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文章

勵志日誌哲理文章

欄目: 勵志文章 / 發佈於: / 人氣:2.75W

如果我們能夠時不時地找一些勵志日誌哲理文章來看看,肯定能學到很多,那麼勵志日誌哲理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勵志日誌哲理文章

勵志日誌哲理文章:如何使自己從心靈逆境中勝出

曾聽一位智者講過一則寓言故事:很久以前,上帝看海水太冷清,決定造魚來增添活力。同時,為了解決魚自身的平衡和海水的壓力問題,他給每條魚的身體裏安上一個鰾。但是調皮的鯊魚一下子游走不知去向了,它沒有安上鰾。上帝有些惋惜:讓可憐的傢伙自生自滅吧!

若干年後,上帝想查看魚兒的生存狀況,便召集所有的魚類前來。上帝問:“你們誰是當初的鯊魚?”這時,一條大魚遊了過來,説:“我就是鯊魚!”上帝很吃驚,問:“你沒有鰾,為何能活下來,還這麼兇猛強大?”鯊魚説:“因為沒有鰾,所以必須不停地遊動來保持身體的平衡和減輕壓力,正因為我別無選擇,在最艱苦的環境中求生,因此磨練得最為強大!”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感悟是:面對困難,最終成功還是失敗,很多時候並不取決於困難的大小,而是取決於我們面對困難時的態度。人生不會一路坦途走到底,在坎坷逆境中,首先可能被擊垮的不是人的身體,而是人的意志。

在埃塞俄比亞阿魯西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裏,有一個小男孩每天腋下夾着課本,赤腳跑步上學和回家。他家離學校足足有10公里遠的路程。貧窮的家境使他不可能有坐車上學的奢望。於是,為了上課不遲到,他只能選擇跑步上學。每天他都一路奔跑,與他相伴的除了清晨涼涼的朝露和高原絢麗的晚霞,還有耳旁呼嘯而過的風聲。

如今,這個曾經夾着課本跑步上學的小男孩在世界長跑比賽中,先後15次打破世界紀錄,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長跑運動員。他,就是海爾格佈雷西拉西耶。由於當年經常夾着書本跑步,以至他在後來的比賽時,一隻胳膊總要比另一隻抬得要稍高一些,而且更貼近於身體——依然保留着少時夾着課本跑步的姿勢。

如果不是貧困和苦難,也成就不了今天的世界田徑驕子。每當海爾格佈雷西拉西耶回顧少年時的情景,他總是無限感慨:“我要感謝貧困與苦難。其他孩子的父母有車,可以接送他們去學校、電影院或朋友家。而我因為貧困,跑步上學是我別無選擇的,但卻為之感到快樂和幸福。”

可見,苦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認識到苦難本身藴含着無盡的契機。如果你認為它是一道減法題,那麼它的答案你已經知道,它將減去你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如果你認為它是一道加法,那麼演算的結果,可能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數目。

一場從天而降的車禍,使他失去了一隻眼睛、一條腿和賴以生存的工作。命運之神將49歲的他殘酷地逼到人生的懸崖邊。他面對飛來橫禍,沒有悲觀絕望、怨天尤人,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振奮精神與命運進行頑強的鬥爭。

失去工作的他最迫切的是找一份新的職業來謀生,來養活自己,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選擇了寫作。可此前他從來沒有寫過任何文學類的東西,甚至沒有讀過任何文學方面的書籍。

在最初的幾年裏,他所有辛勤的勞作與激情的投入換來的是700多封退稿信。他沒有灰心氣餒,而是以更高的熱情與加倍的努力繼續筆耕不綴。蒼天不負有心人,在艱辛的付出後,他終於迎來成功的碩果:他不僅先後出版了20多部作品,還在數十次文學大賽中獲得大獎,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家。

正當他的文學事業如日中天,達到頂峯時,他卻作出又一驚人之舉:徒步周遊世界,那年他剛好60歲。帶着重新安裝的假肢和對理想的追求,他踏上了艱苦跋涉的征程。短短几年時間裏,他的足跡遍及整個美洲大陸和歐洲大陸,1920xx年,已年近古稀的他拖着一條假腿,竟然奇蹟般地登上了終年冰雪覆蓋的非洲最高峯——乞力馬紮羅。

