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經名句

《詩經》讀後感集錦15篇

欄目: 詩經名句 / 發佈於: / 人氣:2.7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經》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讀後感集錦15篇

《詩經》讀後感1

《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有305 首詩,按內容可分為“風”,“ 雅”,“ 頌”三部分,“ 風”和“雅”更貼近普通百姓,其內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愛的一首詩是《蒹葭》,全稱《國風。秦風。蒹葭》。全詩共有三段,皆以起興開頭。

全詩描繪了一位年輕人為了追求河那邊的“伊人”而不顧道路險阻的情景。

讀詩經有感作文800字首句“蒹葭蒼茫,白露為霜”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無須過多的修飾,就能讓人遐想萬千。次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適時地點出了年輕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時暗示路途遙遠。第三句“溯洄從之,道路且長”表明了追求過程的艱辛。第四句“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寫出了年輕人認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尋“伊人”的過程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但年輕人卻始終執著地前進着,一種被稱為愛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給予他克服困難的勇氣,因為心裏有你,再大的.風雨也不畏懼,因為心裏有你,苦一點也願意,愛情的力量總是不可估量,它能夠讓你傾盡全力,即使失敗也不後悔。

如果僅僅是為了讚美愛情,那麼此文不寫也罷,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為夢想,目標嗎?這是望深層次想,拋開表面的愛情來看,又有哪一點不吻合呢? 夢想總是在彼岸,總是在那遙遠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會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條追夢之路,即使路上滿是荊棘,即使伴隨你的常常是狂風暴雨,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進的動力依然十足,有這些就足夠了,它不會讓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擁有它們,你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對嗎?

這是《蒹葭》給予我的啟示,而《蒹葭》又僅僅是《詩經》中的一首,如果我們能細細研究每一首詩的內涵,取其精華,雖然會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那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有些人認為學習古代文化會讓國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錯特錯了,除去科技的進步外,對比古今作品,反倒覺得很多現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幾十字古文,現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靜不下心來,使得傳統的中國文學底藴正逐漸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閒時間多讀一讀那些流傳了幾千年的名家作品,讀一讀真正的中華經典。

《詩經》讀後感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課本上,我第一次接觸到了《詩經》,就被《詩經》表達的那種和諧、那種執着、那份淳樸、那份聖潔所吸引了。於是帶着好奇,又一次翻開了這本經典著作,細細品味。

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像一條深沉的河流,隨着時間不斷向前奔湧,而其中流淌着的,是她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質樸和安然。在這條河流中,蔓延着的不是桃花紅、杏花白、香風玉露、奼紫嫣紅,而是一片清新的草色。

曾有痴情的男子一邊唱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邊思念着自己心愛的人。我想,在那個秋日的清晨、在那河畔搖曳着的蒹葭,一定盈滿着男子温柔而又細膩的思念。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只要心中還保留着那份強烈的感情,道路漫長難行又怎樣?崎嶇難攀又怎樣?坎坷迴旋又有何妨?這就是草色的愛情。詩中的蒹葭定然不如熱情似火的玫瑰來的.嬌豔,但它所包含着的情感,卻更加質樸和真實。

曾有戍邊征戰的士兵,在回家的途中低吟着“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思念着自己的家鄉。將士在歸途中,看見一片衰敗的薇菜,不由想起自己離家時,家中庭院前那充滿生機之景,這就是草色的思念。在歲月的流逝中,思念着自己的家鄉,卻只能在心中默默描摹着家中的境況,是哀,是大哀!每當讀到此處,總感到一絲草色的憂傷在心上流淌,像是一片濡濕的淚跡。

曾有憂愁的詩人,吟誦着“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愷我寤歎,念彼周京”追憶着舊時周朝的繁華。詩人在寒冷的水邊行走,忽見水中難以生長的野草,不由想到周王室的衰敗,再不復往昔盛景,不禁傷感不已,這就是草色的懷念。懷念着昔日的盛世繁華,懷念着周王室當時的四夷賓服……

草色在《詩經》的紙間瀰漫,有憂愁、有歡樂、有離別……這是千年前的人們最質樸無華的情感。閲讀《詩經》,總能感受到一種超脱於世俗的安然愜意。而這,正是《詩經》的魅力之所在!

