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子部 > 雜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欄目: 雜家 / 發佈於: / 人氣: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了凡四訓讀後感1

我是從7月份開始學習《了凡四訓》的,這本書讓人讀後受益匪淺,它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份的內容。目前,我所在的組學了前三個內容,積善之方還在學習之中,尚未讀完。

前言部分介紹這本書是的內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等於佛經。所以從中認識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讚歎的。還讓我懂得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以及改變命的方法,命運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恆的努力實現的。我覺得改過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養性,從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純淨。善良,不起絲毫的妄念,順從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讓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我們要管好自己的這顆心,不管在心裏種什麼種子,都可以開花結果。我想把福德種在心裏,把寬容種在心裏,把慈悲種在心裏。在工作當中,要經常檢討自己,當工作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決方法,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

最後,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樹木有了根,自然能夠成長開花結果。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學習這本書,並按照古聖先賢地教育理論來教育自己的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加和諧美好。

了凡四訓讀後感2

這個星期我讀完了《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 書中 ,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問和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這裏主要説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從醫,學醫可以養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雲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雲南人, 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孔先生告訴了凡先生命裏為官,並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趕考,結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後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聖人,哪裏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税負,關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後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四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説樂於助人,好施捨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後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

了凡四訓讀後感3

《了凡四訓》裏面講,擁有千金財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於是,愈發鬱悶。看來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輕於鴻毛的,如果能變得重於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訓》告訴了我們命運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訴了可以改變命運的方法:行善積德。問題是,這樣的標準還是世俗化的標準:有兒子,中進士,當高官,發大財。

可是,這些對於佛教徒來説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煩惱之物麼?世尊舍國棄家而求人生真諦,説明這些並不是他所求的目標,這些也不能作為標準吧。而且若把這些作為修佛的目標還是有分別心,修的是有為法呀,這應該不是四諦所宣揚的吧。也許,是我閲讀和理解錯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訴後人命運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變的,而且即使是富貴功名這樣的事情也是可以通過修善行和發願改變的。但是,本人認為不能太過執著於本書的教誨,因為這些畢竟屬於有為法,也是根源於貪嗔痴念的,對錢財和權力的追求源於貪,對生兒子的追求源於痴,而這些都是不能斷煩惱的。但是,下一個問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可能憑自力永遠也斷不了這些。於是,即使修有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畢竟比沒有修行要好。這真是一種無奈的妥協和選擇呀。

生命是要重量還是數量,我覺得自己命裏沒有數量,嗬嗬,只能選擇重量啦。

了凡四訓讀後感4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過命的經歷,不管是自己去算,還是父輩拿着我們生辰八字替我們去算命,這種現象從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時我們在生活中也常能見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時都會補上一句台詞:這就是命吧!

中國人的骨子裏總有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又積極地大喊口號"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始終沒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變的關係。命運是什麼?人的命運真的已經註定了嗎?可以改變嗎?如果可以改,怎麼改呢?直到我有幸讀到《了凡四訓》這本一書,才終於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訓》是我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説法"來教戒自己兒子袁天啟,內容分為四個章節,於是叫《了凡四訓》,也作為家訓的方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了凡四訓》不僅揭示了命運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惡的標準,也指明積善改過的具體方法及積善謙虛的種種效驗,同時還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學中偉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了凡四訓讀後感5

《了凡四訓》是明朝時期袁了凡為教育後代子孫而留下的家訓,原名《戒子文》,對於被後人所拍成的電影,我受益匪淺。了凡先生平生是個人盡皆知的大善人,做了許多善事,因此也頗受人們的尊敬。他教育我們,人的命數是有限的,應當多多行善積德。但對於極善極惡的人,命數卻不能約束他們。因為極善的人,如果平生做過許多善事,那麼他原本貧窮的命數就會因為善事的多少而有可能變得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如果平生做過許多惡事,即使他的命數是大富大貴也會因此變得一窮二白。所以,了凡先生便勸誡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即使你不相信命數,但多做好事也是人生中的一大亮點啊!了凡先生通過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自己是可以改變命運的。他年輕時曾有位道長給他算了一卦,那道長所算的和他命運要經過的也都相符,道長曾説,他命裏無子。但因為了凡先生積善太多,命數改變,了凡先生幸運的得下了一個兒子。他認為:命運分先天和後天,先天命運是上天註定的,而後天命運則是由先天命運轉化而來的。如果一個人行善積德,命運便會因他而改變,往好的方向轉換;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命運便會因他而改變,往壞的方向轉換。所以,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了凡先生則又做了補充,應竭力行善,竭力斷惡。善也有大小善之分,雖説大小善都是積德,但也有大小功之分。相傳有個縣令,無意中被黑白無常錯勾了魂,閻王便讓牛頭馬面稱他一生的功過,結果功大於過。縣令感到奇怪,他平時並沒有做很多好事啊。閻王説:“你曾阻止凡間皇帝動用百姓興修水利,勞民傷財,雖未攔下,但你一念之間為所有老百姓着想,就是大功一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大善有時可能只是一念之間,不一定非要做完上千百萬的小善才叫大善。小善只為一人,而大善則為天下人。所以,我們也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啊!看完這短短的視頻,我原本浮躁的心也歸於平靜了,我由此領悟了很多,我也會努力,做一個行善積德的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6

