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人生》的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W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的心得體會

《人生》的心得體會1

近期我隊團委組織職工閲讀文學作品,我有幸閲讀到了作家路遙的作品,這是我第一次讀路遙的作品,雖然《平凡的世界》比較有名氣一些,由其改編的影視劇也在中央電視台熱播,但我從他的這本成名作《人生》開始讀起,則是另一種感覺。

在讀完路遙這本書後之後,心情確實有少許沉重,真的如一句俗話所説: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人生這一旅程,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應該怎麼走過呢?我認為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這種抉擇有對的也有錯的。生活賦予我們選擇的權利,但是這種生活中的選擇機會越多就越容易讓我們迷茫了,從書中主人公高加林身上可以看到他的人格心理懦弱,缺乏一種堅定的信念,對生活搖擺不定,人物形象上來看才子高加林是一個悲劇角色,他的人生不論事業還是愛情都充滿着悲劇。現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理想固然重要,但不能脱離現實,現實之外的東西都很難獲得。從書中這個地方我們可以認識到:對於一個剛踏入社會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説,慾望是我們生活的動力,可以激勵我們前行,但不能過度的泛濫,否則會在慾望的無窮海洋中迷失自我,最後成為人生的`輸家。

雖然貫穿整部書,我們最多是看到高加林事業和感情上悲慘,但伴隨着最終的各種失去,我作為讀者感觸最多就是他對愛情道路的不堅守。在書中的前半部分講到:高加林大學聯考失落後回村任教。三年後,雖然教書匠的職位被村長的兒子取代。但此時在人生痛苦煎熬中的高加林,與同村暗戀他多年沒有文化的巧珍相愛。家境出身、受教程度大不同的倆人能這樣牽手,並最終能得幸福,這是多麼讓人欣慰的一樣事情啊,然而後面的結局卻出乎我的意料,高加林以為親戚的原因調回城裏,在遇到黃亞萍後,城市的生活的神祕的魅力最終促使他與巧珍分手,在被人陷害返回農村以後,他才真正認識到愛他的人、對他不離不棄的人是巧珍,但是悔之晚矣,巧珍已為人婦。我還記得書中有一段描述到:當高加林準備向巧珍提出分手時,但不知所措該怎麼説的時候,善良貼心的巧珍這麼回答到加林哥,你再別説了!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決不會連累你!加林哥,你參加工作後,我就想過不知多少次了,我儘管愛你愛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一個字不識,給你幫不上忙,還要拖累你的工作你走你的,到處面找個更好的對象到外面你多操心,人生地疏,不像咱本鄉田地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麼愛你看到這裏我都禁不住動容,這是多麼好的一個姑娘,愛一個人最後可以選擇讓他自由的離去,而不是想辦法的禁錮他在自己的身邊。

對於高加林在兩人之間面臨的艱難抉擇、內心掙扎,我們從書中字裏行間透露的各種悲哀可以看出來,他拋棄了誓言、約定,曾經的美好和純真,丟棄責任和本心。人生過分的幻想或是對生活抉擇的搖擺不定都不重要,道德品性的扭曲才是最致命!在名利地位權利金錢面前,是不是能把握住愛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這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愛情觀和價值觀中的致命缺點,所以不管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什麼選擇,但在愛情上卻一定要堅定信念,不忘初心。

《人生》的心得體會2

平常心。大家都感受到現代社會的物慾橫流,校園也是小社會,同樣會瀰漫着這樣的氣息。就教育而言也是不平衡的,學科教師間的不對稱、班級與班級之間的不平衡、班主任工作的付出與其他教師付出的不平衡,都會導致我們心理的失衡。我們應該懷有一顆平常心,一顆淡泊名利的心,畢竟這是我們要幹一輩子的事業,而不是隻幹一陣子的過客。想想班主任在班級建設中的位置,想想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只有有責任心的班主任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陶行知一句話:“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走。”今天,我挖出六顆心來誠心誠意和大家交流,不是經驗,只是內心的想法,歡迎指正。

《人生》的心得體會3

12月4日上午聆聽了川師大張皓教授的《陽光下最美麗的職業——教師的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講座深深地吸引着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受益匪淺。

張教授利用她特有的風趣幽默的講課藝術,滑稽搞笑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從分析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着手,用一個個生動的例證科學引導我們學會用健康的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及時調整心態,健康工作,以健康的心態培育出健康有為的.下一代,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培養幸福的人。張教授的一撅嘴,一弄眼,讓我們認識了一位可親可敬的優秀的專家教授。正是這樣的專家教授讓我們在輕鬆快樂之中渡過了三個多小時,感覺時間過得好快,更讓我們在輕鬆愉悦之中受到了心理的疏導,端正了教師的心態。

張老師的課,讓我再次衡量了自己的幸福的指數,原來“收入超過了温飽線,幸福自己説了算”,説得多好啊!張教授為我們打開了心結,為我們的心靈注入了營養,讓我們卸掉了職業的倦怠,重塑職業的幸福感,引導我們認真反思過去的言行,改善不良心態,以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面對未來,更好地為國家教育事業作出貢獻。

我要面朝大海,背靠高山,向着藍天,大聲而自豪地説:“我選擇了教師——陽光下最美麗的職業,我好幸福!”