《詩經》讀後感3

尋遍所有的名詞,我認為把《詩經》比作為晴朗的夜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而《詩經》中的每一篇則是夜空中最獨一無二的星星。起初令我感到驚訝的是《詩經》中篇目的數量,一共三百零五篇,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獨是目錄中的篇目名稱就已經令我眼花繚亂。可是,與此同時我也發現,在這《詩經》中哪怕是信手翻開的一面,都能體現出它自身的千載獨步的美。《詩經》就如同星星一般數量繁多,但每一顆都熠熠生輝。

在我輕輕地拈起《詩經》的時候,我卻感受到了沉重的分量。這裏面的文字已然走過了三千多年的`歷史,我不由得對其中所描述的當時的普通生活也產生了肅穆的敬意。所有當時的故事,無論和平或戰爭都在那麼一瞬間定格在了曼妙的詩裏。也許是口口相傳,也許是用文字記錄下的,但不管是哪一種,最終它們都一起靜靜地躺在歲月裏等待着一個又一個人去翻開它們,感受它們的偉大和美麗。《詩經》就如同星星一般沉靜卻又歷史悠久。

“最美不過詩經”這句話相信人們都已有所耳聞。而《詩經》所美之處不僅在於它歷經滄桑的瑰麗,更在於藴含在其中的真情。

在仔細閲讀了《詩經》中的幾篇名作後頓時百感交集。例如《蒹葭》用了起興的手法,描繪出了一派朦朧的場景,但這其中表達的情感卻是非常強烈的。雖然關於其中的感情是有爭議的,有尋求所愛慕之人一説,也有追逐理想與追求一説。可是無論是哪一種説法,它所表現出的執着的情感是完全相同的。再例如《關雎》、《漢廣》等,它們都是用最柔美的語言彙編而成,但卻表達出了最迫切的思念。每一字、每一句流露的都是發自他們的內心的真情。正是這種略加修飾的真情令人感同身受卻又不會感到失去意境。就如同星空一般閃耀動人,卻又令人感到沉醉。

在合上《詩經》的一瞬間我卻又獲得了另一種稍稍不同的感歎:原來當時的人就擁有各式各樣的細膩情感,包括離別時的悲傷,遇喜事時的快樂亦或是追逐理想的焦躁與執着。而且早在那時,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賦、比、興”的寫作手法來使作品變得更加富有藝術魅力。有那麼一剎那,我感受到了我與古人是相通的,我與他們都曾觀望過同一片星空。

夜空點點,繁星閃爍。《詩經》也將會像永恆的星空一半,成為一代又一代所流傳的中華經典。

《詩經》讀後感4

淡淡的書香,古樸的氣質,隨着手中的書頁慢慢增厚,我宛若見到了午後那温暖的陽光,輕搖的柳條,還有山坡邊的輕聲吟唱。《詩經》,沒有波瀾壯闊的詞彙,也沒有萬分柔弱的語句,在我眼中,他是午後那温暖的陽光,是那輕拂的柳葉,是那低聲的吟唱。他雖有槍林彈雨般的烽火,卻抹滅了那一份尖鋭;雖有小橋流水般的温情,缺淡去了那一份嬌柔。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同時也是我國實現主義文學的源頭。明人方孝孺早就説過:“能探《風》《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辭。”近人梁啟超則認為:“現存先秦古籍,真贋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誠如胡適所言:“《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誰都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古的有價值的一部文學著作,這是全世界公認的。”由此可見,《詩經》不僅對後世文學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具有不可代替的崇高地位,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中最可信賴的物化形態之一。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表現了一個青年男子思念心中愛慕少女,睡夢中都渴望與她結成伴侶的熾熱情感。聞一多《風詩類鈔》説:“《關雎》,女子採荇於河濱,君子見而悦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是一首女子出嫁的頌歌。方玉潤《詩經原始》曰:“此詩氣體稍輕,故不得與《關雎》並,次《螽斯》後,別為一樂可也。然以如花勝玉之子,而宜室宜家。可謂德色雙美,豔稱一時。”

