、發展性。

(四)反思評價相長,提高自信心

通過自主、同伴、師生之間的反思、評價,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算理,體驗成功的快樂,激起追求的意念和力量,為孩子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九、説板書。

為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設計了簡潔、醒目的板書。

主課題:買電器。(黃色)

子課題:口算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紅色)

板書主頁面:

(1)算式:500+800=1300(元)(黃色)

(2)答話。答:共花1300元(黃色)

(3)算理:5個百+8個百=13個百

也就是1300(紅色)

以上是我對《買電器》一課的設想與構思,有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不吝賜教,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