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合集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92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合集十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最小公倍數第一課時。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並建立並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的過程。

2、結合學情與新課程標準對本環節的要求,分析教材編寫意圖: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採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瞭解了整除、倍數、因數以及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通過寫出幾個數的倍數,找出公有的倍數,再從公有的倍數中找出最小的一個,從而引出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圖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數,以及這兩個數公有的倍數,這一內容的學習也為今後的通分、約分學習打下的基礎,具有科學的、嚴密的邏輯性。

(二)對教材的處理意見

1、教材中鋪磚對於理解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比較抽象,不利於建立對概念的理解。所以把“原來鋪牆磚”的題目改為“找兩人的共同休息日”來建立概念。原因有三:首先,學生的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其次,有效的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再者,課堂中最有效的時間是前15鍾,做好這段時間的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把這一比較難理解的環節放在後面。

2、新授課中補充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從意義的理解來,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解決問題來理解意義。理由是:數學教學應密切聯繫學生的現實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3、課堂習題進行了有明確針對性與目的性的改變。(後述)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瞭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應用,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滲透集合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學重點

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標準》中要求4—6年級的學生能找出10以內任意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對數的概念的認識上。

3、教學難點

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理由是:《標準》中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技能。但國小生的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普遍較低,所以要達到《標準》中的要求這無疑是重點中的難點。

二、説學法

1、學情分析

國小生的動手欲較強,學生認識數的概念時更願意自主參與,自己發現。再者,學生個人的解題能力有限,而小組合作則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通過交流獲得數學信息。

2、學法指導

通過動手,讓學生在月曆紙的上動手找一找,圈一圈;通過動口,在概念揭示前,學生動口説一説。給學生機會説動手之後的感悟,還可以在個人表達的同時傾聽他人的説法。

三、説教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標準》中的要求,也為了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我將本節課設計成寓教於樂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融入一環環的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課,通過月曆探索新知。

學生在月曆上找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兩個數的倍數關係

2、順其自然地滲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學生探索後,用自己的語言梳理新知,學生便能在環環相扣的教學進程中順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繫。

3、創設問題情境,嘗試應用,方法提煉。

結合教學內容特徵,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鼓勵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解題技能。

4、鞏固練習、不斷刺激,不斷鞏固提升。

四、教學具準備:

印有月曆紙、多媒體課件。

五、具體的教學過程:

我設計的總體理念: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的基礎上感悟、理解、應用、鞏固。將直觀演示與抽象思維相結合。我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利用學具,導入新課(本環節為解決教學重點)

1、學生在預先發放的月曆紙上按照老師的要求,在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數的日期。

2、引導學生觀察所找出的日期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髮現日曆上的有特徵的數,從而引出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

3、把生活問題提煉為數學問題,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二)、創設情境,應用知識:(本環節為解決教學難點)

1、出示同學排隊的題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再次打通生活與數學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方法提煉。

(三)、練習鞏固(講清練習的層次)

1、學會用最基本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用這樣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找生日。基本——拓展

(2)鋪牆磚。用數學方法來解釋生活現象,隱含着求公因數與求公倍數的聯繫。

(四)、課堂小結

學生回憶整堂課所學知識。學生通過這一環節可以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按一定的線索梳理新知,形成整體印象,便於知識的理解記憶。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因此我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並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有關組合圖形面積的實際問題。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針對五年級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割補法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繫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直觀操作,對組合圖形的認識不會很難。所以在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我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達到方法的多樣化。重視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活動有實效,真正讓學生在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方面有所發展。

在新授部分展開過程中,根據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組合圖形的趣味性,體會到數學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創設情境、複習導入——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創設情境、複習導入

1.説一説已經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

2.拼一拼七巧板

3.看一看拼出的圖形像什麼?有哪些圖形拼成的。

這一環節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説一説,拼一拼,看一看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 ,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知識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明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和組合圖形的面積有關.