《了凡四訓》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關於如何立命修身以及處世改命的書籍。由心的領會到有關自我醒悟,一念之間的力量之大。讀完這本書之後就認識了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用一生的教訓以身為鑑告誡子孫後代和後世有緣人。

在了凡先生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有着凡俗的眼界格局,會找人算命,大喜大悲,渾渾噩噩。一直活在從出生就已經被私人定製好的人生裏,規規矩矩無可逾矩絲毫不差。久而久之也就認命了,無慾可求。就是宿命論裏所説的“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這是多大的無奈和悲哀。幸好今生有幸得知了如何改命造命的方法。説到這裏首先要感謝的是推薦給我讀這本書的老師,很幸運在二十多歲的年紀就懂得了這本書裏所講的人生奧祕。一生受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我人生裏的這第一筆巨大財富就是您給予的,心裏懷着莫大的感恩!

第一章説的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這章説的是孔先生算定了了凡的一生,精確到哪一年參考,有多大的官職,命裏有多少食糧,壽終為哪日,絕後代的淒涼人生。懷疑過無數次宿命論的真偽,但是待一件件絲毫不差的命運印證之後了凡徹底絕望,心灰意冷,連書也不看了,終日靜坐無慾可想一切聽從命運的安排。後來慕名前往拜訪了雲谷禪師,這一年他35歲。雲谷禪師扔給他一個蒲團靜坐三日,結果一念不起。雲谷禪師以為是個聖人結果只是一介凡夫。待了凡先生把多年的所有困擾都説給了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給了凡先生開示説聖人與凡人的區別:“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故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説明命運完全是可以被自己創造和改變的,只要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就能感無不通。所以凡夫和聖人只有一個區別,凡夫有妄想,分別,執着最終就會被陰陽所束縛,也就有數了。而上乘聖人眼裏一切皆是虛像,如夢幻泡影。只有真正把斷惡修善落實了,自然也就改了命運的第一步了。

了凡先生謹記雲谷大師的開示,因為意識到了所以立志求改過自新。開始改命期間了凡先生對待事物一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時刻醒悟,覺察,即便在沒有人的地方也不敢放肆起惡念,而是常常懷着敬畏之心敬天敬地。了凡先生第一次為求科第而發願做三千件善事結果善未積滿到第二年效果就顯現了。本算定的科舉考試第三名可他卻考了第一名,同年又考上了舉人。這些都是了凡先生命中本沒有的功名,而且還提前考上了。後來了凡先生為了三千件善事的圓滿可謂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所謂相由心生心生相,境隨心轉心轉境,風水並非萬能物,人心造命性改命。隨後了凡先生又發出第二個願:求子,傳宗接代。有了前車之鑑的了凡先生這次還是許願做三千件善事。果不其然,兩年之後了凡先生就有了兩個兒子,這時他47歲。真的是隻要發出誠心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每天誠懇認真的記錄功過,這次僅用了四年的時間把這三千件善事給做到圓滿了。

這不是一切都改變了嘛。第三次又發了願,希望考上進士。於是他的願越發越大要做一萬件善事。過了四年52歲的了凡先生又不出所料的考上了進士,做了知縣。足不出門又不出户的,一萬件善事這次可真難倒了他。某天晚上夢見一位神仙提醒他説:你曾經為百姓做過減糧的好事情,就這一件事已經把一萬件善事圓滿了。合縣減糧,萬民受福。可見了凡先生本着一顆大公無私的心一行可當萬善。了凡先生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69歲了,直到74歲壽終正寢。命裏應該是53歲。真是財佈施得財富,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法佈施得聰明智慧,至精至邃之理啊!

