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舌尖上的家作文(彙編15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82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舌尖上的家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舌尖上的家作文(彙編15篇)

舌尖上的家作文1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農曆三月一個晴朗的週末,我們全家出動來到了蒸水河畔,準備從河裏捕獲一些原生態的美食原料。我邁着輕盈的步子走在最前頭,領着全家向河邊進發。河邊有許多低矮可食用植物,有翠綠欲滴的覆盆草,有開着金黃色花的蒲公英,有滿天繁星般的地菜花,爸爸説它們都是春季的好食材;河中淺水區的小魚不時探出頭,向外張望着,吐着一個個水泡泡,遊動時還拌動旋渦狀的漣漪,遠處的白鷺也在河岸邊悠閒的跺着步,不時的梳理着羽毛,好一副天地一色、安詳盛世圖!

爸爸找了一地方撒下了我們的第一網,期盼中的等待着收網上岸,隨即全家心情激動萬分,因為網內出貨了,有河螺(我們南方水域河牀平緩面很多螺螄)、小魚、蝦。我和媽媽按預先安排好做起了撿拾網內河貨的工作,放入一個桶內交給爺爺奶奶去再次分撿存放在不同的水桶中,保證都能短時間內存活。從全家人的面容上可以看出,大家都喜笑顏開,配合的相當默契。

全家經過兩小時的辛勤勞作,把從河中撈上來的各種河鮮帶回家中做加工處理。奶奶把螺螄清洗乾淨,拿了一半交給爺爺,讓爺爺剪掉尾部殼,準備做香辣嗦螺;剩餘一半交給媽媽用鍋燒水煮熟,再由我和妹妹把螺螄肉用針挑出來準備做煸炒螺絲肉。我把加工好的螺螄肉交給在廚房的爸爸,旁邊的媽媽正在處理着河魚,一切工作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有時候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想要什麼。

片刻功夫,餐桌上就呈上了幾盤熱氣騰騰的河鮮大菜,香辣唆螺、黃燜河魚、煸炒螺絲肉、辣椒炒河蝦。望着上桌的形色味俱佳的河鮮,它調動了我舌上所有的.味蕾,挑逗着我的味覺細胞,不自覺的“垂涎三尺”,大有“不辭長做嶺南人”的想法由然而生。最幸福的時刻終於來到,開吃,開吃!全家人都陶醉在幸福歡笑的氛圍中!美食的刺激與家人歡笑聲交織在一起才是這世界上最美好的味道!

遊子在外鄉、在異國,他們最最魂牽的是故鄉的“媽媽菜”,那是他們靈魂標籤。這份標籤烙印着,對食物獲取的記憶,對食物味覺的印象,更是對家庭成員的依依戀戀。家庭是個最小的社會單元,不同的家庭做出來的味道不同,因為這是最為獨特的味道,它叫做“家”,要想了解中國,就要先了解他們的家,先要了解家的味道——家中美食!中國人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各地有着各地的偏愛和美食,“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

舌尖上的家作文2

家鄉的那個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蕩,每個人的心裏都懷念着家鄉,都思念着獎項那些難忘的味道,那個只屬於家鄉的味道。我出生在甌江北岸的一個小村莊,小河安靜地從石橋底下緩緩流過。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體某個角落的是某種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種如蒸餃般大小叫作番薯黃夾的東西。

關於這種小吃,我曾一直以為它就跟米飯麪條一樣,普通得全國人民都知曉。可是直到它被我帶到教室,好友們用驚異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這個名為番薯黃夾的東西,只流行於我所生活的那一帶農村裏。我們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總之,不超出一個小縣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餅。很多年前,我問母親幾月幾吃番薯黃夾,她笑着摸摸我的頭説,想吃就做,哪來日期限制。

農村婦女都有一雙巧手,母親也不例外。我親眼看過母親是如何製作番薯黃夾的`。過程看似挺簡單。首先將番薯去皮煮熟,濾掉湯水,再摻入番薯粉攪勻至無顆粒狀,然後用手撮取少許擀成皮備用。至於餡,通常是由豬肉、豆乾、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勻合成,當然也可依個人喜好放少許蝦皮、蘿蔔絲等,最後包成餃子樣放入蒸鍋蒸熟即可。母親並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黃夾個頭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後還是沒有“瘦下身來”。我記得請同學來家吃的時候,她指着這黃溜溜的番薯黃夾驚訝地叫道:“哇噻,這是史上最大的餃子嗎?”

作為一道歷時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認為番薯黃夾起源於樂清翁垟。翁垟是離我家不遠的一個鎮。時至今日,那兒的番薯黃夾口感依然最純正,賣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這種地道的番薯黃夾,它薑黃色的皮,油亮油亮。隔着層塑料袋,似乎也能聞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涼後一口咬下去,餡汁流出來,沾得滿嘴是油,略帶彈性的皮跟油多卻不膩的餡兒在嘴裏一起咀嚼,那叫一個美味呀!還來不及下嚥,緊接着再咬第二口,把整個嘴巴塞得鼓鼓的。

車主用方言喊着“番薯黃夾呀,賣番薯黃夾”,一遍一遍,迴盪在來來往往的人們的耳邊。舌尖上的家鄉,我最愛的番薯黃夾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作文3

舌尖上的家,體現在母親的極為好客極為慷慨上!

