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史部 > 史記

【推薦】讀《史記》有感

欄目: 史記 / 發佈於: / 人氣:2.75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史記》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讀《史記》有感

讀《史記》有感1

戰國時的易水河邊,荊軻懷藏利刃,口中吟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義無反顧地踏上救國之路。

同為戰國同是水邊,一代名士屈原含恨而逝。他一生忠於楚國,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投江自盡,只留下那一段段千古詩篇供後人憑弔。

秦統治殘暴,民不聊生。少有大志的項羽,以舉鼎之力振臂高呼,為楚國聚集了十萬雄兵,一舉滅了秦國。為了楚國的復興,他披荊斬棘,浴血沙場,獲得了“西楚霸王”的稱號。儘管最後敗給了劉邦,但是依舊給後人留下了一段霸王別姬的千古佳話。

唐代詩人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利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大唐朝廷,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尚人格。瀟灑狂放的表面之下,是一顆拳拳報國之心,是一顆希望朝廷清明、國家繁榮的愛國之心。

唐代還有一位詩人,叫杜甫。他以天才少年的身份獨闖長安,直到天寶十四年的冬天,他寫下了那句著名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史之亂後杜甫官至左拾遺,事事為國家着想,卻為皇上所不喜,最終一路顛沛流離地死去。到死的最後一刻,他掛念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國家的富強!

儘管我年紀尚小,但是我把這些故事牢牢記在心裏,不斷用荊軻的義無反顧、屈原的可歌可泣、項羽的蓋世霸氣、李白的狂放不羈、杜甫的`憂國憂民來勉勵自己。愛國報國的赤子之心,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我們炎黃子孫共同跳動的脈搏。

作為學生,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奮發向上,把自己的基礎夯實再夯實,把祖國的未來抗在肩上舉得更高走得更遠。一個少年的我或許只能發出螢火之光,但是我們有無數個愛國奮進的少年,手拉手匯聚起來,定能勝過璀璨的銀河。

讀《史記》有感2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今天,我就要為大家介紹我們的祖國:中國。

中國的悠久歷史,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司馬遷的大作《史記》可是聞名於世,現在,就讓我來為大家講講吧。

合上《史記》我的心中洶湧澎湃:虞姬對項羽的一往情深、能夠忍耐胯下之辱的韓信、布衣遊俠郭解、陳勝,吳廣起義、為了討褒姒一笑的周幽王、,現以在中國滅絕的汗血寶馬、許許多多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背水為營、拔旗一幟、沉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還有常出奇計的陳平、充滿信心的毛遂、司馬穰苴斬莊賈、趙氏孤兒、紙上談兵、替罪羊晁錯、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張儀連橫······一系列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故事。

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做人要學會隱忍,要為長遠的計劃着想,不要為了眼前的快樂而浪費光陰,要明白先苦後甜的道理,凡事要為大局着想,要顧全大局,要舍小家為大家,取得成就不能驕傲,要謙虛,做人要講情講義,要吸取教訓,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自卑,有志者事竟成,不要害怕困難,要勇敢面對。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長大了,也要向祖國做出貢獻。

讀《史記》有感3

《史記》是司馬遷寫的長篇史書,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節家”七十“列傳”。書中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史記》也是一本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鉅著,書中有威震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劉邦、項羽、漢武帝等。

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將相和。將相和中的將是廉頗,相是藺相如。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趙王得到了一塊寶玉——和氏璧,哪知道這個消息傳到了秦王的耳朵裏,秦王就派使者對趙王説:“我們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換趙王的和氏璧。”趙王聽了立刻召集大臣商議,有人推舉藺相如為使者出使秦國,趙王答應了,藺相如見了秦王,秦王拿着寶玉左看右看就是沒有提城池的事,藺相如靈機一動對秦王説:“和氏璧雖好,但有一處污點我來指給你看一看。”秦王把寶玉交給藺相如,藺相如往後退了幾步,大聲罵道:“秦王不講信用説要拿十五座城池來換可現在並沒有提。”秦王故意把十五座城池給他。藺相如又説:“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宴會才能把寶玉給他。”秦王答應了。藺相如又叫他的'手下把寶玉偷偷帶回了趙國。藺相如回國後又在澠池大罵秦王為戰國立了大功,趙五封他做了大官,廉頗很不服氣,經常侮罵他,藺相如沒有怪他。廉頗向他負荊請罪。廉頗是個知錯就改的人,藺相如是個深明大義、寬容大度的人。