輕輕翻着一篇篇美文,轉眼間,眼前不再僅是那濃濃的親情,甜美的愛情,字裏行間透露着一股股對時事的評價,對社會的.批判,以及對那統治者壓榨的歎息——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此詩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不堪忍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嚮往理想社會的強烈願望。《毛詩序》曰:“《碩鼠》,刺重斂也。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於民,不修其政,貪而畏人若大鼠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此詩斥責衞國統治者不守禮法,厚顏無恥。

篇篇詩詞,書寫了代代歷史;句句佳話,表達了人民的嚮往。

《詩經》,一本永不磨滅的書,一份淵遠流長的情。他用那動聽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樸素。他,擁有着一份典雅,一份美麗,一份清新,是天空中那潔白、輕柔的雲,在人們的心中輕輕飄蕩!

《詩經》讀後感5

這是一部研究我國古代最早的文學作品集《詩經》中的動植物與自然現象的專著,自從吳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以來,涉及這門學問者代不乏人,至於晚近,則此調不彈久矣。

作者胡淼先生是長期研究農學的專家,他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但決不人云亦云,而提出了很多的創見。據胡先生統計,《詩經》305篇,有141篇492次提到動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89篇235次提到自然現象,可以説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而這1232個知識點,就是胡先生這部著作的釋讀對象。

《詩經》首篇是人們最熟悉的《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雎鳩”一般解釋為魚鷹,胡先生認為魚鷹不在河州地區生活,亦非歌手,故“雎鳩”應該是東方大葦鶯。

《周南麟之趾》中的'麒麟,常被視為傳説中的動物,或被認為是先民的圖騰,胡先生引用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説麒麟實際上是今僅存於中部非洲一帶的麋羚,古時曾遍佈於東亞到西亞及非洲的廣大地區,《詩經》《春秋》和《山海經》等書有關麒麟的記載,表明它曾在我國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過。大約在公元前520xx年前後,它在山東地區最後消失。河南南陽石橋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刻有麒麟奔越的優美圖像。

《召南采蘩》《豳風·七月》《小雅出車》中的“蘩”,前人多注為“白蒿”,《中藥大辭典》定為大籽蒿。實際上,蒿是非常複雜的一個混合種羣。大籽蒿只是白蒿中的一個種,是旱生性的,而詩中指明蘩是生長在澗和沚的水生植物。所以蘩應該是蔞蒿(水蒿),是一種清香可口的蔬菜,古人譽為“嘉蔬”,既可用於祭祀,也可食用,需要量很大,女子常常成羣結隊地去採摘。

《詩經》中的“穀風”有兩種。一是東風,是一種大中尺度的大氣環流,春夏之期,和潤的東風帶來雨水,有利於穀物生長,《邶風穀風》描述的“習習穀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這種風。另一種是中小尺度的大氣環流,即山谷風,白天由山腳向山頂刮上山風,夜晚由山頂向山腳刮下山風,在一定的條件下,可造成強烈的區域性雷暴雨,《小雅·穀風》中描述的“習習穀風,維山崔嵬”就是這種風。注家大多沒有做這樣的區分和解釋。

