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史部 > 史記

史記的讀後感【薦】

欄目: 史記 / 發佈於: / 人氣:1.46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記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記的讀後感【薦】

史記的讀後感1

《史記》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本書,雖然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閲讀過,但對於書中的很多歷史故事和人物,我們都耳熟能詳了。而作者司馬遷更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他因為得罪漢武帝遭受宮刑,殘疾並沒有打倒他,在獄中,他完成了自己的曠世著作——史記!

最近我粗讀了史記中的一些故事,而最讓我喜歡的是楚漢之爭和項羽本紀。楚漢之爭是講述劉邦帶領的漢軍和項羽帶領的楚軍搏殺和奪取江山的故事。一開始劉邦被打得滿地找牙,節節敗退,項羽本身也因為武藝高強、善於統兵聞名於世,因此在楚漢之爭的國中期階段,一直都是項羽佔據上風。在這個時候,故事發生轉折,項羽中了離間計不再信任謀士范增,可以説是自掘墳墓,范增病死後,劉邦的統帥韓信開始反攻,讓項羽吃了大虧。讀到這裏,我徹底為項羽的無腦而感到悲哀,他雖然有貴族的氣節和精神,但優柔寡斷和刻薄寡恩也讓自己失去了戰機和人心,而這些是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需要十分注意的。後來在垓下之戰中,劉邦項羽對峙很久,結果項羽再次中計被困,最後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漢軍已掠陣,四面楚歌聲”,每當我想起這句詩,就為虞姬的死感到可惜,她是多麼好的一個女子啊,有傾國傾城的美貌,還有以身殉夫的氣節,在那個時代,是值得所有人讚揚的。

另外,我還要讚賞一下韓信,他出生貧寒,但志向遠大,並沒有因為這些困境而放棄理想,最終成為了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我要像韓信學習,勵志遠大!

史記的讀後感2

《史記》是西漢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造的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它不僅是一部歷史作品,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史記故事》裏選的故事都是《史記》的精華。從傳説中的皇帝到西漢的武帝,按時間順序寫的。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也為我們瞭解歷史打開了一扇門。

這本書有130篇文章,52萬多字。這本書也創造了傳記史書的形式,對後世的正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耐人尋味的故事被編織成代代相傳的歷史記錄。

司馬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很傳神,性格鮮明,語言生動,文字優美,讀着讀着,彷彿心情很美。隨着劇情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改變。以英雄之樂為樂,以英雄之憂為憂,感受英雄之情。輕鬆幽默的語言和扣人心絃的情節,似乎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史記》年,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稱霸全國的情節。屢戰屢敗,終於橫掃六國舊勢力。因此,朝鮮滅於前230年,魏滅於前225年,楚滅於前223年,燕、趙滅於前222年,齊滅於前221年,從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通過《史記》,我對中華民族的起源和歷史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也瞭解了做人的道理,歷史人物的偉大成就,一些歷史典故,一些歷史事件的背景和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的深遠歷史影響。

史記的讀後感3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我將司馬遷的著作《史記》翻閲了一遍。它讓我知道了維護一個國家要花多少心血有的國家一向和平,但是因為國臣整天沉迷於酒色從來不管國家政策,最後導致國家滅亡。要知道你一旦成為了一國之王不是隻顧享受生活,而是讓國家強大起來不讓別國小看,否則總會有一天你的國家會有滅亡之日。

在楚莊王的故事裏就有這樣一個問題:有一隻大鳥身披五色羽毛,停在城外的高坡上,三年時間內,不飛不叫,這是什麼鳥?楚莊王就是楚穆王的兒子,自從他繼承王位後國家大亂自己卻享受着高尚的生活每天不是打獵,就是和美人飲酒作樂過得逍遙自在。伍舉應該是莊王的大臣,剛剛的問題就是伍舉考驗莊王,讓他從此改掉壞毛病可莊王不聽勸阻依然照舊。不久大夫蘇從説楚國即將滅亡把莊王大怒命令將他趕盡殺絕。可蘇從一句話將莊王從此改過他説:“莊王想有楚國所有財富,有那麼多時間打獵,喝酒不如管管正事,如果您不聽勸告,到時候想做個百姓都難。”莊王聽後將所有無關的樂器都全部扔掉開始與大臣們一起討論讓國土強大起來,終於楚國成為了強國之一。

