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經典散文

當代感悟讀書的散文隨筆

欄目: 經典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8.92K

讀書就是藉助別人的工具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從而達致縮減缺點發展優點的目的。但是,讀書是一種學問,讀深邃的書是一門技藝。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當代感悟讀書的散文隨筆,供大家欣賞。

當代感悟讀書的散文隨筆

當代感悟讀書的散文隨筆:感激讀書

我這個人,生就不喜歡打牌,更不擅長喝酒,惟有愛好讀書。讀書一直是我的最愛,書像一艘航船,載着我從狹隘的海灣馳向廣闊無垠的海洋,伴我度過寒冬酷暑,讓我瞭解世間百態。我總是懷着感激之情在讀書。

我出生於教育世家,小時候,除了伴我度過童年的青山、綠水、藍天之外,那就是書。父親教育我們説:“唐代顏真卿有“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早晨是人記性最好之時,你們每天早晨要好好早起讀書。”當時才七八歲的我就像夾生飯一樣,在父親的陪讀下慢慢地讀着家中文學著作,如《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等,雖然有許多讀不懂的地方,但這些書給我帶來了諸多遐想和樂趣,也給我帶來了無窮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讀書能讓人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讀書能讓人明白事理,增強能力;讀書能讓人如何學做人,學處事,如何攀上高峯,不斷超越,走向卓越。 因此,從我記事起,我就對書報有一種説不清的緣,延至今日,這已成為不解之緣了。 讀書是興趣,讀書是愛好,在我看來,能在書報海洋中遨遊,在我人生中是件無與論比的樂事。“開卷有益,讀書好處多”這是自古以來人們的共識.因為讀書,我知道“一山還比一山高”的忠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友誼,“勸君須惜少年時”的警惕。因為讀書,我到過滔滔的海洋,巍巍的山嵴,蒼蒼的原野,莽莽的高原,跟着書報,我走遍了祖國的各個角落,遊覽了世界各地的千山萬水。因為讀書,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可貴,生活的美好。

讀書,重在感悟,悟出道理,學成明智。好書對於我不僅僅是精神食糧,但它更是我成功的階梯。如今我所謂點滴的成功着實是源於幾本書。尼·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世界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寫到“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憶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保爾在出身貧寒,雙目失明,四肢癱瘓的情況下,但他仍然自強不息,堅持信念,以驚人的毅力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保爾的事蹟令我久久不能平靜。也影響着我。我也深深懂得“知識改變命運”。我的案前、枕邊、手中到處都是書。書報是我生活中得密友、知音、親人、生命。漫步書報中,我與叱吒風雲、身經百戰的將軍一同呼吸過戰場上的硝煙,與辛勤勞作、耕耘莊稼的老農在田埂上聊過天,與刻苦鑽研、科技攻關的專家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書報中,我遇到過純樸善良、憨厚老實的“孺子牛”,我見過無惡不作、橫行一方的惡人,看到過見義勇為的英雄,因為讀書,讓我耳更聰、目更明、心更純,給我啟迪,讓我明智。同時也悟出人生的真諦,懂得了人生的價值,生命的可貴。讀書從而成為我生命中得一部分。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在書中我讀到了孔子“温故知新”的知而不惑;岳飛“精忠報國”的不朽情懷;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赤膽忠心;範仲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寫照;譚嗣同“死得其所”的無悔人生……,讀書讓我感動着,讚歎着,敬佩着,一種説不出的情感在心中油然而生。工作之餘,多少個寧靜的夜晚,伴着春蟲夏蛙的奏鳴,幽默的林語堂、浪漫的李白、思辨的黑格爾都不約而至,與我娓娓傾談,讓我學得馬克思的高瞻遠矚,魯迅的深刻精闢,學得托爾斯泰的投入,馬克吐温的幽默,巴金的執著,冰心的温馨,羅文的忠誠,弗雷德的平凡而傑出,讓我對未來充滿憧憬,對明天充滿希望。

時光如水,靜靜流逝,了無痕跡,而點點滴滴的知識卻通過日夜的細讀,在我腦海中彙集成小溪、江河、流入大海。就這樣,在我一次次獲得豐富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人格的洗禮和情操的陶冶。有了書,就有了智慧。我就覺得生活中充滿歡樂、喜悦與幸福。失去了書,我感到自己莫名的空虛、孤寂,就像在世上失去了生活的靈魂。生活中沒有了書籍,就像魚兒沒有了水,智慧裏沒有了書籍,就像鳥兒失去了翅膀。所以如果有人問我的一生要感激什麼,那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感激讀書”, 因為讀書,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可貴、生活的美好,享受到家庭的温馨、社會的和諧。正如高爾基説“讀書是高尚的享受。”因為書是人的精神食糧,它不分年齡與性別,只有人人共享。更因為讀書,它讓我在人生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成功。

