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語文

榮與辱閲讀答案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3.37K

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我們都可能會接觸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自己的閲讀答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榮與辱閲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榮與辱閲讀答案

榮與辱閲讀答案1

⑴現在,確實有些東西在矇蔽一些年輕人的榮辱觀。其中一個就是:所謂的“道理”。

⑵在榮辱觀中有這樣一條:以“團結互助”為榮,但就是這樣一條几乎最理所當然的觀念,現在也遭遇了所謂“道理”的檢驗,比如:助人中的“讓座”。日前,有一個新聞讓許多人啼笑皆非。在天津,一輛公共汽車上,一個年輕女士除了自己坐一個座位外,還讓自己的狗坐了一個位置。當車上人多時,有人站在旁邊強烈質疑,她就給自己的狗買了一張票,然後,再次理直氣壯起來。

⑶她不關心“助人”,她更關心她的道理:我已經給狗買了票,它憑什麼不能坐?人可以坐,狗為什麼不能坐?

⑷在“助人”方面,還有許多這樣的“道理”。比如:現在誰都不容易,憑什麼一定讓我幫助他;幫助他,他得到了好處,我也該得到某種形式的回報;我不幫助他是要給他一個自強的機會,我當時就是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勵志圖強的。

⑸歸根結底一句話:幫助人可以,但必須給我幫助人的道理或者你反駁了我的道理。

⑹因為是“講道理”,並且這些道理貌似很難反駁,所以他們會一直堅守,並且把這視為現代觀念。他們因此對正確的榮辱觀也持某種觀望態度。

⑺好,現在就來看看這些道理。

⑻這些道理似乎有自己的邏輯,但它更像為了邏輯而邏輯的邏輯學定律,而非行為準則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更多是自我的説服,後者則涉及他人。一旦把這些“道理”引申,就能顯露它滑稽的一面。

⑼比如讓座。試想這樣一個情形:同樣是那位年輕的女士,有一天假如讓她面對相同的情景,當她在公共汽車上站得兩腿發麻頭髮昏時卻看到一隻小狗獨佔一個座位,她會這樣想嗎?“多有道理啊,人家花了這個錢了就該享受這個服務,我要理解並配合他,我寧可站虛脱了也要遵守我和他這樣的人的邏輯。”

⑽我相信這個女士不會那樣想的。一旦放到她自己的身上她就覺得有問題了,問題在哪?

⑾有些行為規範既有理性又有人文的特性,有些只有理性而沒有人文的特性。當後者出現時,會讓其他人在情緒情感上很不舒服,甚至覺得這個人少了點“人性”,換了那個女士,她也會有同樣的感覺。

⑿互助,不需要進行邏輯推理,也沒有時間進行,當你看見一個人時,你的內心瞬間就會產生一個決定,幫與不幫的那個決定沒等你的理性上升上來,就已經作出,那是你的本性以及良知這些生命最重要的東西的本能反應,只有當你不準備幫助時,你才會去主動調動理性為自己辯護。説白了,它貌似理性,實則是利益的計算,計算的前提是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計算結果。

⒀正確的榮辱觀,實際上是在提純你內心瞬間產生的那些東西。

⒁正確的榮辱觀,在幫你避開可笑可怕的人生。

選自《中國青年》20xx年第七期,略有刪改。

【問題】

 16.文中所提到那個女士認為她給狗買了車票,它理應享受乘客的待遇,但是車上有一些乘客對此頗有意見,雙方形成對峙之勢。假如你當時就在現場,你想發表什麼看法?(3分)

17.很明顯,作者對那些“道理”是持否定態度的,從文中用詞就可以看出,請列舉兩例並加以闡述。(4分)

18.在作者看來,那些為自己辯護的所謂的“道理”的實質是:【 】。(3分)(用文中的一句話作答)

19.結合文章內容,説説什麼是正確的榮辱觀?並請你從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舉出一個眾所周知的事例加以佐證。(4分)

【參考答案】

16.(3分)觀點鮮明,語言流暢。(如有贊同女士的做法,則該題不得分)