無論是平時週末還是大小節日,在我的印象中,幾乎家裏就沒有斷過客人。有時是姑姑姑父大姨小姨大姨夫小姨夫舅舅舅母表兄表妹等親戚們,有時則是父親母親單位的同事們,甚至有時候我的同學們聽了我的介紹之後也會前來。而母親對待客人也從來沒有過一絲一毫的不耐煩,而是一律熱情招待。母親常説:“人家來,是瞧得起咱!這是天大的面子!你要沒有這人緣,就是給家擺上山珍海味,去下請帖人家還不來呢!”於是,這樣的場面在我們家就不鮮見——母親在廚房裏大顯身手,客人們坐在沙發或者牀上或者是席地而坐神侃海聊。母親做得飯菜只要一端上桌,客人們(當然也包括我和父親)就會兩眼放光。而看着我們饕餮大餐的樣子,母親卻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因為她知道,把桌上的飯菜風捲殘雲般一掃而光這是對她的最高獎賞!

舌尖上的家,體現在母親包的粽子的香氣裏!

而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我們家裏就更加熱鬧。因為竟然來了幾位不速之客。幾位網友因為在網上看到了一篇介紹母親廚藝的文章,竟然在端午節這天大清早就來到了我們家:一為品嚐母親親手包的煮的粽子,二為向母親學習製作粽子的手藝。而母親也豪爽的答應,給每個客人包5個粽子(三個自己吃,2個拿回家)並讓客人們全程觀看母親做粽子的全過程,也允許錄像。於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母親開始包粽子了。母親包的粽子,用的是平常的糯米,餡兒也是紅棗、紅小豆泥和枸杞,包粽子的葦葉則是新鮮的。那是白洋澱的新鮮葦葉,要得就是那股葦葉香。捆粽子的絲線是五色的。母親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將泡好的葦葉疊成菱形或者三角形橢圓形長方形……然後再將已經泡好的糯米、洗好的紅棗紅小豆泥和枸杞放進葦葉裏,再用五色絲線把粽葉捆好,於是一個個菱形的.,三角形的,橢圓形的,長方形的粽子就光榮誕生並整齊地碼放在用秫秸杆做得拍子上……接着,就開始煮了。粽子通常要煮五六個小時,煮熟以後要在涼水裏泡兩個小時以上,然後把粽葉剝開,白生生,紅彤彤的粽子如同一個個娃娃般就端坐在藍色的長磁盤裏,在配上從老家拿來的天然紫荊花蜂蜜,那瀰漫在空氣裏的葦葉香糯米香紅棗香蜂蜜香沁人心脾並讓鼻孔不由不增加了翕張的速度。看了聞了讓人不由不喜歡,不由不唾液往肚子裏咽!

這就是我舌尖上的家!同學們,你難道不羨慕我生在這個家裏的好福氣嗎?

舌尖上的家作文4

每個人都對“家”有獨特的理解,也都有對家中食物不同的感受,這些食物或甘甜、或酸爽、亦或辛辣,都能維繫這個家平凡的小幸福,成為家的象徵、家的圖騰、家的味道……

“‘車輪滾滾’煮好了,快來盛一個吃!”奶奶的聲音響起來,親切的鄉音和高聲呼喚帶着我向廚房走去。水汽氤氲,整個廚房都朦朧着,舊式的灶台上架着一口紋路斑駁的黑鍋,隱隱約約,走近了,看到鍋中沸騰的米粥,好似還有幾條黃色調大魚隨着水的激盪浮上,沉下。“咕嘟咕嘟”冒着水蒸氣,熱氣化成白煙,在我的面頰上清撫,包圍着我。奶奶拿出一隻碗,遞給我一隻大勺。接過像鍋一樣年邁的大勺,我開始“捕撈”。

先盛一碗金黃的小米稀粥,在“打撈”出專屬於我的“車輪滾滾”。這是一個車輪狀的麪餅,表面是土一般的質樸的黃色,因為被水浸泡,又濕又滑,幾次想逃脱,滑進鍋裏。

我把這最小號的“車輪”放進它的“浴湯”中。金黃色的稀米粥搭上濕滑的“車輪滾滾”,再咬上幾口酸脆的醋拌黃瓜,光是想想,就垂涎不已。

我迫不及待的把它端到院子中,老家小屋的'院子還是那麼涼爽,把碗放在冰涼的石桌上,感受到夏風的微涼,趕走悶熱,驅逐煩躁。在爺爺的搖椅上坐下,木製的椅子“吱吱呀呀”的響起來,還夾雜着爺爺每晚準時收看的新聞聯播的開頭曲。愜意的感覺使我不由自主的嘴角上翹。咬開玉米麪製成的餅皮,濕滑而又質樸,玉米的清香和濡糯的口感讓我閉上雙眼,享受家的温暖,用心體會世界的美好。再咬一口,餅中的紅糖順勢流入口中,甜蜜,温情,在舌尖上一蕩,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就向全身漫延開來,喚醒刺激每一個味蕾,這或許就是家的味道吧!

來到北京後,吃過的美食越來越多,卻總也忘不了“車輪滾滾”的味道,它質樸,清香,甘甜,糯滑,感動着我全身上下每一個細胞,它的結構正如我可愛的小家,外表質樸,平凡,散發着淡雅純潔的香,但內裏卻火熱甜蜜,每一個家中的成員都互相愛着對方,親密無間。車輪滾滾,紅紅火火的滾向未來。

舌尖上的家作文5

端午剛過,嘴角尚有粽子的餘香。這餘香猶如那綁粽子的絲線,把舌尖和家緊緊連在一起。

舌尖上的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甚至可以和劉禹錫的《陋室銘》媲美。50多平米的兩居室,除了那一對擠在牆角的老式沙發還勉強可以成為傢俱外,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就比較恰當了。哦,不對!牆壁上還貼着我從國小到幼兒園獲得的所有獎狀,佔了整整兩面。

家雖小,卻温馨。幸福如空氣般無處不在。當然,最幸福的還是家庭成員以及每一個來我家做客並吃飯的人的舌尖。

舌尖上的幸福來源於母親那雙手——那雙能夠化平常為神奇的手!那雙變魔術似的手!

