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文章

哲理勵志的文章

欄目: 勵志文章 / 發佈於: / 人氣:2.51W

那些哲理勵志的文章都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的,那麼哲理勵志的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哲理勵志的文章

哲理勵志的文章:人生最難超越的是自己

有一位哲人曾經説過下面的一番話:

世上最深、最淺的東西是人的感情,世上最寬、最窄的東西是人的胸襟,世上最遠、最近的東西是人的眼睛,世上最大、最小的距離是人的心距。

世上最重、最輕的東西是人的態度,世上最美、最醜的東西是人的心靈,人的態度決定一切,思路決定出路,眼界就是決定境界的關鍵。

做人不能是一張報紙,一下子就讀完或者根本不值得一讀。做人應是一部優秀的書,幾年或幾十年才能讀完。當然做人最好是一部聯網的電腦,永遠也讀不完。用不盡。

凡是遇到任何事情,我們必須學會自己先把自己説服了,這才是一種理智的勝利。

只有自己被自己感動了,那才算是一種心靈的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那才是是一種人生的成熟。

我們每逢受挫一次,對生活的理解就會加深一層。而失誤一次,對人生的領悟增添一個階梯。如果我們遭遇不幸一次,對世間的認識就會成熟一級(因為人的胸懷是被撐大的)。

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主角。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配角。。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觀眾。作為強者,卻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編導

年輕人不要只把年輕當做暢通無阻的通行證。而老年人更加不可以把年老當通令牌(因為雞身上最不值錢的東西是架子)

我們要想改變世界的唯一方法是奮鬥,我們只有一條路不能選擇——那就是放棄的路。還有一條路是不能拒絕的——那就是成長的路。

貪婪是一種不治之症,金錢能使人面目全非。就算全世界都骯髒,我們也要保持自己心靈的純潔。就算全世界都虛偽,也要保持自己哪怕只有一點點的的真實。

世界上最高的山不是珠穆朗瑪峯,而是人山,因為一個人,最難翻越的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和前程。

這一點,我可以用我自己的一生,來證明它。八十二年是個什麼概念,要用多少個複雜錯綜的名詞來説明它?儘管自古至今,大公無私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人人都説要忘記自己,把自己貢獻給全世界。偉人是如此,一般草根老百姓也是如此。無論你嘴上説得多麼冠冕堂皇,可是你心裏的那點小九九,隨時隨地都會暴露在光天化日下。

連毛澤東他老人家也會這樣説: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能肯定説自己就不在其中嗎?其實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私心,關鍵在於你的私心是否會傷害他人?你的私心是否會影響全社會?這是我一生的感受,那麼朋友們,你們對此的感受又是怎麼樣的呢?

哲理勵志的文章:你迷茫是因為讀書太少而想的太多

一位正在讀高一的在校學生通過新浪微博找到我,私信裏跟我説他看了我的文章,覺得挺觸動的,他還説他現在很迷茫,想讓我幫幫他。

我給他的回覆並不算多,但是依然表達了感謝,並且給他提供了自己當初的方法:當我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想一想最親或者是最愛的人,他們在時時刻刻偷偷注視着我,我不能讓他們失望。其實説實話,我當年讀高中的時候並沒有他所描述得那般迷茫,只是到了大學才一發不可收拾的,所以坦白説我並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不知道這樣的方法是否對所有人都能夠奏效,然而我並不想讓他失望,作為大學剛畢業的我,能夠給予的建議也就只有這些了。