《史記》中的故事還有許多,都很精彩。

讀《史記》有感4

《史記》之博大精深,讀之方知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這可能也是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原因吧。我想我做為國小生讀《史記》,主要還是借鑑古人的智慧,時時梳理和反思今天我們的行為方式,以便對自己有更準確的把握,對未來有更清晰的認知。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之首。它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翻開《史記》,我們如同穿越從黃帝時代至西漢初年這三千多年的歷史。那些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或濃墨重彩,或一筆帶過,雖匆匆過客,但都在歷史的長河裏留下屬於自己的華彩瞬間。《史記》中記載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荊軻刺秦王》就是給我記憶深刻的一篇。它説的是燕國太子丹因痛恨秦王而派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明知勝算不大,但就算失敗,犧牲生命,也要為國不受外侵去冒死一拼。這是歷史,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不也有很多人捨己為人,舍家為國,逆風前行的英雄嗎?我們這個民族是有英雄傳統的民族,當今的中國更是英雄輩出的時代,疫情,白衣戰士你們逆行;災情,解放軍叔叔你們逆行……有這些英雄,我們才有今天的歲月靜好。

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可鑑今。讀《史記》是這樣,學當代的英雄們也是這樣,把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是今天的日記,更是明天的《史記》!

讀《史記》有感5

魯迅先生曾經説過,《史記》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今日得閒有幸瞻閲,吾輩深以為然,可惜鉅著洪篇,倘若要一一道來,可謂是蛤蟆吞天,只得輕擷一二,雖説不解其中三昧,但也稍稍有些想法,或是博諸位一笑,或是與君共勉,且聽我慢慢道來。

《史記·高祖本紀》中劉邦曾説過這樣一段話"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單打獨鬥永遠敵不過團隊作戰,這就是"仁而愛人"的項羽最終卻敗"慢有侮人"的劉邦之手的根本原因。萬物一理,市立醫院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也絕對不是隻靠一個人或者一個科室就能支撐的起來的。經營發展和成就帝業一樣,個人的能力在集體的力量面前只能説是很有限的,我認為建設互補型團隊,聯動相關科室,流程化服務才是市立醫院發展的方向。文負其責,武盡其能,文武同心輔佐方可成就帝業,放在醫院身上則是,各科室齊頭並進,在集團的指揮下每一個成員連結成為榮辱與共的整體,才能事半功倍,在發展壯大的道路上一日千里。

身為醫者,既然拿起《史記》自然不得不説名醫扁鵲。扁鵲三見蔡桓公示君有疾,蔡桓公不以為意,最終身亡。通讀此篇,此事雖錯在桓侯本人,但是反觀扁鵲,也着實有不當之處。原文有書"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可見在第一次見到蔡桓公的時候,蔡桓公就對扁鵲產生了不信任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影響了他接下來的判斷,導致後文扁鵲再三提醒蔡桓公的時候,蔡桓公依然不信任他,那麼為什麼蔡桓公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呢?無非是扁鵲在第一次與蔡桓公的交流過程中就產生了問題,並且扁鵲並沒有積極地去解決,而是徑自離開,為之後的一切埋下了伏筆。從現在的看來,扁鵲是一名醫生,而蔡桓公是一名患者,這件事明顯便是醫患溝通不暢導致的一系列事件。醫院是依託患者存在的,一份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在當今醫患關係愈加緊張的社會背景下是成為一名合格醫生必不可少的因素。良好的醫患溝通可以得到準確的第一手患者資料,可以更快速的瞭解到疾病的進程,做出更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這是進行醫療操作,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也是每一名市立醫院醫生都必須身體力行的`準則。只有走進了患者的心靈,才能成為患者的朋友,才能做到一次為醫,終身為友,才能讓市立醫院更好的成長。