母親天生就是烹飪大師。極普通的'一個土豆,一塊豆腐,一把豆角,一塊豬肉,一棵白菜,一團麪糰,一碗糯米……在母親那雙手裏無比乖乖俯首帖耳因勢象形變成餐桌上的一道道令我和父親以及客人們食之難忘的美食:纖細如發潔白如玉的醋溜土豆絲令你唾液生津;豆角燉豆腐令你食之難忘;紅燒豬肉令你饞涎欲滴……而母親做得手擀麪是又細又長又勻又筋道又可口,再配上那葱綠的黃瓜絲和用熱水焯過的綠豆芽、西紅柿雞蛋滷,芝麻醬或者豬肉丁炸醬,讓你吃了一碗還想再吃一碗,直到你的胃裏再也沒有了地方。可以這麼説,我從來沒有到飯店去吃過“老北京炸醬麪”。因為我知道,即使最正宗的炸醬麪,和母親做得炸醬麪比起來也會黯然失色,更不會有絲毫的食慾。母親熬得紅棗蓮子黑糯米粥不僅顏色搭配絕佳,讓人大飽眼福——黑得更黑白得更白紅得更紅,盛在碗裏宛如一塊晶瑩剔透的和田玉。而且味道極佳,營養豐富,讓喝過這粥的人一生一世都不會忘記。母親烙的白麪餅又脆又軟又香層數又多。我敢打賭,只要你看見,不用吃任何菜,你也會轉瞬把一張餅狼吞虎嚥進肚子裏。因為,我就曾經連着這樣吃了兩張——母親第二張餅還沒有下鍋,第一張已經成了我的腹中之物。而第二張餅剛出鍋,我顧不得燙手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來一卷大嚼起來——惹得母親不得不用“罷工”來“抗議”我的饕餮。當然,母親主要是怕撐壞了我的肚皮!

這就是我舌尖上的家!生在這個家裏,是我前世的運氣,也是我的福分和榮幸!如果有來世,我還會來這個家!

舌尖上的家作文6

小時候的我愛幻想,總覺得奶奶是天上下凡的食神,是我舌尖上的家。

——題記

記憶中,奶奶是個勤勞能幹的人。總穿着一件大紅的棉襖,頭上的青絲中藏着幾根銀髮。她的手像大多數老人的手一樣,佈滿了溝壑,青筋鼓起,交錯縱橫。但就是這雙平凡的手,卻打造出繞樑三日香氣不散的美味。奶奶最拿手的絕活就是拉麪。在她靈巧的`雙手下,那滯笨沉重的麪糰很快地就變成了一根苗條的麪條。只見奶奶將那麪條對摺,拉長,再對摺,拉長……等到麪條到一定細,一定長時,就將拉麪下鍋。接着她用筷子在水中攪動,使面均勻地受熱。最後,在加了一次涼水又煮開後,就把麪條盛出,撒上早準備好的小料,澆上醋,再用麪條湯一衝,那一碗麪條就大功告成了。

熱氣騰騰的面,細看上去,沒什麼特別,色彩不夠誘人,有的只是雪白的麪條和星星點點深色的小料。可麪條送入口中的那一瞬,面的香味就溢滿齒間,醇厚濃郁,那麪條可真是爽滑勁道。麪條已下肚,卻還是齒頰留香,輕輕抿一口湯,那湯也是美味,小料若多些,就太沉重,少些就有些輕薄,就像深寺裏悟道的禪師一樣,不求豪華貴重,只講圓虛寧淨,重心平穩。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碗麪條火速下肚。奶奶在一旁見我吃得歡,笑吟吟地説:“好吃嗎?”“好吃。”我從嘴邊擠出兩個字來,又投入到享受中。童年,似乎也在那瀰漫的香氣中化開了。

後來長大了,學業重,回家看奶奶的機會也少了。但我忘不了那碗拉麪,忘不了舌尖上的家。每每經過拉麪館,我都要小試一碗,可那拉麪總沒有奶奶做得好吃,似乎少了什麼味道。

今年回家時,奶奶迎我進門。我突然發覺奶奶老了。她不再像以前一樣忙東忙西,而是總坐在電視機前消磨時光。她的背已不再直挺,眼中的那份光彩也暗去了。我不禁百感交集,輕輕地問道:“奶奶,您能再給做一碗拉麪嗎?”聽了這句話,奶奶眼中閃過火花,背似乎也挺直了一點。“好!”奶奶的回答堅定有力。隨後緩緩地走進廚房,我也一步跟了上去。

和麪,燒水,拉麪,下鍋,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熟悉。在氤氲的水汽中,我彷彿又回到了童年時那個小男孩,在奶奶身旁蹦來蹦去……

"吃吧。”一聲慈祥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原來面已下好了。我拿起筷子輕咬了一口麪條。是的,那種感覺又回來了,我童年天天期盼的味道,我魂牽夢繞的舌尖上的家的味道。我一口一口地吃着。奶奶輕輕地問:“好吃嗎?”我抬起頭,看着奶奶那充滿着寵溺的眼睛,一字一頓地説:“好吃!”我想我終於明白了奶奶拉麪的祕訣——愛。奶奶的每一碗麪條都凝聚着她對我的愛。同樣,我之所以牢記着這碗麪,也是因為愛,因為我對奶奶的愛。

