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勸學》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2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勸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勸學》讀後感

《勸學》讀後感 篇1

大家都知道,《勸學》是荀子的名篇。他的文章擅長説理,組織嚴密,分析透徹,耐人尋味。荀子寫的《勸學》無疑是圍繞着三個主題寫的:第一:着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它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即提高思想認識和加強品德修養。第二:寫學習能使人增長才幹,有了知識、學識才可以“善假於物”,比一般不學無術的人高明。第三:是寫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應當是循序漸進,積少成多,不斷積累,持之以恆的。這樣才可以取得成效,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説,看了《論語》治天下,看了《勸學》學習忙。

下面,就讓我們在《勸學》中找到學習的真諦吧!

《勸學》上説:“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意思是説: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就在山裏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裏面遨遊。這裏與學習暗藏的關係是什麼呢?説白了,就是你只要有恆心,堅持不懈地學習,就會積少成多。比如説你每天擠出一點時間,閲讀大量的書,並堅持下去,你的課外知識肯定會自然提高一大截子。

這是多麼有價值的真理呀!

其實説白了,學習的真諦就在於天天積累新的知識,“九層高台在於壘土,”,就是説,九層高台是一筐一筐壘起來的,知識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什麼叫好學?就是説你每天知道一些過去不知的,每月不忘記已經掌握的.,並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來對待,就那麼簡單。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一個腦瓜子反應並不十分敏捷的人,每天天剛亮,就去讀書,背定律,由於他的勤奮,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優秀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卓越的實驗胚胎學家,他就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童第周。他的成功印證了古代的一個詞,叫“笨鳥先飛”,你自身有缺陷,你就必須用你的勤奮去彌補。別人一個小能掌握的知識、能弄懂的道理,你不妨花兩小時。“鐵棒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勸學》讀後感 篇2

張之洞的勸學篇,在以前就曾接觸過,但是沒有精心去研究,但是今天再次拿起,突然有種新的感悟……

首先我們來看看張之洞本人對教育的影響力。張之洞對中國近代教育的貢獻 ,國內學者已進行了比較充分的研究。但大多研究以張之洞與洋務新政關係為主 ,分析張之洞在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的具體活動較多。實際上 ,晚清時期張之洞對中國近代教育的貢獻非常突出 ,他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堪稱中國近代教育的先驅。本文着重論述張之洞在辦學宗旨、教學內容的創新貢獻 :張之洞有豐富的教育思想 ,對中國教育改革和教育更新有大量的實踐 ,在中國近代社會的重重危機中 ,始終致力於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從西學與中學、學校與科舉、新教育與舊教育等諸多矛盾中尋求新的途徑、不斷創新。

張之洞作為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重要的奠基人,他所着《勸學篇》之所以能夠產生持久的影響,除了中國傳統教育與舊文化作為它的'生存土壤存在外,還因為《勸學篇》作為向西方和力圖保持本土文化力方面有一定的啟迪意義,它給僵化的封建文化體系打開了一個缺口,並以保守主義的方式推進了中國舊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改革,初步提出了一個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革新的基礎上建設融通中西的文化模式與教育體系的設想。

在文章中,張之洞主張“非天下廣設學堂不可”。以為:“夫學堂未設,養之無素,而求之於倉卒,猶不樹林木而望隆棟,不作陂池而望巨魚也”。學校是養才重地,而人才是國家之本,因此要刷新政治,富國強兵,“必以學有初基”。他倡議各省各 道各府各州縣皆宜有學,京師省會為大學堂,道府為中學堂,州縣為國小堂。中國小以備升入大學堂之選,形成大中國小相互銜接的教育系統。他規定大中國小校的教學內容,要求以中學為本,西學為輔。

張之洞的《勸學篇》可算是中國近代最有影響的一()部教育名著,其中所提出的改革和發展教育的思想與措施,確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潛心研究。

《勸學》讀後感 篇3

以往寫讀後感是就所看文章內容立意、論述,聯繫實際“同理可得”,末了,筆鋒迴轉、收回話題即可。而《勸學》這篇精美的古文早已把道理説得明明白白,且有聲有色,再要就此説些什麼,那隻能扯開去了。