第二章講的是“如何修身改命”的《改過之法》。前提必須要吾日三省吾身,只有知道自己的過錯才能加以改正,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果錯誤都認識不到又何來立命修身改過之法呢?觀其善而福之將至,觀其不善而禍不單行。如果能做到心無雜念的心善,言善行善,那自身的福報就不遠了。迴歸初心道法自然。

了凡先生告訴我們想要改過就要發3種心,第一羞恥之心。人之初,性本善。有了羞恥心且願意從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這些改過的方法不一樣,效果也是不同的。這樣由心發出的善就會純淨至極最終就能聞得正法,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相。人生就是最好的修行。第二敬畏之心。對於世界上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滿懷着一顆敬畏之心,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皆有靈性。有了敬畏心只要想了因就肯定有果,這世間的因果就是這麼如此循環往復。這期間還得自強不息才行。第三勇猛之心。勇猛精進,一定要當機斬立決,只要發現負能量的念想就一定不能縱容,姑息,要及時改正。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拯救一個淪為惡道的人,只有自己去修!一切改過皆是由心。

第三章講的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的《積善之方》。這章講的是關於善裏面又分真假八對“有假有端,有曲有彎。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了凡先生還講了明朝有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十個小故事,都同歸于山善。凡是祖上積善的人後輩都是子孫興旺顯貴,家大業大福報無量。但是關於怎麼去做善事這裏面的學問也很深。我們做善事如果是為了別人的取悦報答,那本以為做的善其實非善,因為出發點首先考慮的是為了個人利益或者名譽而非由心的真正行善,這種名不副實的偽善就顯得不真誠就變成了處心積慮的惡。真正的善是不圖名利難而能為才顯得真誠可貴。比如生活中我們常見類似的社會新聞有很多,年邁老人被救之後還故意訛錢,但是最終很多人還是不顧後果義無反顧的`先救人。為什麼?因為比起被誤會欺詐相比之下我們更對得起自己的初心儘自己力量的救助更讓自己不遺憾不後悔。發誠心作善,不計較得失,不計較果報更不計較名利的去修善很難得。

了凡先生給我們總結出人的一生必須修的十條善行: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尊重尊長,愛惜物命。一個人的生活習氣好了,整個家庭就會好。一個社會的風氣好了國家也就更好了。這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了凡四訓》裏面還牽扯到了儒道佛三家真諦,事實上儒道佛三家文化本質相同,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三教都是聖賢的教育,都是教人如何去探求生命的真諦,從容的生活成就圓滿的人生,內外兼修其中世間的道理都是舉一反三圓融互通的。

第四章《謙德之效》看一個人是否謙虛、是否虛心,這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德的尺度。別林斯基説:“一切真正的和偉大的東西,都是純樸而謙虛的。”在歷史的長河中,百年千年,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罷了。永垂不朽的只有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最根本的謙德之效。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學會如何做人,再如何做一個有用的人。一個懂得謙讓的人,定然是個虛懷若谷的人,擁有海納百川的心胸氣量。易經上説:滿招損,謙受益。證明天要讓一個人發達的時候,未發其福先發其慧。心有多寬,路就有多遠。做任何自己喜歡或者想去做的事情永遠都沒有時間的限制,只要想隨時不晚。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重建圓滿人生。命運也就真正掌握在了自己手裏。這四篇古訓我時刻銘記於心,就從今天開始自我實踐。老子道德經裏所講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你究竟是上世還是中士又或者下士看自己的本領到底有多大了。俗話説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看完這本書也領悟了些皮毛,在這裏立志時刻懷揣着敬畏,執着,專注,感恩的心態去做每一件事。希望我們真正能用一輩子的時間活出三輩子的精彩。希望我們最終的人生觀應了孔子的那句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深到骨子裏的自律,你就會與眾不同!