《人生》的心得體會4

書的名字十分吸引人,閲讀這本書更多的出於對馬斯克的好奇,創建了電動車特斯拉,發射火箭升空的鋼鐵俠。第一印象梅耶應該是一位超人媽媽,也絕不會想到她的人生也是經歷瞭如此多的磨難。作者在記錄生活經歷的同時給出了誠懇的建議。

這本書按照作者成長的經歷來記載,處處流露出生活的哲學與智慧。當讀到梅耶的父母家有一架飛機,她的父母會帶着孩子們在沙漠中旅行,覺得這是一種很酷的生活方式。做好萬全的準備,冒險而審慎的生活。“防患於未然是他們的一貫原則,因為他們深知任何事都有可能出錯,所以他們必須對一切突發狀況做好準備。”梅耶父母的人生態度令人十分欽佩,“父親從來不會人云亦云,只要有夢想,他就會採取行動。”父親為孩子們樹立了一個榜樣,“永遠努力工作,體貼周到,心地善良,無所畏懼,敢於冒險。”能夠做到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艱辛的旅行也讓孩子們學到了生活的智慧,“舒適不是生活的必須品”,“你永遠可以削減開支,不要負債,不要羨慕其他生活奢侈的人,你只要盡你所能好好生活,並且對成功充滿期待。”量入為出,節儉的生活在很多方面都有益。

梅耶偶然參加的選美比賽讓她擁有了第二份職業——模特,“無論機會大小,為什麼不試試。”作者兩份職業營養師和模特,給她提供了生活上的保障。“一份值得期待和熱愛的工作及其重要,因為工作佔據着人們醒着大部分時間。”梅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抗拒改變,也願意去嘗試新鮮事物。從衣着的改變,嘗試大膽時尚的造型;到拍裸體模特,搬去不同的城市生活。在穿衣上,梅耶建議“追求改變,無懼犯錯,反覆調整,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為止。”“一件好的單品可以反覆使用很長時間。”梅耶在三個國家的7個城市生活過,她鼓勵我們勇敢的進行嘗試,不懼怕改變生活的環境,實在不行可以搬回原來的.地方。

對於親密關係,作者也給出了建議。“你應該與一個真正在意你內在的人在一起。如果某個人沒有給你帶來絲毫快樂,離開是最棒的選擇,和一個你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是沒有意義的。”作者長期忍受丈夫的家暴,最終選擇離婚,逃離丈夫。“行動越早,痛苦越少,那些無法改變的其實也是我們應該儘快擺脱的。”“事實上,人生並不容易,現實總是殘酷無情,但是在苦難發生的時候,請你無論如何都要讓自己爬出泥沼,務必記得,越快掙脱越好。”書中關於家暴丈夫的種種描寫,可以感覺到梅耶的害怕與無奈。

對孩子的教育,梅耶主張“我們沒有必要對孩子過度保護,這隻會造成他們與現實和責任脱節。孩子們應該學會對自己的未來負責,而父母只要給予支持就可以了。”真正為孩子好,不是為孩子做很多事情,而是培養孩子自主能力和責任感。在生活中,梅耶努力幫助他人,並且對曾經受到的幫助心懷感激。作為一個營養師,作者建議我們的飲食應該多吃水果、牛奶、麥片、堅果、酸奶。要保持適量的運動,“只要動起來就行,千萬不要因為過度勞動而給身體帶來傷害。”梅耶對待變老十分坦然,“變老是一件好事,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將變得更加有智慧,更加自信。”能愉快的接受變老這件事情也很酷。

《人生》的心得體會5

近來,忙裏偷閒,把武志紅老師今年年初出版的新作《擁有一個你説了算的人生》抓緊閲讀完了。該套叢書分兩冊,上冊是《活出自我篇》,下冊是《終身成長篇》。兩冊各有側重,通過心理學理論並結合武志紅老師的真實案例,同時附加了問答部分,感覺讀來,真的是受益匪淺,很有收穫。

心理學,這門學科,其實並不是起源我國,但是近幾年隨着心理醫生行業的逐漸興起,國人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人,慢慢開始關注自身的心理問題,更多的高知或是社會成功人士,也逐漸開始重視各種心理問題。可以説心理學真的是涵蓋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領域,跨行業,跨學科,也意味着,心理學,真的應該成為廣譜學科,需要現代人每人都應該具備的心理常識和人性洞察的一門科學。同時,在閲讀期間,總是能夠從文字中,讓我看到身邊認識的人的影子,看到周圍人所具有的這樣那樣的各種心理問題,同時,對照自身,也發現自己也需要做出調整和改進的諸多之處,特別是涉及到與孩子的成長相處模式時,愈發感到,只有對自己的心理建設做的更成熟,更充分,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去與孩子培養出正向,積極,有益的親子關係,這樣環境下成長出來的下一代,才能成為一個性格健全,個性完善的人。如今任何人都不可能對自己超有自信的説,我沒有任何心理問題。所以,當下武志紅老師的這套叢書,真正的讓我們感受到作為人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沒有一個正向的精神狀態,即使你獲得了世俗所認同的成功也好,成就也罷,也未必代表你的個人感受是幸福的、豐盈的、滿足的。所以,儘可能地去學習剖析自己,認識自我,對人性的多層面進行深度瞭解,才能真正擺脱長久以來的認知盲區,看到這個世界本來的模樣,活出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這才是這部著作的真正意義所在吧。

兩本上下冊,捧在手裏是實實在在沉甸甸的感覺,同樣,書裏容納的豐富文字也是實實在在的乾貨和營養。看一遍,是絕對不夠的。至少第一遍精讀,第二遍反覆再去重點閲讀,第三遍就是做好讀書筆記的摘錄。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至少能有一半的內容真正領會、體悟到武老師這些年的心理分析的知識精髓吧。

現做摘錄如下:

第一部分《活出自我篇》

1)潛意識就是命運-------我們的外在命運和內在想象是互為鏡子的。通過外在命運,可以看到我們的內在想象;而通過一個人的內在想象,又可以看清楚他的外在命運。並且,我們越是能懂得我們的內在想象,就越是能看到一個人的內心(內在現實)是怎樣決定一個人的外在現實的。同樣,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外在現實,就需要去認識並改變你的內在現實。