這篇荀子寫於二幹多年前的文言文畢竟與如今的白話文相去甚遠,以我的水平,不看註解只能通讀,若要深究其間某些字、詞的含義就難了,即便如此,我還是看不橫其中的個別句子。可這並不妨礙我喜歡它、朗讀它,即便不知所云,每每讀來,朗朗上口,齒頰生香。尤其是那句“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工整、有韻律,倒真正是“説的比唱的還好聽”,口中讀着,兩耳便同時將這些清朗的字音一個個收了進去,似喝了口涼水,又像含了片薄荷,清清爽爽。感覺是種很奇妙的東西,而古文恰恰能給你朗讀的感覺,妙不可言。

古文之美,亦在簡約。古文往往短小精悍,但其白話文的譯文可就長得多了。我們看譯文是助於理解,但從不會欣賞譯文,倒不是嫌它“盜版”,只是感覺上已繁瑣得很。繁瑣容易簡潔難,古文中主語可省、賓語可省、量詞可省、關聯詞可省,省得有分寸,省去了也看得懂,而且更耐看,更有韻味,這便是古文之美。

古文之美,還在柔。且看,古人惜墨如金,但“之乎者也”是少不了的.,我以為這四個字獨有妙處。“之、者、也”分別位於句中或句末,多半拖長了聲音念,給人一種穩穩當當又悠哉悠哉的感覺,一般陣述句中的生硬語氣便由它轉為親切柔和。“乎”常用於感歎句戴疑問句末,無義,音短且輕,唸到“乎”字,前半句中激動、氣憤之類的情緒便都隨之輕輕帶去一部分,語氣又趨於緩和,一時的心急氣盛開始轉為冷靜。古代文人的儒雅也在這裏顯留一二了。儒者,柔也。水,柔也。柔是一種寬容的美。因此有些文言文讀起來就是糯篤篤的,而即便是議論文,也不會過激、尖鋭,總顯得誠心誠意,心平氣和。

當然,古文的魅力遠不止於此,以上僅為讀《勸學》之感。

《勸學》讀後感 篇4

學習對於每個人來説都是人生必經的歷程,沒有人能不學習就活得很好,只有“學到老,活到老”的,不斷用知識武裝自己的人活得精彩。然而,古往今來的學子數不勝數,最終能流傳千古為人們所尊敬的還是少數。這是為何?我想讀了《勸學》這篇文章後,就能真正找到答案。在此,我認為有三條重要理由是決定你成為“學者”還是“庸人”的因素。

其一便是拘泥於傳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是大家都懂地道理。但舉目四望,太多的學子都以古人的處事方式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認為他們經歷豐富必不會錯。於是,很少有人敢於打成城規舊俗,走自己的路了,更別提什麼“長江後浪推前浪了”.這也難怪詩仙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但卻後繼無人了。所以,敢於懷疑,敢於創新是很重要的。當然,對他人的懷疑是建立在有根有據上的。

“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這便是其二。很多人讀書的確是刻苦,甚至會比別人多付出幾倍的汗水,但最終卻遲遲不見效果,這樣的人縱然學富五車,也只能是呆頭呆腦的“兩腳書櫃”罷了。京劇大師梅蘭芳為了練好戲劇中的一個眼神花費了很多工夫,卻沒太大進展,一天,他突然看到天上飛過的鴿子,便有了主意。每天放飛鴿子,集中精力觀察它們一眨也不眨,一看就是好半天。幾天過去了,他把那種眼神運用到戲中,果然取得了好效果。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就告訴了我們其三,學習非一時一天的事,也不是由你的'主觀意願與興趣決定的。十年寒窗縱是對我們的考驗。有時,學習的確很枯燥,外面的世界同樣很精彩誘人,在這種關鍵時刻,只有堅持不懈,用心專一的人才是勝利者。因為專一,蝸牛爬上了金字塔;因為專一,雨滴滴穿了石頭。