由此揭示課題:組合圖形面積(板書)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學生獨立與小組合作交流解決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問題。

出示例題,請學生自主獨立嘗試解決“這面牆的面積”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在這一環節中我真正的轉變們了教師的角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先進行獨立思考,因為沒有獨立思考為基礎的小組交流是無效的,那樣只能是學優生、思維敏捷孩子表演的領地,只有建立在每個孩子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每個孩子才有話説,那樣的小組合作才有效。在這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獲取更多的解題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2.小組彙報學習情況

彙報時用多媒體將學生的學習成果演示出來,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 將組合圖形分割成兩個一個正方形、一個三角形。

(2) 將組合圖形分割成兩個梯形

學生邊彙報,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後隨即板書。其他同學能清楚地與自己的思路進行比較,並及時發現錯誤並糾正過來。

3.師生總結分割法。

接下來讓學生自主觀察比較上面幾種方法的不同之處後,再總結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分割法”這種計算方法.讓學生明確分割圖形越簡潔,解題方法越簡單。

4.新授部分的練習:練習是為了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能用學到的新知進行遷移。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

a.模仿練習,以割補法為主。

b.變式練習,滲透“添補法”。

(三)練畢校對,及時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醒學生們要考慮到分割的圖形與所給條件的關係,有些圖形分割後找不到相關的條件就是失敗的。這樣做有利於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交流多種計算方法,使學生感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選擇最優的方法。

5 .各位評委: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關於《組合圖形面積》。

《組合圖形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一方面可以鞏固已經學過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課本第九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這節課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的基礎。很顯然,這節課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2)材編寫的特徵:

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便於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

(三)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平等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轉化問題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長方形等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平行四邊形課件,學生準備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三角板、剪刀。

二、説教法、學法

(一)説教法

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在本節課中,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法的體現:(1)在導入部分我採用了創設生活情境,設疑引入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2)在探究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大膽放手,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熟悉的具體情境中,通過探究和體驗,感受新知;聯繫生活經驗,構建新知;小組合作交流,擴展新知;創新活動設計,超越新知。

(二)説學法

堅持“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時間和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學習數學的終結所在。讓學生感到數學的有趣和可學,我們還應注重將數學知識提升應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教學教程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1 複習 我們前面學習了很多的平面圖形,老師這裏有一些圖形大家認識一下。多媒體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説一説各是什麼圖形。並回答那些圖形的面積會計算。

2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説説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DD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探索,推導公式

1、數方格法求面積(課件出示) 數完後,問問學生結果如何?你發現了什麼?

這樣設計,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它的底和高有關係,並得知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分別相等,它們的面積就相等。

2、轉換法

教師啟發談話,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我們已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不能根據已掌握的知識來解決新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可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説説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敍述平移(可能學生説得不準確)。

3、歸納:

提問:這個平行四邊形轉換成了什麼圖形?它們的面積有變化沒有?拼成的這個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

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用字母怎樣表示?S=ab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戰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做完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三)實際應用:

1.計算停車場的面積。

2.變式練習。

3.拓展練習。

四)全課總結,質疑問難。

問學生: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全盤的認識,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

四、板書設計:

長方形面積 = 長 × 寬

平行四邊形面積 = 底 × 高

S=ah

課後反思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對學生的學習,必須賦予“真實性”的學習任務。這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可以驅動學生迅速產生學習的需要。基於這一認識,本課創設的問題情境是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説説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DD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在學生探索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沒有任何幫助,但正是這種沒有鋪墊的教學,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得到了體現,問題解決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學整齊劃一,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教學過程充滿了生命活力。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成長並不需要教師“迫不及待”的幫助,他們需要經歷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他們需要的是探索的時空、交流的機會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勵性的學習氛圍,這些才是學生需要的幫助。

在操作探索,推導公式中。先啟發談話,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説説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敍述平移(可能學生説得不準確)。這樣讓學生憑藉“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初步感悟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這樣設計,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問題到一般問題的過程,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做到重點突破,為後面進一步學習面積公式作好鋪墊。當然,在這個環節中不管是操作還是彙報,感覺還不夠到位。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梯形的面積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梯形的特徵,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材沒有安排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是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思考,怎樣仿照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讓學生在教學的再創造過程中實現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

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梯形的面積時,要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經歷探索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並能運用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並在探索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中,獲得探索學習的`經驗。

二、説學情

學生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後,所掌握的不僅僅是面積計算的公式,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更獲得了數學的轉化思想,教師的重要任務在於通過各種方法手段讓學生有效的實施正遷移。設計本課時,教師突破了傳統教學中只進行“拼合轉化”的思想束縛,大膽的讓學生合作學習、動手轉化、作品展示,結合電教媒體的使用,理清學生的思路,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完成知識的構建。

三、根據以上分析我擬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一)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