《詩經》讀後感6

詩經,就如古樸的石階:雖陳舊,卻已屹立千年;雖古樸,卻載滿了人情冷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我讀到的關於《詩經》的第一句句子。那時候的我學習《關雎》,什麼都不懂,就只能聽老師給我們講它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和它所表達的意義。而如今,老師講的我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唯一記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載的滿滿的濃情與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無奈。我也已經不再像曾經那樣只能“聽老師講”了,我已經可以獨立地從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賴老師的講解。詩經,可以在我彷徨躁動時給我清風般的撫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詩經·桃夭》是我在整部《詩經》中最喜歡的一首。《桃夭》雖是一首婚嫁讚歌,但寫的卻是對即將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願。《桃夭》中雖無對女子的粧容進行描述,但是卻通過對桃樹的描寫,從側面展現了女子的美麗。雖無直接表達對女子的.祝願,但是卻通過滿樹的果實和茂密的枝葉,表達了他對女子的祝福。詩經,可以在你孤獨無助時給你陽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戰事不斷,戍地不穩,戰士背井離鄉,妻兒孤苦,老母年邁。但倭寇猖獗,又豈可棄國家於不顧?無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戰場為國家而廝殺。或許家人會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對國家無愧,這就夠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於直麪人生的挫折。詩經,可以在人迷茫時如燈塔般為人指引方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滅的熱情,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故事,或許人生本就是一場一場又一場的戲,聚集,然後淡然的離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輪迴,出生,然後孤獨的死去。我們不停地記錄一張張面容,與別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過。我們走的道路雖各不相同,但最終我們必將去往同一個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動,《詩經》可以給你清風般的撫慰;若你感到孤獨無助,《詩經》可以給你陽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詩經》則可以像燈塔,為你在重重迷霧中指引方向。讀《詩經》,其實不在於你看了多少,而是在於――你懂了多少……

《詩經》讀後感7

我閲讀過許多經典文學,但我閲讀之前,閲讀之時以及閲讀之後,仍深深打動我的,還是《詩經》這本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在閲讀之前,我便早已被這些詩句吸引。其悠然的文學氣氛,也開始在我心中瀰漫開來。那優美的四字短語拼湊成的奇蹟,朗朗上口;那清晰明媚的田園畫面,魅力無窮。在國中時,學了幾首《詩經》的詩,再也忍不住,自己購置了一本。挑一個陽光明媚的假期,帶着吉他和這本《詩經》,在公園的一處坐定,翻開了《詩經》的第一頁。

第一首看到的詩是《卷耳》。“嗟我懷人,置彼周行。”我至今仍深深懷念讀到這句話的感動,因當時也在深深思念一位遠方的朋友。“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也從中第一次認識到《詩經》不止是美好的歡樂與愛情,也有古人無可奈何的`憂傷與思念。而這靈動的節奏,也讓這悲傷添一股詩意,餘音裊裊,久之不去。

先前看《中國詩詞大會》,對《七月》也還有巨大的興趣。這首詩,也徹底堅定了《詩經》在我心中的地位,更讓我對美有一種直觀的體驗。我愛的,不只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牀下”的天然趣味。還有“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這何等美好的春日圖畫!更有“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的豪邁與壯闊等等。這首詩既滿足了我的審美要求,也有壯志豪情,天然趣味,至今仍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

高三的一次假期,再次翻閲《詩經》,翻到《桑中》這首詩。“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不斷重複的一句,顯現着浪漫主義的無窮妙處。尤其是註釋中的拓展,提到李商隱的“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與之類似,更覺醍醐灌頂,心情極為暢快感動。甚至將此句寫在課桌上,煩躁時一讀,便覺身心輕盈,煩惱盡散。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令我感動的詩篇。我曾為之陶醉,深夜嘗試軟筆摘錄;也因此深覺文字之美,翻看新華字典來學習繁體字。即便可能忘記如何背誦,但細細品讀每一篇,每一句的感動,震撼,享受,都將是永恆的精神財富,在未來漫長人生中,不斷滋潤我,走好人生的道路。