這是一本關於歷史的書,雖然有些詞語至今還未能理解透徹但至少能讀出些與學習上有着密切的關係:學習就像一個國家,如果你不專心國家就會滅亡;如果你專心了,你的國家就會強大起來。

史記的讀後感4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通向成功的要訣。英國哲學家培根曾在《論學問》一文中説道:“有些書可供一賞;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分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説,有些書只要讀讀它的的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過於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分書應當全讀、細讀、勤讀”因為,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穎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史記》應該屬於不多的那一種,當可全讀、勤讀且用心去讀。

讀了《史記》我發現:許多成語、典故、膾炙人口的古人軼事原來都出於《史記》。如皇帝的傳説,一笑千金的故事,完璧歸趙,將相和的典故等。至於“明禮”的起源,《史記》説,禮是由人產生的。人生來就有慾望,慾望得不到滿足,那麼就不能沒有怨恨,怨恨到沒有分寸限度時就爭鬥,有了爭鬥就混亂了。古代聖賢厭惡這種混亂的場面,因此制定禮儀用來調養人的慾望,滿足人的要求,使人的慾望不在企圖佔有物質方面,物質也不因為滿足了慾望而顯得缺少,物質和慾望二者相互協調才能長久共享,這就是禮產生的緣由。《史記》説,音樂是人的心理活動,聲音是音樂的形象,文采節奏是聲音的修飾。致力學習音樂用來陶冶心性,那麼平易,正直,慈愛,誠實的情操就會油然而生。

太陽底下無新事。當代正在發生的事,有幾件在古代沒有發生過呢?幾千年來,國家的興衰治亂,人民的悲歡離合,朝代的更迭變換,文化的興廢傳承,不知演變了多少次。如果你想具有一雙慧眼,把世界看得更透一些。我勸你還是多讀一些歷史知識吧。

史記的讀後感5

一天夜裏,被處以宮刑的司馬遷高興的舉起一本書一蹦三尺高,喊道:“耶,這部劃時代的歷史著作完成啦!”

那以,司馬遷所説“劃時代的歷史著作”是什麼呢?它就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故事。

史記故事講述了三皇五帝時期至漢武帝太始二年的歷史。書中講述了許多偉大的人物,有敢於進諫的趙盾相國,有鐵面無麼的孫武大將,還有卧薪嚐膽的越王色踐……書裏還講了一些“出名”的人物,有性情殘暴的商紂王,有荒淫無度的晉靈公,還有奉承拍馬的奸臣屠岸賈……

《史記故事》不光為我國保存古代歷史,還救了它的作者司馬遷的性命呢!公元前99前,漢武帝派人攻打匈奴,其中的李陵因遭遇重兵包圍投降匈奴,司馬遷為李陵説了風句公道話就被打入大牢並處以宮刑。原本遭遇意外打擊的司馬遷想一死了之,但因為《史記故事》沒有完成,所以司馬遷要活下來並完成這本書。如此看來,《史記故事》可是立了大功呢!

讀了這本書,我感慨萬千。自古以下,朝廷大臣有好有壞,好的有百里傒,蹇步,趙盾等等:壞的,有虢石父,屠岸賈,費無忌等等。自古以來,都是壞人多,但是,壞人也有他的功勞,如果沒了壞人,那我們只會在帝王的統治下生存,而不像現在,人人平等!

史記的讀後感6

“寒假期間,除了閲讀優秀的散文和小説外,大家不妨讀讀司馬遷的《史記》,它既可作為歷史着作、人物傳記來讀,也可作為散文典範來欣賞。”昨日,在武昌民主路新華書店,湖北大學文學院的蔣方教授,為熱心的讀者介紹了《史記》的幾種閲讀方法。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歷代王朝修撰國家正史都取法於此。蔣方説,它表現的是真實的人物和事件,採用的卻是文學的結構方式和語言模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史記》又是一部傳記文學著作。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語言大師之一,他撰着的《史記》語言準確精練,通俗傳神。”蔣方建議,如果把它當歷史着作來讀,大家最好讀全本,瞭解從傳説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期上下三千年的歷史;如果作為人物傳記和散文經典來欣賞,則可挑選不同的選本閲讀。

目前,書市上的《史記》選本很多,比較典型的有張大可的《史記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其學術性較強;鄭權中的《史記選講》(中國青年出版社),通俗易懂;王伯祥選注的《史記遜(人民文學出版社),精選了多篇描寫生動的人物傳記,注重學術性和文學性。