他就是美國著名的作家、旅遊家、探險家海曼斯。命運在向海曼斯關閉一扇窗的同時,又為他打開了另一扇窗。世上的任何事都是多面的,我們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個側面,這個側面讓人痛苦,但痛苦卻往往可以轉化。有一個成語叫做“蚌病成珠”,這是對生活最貼切的比喻。蚌因身體上嵌入砂子,傷口的刺激使它不斷分泌物質來療傷,到了傷口複合,舊傷處就出現一顆晶瑩的珍珠。哪粒珍珠不是痛苦孕育而成?任何不幸、失敗與損失,都有可能成為我們有利的因素。

生活也真的很公平,它可以將一個人的志氣磨盡,也能讓一個人出類拔萃,就看你是怎樣一個人。不只是海爾格佈雷西拉西耶和海曼斯,很多成功的故事裏都有這樣“沒有鰾”的經歷,他們不但沒有因為失去了“鰾”而從此一蹶不振,反而因這些“失去”使他們的收穫更多!

每個人都會有遇到挫折的時候,不妨讓我們向“沒有鰾”的鯊魚學學——當你在逆境別無選擇時,不要失去你原來擁有的自信,不要逃避、屈服、自怨自棄地把自己引入歧途,選擇勇敢、堅強、樂觀、積極的態度,永不停止地向前“遊走”……再大的困難也會因你的勇敢望而卻步!戰勝了自己的“心靈逆境”,你就是生活的強者!

勵志日誌哲理文章:舒適區終有一天會毀掉青春

作者:李尚龍

在大城市裏,搞廢一個人的方式特別簡單,給你一個安靜狹小的空間,給你一根網線,最好再加一個外賣電話。好了,你開始廢了。

以自己為圓心,自己的手為半徑,開始畫個圓。你會發現所有需要的東西,都在這個圓圈裏。

這個圈,叫做舒適圈。

這一個月我一直在全國各地出差,回到北京,見到一個許久沒見的朋友,一起去ktv唱歌,他剛剛被公司解僱。我問他,一個月沒見,最近忙啥呢。

他説,沒忙啥,呆着呢。

我問他,啥叫呆着。

他撓了撓頭,説,我也不知道,就覺得時間好快,這一個月啥也沒幹就過去了。

旁邊的朋友在創業,整天焦頭爛額,於是問,啥意思,還能有這種狀態,一個月不知道做了什麼?我要給你點一首歌《時間都去哪了》……

他説,滾。

我説,其實我特別能理解你,你這個月是不是覺得自己過得特別無憂無慮,恨不得連電話都想丟了。

他説,電話還是得要的,不過確實電話每次響起還是有點緊張,總覺得自己安穩的小世界要被打破啦。

我點點頭,想起了《肖申克救贖》裏的一句話:這些牆挺有意思,一開始你牴觸它,然後你習慣它,最後你不得不依賴它,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體制化)。

人有一種習慣,就是總喜歡在舒適熟悉的環境呆着,這種“舒適區”一旦被建立,就會變得無比依賴,慢慢地愛上了周圍的牆,戀上了這舒適的小屋,從而不願意飛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其實舒適區本身沒問題,就像家一樣,温暖舒服,每個人都有。但如果家的力量太強而放棄了去外面看看的夢想,是挺可惜的。我們都有過想出去看看然後被爸媽叫停的時刻,但大多數堅持出遠門的孩子,也沒有忘記過回家的路,回家後,不過眼界開了,知道世界變大了,明白自己渺小了而已,最重要的是,他們開始着手下一次旅行的計劃了。

看,他們的舒適區,就這麼變大了。

我想起另一個朋友,畢業去了一家國企上班,每天朝九晚四,日子像上了發條一樣,有規律無意義,只有週末,才像被賦予了靈魂一樣,穿着打扮逛街約會去了。

我跟她聊過舒適區,她告訴我,我這才不是舒適區,我可是每天都要按時工作的,而且我從來不遲到不早退,很規律很努力的。

我説,那工作一年了,感覺到自己有什麼變化嗎?