在內在想象中,包括意識和潛意識。有時候,我們能意識到,我們是如何清晰地塑造我們的人生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潛意識塑造着我們的人生。

“選擇性注意”的心理機制,是自我實現的預言的關鍵機制。所謂“選擇性注意”是指,視覺系統在每時每刻都會收到大量信息,注意的過程需要選擇重要的信息來進行優化加工,注意一個而抑制其他。通俗來説,是指在外界諸多刺激中僅僅注意到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刺激。選擇性不注意,即在外界諸多刺激中僅抑制(忽略)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

改變自我實現的預言的一些原則和方法:

(1)要知道自我實現的預言,就是想象在指引現實。

(2)預言其實大部分是對體驗的提煉和總結,所以不管是覺知你的預言,還是要改變,都需要從體驗入手。

(3)如果想要更積極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就需要尋找機會,讓自己體驗到這個預言。

(4)你可以問問自己,你希望的那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是什麼,過去什麼時候體驗過?然後好好調動回憶,讓自己去體驗這份體驗。

(5)你可以去接近有類似體驗的人,在他們身上學習。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就去和什麼樣的人接觸,他們的體驗是很容易感染到你。這是擴大自己體驗的一個重要方式。

羅森塔爾效應--------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應”,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可以在極大的程度上影響孩子,甚至達到皮格馬利翁的神話級別。

自信,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這樣的自信,我常常能在人生關鍵的時刻爆發出力量來。但這份自我實現的預言,或者説自我期待,其實本源上是父母對我的積極期待。父母相信我,這內化到我心中,就形成了所謂的“自信”。

父母給予孩子的有意識的積極期待,還不是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實際上,比積極期待號上太多個層次的是滿滿的喜歡。其實,命運就是你會遇見誰:你總遇見貴人,就是好命;你總遇見“衰人”,就是運氣不好。生命之初,就遇到這樣一個滿心喜歡你的人,是最好的命運饋贈。

成熟的人追求利益,而不夠成熟的人喜歡耍性子。如果你的重要權威對你表現不出積極期待,你也可以看看,對方是不是太自戀。過於權威的領導者,需要通過打壓別人的意志來捍衞自己的絕對權威,但這常常不再是現實需要,而是一種自戀需要罷了。而那些善於鼓勵下屬的權威領導者,則容易通過激發大家生命力的展現去達到更好的效果。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讚美,特別是來自權威認識或重要他人的讚美。

一些人之所以太喜歡批評別人,根本問題是他自身的自戀問題--------他需要通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太喜歡批評別人的人,是因為從權威的鏡子裏照見自己是不好的,所以當他作為鏡子時,照見的你也是不好的。相反,喜歡給予讚美的,也是因為自己在權威的鏡子裏,照見過自己有多美。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這三個命題:

(1)自戀,即做自己;

(2)滿足別人的期待;

(3)超越自戀和滿足別人的期待,體驗到聯結的深情。

用簡單的哲學語言來講,即“我”要做自己,同時去尋找“你”。而一旦“我”與“你”有全然的聯結,那是我們彼此都可以被證明。

互動: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無論是權威的期待,還是自我的期待,積極的都好過消極的。積極的期待,是有重要區分的。積極的期待有兩種:

第一種是權威自戀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為我希望的積極形象”。

第二種是權威對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現在對自己有了懷疑,我就給予你積極的確認和支持”。

可以説,這第二種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覺。如果權威的期待是知己班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壓力。在心理學的精神分析領域有一個很好的詞----“抱持”。精神分析領域認為,最好的養育環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備這樣兩個基本特徵:孩子發展好的時候,認可他;孩子受挫的時候,支持他。支持包括積極期待,但這裏面的積極期待是以孩子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頭腦裏的`想象為中心的。父母的期待太高,會讓孩子失去自己本來的生命訴求。

打贏你的內在比賽

一個人是否贏得比賽,外在的競技很重要,同樣重要的是這個人的內在比賽(即這個人是如何感知比賽的)。

什麼樣的狀態是好的內在比賽狀態?放鬆而專注,讓自己儘可能地活在當下。

加爾韋在《身心合一的奇蹟力量》一書中提到自我有兩個。自我1,就是頭腦和意識層面的自我,它的語言是文字。自我2,就是身體和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它的語言是圖像。

互動:競爭是最好的合作。去大膽地競爭,借競爭充分展開你的人性,這樣你才有機會發現你是誰。

界限意識-----其實是地盤意識,你必須確立屬於你的地盤、你的空間,才有可能走向最終的目標-----擁有一個你説了算的人生。自己有界限意識,也要尊重別人的地盤。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是健康人際關係的基礎。界限意識是人際關係極為重要的東西,有了明確的界限意識,一個人就可以活得簡單、清爽、有力。界限意識可以分為三種:地理界限、身體界限和心理界限。

界限意識的對立面是共生。共生關係中,有兩組心理矛盾:付出與剝削,控制與服從。

六招劃出界限

1.不含敵意的堅決

2.從小事開始

3.尊重是事實,駁回情緒。

4.直擊命門

5.讓對方疼

6.在地理上保持界限(設置地理界限是最簡單的避免衝突的方式)

衡量自我的五個維度:自我穩定性、自我靈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和自我的組織力。

自我的穩定性,分數越高,一個人的自我越穩定、結實;分數越低,一個人的自我就越脆弱、越容易瓦解。

自我的靈活度,分數越高,一個人就越容易及時調整;分數越低,一個人就越會固守着自我。

自我的疆界,即一個人會將自我延伸到多大的空間。

自我的力量,即一個人的力量程度,他是有“洶湧澎湃”的力量,還是隻是“涓涓細流”。

自我的組織力,即一個人能夠不斷地完善自我,特別是:在“高壓”下能否及時做調整;當自我被打碎後,能否得以療愈。

人格的大五模型(OCEAN)