《史記》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篇恢弘鉅著,忍辱負重,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捨生取義,赴湯蹈火的犧牲精神,立志高遠,不卑不亢的自尊精神,每一種精神都在它所展現的人物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當年的一幕幕被定格在這字裏行間。《史記》的博大精深國人至今尚不能説是完全參透,我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而今倉促拜讀之下,有感而發,做一打油詩以娛大眾:漫漫長夜月當空,揮毫碧血繪諸雄,多少王朝終歸土,千年猶記太史公。

讀《史記》有感6

大家都知道《史記》這本書吧,這本書是由我國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所撰寫。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

史記裏記載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我最喜歡的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故事。秦王嬴政十三歲便繼承了秦國王位,剛繼位時什麼也不懂,朝政由呂不韋、李斯等人把持,後來他逐漸掌握了實權。僅僅歷時十多年,便以勢如破竹之勢,先後消滅了國力不在秦國之下的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後,把“王”改為“皇帝”,這樣秦王嬴政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也就是秦始皇。

為了方便管理,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也是秦始皇做的。後來秦始皇在出巡的時候得了大病,臨終前想讓大兒子扶蘇繼位,可小兒子胡亥聯合趙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就這樣,胡亥成為了秦朝的第二位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但是我很敬佩他,因為的'他的功績不可泯滅!

看完《史記》就彷彿看了一部宏偉的中國歷史巨片,深深地被裏面的歷史人物所吸引,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不愧是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啊!

讀《史記》有感7

第一次讀《史記》是在高二,那時候年少輕狂,總覺得歷史老師講得不夠通透,索性買了一本嶽麓書社的《史記》,三個月時間,囫圇吞棗。那年大學聯考出的課外文言文裏就有《田單列傳》的內容,印象特別深刻。大學時,被古代文學老師一番“威逼利誘”,選修課程再讀《史記》,學期考核得了一個優。上班工作後,當了語文老師,教材裏有《史記》的文章節選,帶着學生們一起讀了一些“常規”篇目,後來還講過幾次公開課。所以《史記》對我而言,太有意義了。這次讀書,又選《史記》,也算有一份情懷的驅使吧。

《史記》一書,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和書五部分。作為史書,雖然是以人物傳記的寫法記錄歷史,但是卻依然要有大的歷史框架做為成書的脈絡。

我們縱觀全書,發現本紀是《史記》全書的大事綱要,是經;世家、列傳是寫具體人物、具體事件,是緯。要想弄清某人某事與其前後左右的關係,必須看本紀;要想知道某人某事的具體細節,必須看世家、列傳。所以,讀《史記》必須要先讀本紀和表。

讀《史記》總也繞不開魯迅先生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因為很多時候,文史不分家的,非要把文學和史學區分得那麼清楚,可能會很難分離,分離了之後也很難確保分得通透。

就如每當讀《史記》,必然會首選《項羽本紀》(後文均稱“羽紀”)。這是因為羽紀的影響太大了。羽紀堪稱是太史公《史記》的得意之作,充分彰顯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司馬遷精神”。無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對事件的記錄,都有着其他本紀無法比擬藝術魅力。但是就從史學文字記錄體例來看,我還是首推《高祖本紀》。而且如果系統的讀《史記》,那麼就更不要厚此薄彼地讀了。

《史記》以人物傳記為記錄方式,在以“本紀+表”為綱要外,人物傳記之間還可以起到一個相互參照的作用。比方説“鴻門宴”則在《高祖本紀》《樊酈滕灌列傳》中均有記載,並且是依據傳主個人視角而寫。這樣就能更好的公正客觀記錄歷史了。所以我覺得讀本紀也要參考這樣的讀法。所以這次讀《史記》中的本紀,我首推《高祖本紀》,它不像《始皇本紀》、《文帝本紀》等那樣簡簡單單,只有一個輪廓;也不像《項羽本紀》、《呂后本紀》那樣集中地寫人物、寫事件,完全像一篇傳記。它介於二者之間,既有對劉邦這個形象本身的比較細緻全面的描寫,同時又照覽全國,又簡明扼要地提挈着全國各地區、各方面的基本情況。千頭萬緒,而又井井有條。這才是《史記》“絕唱+離騷”的根本屬性。這一點是後人不可望其項背的,比方説班固在《漢書》中將項羽“降維打擊”寫成列傳,司馬光乾脆把項羽拿來做了一個帝王得失的“教材”……