她想了想,説,你別説,好像還真沒有。

其實,舒適區分為兩種,一種是成天無所事事,另一種更可怕,因為很難意識到,就是無意義有規律的循環。而後者,更是許多人的生活狀態:看起來很努力,看起來很累很忙,不過是重複無意義的循環着,這樣的生活,過着過着只會覺得舒服,卻沒有本質的變化。

我曾經見到一個在醫院門口收費的哥們,每天擺着一副臭臉,誰也不能多問他一個問題,否則他會大發雷霆。可是他一下班,臉上就露出了笑容。後來,我明白了,只有下班後,他才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開始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所以,只有一個人舒適區被打破,才能見到突破和卓越,從而帶來持久的幸福。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沒有功勞,也就沒有苦勞》,説這個時代的高手不再是默默無聞埋頭努力的人,而是那些不可替代有創造力的人,所以,那些總是在舒適區中温水煮青蛙的人,終究會被這個時代淘汰,不過是時間問題。

其實,每個人心裏都有牆,甚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圍城,就像每個遠行的人,也都記得回家的路。不過,人的區別不過是圍城的大小而已。

人應該要有一顆願意挑戰的心,有一個喜歡探索的心態,學着做一些沒做過的事,嘗試見一些沒見過的人,試着在生活中埋一些彩蛋。

我特別怕自己在年輕的日子裏,把日子過成發條,只剩下滴答滴答。於是,從開始工作第一天起,就沒有坐過班,即使是現在創業,董事會非要求坐班,我也斷然拒絕。甚至有一段時間鬧得很僵,他們問我為什麼這麼不願意全心投入這份工作?

我跟他們説,不去坐班不是不全力投入,相反,很多人每天坐八小時一週坐五天,也就幹了十個小時的活,搞得自己也鬱悶。而我給我自己安排時間,是主動的,工作十個小時,效率可能是二十個小時的。

後來,我拿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不坐班效率反而更高,我能用大把屬於自己的時間做許多事情,跨了幾個領域,這些領域能互相協作,而且都做得不錯。

其實,我還有個原因不願意坐班,就是我特別瞭解自己的惰性,一旦我的日子變得循規蹈矩每天都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慢慢地就失去這麼強的創造力和闖勁兒。我怕自己習慣了一種生活模式,換了環境就不適應了。

不過是想趁着年輕,趁着還沒定型,多去看看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想讓自己更強大點,強大到能在任何一個環境都能活得下來。

至於舒適區,等我老了,拼不動了再回去過吧。

我其實不贊同年輕人剛畢業就走進寫字樓的一個辦公室參與寫字樓政治,我希望他們能多出去看看,哪怕這個業務很累很忙需要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也最好不要在剛畢業就用青春年華在辦公室建造起了一個舒適區,然後讓這個舒適區一點點的殘害着本應躁動的青春。

關於走出舒適區,並不是盲目的辭職,相反,你應該有一份保底活下來的工作,除此之外,一定要給自己生活中埋下一些彩蛋:去吃一次沒吃過的超辣雞翅;去表白一個只見過一次的姑娘;去看一本一直想看的書;和閨蜜去一個不是旅遊景點的地方;去毫無保留的爛醉一次;去看一場能喚起回憶的演唱會。

寫到這裏,我忽然想到電影《七號房間的禮物》那隻被監獄防護網攔住的氣球,和那對父親和女兒渴望自由的眼神。這世界上還有這麼多人奮力去追求着自由,而我們已經有了這麼自由的軀體,為何不去努力拆掉思維裏的牆,自由地飛出去看看這世界的模樣。

所以,別讓舒適區毀掉青春,相反,應該趁着青春,去圍牆的外面看看,你要相信,固步自封的人,舒適區會越來越小,終有一天,會發現世界早無安腳之處。真正的強者,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經歷了滄桑,化解了迷茫,學會了堅強,懂得了療傷,他們在哪裏都能活,哪裏都是舒適區,哪裏都是自己的天堂。

願年輕的我們,都是後者,能不顧一切的闖蕩。

勵志日誌哲理文章:用力地生活,只是因為擁有想要守護的人

文/林夏薩摩

20xx年,公司接了一個500強品牌的全國路演,那段時間項目很密集,人手不夠用,我被臨時調去項目組支援,負責盯路演活動的現場。

那一站是在上海港匯廣場。

晚上6點多,活動快要結束的時候,督導阿和跑過來,説:“姐,今天我能不能先撤啊?”

我説:“再等一個多小時就撤場了,怎麼,你晚上還有安排?”