舌尖上的家作文7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着,記憶深處的故鄉。

——題記

提到家你會想到什麼?燻黑的煙囱,縷縷的炊煙,月下寂靜的小橋流水,還是那永遠不會陌生的鄉音?我想到的,是那一碗普普通通的白米粥,因為那是家的味道。

“奶奶,奶奶,我餓了。”

小時候,不論何時,只要聽到這句話,奶奶就會滿臉慈愛地笑着,停下手中的事走向廚房,給我熬白米粥,我便蹦蹦跳跳地跟上去。

矮矮的廚房,低低的灶台,奶奶彎腰在米缸中舀起一碗米,再倒入一瓢水,慢慢的將白米洗淨。等清水變得渾濁,便倒去髒水,再舀一瓢,用手細細的'搓洗。將白米洗淨後,便和着水倒入鍋中,用鍋鏟攪拌均勻。奶奶做這些動作時如行雲流水,極是熟練。

我常常搬着小板凳兒坐在廚房門口,饒有趣味地看着奶奶忙碌的身影。

奶奶在圍裙上抹抹手,拿起一捆柴,點燃了放進爐灶裏,然後拿扇子猛扇,橙黃的火苗迅速竄了起來,急急地舔舐着鍋底。柴火“噼裏啪啦”的燃燒着,一縷黑煙緩緩上升。等火候差不多了,奶奶起身站到灶台旁,拿着鍋鏟不停攪拌。我便趕緊跑過來,踮起腳趴在灶台上嗅着米粥的香氣,望眼欲穿地看着鍋裏。

奶奶笑了笑,又皺起眉頭,急切地將我攆去外面,讓我去撿些柴火來。我嘟着嘴,心裏滿滿地惦記着那白米粥的香味。

回想起那時年紀小,以為是奶奶不想讓我知道白米粥的奧祕。現在細細想來,奶奶一定是怕廚房裏的氣味嗆到我。想起幼時對撿柴火的怨念是多麼天真可笑。

當我抱着一大把柴火搖搖晃晃地走進廚房時,濃濃的黑煙已經消散,白米粥的香味撲面而來。我一把扔下抱着的柴火,拍拍手,趕忙接過奶奶手裏的白米粥。舀起一勺放進嘴裏,甜軟可口,細細品來,還有一種不可名狀的香味,暖暖的,透透地,一直飄進我心裏,不曾散去。

在白米粥騰騰熱氣中,我看到了奶奶和藹的眉眼,慈祥的笑容。粥,真好喝。

後來漸漸長大,與奶奶相處的日子越來越少。直到奶奶逝世後,我才恍然發現,原來我已經好久沒吃到奶奶熬的白米粥了。

於是我自己動手。步驟、流程全部還原小時候奶奶的方法,淘米、生火、攪拌……可是熬出來的粥,遠遠不及奶奶熬的粥那般美味。説不出缺了什麼,但是卻真真切切地少了一種記憶中的熟悉味道。

我沉默無言地攪拌着眼前的白米粥,騰騰熱氣中又浮現起奶奶昔日的面容。和藹的眉眼,慈祥的笑容彷彿盡在眼前,而我卻再也無法真切地擁有。我不禁潸然淚下。

我彷彿明白了,眼前這碗粥裏缺少的,正是奶奶帶給我的——家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作文8

味覺,是騙不過記憶的,可記憶中,舌尖上的家不只是熟悉的味道,更是無法效仿的親情的温暖。我吃過許許多多精美的蛋糕,可媽媽做的,是最美味的。

剛從同學的生日會上回來,我向媽媽描述着氣球、飲料和念念不忘各類美食。“她媽媽做的蛋糕可好吃啦!奶油特別甜!上面還有……”“這我也會,等你生日我給你做。”媽媽打斷了我的話。我興奮的點點頭,心裏卻沒當真,隨即忘掉了。

一天又一天,我的生日終於來了。剛睡醒,我就聞到了烤蛋糕的味道。我按耐不住內心的興奮,一咕嚕翻下牀,跑到烤箱旁邊。媽媽笑着把我推出廚房,順勢把我按在餐桌旁的椅子上“馬上就好了!”媽媽寵溺的摸摸我的頭,“生日快樂!”

隨着不遠處“叮”的一聲響,媽媽從廚房端出了蛋糕。“怎麼樣,快嚐嚐?”我的目光移動到蛋糕上,沒有看到金黃色的蛋糕胚,更別説雪白的奶油了,只見黑壓壓的一片,像竹炭一樣的顏色,夾縫中生存着麪粉的白色。我眉頭緊皺,一臉嫌棄的看向媽媽,“這是什麼東西?”媽媽本來明亮的眼光閃過幾分慌忙和無措,“給你的蛋糕啊。”“我才不要吃這種東西!”我堅定的説道。媽媽端起蛋糕,神情黯然的轉過身,低着頭,“那……媽媽再去給你做一個。”

正在打算抱怨的時候,抬頭望向懸掛着的鐘表,現在才是早上七點,我突然覺得理虧,“那媽媽幾點就起來做蛋糕了……”這個問題劃過腦海,都説“兒的生日,孃的難日。”今天付諸感恩行動的,本應是我啊……我急忙跑到廚房,“媽媽,我們一起做蛋糕吧!”媽媽沒説話,只是點了點頭。

我趕忙挽起袖子,和媽媽一起和麪。太陽漸漸升起來了,我轉頭看向媽媽。微弱的陽光勾勒出媽媽好看的側臉,彷彿與兒時的記憶重疊,兒時的場景一點點重現,模糊,清晰,再模糊。媽媽也沒什麼變化,還是一樣的不服輸,還是一樣的……愛我。只是眼邊和手上,多了細碎的皺紋。媽媽不再是那個無所不能的媽媽,今天的`她,更像是一個委屈的小孩子。