讀《史記》能讓我們有一個客觀公正的歷史性思考。同時也能讓我們有更直觀和深刻的對於中國悠悠歷史的認識。

作為一個教語文的老師,説了這麼多,好像有點偏離語文學科了。幹嘛要從史學角度去分析全書的讀法呢?其實,如何讀書本就是一個語文學科的命題,那麼如何讀史書,讀史書的方法也自然是語文學科的範疇之內了。讀史書,可以瞭解其情節,但更多的還是要讀出史書的原汁原味,讀出作者的創作想法,在這兩點基礎之上,再去讀史書的價值和意義吧。

讀《史記》有感8

第一次接觸《史記》的時候,也就是大人們一直在説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直到到了高中,才能夠系統的學習這麼一本在中國歷史、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書,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份榮耀。我們將在這裏傳承祖先的文化,併發揚光大,做到“以史為鑑”才能做一個有底藴的中國人。

司馬遷遭受宮刑,忍辱負重寫下《史記》。這件事自小就被運用到作文中,這屢見不鮮的事例背後卻是司馬遷不忍言説的痛苦啊!他“就極刑而無愠色”為人們所不解,結合他的身世來看,他的父親就是一位史官,原本像成為一個像張騫那樣的使節的司馬遷,因為其父臨終前的遺命,他選擇了去創作《史記》,雖然他“為主上所戲弄”“為世俗所輕”,但他並不在意,因為他想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不願“輕於鴻毛”,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活下去,不僅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更是為了“償前辱之債”使自己“終於泰山”,雖然當時的人們無法理解司馬遷,畢竟他沒有按照當時人們以節為重的想法以死明志,但他忍受一時的隱忍,換了來的卻是世人的節,以及一部曠世的經典鉅著。

書中記錄了眾多的對歷史有着重大影響的人,上至帝王,下至刺客,寫了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這一共一百三十片文章,向人們講述了“天人之際”和“古今之變”。

第一次接觸屈原的時候就是在學習《離騷》的時候,從《離騷》中不難看出他對國家的希望,“何不改此度”到“吾導夫先路”,無不體現了他想為國家引領改革的政治思想。司馬遷看出了他的心思,雖然司馬遷與屈原所走的路不一樣,司馬遷選擇了忍辱負重,而屈原則以死明志,但他們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死的。屈原遭受小人的誣陷,被流放,最終自己的國家滅亡了,他不願意在這污濁的世界,被腐蝕的官場,不願與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同流合污,毅然決然選擇了自投汨羅江而死,以死明志,世上沒有人不認為屈原不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也為中國歷史上的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給了文人“以死明志”的辦法,成為了士人保全操行的辦法。

書中不僅有着像屈原這樣的忠臣之後,也有這一些不平凡的士人。諸如書中的刺客就是如此,《刺客列傳》中着重描寫荊軻刺秦王的片段,文章交代了這件事的起因,中間引薦,謀劃的過程,最後失敗的壯烈,無不躍然紙上,在讀起來的時候,也會感到一絲悲愴。當然,荊軻失敗了,但究其原因,卻是眾説紛紜,有的人説是荊軻練劍不精,有人説是秦舞陽的怯懦,也有人質疑太子丹的感性??這都沒有錯,這正事司馬遷所寫史記的魅力。