阿和説:“我晚上還有一個家教,在松江大學城那邊,有點遠,想早點過去。”

用力地生活,只是因為擁有想要守護的人

我打量了一下眼前這個男生,説:“我記得你今年讀大三對吧,現在就這麼努力賺錢?星巴克有一份服務員的兼職,我們這裏一份路演督導的兼職,晚上還做家教,你忙得過來嗎?這樣子不是很影響學習?”

聽我這樣説,他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咧開嘴笑了下,説:“姐,你看見站在那邊發傳單的那個女生了嗎?她長得好看吧?”

我有點不明所以,順着他的目光看過去,一個很清秀的女孩子,紮了一個乾淨利落的馬尾。

“你喜歡她?”

“嗯,她是我的女朋友。我們明年就大學畢業了,我們兩個都不是上海本地的,但我們都想為了彼此留在這座城市。我現在趁着讀書時間沒那麼緊,想多打幾份工,多存一點錢,等到明年畢業了,我們就可以租一套環境好一點的房子,主要是乾淨、整潔,她有點潔癖的,我不想她跟我一起住那種髒亂差的廉租房,我捨不得。”

當時我特別想配合劇情,用周董的語氣説一句,哎喲,小夥子不錯哦,可是太矯情了,到嘴邊的話立刻改成了:“你去吧,這邊我來搞定,反正待會兒工人會過來。”

見我對他提前離場沒意見,他連忙説了好幾個謝謝,立刻跑去後台拿他的書包了,走之前還遠遠飄過來一句:“姐,拜拜,對了,我的學習很好哦,每年都拿獎學金的。”

看着他得意的樣子和飛奔而逝的頎長身影,我忽然心情大好。

愛情果然是有魔力的,那種想要拼命努力守護一個人、守護一份感情的心情,能夠讓一個20歲的毛頭小子快速地成長起來,腦子裏甚至已經開始規劃他們以後的生活了。

很多人都説大學裏的“戀愛”對象,往往是“練愛”對象,因為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因為彼此都不夠成熟,很難走到最後。往往大部分人,大學裏愛情故事的結局都是,在畢業那天説分手。

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分開有分開的理由,現實有現實的干擾,但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彼此不夠堅定吧,沒有那種即使拼盡全力也要守護好這一份感情的決心,沒有用力地守護好眼前的這個人。

有一個週五,我調休,於是去八佰伴那邊找月月玩。

因為到得比較早,我直接去公司那幢樓裏等她了。等她下來,我挎着她的胳膊,一起往外面走。出大門的時候,被一個腳步很匆忙的人撞了一下,轉過身一看,是個送外賣的。

他手裏的外賣濺出來幾股油花,不偏不倚地灑在我的白色襯衫上,我看着那油乎乎的一片,心情一點也不美麗,眉毛皺起來,好像隨時要發脾氣。

見我的臉色不太好看,他變得侷促起來,呆站在那邊一個勁地説“對不起,對不起”並解釋道:“這份外賣人家等了很久了,送晚了,跑得比較急,沒想到撞到你了,真是對不起!”

看他那個內疚又不安的樣子,我實在沒辦法發脾氣,説了一句:“沒事了,你走吧,下次當心一點。萬一被撞的人硬要跟你計較怎麼辦?”

他這才鬆了一口氣,又連説了兩聲“謝謝”,走了。

那人走了以後,月月搖了一下我的胳膊,調侃道:“我還以為你要發脾氣了呢。畢竟那件白襯衫你買了以後第一次穿。”

我瞪了她一眼,説:“我有這麼兇嗎?本來今天只是找你一起逛逛,沒打算買衣服的,現在好了,不得不買了。”

月月笑着説:“得了吧,你就是想買衣服了。你哪次逛街不敗家的。不過,剛才你要是真的發脾氣了,我也會攔着你的。”

“什麼意思?”

她説,她知道那個人,或者説這棟樓裏面的大部分人都知道那個人。

“他在這附近打兩份工,一邊送快遞,一邊送外賣,每天都是,風雨無阻。而且你沒發現,他右腳不是很方便?聽説,他有兩個兒子,都在讀大學,老婆身體又不好,所以家裏經濟壓力特別大。之前有幾次送外賣送得慢了,有人投訴他,他還被扣了不少錢。後來,大家漸漸地聽説了他家裏的情況,包容了許多。”

“難怪。是挺不容易的。”