前些天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特別崇拜楊絳先生,於是高中畢業的時候便給楊絳先生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並傾訴了他的人生困惑,楊絳先生給他回信了。淡黃色的豎排紅格信紙,毛筆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勵晚輩的話語之外,楊絳先生在信裏其實只寫了一句話,誠懇而不客氣:“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其實迷茫的又何止是高中生呢?記得上大學時有一段時間,大家彷彿一下子都得了“腎虛”,都説迷茫,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現在仔細想來,其實也就是“讀書太少而想的太多”罷了。大家要麼整天地逃課玩遊戲,要麼每節課去了也是埋頭睡大覺,然後一旦空出來時間就開始胡思亂想,想想這頓飯吃什麼,想想那個美女挺漂亮的,想想獎學金為什麼是他拿了,想想我能不能拿到畢業證,想想我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想想我以後的生活該怎麼辦,想想……然而也僅僅是想想,我們就是站在那裏不動,從不上晚自習,也不去圖書館,反正考試就靠考前突擊和臨場作弊,及格了便是幸運,不及格還有補考,更何況最後還有清考(這個時候一般老師都會適當照顧學生,不過也會有例外,我的舍友就不幸中招了),得過且過,大學便就此結束了。

現在我的很多同學都已經工作了小半年,其實有些同學的工作單位還是相當不錯的,然而,每每和他們聊起時,他們還是説很迷茫。我説我新年以來讀了將近十本書了,並和他們分享我從書中得到的一些關於人生的思考和對自己生活的應用,他們卻説自己已經好幾個月沒有看過一眼書了,我出於安慰説你們是工作太忙了,誰知他們卻幾乎一致的回答:其實哪裏有那麼忙呀,只是找個藉口為自己開脱而已。我之後在QQ和微博上發了一條説説“你是否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得到的都是肯定的回答。

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馬雲等身家如此顯赫的商人依然經常教導年輕人要多讀書呢?為什麼身邊一些暴發户雖然自己沒有多少文化但是卻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問題呢?我思考的結果是:書雖然未必會讓人產生直接的財富,但是它卻可以充實人的思想,富足人的心智,盪滌人的心靈,然後在人的一生中產生潛移默化的正能量。

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也會看到:讀書人很少產生家暴,而且很少出現離婚。我想這應該就是書本給他們的看不見的財富在起作用吧。

究竟讀書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多大的作用,古往今來不乏討論,然而依然是模糊而不可辨清的,但大家都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讀書總歸是有用的。我知道一談到開卷有益,肯定就會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出現,大多是拿一些黃色書籍來當擋箭牌,經常被提及的就是《金瓶梅》。其實看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這部百萬字的小説不良內容僅僅不足五千字,而且現在市面上的版本也大多剔除掉了這些,所以看本書,只要你不是居心不良,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而且還會有不少的收穫,你會對封建社會有個更深入的瞭解。更何況,世界上的書的種類那麼多,黃色書籍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一般都難登大雅之堂,你也就不會看到,從這個角度講,看到了也許就是你的問題了,不是嗎?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讀書對於我的巨大作用除了薰陶之外,更多的是一種剋制。比如,讀了美國作家簡和袁的《拖延心理學》,我才發現了拖延問題的根源,並且努力改變自己的一些拖延習慣;讀了美國作家龐龍的《寬容》,我就開始試着去善待和理解所有人;讀了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我才知道活人與死人的區別,人活着要將苦難當作忍受,以待以後……讀了太多書,我會不由得接受所有人的觀點,儘管也不見得全部理解,畢竟理解是種奢侈品嘛。

有人説,迷茫是青春的必需品,我不同意。我承認青春肯定是會迷茫的,但它未必是必需品,迷茫的本質就是精神空虛,與青春並沒有多大關係,有的人直至死去也依然迷茫。也許我們把書稱作精神食糧,就是這個原因吧,古人不是也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嘛。

我們中國人特別喜歡斷章取義,談到讀書,他們便又會舉出三國演義裏馬謖的例子來反駁你,於是“百無一用是書生”這頂帽子便經久不衰,而且大有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發揚光大的趨勢。你看,由於這些年大學生就業率不好,於是很多農村的孩子都早早地輟學了,家裏人讓他們學了一門手藝,以便早點結婚生子,完成傳宗接代的歷史光榮使命,畢竟無後為大。

其實讀書和“紙上談兵”並不是一回事兒,很多書籍都提倡實踐,而且越來越多的書都是作者親身實踐的足跡。誰成天坐在家裏都寫不成一本可以被稱為著作的書,也許哲學家除外,但是其實當代社會已經愈發地注重哲學,因為我們發現哲學其實往往實踐滲透在各種學科當中。