17.如①“滑稽”是説這些所謂的“道理”其實不是真正有道理,只是自私者的狡辯,②“可怕”則是説這些所謂的“道理”缺乏人情味,冷漠得可怕。③“所謂”修飾“道理”,表明作者對“道理”持否定態度。④“似乎”用在“有自己的邏輯”的前面,説明這裏的“道理”根本不講邏輯,毫無道理可言。(4分,言之成理即可)

18.它貌似理性,實則是利益的計算,計算的前提是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計算結果。

19.不計較個人的利益,出自本能反應的本性和良知。如魏青剛,為了一個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進三出,危險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選擇,因為這瞬間動作源自內心品質。

榮與辱閲讀答案2

榮與辱

①“榮”與“辱”,在人的生活中,至關重要。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榮”,免受“辱”,並將“榮”和“辱”作為行事為人、判斷取捨的標準。

②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榮”,什麼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權貴,顧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氣、有骨氣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祿為榮,居下有節,自強不息。他們的高尚品質永遠為後世傳誦。相反,那些曾榮耀一時、富貴一生的人,現在卻早已被時間的長河沖刷得無影無蹤了。

④林則徐有詩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就提出了一種新的榮辱觀。個人的榮辱與國家民族的榮辱是息息相關的。當國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躪時,個人也就沒有什麼“榮”可言了。只有我們的祖國繁榮起來,強大起來,每個人才能昂起頭來生活。

⑤“榮”與“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蕭伯納説過:“一個人是的,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為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便會擺脱“辱”,最終獲得“榮”。

⑥一個人具有怎樣的榮辱觀,便決定了他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對於我們青年來説,所謂“榮”與“辱”,就是反對無所作為,不勞而獲,提倡奮發向上,努力為祖國和人民貢獻出自己的聰明和才智。 (選自《國中語文自讀課本》第六冊有改動)

1.請為第3段補寫一個名人的例子作為正面論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從反面進行論證的作用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全文來看,“知榮辱”對做人有什麼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示例:朱自清不吃美國救濟糧。

2.通過正反對比使論證更加周密,更加深刻。

3.個人的榮辱與國家民族的榮辱是息息相關的;

4.“知榮辱”是“做人”的標準或對“做人”起決定作用。與答案意思接近即可

榮與辱閲讀答案3

①榮與辱,在人的生活中,至關重要。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榮,免受辱,並將榮和辱作為行事為人、判斷取捨的標準。

②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榮,什麼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權貴,顧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 ……古今有志氣、有骨氣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祿為榮,居下有節,自強不息。

他們的高尚品質永遠為後世傳誦。相反,那些曾榮耀一時、富貴一生的人,現在卻早已被時間的長河沖刷得無影無蹤了。

④林則徐有詩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就提出了一種新的榮辱觀。個人的榮辱與國家民族的榮辱是息息相關的。當國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躪時,個人也就沒有什麼榮可言了。只有我們的祖國繁榮起來,強大起來,每個人才能昂起頭來生活。

⑤榮與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蕭伯納説過:一個人是的,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為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便會擺脱辱,最終獲得榮。

⑥一個人具有怎樣的榮辱觀,便決定了他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對於我們青年來説,所謂榮與辱,就是反對無所作為,不勞而獲,提倡奮發向上,努力為祖國和人民貢獻出自己的聰明和才智。 (選自《國中語文自讀課本》第六冊 有改動)

21.(1)請為第3段補寫一個名人的例子作為正面論據。(3分)

(2)第3段從反面進行論證的作用是什麼?(2分)

22.第4段中心句是 。第5段畫線句主要闡明的觀點。(4分)

23.從全文來看,知榮辱對做人有什麼重要性?(3分)

參考答案:

21.(5分)((3分)寫出人名1分,寫出主要事蹟2分。示例:朱自清不吃美國救濟糧。

(2)(2分)通過正反對比使論證更加周密,更加深刻。(對比1分,作用1分)

22.(4分)個人的榮辱與國家民族的榮辱是息息相關的;榮與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各2分)

23.(3分)知榮辱是做人的標準或對做人起決定作用。(與答案意思接近,酌情給分)

榮與辱閲讀答案4

“榮”與“辱”

①“榮”與“辱”,在人的生活中,至關重要。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榮”,免受“辱”,並將“榮”和“辱”作為行事為人、判斷取捨的標準。