其實,當我注意到他那張飽經歲月風霜的臉、黝黑的皮膚和粗糙皸裂的手指後,就根本沒辦法跟他計較了。皺眉頭只是在想襯衫上的油污要怎麼洗才能潔淨如新。

一個人在上海生活,每次路過人潮洶湧的地方,尤其是在人民廣場和南京東路那樣的路段,伴隨着繁華席捲而來的是讓人窒息的壓抑。

走在人羣中,總是會產生一種隨時被淹沒的恐慌感。過馬路的時候,常常會發呆,停下來的時候,總是情不自禁地看着天空,想要努力看破些什麼。晚上一個人在空蕩蕩的辦公室裏加班,心裏瀰漫的總是無盡的落寞和惆悵。

但是,每一次,只要一想起這座城市裏,有那麼多人都在用力地生活,有那麼多人那麼拼命地工作、賺錢,只是為了守護好他們想要守護的東西,守護好他們想要守護的人,心裏有一個地方就會被温熱填滿,變得柔軟而勇敢。

想起另外一個朋友貞貞,1987年出生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異了,爸爸要了弟弟,她跟媽媽一起生活,後來爸爸再婚了,媽媽卻一直單着。

每年年底的家庭聚會,對她而言,都是一場不可避免的、硝煙瀰漫的戰爭。

等你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發現,“中國式親戚”是一種很可怕的存在。

他們有一樣與生俱來的本事,叫作“攀比”,明着比,暗着比,一天到晚換着花樣比。你家比他們窮,他們笑話你;你家比他們有錢,他們嫉妒你。當然,他們最擅長的是把各自的孩子拿來比較,讀書的時候比學校、比成績,工作了比單位、比職位、比薪水。幾年之後,又開始比誰的對象條件好、比誰家的孩子早結婚、比誰家早點抱孫子……

經年累月,無休無止。

她有三個表妹,去年年底,是她最小的一個表妹結婚。男方家裏據説是開公司的,很有錢,挑了縣城裏最好的酒店,大擺筵席,廣宴賓客。

出於禮貌,她跟媽媽到場都比較早。一幫子親戚坐在那邊,自然是少不了八卦。不出意料,親戚們聊着聊着,戰火就又燒到了她身上。

第一個聲音,嘴巴就有點毒:“她二姨,你家貞貞年紀也不小了,老這樣單着怎麼行?你自己婚姻不順利就算了,別讓你女兒也耽誤了。”

另一個聲音,趕緊把話接過去:“就是,就是。你看,家裏的這幾個姑娘,一個比一個嫁得好。幾個小的都嫁出去了,接下來就看你家貞貞了,現在就看她能嫁一個什麼樣的人家了。”

還有一個聲音,得意揚揚地説:“女孩子,還是要嫁得好。你看,我家女婿,過年來又給我們老兩口送了一堆營養品,還包了個大紅包,這孩子真是挺有心的。還説什麼過完年帶我們去旅遊,還要去國外玩……”

她一説完,另外幾個人立刻附和起來。

貞貞只覺得興趣索然,這有什麼可炫耀的,你們幾家的孩子還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沒本事賺錢,才安排她們趁早結婚,找了個好人家嫁了。我自己自食其力,日子過得舒服得很,想什麼時候結婚就什麼時候結婚,你們管得着嗎?真有意思!

讓她意外的是,坐在一旁一直沉默不語的媽媽,突然開口了:“是啊,你們説的都對。不過我家女兒,長得好看,人又聰明,工作也好,不愁嫁不出去的。今年回來,剛到家就拿出了幾萬塊錢,説是給我過年用的。她這麼孝順,我還捨不得把她太早嫁出去呢。我們家也不需要靠女婿,將來只要她嫁的那個人對她好,條件差不多就行了。”

這話一説完,剛才輪流挑釁的那幾個人,臉上都青一陣白一陣的。

看見她們吃癟的樣子,貞貞有一種很解氣的感覺。但是,更多的是感動。她知道,這不是照媽媽的性子會説出來的話,她知道她不在家的時候,媽媽沒少受這幫人擠對,其實別人怎麼樣,她媽媽都無所謂,可是,她不會讓自己女兒去承受這些。

工作中無數次的委屈、無數次的加班、無數次出差時遇到的令人難堪的處境,一個人走夜路的不安和害怕,一個人過節、宅在家裏吃泡麪的心酸,難搞的房東,奇葩的室友……

一時之間,這一切都不重要了。

這一切的努力和辛苦,所有的堅持和鬥爭,都變得有意義起來。不管別人怎麼説,怎麼看,她都能勇往直前,挺起胸膛用力地生活,因為她要守護好自己的媽媽。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她過上更好的生活。她要證明給那個人看,即使沒有他的存在,她跟媽媽也能過得很好、很好。