《詩經》讀後感8

叩開詩詞的門扉,走入《詩經》的世界,我第一次領略到“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的空靈境界,明白了“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擁有詩情畫意的世界”這句話的含義,感受到傳承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的魅力。

《詩經》之美在於靜。它不同於現代作家所描繪的喧囂都市。它的世界安寧祥和,拂去歷史的塵埃,依然可以窺見詩中那個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陽,徐徐清風和裊裊炊煙的年代,恍然間,透過單純的詩句,在你的心田緩緩開出一朵學名“靜好”的花。

《詩經》之美在於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驚鴻一瞥後,道出的青澀愛戀,是長河裏始終飄搖的瑰麗詩篇。“死生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時光裏,遇到對的人的堅貞愛情,是攜手一生的誓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是看到心愛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會覺得她豔麗無雙。《詩經》中的愛情令多少情人羨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詩詞才能描繪出這般深情繾綣的愛情。

《詩經》之美在於隨。縱觀全書,沒有作繭自縛的宗教信仰,沒有涼薄自利的思想觀念,更沒有硝煙四起的.戰爭。這裏只有着隨性瀟灑的華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傳説中的世外桃源,寧靜悠遠。

《詩經》是華夏千年文化所沉澱的精華,無論何時都帶着驚心動魄的美。讓人不得不感歎華夏文明的魅力。

華夏傳統文明有着上千年曆史,底藴深厚,源遠流長,並在自身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取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不斷改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令世界為之側目。

儘管中華文化十分優秀,卻依然不被許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記得在一次閲讀課上,我看《詩經》正入迷,忍不住輕笑出聲,引得同桌好奇地湊過來,她掃了一眼便道:“這什麼呀?亂七八糟的。”我不着痕跡地掠過她手中的言情書,笑着説:“沒什麼,一本很有名的書,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書瞥了一眼,順帶附贈了一個看異類的眼神給我,才轉回身去。我啞然失笑,心中有幾分悲涼。

這件事讓我第一次真切認識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多麼迫切的事,這需要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真正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詩經》讀後感9

每天讀詩經兩篇已經一個多月了,《詩經》很大程度上滋養了心靈。一個人在杭州,漂泊無依的感覺時常有,繁瑣的工作也會有離職的衝動。今天跟朋友談這股衝動,他説一份工作應該是做的很好時候離開的。這句話挺讓我醍醐灌頂,明明可以提升的還有這麼多,明明可以學習的地方還有這麼多,怎麼可以放棄這提升自我的絕佳機會呢?

每天閲讀《詩經》,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內心的真摯情感。工作一年半,在社會中浸染,經歷過一些挫折,開始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奮鬥。有時候覺得挺殘忍的,在生存面前,在人性面前,美好的'東西總是被壓在心底或消失掉。

每次遇到或看到這些事情,內心都是悲傷的。古人説:“嗜慾深者天機淺”,《詩經》陪伴了我走過很多難受的時光,有些路是必經之路,人的成長,總是要經歷過許多,得失之間總是要有的。其實自己心底還是跟寶玉一樣,非常抗拒成人世界的複雜和圓滑。自己雖然對外在的人和事比較遲鈍,也是能夠感受到。總不希望把別人想得太壞,總有些時候不願去面對現實,是孤獨的。《詩經》給了我很大的安慰,他告訴我,保護好自己的真心,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

一個成年人,想要保護自己的真誠,是要付出很多努力和代價的。感謝父母給我很多愛和真心,也有時候會感謝自己的遲鈍吧~,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自己能守護自己的真心。時光易逝,真心難得。

《詩經》教會我作為一個女孩子,該有的端莊和秀氣.《詩經》中有很多描寫女孩子的真性情,《詩經》中描繪的女孩子都是儀態大方,品性優良。“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實彼周行”“匪女之美,美人之貽”每每讀到這些句子,我內心都會有一股暖流。心中有火花,期待成為這樣的人。

