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名人簡介 > 元朝名人

吳澄簡介

欄目: 元朝名人 / 發佈於: / 人氣:1.88W

吳澄

吳澄簡介

(1249~1333)元代理學家。字幼清,晚年改字伯清。撫州崇仁人。幼聰敏好學,曾受教於朱熹再傳弟子饒魯的門人程若庸,與其族子程巨夫為同學。宋度宗鹹淳六年(1270),應鄉貢中選;次年,就試禮部,落第。授徒於鄉里,作草屋以居,題名“草廬”,因此被稱為草廬先生。入元后,避兵亂隱居樂安布水谷,從事著述,至元二十年(1283)還居草廬。二十三年,程巨夫奉詔到江南蒐羅人才,從之至大都,不久即辭歸。元貞年間,講學於龍興(今江西南昌),為江西行省左丞董士選所賞識,薦於朝。大德五年(1301),授應奉翰林文字,次年至京,而該職已改授他人,遂南還。八年,被任為江西等處儒學副提舉,遷延不赴。後稱病辭職。至大元年(1308),授國子監丞;四年,升司業。當時國子監學官只知踵襲許衡成法,教學止於朱熹《國小》、《四書集註》諸書,年年如此,毫無進步。吳澄到任後實行改革,親自執教,辨析諸家傳注的得失,融會不同學派的學説,並擬定教法,分經學、行實、文藝、治事四門,擴大了教學內容。他曾對學生説:“朱子道問學工夫多,陸子靜卻以尊德性為主。問學不本於德性,則其弊偏於言語訓釋之末。”提倡為學應以尊德性為本,因此遭到議論。又因不同意實行大學積分法,與同事意見不合。皇慶元年(1312),辭職還家。次年,集賢院奏請召為國子祭酒,反對者指責他為陸學,不合許衡尊信朱子之義,不可為國子師,於是作罷。延祐五年(1318),授翰林直學士,遣虞集馳驛召入朝,中途因病不行。至治三年(1323),超拜翰林學士,復遣近臣至其家徵召,乃入京。泰定元年(1324),命為經筵講官,覆命修《英宗實錄》。二年,《實錄》成,辭官南歸。晚年仍致力於著述、講學,南北士人來從學者甚多。元統元年(1333),卒於家。諡文正。

吳澄為學雖由朱熹《四書集註》入門,又得到朱學人物的指授,自稱其學為朱子之學。但他不偏執於一家,對陸九淵的“本心”學説尤為讚賞,認為是出於孟子,並謂“以心為學,非特陸子為然,堯、舜、禹、湯、文、武、周、孔、顏、曾、思、孟,以逮邵、周、張、程諸子,蓋莫不然”。他極力調和朱、陸兩家學説,稱“二師之為教一也”,反對持門户之見。著述豐富,尤精研諸經,著有《易纂言》、《詩纂言》、《書纂言》、《春秋纂言》、《三禮考注》等,在元代理學中具有崇高地位,與許衡並稱“南吳北許”。有《草廬吳文正公全集》傳世。

Tags:吳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