外傾性------外向和內向

神經質------情緒穩定性

開放性------是富於想象與變化,還是務實和墨守成規

宜人性------是熱心信任,還是無情、多疑

盡責性------是有序、謹慎、細心、自律,還是無序、粗心大意與意志薄弱。

成為你自己

父母在和孩子的關係中,需要警惕自己的自戀。只要你過多的管孩子,那麼無論你的方法有多高明,都意味着,你切斷了孩子和事物的直接聯繫。把管教限制到最少的程度。孩子一旦充分意識到他要為自己的選擇負終極責任,他們自己就會走向成熟。成為自己的人,必然意味着,是可以自主選擇也能為之負責的人。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做選擇,孩子也就學不會負責。

珍惜規則與權利規則

一個人的世界分成兩個部分:以工作關係為核心的社會領域,以親密關係為核心的私人領域。

兩個領域都有各自的核心規則:社會領域的規則是權力,目的是爭奪誰説了算,當然最好是我説了算;私人領域的規則是珍惜,即我尊重你的本真。

權力規則,其實就是“我與它”的關係。我將你視為達成我的目標的對象與工具,總之是試圖建立一個我説了算的空間。珍惜規則,實際就是“我與你”的關係。我別説控制你,深圳都不忍將我的各種知識和本領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讓那個帶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一個關係,到底是滋養性的,還是損耗性的,衡量標準是在這個關係中,有多少無條件積極關注,又有多少有條件關注;有多少“我與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與它”的成分。

天分或創造力,好像和人際關係能力是負相關,甚至可以誇張點兒説,創造力和人際關係能力,有時像是敵對關係。因為人際關係能力太強的人,可能在關係中淪為“它”的時候太多了。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在討好別人的同時,喪失了自己的主體性,創造力也因此受損。那些堅持在人際關係中做主體的(做自己的人),會顯得情商低,並真會傷害到別人,而被別人牴觸。但因為他們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聯結,因此一直保持着創造力。

幸福感,主要取決於親密關係的質量。也就是,愛。也就是説,關係的品質(即“我與你”的部分),決定了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在關係中既能做自己,又能愛別人。

一元、二元和三元的關係:

當你覺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時,這就是一元關係;

當你覺得你和另外一個人都是基本好的時,這就是二元關係;

當你覺得你、你愛的人和與你競爭的人,都是基本好的時,這就是三元關係。

其實關係是用來處理我們內在心靈中的壞的。

在關係之間,必須有能量流動。

成熟的人的一個重大進步是,他有了時間感,有了時間概念後,生死考驗就不再侷限於當下的一瞬間,而是可以拉長到很長時間範圍內。如此一來,願望得“生”的可能性就大了太多倍。

空間感也是一樣的,成熟的人知道,這個空間不行,可以換個空間。成熟的人知道,可以拿時間和空間做生能量和死能量的轉換。最終,你會形成這種穩定的感知:隨着時間的累積和空間的轉換,你的願望得“生”的可能性會增加。由此,你的生能量就變強了,而死能量逐漸在變成生能量。

自我效能感

定義: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養育孩子的兩個關鍵點:第一,孩子的願望得以實現,他的生能量會增強;願望破滅,死能量會增強。第二,孩子的願望,最好是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實現,這樣增強的,是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父母等大人幫他,那就會破壞他的自我效能感。父母要給孩子提供抱持性環境,其中又有三個要點:孩子把事情做好時,認可他;孩子遭遇挫敗時,支持他;讓孩子的正能量和負能量(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在和父母的關係中能得以流動。

孩子越小,越是培養自我效能感的好時機。

《人生》的心得體會6

新年賀歲片第二部,依然選擇了開心麻花裏的沈騰做了笑點支撐。裏面講述的是一個賽車手從高山跌入深淵的故事,人生總是起起落落,不可能一輩子都順風順水,被禁賽的五年裏張弛沒有選擇放棄自己的賽車生涯,而是每天都在為此做準備。可能很多人一下子接受不了跌入深淵,從而放棄自己,放棄生活,放棄一切,其實最可怕的不是突然一無所有,而且自己不再相信自己,對自己沒有自信。

整部電影其實也很現實,在我們風光時交到的朋友,當自己跌入谷底時他們就像曾經的榮譽金錢離開,而留下來的才是真真正正的朋友。網絡有句話,朋友是什麼?朋友是在我最風光的時候離開我,在我最落魄的時候出現幫助我,那才是朋友。雖然孫宇強是一名領航員,但他也是張弛的領航員,一直在等張弛回到賽道的.那天,張弛一直不斷地比賽,因為一場意外斷送自己五年的職業生涯,五年結束後,再回到賽場不僅是為了贏,而是還要給這場生涯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所以他必須贏,沒有領航員的他也無所畏懼,五年的時間一直讓自己記得每一條彎道,每一個細節,直到一個未知的小石頭給他造成了一場意外,但我們都不知道在他飛出懸崖那一刻是怎麼一回事,他是提前跳出來了受傷了還是掉進海里被救出來了,這也成了一個謎,或者説他已經離去了,最後的小片段用動畫來描述,或許這已經是一場夢,這是在夢裏實現的,或許又是真實的,給我們觀眾留下了深刻的懸念,這也是一種回味啊。