《詩經》淨化了我很多負面情緒。身在職場,工作一天下來,心裏早已“陰雲密佈”,而我也耐得住折騰:工作之餘,不停學習,做項目。閲讀《詩經》給我生活添了很大樂趣。每一次閲讀,每一次畫視覺化,內心總是愉樂,如樑音不絕不耳,樂哉樂哉。

每個人在成年的時候,都應該學會從外界拿回屬於自己的那份力量。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從屬於你的宗族,你的血親,而是從內心生出一個新我,就像葉子從石頭中蜷縮着張開,人也一樣,共同完成生長的姿態。

《詩經》讀後感10

早都知道《詩經》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但面對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時,卻感覺好無韻味可言,索性就將它丟在一邊,結果讓我錯過了這麼一本有價值的書。

《詩經》是咖啡,那麼《詩經是一枚月亮》則是咖啡伴侶,越嚼越有味,於是,我翻開它享受品咖啡的過程。

《詩經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個細膩温嫻的女子。她將《詩經》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來。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宣其室家。”原以為“逃之夭夭”是正確,這裏只不過是引用而已,經過反覆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這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説,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紅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覺得《桃夭》該是一首歌:“桃花盛開朵朵豔,桃林內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重點在這“桃”上,“桃”可以引申為桃花林,桃花運等。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麗的桃花運。可這畢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會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為自己能夠有又一次桃花運,然後從此“飛黃騰達”。事實證明80%的女生錯過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證你心儀的對象也看中你嗎?女生有了桃花運便會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運只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劇,男主人公是多麼耀眼,我們更不是黃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島上看桃花。所以,現實點,學着《詩經》中女主人公快樂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的確,在那個時代,一個沒有被金錢和地位所污染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最樸實,最真誠的。相反地,誰能想到過了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都在為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忘記了我們最初的目標,迷失了自我。若我們都靜下心沉下心來,翻開《詩經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會對《詩經》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厭倦,找找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詩經》是一個月光寶盒,流注了無限愛意與温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見最本質的自我。

一行詩句,無限思量。

《詩經》讀後感11

《詩經》是民歌,之所以現在這樣高高在上,讓人覺得高不可攀,除了語言和社會變遷之外,還有詩歌本身發展的因素。每每想讀詩經,但每每我又止步於它枯澀難懂的文字。這個國慶節,我開始閲讀《詩經》。人與書的邂逅,大抵總是這樣,涼爽的天氣,泡一杯清茶,輕輕念出書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於是這枯澀的文字和着杯中迷濛的水霧,莫名便叫人心安。這卷叫做《詩經》的古書,其實卻不是詩,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們,哼過吟過唱過的民歌,猶如帶着晨露的桃花,無比質樸卻又悽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襯着你明豔的臉龐,盈盈地笑。孔子亦被這句子打動過吧——“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也許是古代社會沒有當今世界紛亂複雜,也許是古人心中有一絲的純美,彷彿什麼也無須遮掩,沒有粉飾,沒有忸怩,沒有故作姿態……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顆顆袒蕩於天地之間的'赤子之心,可以幫助你尋回那個還沒有受到任何污染和傷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純潔、甜美地微笑着。

讀着這些深澀難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聽從自己的心靈隨着那些句子浮想聯翩。恍惚間,我覺得自己連這身體,都被這清新之風浸潤得輕靈起來,或許連《牡丹亭》裏的杜麗娘聽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般清雅温潤的言語,也會步出閨閣羞怯張望,看看那園子裏的嫵媚春光。

這樣的一卷書,念着念着,彷彿回到兒時心境,內心有如頭頂湛藍的天空,廣闊遼遠,深邃不可觸摸。此時人不再徘徊糾纏於俗事之中,時光可以這樣從紙頁間流過,就很幸福。

遇見《詩經》,是這秋天裏最美的邂逅。因為無論是唐詩的華麗,還是宋詞的精緻,在我看來都抵不過《關睢》《蒹葭》《子衿》給我的震撼。那種質樸,那種清新,那種深沉,直抵心間,無可比擬。