2、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驗觀察等方法,自主探索並掌握梯形的面積公式,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3、讓學生會用面積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在自主探索中,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難點是能運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四、説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本節課教學中,我首先出示了課中主題圖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接着出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轉化過程,讓學生通過複習,從而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為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奠定基礎。

(二)動手實踐、合作探究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一直髮揮着積極的作用。所以本節課繼續以圖形內在聯繫為線索,以未知轉化為已知的基本方法開展學習。有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基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究,學生自然會想到要把梯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進行推導。具體怎樣轉化,轉化成什麼圖形,全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梯形分小組進行操作活動,他們藉助前面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轉化圖形、尋找等量、推導公式”三步曲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出梯形的面積公式,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不僅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有多種途徑和方法,課堂上我並沒有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種固定或簡單的途徑或方法上,而是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配以白板和課件的直觀演示酌情介紹了幾種不同的推導方法,拓寬了學生的思路。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通過不同的練習,鞏固拓展已學知識,讓學生再次體驗梯形面積公式在生活中的運用及重要性,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回顧,歸納總結

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條理化整理的過程,不僅促進學生掌握了知識、領悟了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歸納概括能力,關注了學生情感的體驗。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內容

“視圖與投影”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在每一學段要求不同。第一學段是“能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第二學段是“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第三學段是“正式學習投影和三視圖的知識。所以在本冊教材中沒有給出視圖的概念,而是採用“從不同方向觀察”的表述。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通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3、通過拼搭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和推理能力。

三、教材的編寫特點

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不僅設計觀察活動,而且設計了需要學生進行想像、猜測和推理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例如,呈現從不同方位觀察一個立體圖形所得到的三個圖形,讓學生用正方體搭出相應的立體圖形。這就要求學生要根據已有的圖形的表象,不斷在頭腦中對這些表象進行組合和調整,最後再通過拼擺進行驗證,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

四、具體編排

例1

通過觀察小藥箱的活動,説明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所有的面;使學生能夠辨認從正面、左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建議:

(1)提供相應實物,讓學生站在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説一説自己看到的是哪幾個面。使學生體驗到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並且發現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長方體所有的`面,而最多隻能看到它的三個面。

(2)指導學生分別從正面、左側面和上面進行觀察,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方向看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

(3)注意:①提供給學生的實物要足夠大,觀察時,視線都要垂直於被觀察物體的表面。②使學生明確,這裏所説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對於觀察者而言的。③還可以讓學生從右側面和背面觀察這個物體,描述所看到的形狀。

例2及“做一做”

通過讓學生觀察兩個簡單立體圖形組合的活動,學會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前面學生學習的都是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個物體,這裏是進一步學習從不同方向觀察兩個物體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教學建議:

(1)讓學生根據頭腦中已有的從不同方向觀察這些立體圖形所得到的形狀的表象,結合這兩個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行判斷。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提供相應實物,讓學生通過觀察進行判斷。

(2)讓學生實地進行觀察,檢驗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3)做一做呈現了從正面觀察兩個物體得到的一組圖形,讓學生判斷可能是觀察哪兩個物體的組合得到的。“根據從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判斷是哪兩個物體”要比“給出兩個物體,辨認從某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所要求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更高。教學時,可以將練習八中第2題作為基礎,引導學生先想一想這兩個立體圖形可能是什麼,並根據這兩個平面圖形的位置進行猜測,再驗證。

例3及“做一做”

呈現觀察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一個簡單立體圖形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立體圖形。

教學建議:

(1)讓學生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

(2)讓學生用4個小正方體在小組中擺出不同的立體圖形,再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觀察。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比較,並認識到從同一角度觀察不同形狀的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也可以逐步提出要求讓學生進行拼擺,例如:用4個小正方體拼擺,先使從正面觀察這個立體圖形得到的圖形與例題中的相同(會有無數種可能);再使從左面觀察到的圖形與例題相同(也有無數種可能);最後,使從上面觀察到的圖形與例題相同(只有一種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提問“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了嗎”,使學生認識到僅僅依據從一個或兩個方向看到的圖形不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教師還可以增加小正方體的數量,進行類似的活動,但注意數量不宜過多。

(4)做一做呈現觀察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兩個簡單立體圖形的組合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學習辨認從不同方位觀察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可以讓學生直接判斷,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提供相應的實物幫助學生判斷。

(五)教學建議

1、準備好必要的教具和學具。

由於本單元有大量的觀察和拼搭等活動,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套相應的學具。可以結合實際,指導學生自制學具。