“書有詩書氣自華,”學習既然不能逃避,就該勇敢去面對。用知識塑造完美的自我,在學習中不斷成長的人才是勇者。

《勸學》讀後感 篇5

讀了荀子的《勸學》,我不僅被文中優美的語言和生動而深刻的比喻而深深吸引,更重新思索了“學”所藴含的豐富內容。就像文章開篇所談到的:“學不可以已”,無數句古語在鞭策着我們去學習——“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一個漫長而終身需肩負的使命,又需要點點滴滴積累的堅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付出努力與汗水的人,即使擁有方仲永一樣的天資,也終將一事無成,而許多天資平平卻在後天懸樑刺股、堅韌不拔地奮鬥、學習的人,也獲得了他們的努力應得的成就。

古人勸學的例子數不勝數。"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只為孟子能有一個優越的學習環境,至此專心致志不受干擾:斷織勸學,只為兒子明白“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的道理:樂羊子妻,引刀趁機,只為證明學習與織布一樣,需日積月累,“遂成丈匹”。無數個千古流傳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需要堅持不懈,需要腳踏實地,需要付出艱辛,需要矢志不渝。

我們作為學生,學習是我們的天職。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學習,但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並沒有達到“學習”二字真正的要求。學習不僅僅是不遲到不早退,不僅僅是守紀律做作業,學習是一種無時無刻不虛心上進的.態度,學習是一種永無止境不懈怠的追求。想到平時的我們,把寫作業、背課文當成一種壓力和任務,應付差事,草草完成,不琢磨也不深究,這樣的我們永遠難以取得長足的進步!讀完這篇課文後,我決定樹立一個新的學習態度,嚴格要求自己,注重細節,勤學好問,不斷進取,將“學習”當成一種樂趣,一種使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學生,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負責。

《勸學》讀後感 篇6

《勸學》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所寫的,顧名思義,《勸學》裏講的就是勉勵,鼓勵大家學習,在高中生活中,我有幸學到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勸學》,這篇文章給了我許多啟迪,讓我受益匪淺。

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有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許多學生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學習是一件很苦的事情,能堅持下來真的很不容易,可能堅持下去的就是成功者。但如果你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那肯定不可能成功。

有恆心,有毅力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必備條件,做事情不能怕吃苦,堅持到底就是成功!正如文中所説:“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人天分的'高低各不相同,但即使你天資聰穎,但不好好學習,還是不如那些天分一半,但堅持不懈努力學習的人。

粗粗的鐵棒可以磨成繡花針,那是何等的毅力!司馬遷一生走過無數地方才寫出《史記》一書,徐霞客一生用雙腳踏遍祖國所有的名川大山,最終寫成了《水經注》。古人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讚揚與學習。

有了這樣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再加上專一的目標,那就如同如虎添翼,做事情也會事半功倍。正如文中所説:“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我們要是今天學樂器,明天立志成為歌手,後天又要學畫畫,那以這種朝三暮四,做事不專心致志的態度,到頭來只會像狗熊掰棒子一樣——一無所獲。

人的一生是緊張而又忙碌的,我們的人生應高是豐富多彩的,為了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那就學一學十駕的駑馬和用心專一的蚯蚓吧!

《勸學》讀後感 篇7

《孫權勸學》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這篇文章共有三位人物――孫權、呂蒙、魯肅。呂蒙是孫權手下的一員大將,他百戰百勝卻不肯讀書,經過孫權一番有情有理的勸導後,呂蒙明白了自己身負重任則更需要好好讀書的道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換得了魯肅的“非復吳下阿蒙”的評價。我也由此想到了我的經歷。

記得我上國小時,尤其是六年級,我的語文成績很不理想,每次都在七十分左右徘徊。自從上國中第一天報名開始,我就下定了決心――把在國小的成績、經歷忘掉,從零開始,認真地拼一次,拿一次滿意的.成績,讓自己樂一樂。