人的一生很短,跌跌落落的我們總不能因為挫折而放棄自己,我們要為了以後的路準備,雖然沒有領航員,但是在五年的日子中做好了準備,雖然失去過一次賽車會心痛,但是最後關心的也是自己的朋友,並沒有一絲絲的責怪;雖然那是可能會超越我的對手,但我們要的是公平競爭,我們也要學會相互幫助;雖然現在的自己很強,但只有不斷努力,遇到更多強者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不要忘記老一代的東西,老一代的東西未必過時,只有結合和運用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人生的路就像賽車道,機會只有一次,我們面前可能是懸崖可能是大路可能是不知道的東西,如果失去了、錯過了或者踩錯一腳我們都有可能會讓自己陷入危險,不要為了一點小聰明而讓自己走錯一步,因為失去的東西往往不是我們能想到的。

張弛,曾經的巴音布魯克之王,蟬聯五屆冠軍;現在的他,是一個蛋炒飯攤的老闆,由於酒駕、飆車,他被禁賽五年。他是壞人麼?大概不是,他酒駕、飆車,是因為有人對他説,如果賭贏了,可以給他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子上户口。

《人生》的心得體會7

看完高加林抓着黃土,叫着:“我的親人哪……”。我合上了書。一口氣讀完了路遙的《人生》,感悟也一股腦的湧來。

高加林是高家村農民的兒子,但他從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因為他知道農民那全部偉大的艱辛!可是他十幾年拼命讀書,高中畢業後還是沒能考上大學。後來民辦教師當得好好的,竟又被下了,原因是大隊書記的兒子高中畢業了,急需工作。

開始他也是憤憤不平,整日睡覺吸紙煙,頹廢了一段時間,他才想明白,穿得破破爛爛下地去了。

後來他遇見了巧珍。他是富人家的'女兒,卻對農民家的加林哥一往情深。在一次次事件過後,他們走到了一起。開始也是倍受阻撓,畢竟自由戀愛在那個時候還算丟人的事。更何況身家背景也差得太多了。

終於,高加林走後門得到了一個在縣城的機會,他告別巧珍,興高采烈地去了縣城。憑着好的文筆,能幹又瀟灑,他立馬成了被大家寵愛的縣上記者。這時候,他又遇見了亞萍。他們是中學同學,關係挺好。畢業後就斷了聯繫。亞萍將自己的愛慕之情如實相告,一個農村的文盲女,一個縣城的文藝女,加林果斷選擇了亞萍,這能使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一切完美之時,高加林走後門被告發了,他失去了工作,被人痛罵,也失去了亞萍。當他回到農村時,發現自己深愛的巧珍因被他拋棄已結婚了……

後悔嗎?換做誰都會後悔!但這就是人生,不容許你反悔,也不許你重來!

或許年紀輕輕的我沒資格説人生,但我也曾看過讀過他人的人生。

英國女作家J。K羅琳本是個單身母親,窮困潦倒,生活艱辛,但她沒因此對生活喪失信心。羅琳堅持創作出了哈利。波特的故事,小説一出版就獲得許多好評,她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她成為了集財富與成功為一身的女人。

家喻户曉香港男明星成龍,1981年與林鳳嬌祕密結婚,兒子在結婚第二天出生,可他對老婆十分提防,直到“小龍女”事件時林鳳嬌的平靜寬容,讓他學會了信任和珍惜。

堅持和珍惜,出現在他們的人生裏,恰恰也是最重要的兩點,在選擇面前堅持自己的心,珍惜自己所愛的,就不會一無所有。

如果高加林能明白多好,明白巧珍對自己而言的意義,珍惜她,也珍惜這份愛,或許能陪他走完這漫長人生路的,就是巧珍。

《人生》這個故事激勵了萬千青年,他們重新認識社會,開始思考人生。

我也在想。

《人生》的心得體會8

這是讀的比較久的一本書,書中的內容有很多的觀點值得品味,還是先呈現下在讀本書過程中,摘抄的的幾個小片段。

積極期待:積極期待談起來分為兩種,一種是權威自戀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為我希望的形象。”第二種是權威對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現在對自己有了懷疑,我就給予你積極的確認和支持。心理學認為——最好的教育環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備兩個特徵:孩子發展好的時候,認可他;孩子受挫的時候,支持他。

思考: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是什麼?在不同階段我們的需求是不同的,可是終究離不開“理解”二字。所謂的抱持,應該更多的是在身後去支持,以及在需要的時間去傾聽,在傾聽中成長也許就完成自我心理的調整。

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自傳。首先你得認識自己的自傳。設想一下你的墓誌銘。想象你去世之後,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簡練的話,以概括你的人生。你會給自己的墓碑上刻上哪幾個字?

讀到此處心理還是有點波動的,在年輕之際,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成長都有一定的追求,在自己的內心種下希望的種子。若這顆種子一直受到你內心的暗示的滋潤,也許它不能長成參天大樹,但一定會茁壯成長。成人的世界,在相同的職業背景下,更多是心裏的投入。我們在事情上的專注程度,會決定我們自身的成長。墓誌銘——就是人生對自己的督促。

《道德經》“天地不仁,萬物為芻狗。”

《清靜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心靈,是內在的事;關係是外在的事。

內在心靈和外在關係,一樣也是互為鏡子。你擁有什麼樣的心靈,就會去構建什麼樣的關係;你構建什麼樣的關係,一樣可以反觀出你的心靈。

對此話的理解是,我們的心靈是通過關係表現出來的,關係是心靈的反映。心靈是內在的,關係是外在的。換句話説:就是我們的心理動機會通過外在變現出來。實際上這為我們研究人的心理指出一種簡單的方法。觀察一個內心動機,可以去觀察一個的社交圈。即,人以內聚,物以羣分。

一元關係:即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別人都來配合他的意志,在關係中,只能他説了算。這種關係在幼兒階段特別明顯,小時候我們經常感受到自己是世界的主宰。總認為自己是皇帝,可以操控世界萬物。