2、注意讓學生真正地、充分地進行活動和交流。

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經歷觀察、想像、猜測、分析和推理等過程,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要讓所有的學生都真正地、實實在在地進行觀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來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親自思考。並應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啟發。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一)本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近似值的實際應用,是在學習求近似值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這部分內容,重點放在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方法,根據實際生活情況採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二)學情分析

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都曾滲及過,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在前幾冊的數學學習中已經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採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體會小數除法的應用價值。

三、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培養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難點: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法、學法

根據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以創境激趣為關鍵,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以自主探索為主線展開的多維合作活動。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採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經歷思維衝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五、説教學程序:

鑑於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預設如下幾個部分展開學習:

互動(一)在具體情況中探究理解進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課件出示教材第39頁例10(1)題

學習任務:

1、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 所求問題:(獨立完成)

2、怎樣列式?為什麼這樣列式?

3、算一算,需幾個瓶子?

4、瓶子的個數是整數個,怎樣取商的近似值(小組討論)

引入進一法:(板書)(結合豎式理解進一法)

進一法定義:在解決問題時,根據實際情況,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往個位進一取整數。

5、舉例生活中哪些實際問題需要進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互動(二)在具體情況中探究理解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課件出示教材第39頁例10(2)題

學習任務:

1、找出已知條件、所求問題,嘗試獨立列式解答

2、思考:怎樣取商的近似值?(小組討論)

引入去尾法: (板書) (結合豎式理解去尾法)

引入去尾法定義:在解決問題時,根據實際情況,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捨去尾數取整數。

3、舉例生活中哪些實際問題需要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目標檢測

1、判斷下面各題是用進一法還是去尾法,説明理由。

(1)國慶節五(1)班16名同學到世界之窗遊玩,每3個同學一條船,需幾條船?

(2)夏銘用彩紙摺疊紙飛機,每5張紙折一架,34張紙可以折幾架?

(3)一種圓珠筆2.5元錢一支,12元錢最多能買幾支?

2、我最棒,我能解決下面各題。

(1)中心國小有378人去秋遊,每輛客車限乘40人,需要幾輛客車?

(2)美心蛋糕房特製一種生日蛋糕,每個需要0.32千克麪粉。李師傅領了4千克麪粉做蛋糕,最多可以做幾個生日蛋糕?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課外作業

六、説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根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方法:

1、進一法: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向個位進一。

2、去尾法: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統統舍掉。

這樣的板書設計明瞭、直觀。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執教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信息窗1長方體的認識。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幾何知識的基礎上,第一次學習立體幾何圖形,因此,這一節課的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而且應該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形體觀念。

2、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在知識技能方面:使學生認識長方體並掌握其特徵。

在能力訓練方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及空間想象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在情感態度方面: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體會“實踐第一”的觀點,享受成功的喜悦。

3、教材重、難點:

重點: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難點:建立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二、説學生

五年級的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學生有了較強的自信心和強烈的表現慾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

三、説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作用,教學中向學生提供更廣更寬的操作、思維的空間,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做一做等實踐活動,逐步認識長方體的特徵,使學生成為認識活動的主人。

四、説教學過程: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想通過以下四個環節來完成教學。

(一)温故布新、創設情境

先複習了學過的圖形,從中認識到立體圖形。俗話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開始時學生的狀態便為本節課定下了基調。每個學生都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以提問調動學生積極性,自由發言舉出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長方體。為新課作好鋪墊。考慮學生對於面、稜、頂點的認識有困難,因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為進一步探討長方體的特徵奠定基礎。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探討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的特徵:讓學生先自己結合手中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完成導學案(一)考慮學生直接填寫長方體的特徵表有困難,先讓學生完成我們能發現:其實問題和長方體的特徵表相近,只是這裏沒有涉及相對的面、相對的稜。同時也為小組合作完成長方體的特徵表打下基礎。

2、探討長方體稜的特徵是難點:讓學生在小組中完成,同時給每組準備了3種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小棒,每種顏色長度相等各四根,8個頂點。在拼擺前先讓學生給小棒分類,為給為長方體的稜分類打下基礎。學生提供一個操作、思維的空間。學生利用拼出的長方體,這樣能較好地理解、掌握長方體的稜和頂點的特徵。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學生通過自學課本瞭解,長方體的長寬高根據長方體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相交於每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都可以叫做長、寬、高。