我開始在語文學習上下功夫。媽媽對我説要先從練字開始。的確,我的字一直不容樂觀。以前,我一直認為把字寫對就行了,完全沒有練字意識。上了國中,潘老師有一個獎勵措施:她會把親手寫的字帖發給優秀的人或是進步大的人。我稱不上什麼優秀,但我也想以我的努力來換得一本字帖。我便利用每天寫完作業的時間來讀書練字。中途,有好幾次我想放棄,但又暗自對自己説:成功需要努力,假勤勞換不來真成績!終於,終於,我終於用自己的努力換來了潘老師的親筆字貼!我感受到了努力總有回報的快樂。

不過,我的學習之路才剛開始。我勸説自己:字雖然有進步,但是當下更應該加強的是閲讀和作文。至於這兩點,在每天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的基礎上,我也給自己列了一個計劃:做一些語文小任務。如“每天讀一篇文章”“每天背一個成語”“每天背一首小詩”等等。看起來簡簡單單,但做多了,就可以真切地體會到變化。我堅持一邊鞏固基礎,一邊完成語文小任務,終於我的語文成績比以前有了較大的進步,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媽媽的鼓勵。

古有孫權勸呂蒙,我是自己勸自己,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做更好的自己。

《勸學》讀後感 篇8

《勸學》這篇文章是荀況最有名的文章。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形象地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學習要堅持這個道理。比如説“故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呀,比如説“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呀,比如説“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呀等等,都很有名。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一句話:“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是蚯蚓沒有很鋒利的爪子,沒有很強硬的骨頭,卻能在堅硬的土地裏自由地活動,還能吃到泥土,飲到地下的水,是因為專心致志的緣故。但是螃蟹有很多腿和兩個有力的大鉗子,卻只能住在蛇挖的洞裏,是因為浮躁不認真的`緣故。

每次讀到這裏,我都不由得想起“囊螢映雪”的故事。“囊螢”説的是一個人叫車胤,他小時候家裏十分貧窮,晚上點不起油燈。可他太想讀書了,怎麼辦呢?在一個夏天的夜晚,他推開窗一看,有很多螢火蟲在飛,他靈機一動,找了一個袋子,抓了一把螢火蟲進去,用它們微弱的光映着讀書。而“映雪”説的是一個叫孫康的人,十分好學,可家裏也是很窮沒法點燈。他覺得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很可惜。一個冬天,他出去一看,下了大雪,銀光閃閃,十分明亮,於是,他取出書來,不顧寒冷地讀了起來。

這兩個故事都是説的家境貧寒卻刻苦讀書的故事。我們現代人和古人相比之下條件有多麼好,多麼優越呀,可我們卻不好好讀書,這難道不是在浪費這麼好的條件嗎?我們現代人受的苦能古人相比嗎?我們有資格尋找藉口不去讀書嗎?有的人抱怨家長不給買書看,有的人抱怨作業太多沒有時間看書,找出各種理由去逃避讀書。其實這些都是藉口。

所以我們要明白:讀書,不需要任何理由,不想讀書,所有的理由都是藉口。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找藉口,只要認真做了,堅持做了,就必定成功!

《勸學》讀後感 篇9

生下來就是天才的人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後天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後天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神童變成普通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人還不如嗎?

人們常説:“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麼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所以説: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

而《孫權勸學》這篇文章講的是吳王孫權勸其大將呂蒙學習的故事,讀了這篇文章,我也從中受到了不少啟發。

我認識到只要肯學,擠出時間去學習,就會學有所成。當孫權勸呂蒙學習時,呂蒙説自己軍務繁忙,沒有時間學習。呂蒙作為吳國的大將軍,忙是肯定的。可貴的是他最終聽從了孫權的勸説,開始擠時間學習,並大有收穫。不久後,魯肅經過尋陽,與他相聚,聽了呂蒙的論議,大為驚訝,發現呂蒙已經不是“吳下阿蒙”了,真是士別三日,當人刮目相看。

從此我想到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詩句,我明白了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

從這兩則文言文裏我得到了一些啟示:我們要後天努力學習,多讀書,珍惜學習的機會,通過學習和閲讀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更豐富多彩。

《勸學》讀後感 篇10

《孫權勸學》這一篇文章講述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最終呂蒙有了很大的改變,魯肅也與他結為好友。讀了這一篇文言文,我有了很大的收穫,從三人裏任意一人的角度出發,都獲益很多。