蔣方説,《史記》內容豐實,結構宏大,作為中學生而言,不妨先閲讀其中的《項羽本紀》、《廉頗藺相如列傳》等,如有興趣,再通讀全書。

史記的讀後感7

這幾天,我讀一本關於歷史記載的書,名叫《史記》。《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 他記載了從炎黃時期到漢武帝時期共約三千年間的政治,文化,經濟等重要歷史。我發現,《史記》,它雖然是記載古代歷史的書,但不枯燥,語句十分優美,易懂。

《史記》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品。史記共有一百二十六卷。分別記述了許許多多懲惡揚善,捨己為人精神的故事。通過查資料,我知道了《史記》包括“本紀”、“世家” 、“列傳”和“書” 、“表”,共計一百三十篇,五十萬字。

《史記》中,有一個故事讓我很感動。是《五帝本紀·大禹制水》的。在堯帝在位時,就經常發生水災,堯帝就派大禹去治水,大禹接受堯帝交個他的任務後,下決心不解除水患就不回家。大禹在治水時,和老百姓一起開鑿大山,並不擺當官架子。在大禹治水的三十年裏,多次經過家門,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説。一次,他的 妻子生下一個兒子,大禹很想進去看一看兒子,可一想到沒完成的任務,昂首走過了家門。我真佩服大禹那勤勉不息的精神,為了治好水災,三次經過家門都不進去。大禹的手指甲都被磨光了,手和腳都長滿了繭,走起路來都痛。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我國曆史學,和文史學史上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只言 ”的偉大著作。我想:這麼好的一本關於歷史記載的書,一定深受讀者喜愛吧。事實也如此。

《史記》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我們應該都閲讀這類的書,瞭解更多歷史記錄,故事,增加讀歷史的認識度。查完資料,知道了那麼多以前我不知道的知識,我更加喜歡《史記》這本書了。

史記的讀後感8

讀《史記》我總會想到這一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用自己餘生寫成了這本流傳千古的史書,他用《史記》想未來的人們證明了中華民族在古代的輝煌昌盛,以及文明的發達。是這本書也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在此書中上有三皇五帝,下寫秦到漢朝的故事,我雖然討厭秦始皇的霸權,但卻喜歡漢武帝劉徹那堅忍不拔,野心勃勃的信念。在此書中,我認識了許多英勇的將才,例如:周亞夫、李廣、衞青、霍去病。這四個人都是漢文帝至武帝時的名將,尤其是周亞夫。

周亞夫治軍一向嚴謹。皇帝的車架去了,連門口的士兵都要去過問,盤查,這樣的將才,匈奴怎可輕易進犯。周亞夫曾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一吳王劉濞為首的七王之亂,可見其英勇。

再説李廣,李廣一生只為國家,得到的獎賞自己從來不要,他的箭法極高,有着“飛將軍”的稱號,百步穿楊對他來説簡直就是探囊取物一樣簡單。匈奴人十分渴望他能加入匈奴陣營。可他卻從來不幹這種賣過的恥辱。

衞青和霍去病,他們是舅舅和外甥的關係,衞青早期就立下了赫赫戰功,他的外甥霍去病也不遜色。初出茅廬就捉住了匈奴首領單于的叔叔,獲得了冠軍侯的稱號。後來更是舅舅和外甥各領人馬與匈奴相抗衡。為打敗匈奴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內容,希望每一位中國人都來讀一讀。

史記的讀後感9

《史記》是國內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伴隨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年代。各個年代的背景特點;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不用出門的歷史旅遊,領略了那個年代的所有,回顧了各種讓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領會了當時大家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無聲無息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常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漲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的讀後感10

寒假,我看了《史記》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感受很深。

這本書的作者是司馬遷,它用一個個故事,講述了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劉邦建立很漢王朝的五百年間,社會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變化。其中讓我感受很深的是田忌賽馬的故事了這個故事講了田忌和齊王一起賽馬,馬按奔跑速度分為上中下三等,由於齊王的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三場比賽都失敗了,但是他的好朋友孫臏説,我有辦法讓你取勝。孫臏先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輸了第一場,接着又讓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第二場贏了,最後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贏了第三場。田忌二比一贏了齊王。同樣的馬,只要改變出馬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從而體現出孫臏的聰明,機智。還有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趙王得到一塊和氏璧,秦王説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擔心有詐,就派足智多謀的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去秦國交涉,到了秦國後,藺相如知道秦王是假意用城換璧,就冒着生命危險,把璧騙到自己手裏,並偷偷讓人把璧送回趙國。從這個故事,我又感受到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臨危不懼的品質。

