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吳孟超簡介

欄目: 中國教科文衞名人 / 發佈於: / 人氣:2.88W

吳孟超:神刀濟蒼生 肝膽照人間

吳孟超簡介

2006年1月1日,北京,天氣晴好,記者在友誼賓館見到了吳孟超院士。在近兩個小時的談話中,他精神矍鑠、思緒敏捷、言語清晰,渾然不似已過80高齡的老人。據同行的吳老學生透露,現在只要有時間,吳老依然親自給病人做手術,有時一天下來會連續做三台,要站上十幾個小時。

治療肝癌 勇闖禁區

吳孟超告訴記者,我國是肝癌高發的國家,全球每年新增的肝癌病人,約43%發生在我國大陸,一年發病者達到40萬。由於肝癌最難發現、最難治療、發展最快、復發最多,已經成為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第二大腫瘤殺手;同時我國有龐大的肝癌危險人羣,即1.2億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因此,肝癌的防治工作一直是我國醫學界面臨的重大難題。

“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還沒有獨立的肝臟外科,包含在普通外科裏面。”作為我國肝臟外科的主要創始人,吳孟超從1956年開始從事肝臟外科事業,“當時一位國外權威預言,中國人要有自己的肝臟外科,起碼要等二三十年。我聽了很不服氣,當時就寫下‘卧薪嚐膽,勇闖禁區’的誓言,一定要把我國自己的肝臟外科搞起來”。

肝臟在人體複雜的生命過程中,擔負着物質代謝、解毒排泄、造血和凝血等數千種功能,是“人體化工廠”和“營養庫”,一旦出現惡性腫瘤,很快就會危及生命。由於肝臟內血管密佈,膽管、淋巴管疊合交叉,治療肝癌的主要方法——手術切除極易導致大出血,成功率很低。吳孟超清醒地知道自己選擇的不是一條坦途。要想在當時國內視為禁區的肝臟手術上做出成績,首先要了解肝臟,掌握肝臟內部的解剖結構。

“那時國際上尚無統一和公認的肝臟解剖理論,就必須自己想辦法。”吳孟超決定自己動手做肝臟標本,經過翻閲大量資料,他了解到,一個理想的標本是用4種不同顏色的液態塑料,分別注入肝臟的肝動脈、肝靜脈、門靜脈和膽管4種管道系統內,待塑料成為固態後再用腐蝕劑把塑料外面的肝臟組織全部腐蝕掉,就成了一架肝內各種管道的主題構型。

“但是當時要找合適的塑料灌注很困難,沒有什麼可以借鑑,我們試驗了幾十次,電影膠片、x光片等都試過了,都凝不住。幾個月下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1959年2月,容國團在第25屆世乒賽上為中國奪得首枚男子單打世界冠軍的好消息傳來,振奮之餘,我突然想到乒乓球也是用一種叫賽璐珞的塑料做的,何不試一下。”

機遇總是青睞善於捕捉它的人,吳孟超這次成功了,1959年4月,製成了中國第一具能滿足科研需要的肝臟腐蝕標本,在突破禁區的道路上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在陸續完成的200多個肝臟標本攀援纏繞的無序狀態中,吳孟超找到了血管走向的分佈規律。1960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七屆全國外科學術會議上,吳孟超提出了至今仍在沿用的中國人肝臟解剖經典理論——“五葉四段”理論。這一理論將人體肝臟分成“左外、左內、右前、右後和尾狀”五個葉,又將左外葉和右後葉各分兩個段,實現了中國肝臟解剖理論的重大突破,為我國肝臟外科奠定了重要的解剖學基礎。