魏無忌是戰國時期的一位非常有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位列戰國四公子之首,因為他的存在“諸侯不敢謀魏十餘年”,但最後卻落到一個“竟病酒而卒”的下場,這又是什麼緣故呢?從《魏公子列傳》中不難看出,他不顧當時森嚴的.等級制度,親自去拜訪一個“監者”,他是一個非常看重賢才的人,而在侯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試探他的時候,他可以説是一直都保持着謙遜的態度,這種態度並不是偽裝的,而這正是魏公子自己禮賢下士的一種思想。當侯生與朱亥在市場中談話的時候,就以現在人的想法也很難想象一個衣冠華麗的人會在菜市場中間等一個普通的人,況且侯生與朱亥“久立”,而公子顏色不曾有一點變化,正是因為公子這種願意自降身份來接納賢才的態度引得“士以此方數千裏爭往歸之”。不得不説,如此賢德的人手下的門客也是有所才幹的,侯生預測到公子一定會歸返,提前定下了計謀,計劃了竊符救趙這一妙計,並已死明志;朱亥更是覺得公子的賞識除了性命無以為報,在聽説這一計策後,毫不猶豫的前行,最終不願被秦國收買而自殺而死。門客的表現何嘗不是因為公子的賞識,公子平日待他們可謂是沒有等級,而且“下士”,正是這樣的一位魏公子手下才會有着這麼一羣“士為知己者死”的士,他們正是因為公子的知遇之恩而做到已死明志的。公子也有偶爾驕傲的時候,但都被門客所勸説,並且及時的改正。在魏國國君安釐王因國家危機請他回去時,他一開始不願歸,在門客分析其中的關係之後歸國。魏公子如此懂得賞識

人才的人,他自己也是十分的有才,在回國不久後聯合五國軍隊打退秦軍,並且收集軍法,編成著作《魏公子兵法》。可以如此有才的一個人,卻因為秦國使的反間計,使安釐王對他有所懷疑,去除他的兵權,最終他飲酒作樂四年,最後病死。不得不説這位連劉邦都十分稱讚的人物死的十分的戲劇性,魏公子不僅自己有才華,而且他還禮賢下士,門客也有才華,這就固然會引起君王的懷疑,因為他個人實力超重沒事,門客實力超重也沒事,但這兩者合在一起,便能在世間帶來一定的影響,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才導致他的哥哥最終懷疑他,去除他的兵權。也許就算秦國不使反間計,安釐王最後也一定會對他有所顧忌。所以這樣一位賢才的公子與其説死在了君王手上,不如説他死在了他自己的賢能上。

《史記》中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讀完《史記》,不由地對司馬遷產生了莫大的尊敬,如果不是他忍辱苟活於世,寫完這曠世鉅作,那麼前人的實際估計會失傳一部分,我們也未必能看見如此精美的故事,也就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我們所匱乏的東西了。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受到的宮刑,不要説寫書了,就連在世上行走都會覺得恥辱,司馬遷卻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了好多年,並完成了這部鉅作,成為一代大家,重於泰山!

讀《史記》有感9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 )。

史記讓我瞭解到了許多故事,如:為人們嘗百草的神農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亂的軒轅氏(黃帝);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射傷齊桓公,但還被齊桓公重用,完成了齊桓公當時的春秋霸業,這體現出了齊桓公的大度,才讓諸侯臣服他;廉頗與完璧歸趙的藺相如故事,藺相如在澠池相會上維護了趙惠文王的尊嚴,趙王讓他當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頗嫉妒,但為了國家利益忍氣吞聲,最後竟讓廉頗主動負荊請罪。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大將軍韓信在少年時因別人威脅,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過一位漂母的恩惠,當上大將軍後不忘報恩,送了那位漂母許多酒菜,還賞給她一千兩黃金。讀《史記》有感

看完《史記》就彷彿看了一步宏偉的歷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不愧是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史記》有感10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漢將李廣,戎馬倥傯,守邊一生。千百年來,人們稱頌你訥口少言,恂恂如常人,但天下仰慕,下自成蹊;人們訝異於你夜來引弓,裂石沒鏃,及居右北平,竟獨力射猛獸;人們敬佩你驍勇善戰,身先士卒,匈奴避之數歲,亦送號曰“飛將軍”。但是,李將軍沙場揚名,卻終身有功而未得一爵,落得自刎於世,讓人深深扼腕——“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也會深感仕途坎坷,伴君如虎。景帝年間,晁錯削藩,七國叛亂,樑王抵抗吳楚,授你以將印。為了大漢,你私接軍印,當時你的心意已不可考,但斬關奪旗,平定叛亂,屢建戰功,也是你一己之力獨挽狂瀾。結果呢?中央與地方諸侯的爭奪嚴酷,你非外戚,又參與其中,景帝自然不悦,封侯之事也只能輪與他人。

