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唐朝的歷史小故事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81W

雖然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是現代化的歷史教學要求教育工作者採用具有時代性的年輕化教學方式,作為傳授歷史知識的主要載體之一,歷史故事承擔着傳播年輕的歷史教學的重要使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唐朝的歷史小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唐朝的歷史小故事

唐朝的歷史小故事篇一:武周時期

高宗中期以後,政權逐漸由皇后武則天掌握。武則天原為太宗時期的才人,太宗死後被高宗招入宮中。她在權力鬥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后,史稱“素多智計,兼涉文史”。656年起,高宗因身體原因,許多政事都逐漸交給武則天處理,武則天成為最高統治者之一,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去世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因為與中宗不合,武則天不久將中宗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平定徐敬業的反叛後,於690年廢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即武周,定都洛陽(號稱神都),改立李旦為皇嗣,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則天掌權與稱帝的期間,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均田制的繼續推行發展農業生產;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開創出殿試和武舉。武則天打擊自北周以來的關隴集團,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時稱“北門學士”,很多是來自關東與江南的士人。並且大力提拔人才,如狄仁傑、張柬之、張仁願、姚崇等名臣將領。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當時佛教大興,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

神龍元年(720xx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后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后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后,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20xx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后立温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也稱唐殤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協助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唐朝的歷史小故事篇二:貞觀之治

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為了皇位而鬥爭,620xx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深知形勢,於是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即唐太宗。

唐太宗即位後,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羣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同時,留心吏治,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促進了民族關係的融合,穩固邊疆,太宗則被四方諸國尊為“天可汗”。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局面,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唐太宗晚年,為太子的問題而煩惱,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鬥,結果太宗廢掉他們二人,最後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世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他們君臣都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太宗訓令納諫、愛民。

唐高宗即位時即對羣臣宣佈:“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太宗訓令崇儉,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攻滅高句麗、百濟、佔領了朝鮮半島的大部分地區),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户,增加到380萬户,由於隋煬帝濫用民力,及之後隋末唐初長達十幾年的戰亂導致唐初人口鋭減),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另外,他在位期間,唐朝的領土最大。

唐朝的歷史小故事篇三:唐朝民間音樂的發展

隋唐兩代,政權統一,特別是唐代,政治穩定,經濟興旺,統治者奉行開放政策,不斷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晉以來已經孕育着的各族音樂文化融合打基礎,終於萌發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誌的音樂藝術的全面發展的高峯。唐代宮廷宴享的音樂,稱作"燕樂"。

隋、唐時期的七步樂、九部樂就屬於燕樂。它們分別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國的民間音樂,主要有清商樂(漢族)、西涼(今甘肅)樂、高昌(今吐魯番)樂、龜茲(今庫車)樂、康國(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樂、安國(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樂、天竺(今印度)樂、高麗(今朝鮮)樂等。其中龜茲樂、西涼樂更為重要。 燕樂還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據白居易的《立部伎》詩,坐部伎的演奏員水平高於立部伎。風靡霓裳羽衣舞一時的唐代歌舞大麴是燕樂中獨樹一幟的奇葩。它繼承了相和大麴的傳統,融會了九部樂中各族音樂的精華,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結構形式。見於《教坊錄》着錄的唐大麴曲名共有46個,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為着名的皇帝音樂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風格,為世所稱道。

着名詩人白居易寫有描繪該大麴演出過程的生動詩篇《霓裳羽衣舞歌》。 在唐代的樂隊中,琵琶是主要樂器之一。它已經與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無幾。現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還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點。 受到龜茲音樂理論的影響,唐代出現了八十四調,燕樂二十八調的樂學理論。唐代曹柔還創立了減字譜的古琴記譜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唐代末年還盛行一種有故事情節,有角色和化粧表演,載歌載舞,同時兼有伴唱和管絃伴奏的歌舞戲。大面、踏搖娘、撥頭、參軍戲等這已經是一種小型的雛形戲曲。 文學史上堪稱一絕的唐詩在當時是可以入樂歌唱的。當時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詩為快;詩人也以自己的詩作入樂後流傳之廣來衡量自己的寫作水平。 唐代音樂文化的繁榮還表現為有一系列音樂教育的機構,如教坊、梨園、大樂署、鼓吹署以及專門教習幼童的梨園別教園。這些機構以嚴密的考績,造就着一批批才華出眾的音樂家。

Tags:唐朝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