通過看這本書,我瞭解到了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歷史、文化,增長了我的智慧,我也被司馬遷這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嘔心瀝血寫出《史記》這本書的精神所感動。

史記的讀後感11

假期裏,我從《少年讀史記——帝王之路》這本書中汲取了營養,領略到了歷代英雄的氣概與豪邁,也從他們的事蹟中悟出了很多道理。

書中“四面楚歌”的故事最吸引我。因為項羽不聽范增的勸告,使得劉邦有機會利用陳平進言的離間計造成項羽與范增不合,缺兵少將的項羽無可奈何,最終落得落荒而逃的下場。“四面楚歌”的故事不禁讓我想到了自己。

一個星期天,我和哥哥在小區裏踢足球,爸爸看見了,連忙走過來對我們説:“小區裏不要踢足球,容易踢到車子或玻璃。”我和哥哥嘴上答應着“知道了,知道了”,可爸爸剛一離開,我們就又偷偷踢了起來。沒踢幾下,只聽見“砰”的一聲,我們把一輛車的尾燈踢碎了!最後我們只能向父母要錢賠償了車主。我的心裏充滿了悔意,要是當初聽了爸爸的勸告,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唉……

作為班長,我的學習成績一直令人滿意,也正是因為成績還不錯,我忽視了自己的行為習慣,總喜歡在課堂上和別人聊天,對此,老師專門找我談話,記得老師曾語重心長地説:“你雖然成績好,可是如果在紀律上不能認真遵守,又怎麼能在班級中樹立威信呢?”聽了老師的話,我想到了“四面楚歌”的項羽,這次一定要聽老師的勸告,改掉缺點!從那天起,我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再在課堂上聊天。果然,老師們都説我進步了,在班幹部選舉中,我也再次被選為班長。

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好好做人,腳踏實地做事。《少年讀史記——帝王之路》這本書中的事例讓我明白了,從古至今,不管是令人敬仰的帝王,還是我們新時代的國小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聽得進勸告,不要自以為是,一意孤行。

史記的讀後感12

《史記·留侯世家》主要寫的是劉邦的謀臣張良的一生,順便還簡單寫了張良的繼承人張不疑的情況。

本篇寫了張良與黃石老人、張良與項伯在鴻門宴的表現、張良建議漢王焚燒棧道以安項羽的心,張良勸劉邦暫不分封、張良建議建都關中、張良為太子出謀保住繼承權,等,許多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看完了感覺張良還真是一個諸葛亮式的人物,特別善於出謀劃策,正如漢高帝言:“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只是張良與黃石老人的故事有點離奇,杜撰的吧?

總之,張良個性有點神祕,年輕時曾謀刺秦始皇,失敗後被追捕更名改姓躲藏於下邳,十年後陳涉起兵反秦,天下紛爭,張良在準備跟隨景駒的途中遇到劉邦,以精通太公兵法得到劉邦賞識,從此跟隨劉邦。這時候張良是20多歲呢還是30多呢,文中未交代,已經開始表現足智多謀、老謀深算的特點,從他協助劉邦攻打堯關一事就可以看出來,而且自他跟隨劉邦以來所出的計策就沒有失敗過,真神人也,比諸葛亮還諸葛亮。

但由於體弱多病,張良在劉邦打江山時未立戰功,在劉邦坐江山時也未象蕭何一樣出任相位參與治國,不過也避免了像蕭何一樣飽受猜疑裝模作樣。全文看完,看不到有劉邦或呂后對張良有一個字的詬病,看到的只有對他的賞識與感恩,這對於像劉邦、呂后這種人,真異數也。世界真奇妙。不過,仔細想想,韓信、蕭何等追名逐利之徒怎能與張良這類世外高人相比呢?