4、認識透視立體圖形:讓學生觀察講台上的長方體紙盒,圍繞“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展開討論,引導學生不定位觀察、定位觀察逐步抽象得出,看到的面用實線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虛線表示,幫助學生建立空間形體觀念。這樣的設計可以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教材難點。

(三)成果展示、演講交流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示導學案。師生共同理解問題,加深理解。

(四)歸納總結、提升拓展

引導學生簡要回顧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深化對長方體特徵的認識過程。拓展:方形西瓜,學知識的用途。

你有哪些收穫?”“你想提醒同學們什麼?”等語言,讓學生感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五)反饋訓練、佈置預習

學生完成練習案

預習:正方體的特徵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眾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是“統計與概率”領域的教學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及特點;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徵。對於國小數學教學內容而言,眾數是一個全新的內容,但對於孩子的生活體驗而言,他們對眾數的應用並不陌生,例如教材中設計的舞蹈隊選隊員、生活中衣服的均碼問題等。教材編寫方面有兩個特點。一是注重與所學統計知識的聯繫。二是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凸現統計知識的價值。

2、學生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已有三個基礎:1.理解了平均數、中位數的含義,會用平均數、中位數反映數據特徵。2.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統計思想方法。3.對於孩子的生活體驗而言,學生對眾數的'產生並不陌生,有些生活體驗,如舞蹈隊選隊員、均碼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如何根據統計量對事物的發展進行綜合分析,並作出簡單的預測或決策。

教材的重點數學思想是讓學生感知眾數產生的必要性,幫助學生理解眾數的統計意義。本節課在整個統計教學中有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3、基於前面的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制定瞭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能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情感目標: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求真的科學態度,揭示數學中美的因素。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眾數,理解眾數的含義及作用。

教學難點:能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二、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攻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鼓勵探究,變教為引”的理念,並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學法上則通過學生的觀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進行學習。我讓學生在觀察交流中學會“擇優錄取”。在討論合作中來辨別應該選擇哪一種統計量。學生通過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議一議、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動,逐步認識眾數的意義和求法。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五個環節來完成:第一環節:依據情境,理解眾數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我分三個小環節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讓學生試着來選擇合適的身高,讓學生對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三個統計量再次進行討論,然後得出眾數的選擇——整齊美觀(即集中性的特點)。

第二環節為説明一組數據中眾數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我設計了“找眾數”環節:其中第一、二組是隻有一個眾數的,第三組是有兩個眾數的,第四組是沒有眾數的。這樣學生對眾數就會有進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環節:比較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首先是説一説三個統計量的不同作用,然後出示不同的情境題,讓學生來選擇其中的統計量。這樣很好地體現了練習的針對性和層次感。

第四環節:聯繫情境,應用眾數。

1、通過出示班級成績情況,讓學生可以怎樣表示個人成績在班級中的水平。

2、介紹均碼,讓學生了解眾數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五環節:全課小結,課後延伸談談這堂課的收穫,加深整堂課的理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教材分析:

《因數》這一課時的主要內容是瞭解因數的概念,在1-100的自然數中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知道質數、合數的意義,會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能找出100以內所有的質數。學習倍數和因數是學習質數和合數的基礎,又是進一步學習公倍數和公因數、約分和通分,以及分數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教材設計了兩個學習活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出因數、質數、合數的概念,從而讓學生探尋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及判斷質數、合數的方法。

學情分析:

因數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許多自然數的知識之後,四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主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提高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性,體驗成功的樂趣,通過學生的探索和體驗來達到學習知識、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同時感受數學學習中的奧妙,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 在自主寫算式和找1-10各數的所有因數的活動中,瞭解因數的概念,發現一個數的因數中最大的數與最小的的數及其個數方面的特徵,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2、 通過列舉、比較,得出質數與合數的特徵,會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能找出100以內所有的質數。

(二)能力目標 通過各種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及從多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讓學生通過探索學習,感知知識間的區別與聯繫,能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願意把自己發現的結果告訴他人,獲得成功的體驗。

這樣的目標設計打破了傳統概念教學的規律,從過多地注重概念本身,轉化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認知目標,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能準確找出某一個自然數的因數及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在找某個自然數的因數時如何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創設了一個情境,森林舞會馬上要開始了,可是小動物們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搭檔,同學們你們能幫幫他們的忙嗎?