第二個蛋糕端上桌,邊緣還是糊的,也依舊沒有雪白的奶油。媽媽皺了皺眉,“不然……我再去做一個吧。”“不用了媽媽!我們一起吃吧!”媽媽如釋重負般的點了點頭,坐在了我的邊上。

沒有金黃的蛋糕,也沒有雪白的奶油,沒有紅紅的櫻桃,也沒有甜甜的巧克力醬。可我卻吃到了世間最美味的蛋糕,一份飽含十四年含辛茹苦,卻初心未改的蛋糕。這個蛋糕勝過所有我見過的蛋糕,也勝過所有我聽到過的關心。

我塞進嘴裏滿滿一大口,終於品嚐出了其中的味道。雖然媽媽未曾開口,可蛋糕卻毫無保留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我。

舌尖上的家作文9

舌尖上的家,體現在母親的極為好客極為慷慨上!

無論是平時週末還是大小節日,在我的印象中,幾乎家裏就沒有斷過客人——有時是姑姑姑父大姨小姨大姨夫小姨夫舅舅舅母表兄表妹等親戚們,有時則是父親母親單位的同事們,甚至有時候我的同學們聽了我的介紹之後也會前來……而母親對待客人也從來沒有過一絲一毫的不耐煩,而是一律熱情招待。母親常説:“人家來,是瞧得起咱!這是天大的面子!你要沒有這人緣,就是給家擺上山珍海味,去下請帖人家還不來呢!”於是,這樣的場面在我們家就不鮮見——母親在廚房裏大顯身手,客人們坐在沙發或者牀上或者是席地而坐神侃海聊。母親做得飯菜只要一端上桌,客人們(當然也包括我和父親)就會兩眼放光。而看着我們饕餮大餐的樣子,母親卻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因為她知道,把桌上的飯菜風捲殘雲般一掃而光這是對她的最高獎賞!

舌尖上的家,體現在母親包的粽子的香氣裏!

而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我們家裏就更加熱鬧。因為竟然來了幾位不速之客——幾位網友因為在網上看到了一篇介紹母親廚藝的文章,竟然在端午節這天大清早就來到了我們家:一為品嚐母親親手包的煮的粽子,二為向母親學習製作粽子的手藝。而母親也豪爽的答應,給每個客人包5個粽子(三個自己吃,2個拿回家)並讓客人們全程觀看母親做粽子的全過程,也允許錄像。於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母親開始包粽子了。母親包的粽子,用的是平常的糯米,餡兒也是紅棗、紅小豆泥和枸杞,包粽子的葦葉則是新鮮的——那是白洋澱的新鮮葦葉,要得就是那股葦葉香。捆粽子的絲線是五色的。母親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將泡好的葦葉疊成菱形或者三角形橢圓形長方形……然後再將已經泡好的糯米、洗好的'紅棗紅小豆泥和枸杞放進葦葉裏,再用五色絲線把粽葉捆好,於是一個個菱形的,三角形的,橢圓形的,長方形的粽子就光榮誕生並整齊地碼放在用秫秸杆做得拍子上……接着,就開始煮了。粽子通常要煮五六個小時,煮熟以後要在涼水裏泡兩個小時以上,然後把粽葉剝開,白生生,紅彤彤的粽子如同一個個娃娃般就端坐在藍色的長磁盤裏,在配上從老家拿來的天然紫荊花蜂蜜,那瀰漫在空氣裏的葦葉香糯米香紅棗香蜂蜜香沁人心脾並讓鼻孔不由不增加了翕張的速度——看了聞了讓人不由不喜歡,不由不唾液往肚子裏咽!

這就是我舌尖上的家!同學們,你難道不羨慕我生在這個家裏的好福氣嗎?

舌尖上的家作文10

如同一艘歸來的孤舟泊入港灣,家的味道,是一碗拌着雞蛋的炒米飯,是一杯沁人心脾回味甘醇的茶,更是無聲中流露出的愛。

每當週末,結束了學習生活的自理,便是母親大顯身手的時候。先是中午時,在米鍋裏倒入2杯大米,用水洗淨,滴上一滴油,蓋上鍋蓋,半晌,便成了三碗顆粒飽滿的米飯。拿起筷子夾起,細品,雪白的外殼中包含着柔軟和細膩,卻不鬆垮,自帶着一片稻香。將一碗盛出,用托盤倒扣着,放入冰箱。春日的陽光射入,給人以無數的温暖,宂餘的時光過後,一碗米飯帶着温暖,迎着火燒雲的倒影,緩緩取出,放入正燒開的鍋裏。媽媽此時總會拿出幾顆小葱,幾片胡蘿蔔,切碎,與已經由蛋液成型,正在徜徉的令人引起無限遐想的金黃色的炒蛋和已入鍋的米飯混合,編織出三色輝映的美麗圖畫。待到完成烹飪,入碗,拿起勺子,一口下去,被蛋液浸泡的.米飯,柔香滑膩,令人不住想吃第二口,再一口,胡蘿蔔的微甜和葱那源自田野的純粹帶來味蕾上夢幻般的深刻記憶,難以再忘懷。

