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歷史演義

八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5篇

欄目: 歷史演義 / 發佈於: / 人氣:9.52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5篇

八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1

好曲不厭不厭百回唱,好書不厭百回讀。初讀好書,如獲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三國演義》,就一直陪伴我成長。

在《三國演義》中,有仁厚的劉備,果斷的孫權,豪邁的曹操,忠義的關羽,智慧的諸葛亮。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使三國演義更加的生動有趣,也讓我明白了許多……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想不到,一代梟雄的曹操,可以發出如此的感慨,在《三國演義》中,曹操主要扮演的是一個反面人物,一個“多疑,狡詐”的人。“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分明是利用天子之名,來掃除他統一路上的障礙,卻打着諸侯忤逆的幌子征戰四方,使天下生靈塗炭。可重讀三國,才漸漸發現曹操的'另一面。他不完全是一個野心家,他更希望能結束亂世,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

曹操的“雙面”讓我明白,看生活中的人,像品茶一般,不僅要看他的顏色,還要細細品味其味道。

關羽的神威,着實讓人佩服,而更令我敬佩的是他的那份忠義。自“桃園結義”後,關羽一心追隨劉備。被曹操包圍時,為保護劉備家屬。不得已“忍辱負重”,依舊恪守忠義原則,堅持“降漢不降曹”,上演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千古佳話。也成為了中華民族“忠義的化身!

在生活中,我沒有他的豪邁,更沒有他那高超的武藝,但我們在成長中,也需要他的那種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國演義》是舊,但裏面有永遠嶄新的啟迪。

八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2

在這個假期裏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説,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進兩百個人物形象,此書的作者羅貫中將三十六計融匯於字裏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我喜歡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些語句也富有很深的含義。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説關羽。這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再説我喜歡的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

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書中的情節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書中人物的優秀品德、智慧值得我學習。

八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3

暑假裏,我把四大名著裏的《三國演義》看一遍,至今,故事裏的那些情節還在我腦海裏迴盪。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説。作者是羅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所寫的《三國演義》是我國的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説。小説講述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時期吳、蜀、魏三國之間的鬥爭和興亡的一系列故事。裏面的很多故事都十分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歡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三顧茅廬、空城計等等這幾個故事。

《三國演義》裏有很多很多的厲害人物,有被稱為奸雄的曹操,東吳的主公孫權,還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劉備,也有小氣妒忌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赤膽忠心的趙雲,義薄雲天的關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歡的是諸葛亮和趙雲。關於他們的事蹟,我讀得最多。也很清楚,諸葛亮的“空城計”“草船借箭”趙雲的`“單騎救主”此刻我閉着眼睛都能説出來。

《三國演義》講的是軍事策略,講的是如何統治自我的國家,一個國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個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會有利於自我的國家。就像人們所説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個能為自我主公、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就算不必須會給國家帶來繁榮強盛。但也不會對自我國家不利。

讀這本名著,我得到很大的啟示,受到很大的啟迪。我要學習諸葛亮的“機智冷靜”學習劉備的“謙虛”學習魯肅的“忠厚”我今後必須會做得更好。

八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4

暑假,我讀了名著《三國演義》。我覺得,古人的戰爭比的是智慧,是誰活的久,是運氣,是糧食,是民心。

打仗光靠兵力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智慧。像蜀國和東吳聯盟抵抗魏國的時候,諸葛亮和周瑜可以調遣的兵力只有十幾萬,卻打敗了擁有一百多萬兵力的曹操,如果當時赤壁之戰不是用火攻,那隻會全軍覆沒。而後來劉備也是因為關羽被殺憤怒之中喪失了理智,從而被陸遜一把火燒死了將近七十萬的大軍。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無論一個多麼聰明的人,一旦死了都得歸於零。為什麼最後北伐失敗了,就是因為諸葛亮去世了,剩下的人無法對抗滿腹經綸的司馬懿,如果諸葛亮還活着,最後肯定能讓蜀國統一三國的。

民心是難以控制的'。有的時候勝利過多了,就會使士兵變成驕兵;有的時候就在要失敗時,反而能轉危為安。例如大家都叫劉備劉皇叔,是對他的尊敬,而曹操卻叫他曹阿滿或一代奸雄。同樣是最聰明的人諸葛亮世代都受到尊崇,而周瑜卻認為是小氣鬼,司馬懿是老奸巨猾。

不管是古人和今人都在為勝利打打殺殺,看了《三國演義》,我感覺戰爭只會造成家破人亡,血流成河。如果沒有了戰爭,到處都會是歡聲笑語,大家可以共同努力,讓我們用所學所想去實現和平夢想。

八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5

《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可以説是家喻户曉。我也一直很想看看。正好暑期空閒時間較多,可以讓我好好欣賞。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東漢末年,羣雄紛爭,湧現出了曹操、劉備、孫權等英雄人物,他們個個胸懷抱負,在亂世之中建立了魏、蜀、吳等三個割據政權。經過多年的征戰,三國歸晉的'漫長過程。

這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應屬“火燒赤壁”這一故事。曹操為消滅孫權和劉備,率水陸大軍八十三萬南下討伐,與孫劉聯軍相持在赤壁。劉備與孫權不畏強敵,積極謀劃,根據曹軍的特點,先後使用了連環計、反間計、苦肉計,最後火燒曹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看了《三國演義》,讓我認識了許多重情重義的英雄人物,劉關張桃園結義,劉備為請諸葛亮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劉老師在語文課上給我們講過,看起來特別有感覺)。黃蓋為了東吳的勝利,和周瑜一起用苦肉計等等。

我對劉備、孫權面對強敵,毫不退縮,積極謀劃,反敗為勝的故事十分欽佩。對其中細緻的人物描寫體會很深,狡詐的曹操,謙虛的劉備,敢做敢當的孫權,還有數不清的將帥謀臣,書中對這些人物的描寫入木三分,彷彿令我身臨其境,很值得我學習。

這些體會相信會對我的寫作水平提高有一定的幫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