②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榮”,什麼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權貴,顧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 ……古今有志氣、有骨氣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祿為榮,居下有節,自強不息。他們的高尚品質永遠為後世傳誦。相反,那些曾榮耀一時、富貴一生的人,現在卻早已被時間的長河沖刷得無影無蹤了。

④林則徐有詩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就提出了一種新的榮辱觀。個人的榮辱與國家民族的榮辱是息息相關的。當國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躪時,個人也就沒有什麼“榮”可言了。只有我們的祖國繁榮起來,強大起來,每個人才能昂起頭來生活。

⑤“榮”與“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蕭伯納説過:“一個人是的,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為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便會擺脱“辱”,最終獲得“榮”。

⑥一個人具有怎樣的榮辱觀,便決定了他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對於我們青年來説,所謂“榮”與“辱”,就是反對無所作為,不勞而獲,提倡奮發向上,努力為祖國和人民貢獻出自己的聰明和才智。 (選自《國中語文自讀課本》第六冊 有改動)

1.(1)請為第3段補寫一個名人的例子作為正面論據。

(2)第3段從反面進行論證的作用是什麼?

2.第4段中心句是。第5段畫線句主要闡明的觀點。

3.從全文來看,“知榮辱”對做人有什麼重要性?

答案:

1.朱自清不吃美國救濟糧。 通過正反對比使論證更加周密,更加深刻。

2.個人的榮辱與國家民族的榮辱是息息相關的;“榮”與“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3.“知榮辱”是“做人”的標準或對“做人”起決定作用。

榮與辱閲讀答案5

(一)作為全世界最高文學成就獎,諾貝爾文學獎一直是無數作家的夢想。難得有人獲此殊榮,也難得有人對獲獎者不表示欽佩。可有一個事實幾乎讓人無法相信,那就是絕大多數獲獎者在摘取桂冠後,都走起了下坡路,再也沒有力作問世。在80年代十位獲獎者中,除一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創造力外,其餘的九位都已鋭氣不再當年,別説那些問鼎之作,就是稍微像樣些的東西都拿不出來了,有的甚至已經偃旗息鼓,墨筆停了。難怪有人把諾貝爾文學獎看作創作的死吻,看做作家的終身成就獎。

是什麼原因使這些曾經馳騁文壇的高手們變得如此疲疲沓沓?是什麼原因使這些曾經令人肅然起敬的大師們變得如此令人失望?

也許是因為他們被盛名所累,生怕寫出的東西不如從前,不想寫也不敢寫;也許因為他們成了名人、四處拋頭露面,無暇寫也無心寫;也許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所得的榮譽和財富足以悠閒度日,犯不着再去操弄筆墨,也許是因為

不妨暫時把疑問和猜想都放在一邊,先看看另一個事實

(二)加拿大工學院是加拿大的一所著名大學,在國際上也有相當的威望可在他們校史上曾出現過一次幾乎使該校名譽掃地的事情。加拿大政府將一座大橋的設計交給畢業於該校的一名工程師,但由於設計失誤,橋樑交付不久就倒塌了,政府方因此蒙受了重大損失。為了記取這個慘痛的教訓,加拿大工學院買下了斷橋鋼材,加工成了戒指,並定名為恥辱戒指。從此以後,每屆畢業生領取文憑時都要領取一枚這樣的戒指。

這不是笑話,不是傳説。多少年來。該校的畢業生都是戴着那枚恥辱戒指走上社會的。為了洗刷母校的恥辱,為了重塑母校的形象,他們兢兢業業,奮發圖強,許多人創造出了輝煌的業績。儘管那段令人難堪的往事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儘管自己的母校已經重新贏得了聲譽,可他們依然像從前一樣,把那枚恥辱戒指牢牢地戴在自己左手無名指上。

很欽佩加拿大工學院當初的那些決策者,同樣欽佩這所大學的歷屆畢業生。他們沒有試圖遮蓋恥辱,掩飾恥辱,卻有意把恥辱打成戒指,系在手上,記在心上。

(三)不管什麼樣的榮譽,不管什麼樣的恥辱,都會成為過去,都不能證明將來。照理説,恥辱比榮譽更應該記住,可人們常常把錦旗和它們弄顛倒了。榮譽總是被小心地保存着,而恥辱常常被擲在一邊,甚至被人為地抹去。