孫權:作為一國之君勸人讀書善用人才

在文章中,孫權作為一國之君,能夠放下架子來勸呂蒙讀書,説明孫權愛惜人才善用人才,君王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點。歷史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君王,例如曹操,當初他看中關羽,想留他在曹營,但關羽不肯,硬是從曹營殺出去,落下一個“過五關斬六將”的美名。其實是曹操將他放走的,不然關羽不可能活着回到蜀國。再比如漢武帝,當初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他採納董仲舒的“推思”建議,實施了“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從而使西漢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由此可見,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懂得善用人才,這樣更有益於我們管理。

呂蒙:讀書增長才乾和謀略

呂蒙開始學習後,有了很大的改變,不但增長了才幹和謀略,也結識了新的朋友,這足以説明學習的好處。古代有很多勤奮好學的例子:鑿壁偷光,蘇秦頭懸梁錐刺股,囊螢夜讀,程門立雪.....這些人都成為了大偉人。可見,讀書沒有壞處,努力讀書的.人最終都一定會獲得收穫。一些偉人用一生去讀書,我們更不能懈怠,應更努力讀書。

魯肅:看待別人的進步,我們要有發展的眼光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思為跟讀書人分別幾天,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身邊的人每天都在一點一點地進步,從開學到現在,大家的字寫得更漂亮了,寫作水平提高了,做題速度更快了。每一天都要用新的眼光去打量,相信假期結束了,一定會有很多人突飛猛進,我們應“即刮目相待”,重新定義別人,不活在過去。

《孫權勸學》這一課從任何一人的角度想,都會有很大的收穫。我們應多讀書,擴大閲歷,勤勤懇懇定能有所回報!

《勸學》讀後感 篇11

“鍥而不捨,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句話來自於《勸學》,《勸學》是戰國時期的荀子所著。這篇文章寫了荀子對學習的不同看法。

是呀,這句話説明,刻木頭刻幾下就放棄,連爛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連金石也能雕刻。所以,學習也要堅持不懈,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人不可不學,學不可不堅持。“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即便你不是駿馬,而是劣馬,但只要堅持也能成功。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他趁老師不在,悄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東山下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奶奶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棒。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奶奶,您磨鐵棒做什麼?”老婆婆説:“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棒這麼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奶奶笑呵呵地説:“只要天天磨,鐵棒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着“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道理,發憤讀書,終於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並被稱為“詩仙”。

是啊!這一切難道不需要堅持和耐性嗎?正如練字一樣,一天練好一個字,一個星期後,只有一半的人堅持着,三個星期後,堅持練的人沒有幾個。每天練一字是多麼簡單,可這還是需要堅持。

恰普曼説:無論是美好的歌聲,還是狗的狂吠,無論是鱷魚的.眼淚,還是惡狼的嚎,都不會使我動搖。事業常成於堅韌,毀於急躁。我在沙漠中曾親眼看見,匆忙的旅人落在從容的後邊;疾馳的駿馬落在駑馬的後頭,緩步的駱駝繼續向前。這兩句話不都説明了做事要堅持嗎?

我們無論如何都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勸學》讀後感 篇12

讀了《孫權勸學》,真是有些吃驚,小説中叱吒風雲、文韜武略的東吳大都督呂蒙原來是個不愛讀書的“吳下阿蒙”啊!確實,和天生奇才的仲永相比,可以説是天壤之別吶!

不過,為什麼呂蒙卻能在“三國英雄表”內出現,而天生奇才的仲永卻落個平庸不過的“莊稼漢”呢?原因就是在於如何看待原來的天分。年輕時遊手好閒的呂蒙在孫權的勸説下“涉獵見往事”,最終學有所成,使得魯肅能夠真心感歎“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但是瞧瞧方仲永,五歲能作詩,“且文理皆可觀者”,不過只是因為“父利其然也,不使學”,結果“泯然眾人矣”。一代神童就是因為父親的貧圖小利而毀於一旦,假如父親能夠找個先生好好調教調教,説不定也能是一位棟樑之材啊!“傷仲永”這個題目真的是再恰當不過地表現了王安石先生的'歎息吶!