了凡四訓讀後感7

至此,已讀完了《了凡四訓》,上面被我用紅筆批註了好多心得體會。學完後的總體感覺是:我開始接受佛學了,開始相信佛學了。這是經過我理性思考後的結果,因為之前自己的思想和體會就已經很接近心學,對心物關係能有很深刻的直覺,然而由於先接觸了王的心學,感動並激動於"心之所發即為意,意之所在即為物"的哲學概況深刻表達了我的感覺。這次,接觸了佛學,看了《了凡四訓》,同時閲讀《楞嚴經》的白話文,很深刻的發現佛學是心學的集大成者,是一門非常徹底和非常完善的心學,至少是我目前所接觸到的最深入本源的一門心學哲學。在閲讀的過程中,慢慢的接受了佛學。

有時候在想,我似乎真的跟佛教很有緣分。一方面,體現在我小時候家裏就有宗教氣氛,我爸媽尤其信佛,不過我現在仍然覺得他們是迷信,因為他們根本不懂佛學,也理解不了為什麼應該要做善事,無法參透行善為什麼會帶來福報。另一方面,我在哲學宗教方面真的很有天賦。我很早以前就發現了我這方面的天賦,我對八字命理玄學星盤的知識很容易看懂,第一次接觸到西方哲學史,竟然當小説一樣讀,很容易理解。然而,因為讀書接受科學知識薰陶的影響,我從小時候早期的盲目信佛,到後來中期對佛教迷信的質疑,現在卻理性的接受了佛學,不過此時接受的佛學不是人們所講的求神拜佛的一種迷信,而是一種哲學上的參悟後所選擇的皈依。還有我要補充説的是:科學和人文藝術感受通了之後,走向哲學宗教是必然的,否則肯定還沒有參透這個世界。最後一方面,我覺得應該是我天性偏愛吃素,目前應該是鍋邊素的那種人,即偏向吃素。或許以後我會漸漸的專門吃素啦。

很多朋友説我很少被生活和現實所影響,我給的答案是:我仍然保持着一顆很純粹的心和一個獨立思考的頭腦,對這個世界任何事物對象無論宏觀微觀抑或是抽象具體,都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熱愛學習,渴望求知,這也是為什麼我對很多學科都感興趣,不論是數學物理哲學計算機經濟學人文藝術,我都有所涉獵和領會。在這個世界面前,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時刻佔據着主動權,去享受這個世界和研究這個世界,無論境況好或壞,我都把它當做一個可愛的存在對象去感受它,而不是隻是被它影響。

現在來談《了凡四訓》。這是一本家訓,由明朝一個叫袁了凡的人寫給他的兒子的家訓,也叫訓子文。袁了凡,名黃,字坤儀,江南吳江縣人,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卒於明神宗萬曆三十六年,享年七十四歲。袁了凡的一生命運,何年何月參加考試,考第幾名,中不中,甚至卒於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都被孔先生算出,前20年的考試命運,考第幾名全被證實算準,直至遇到雲谷禪師,禪師告訴他一種化解命運格局的方法才破局,考上了舉人,最後他還活到了七十四歲。後人把訓子文廣為傳播,因為裏面包含四個部分,所以也叫《了凡四訓》。這本書是袁了凡在他六十九歲時以他這一生的親生實踐去證明如何改造命運而寫成的一本書,告誡家人和後人怎樣去改造命運。本書包含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首先需要認識佛和佛學: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佛,是人,不是神不是仙,是個明白人。凡夫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個糊塗人。佛法的修學就是學做個好人、明白人,還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緣。你要是不具足這三個條件,這一生就沒有緣遇到佛法;你有這個機會遇到,證明你過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緣。佛要勸導眾生要學佛,學佛就是學做一個智慧人,明白人,不要做糊塗人。凡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與因果道理通達了明的人,這是聖人,在佛門稱為佛菩薩。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愛的教育,教導大家要捨棄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痴慢,無條件的奉獻社會,幫助社會,幫助一切苦難的人民。可惜現在的佛教被當做迷信了,人們拜佛求吉祥求平安求發財,然後又去忘記幹善事,這真的是件可笑的事情。拜佛應該是要時時刻刻警醒自己,要像佛一樣去做個明白人智慧人,用真誠心去行一切善,及時行善,日日行善,時常懺悔反思,努力消除業障,多修善緣,業障真正消除,只有這樣,求神拜佛所祈禱的事情才有靈驗。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我們求感應,從哪裏求,從真誠心裏求。