一個人確實有理由為自己的成功而激動,而興奮,而陶醉。確實有理由為自己獲得的榮譽感到驕傲,把勛章掛在牆上,把獎盃高高舉起,好讓自己也好讓別人看到,面對如潮的掌聲,幾乎所有的獲獎者都激動地説,自己將把成功當作起點,把榮譽當作鞭策,都説自己將在成功的道路上繼續攀登。

不能説這是騙人的謊話,也不能説這是故作姿態。在熱淚盈眶的那一刻,我相信他們所説的話都是發自內心的。但領獎台上的諾言有多少化作力量,又有多少隨風而去了呢?

其實榮譽不一定成為鞭策,嘉獎也不一定化作動力,失敗不一定讓人氣餒,恥辱也不一定永遠讓人抬不起頭來。當有些人醉倒在鮮花叢中的時候,也有些人勇敢地從失敗的恥辱中走了出來。榮譽和恥辱都是雙刃劍,可以讓人趴下去,也可以讓人站起來,就看你如何面對。

1.給劃線字注音。

氣餒( ) 偃旗息鼓( )

2.試用簡要的語言概括上文的主要觀點。(不超過12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二)部分各從什麼方面來論證作者的主要觀點的?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二部分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第一部分中絕大多數獲獎者在摘取桂冠後,都走起了下坡路,再也沒有力作問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部分中從此以後,每屆畢業生領取文憑時都要領取一枚這樣的戒指的目的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榮譽和恥辱都是雙刃劍,可以讓人趴下去,也可以讓人站起來,你贊同作者的這種説法嗎?請簡要談談你的看法或體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něi yǎn

2.要正確面對榮譽和恥辱。(意對即可)

3.第一部分是從反面論證(或:從獲得成功的榮譽卻最終趴下去來論證),第二部分是從正面論證(或:遭到失敗的恥辱卻最終站起來來論證)。作用:使論證更充分、有力。

4.舉例論證。列舉確鑿、有代表性的事例,具體有力的論證了正確面對恥辱的問題,進而有力的證明了中心論點。(意對即可)

5.①過分看重名利外物,反沒了創作的激情。

②為的是記住這個慘痛的教訓,化恥辱為動力。(意對即可)

6.略。(不設統一答案)

榮與辱閲讀答案6

閲讀下面選文,回答問題。

只有“衣食足”,才能“知榮辱”嗎

趙州

①眼下的'中國,不守規矩、不講道德的現象並不罕見。要是批評多了,有人會説:“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人現在還不富嘛!”

②管仲的名言競成了不講文明的擋箭牌。事實上,有很多例子證明,不必一定“倉廩實”,人們就可以“知禮節”。比如,二戰後德國一片廢墟,國家完全處於無政府狀態。1945年冬天十分寒冷,又沒有暖氣。於是,大家上山砍柴用來燒火取暖做飯。有人提議保護小樹並做上記號,不要砍。結果.雖然沒有人監督,做了記號的小樹都留了下來。按道理,人都快凍死餓壞了,還管什麼小樹大樹,燒了再説吧。可是德國人沒有。在德 國街頭,有時也會發現乞討者。他們往往不是簡單伸手討要。筆者在德國曾見到這樣的乞討者,他們在面前的地上放着一張紙,上面寫着:“請留下您的生日日期和電話,我會在您過生日的時候送來祝福的。”這些做法似乎都證明了,不一定衣食足也可以知禮節吧?