説起茶,便是一抹馥郁。老人常説:“茶人在草木間也,會友,待客,自品,萬千事中,無不有茶”。每次回老家,在門外便能聽見燒茶的沸騰聲,接着是一股古色古香的草木味。走入門中,爺爺招呼我們坐下,拿出小燒杯,將成品的茶放入備好的小壺中,倒入熱水蓋上蓋子,不出10分鐘便有了淡黃色泛着漣漪的幾小杯茶,爺爺拿起一杯,並非一飲而盡,卻是在嘴邊細品,輕抿一口,不立刻下嚥,等到幽香如蘭的茶味俘獲味蕾,慢慢嚥下,再抿一口。記得夏季來臨爺爺每次待客,總是將八月新鮮的桂花和烏龍茶一起入壺,泡出的成品既不失烏龍茶入口的酸甜,又添了桂花的飄香,回味無盡。每當茶飲盡,爺爺總少不了嘮叨些大道理,他常説:“你看吶,這人生便是飲一杯茶。初飲,青澀稚嫩,品不透其中的味道;再飲,豐富醇厚,多了些滄桑和經歷;終飲,清澈明瞭,餘韻悠長,脣齒留香。茶要細品,人生亦如此,只有細細體會,才能體會到世間這酸甜苦辣。”聽完這些,看着杯裏紅邊鑲嵌香氣醉人的茶,更別有一番滋味

當遇到礁石和擱淺,別忘了回家。家的味道,凝固在色澤金黃的炒米飯裏,深溶在純正的茶中,更伴隨着愛,滋潤味蕾,永生難忘。

舌尖上的家作文11

不管腳步有多遠,在我們的腦海裏,卻只有家的味道熟習而又固執,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不管家在何方,永久牽絆着記憶深處的味道。而在我的記憶中,家的味道就是外婆和姑姑的味道,一直在我舌尖上繚繞。

兒時是在老家和外婆一起度過的,而如今,很久沒有回去了。再次走在那個熟習的樓道,再次推開那扇熟習而又陌生的、鏽跡斑斑的鐵門,親人的味道撲面而來。外婆看到推門而入的我,恍如有些措手不及,忙不迭地又是搬板凳,又是拿碗筷:“來啦,快來吃飯吧!”外婆用一口隧道的安徽話招呼着我。我換好鞋,坐在飯桌前,抬頭一看,一頓豐富而樸實的午飯擺在我的眼前:一碗米飯,米粒在碗中安靜地熟睡着,肉嘟嘟的小臉潔淨無瑕,而飯上,外婆總會事前擺上一隻雞腿。雞腿油光鋥亮,肉質鮮嫩爽口,雞湯中的五劑調味與雞的.肉質相剋相通、完善融合。品味一口,調味的香氣和雞肉最真實的味道一起迸發,給味蕾帶來最大的滿足。這是我的最愛,也是外婆最拿手的菜色。飯桌上,外婆總會自得洋洋的向我誇讚她自己的手藝,我也只是笑笑。有時,她會不停地向我碗裏夾菜,而我卻總想有自己的選擇。這是她總會説:“你平常能吃到這些嗎?還未幾吃點!”是啊,這不單單是外婆做的菜,而是外婆給我的家的味道,在外婆這裏,家的味道就是紅燒雞腿的味道,濃郁,厚重,餘味無窮。

與外婆不同,姑姑是皖北人,現在也算是位“下崗”語文教師,在家照顧爺爺,順便照顧我們的每日三餐。她平時在家總愛揣摩一些美食。最令我垂涎的,還屬她製作的沙拉。細碎的木魚花洋洋灑灑落在西蘭花、花菜、四季豆交織的綠色上,檸檬汁經過姑姑的指縫,閃爍落下;兩種色採的小番茄嬌俏明亮,讓人想到疏鬆的、旋轉的裙裾;小蘿蔔被切得非常薄,幾近半透明瞭。然而當你把大口沙拉送入口中時,脆爽的口感依然清楚。正是由於薄,帶點辛辣的脆爽就變成了潛藏在番茄中的小欣喜,通透清澈,帶着微小爆破般的歡愉。看姑姑做沙拉是件非常舒服的事情。邊喝着她泡的紅茶,邊看她行雲流水般一樣樣地洗、切、拌,偶然嘗一下調好的醬汁,臉上露出歡愉的笑臉。這時候,在姑姑這裏,家的味道是清新的,閒適的,就像這沙拉,滿口留香。

家在哪裏?家在天地間,在屋檐下,在一家三口的笑臉裏,在祖孫三代的***温順裏,它是每個人把愛和一切美好寄託的空間。家是温馨,是***,是舌尖上的濃濃淡淡,是口齒間的回味無窮,讓我們舍不去,離不開。家,我舌尖上的家!

舌尖上的家作文12

人們常説,家的味道,是最美的味道。縈繞在舌尖上的家的味道,永不停息的衝擊着我的味蕾,我彷彿時刻都能從口中嚐出令我魂牽夢繞的過去,在記憶之海中有無窮無盡的記憶的碎片,而我腦海中那舌尖上的家,依然完整。

我的故鄉,是江南的一座小鎮,就是這還沒有被城市的喧囂污染的小鎮,有着令我無法忘懷的味道。

每年春節,我們都會按時從北京趕到故鄉,節日的熱鬧似乎並不會對江南小鎮所獨有的淡雅造成一點影響。我踏着有一些滑膩的青石板路,走入小巷,從那一扇扇門中找出屬於我奶奶的那一扇門。往往,我剛踏到巷口,就會嗅到從巷子深處傳來的一陣陣炸肉丸子的香味。要説我奶奶炸的肉丸子,在鎮子裏都是有一定名氣的。炸的半熟的肉丸,儲存在冰箱裏能保存很久。炸了吃,色澤金黃,外酥裏嫩;做湯吃,白如玉,醇如漿,鮮香四溢。