1960年3月1日,已經掌握了進入肝臟禁區密碼的吳孟超主刀完成了中國第一例成功的肝臟手術,實現了中國肝臟外科零的突破。此前,對肝臟出血的控制,國外常用解剖肝門結紮血管或低温下暫時阻斷血流的方法,操作比較複雜、危險性大。吳孟超打破禁區後再接再勵,創造了“常温下間歇肝門阻斷”止血技術,“肝臟缺血超過二十分鐘就要壞死,不能太長時間止血。我想到了水龍頭開關,就在血管上加了一個類似裝置,手術開始時阻斷,一段時間後打開,讓血液流向肝臟。可以阻斷幾次,提高了安全性,有利於手術順利完成。這個方法現在還在臨牀使用。”

1963年,吳孟超又和同事們成功地為一名患者實施了中肝葉切除手術。中肝葉是肝內所有重要管道都要經過的“禁區中的禁區”,這一成功是中國肝臟手術的重大飛躍,標誌着中國肝臟外科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在無止境的探索革新創造中,吳孟超書寫了一連串的第一:第一個在國內開展肝葉切除後人體代謝改變的研究,有效控制了術後肝昏迷等併發症;第一次採用肝動脈結紮和栓塞法治療晚期肝癌病人;第一次施行腹腔鏡下切除血瘤手術……吳孟超創立的肝臟外科關鍵理論和技術,為肝臟手術的成功實施和廣泛開展提供了保障,肝臟手術死亡率由20世紀50年代的33%,降低為60~70年代的8.48%,80年代的0.43%和90年代的0.35%,在國內外居領先水平。

被問及為何不斷創新、勇闖禁區時,吳孟超説,“我這個人認定一個事情,就要做好。早在踏上肝臟外科科研道路時,我就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奮發圖強,勇攀高峯’勉勵自己和同事。就要有這個韌性,要做的事情,沒有變通,救治病人就不要怕擔風險,如果前怕狼後怕虎,那麼禁區永遠是禁區,病人也只能在醫生的搖頭與沉默中抱憾離開人世了。”

吳氏刀法 無慾無求

在武俠小説中,武林高手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閉上眼睛也能指哪打哪。吳孟超拿的雖然是手術刀,卻也有一套舉世無雙的“吳氏刀法”,只要施展開來,閉着眼睛也能切除肝臟部位的腫瘤。聽吳老的學生説,他做手術時眼睛並不是總盯着手術部位,而是看着前方——只見他的雙手在腹腔裏遊刃有餘,腫瘤就被摘下來了,出神入化,令人歎為觀止。

“吳氏刀法”曾經多次震驚世界:1975年2月,吳孟超為安徽一農民成功切除了重達18公斤的特大肝海綿狀血管瘤,直到今天,這仍是外科界的一項世界紀錄;1983年,吳孟超為一名僅4個月大的女嬰成功摘除重達600克的肝母細胞瘤,切下來的腫瘤比嬰兒的腦袋還要大……

吳孟超並不滿足,當越來越多的病人出現在面前時,他考慮招收更多人才充實到肝病治療中來,還無私傳授自己的“吳氏刀法”。“為了診治更多肝癌病人,我的所有技術屬於人類,我吳孟超沒有專利!”如何選刀、如何目測、如何分離、如何打結、如何預防和處理各種險情,他對學生嚴教細訓,一絲不苟。吳孟超至今已經培養了2000多名進修生,他們大多都回到原來的崗位,成為各單位肝膽外科的帶頭人。

1979年,吳孟超抓住恢復研究生招生的時機,招收了第一批碩士生,之後又牽頭建立了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肝癌的研究不是我們這一代能徹底解決的”,吳孟超很明白人才的重要性,目前他創立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和研究所已經成為中國肝膽外科的人才庫,吳孟超本人帶出碩士生80名、博士生59名、博士後21名,其中18人次獲得了中國青年科學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總後科技金星等獎項……

“我們醫院和研究所已經形成了一個人才梯隊,只有保持穩定的梯隊,才能發展,自主創新,形成不斷的衝擊。”吳孟超因材施教,把好苗子送出國門去培養,“國內有人才資源優勢,國外有設備、有資金,兩相結合更容易出人才、出成果。要最終攻克肝癌這個頑症,必須靠臨牀與基礎相結合。我們形成了一種國際科技合作新模式——‘啞鈴模式’,就是在國內建立研究中心,與國外同行統一課題、合作研究,雙方學者穿梭其中,互相交流、互相支持。”