課件出示搭檔要求:凡是兩個數相乘,積為12的兩個小動物,便可結為搭檔參加舞會。

此時的學生們一定爭先恐後地回答,其實這樣的`題目學生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的相關知識非常容易解決,我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從中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進而可以以最佳的狀態進入下面的學習。

隨後讓學生在練習本上把剛才判斷的過程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學生可能出現六種情況,如果學生沒有説出,教師可做為參與者補充,通過討論後,整合為三種情況:(課件出示算式)

12=1×12,12=2×6,12=3×4,從而引出因數的概念,在乘法算式中,乘數也叫因數。1、2、3、4、6、12這些數都是12的因數。(課件出示):並隨機板書課題:因數。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一)、理解因數的概念,探索找一個自然數因數的方法。

(1)首先是強化“因數”的概念認識。根據以往學生在表述倍數時容易出現表述不完整的情況,我在此出示判斷題:因為12=3×4,所以3和4是因數,12是倍數。( )請學生思考,此時肯定引起學生的一片爭議。通過反例的教學,意在強調因數和倍數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關係,不能單獨存在,因此要説明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因此,剛才的話應該完整地表述為因為12=3×4,所以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2)及時練習。在這裏我讓學生自己出題,説説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既達到了鞏固的目的,來自學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實,學生更容易接受。同時考慮到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可能所舉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師就需及時有效“介入”比如,因為“24÷3= 8”,我們就可以説3和8是24的因數,24是3和8的倍數。促成學生不僅從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從除法的角度進行,為後面找一個數的因數做好伏筆。

(3) 自主探索,找出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方法。(教材第90頁試一試)。

在學生對因數有了比較深刻地認識之後,教師提出練習要求:師:下面就請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分別找出18和24的所有因數,並寫出來,由學生獨立完成,與此同時,我進行巡視,重點了解學生找因數的方法。待學生完成之後提問

誰願意彙報一下你寫的結果,並説一説你是怎樣找到這些因數的?

學生交流寫的結果和自己找的方法,學生找因數的方法可能有

利用乘法找。因為18=1×18,18:2X9,18=3X6,所以18的因數有1、2、3、6、9、18;因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數。

利用除法找。因為18÷1=18,18÷2=9,18÷3=6,所以18的因數有1、2、3、6、9、18;因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數。

一個一個找,可能按照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找。

不管學生用哪種方法,只要做得對就要給予鼓勵。學生可能還會出現説不完整的情況,也要先鼓勵學生,再請其他學生補充完整。

在學生一一説明自己的方法之後,提出問題:同學們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了18和24的所有因數。現在,大家討論一下,要寫一個數的所有因數,怎樣寫就不會遺漏或重複了呢?這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難點,因此要給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

讓學生在對比剛才出現的方法後,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從小到大,一對一對地找。找到出現之前重複的因數為止。如果學生想不到,教師可作為參與者參與討論得出方法,從而打破難點。

通過列舉、分析、比較,探索一個數因數的特徵。進而認識質數與合數。(第二個例題)

課件出示例題二:剛才我們通過討論得出了找一個數所有因數的方法,現在就清大家用這種方法,找出1~10各數的所有因數,把它們寫下來。

學生書寫,教師巡視,重點指導學生找因數的方法,檢查書寫中是否有遺漏或重複現象。學生由於個體差異,完成的速度有快有慢,此時我提示寫得快的同學同桌之間互相核對一下,以便檢查是否有遺漏的因數,同時也是對速度稍慢一些的同學的等待。隨後請同學們進行彙報。我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隨機出示。出示時,有意識地將其排成三列,質數一列,合數一列,1單獨寫成一列。

出示完成後,提問:(課件出示)觀察寫出的因數,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不難發現:(課件出示)

1是每個數的因數。

一個數最大的因數就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數是1。

1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

此時教師要及時地做出肯定:大家説得都非常好,説明大家觀察得很仔細。我們看到了不同的自然數,因數的個數是不同的。現在,我們就按照因數的個數把這些數分一分類,讓學生小組之間交流討論,進行分類,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教師板書

像這種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叫質數(也叫素數。)。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其他因數的數叫合數。