我每次走進家門,都看到奶奶忙碌的身影。奶奶一邊炸着鍋裏的丸子,一邊調製着下一批丸子的餡料。奶奶丸子的配方乃是絕密,經過多年的改良早就在“世界丸壇”之上獨樹一幟。餡料由上好的精肉,香葱,糯米等調和而成,奶奶還會往餡料中加入山藥,奶奶説,山藥是做丸子理想的佐料,集清爽香脆與濃厚醇香於一體,無疑為丸子添加了獨特的風味。

每次,奶奶都會先為我炸幾個又大又圓的丸子解我的饞,這也是我一年中最期待的美食。咬上一口熾熱的丸子,舌尖最先碰到鬆脆的外殼,彷彿觸到了節日火熱的氣息,然後醇厚的味道彷彿雪崩一樣湧了出來,在我口中不受控制地四處流淌,不時又會驚喜地嚐到清爽的`山藥,好像使早春的山風提前來到了這個小屋之中。終於可以犒勞一下已有些寡淡的舌尖。

每年的年夜飯,丸子都不會缺席。餐桌上的美味正在一一醖釀,勞作了一年的人們圍坐在餐桌前都會感到無比的滿足。膘和丸子做成的雜燴湯在江南的地位絲毫不亞於大亂燉在東北的地位,奶奶做的肉丸子那無與倫比的兼容性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全能的美味。嘗一口在湯中煮過的丸子,發現一鍋湯的精華彷彿都滲到了丸子裏,它不會刺激你的味蕾,而是如柔柔的小溪一般滋養着你的舌尖,彷彿暖流淌過全身。

過完年,準備收拾行李回北京時,奶奶總會慷慨的拿出一大包丸子讓我們帶回去慢慢吃——那是奶奶的大部分存貨。我們也從不拒絕,似乎,這樣能使我和遠在江南的家鄉更近一點。

現在,食物和人走的一樣快,不同的口味不停地敲打着我們的味覺,可我一直堅守着心中那最純正最美好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那味道似乎永不消散,彷彿時刻將我,奶奶和故鄉連在一起,就算在天涯海角,都有生活在守望着。

舌尖上的家作文13

家,是人生命開始的地方,是人一生牽掛的地方。味道,是家的象徵,是家傳承的載體。縈繞在舌尖上的味道,世家永不磨滅的靈魂。

早上五點鐘,天剛矇矇亮。她來到了菜市場,一天最新鮮的食物集聚在這裏,一家人一天的飲食,便從這裏開始。穿梭在叫賣的的小販中,用心挑選着食材,翠綠的黃瓜、鮮紅的番茄、活蹦亂跳的大蝦……選好食材,她匆匆回家,為女兒做早餐。“喲,起來了!正好,蛋花面剛出鍋。”望着睡眼惺忪的女兒,她趕忙招呼道。蛋花面,是她自創的早餐。含有豐富澱粉的麪條,帶着新麥的清香,轉變為碳水化合物後可為女兒提供一上午的能量;雞蛋是營養的保證,是正在長身體的女兒獲得豐富的氨基酸。這不僅是營養的美味,更是親情的體現。她把對女兒濃濃的愛融入麪條的味道里。

她在與時間賽跑。忙碌在廚房裏的身影,卻有着一份不慌不忙的嫻熟。羅宋湯,蜜汁肉,糖醋魚,芹菜百合,標準的三菜一湯,在女兒進門的前一刻完成。她擦擦汗,跑去開門,“回來得真巧,飯菜剛做好。”巧嗎?她已拿捏好每一分鐘。葷素搭配,有魚有肉,是對女兒一上午學習的肯定。既能使女兒獲得能量的.補充,又能得到營養的增加。看着得益於食物而慢慢長大的女兒,心裏有許多安慰。甜絲絲的感覺劃過心中,留下甜美而又幸福的味道。

晚飯女兒不在家吃飯,她疲憊的走進廚房,把洗好的小油菜放進鍋裏,看着翠綠的小白菜與油親密接觸,給這度簡陋的晚飯好不容易增添一抹色彩。

匆匆吃完,就趕緊去準備女兒下晚自習喝的小米粥。淘米,煮開,這些做了無數次的動作,每一次都帶着不一樣的感情。金黃色的米粒和沸水在鍋裏交融起舞,慢慢混為一體。從鍋中升起蒸氣,飄渺的浮在空中。慢慢的,模糊了身影。她關上開關,坐在客廳,靜靜地等女兒下一刻的回來……

日復一日的三餐,花樣百出的飯菜,酸甜苦辣的味道,都有着同樣的愛。系起親情的紐帶,在各種滋味裏出生。在這種飯菜裏,愛與味道碰撞,擦出家的火花。

家的味道,不僅在舌尖,更在心裏。

舌尖上的家作文14

每年年夜飯中,我最愛吃的菜,莫過於奶奶做的魚糕了。每次回老家過年,留下的最深印象都是這一個詞“熱鬧”。餐桌上所有人都在搶着自己最喜歡吃的菜,而桌子中心那盤菜總是下去的最快的。奶奶做的魚糕一直是最搶手的。