如果我是你,我怕不能總是輕兵深入,簡陣駐紮。行軍艱險,只是為了便利安營駐紮,簡化文書簿冊,卻忽視軍吏考績,編制隊列,恐怕也總會讓兵士置身險境之中。你自視甚高,又自恃神勇,多次擲己身陷於敵陣,運氣好,自然斬將立功,但運氣不佳,輕則增兵相救,重則兵敗被俘。脱離了大軍的你,大軍也常不知你所之,故弗從,埋下隱患。那年出雁門擊匈奴,你又孤身入敵陣,結果呢?陣破生致,被胡人得,雖歷經險巇,終得至漢,卻所失亡多,罪至當斬啊!這,如何又能讓你封侯拜相?如果我是你,我將明白,戰爭,並不是只有個人英雄啊。

如果我是你,我會從長計議,摒棄戾氣,忍辱負重,靜待時機,捲土重來。那年兵敗,你贖為庶人,田間飲酒誤了時辰,還至霸陵已是城門緊閉。小吏呵止,輕蔑嘲道:“原來是故李將軍?今天現將軍也不得夜行,何況你這過氣之人?”。你夜宿亭下,埋下仇恨。後來你拜為右北平太守,假意延請霸陵尉,至軍而殺之。仇得一報,又何以服人?你嘗為隴西守,羌人造反,你誘敵招降,本是有功,卻因激憤兇殘,一日之內,欺瞞戰俘,坑殺八百。戰亂已平,但人心難返;你一生戎馬,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卻在花甲之年,戰前失道,你獨自承擔戰敗之罪,卻是因終不能復對刀筆小吏,不堪受辱,引刀自剄。你丟下一班弟兄,卻也永遠失去了征戰封侯的機會。

落魄封侯事,李廣方嗟老。如果我是你,我不知是否會更早心灰,解甲歸田,畢竟功名如糞土,利祿過眼煙;如果我是你,我不知是否依舊征戰沙場,抵禦外敵,畢竟中原故土,已經不能經受鐵蹄的踐踏,以我一人不侯,換江山如故;如果我是你,我不知是否該宅心仁厚,或委屈求全,畢竟戰場殘酷,官場狡詐,出征的.萬户,揚名的幾人?我只想,如果我是你,我一定會跨馬引弓,面朝大漠,怒視塞外,心裏永遠是那個夜半驚弦,裂石沒鏃的青年,不曾再想,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讀《史記》有感11

這段時間,我讀了《史記》這本書。

《史記》是我國古代作家司馬遷完成的一部大型立學著作。書內有各種歷史事件,從黃帝開闢中原大地到商朝/周朝的足跡、春秋時期的戰爭、秦國的興亡,以及漢的建立等。而且書內還有各種歷史人物,如黃帝、晏嬰、勾踐、屈原、蒙恬等等,這些人物在書裏都留下來許多故事。

讀書這本書後,我還有一些感悟。首先,我發現有些國家會抓壯丁強制服兵役,雖然這樣會使國家強大,但是傷害的人很多,老百姓的親人也會因此而家庭破敗。還有,我認為書中有兩種君王:第一種就是盡心盡力治國理政,善待百姓,深受人民擁戴的進取式君王;而第二種就是整天沉迷於歌舞酒色,不理國事,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腐朽式君王。如果是第一種君王治理國家,那麼人民生活的應該都很幸福,受到百姓擁戴,如果是第二種,那麼百姓將會顛沛流離,民不聊生。

在書中也看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也有不同的品質。遇到好的,我們要學習他的優點,讓自己更好。遇到不好的,我們要審慎面對,對照自己身上有否類似的缺點和錯誤,讓自己比以前更加進步。正如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讀《史記》有感12