學生對照板書齊讀兩遍,加深對質數與合數意義的認識。隨後進行提問:“根據質數合數意義,你認為1是質數還是合數?”有了上面對質數與合數意義的認識,學生根據其意義進行對照,發現1既不是質數又不是合數便水到渠成了。這時都師也隨機進行板書:“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隨後,請幾名學生舉幾個質數的例子,舉幾個合數的例子,學生舉例的同時,讓其他的同學判斷,意在通過多種方法鞏固、檢查學生對質數和合數概念的理解程度。

進而學生獨立完成91頁練一練的第1題,然後交流彙報。意在讓學生掌握如何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

在學生掌握瞭如何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之後,出示問題:你能找出1-50的自然數中的所有質數嗎?(練一練第2題)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找質數,有問題的可以小組合作。教師巡視,重點看學生用什麼方法找的,指導學生尋找一種又快又準的方法。之後進行彙報

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按照質數的概念逐個進行判斷。

根據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徵,把2留下,把2的倍數都畫去;接着把3留下,其他的3的倍數都畫去;把5留下,其他的5的倍數都畫去;然後再一個一個找。

不管學生用哪種方法,只要找對就要鼓勵。

如果學生沒有説出第二種方法,教師要作為參與者提出第二種方法,讓學生明確質數表就是這樣產生的。

在自主找50以內的所有質數和交流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體驗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優化算法的意識和能力。學會找50以內各數所有質數的方法。

學生有了上面找50以內所有質數的過程體驗,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放手讓學生去找50-100所有的質數。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總結:我們找到了100以內所有質數,大家數一數共有幾個。指導學生把兩個題找的結果整合在一起。得出一共是25個。

同時提出要求:這25個數十分特殊,也很重要,老師希望同學們能記住它們。還要記住我們是怎樣找到它們的。

三、變式訓練,學以致用。

習題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鞏固與提高的一個必要過程,也是學生“用數學”的重要體現,因此在本課時的習題設計時,我整合了之前幾課所學到的相關知識,力求做到層層深入,步步遞進,使學生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第一題“我會填一填”,這是最為基礎性的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和掌握的,在此做到了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第二題“火眼金睛”,在這道題中陷阱重重,學生如果考慮稍有不到,便會出錯,因為也是培養學生仔細分析、慎重考慮的一個途徑。在此又體現了習題的靈活性。

第三題,“我是一休”。一休可以説是每個學生都喜歡的角色,喜歡一休無非是在於他的智慧,因此,在練習時我讓學生以“一休”的角色去處理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探索個慾望,同時又給了學生展示自己智慧的平台。隨後讓學生把自己的電話號碼也以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猜一猜。這既體現了習題的創新性,又體現了其趣味性。

四、提出要求、拓展學習

同學們善於觀察、肯於動腦,太好了。關於質數與合數的學問多着呢!你們聽説過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嗎?若感興趣,就上網去查一查吧!

提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關於質數與合數的問題,鼓勵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在網上查閲有關資料,將學習延伸到課外。介紹“歌德巴赫猜想”,不僅可以豐富課本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使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解決數學問題的素質都得到提高。

板書設計:

最小:1

因數

最大:本身

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叫做質數。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其它因數的數叫做合數。

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國小數學第九冊(蘇教版)第94頁例1、及相關練習。

2.教材分析:這部分內容教學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通過學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現實問題中基本數量關係的理解,增強分析問題的條理性和嚴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常常是多樣的,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策略。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對信息用“列舉”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能有條理的一一列舉,並對有關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進行分析 。

二、説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過用操作、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列舉的策略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初步的接觸,只不過是沒有加深認識。本班學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舉的策略,對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能不能有條理的解決,這時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師的引導了。

三、説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中,教法和學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學法,學法裏體現着教法,二者共處於教學過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互相轉化。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上課時用多媒體課件情境引入。教師加以敍述,把學生帶到情境中去開展學習活動。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既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使學生自覺進入學習的佳境。

2.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法

讓學生在例題的探究中,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學習例題之後,出示練習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練習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些活動有利於養成學生動手實踐的良好習慣和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

四、説教學準備。

我為學生準備了課件,每組3張表格、一捆小棒,。

五、説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三個板塊:

(一)激趣導入

(二)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鞏固策略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這裏首先説激趣導入:從學生熟悉的花圃着手,通過幫王大叔,激勵學生去設計方案。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去探究例一。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從生活中去引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使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下一步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化抽象為具體,化複雜為簡單。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創新的潛能,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成功的愉悦。