二元關係:即一個人意識到另一個人是和自己一樣獨立存在的,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對方的感受,也真能尊重對方的意志。當個體進入二元關係時,就逐步的擺脱“皇帝夢”,開始逐漸的感知他人的存在,明白世界是多元的存在。在這一階段,主體能感知到我與你的存在,進入到“我和你的狀態”。典型的案例,朋友只能跟自己關係好,是元對元的關係,不是網的結果。

三元關係:即一個能意識到關係的複雜之處。在複雜的關係中,他能同時看到我、你和他三人的感受和意志,並能尊重這個複雜的三元關係中的'競爭與合作。在進入三元時,能夠理解關係的複雜。

行動困難症

行動困難症是想法多,但是行動很難。

第一種,可參見很多企業家的重要本事之一——“畫餅”。即能簡單的描繪版圖,但是缺乏實踐的過程指導。

第二種,常見於很多的嚴重的拖延症,例如一個女孩説她多希望自己的會計考試能夠得高分,但她就是不能投入學習。仔細聊下去,原因很直接——真去學習時,就發現掌握知識需要很多的時間,並不能做到一學就會。

這種案例在教學中經常發現,表現為學生眼高手低,認為自己的基礎掌握紮實,不願碰觸基礎題型,而選擇難題進行攻關複習,實際上是自己的基礎的方法不夠規範,很難有效落實。另一類,是所謂的學困生多數為逃避型心理的特徵。

問題,在關係中形成;問題,在關係中呈現;問題,在關係中療愈。

一個小故事(本書中感覺很有啟發的一個小故事)

一個1歲多的幼兒,離他十幾米遠的地方有一個玩具,要想得到這個玩具,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大人大步流星地走過去,拿給他這個玩具,這個實在太easy(簡單了);另一種方式,他連滾帶爬地挪了十幾米遠,拿到了這個玩具。這兩種方式,他的願望都實現了。只是前一種方式會讓他覺得“噢,大人太厲害了”,後一種方式,則讓他感知到“我太厲害了”。後一種方式會增加這個幼兒的自我效能感,所謂的“自我效能感”即一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用大白話説就是“我能行”。

《人生》的心得體會9

《人生》是路遙的成名之作。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敍述了農村青年高加林回到土地、離開土地、復又回去的曲折人生歷程。在城鄉間輾轉,他既選擇過努力與堅持,也選擇過放棄與告別,其間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剪不斷、理還亂。

讀罷《人生》,心中五味雜陳。高加林的人生跌宕起伏,充滿了戲劇性的變化。

小説一開始描寫了高加林代課老師的名額被擠,回到農村務農。讀過書的他不甘心也不好意思下地幹活,他的命運從天堂一腳踏入地獄。人在落魄或是落寞時總是很脆弱,尤其是感情,就在這時候巧珍出現了。上天不會把人逼上絕境之路,巧珍的温柔、熱情和對他覆水難收的愛着實感動了高加林,也感染了他的生命。愛的暖流漫過了精神上的凍土地帶,新的.生機便勃發了,他積極地開始新的生活。

卻沒有想到,就在高加林安於現狀,接受農村姑娘巧珍的愛情之後,他的叔叔轉業到地方做了勞動局局長。他稀裏糊塗地做了縣委通訊組幹事,生活在一瞬間發生巨大轉折。他平步青雲,他的世界一下又變得多姿多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讓人眼花繚亂,他的心也亂了。內心深處的不安分,對夢想的追求,加上城市姑娘亞萍的主動,他選擇了和巧珍分手。就在他夢想着美好的生活、光明的前途在不遠處向他招手時,因告發走後門,亞萍離他而去,他又重新回到了農村,此時,巧珍也已經嫁人,他悔恨莫及。

這一波三折的人生歷程,唏噓的同時,讓人深思:是命運捉弄人?還是人的本性決定了命運?

人生的選擇,有得必有失。人生無論選擇那條路,人生都是不完美的。就像高加林為了美好的前程與亞萍在一起,失去了金子般的巧珍。我們無法評價高加林選擇的對錯,或許這一波三折的命運,才是人生。

高加林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貧困農村青年,有着夢想,有着掙扎,有着追求,有着對現實不公的憤恨,更有着跳出現狀的勇氣。作者沒有寫高加林完整的一生,最終也沒有給我們一個完美結局。或許,就是讓高加林有機會來自省,修正自己的錯誤吧。我想,經歷過大起大落,經歷過離別痛苦,高加林的人生會更加的精彩。

柳青説:“人生的道理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的岔道口,可以影響人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美國詩人羅伯特説:“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歎息把往事回顧,一片樹林裏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人生其實就是不斷的選擇與取捨。路遙通過平凡的人物,真實的人性,告訴我們:夢想的取捨,緣分的離散,都不是我們所能強求的,人生應該接受命運但不卑怯。願我們在面臨每一次選擇時,都能擁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也願我們在每一次選擇時也都能無悔!

《人生》的心得體會10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提出的教學理念,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在國中語文教學中,對這一理念最好的踐行就是從學生心理特點出發,樹立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發展教學觀念,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採取有效策略,創造一種興趣盎然、生動活潑、風采迷人的課堂教學氣氛,強化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趣味性,讓語文課堂教學"高潮迭起",使學生在精彩紛呈的課堂學習中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協調發展。而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能有一股新興的魅力牢牢吸引學生,只有學生“樂學“才能”“好好學”,才能發揮其主動性,積極性。一切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勢必與教師不厭其煩的'細講精練、單一以課堂為主的資源、沒有多大激勵作用的單調評價是格格不入的。於是新課標下的以學生為主,其實累的是我們一線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琢磨學生的心理特點,要選好教學內容,要設計好課堂環節,要定好教學手段,掌握好教學藝術,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想想覺得我們又在風口浪尖中做一個時代的弄潮兒,難啊!