《史記》是一部震古爍今的史家鉅著。太史公司馬遷以他的妙筆描繪了一個真實、凝重的世界。這個世界裏有傳説中帶着神祕色彩的五帝三王,有春秋戰國諸侯間不斷的征伐,有大秦帝國一統天下,有英雄輩出的楚漢爭雄,有意氣風發的大漢盛世。期間帝王諸候、謀臣良將、義士哲人,演繹着自己的獨特人生,連串成一幅長達三千年的歷史長卷。

他穿越千年時空,散發着奪目的'光彩。歷代文人讀史有感,已著錄書懷,抒發出自己的感慨。項王兵敗垓下,引發後人惋惜,李清照就此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豪放詩句;秦始皇焚書坑儒,激起後人的譏諷,章碣發出了“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的感慨;賈誼懷才不遇,令不少讀書人產生共鳴,李商隱道出了”可惜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無奈。

作為史書,《史記》開創了紀傳體,“其文直,其實垓,不虛美,不引惡”的精神廣為後人流傳。魯迅先生曾平史記為“史家無絕唱,無韻之離騒”。

《史記》這本書需要我們慢慢的去品味,才能體會出其中的經典。

讀《史記》有感13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中我們能全面地看清自己。這是我讀了《史記》後最深切的感受。

《史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之首這部史詩鉅著的作者便是後來成為世人皆知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編寫《史記》的初衷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意思是説,重視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瞭解歷史變更的道理與規律,探求歷史是如何變化的,最終抒發自己對歷史的感慨。

剛開始讀我就愛不釋手了,心想:原來我們古老的中國名人軼事還真不少哩。其中的故事豐富,人物栩栩如生。有華夏民族的由來、堯舜禹的.傳説、夏朝的建立。還有那暴虐的商紂王和英勇的周武王。不僅如此,書中還有無數名將英豪:善戰的衞青,驍勇的李廣......以及各方人才:神醫扁鵲,才子賈誼,文人相如,通史張賽......

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將相之和,誓同生死,講的是趙國優秀的將領廉頗與上卿藺相如的故事。廉頗驍勇善戰,為趙國打下了一片江山,趙王任命他為上卿。藺相如本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趙慧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國也想要,做了個交易。但卻找不到可以去回覆秦國的人,繆賢推薦了藺相如,藺相如用智謀和勇氣保全了和氏璧,最終“完璧歸趙”。做了大夫。後來又做了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甘心位居他下揚言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藺相如此後處處避開廉頗。門客韓勃實在看不下去了,規勸藺相如。藺相如卻説:“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我不與廉頗爭鬥是為趙國着想啊!”廉頗得知後,羞愧不已,揹着荊條來“負荊請罪”。 他們倆終於和好了成為生死與共的朋友!

寬容是一種境界,為他人着想,為自己祖國着想更偉大。寬容的美德能夠震撼人心。寬容表示: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有時我犯了一個小錯誤,媽媽心裏很清楚,並沒有指證我,罵我,而是透過另外一個事來告訴我這個不應該這樣做或道理。我以前喜歡邊看書邊看電視。爸爸説了我很多次,我不聽。媽媽有時會抽查我看書的情況,我總是支支吾吾。媽媽也愛看書,我也學她抽文中一些人物的對話問她是在什麼情況下説的,她一次性就描述出來了,我很慚愧。媽媽的寬容讓我明白做每件事都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否則便會沒效率,事半功倍。

《史記》教會我做事的道理,還領略了歷史的無限魅力,讀懂歷史,愛上歷史,從歷史人物身上學到知識,體驗到生活的真諦。

歷史如明鏡,照亮自己,照亮前程。

讀《史記》有感14

今天讀了史記中的一個故事,內容如:姜子牙家住南陽,從小家境敗落,可他人窮志不短,從小刻苦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希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姜子牙經過四十年的苦修,直到七十二歲時才出山,但是因為年紀大,一直是懷才不遇,因此,經常受到妻子的奚落與冷嘲熱諷。

於是八十歲的他平日裏除了熟讀兵書外,還經常到河邊釣魚,但是他釣魚卻很特別,他用的魚鈎是直的,所以三年下來沒有釣到一條魚,鄉親們看到都很奇怪,都感到姜子牙不是一般人,便到處傳揚他的故事,久而久之,姜子牙的大名便傳到了西伯侯的耳朵裏,求賢若渴的西伯侯便把姜子牙請進了宮中,並拜他為國師,協助他治理國家。於是姜子牙也就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

