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語文

《三國志·華歆傳》閲讀答案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2.22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有時需要做一些閲讀題,這時最離不開的就是閲讀答案了,通過對照閲讀答案可以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是好閲讀答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志·華歆傳》閲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志·華歆傳》閲讀答案

《三國志·華歆傳》閲讀答案1

閲讀下面的文字,回答題。

(華)歆少以高行顯名。漢室方亂,乃與鄭泰等六七人避世。自武關出,道遇一丈夫獨行,願得與俱,皆哀欲許之。歆獨曰:“不可。今已在危險之中,禍福患害,義猶一也無故受人,不知其義。既受之,若有進退,可中棄乎?”眾不忍,卒與俱行。此丈夫中道墮井,皆欲棄之,歆乃曰:“已與俱矣,棄之不義。”相率共還出之,而後別去,眾乃大義之。……孫策略①有揚州,盛兵徇豫章②,一郡大恐,官屬請出郊迎,歆曰:“無然。”策稍進,復白③發兵,又不聽。及策至,一府皆造閣,請出避之,乃笑曰:“今將自來,何遽避之?”有頃,門下④白曰:“孫將軍至請見。”乃前與歆共坐,談議良久,夜乃別去。義士聞之,皆長歎息而心自服也。策遂親執子弟之禮,禮為上賓。

(《三國志.魏書.華歆傳》,有刪改)

【注】①略:奪取,攻取。 ②豫章:地名。 ③白:告訴 ④門下:隨從,侍從

小題1:文言詞語釋義:

(1)解釋下列句中加下劃線的詞語。(4分)

①漢室方亂 ( ) ②皆哀欲許之( )

③歆曰:“無然” ( ) ④何遽避之( )

(2)下列句子中 “乃”的用法或意義與“夜乃別去”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乃不知有漢B.太祖乃悟C.乃重修岳陽樓D.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小題2:用“/”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劃兩處)。(2分)

乃與鄭泰等六七人避世

小題3:翻譯下面兩個句子。(4分)

(1)相率共還出之,而後別去,眾乃大義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陶淵明《桃花源記》)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4:閲讀本文,説説華歆的“髙行”體現在哪些地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小題1:(1)正;答應;這樣;立即 (2)B

小題2:乃|與鄭泰等六七人|避世

小題3:(1)帶領他們一同返回把那個人救了出來,後來他和大家告別離開了,大家於是認為華歆很有道義(2) 略

小題4:①既已受之,若有進退,可中棄乎? ②此丈夫中道墮井,相率共還出之,而後別去。③今將自來,何遽避之。(用自己的話説也可)

小題1:(1)試題分析:①句中的“方”在文言文中是個多義詞,在這裏是“正”的意思;在“生醒,方見之。”中是“指的是一種狀態,即表示才明白、才理解,為了引出下一個動作和事情”;②句中的“許”在文言文中是個多義詞,在這裏是“答應”的`意思;在“曳屋許許聲”中讀“hǔ”是“擬聲詞”;③句中的“然”在文言文中也是個多義詞,在這裏是“這樣”的意思;還有作為連詞,表示轉折,可是;助詞,用於句尾,表示比擬;助詞,用於形容詞和副詞之後,表示狀態等。④句中的“遽”是“立即”的意思。

(2)試題分析:例句“夜乃別去”中的“乃”是“才”的意思。A:竟然;B:才;C:於是,就;D:是。根據分析,應選B項。

小題2:試題分析:學生應瞭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培養語感並能根據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奏。一般來説,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後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比如句子的“主—謂---賓”,有時還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這裏就是句與句之間的斷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小題3: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1)句中的關鍵詞有“還(返回)”、“出(救出)”、“別(告別)”、“去(離開)”、“乃(於是,就)”、“大義(很有道義)”;(2)句中的關鍵詞有“率(帶領)”、“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人的配偶)”、“邑人(同鄉人)”、“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復(再)”。最後把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4:試題分析:圍繞文章中對花歆的描寫來分析花歆的人物的“高行”即可。

《三國志·華歆傳》閲讀答案2

閲讀下面文章,完成5——9題。(19分)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也。高唐為齊名都,衣冠無不遊行市裏。歆為吏,休沐出府,則歸家闔門。議論持平,終不毀傷人。太祖徵孫權,表歆為軍師。魏國既建,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及踐阼,改為司徒。

黃國中,詔公卿舉獨行君子,歆舉管寧,帝以安車徵之。明帝即位,進封博平侯,轉拜太尉。歆稱病乞退,讓位於寧。帝不許。臨當大會,乃遣散騎常侍繆襲奉詔喻指曰:“朕新蒞庶事,一日萬幾,懼聽斷之不明。賴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屢以疾辭位。夫量主擇君,不居其朝,委榮棄祿,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顧以為周公、伊尹則不然。潔身徇節,常人為之,不望之於君。君其力疾就會,以惠予一人。將立席几筵,命百官總己,以須君到,朕然後御坐。”又詔襲:“須歆必起,乃還。”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從子午道伐蜀,車駕東幸許昌。歆上疏曰:“兵亂以來,過逾二紀。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聖德當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紹三王之跡。雖有二賊負險延命,苟聖化日躋,遠人懷德,將襁負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時動。臣誠願陛下先留心於治道,以征伐為後事。且千里運糧,非用兵之利;越險深入,無獨克之功。如聞今年徵役,頗失農桑之業。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飢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二賊之釁,可坐而待也。臣備位宰相,老病日篤,犬馬之命將盡,恐不復奉望鑾蓋,不敢不竭臣子之懷,唯陛下裁察!”帝報曰:“君深慮國計,朕甚嘉之。賊憑恃山川,二祖勞於前世,猶不克平,朕豈敢自多,謂必滅之哉!諸將以為不一探取,無由自弊,是以觀兵以窺其釁。若天時未至,周武還師,乃前事之鑑,朕敬不忘所戒。”時秋大雨,詔真引軍還。太和五年,歆薨,諡曰敬侯。

(選自《三國志·華歆傳》)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雖有二賊負險延命 負:仗恃

B.命百官總己,以須君到 總己:各管自己的職事

C.越險深入,無獨克之功 克:取勝

D.顧以為周公、伊尹則不然 顧:考慮

6.華歆認為應該“以征伐為後事”,其理由是: ( )

①兵亂以來,過逾二紀 ②如聞今年徵役,頗失農桑之業 ③且千里運糧,非用兵之利 ④苟聖化日躋,遠人懷德,將襁負而至 ⑤二賊之釁,可坐而待也 ⑥臣備位宰相,老病日篤,犬馬之命將盡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7.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華歆在明帝即位後,稱病乞退,是因為他效法周公、伊尹,潔身自好,不慕名利。

B.華歆認為,應該把治國放在首位,而治國的核心是民眾的安居樂業,只有這樣,國人歡迎,東吳、西蜀的民眾也會拖兒帶女地前來投奔。

C.華歆認為,三國鼎立局面業已形成,“二賊”有險要的地勢可以依託,貿然進攻必定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所以不能再用兵。

D.魏明帝並沒有接受華歆的進諫,表示要效法“二祖”,儘快完成統一大業。

8.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高唐為齊名都,衣冠無不遊行市裏。(5分)

(2)賊憑恃山川,二祖勞於前世,猶不克平,朕豈敢自多,謂必滅之哉!(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