再等幾年,等她存夠了錢,會在自己工作的城市裏買一套房子,把媽媽接過去,這樣,媽媽就再也不需要忍受周遭討厭的一切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的生活是不用受委屈的,沒有任何一個人的生活是不用經歷煩惱和痛苦的,我們都一樣。而我們每一個人,之所以那麼努力地工作,那麼用力地生活,不過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有想要守護的人,可能是戀人,可能是家人。

等下一次,你被工作和生活折騰的時候,痛苦疲倦得想要放棄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不,我不能放棄,不能投降,因為,我還有想要守護的人。

如果我們能夠時不時地找一些勵志日誌哲理文章來看看,肯定能學到很多,那麼勵志日誌哲理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勵志日誌哲理文章:如何使自己從心靈逆境中勝出

曾聽一位智者講過一則寓言故事:很久以前,上帝看海水太冷清,決定造魚來增添活力。同時,為了解決魚自身的平衡和海水的壓力問題,他給每條魚的身體裏安上一個鰾。但是調皮的鯊魚一下子游走不知去向了,它沒有安上鰾。上帝有些惋惜:讓可憐的傢伙自生自滅吧!

若干年後,上帝想查看魚兒的生存狀況,便召集所有的魚類前來。上帝問:“你們誰是當初的鯊魚?”這時,一條大魚遊了過來,説:“我就是鯊魚!”上帝很吃驚,問:“你沒有鰾,為何能活下來,還這麼兇猛強大?”鯊魚説:“因為沒有鰾,所以必須不停地遊動來保持身體的平衡和減輕壓力,正因為我別無選擇,在最艱苦的環境中求生,因此磨練得最為強大!”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感悟是:面對困難,最終成功還是失敗,很多時候並不取決於困難的大小,而是取決於我們面對困難時的態度。人生不會一路坦途走到底,在坎坷逆境中,首先可能被擊垮的不是人的身體,而是人的意志。

在埃塞俄比亞阿魯西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裏,有一個小男孩每天腋下夾着課本,赤腳跑步上學和回家。他家離學校足足有10公里遠的路程。貧窮的家境使他不可能有坐車上學的奢望。於是,為了上課不遲到,他只能選擇跑步上學。每天他都一路奔跑,與他相伴的除了清晨涼涼的朝露和高原絢麗的晚霞,還有耳旁呼嘯而過的風聲。

如今,這個曾經夾着課本跑步上學的小男孩在世界長跑比賽中,先後15次打破世界紀錄,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長跑運動員。他,就是海爾格佈雷西拉西耶。由於當年經常夾着書本跑步,以至他在後來的比賽時,一隻胳膊總要比另一隻抬得要稍高一些,而且更貼近於身體——依然保留着少時夾着課本跑步的姿勢。

如果不是貧困和苦難,也成就不了今天的世界田徑驕子。每當海爾格佈雷西拉西耶回顧少年時的情景,他總是無限感慨:“我要感謝貧困與苦難。其他孩子的父母有車,可以接送他們去學校、電影院或朋友家。而我因為貧困,跑步上學是我別無選擇的,但卻為之感到快樂和幸福。”

可見,苦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認識到苦難本身藴含着無盡的契機。如果你認為它是一道減法題,那麼它的答案你已經知道,它將減去你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如果你認為它是一道加法,那麼演算的結果,可能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數目。

一場從天而降的車禍,使他失去了一隻眼睛、一條腿和賴以生存的工作。命運之神將49歲的他殘酷地逼到人生的懸崖邊。他面對飛來橫禍,沒有悲觀絕望、怨天尤人,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振奮精神與命運進行頑強的鬥爭。

失去工作的他最迫切的是找一份新的職業來謀生,來養活自己,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選擇了寫作。可此前他從來沒有寫過任何文學類的東西,甚至沒有讀過任何文學方面的書籍。

在最初的幾年裏,他所有辛勤的勞作與激情的投入換來的是700多封退稿信。他沒有灰心氣餒,而是以更高的熱情與加倍的努力繼續筆耕不綴。蒼天不負有心人,在艱辛的付出後,他終於迎來成功的碩果:他不僅先後出版了20多部作品,還在數十次文學大賽中獲得大獎,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家。