後來,西伯侯逝世後,他的兒子周武王繼位,武王繼承父親的遺志,拜姜子牙為國師,並稱他為“尚父”。姜子牙也不該初衷,繼續全力輔佐周武王。有一天,武王請教姜子牙,想要輕罰,而又想樹立權威,想少施行一些賞賜,而又能使人們從善,想少頒佈一些政令法規,又都能規範行事。怎樣做才能實現呢?姜子牙就説:“能做到殺一個人而能懲戒上千人,賞賜一個人而能激勵上萬人,這樣做才是個有道明君。”周武王聽後茅塞頓開,照着姜子牙的話去做,賞罰嚴明,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周軍大敗商軍,取得了勝利。由於姜子牙在周商對戰中功勞最大,武王就把姜子牙封到了齊地,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齊國後來也就成了春秋戰國時的“五霸七雄”之一的強國。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史記》。《史記》記述了上至傳説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前122年,共約三千年底歷史,《史記》分為十二世紀(記歷代皇帝的政績)、三十世紀(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的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十表(大事年表)史書(記各種典章制度)。

在這本書中,最令我佩服的`是扁鵲。

扁鵲這天來到虢國正好趕上太子“去世”了。他去看了看發現太子只是得了“屍厥”,這種病呼吸微弱,讓人誤以為人死了。於是他用針刺中太子的百會穴,又做了燙藥。不一會太子便活了過來。扁鵲的醫術太高了,可想他在成為名醫之前下過多少功夫啊!

令我佩服的還有荊軻。因為秦軍馬上殺入燕國,所以太子丹讓荊軻區刺殺秦王荊軻毫不猶豫立即趕往秦國。佯作獻地圖給秦王。地圖展開後,荊軻準備行刺,可秦王身藏寶刀,一下殺了荊軻。我要學習荊軻的勇敢

我在這本書中最討厭一個人。

一天周幽王在後宮發現了一個豔茹桃李的女孩。便與她日夜廝守。然而這個女孩進宮後就沒笑過,於是他點燃烽火,各諸侯以為京城又亂賊,於是領兵馬火速救駕。

褒女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禁不住嫣然一笑。他為了讓褒女一笑,竟戲弄諸侯,可恥,三千年的歷史浩如煙海,值得我們銘記的人和事太多太多。

有寧死也不肯過江東的楚霸王;有孤高傲視滿懷楚地蒼生,寧可葬生魚腹也不願追誰流俗的屈原……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歷史,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做對人們有用的人。

讀《史記》有感15

在寒假裏我讀了《史記》,它讓我認識了許多人物,有開始發展農業、嘗百草的炎帝;有打敗蚩尤的黃帝;有無惡不作的商紂王;還有愛護百姓的周武王;還有力大無比的.項羽和原先是潑皮無賴,最後成就了一代霸業的漢高祖劉邦。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黃帝,他在討伐蚩尤的時候,第一戰打得蚩尤的軍隊落花流水的時候,蚩尤使用了迷霧,黃帝的軍隊摸不着方向,便撤退了,回到營中,黃帝的軍師風后便向黃帝説:“為了防止蚩尤再用障眼法,我軍可以造出一種指明方向的車。”黃帝立刻叫風后在三日內造出來,否則按軍法處置。風后心想:我真是言多必失。風后造出了指南車(指南車就是司南的前身),車上有個木頭做的小人,手指向南方,而蚩尤的軍隊就在南方。第二戰,蚩尤果然又用迷霧,可指南車早已在黃帝的軍隊的最前方,將士們都知道蚩尤軍隊的方向,一路上勇猛殺敵,蚩尤的部隊早已被殺的落花流水、潰不成軍。黃帝的軍隊乘勝追擊,並在今河北省涿鹿縣一帶擒殺了蚩尤,平息了戰亂,統一了天下。

《史記》告訴了我們西漢和西漢之前的歷史,告訴了我們古代皇帝的賢明和暴力,你也來看一看《史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