《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間一切法象皆從你的心變出來的。佛曰:直心即道場;佛曰:境由心轉。因此,求變必須首先得心變。什麼是心?遠離前塵,即為汝心;心為真心,直心,不是妄心。思維體不是心,思維只是妄心產生的一系列緣起緣滅的過程的一個變化環節而已,這仍然逃不過命格的束縛。佛曰"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為真心,識為妄心,分別心,執著心。宇宙人生的至高境界是"真一"境界,在這境界中,沒有相對,沒有對立,沒有大小,沒有形狀,沒有長短,沒有善惡真假等等,一切都是同一的狀態。是什麼漸漸形成了複雜多變的世界呢?是妄心,是分別心,是執著心,換句話説是意識,因而漸漸產生了邏輯形式等等變化過程。然而,妄心,分別心,執著心,意識是怎麼產生的呢?用我自己的話説便是:相存相識相知相異相存,於是知道: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慢慢變化才形成。因此,人的意識也只不過是妄心的一種而已,妄心產生了分別心和執著心才產生了意識,意識具有指向性和限定性,世界才有了相對穩定性,才出現了具象,具體,於是形成了物質。萬物(包括人)皆有其共通的靈性,都有其德行,德性的體現便是至善的狀態。只有先煉心修身養德,方能感化眾生,救眾生於苦難之中。任何宗教修行的方法都是修禪定。什麼是"禪定"?心在一切境界裏,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禪定。時刻處於真心直心的狀態,達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真一境界。境由心生,境由心轉,因此起心動念不得不謹慎,一有惡念,立即打住,時刻保持一顆真心,只容納一切善心善行善德,愛一切眾生,即使人恨我,也要以寬容之心去愛他,一定要生活在愛的世界裏,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災消福來。

再談立命之學。命由天造,立命由人。命運決定有,但命運是可以改造的。任何一個人都有命運,命數,格局。凡夫俗子起心動念,容易產生妄心妄念,則逃不出這個命理格局,也就有定命,或者説命數變化不大,這樣容易被算命先生算準;然而只有極善與極惡之人,才能逃出命理格局,逃出定數,造成命運發生巨大變化,算命先生算不準。極善之人,日日行善,會將命越改越好,增福,不好的命可以改好;極惡之人,日日行惡,會將命越改越差,損福,好命也會變壞。能被算出來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命由我做,福自己求,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行善的哲學含義是:利人才是利己,萬物都有佛性,佛性是相通的。只有以一顆真誠心,毫無私心的去利物利人,才會有福報迴向你自己。出自自己私心私利而行善,則仍然是處於一種妄心的狀態,得不到很強烈的福報感應。修善無所謂大小,只要心誠,帶着一顆真心直心行善,極小的善也能遍佈虛空法界,心量大,則小善亦可為大善,所謂"量大福大"就是這個道理。所謂"依報隨着正報轉",依報是自然環境,正報是社會人心,表明自然環境的變化依然是隨着社會人心的變化而變化的。若社會上人心淳樸,善良,其居住的環境,自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實在講,不僅人為的災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災害也是人造作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德性,往往能決定一個民族的福報和業障。

再談改過之法,包括四部分:改過之因,改過之根本,改過之方法,改過之績效。改過之因:人們都想趨吉避凶,避禍納福。既然懂得要行善來改命,那麼行善的第一步是什麼?是改過。改過之根本:由心上改。過由心生,亦由心改。只有從心改過,方能有效的行善。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過不能改,或改得不徹底,雖然修善,善中夾雜着惡,善不純,功難顯。改過三要素:第一要有發恥心,第二要有發畏心,第三要有發勇心。知恥才立志改過,敬畏才願意去改,發勇才敢於去改。改過之方法: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佛家講有三種根性的人,上根的人從根本下手,從起心動念處斷掉一切惡念;中等根性的人,從明理而改之;下根性的人,只有以事論事,就事而禁之。改過之績效:改過積善之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根據很多實例帶來了許多福報應驗。 如過在殺生,當思:上天有好生之德,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動物都有靈知,物質是有界限的,但靈知是沒有界限的,沒有界限就是一體。虛空法界是我們心的體,也就是心顯現出來的樣子。我們妄想,分別,執着變現出來的樣子,就是眾生、國土、自然現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難覺察到虛空法界是與自己一體,正因為它本是一體,所以一切眾生彼此之間都有感應。感應的靈敏度與眾生的清淨心、染污心成正比,心愈清淨,感應的靈敏度愈強。菩薩的接受感應能力非常靈敏,凡夫的接受感應能力差,差別在於兩者的心不同,一個是處於真心,一個經常處於妄心狀態,甚至還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麼,在哪裏,長什麼樣。

接着談積善之方。《易經》説: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本書引用十例證明,接着對善惡標準的辨明進行分析,然後對善惡的真假,是非,端曲,陰陽,偏正,半滿,難易各方面進行分析,對善惡進行評定。最後了凡先生舉出了以下十個例子説明了善事: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最後,想談下陰陽,這是我蠻感興趣的。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最後講謙德之效。講述了"滿招損,謙受益"、"天道虧盈而益謙"的古訓,並舉出五個例子,證明了虛懷若谷之人,必有福報。有的人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日後便會有福。

佛學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道家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儒家"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與王的"心之所發即為意,意之所在即為物"都用不同語言表達了同一意思,表達了心與物的關係,揭示了宇宙萬物形成,存在和發展變化的根源。在此,有幸能感受到宇宙事物形成和發展變化的奧妙!