讀書太少的人往往會想得太多,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人類從來都是喜歡“思考”這個東西的,因為可以毫不費力,這也正好迎合了我們懶惰的心理。然而,因為內心沒有什麼東西,想來想去,仍然停留在一個點上,跳不出框子,於是便越想越空虛,越空虛越迷茫,越迷茫越看不到人生前行的方向,大致就是如此。

讀書多的人則不同,他們從書中看到了對待一個問題不同作者的不同觀點和不同思考方式,於是在實踐中融會貫通,這樣基本上也就不會再鑽牛角尖了。當然了,讀書多的人留給自己想的時間肯定是沒有讀書少的人長的,但是想的卻並不少,他們由於他們思維不被侷限,所以會想到很多問題,會想到一個問題的不同角度,也會更有深度。

當北京的“單向街”、上海的“季風”和杭州的“楓林晚”等實體書店逐漸走向衰落,台灣的“誠品”卻在連續十幾年虧損之後突然開始盈利了,真是慶幸,這個世界上讀書的人還沒有消失殆盡。

那麼,你是否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呢?

哲理勵志的文章:沒有自制力的人,有什麼資格談努力?

作者:安喬(專欄作者)

在周魚微博上看到一段話:“你可以追劇追一晚,只要你可以按時交上論文。你可以有豐富的夜生活,只要第二天你還能精神飽滿地做好本職工作。放縱究竟是不是錯,取決於你能不能為你的放縱負責。還是那句話,沒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簡直一語戳中,微博下留言的人無一不在哀嚎:膝蓋中箭。

自制力並不是什麼新鮮詞,説白了就是能夠自覺控制自己的行動和情緒,集中注意力去達成原定的目標,而不受其他事情干擾。

可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真是太難了。對大多數人來説,論文通常都是在Deadline來臨時,才匆匆忙忙拼湊完成的,而在這之前,是逍遙地看劇打遊戲,約會逛街;工作也是,今天做不完那就明天再做咯,反正工作永遠也做不完,但聊天八卦要跟上、剁手購物不能錯過秒殺,就連無效的朋友聚餐打着“社交”的旗號也不能不去……

每天衝擊我們的信息太多,要做的事情也太多,時間被分割成碎片,然後被雞零狗碎所侵佔,自制力就這樣一點一點喪失。

我們每天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又好像什麼都沒做;每天好像忙得團團轉,焦頭爛額,但為什麼最後還是顧此失彼?我們立下一堆目標和計劃,急吼吼地説要多麼努力,我們甚至還曾以為自己很努力,原來不過就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最後的結果是,想要做的事和本應該完成的事,一個也沒完成。

喪失自制力的後果是,我們對自己產生憤怒和質疑:為什麼自己那麼糟糕,我們有什麼資格談努力?

我一個朋友,她的出版資格考試報了三回,可一次也沒去。是的,她連考場都沒進。最後,她生生從考初級熬到了可以考中級的資格,她無所謂地説:“哎呀,大不了我直接考中級不就得了。”

在我看來,她這話無異於自欺欺人,沒有個三五年,她中級一樣考不下來。

還記得我們一起報名考初級的情景。她特別豪言壯語地立下學習目標,用多長時間複習《著作權法》,用多長時間學習出版實操知識點……時間規劃得特別詳細,如實按照這個計劃來,備考的時間完全充足,甚至還可以在一輪複習完了後,再進行重點知識二輪複習。但我們相約一起復習的第一個週末她就缺席了。原因是,她們公司不久後要組織去某著名山莊泡温泉、開季度總結會,她想買一套新的泳衣,順便去商場逛街,趁着打折買買換季的新衣服。

讓我意外,其實也意料之中的是,第二個週末、第三個週末,她總是有事。起初,她還有些負罪感,但次數多了也就輕易地自我放縱了。到考前一個月,她才開始急了,臨時抱佛腳各種狂背,可那些法律條款和實操內容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背下來的。壓力太大,她一焦慮,效率低下,就又沒有學習的動力了。最後,索性連考場也沒去。