的確,再説那句老話,才能夠培養是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好像在壘沙灘,沙子越多,壘得就越高,絕對不可能沒有巨大的底盤,而到達超高的頂峯。學習也是這樣,學得越多,積累就越多,基礎越紮實,學得也越好,而且不努力學習就想要成果,無疑是痴人説夢。

看看身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人們拼搏、奮鬥、努力得來:普通到衣食住行,特別到成明星大腕。都別説,這一切的一切都浸滿了人們奮鬥的汗水,倒映人們努力的身影。即使選秀得來的成功,那雖然不可否認地有些幸運的成份所在,但是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是沒有“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毅力和耐力,那連上台的機會和膽量都會沒有的。

《孫權勸説》給我莫大的啟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耕耘,更無瓜果!

《勸學》讀後感 篇13

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是唐朝人顏真卿所寫的一首古詩。勸勉人們要珍惜少壯時光,勤奮學習,有所作為,以免老來後悔,韶華已逝。以短短的28個字便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使人警醒。

曾有人粗略算過工作時間:如果人一生能活到80歲的話,那麼1—20歲是求知階段,60—80歲是養老階段,中間的40年是工作和娛樂階段。在這四十年當中,我們單單睡覺就要花去20年的時間;在剩下的20年中,我們要用2。5年吃飯,用1年上廁所,單純發呆1。5年,打電話2年,再除去娛樂玩耍的時間,我們只有大約10年的時間用來工作。由此可見,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在這十年的時間中,你不僅要創造財富,還要實現自我價值。既然時間都是一樣的,對時間利用效率的提高就顯得更加重要了,早起早睡是保持精神和身體健康的一般規律。

對於時間的拓寬,那就是學習了。讀好書,好比在經歷別人的經驗,在有限時間內,我們也在快速拓寬自己的.疆域。咪蒙經典語錄:何以解憂,唯有暴富。讀書並不能讓人一夜暴富,為什麼還要讀?不讀書,世界就和紙一樣單薄。而讀書的人,則能從每本書裏看到這世界的不同側面,使自己更豐富,大道至簡,是從薄到厚再薄的過程。但有時的單薄,只是盲目的無知。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世上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吃進胃裏的食物,二藏在心中的夢想,三讀進大腦裏的書。

但無論勸學警句多麼閃眼,還是有很多人沒有真正對待時光與學習,因為我們都很“忙”啊,正如大四的學長總是語重心長對大一小朋友説,要好好把握這四年時間啊。然後又補充道,不過我知道你們不會聽的。

《勸學》讀後感 篇14

學習貴在持之以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進是不行的。學,需要耐心,靜心,潛心;需要有堅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礙,一定要鍥而不捨,腳踏實地。俗話説:”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來不得半點虛假。篤心向學,勤奮向學就是方法。所以説:“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日積月累,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學習難在精。有目可識字,有口可讀書,有耳可聽教。然而,同一個老師授教,讀同一本書,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和領悟。每個人都想精益求精,但這並非一件易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多讀不失為一個辦法,不過這不是説廣泛涉獵,博覽羣書就可以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也啟示我們,有時寧可將一本書讀百遍,而不去讀一百本書。在《勸學》裏有句話:“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以持養之。”這也告訴我們,學習要不斷追求完美,要講究方法,要學思結合。多讀多思多問,才有助於更深入地學習。

專心致志,埋頭苦學固然很重要,但學習也需多與他人交流,討論。我們不能讀死書,更不能死讀書。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都有值得自身學習之處。多與學識豐富的人討論,多與博學多才的人交流,會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會使我們不斷進步。《勸學》中有道:“學莫便乎近其人”,這便是鼓勵我們多接觸有德有才之人。而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向這些人靠近,與這些人交流,我們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收穫的還有美德。

學無止境,對於知識的追求,對於學問的探討,是一條漫漫長路,沒有人知道路的盡頭。我們應該永不停下求學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