正當他的文學事業如日中天,達到頂峯時,他卻作出又一驚人之舉:徒步周遊世界,那年他剛好60歲。帶着重新安裝的假肢和對理想的追求,他踏上了艱苦跋涉的征程。短短几年時間裏,他的足跡遍及整個美洲大陸和歐洲大陸,1920xx年,已年近古稀的他拖着一條假腿,竟然奇蹟般地登上了終年冰雪覆蓋的非洲最高峯——乞力馬紮羅。

他就是美國著名的作家、旅遊家、探險家海曼斯。命運在向海曼斯關閉一扇窗的同時,又為他打開了另一扇窗。世上的任何事都是多面的,我們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個側面,這個側面讓人痛苦,但痛苦卻往往可以轉化。有一個成語叫做“蚌病成珠”,這是對生活最貼切的比喻。蚌因身體上嵌入砂子,傷口的刺激使它不斷分泌物質來療傷,到了傷口複合,舊傷處就出現一顆晶瑩的珍珠。哪粒珍珠不是痛苦孕育而成?任何不幸、失敗與損失,都有可能成為我們有利的因素。

生活也真的很公平,它可以將一個人的志氣磨盡,也能讓一個人出類拔萃,就看你是怎樣一個人。不只是海爾格佈雷西拉西耶和海曼斯,很多成功的故事裏都有這樣“沒有鰾”的經歷,他們不但沒有因為失去了“鰾”而從此一蹶不振,反而因這些“失去”使他們的收穫更多!

每個人都會有遇到挫折的時候,不妨讓我們向“沒有鰾”的鯊魚學學——當你在逆境別無選擇時,不要失去你原來擁有的自信,不要逃避、屈服、自怨自棄地把自己引入歧途,選擇勇敢、堅強、樂觀、積極的態度,永不停止地向前“遊走”……再大的困難也會因你的勇敢望而卻步!戰勝了自己的“心靈逆境”,你就是生活的強者!

勵志日誌哲理文章:舒適區終有一天會毀掉青春

作者:李尚龍

在大城市裏,搞廢一個人的方式特別簡單,給你一個安靜狹小的空間,給你一根網線,最好再加一個外賣電話。好了,你開始廢了。

以自己為圓心,自己的手為半徑,開始畫個圓。你會發現所有需要的東西,都在這個圓圈裏。

這個圈,叫做舒適圈。

這一個月我一直在全國各地出差,回到北京,見到一個許久沒見的朋友,一起去ktv唱歌,他剛剛被公司解僱。我問他,一個月沒見,最近忙啥呢。

他説,沒忙啥,呆着呢。

我問他,啥叫呆着。

他撓了撓頭,説,我也不知道,就覺得時間好快,這一個月啥也沒幹就過去了。

旁邊的朋友在創業,整天焦頭爛額,於是問,啥意思,還能有這種狀態,一個月不知道做了什麼?我要給你點一首歌《時間都去哪了》……

他説,滾。

我説,其實我特別能理解你,你這個月是不是覺得自己過得特別無憂無慮,恨不得連電話都想丟了。

他説,電話還是得要的,不過確實電話每次響起還是有點緊張,總覺得自己安穩的小世界要被打破啦。

我點點頭,想起了《肖申克救贖》裏的一句話:這些牆挺有意思,一開始你牴觸它,然後你習慣它,最後你不得不依賴它,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體制化)。

人有一種習慣,就是總喜歡在舒適熟悉的環境呆着,這種“舒適區”一旦被建立,就會變得無比依賴,慢慢地愛上了周圍的牆,戀上了這舒適的小屋,從而不願意飛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其實舒適區本身沒問題,就像家一樣,温暖舒服,每個人都有。但如果家的力量太強而放棄了去外面看看的夢想,是挺可惜的。我們都有過想出去看看然後被爸媽叫停的時刻,但大多數堅持出遠門的孩子,也沒有忘記過回家的路,回家後,不過眼界開了,知道世界變大了,明白自己渺小了而已,最重要的是,他們開始着手下一次旅行的計劃了。

看,他們的舒適區,就這麼變大了。

我想起另一個朋友,畢業去了一家國企上班,每天朝九晚四,日子像上了發條一樣,有規律無意義,只有週末,才像被賦予了靈魂一樣,穿着打扮逛街約會去了。

我跟她聊過舒適區,她告訴我,我這才不是舒適區,我可是每天都要按時工作的,而且我從來不遲到不早退,很規律很努力的。

我説,那工作一年了,感覺到自己有什麼變化嗎?