因為自制力差的人,永遠都有最後一道護身符:大不了重頭再來一次咯。第二年,她一個人報考,考前依舊信誓旦旦。然而,第二年依舊,乃至第三年。

沒有自制力的人,往往容易拖延症爆發,總覺得時間還有,偶爾開個小差做點別的並不影響大局,直到Deadline逼近時才亂了陣腳,才意識到自己過高地估計了自己hold住場面的能力。

細想一下,我們沒有完成的那些事,並不如我們輕易放棄得那麼不值一提,它們其實很重要。而且,我們在開小差的時候,也沒辦法愉快地玩耍,心好像被懸着,揹負着沉重的負罪感。

那麼,真正地有自制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學生時期,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學霸,他好像從來不做作業,上課也不埋頭苦做筆記,下課了更不會呆在座位上,他們可以跟學渣一起聊熱門電視劇,討論流行的八卦,他們……好像真的沒有認真地學習,但我們不知道的是:他們在家專注地寫作業和複習,一個小時的學習效率頂別人兩三個小時。自制力強,所以效率高;自制力強,所以學得快,玩得也嗨。

職場上,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同事,他們上班也跟你一起聊八卦,也逛淘寶刷微博,空閒時溜出去買零食,做PPT時也抱怨,趕不出方案時也抓狂……可是,和你不同的是,在最後他們好像總被上天眷顧了一樣,方案創意比你厲害,銷售單子拿的比你多……你氣不過,暗自嘟囔“他憑什麼?”

是啊,你刷微博是在看八卦和搞笑圖片,別人是在找創意靈感;你抱怨這不行那不行的時候是在發脾氣,別人卻是在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自制力強的人,永遠分得清主次,拎得清什麼是本職,什麼是玩樂。Deadline在沒有自制力的人那裏,是壓力;在有自制力的人那裏,是動力。這就是本質的區別。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歷:牀頭摞滿你要看的資料書,可一兩個月前,你興沖沖翻開的那本,現在還是停留在最初的幾頁;你下載了背英語單詞的App,原本是躊躇滿志地制訂了計劃,可是單詞你背了又忘忘了又背,因為中間斷了N天;你辦了健身卡説要去學游泳,可是別人的健身卡都要續費了,你的健身卡套餐卻是再不用就要過期了……

為什麼開始的開始,我們本來是激情洋溢要去做的事,到後來總是不了了之地爛尾?

有人説,愛得不夠,才藉口多多。簡直真理,套用過來,你不想做一件事,才會給自己找這樣那樣的理由。

所以,當我們在談努力的時候,請捫心自問一下,你到底有多想做那件事?為了做成那件事,你到底能做到怎樣的付出?你到底能抵制多少誘惑?你到底能對抗多少懶惰和拖延?

因為,沒有自制力的人是沒有資格談努力的。

那些哲理勵志的文章都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的,那麼哲理勵志的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哲理勵志的文章:人生最難超越的是自己

有一位哲人曾經説過下面的一番話:

世上最深、最淺的東西是人的感情,世上最寬、最窄的東西是人的胸襟,世上最遠、最近的東西是人的眼睛,世上最大、最小的距離是人的心距。

世上最重、最輕的東西是人的態度,世上最美、最醜的東西是人的心靈,人的態度決定一切,思路決定出路,眼界就是決定境界的關鍵。

做人不能是一張報紙,一下子就讀完或者根本不值得一讀。做人應是一部優秀的書,幾年或幾十年才能讀完。當然做人最好是一部聯網的電腦,永遠也讀不完。用不盡。

凡是遇到任何事情,我們必須學會自己先把自己説服了,這才是一種理智的勝利。

只有自己被自己感動了,那才算是一種心靈的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那才是是一種人生的成熟。