二、以“學”為主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是老師的“教”學生“學”,為了讓學生的終身學習的,老師要把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機會提供給學生。課標中指出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時間能力......這些要求和理念,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學生的“學”才是第一位,心得體會《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我想首先在課堂上多留給學生質疑的空間。“讓老師閉嘴”“放手讓學生質疑解疑”的新課改精神便強有力的佔據了語文課堂,對文章整體的感知質疑,對部分的感知質疑,及對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學生自己主動探究才能真正讓她們掌握知識。其次要讓她們多讀多思多講。其次在課外要引導學生如何自主預習,自主複習。於是一些省市的《導學案》的使用,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再其次,就是要讓學生面向更廣闊的語文天地中自主學習。古人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所以新課標倡導多讀書少做題,作業“變臉”尤其重要,只有從課業負擔解放出來後學生才有更多的時間與書本接觸,於

是我們要善於利用課外閲讀促進學生語文積累,老師要不遺餘力地培養學生得閲讀興趣並給予正確積極的引導,學校和家長要給予全力支持。給學生創設廣闊的閲讀空間。比如定期地給他們推薦一本好書,一篇好文章然後讓大家暢談讀後的心得體會。還可以佈置她們去閲覽室或者圖書館等文化中心去翻閲好書。還可以藉助綜合實踐活動讓他們從互聯網、報刊等媒介上搜尋自己要的資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誘發他們向高層挑戰的求知心理。

《人生》的心得體會11

品生活滋味,你是怎樣一杯水?

現在,很多人活得很累,過得不快樂。可人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有很多的煩惱。痛苦或是快樂,取決於你的內心。

有人説幸福是比較出來的,可比較同樣能帶來痛苦。如果能用“和自己賽跑,不要和別人比較”的態度來面對生活,我們就會輕鬆許多,也更容易找到幸福的入口。

生命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不要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在和別人的對比上。每個人都有令人羨慕的東西,也有內心感到缺憾的東西,沒有誰能事事如意。

生活的最高境界就在自由,很多人都想活得隨心所欲。幸福的時候我們覺得是世界的中心,一旦身陷痛苦,我們很容易就開始懷疑世界,懷疑以前堅持的東西,還會懷疑生活本身。

生活什麼都不是,也可以是一切。關鍵是人,若生活像一杯白開水,有人在其中放入了蜂蜜,有人放入茶葉,果汁,鹽…甚至是毒藥。在杯中放入什麼是你的權利,你嚐到了什麼滋味是你選擇的結果。不要怨天尤人,世上沒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好好善待生活的.水杯,讓它保持潔淨,心也自然平靜。

當痛苦如灰塵掉落生活這杯水,我們可以選擇讓心靜下來,慢慢沉澱那些痛苦。也可以不斷地去攪和,妄想消融這一粒粒灰塵,當然痛苦就會充滿我們的生活。沒有誰的生活始終充滿幸福快樂,總有一些痛苦會折磨我們的心靈。生活中煩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就記住它好了。就像這一起感悟人生杯水,如果你厭惡地振盪自己,會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寧,混濁一片,這是多麼愚蠢的行為。而如果你願意慢慢地、靜靜地讓它們沉澱下來,用寬廣的胸懷去容納它們,這樣,心靈並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純淨了。

閒時問問自己:我要做一杯怎樣的水?

世間的水有清的,也有濁的,更有髒的,我們到底是應該做怎樣的一杯水呢?

可能這世界沒有一個人可以自信地説自己是一杯清水,怎樣的道德才堪為“清”呢?清純無瑕,纖塵不染的那種清!每個人的自私心讓他無法做到清純無瑕。而我們生活的世界本來就是灰塵組成的,想保持纖塵不染必然是痛苦而艱難的。試圖保持一直做一杯清水的想法是天真的。沒有一個人的生活可以失去與自己之外的世界的聯繫,所以沒有人可以做一杯清水。那些遁逃到了世外的隱士、自認為剪斷了塵緣的出家人,也只是想把一杯濁水過濾一下,讓自己變得沒那麼混濁或者別再更混濁下去。

做一杯骯髒的水也不容易。因為世人的眼睛已經確定了清水與髒水之間有一個好壞的標準,髒水無可非議地是“壞”。髒水里加入再多的清水,也不可能變成清水。

我想我們要努力做的,是一杯不太清的水,容忍自己有一些不足,有一些缺點,有許多事情無法做到,但我們沒有變骯髒到無可救藥,倒在哪裏只會讓那裏變髒。做一杯不太清的水,看見其它杯子的水,無論是清還是濁,都會有更多的寬容,而寬容的心才會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找到活着的意義。

《人生》的心得體會12

夏寅

一年前,我校(江蘇省橫林高級中學)在“人文至善,和諧發展”辦學理念指導下,開展了中學生人生規劃教育,在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過程中關注學生人生理想的確立與實現。經過一年多的實踐,現在就高中生人生規劃教育談一點我自己的心得體會。

曾看到一篇文章,説人生的幸福在於人生的規劃,而高中生的人生規劃對於一個人的未來有着積極的作用。高中是一個人成人的關鍵時期。在這關鍵的三年裏,我們的學生應該努力把握自我,從思考中確立自我,在挑戰中超越自我,明確奮鬥方向,奠定事業基礎。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中學階段就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學習潛能,從而使每個學生的發展都能適應社會發展與個人成長的需要。

有人説:“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每個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優勢和侷限。成功的人生規劃,就在於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愛因斯坦在念國小和中學時,功課平常。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很厭惡,曾經公開罵他長大後肯定不成器,甚至曾想把他趕出校門。但他對數學、幾何和物理方面有着濃厚的興趣,憑藉他在這些方面的優勢,最終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比爾蓋茨尚未讀完大學就被迫退學,但他憑自己在計算機上的優勢和天分成為世界首富。還有許多在校成績平平的同學,走向社會後卻取得了驚人的成績,這都是因為他們找到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歷史和現實中的例子告訴我們:只有善於經營自己長處的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增值。在高中階段,如果能夠正確看待自己,知道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我想我們的學生在步入社會後會有一番作為的。