魚糕是老家的特色菜,也是一道歷史悠久的菜。它是荊沙地區的傳統佳餚,在當地不管誰家請客擺席,上的第一道菜肯定是它。奶奶做魚糕已做了幾十年,最拿手的絕活就是它。

買到新鮮的魚後,先宰殺洗淨,然後手工取淨魚肉,去皮和魚刺。這一系列動作在奶奶嫻熟的手法下十分得乾淨利落,像是哪位大廚的傑作。接着,奶奶把備好的豬肥膘肉塊和魚肉塊一起剁成茸,又往碗裏打幾個雞蛋,把蛋清瀝出來後用筷子打散,倒進魚茸裏按照一個方向攪拌使它口感更加勁道。其間再加入薑末、葱白末、澱粉、精鹽、味精和胡椒粉,攪拌至魚茸粘稠上勁,成糊狀。奶奶説過,這幾步是做成魚糕最重要的步驟。下面蒸鍋要出場啦,將鍋底墊上保鮮膜或者濕紗布後,倒入魚茸糊,只見奶奶仔仔細細地用刀抹平魚茸糊的每個角落,才放心的蓋上了蓋。旺火蒸至30後,揭開籠蓋,用乾淨紗布搌乾魚糕表面的水分,再將打散的蛋黃液均勻抹開在魚糕表面,蓋上籠蓋,繼續大火蒸五分鐘後取出。魚糕出鍋後,需要放涼,這時候就可以吃啦,終於大功告成!

配着飯和菜,一盤魚糕火速下肚。那魚糕入口鮮香嫩滑,清香可口。奶奶看我吃得享受,忍不住笑吟吟地問我:“好吃嗎?”“好吃!”“那我以後多做給你吃。”

後來隨着年齡的增加,學業繁重了不少,回老家看奶奶的機會也少了。可我卻忘不了奶奶親手做的魚糕。每次出去吃飯看到菜單上有魚糕時總會小開心一下,嚐了之後又暗暗想:這味道不正宗!跟奶奶做的味道不一樣!

今年過年回家時,奶奶迎我進門,我突然覺得奶奶好像突然變老了。之前每年都掌管廚房大事的奶奶如今也變成了打下手的,雖然她在幹着自己最喜歡的'事——做飯,卻也感覺有一瞬恍惚。我慢慢走到奶奶身邊,輕輕地問:“奶奶,我想吃您做的魚糕了,您能再做給我吃嗎?”“好!”奶奶的回答堅定有力。走進廚房,奶奶又回到了她的天地,充滿着活力。

熟悉的擺設、熟悉的動作、熟悉的人……還有,熟悉的味道。

過了一會兒,奶奶慈祥地看着我,對我説:“趕緊嚐嚐。”語氣中含着一絲期待。我拿起筷子輕咬了一口魚糕,啊……就是這個味道,就是這種感覺。“好吃嗎?”奶奶在我身旁輕輕地問。“好吃!”我嘴裏含着魚糕,滿臉幸福。

舌尖上的家作文15

無論腳步有多遠,在我們的腦海裏,卻只有家的味道熟悉而又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無論家在何方,永遠牽絆着記憶深處的味道。而在我的記憶中,家的味道就是外婆和姑姑的味道,一直在我舌尖上縈繞。

兒時是在老家和外婆一起度過的,而如今,很久沒有回去了。再次走在那個熟悉的樓道,再次推開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鏽跡斑斑的鐵門,親人的味道撲面而來。外婆看到推門而入的我,彷彿有些措手不及,忙不迭地又是搬板凳,又是拿碗筷:“來啦,快來吃飯吧!”外婆用一口地道的安徽話招呼着我。我換好鞋,坐在飯桌前,抬頭一看,一頓豐富而樸實的午餐擺在我的.面前:一碗米飯,米粒在碗中安靜地熟睡着,肉嘟嘟的小臉潔淨無瑕,而飯上,外婆總會事先擺上一隻雞腿。雞腿油光鋥亮,肉質鮮嫩爽口,雞湯中的五劑調味與雞的肉質相剋相通、完美交融。品嚐一口,調味的香氣和雞肉最真實的味道一起迸發,給味蕾帶來最大的滿足。這是我的最愛,也是外婆最拿手的菜色。飯桌上,外婆總會得意洋洋的向我誇讚她自己的手藝,我也只是笑笑。有時,她會不停地向我碗裏夾菜,而我卻總想有自己的選擇。這是她總會説:“你平常能吃到這些嗎?還不多吃點!”是啊,這不僅僅是外婆做的菜,而是外婆給我的家的味道,在外婆這裏,家的味道就是紅燒雞腿的味道,濃郁,厚重,餘味無窮。

與外婆不同,姑姑是皖北人,現在也算是位“下崗”語文教師,在家照顧爺爺,順便照顧我們的一日三餐。她平時在家總愛琢磨一些美食。最令我垂涎的,還屬她製作的沙拉。細碎的木魚花洋洋灑灑落在西蘭花、花菜、四季豆交織的綠色上,檸檬汁經由姑姑的指縫,閃爍落下;兩種顏色的小番茄嬌俏明亮,讓人想到蓬鬆的、旋轉的裙裾;小蘿蔔被切得非常薄,幾乎半透明瞭。然而當你把大口沙拉送入口中時,脆爽的口感依然清晰。恰是因為薄,帶點辛辣的脆爽就變成了躲藏在番茄中的小驚喜,通透清澈,帶着微小爆破般的歡愉。看姑姑做沙拉是件非常愜意的事情。邊喝着她泡的紅茶,邊看她行雲流水般一樣樣地洗、切、拌,偶爾嘗一下調好的醬汁,臉上露出歡愉的笑容。這時,在姑姑這裏,家的味道是清新的,閒適的,就像這沙拉,滿口留香。

家在哪裏?家在天地間,在屋檐下,在一家三口的笑容裏,在祖孫三代的融洽温和裏,它是每個人把愛和一切美好寄託的空間。家是温馨,是和諧,是舌尖上的濃濃淡淡,是口齒間的回味無窮,讓我們舍不去,離不開。家,我舌尖上的家!

徐亦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