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唐朝的歷史故事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29W

歷史故事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也能培養學生的史學思想與歷史思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唐朝的歷史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唐朝的歷史故事

唐朝的歷史故事篇一: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也稱天寶之亂,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發起反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少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次年十二月叛軍攻入首都長安,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遙尊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税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徵税。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唐朝的歷史故事篇二:會昌中興

會昌中興是唐武宗在位期間的治世,由於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鑑於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

經濟上,禁止官吏經營質庫業,不準與民爭利,以改善政府機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會昌五年赦文:“古代享受俸祿的家庭,僅僅實用俸祿就好,不和別人爭奪就業的機會,這樣大家都可以獲利,每一户人家都可以自足。如果知道有人既做官有做商人放置高利貸,與老百姓爭奪利益。今後將會被禁止。仍委御史台察訪上奏。”當然,官吏私營高利貸業,影響了政府的高利貸收入,很有可能是武宗下敕斷禁的主要原因,但此舉至少在客觀上有廉潔官僚隊伍的作用,會昌年間,唐代的户口比安史之亂期間增加了一倍多,人口也逐漸出現了恢復的趨勢。

外交方面,公元841年(會昌元年)七月,敕:“歸國新羅官、前入新羅宣慰副使、前充兗州都督府司馬、賜緋魚袋金雲卿,可淄州長史。”

公元842年(會昌二年)九月,契丹酋屈戍始復內附,拜雲麾將軍、守右武衞將軍。於是幽州節度使張仲武為易回鶻所與舊印,賜唐新印,曰“奉國契丹之印”。

同年,吐蕃贊普卒,十二月,遣論贊等來告哀,武宗詔以將作少監李璟弔祭之。南詔遣使來朝貢。

公元844年(會昌四年)二月,黠戛斯遣將軍諦德伊斯難珠等人入貢,言欲徙居回紇牙帳,請發兵日期和集會之地。武宗賜黠戛斯可汗詔書,喻意如今秋可汗擊回紇、黑車子時,朝廷當令幽州、河東、振武、天德四鎮出兵要路,邀擊其逃亡之眾。然後,即依回紇舊例,冊命可汗。

公元846年(會昌六年)正月,南詔、契丹、室韋、渤海、牂牁、昆明等國遣使入朝。十七日,武宗於麟德殿接見各國使者。廿三日,渤海王子大之萼入朝至長安。

唐朝的歷史故事篇三:元和中興

元和年間,政府財政情況有所好轉,同時吐蕃勢衰,各地藩鎮在長時間的戰亂中實力也有所削弱,藉助這大好形勢,唐政府“以法度裁製藩鎮”,陷於強藩多年的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區又歸中央政府管轄,唐王朝復歸於統一,史稱“元和中興”。

唐憲宗納宰相杜黃裳之議,征伐不服之藩鎮。

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利用藩鎮間矛盾,取消宦官監軍。

元和元年(820xx年),先以高崇文討平劍南西川節度使劉闢,旗開得勝。

元和八年(820xx年),魏博節度使田季安死,田興受鎮兵擁護掌權,中央任命為節度使,遂歸順中央,賜名田弘正。

元和九年(820xx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割據申、光、蔡三州,憲宗發兵近九萬人進討,久戰無功。十二年(820xx年),任命宰相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負責統帥全軍。憲宗派李愬討平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申、光二州守軍亦降。後橫海節度使程權奏請入朝為官,朝廷收復滄、景(治今河北景縣東北)二州。

幽州(今北京)劉總上表請歸順。成德鎮上表自新,獻德、棣(今山東惠民東南)二州。

貶昭義節度使盧從史為驩州司馬。

元和十四年(820xx年)二月,劉悟殺節度使李師道降唐。淄青李師道亦平,收復淄青十二州。成德王承宗、盧龍劉總相繼自請離鎮入朝,藩鎮割據的局面暫告結束。

元和十五年(820xx年),成德鎮王承宗病死後,其弟王承元上表歸降。

自廣德(唐代宗)以來“垂六十年,藩鎮跋扈河南北三十餘州,自除官吏,不供貢賦,至是盡遵朝廷約束”的局面,至此大致結束,史稱“元和中興”。

“元和中興”是舊史家對唐憲宗統治時期重振朝綱的讚譽之辭。然而,只要我們稍稍注意一下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就會發現,所謂的“中興”實際上並無多少復甦發展的成分,與“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相去甚遠,與前後數朝相比也沒有明顯起色。唯一令世人感到揚眉吐氣、讓史家為之叫好的就是在打擊藩鎮、壯揚國威方面所取得的一定成就,尚有“中興”可言。而這方面成就的取得是與宰相李絳密不可分的。

Tags:唐朝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