我們每逢受挫一次,對生活的理解就會加深一層。而失誤一次,對人生的領悟增添一個階梯。如果我們遭遇不幸一次,對世間的認識就會成熟一級(因為人的胸懷是被撐大的)。

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主角。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配角。。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觀眾。作為強者,卻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編導

年輕人不要只把年輕當做暢通無阻的通行證。而老年人更加不可以把年老當通令牌(因為雞身上最不值錢的東西是架子)

我們要想改變世界的唯一方法是奮鬥,我們只有一條路不能選擇——那就是放棄的路。還有一條路是不能拒絕的——那就是成長的路。

貪婪是一種不治之症,金錢能使人面目全非。就算全世界都骯髒,我們也要保持自己心靈的純潔。就算全世界都虛偽,也要保持自己哪怕只有一點點的的真實。

世界上最高的山不是珠穆朗瑪峯,而是人山,因為一個人,最難翻越的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和前程。

這一點,我可以用我自己的一生,來證明它。八十二年是個什麼概念,要用多少個複雜錯綜的名詞來説明它?儘管自古至今,大公無私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人人都説要忘記自己,把自己貢獻給全世界。偉人是如此,一般草根老百姓也是如此。無論你嘴上説得多麼冠冕堂皇,可是你心裏的那點小九九,隨時隨地都會暴露在光天化日下。

連毛澤東他老人家也會這樣説: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能肯定説自己就不在其中嗎?其實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私心,關鍵在於你的私心是否會傷害他人?你的私心是否會影響全社會?這是我一生的感受,那麼朋友們,你們對此的感受又是怎麼樣的呢?

哲理勵志的文章:你迷茫是因為讀書太少而想的太多

一位正在讀高一的在校學生通過新浪微博找到我,私信裏跟我説他看了我的文章,覺得挺觸動的,他還説他現在很迷茫,想讓我幫幫他。

我給他的回覆並不算多,但是依然表達了感謝,並且給他提供了自己當初的方法:當我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想一想最親或者是最愛的人,他們在時時刻刻偷偷注視着我,我不能讓他們失望。其實説實話,我當年讀高中的時候並沒有他所描述得那般迷茫,只是到了大學才一發不可收拾的,所以坦白説我並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不知道這樣的方法是否對所有人都能夠奏效,然而我並不想讓他失望,作為大學剛畢業的我,能夠給予的建議也就只有這些了。

前些天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特別崇拜楊絳先生,於是高中畢業的時候便給楊絳先生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並傾訴了他的人生困惑,楊絳先生給他回信了。淡黃色的豎排紅格信紙,毛筆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勵晚輩的話語之外,楊絳先生在信裏其實只寫了一句話,誠懇而不客氣:“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其實迷茫的又何止是高中生呢?記得上大學時有一段時間,大家彷彿一下子都得了“腎虛”,都説迷茫,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現在仔細想來,其實也就是“讀書太少而想的太多”罷了。大家要麼整天地逃課玩遊戲,要麼每節課去了也是埋頭睡大覺,然後一旦空出來時間就開始胡思亂想,想想這頓飯吃什麼,想想那個美女挺漂亮的,想想獎學金為什麼是他拿了,想想我能不能拿到畢業證,想想我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想想我以後的生活該怎麼辦,想想……然而也僅僅是想想,我們就是站在那裏不動,從不上晚自習,也不去圖書館,反正考試就靠考前突擊和臨場作弊,及格了便是幸運,不及格還有補考,更何況最後還有清考(這個時候一般老師都會適當照顧學生,不過也會有例外,我的舍友就不幸中招了),得過且過,大學便就此結束了。

現在我的很多同學都已經工作了小半年,其實有些同學的工作單位還是相當不錯的,然而,每每和他們聊起時,他們還是説很迷茫。我説我新年以來讀了將近十本書了,並和他們分享我從書中得到的一些關於人生的思考和對自己生活的應用,他們卻説自己已經好幾個月沒有看過一眼書了,我出於安慰説你們是工作太忙了,誰知他們卻幾乎一致的回答:其實哪裏有那麼忙呀,只是找個藉口為自己開脱而已。我之後在QQ和微博上發了一條説説“你是否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得到的都是肯定的回答。