人的一生,面臨着很多選擇,規劃自己人生的過程也是一個做出選擇的過程。選擇的對錯對於一個人來説是很重要的,而一旦做出了路線選擇,重要的還在於堅持到底。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做規劃容易些,但實施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有時甚至感到迷茫。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學會堅持。當堅持達到一定的程度,成功就會悄悄來臨。如果説規劃是一座燈塔,而我們就是划船的人。一路上,我們可以欣賞兩岸的風景,但同時一定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向前劃。

如何進行人生規劃教育呢?在網上看到高中生生涯規劃的中心理念是:首先,瞭解自我。對自己進行深入的瞭解,從各層面認識自己;其次,探索世界。對於世界的認識,瞭解這世界廣泛與多元的可能性;最後,整理相關資訊。對自我的瞭解與對世界的認識結合,對未來做出可能性評估,嘗試可能的方向。

《人生》的心得體會13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説,是一部影響千萬青年的勵志名篇。著名導演賈樟柯説:三十年的閲讀書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路遙的《人生》,讓他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主人公高加林憑藉自己努力和叔叔的幫忙,終於脱離農村進入城市,從而給其人生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當然,作者對這種變化並不持歡迎的態度,高加林愛情的變化和內心的掙扎充分地説明了這一點。最終高加林因“走後門”而被單位辭退回到農村,人生的挫折使得主人公的精神得到了昇華——腳踏實地,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

問題是:

1、是誰決定一些人必須在農村,而另一些人必須在城市?

2、是誰規定人們的情感傾向和情感方式?

如果説人們失去了自由擇業和遷徙的權力,那麼,是誰剝奪了人們的這種權力?

作者思不及此。不僅不及此,還對這種“剝奪”予以由衷的讚美,並以主人公的命運來做情理上的詮釋。如果説這是時代的侷限,那麼,作者此後的煌煌鉅著《平凡的世界》,在這一點上也沒有絲毫的突破,繼續為這種“剝奪”做藝術上的辯護。

因此,《人生》如果曾引起廣泛共鳴的.話,那也只能説明我們曾經的人生是思想的荒原而已!

故事的主人公高加林高中畢業後回到村裏當上了民辦國小教師,當他很滿足這個既體面又能施展才華的工作時,卻被有權勢的大隊書記的兒子頂替了。在他痛苦絕望的時候,純樸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這對於高加林來説,此時巧珍的出現無疑成為了他失意時的精神慰藉。

然爾新的機遇再次降臨,重新回到夢寐以求的城市。這時又讓他重新遇到了他的老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一位現代女性,對高加林的愛大膽而炙熱,這也讓高加林陷入了一個艱難選擇中。一邊是善良單純的鄉下妹子巧珍,一邊是情投意合的城裏姑娘亞萍,在反覆考慮後,他還是選擇了黃亞萍,善良的巧珍含淚接受了他的選擇。

造化弄人,當他認為一切安定,準備施展才華抱負時,高加林通過關係到城裏工作的事被告發。一切又回到原點。城裏的姑娘離開了,當他回到村裏,巧珍也已嫁為人婦。當他褪去驕傲,認清現實後,懊悔的撲倒在地上大哭起來。

這便是路遙《人生》不是結局的結束!至於後來高加林到底怎麼樣了,這應該讓生活回答。

讀完這本書,會覺得高加林其實就像我們每一個人,有信念、有理想、會自私、會虛榮,同時又是善良的、勇敢的。人都會走彎路,跌倒了能爬起來,就有希望。

《人生》的心得體會14

“童心”。每位班主任要“傻”一些,要保持一顆童心,童心是純潔的,童心是美好的。現在社會上流傳着一句話,成熟的標誌是看你是否有一顆童心。我們國中的老師,永遠面對的都是13——16歲的孩子,我們就要來研究、來洞悉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智,哪些是這一階段孩子容易犯的錯誤,哪些是該犯得錯誤。理解這些,老師就可以放下包袱,來和孩子們做心理方面的遊戲,讓學生“耍一些小聰明”等等。我的上一屆學生在教室裏私下説,咱們老班傻不唧唧的`。後來,我告訴他們,老班的“傻”只要不影響你們成為我們全校乃至全縣“名牌班級”就行了。我連續三屆的學生在升學方面都保持着我校的歷史記錄。

《人生》的心得體會15

今天我和媽媽去電影院看了《飛馳人生》影片,雖然時間不長,但卻刻骨銘心。

影片由韓寒執導兼編劇,由沈騰、黃景渝、田雨等主演。該片講述了主人公張弛與朋友為了重回賽道經歷了重重困難不惜尊嚴與顏面的勵志故事

影片最精彩的還是張弛參加圓夢節目,他在自己經歷了很多方式等錢,拉贊助的失敗後,在導航人的鼓勵下參加圓夢節目,並且遇見了他最不想扯上金錢關係的贊助商。最後克服重重困難。我感覺這很現實,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有時候我們做事就差一點點就妥協了,放棄了,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因為這就是人生。

張弛有幾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淺。“不是非得贏,是我不想輸”“有人活的是造型,有人活的是人設,而我活的是本事”從中我悟出了人生可能就是這樣,一路磕磕絆絆,但只要有信心一定會成功。我們並不是非要爭第一,但只要努力一搏就可以成為最好的.那一個。

影片最後有一點悲傷,張弛為了這勝利付出了生命。其實對一個已經決定付出一切的人來説,死在實現夢想的路上是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