③當下中國,從整體看來,人均國民年收入已超過一千美元,不少人的“倉廩”更是明顯超過殷實階段,但卻常常讓人看到“衣食足”而不“知禮節”的行為。開着豪華的車,着喇叭搶行人的先行權;西裝革履衣着光鮮,闖紅燈無所顧忌;吃着山珍海味,對着服務員劈頭蓋臉大聲喝叫;出國旅行時常把隨地吐痰這樣的陋習帶出國門。這樣的情形,怕不在少數吧。管子的話,放在眼下的中國,不知道會不會改成“倉廩實未必知禮節,衣食足未必知榮辱”了。

④可見,物質基礎並不是國民修養提高的充分條件。

⑤德國人那種做法,當然有之前一定程度上倉廩實的基礎,但根本還是來自長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培養。自律、秩序等優良价值觀的教育,早在17世紀普魯士王朝時期就開始了。教育代代相傳,進入了國民的血脈之中.甚至形成了德國國民習慣的一部分。歌德當年説:“假如不是通過一種光輝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國各地,德國如何能偉大呢?遍佈各地的圖書館、博物館和劇院,作為支持和促進民族文化教養提高的力量,是絕不應被忽視的。”

⑥筆者認為,管子的話,應該是在説一般的社會現象,並沒有説衣食不很富足,人們就一定不可能懂一些禮節。還記得小時候,生活十分拮据,就常聽到父母對後輩作出 “人窮不能志短”這樣的教導,但是這樣的話現在好像很難聽到了。

⑦其實,中國的文化積澱中也不缺乏這種無論身處何種情形都能保持良好修養和品恪操守的精神。孔子主張“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樂”;孟子主張“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還有人民解放軍當年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自己再冷再餓,不會侵犯老百姓一絲一毫。如果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被拋棄的精神寶藏多一些“認領”,那麼中國人“知禮節”的進程,恐怕要快很多吧 。

1.這是一篇典型的駁論文章,有破有立。請問:文中對方的論點是什麼?作者的觀點又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思維嚴密,批駁有力,請按照提示梳理第②、③兩段的論證思路。

第②段通過____現象,證明____分論點。

第③段通過____現象,證明____分論點。

3.第⑦段主要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加粗的詞語“認領”如果換成“認同”就沒有此效果,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對方論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作者論點:物質基礎並不是國民修養提高的充分條件。

2.第②段:二戰後德國不砍做記號的小樹,乞討者懷感恩之心不一定衣食足才可以知禮節

第③段:國人“衣食足”而不“知禮節”的行為倉廩實未必知禮節,衣食足未必知榮辱

3.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具體有力地證明了中國的文化積澱中也不缺乏這種無論身處何種情形都能保持良好修養和品格操守的精神。

4.認領有領回的意思,表明是我們曾經擁有的,現在丟失了,幽默,準確。認同沒有這層含義。

榮與辱閲讀答案7

榮與辱

①榮與辱,在人的生活中,至關重要。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榮,免受辱,並將榮和辱作為行事為人、判斷取捨的標準。

②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榮,什麼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權貴,顧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 古今有志氣、有骨氣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祿為榮,居下有節,自強不息。

他們的高尚品質永遠為後世傳誦。相反,那些曾榮耀一時、富貴一生的人,現在卻早已被時間的長河沖刷得無影無蹤了。

④林則徐有詩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就提出了一種新的榮辱觀。個人的榮辱與國家民族的榮辱是息息相關的。當國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躪時,個人也就沒有什麼榮可言了。只有我們的祖國繁榮起來,強大起來,每個人才能昂起頭來生活。

⑤榮與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蕭伯納説過:一個人是的,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為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便會擺脱辱,最終獲得榮。

⑥一個人具有怎樣的榮辱觀,便決定了他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對於我們青年來説,所謂榮與辱,就是反對無所作為,不勞而獲,提倡奮發向上,努力為祖國和人民貢獻出自己的聰明和才智。

1.(1)請為第3段補寫一個名人的例子作為正面論據。(3分)

(2)第3段從反面進行論證的作用是什麼?(2分)

2.第4段中心句是 。第5段畫線句主要闡明的觀點。(4分)

3.從全文來看,知榮辱對做人有什麼重要性?(3分)

答案:

1.(5分)(1)(3分)寫出人名1分,寫出主要事蹟2分。示例:朱自清不吃美國救濟糧。

(2)(2分)通過正反對比使論證更加周密,更加深刻。(對比1分,作用1分)

2.(4分)個人的榮辱與國家民族的榮辱是息息相關的;榮與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各2分)

3.(3分)知榮辱是做人的標準或對做人起決定作用。(與答案意思接近,酌情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