史記的讀後感13

在星期五的中午,老師吩咐班長吧最後那一本書發下來,我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哪本書是什麼樣子的。過了幾分鐘終於到我去領書看了,我馬上翻開目錄,裏面的內容非常多,我心想,讀那麼多小故事,看來我的閲讀會提高很多。

我一回到家馬上翻開書一個字一個字認真的看了起來,最讓我覺得好看的地方那就是第一篇小故事了,那就是——《堯謹慎取材》這個小故事。裏面寫了:陶地的首領堯年老的時候,想挑選一位德才兼備的人來繼承帝位,他想不到要選誰,他問大臣們:”誰最適合繼承我的帝位。“大臣們説了一個又一個,堯還是不滿意,大家一起説:“民間有一個年輕人,他叫虞舜,人們都説他很不錯,説不定他可以。”堯説:“這個人我聽説過。他是不是又孝順有賢名?”“不錯。”一位大臣説,“他的母親和父親還有弟弟一直想法害死虞舜,反而他不記仇,還孝敬老人,把家裏治理的井井有條。”堯聽了這番話,心想讓虞舜來繼承帝位吧。堯還是不放心,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看他怎樣對待她們,他不像有些人因為他們尊貴而嬌寵她們,而是讓她們像普通人一樣讓他們做家務。堯覺得他做得很對,所以堯送給他穀倉和一把琴。父親又想法把虞舜害死,但還是沒成功。堯最後把帝位繼承給了虞舜。虞舜果然不負眾望,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歌頌的好帝王。

這本書既好看又生動有趣,你們可以看看。

史記的讀後感14

作為一箇中國人,理所當然要讀一些和祖國有關的書,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史記》。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説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敍述了我們中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聽人們説,《史記》是中國的第一部“正史”,自從這次以後,歷代“正史”的修撰從未斷絕,這便匯成了一條用文字記載的歷史長河。

我很佩服《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他不怕艱辛,由頭有尾地寫完了我手中的這本“正史”:《史記》。這令我非常驚訝,現在我們的條件這麼好,可很少有人能幹成這樣的事,何況古代人沒有電腦,我真覺得我們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同樣是中國人,為什麼古代人比現代人好呢?

《史記》這本書裏最令我感興趣的就要數寫禹的“夏本紀”了。因為我們以前學過一篇課文:《大禹治水》。我以前覺得這是傳説(傳説中大禹復活的那一段是假的),可讀了以後,才發現這是真人真事。

通過閲讀,我腦海中的一些傳説已化為現實,比如:大禹治水、卧薪嚐膽等;通過閲讀,我明白了一些成語故事,象: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通過閲讀,我也認識了一些好朋友,如:秦始皇、孔子、項羽等英雄好漢和傳奇人物。《史記》這本書充實了我的大腦,改變了我對一些人或事物的看法,也讓我深入地瞭解了咱們中國歷史文化的魅力。

多讀書,讀好書,這是我對自己讀書的要求。我覺得《史記》是一本“合格”的書,上面的語句不難懂,我推薦大家讀它。

史記的讀後感15

今天,我讀了司馬遷《史記》中的小故事:趙國名將趙奢兒子叫趙括,此人學習兵法,談軍事。連父親也不眼裏。但趙奢看出了趙括的弱點。果然不出所料,在秦趙長平之戰時,趙括抗四十萬趙軍,自己也落得個亂箭穿心的下場,這後人所説的“紙上談兵”。

故事我們:死讀書,讀的書應該把知識,將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付諸行動。

實踐,我們對書本上的道理真正領會,比如登山,可以設想別人對你説登上山峯時是如何的”一覽眾山小“,你不容易體會到,你的間接體驗。再如讀書人和常年在山上打柴的樵夫比登山,讀書人沒有親身實踐,一到山上就分不清東南西北,滿腹知識也毫無用處,但樵夫就不同,他經常上山,熟悉山上的,他上山就好似上山打柴一可望而及輕而易舉不費力氣,此大的區別。

在我們人類文化發展中實踐也起了的作用,富蘭克林雷電的一例。他小時候,聽他父親説雷電是上帝在懲罰,於是富蘭克林便想上帝在懲罰哪個可憐啊?可為在夏天發怒而冬天不發怒呢?於是立志要解開祕密,富蘭克林長大後得知雷電是摩擦而成的,上帝在發怒,,請你想想:要富蘭克林做個實驗死讀書,他讀到的“上帝發怒”的答案,人類也會晚些得知雷電的祕密,還在渾沌的世界裏,實踐是。

知識從而離不開身體力行的求索,讓我們感受趙括“紙上談兵”的前車之鑑,在學習的過程中科學使用大腦,善於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