了凡四訓讀後感8

看了老法師《了凡四訓》精彩講述前五集,心靈震撼極大!原來,人皆有定命,但並非一成不變。得知自己的命數運數,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命運感到不很滿意,不想聽從命運的安排,那麼我們可以改造命運。只是,必須通過合理合法的途徑,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確保行之有效。

具體怎樣操作呢?我們不妨借鑑了凡先生的成功經驗。

了凡先生童年喪父。母親勸其學醫,長大後行醫,“可以養生,可以濟人”。而且成為名醫,也是他父親的遺願。所以在學齡期,他走的不是大眾化的發展之道:上學讀書,博取功名,而是另闢蹊徑,當學徒,學醫術。15歲那年,他遇到了一個孔姓老人,在慈雲寺。老人道貌岸然,飄飄欲仙,對他説,你有做官的命,為什麼不去讀書呢?了凡於是告之原委。孔老便隨其到家,對其母細述其通達好命,奉勸其讀書,説是明年考中秀才,即可做官:縣考14名,府考71名,提學考(即省考)第9名。於是他開始讀私塾。第二年,16歲的他赴考了,果然考取秀才,三處名次完全相合,絲毫不差。可見,孔老是位功夫相當了得的命理專家。於是乎了凡請其為他掐算一生流年,吉凶禍福,得知自己官可至四川一位縣長。只是在位3年半時,最好告老還鄉,因為他享年53歲,10月14日丑時壽寢命終。命中無子。

然而,了凡先生後來高壽,功成名就,而且生一兒子,取名天賜。

他是怎麼做的呢?他尊從了大師的教誨:佛氏之門,有求必應。只要你以真誠心反省懺悔改過,以實際行動去行善積德,那麼,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只要你能改過自新,修善積功累德,就能超過命數。於是,他決定痛改惡習,充實德行,仁義道德、功名富貴雙修,爭取雙豐收。每發心許願一樣,就積極做滿3千善事,然後告知大師,大師就稟告佛菩薩,讓他了卻一樁心願。如此,日復一日,不虛度每一天,不空許一個願,終至趨吉避凶,事事圓滿。

所以,我們不要做命運的奴隸,要做命運的主人!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因為命運可以改變!淨空法師説得好,破迷開悟,改惡從善,是不二法門。摒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樂於助人,大公無私,願為社會做貢獻,為大眾謀利益,就是行善積德,就是菩薩的心地,佛的行為。人生有限,宇宙空間無限,做好人好事無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為大眾謀利中,改正不良習氣,博愛寬容,慈悲為懷,從善如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是改命的關鍵。我們身處三界天,舉頭三尺有神明。四界、五界……直至11界天的那些高級生命,都能看到我們人類的言行舉止,如同我們能夠清楚看到第一、二界的蟲鳥在做什麼一樣。

每一天,我們起心動念就是加減乘除,動善念行善事,福德就會加一分;反之,則會減一分。出入不大則改變不大,脱離不了命數的擺佈,但如果懸殊大,願力大大超出了業力,那你就成了大善之人,厚德載物,命運已經拘束不了你,機緣一到,福報厚重,焉能不超越命數?反之,若作惡多端,業力遠遠超出了你應得的福報,得德不配位,甚至壞事幹盡,成為大惡之人,那麼功名富貴財利,來得快去得也快,天生再厚重的福,也會資不抵債,甚至於災禍發生。天災地劫,猶可免,自作孽,不可活。

利人,才能利己;損人,必定害己,這是恆古不變的定律。斷惡從善,你的命是上好尊貴,則會錦上添花,若是中等,甚至不幸遭遇了下等命,我們豈能屈從命運的安排,只能挑戰命運,轉變命運。如此將修善改過落實在言行上,來求證轉好命行鴻運,效果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