她想了想,説,你別説,好像還真沒有。

其實,舒適區分為兩種,一種是成天無所事事,另一種更可怕,因為很難意識到,就是無意義有規律的循環。而後者,更是許多人的生活狀態:看起來很努力,看起來很累很忙,不過是重複無意義的循環着,這樣的生活,過着過着只會覺得舒服,卻沒有本質的變化。

我曾經見到一個在醫院門口收費的哥們,每天擺着一副臭臉,誰也不能多問他一個問題,否則他會大發雷霆。可是他一下班,臉上就露出了笑容。後來,我明白了,只有下班後,他才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開始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所以,只有一個人舒適區被打破,才能見到突破和卓越,從而帶來持久的幸福。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沒有功勞,也就沒有苦勞》,説這個時代的高手不再是默默無聞埋頭努力的人,而是那些不可替代有創造力的人,所以,那些總是在舒適區中温水煮青蛙的人,終究會被這個時代淘汰,不過是時間問題。

其實,每個人心裏都有牆,甚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圍城,就像每個遠行的人,也都記得回家的路。不過,人的區別不過是圍城的大小而已。

人應該要有一顆願意挑戰的心,有一個喜歡探索的心態,學着做一些沒做過的事,嘗試見一些沒見過的人,試着在生活中埋一些彩蛋。

我特別怕自己在年輕的日子裏,把日子過成發條,只剩下滴答滴答。於是,從開始工作第一天起,就沒有坐過班,即使是現在創業,董事會非要求坐班,我也斷然拒絕。甚至有一段時間鬧得很僵,他們問我為什麼這麼不願意全心投入這份工作?

我跟他們説,不去坐班不是不全力投入,相反,很多人每天坐八小時一週坐五天,也就幹了十個小時的活,搞得自己也鬱悶。而我給我自己安排時間,是主動的,工作十個小時,效率可能是二十個小時的。

後來,我拿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不坐班效率反而更高,我能用大把屬於自己的時間做許多事情,跨了幾個領域,這些領域能互相協作,而且都做得不錯。

其實,我還有個原因不願意坐班,就是我特別瞭解自己的惰性,一旦我的日子變得循規蹈矩每天都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慢慢地就失去這麼強的創造力和闖勁兒。我怕自己習慣了一種生活模式,換了環境就不適應了。

不過是想趁着年輕,趁着還沒定型,多去看看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想讓自己更強大點,強大到能在任何一個環境都能活得下來。

至於舒適區,等我老了,拼不動了再回去過吧。

我其實不贊同年輕人剛畢業就走進寫字樓的一個辦公室參與寫字樓政治,我希望他們能多出去看看,哪怕這個業務很累很忙需要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也最好不要在剛畢業就用青春年華在辦公室建造起了一個舒適區,然後讓這個舒適區一點點的殘害着本應躁動的青春。

關於走出舒適區,並不是盲目的辭職,相反,你應該有一份保底活下來的工作,除此之外,一定要給自己生活中埋下一些彩蛋:去吃一次沒吃過的超辣雞翅;去表白一個只見過一次的姑娘;去看一本一直想看的書;和閨蜜去一個不是旅遊景點的地方;去毫無保留的爛醉一次;去看一場能喚起回憶的演唱會。

寫到這裏,我忽然想到電影《七號房間的禮物》那隻被監獄防護網攔住的氣球,和那對父親和女兒渴望自由的眼神。這世界上還有這麼多人奮力去追求着自由,而我們已經有了這麼自由的軀體,為何不去努力拆掉思維裏的牆,自由地飛出去看看這世界的模樣。

所以,別讓舒適區毀掉青春,相反,應該趁着青春,去圍牆的外面看看,你要相信,固步自封的人,舒適區會越來越小,終有一天,會發現世界早無安腳之處。真正的強者,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經歷了滄桑,化解了迷茫,學會了堅強,懂得了療傷,他們在哪裏都能活,哪裏都是舒適區,哪裏都是自己的天堂。

願年輕的我們,都是後者,能不顧一切的闖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