為了促進肝膽外科的學科發展,吳孟超用自己多年來所獲得的各類獎金30萬元和社會各界捐贈的400萬元設立了“吳孟超肝膽外科醫學基金”。這是我國首個肝臟外科領域的專項基金,用於獎勵國內外對肝臟外科作出顯著貢獻的優秀人才。目前,基金已發展成為“上海吳孟超醫學科技基金會”,總額已達1000萬元。

談到這次獲得200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吳孟超説,“對個人來講,這是無上的光榮,但這個獎項包括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不只是我一個人的。”“我們希望從阻斷髮病源頭、轉移路徑等方面入手研究,爭取早日攻克肝癌頑症,現在要做的是總結過去的經驗,不斷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吳孟超告訴記者,“今後還有大量的工作,一方面為人民的健康多做一些工作,另一方面,多培養新一代的醫藥工作者,為他們提供發展的機遇和平台”。

愛護病人 “肝膽”相照

提到現在社會上頗為緊張的醫患關係,吳孟超説,“對醫生來説,救死扶傷是神聖職責,首先要有愛心,愛護病人;第二,要真心為病人服務;第三,技術要強,能夠為病人解決問題;第四,要經常聯繫(病人),做面對面的交流,這樣才有利於病人和醫生的關係。”

吳孟超説,“只想賺錢就壞了,醫生開很多藥,很貴,卻不能解決問題,這在我們醫院是絕對不允許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醫療部主任沈鋒告訴記者,如果發現有的醫生明明可以用便宜藥卻用了貴的,吳老就會批評他。“他對醫生非常嚴格,要求必須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我對病人一視同仁,不分高低貴賤都一樣對待。病人很痛苦,不僅本人痛苦,全家都很痛苦,醫生最根本的責任就是為病人解除痛苦,用自己的技術為病人治好病。對待病人不僅要有責任心,還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吳孟超回憶起自己診治過的一位21歲的女孩,“發現是腫瘤後,萬念俱灰,找到我,他們全家就跪下了,這時我們醫生是什麼心情,病人是什麼心情,兩者的心情要統一起來,醫生要知道病人的心情,安慰他,鼓勵他,為病人解決問題。開刀割掉一個4.5公斤的腫瘤後,她好了起來,全家很感激我,出院時要請我吃飯。其實,病人好了,醫生就非常高興,我説飯就免了,希望她以後注意飲食,講究合理的生活方式,保持身體健康。”

沈鋒永遠忘不了第一次隨吳老查房的情景:那是一個冬天,吳老去給一名剛入院的農村患者查房,進病房後不是直接把手伸到病人身上探摸,而是先把手暖熱,再輕輕撩起患者的衣服……這個動作讓沈鋒差點掉下眼淚。現在,沈鋒也像吳老當年那樣,冬天查房時先把手暖熱,離開時還不忘幫病人把被角掖好。

83歲的吳孟超現在不掛門診了,但依然會有慕名而來的患者找上門來。有時,半夜才做完手術的吳孟超在自家門前碰到求助的病人,儘管祕書已經在擋駕,但吳孟超還是一次又一次地仔細詢問病情;有時,病人早早在醫院等候,等吳孟超的車剛停就拿出片子來,吳老來者不拒,就站在路邊看片子,和病人一説就是十幾分鍾。

沈鋒告訴記者,吳老還堅持親自查房,親自為病人動手術,僅2004年就主刀手術312例,指導手術500餘例,指導實驗研究時間超過200小時。也許有人會奇怪,在很多人看來已經“功成名就”的吳孟超何苦如此?或許,吳孟超自己説過的一段話可以為他的行動做一個很好的註腳:“一個好醫生,在品格上至少要具備三種精神——無慾無求的獻身精神,救治病人的人道精神,求實求是的科學精神。”

Tags:吳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