1.動手操作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小棒擺一擺,交流討論該怎麼擺?從中知道圍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分工合作,邊擺邊填表一。學生在無序的排列中,從中感悟到要想圍出花圃,就必須要找出長方形的長和寬。(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學生先自主動手操作,讓學生整體感知方法的多樣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數學問題,是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一個重要步驟,這裏我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探究。)教師巡視學生操作情況,及時引導需要幫助的小組。

2.展示策略

學生操作完成後,我使用多媒體把學生彙報的結果一一列舉出來。(出示完整的表格是為了讓學生體會“一一列舉”時的“有序”)。讓學生初步感悟用操作的策略容易出現重複和遺漏,為後面的有序列舉教學做好鋪墊。

3.提升策略

這是一個師生互動的環節。出示表格,讓學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這裏老師只是引導,而學生才是發現這種策略的主體。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設計意圖:利用表格這一步驟既是加深對“一一列舉” 策略的理解,又是對“一一列舉”形式的優化。)

4.比一比優化策略

讓學生在操作,畫圖,列表的過程中,感受到方法是多樣化的,但是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適的,達到了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發現規律

通過表格讓學生去發現規律。這裏鼓勵學生多説,當學生有困難時,老師再適時引導。(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在發現新的知識,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

6.拓展提升

王大叔決定建造一個新花圃。他選中了一塊長方形土地,面積正好是30平方米。還是用1米長的木條圍花圃,怎樣最節約木條呢?

讓學生自主探究,再請學生到前面彙報講解。(設計意圖:通過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自主探究進一步感知一一列舉的策略,領悟有序的重要性。)

最後是鞏固策略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出示課件)

1.這裏再次出示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設計意圖:通過再次出示生活中的網站更新,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讓學生感受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應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把抽象的問題條理化,把生活的問題數學化,真正達到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7.講解科學家歐拉的故事鼓勵學生,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在這問題中學生髮現了正方形,那麼就引導學生髮現當週長一定時,圍出的正方形面積最大。(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全課總結

這裏出示課件總結,讓學生認識到其實策略沒有好壞,關鍵在於運用。找出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的回憶總結,提高對有序列舉方法的深刻領會以及應用。)

《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評課記錄

姜堰區實驗國小三水校區 遊曉暇

秦彩豔:

教者課前準備比較充分,能緊緊圍繞目標,依託教材展開教學。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教學中,能充分利用例題情境,學生通過擺一擺、圍一圍、看一看、畫一畫、説一説等有效手段,發現一一列舉策略的價值,在列舉的過程中能注意不遺漏、不重複。

曹衞琴:

遊老師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始終圍繞問題展開。讓學生結合情境自己提出問題,再通過不斷的變式練習,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説一説、議一議等手段,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啟發了學生思維,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自然、流暢,似行雲流水,學生參與度高,教學效果明顯。

閔愛芳:

這節課的教學效果留給我的思考很多,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的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要給予關注,及時、有效、科學地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

王燕:

今天聽了遊老師老師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感觸很深。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會用操作、畫圖和列表來解決問題,對這些策略解決問題的價值已經有了一定的體驗和認識, 一一列舉是我們生活中解決問題時常用的策略之一,在列舉的時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對發展思維也很有價值。教者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找到適合的策略。

周健:

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遊老師無論是精心的教學設計,巧妙的課堂構思,還是學生的積極配合,踴躍發言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梅:

遊老師這節課給我印象最深是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在理解題意後,讓學生從已有的信息中去發現問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一一列舉的方法,並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中,所呈現給學生的例題:如用22根柵欄圍長方形花圃,有幾種圍法?需要首先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這一點遊老師做的比較到位,她通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情況,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有的答案重複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接着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譚紅海:

這節課,老師注重培養孩子靈活使用一一列舉法。使用一一列舉法書上主要是列表法。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但不實用。一、上課時孩子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動手操作,畫表格。二、這種方法相對來説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讓孩子接受的。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發現問題,並學會用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

孫亮:

教師在例1探索後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拓展。王大叔決定建造一個新花圃。他選中了一塊長方形土地,面積正好是30平方米。還是用1米長的木條圍花圃,怎樣最節約木條呢?老師讓孩子放手自己去解決。及時搜尋各種教學資源,投影展示、交流。明確在一一列舉時遇到情況複雜的必須先分類,在有序的一一列舉。最後指導學生藉助表格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小結揭示“一一列舉”。這樣學生接受起來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