遇見《詩經》,是這十月天裏,最美的邂逅。詩是對生活的歌唱、吟詠,在創作與歌詠間享受了美感,昇華了人性,使人得到了自由。在《詩經》裏我親見了《桃夭》的繁華,《出車》的深沉,似乎是真的回到遙遠的古代。

《詩經》讀後感12

我一直認為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錮在閨房之內,只能對着藍天白雲發呆,望着窗外的春色唉聲歎氣,因為再美好的春天,再絢爛的風景終究不屬於她們,小小的三寸金成為她們以夢為馬,執劍行天涯的障礙;而正統社會要求的三從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對他們精神的束縛;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從靈魂深處約束着他們。但《詩經·葛覃》卻讓我看到了她們別樣的生活。

雖不能像現代的女性一樣可以旅遊觀光,暢所欲言,在生活中與男性一爭高下,在社會中撐屬於自己的起半邊天,但是她們卻用自己豁達和樂觀,擁有了自己的雲淡風輕,看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景。雖然只能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她們卻用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藤是如此綿長啊,蔓延在間的谷中,那繁茂的葉子一片青青。

谷間飛起美麗的黃鶯,它輕輕地降落在灌木林叢,婉轉的鳴叫聲這般動聽。

雖是朝夕相處的谷、間,常見的葛藤、黃鶯,卻在她們的眼中如此之美,她們通過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詩情畫意,讓繁重的生活變得興趣盎然。正如藝術大師羅丹所説:"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樣的'慧眼是處於繁華都市,喧鬧社會中的我們所欠缺的。我們總是抱怨工作繁忙,想盡一切辦法放鬆。為了找尋生活中的詩和遠方,我們不遠千里,欣賞名大川,大漠落日,最後卻發現看景不如聽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們的遺憾罷了。而詩中的她們卻用自己的樂觀,自己的豁達欣賞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景,這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她們視夫為天,卻又自強自立。"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蔓延在間的谷中的綿長的葛藤,在她們的手中千變萬化。把它割回煮在鍋中,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或是織成細布,或是織成粗布,讓那萋萋滿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飄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愛人喜歡的衣裳,穿着它真是其樂無窮。享受自己辛勤勞作帶的樂趣,是多麼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詩經·葛覃》為古時的女子證言,她們的生活雖然單調,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們常説:心中若有桃花,何處不是水雲間?現在如此,古時依舊。

《詩經》讀後感13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的文明早已衰落並消失,只有古中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並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積後澱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的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為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為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為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關雎》是為人們所主旨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為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為追求心愛美好的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為純潔的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的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這類的怨婦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幾句詩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邊守關,邊關的軍旅生活是艱苦的,性命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這些都是其次,更為難過的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在邊關沒人慰問、沒人關心、沒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終於可以回家時,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輕,心情是沉重的,開頭的幾句試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這首詩寫出了廣大將士戍邊的辛酸。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幾句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們都出自《鹿鳴》。《鹿鳴》是一首燕饗詩,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賓或君主表達自己的熱情和謝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誠。因此詩也是一種政治工具。

《詩經》中還有其他主題,在此就比一一舉例列舉。《詩經》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歷史、社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是中華文化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孔子曾經説過,“不學詩,無以言”,因此教育部門應該把,《詩經》中更多的詩歌以各種形式編入教材,讓學生們從國小習,讓他們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學生們的思想深度。