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馬雲等身家如此顯赫的商人依然經常教導年輕人要多讀書呢?為什麼身邊一些暴發户雖然自己沒有多少文化但是卻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問題呢?我思考的結果是:書雖然未必會讓人產生直接的財富,但是它卻可以充實人的思想,富足人的心智,盪滌人的心靈,然後在人的一生中產生潛移默化的正能量。

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也會看到:讀書人很少產生家暴,而且很少出現離婚。我想這應該就是書本給他們的看不見的財富在起作用吧。

究竟讀書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多大的作用,古往今來不乏討論,然而依然是模糊而不可辨清的,但大家都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讀書總歸是有用的。我知道一談到開卷有益,肯定就會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出現,大多是拿一些黃色書籍來當擋箭牌,經常被提及的就是《金瓶梅》。其實看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這部百萬字的小説不良內容僅僅不足五千字,而且現在市面上的版本也大多剔除掉了這些,所以看本書,只要你不是居心不良,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而且還會有不少的收穫,你會對封建社會有個更深入的瞭解。更何況,世界上的書的種類那麼多,黃色書籍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一般都難登大雅之堂,你也就不會看到,從這個角度講,看到了也許就是你的問題了,不是嗎?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讀書對於我的巨大作用除了薰陶之外,更多的是一種剋制。比如,讀了美國作家簡和袁的《拖延心理學》,我才發現了拖延問題的根源,並且努力改變自己的一些拖延習慣;讀了美國作家龐龍的《寬容》,我就開始試着去善待和理解所有人;讀了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我才知道活人與死人的區別,人活着要將苦難當作忍受,以待以後……讀了太多書,我會不由得接受所有人的觀點,儘管也不見得全部理解,畢竟理解是種奢侈品嘛。

有人説,迷茫是青春的必需品,我不同意。我承認青春肯定是會迷茫的,但它未必是必需品,迷茫的本質就是精神空虛,與青春並沒有多大關係,有的人直至死去也依然迷茫。也許我們把書稱作精神食糧,就是這個原因吧,古人不是也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嘛。

我們中國人特別喜歡斷章取義,談到讀書,他們便又會舉出三國演義裏馬謖的例子來反駁你,於是“百無一用是書生”這頂帽子便經久不衰,而且大有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發揚光大的趨勢。你看,由於這些年大學生就業率不好,於是很多農村的孩子都早早地輟學了,家裏人讓他們學了一門手藝,以便早點結婚生子,完成傳宗接代的歷史光榮使命,畢竟無後為大。

其實讀書和“紙上談兵”並不是一回事兒,很多書籍都提倡實踐,而且越來越多的書都是作者親身實踐的足跡。誰成天坐在家裏都寫不成一本可以被稱為著作的書,也許哲學家除外,但是其實當代社會已經愈發地注重哲學,因為我們發現哲學其實往往實踐滲透在各種學科當中。

讀書太少的人往往會想得太多,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人類從來都是喜歡“思考”這個東西的,因為可以毫不費力,這也正好迎合了我們懶惰的心理。然而,因為內心沒有什麼東西,想來想去,仍然停留在一個點上,跳不出框子,於是便越想越空虛,越空虛越迷茫,越迷茫越看不到人生前行的方向,大致就是如此。

讀書多的人則不同,他們從書中看到了對待一個問題不同作者的不同觀點和不同思考方式,於是在實踐中融會貫通,這樣基本上也就不會再鑽牛角尖了。當然了,讀書多的人留給自己想的時間肯定是沒有讀書少的人長的,但是想的卻並不少,他們由於他們思維不被侷限,所以會想到很多問題,會想到一個問題的不同角度,也會更有深度。

當北京的“單向街”、上海的“季風”和杭州的“楓林晚”等實體書店逐漸走向衰落,台灣的“誠品”卻在連續十幾年虧損之後突然開始盈利了,真是慶幸,這個世界上讀書的人還沒有消失殆盡。

那麼,你是否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