“同沐四季風,共享讀書樂”,為了生活,為了快樂,為了幸福,讓我們樂此不疲地在書報海洋中盡情遨遊吧。

當代感悟讀書的散文隨筆:漫話讀書

現在,讀書者越來越少了。特別是小縣城,圖書館冷冷清清,書店之中顧客寥寥無幾,購書者更是鳳毛麟角。

“冷讀書”現象的熱化,不是由於圖書本身出了問題,而是和物慾橫流及網絡繁榮不無淵源。

隨着經濟社會的日益發達,人們於物質的追求大大超過精神的渴望。物化的世界,導致世人在追逐物質食糧的時候,忽略了精神食糧的採擷。書,在不少人的視野裏紛紛退卻,冷落成附庸風雅者裝點門面的飾物。只有少數意志堅強者守望着這半尺方塘。

與此同時,網絡洞開了一方獲得信息的窗口。直接,快捷,大容量,圖文聲並茂,娛樂,諸多功能俘虜了大量讀者的心,男女老少,趨之若鶩,在那虛幻誘人的世界,覓食自己喜愛的“菜餚”。以至於遊戲者如醉如痴,聊天者難捨難分。

書,不再是通向文明的唯一。

追求物質,無可厚非;迷戀網絡,亦無可厚非。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如若從書於人類文明傳承的作用談起,那是任何物質力量和任何傳播形式無法替代的。厚此薄彼,就不公了。

從龜甲,到竹簡,到絲帛,到紙張,書籍的芳香瀰漫在歷史的每一個角落。哪兒有文明,哪兒便有書卷。哪兒有書卷,哪兒便有文明。書卷是文明的代名詞。

不是嗎?攤開一本好書,嗅着淡淡的墨香,和生活對話,與作者對語,時間被掏空,空間被掏空。一首好詩,一篇美文,一段歷史,一種風情,一個故事,都可以掀起你情感的浪花,喜、怒、哀、樂、怨在字裏行間葱葱郁郁。生活的感受被理性地證實,自然的疑惑被清晰地闡釋。愚鈍受到啟蒙,懶惰得以診治。百利而無一害。

有書不讀,是一種缺憾。無書可讀,更是一種缺憾。

説説母親的故事。

時間追溯到三十多年前。“文革”的風還在吹拂。藏書,成了革命的對象。酷愛讀書的母親毫不例外受到衝擊。父親,民兵連長,經歷過戰火洗禮的忠實的布爾什維克,為了執行“指示”,竟然豪不顧念夫妻之情,將母親收藏多年但為數不多的珍貴書籍除了呈放在客堂正上方方桌之上的那套紅色卷本,統統付之一炬,濃煙燙傷了院前那顆每年都能綴滿果實的桃樹。就連母親偷偷藏匿的一本線裝《水滸》後來也在劫難逃。夫妻幾乎反目,陰霾瀰漫了家好長時間。可是不久,一些諸如《第二次握手》之類的手抄本又祕密繁忙起來,成為母親以及一些好讀者的精神寄託,學生書包裏也只有單薄的課本。無書可讀,不能讀書,痛苦成歷史的傷疤。紅色的連環畫,充當了時代的“創可貼”。可見那時人們對於書的渴望。

而今,書籍豐盛了,就餐者卻少之又少。不知書籍在承載文明的路上還能走多遠!

儘管如此,讀書,要好讀書,讀好書,不要在茫茫書海中迷失了自己。

走進書去,汲取養分。斯為傳承。

走出書來,著文立説。斯為創造。

這就是讀書的全部內涵。

可別做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哦!

當代感悟讀書的散文隨筆:説讀書

黃島主的婆娘很衝。她只一盞茶的功夫,讀完一本武學祕籍,並能一字不漏地為丈夫默寫出來。但她功夫並不高。無色禪師很傻。他天天讀書,將一些武學祕籍背誦下來,卻不知書裏寫的是什麼。但他卻練就一身絕世功夫。

也許,黃島主的婆娘,應屬那種好讀書的人吧。也許,無色和尚,便屬那種好讀書的人吧。善於讀書的人,卻未必能把書讀好。不善於讀書的,卻可能把書讀得不錯,前提是,他喜歡讀書。

隱者陶淵明説:好讀書,不求甚解。喜歡讀書,全出於一種興趣,而全無功利性。讀書,並一定是為了要學到什麼。有所得,固然高興,無所得,高興依然。平生只追求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學習,並不一定要致用。能跟古聖先賢有共鳴,便為讀書的最高享受,最大樂趣。

練武者,有正邪之分。邪派人物練武,追求克敵制勝。所以邪派武功進展很快。然而,越到最高境界,卻是越難以提高其層次。越到最高境界,對自身的傷害越大。而,正派人練武,追求的是強身健體,修身養性。所以,正派武功進展很慢。然而,越到最高層次,自身越是受益。所能達到的層次,也遠非邪派武人所能比。所以,正終勝邪。

讀書忌功利太多。功利性太明,學習目標很明確,所以進展神速。然隨着層次的提升,基礎的薄弱會更多的制肘。當高手過招時,這種薄弱的基礎的危害會體現得很明顯。唯有淡化功利,淡化目標,在方方面面的知識基礎的推動下,必能穩穩地達到一個可觀的高度。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