《詩經》讀後感14

呦呦叫的小鹿們在野地裏邊吃艾蒿,一邊相互呼應。人們也在一片琴瑟鼓笙中,一邊宴飲,一邊招呼嘉賓。這是《鹿鳴》給我們展現出來的一片熱鬧卻一片典雅中和的氣象。

《鹿鳴》作為一首經典的宴飲詩篇,頌揚禮樂精神,但是並不在意對具體綱紀的強調,擺脱了對維繫一個王朝政治各項法則的陳説,迴歸到了宴飲本身應有的安詳和快樂。而這種安詳和快樂,正是由宗族的團結支持,必要的武力支撐,以每一個參與者的品德支持形成的。宴會上的琴瑟合鳴,營造出一種熱烈和睦的氣氛,烘托出參與宴飲主賓都是高尚文雅之人。着意對一種生活境界的歌唱,而這種超越的生活境界就是禮樂和諧,人們世世代代不斷追求的理想。

宴飲是一種儀式。無論是交往、酬謝、慶賀,還是喜事、喪事,純粹滿足我們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突出的是,這種吃喝這種所特定形式表達的意義。人的飲食與動物的飲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於它已不單是為了延續肉體生命的必需。

從古到今,宴飲在中國從來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聯繫,人們賦予它特定的內涵,用它表達某種意義。儘管宴飲作為一種儀式,它的地位卻沒有祭祀那麼正式和莊重,但宴飲卻是祭禮無法替代的。如果説祭託是以莊重方式進行的儀式,那麼宴飲則是以輕鬆方式進行的'儀式。

人們在觥籌交錯、大快朵頤、笙歌樂舞之中,製造出為了一種輕鬆快樂的氣氛,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人們借了飲酒吃肉這一機會,突破平時的社會規範的約束,暫時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放鬆平日裏緊張的情緒,讓受到壓抑的精神和肉體得到解放。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聚會通常選擇聚餐作為更進一步的溝通一個重要途徑。聚餐中輕鬆氣氛,更讓每一個人都融入其中,取得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在這個過程中,宴飲便達到了人自身精神與生理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理想。

據文獻記載,周代各種典禮都離不開樂器的伴奏,詩篇《鹿鳴》歌唱伴奏這現象,更體現和諧這一概念。“鼓瑟吹笙”音樂對人們精神振奮,為宴飲更添愉快氣氛,再加上適度飲酒對神經的放鬆,人與人之間超越了等級的隔閡,個人更容易融入羣體中,這個和諧的環境使每一個都沉醉在精神的共鳴之中。通過以上的品讀,《鹿鳴》所體現的和諧和理想之道對我們現代社會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啟示。正如美國人赫伯特所指出那樣,“精神不再是一種受到利益影響的外在存在;恰恰是在禮儀之中,精神得以生動表現並獲得它最大的靈性。”我覺得,這也能對《鹿鳴》解讀中,道出這首宴飲詩歌的精髓。

《詩經》讀後感1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千古傳誦的佳句,讓我第一次認識《詩經》。閲讀之後,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祕的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是戀愛中人的典型心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一位厭戰思妻士兵的內心獨白。“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是徵人對父母深深的思念;“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是身在衞國的宋國人的思鄉之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生動地展示了一名堅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衞自己愛情的決心;“雖速我獄,亦不女從。”是一位女性對逼他從婚的貴人的斬釘截鐵的答覆。

“勿剪勿拜,召伯所説。”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蹟的珍重;“民之罔極,職涼善背。”是詩人對昏庸腐敗的統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憂患。“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剝削壓榨,忍無可忍,幻想投奔“樂土”的詩。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閲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國已化為雲煙;當年國色天香的羅裙已散入黃土……今天,真正觸動我的情感與靈魂的不是幾件博物館裏的文物,而是那些經久不滅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詩,講述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彷彿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歷史又重新展現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神祕而悠遠……我彷彿聽到了來自遠古的聲音,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彷彿要告訴我什麼……也許是歷史,也許是故事,也許是未來,也許是別的什麼。

愛,自由,正義,是《詩經》永恆的主題,這也是生命永恆的主題。閉上眼睛,用心靜靜地聆聽,你可以聽得到——那來自遠古的心靈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