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讀《病隙碎筆》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病隙碎筆》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病隙碎筆》有感

讀《病隙碎筆》有感1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鐵生的時候,喜歡強調他是殘疾人,並因此對他頑強堅毅的人格大加讚賞。這樣的説法自然是正確的,但這樣容易使沒有讀過史鐵生的人們走入一個誤區,以為史鐵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體現在他的頑強堅毅中了,甚至於將他的殘疾當作他的著作的全部賣點。在讀史鐵生之前,我也有過這樣的理解,可後來的我才發現僅僅以一個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的角度認識史鐵生,實在是有些遺憾了。正如近日讀的這部《病隙碎筆》,若真的只看到這部書是在“病隙”寫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對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許就會有遺憾。可是話又説回來,史鐵生正是因為“病”,因為“殘疾”,才有機會拋卻一個健全人一生中要經歷的太多紛繁複雜,靜下來審視自己的生活。他的這部《病隙碎筆》給我的最大感觸,便是“靜”。面對着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靜靜的。而正是他這樣的“靜”,解答了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惑。

比如説,信仰。在人們都開始反思中國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種可怕的狀態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關心過,人們想要有一個信仰,是為了什麼?我們往往處於“當局者迷”的狀態,被生活中的許多不稱意的事情弄的眼花繚亂,總以為我們需要信仰,正是因為需要追求一個事事順心的世界。但史鐵生的生活中便沒有那些瑣事了,他有的只是這時常被人們拿來用作“樂觀堅韌好典型”的坎坷命運。於是他靜觀由我們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態,並告誡我們,“以無苦無憂的世界為目標,依我看,會助長人們逃避苦難的心理,因而看不見人的真實處境,也看不見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難,因而能夠靜靜的看着這個存在苦難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謂的健全人,因而能夠靜靜地審視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觀者清”的視角在“碎筆”中指引我們。

再比如説,發展。保護環境這件事,城市鄉村、大街小巷,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宣傳標語,環保行動在全球範圍內蔚然成風,原本是不必由史鐵生去提醒我們的。可史鐵生提醒我們的是什麼呢?作為一個身體上已不允許自己、心中也不願意在社會上爭一份地位和財富的人,他告誡在社會中忙碌的我們,要注意我們保護環境究竟是不是出於真心。“現在的生態保護思想,還像是以人為中心,只是因為經濟要持續發展而無奈地保護生態,只是出於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愛護自然。”這句話對於每天都在糾結着怎麼“活得更好”的人們來説,真的會有醍醐灌頂的效果。從這一點來講,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免顯得俗了,只顧着按照其他人説的方式活着,忘了靜下來,思考這樣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對的。

如此,讀完《病隙碎筆》,我最深的感受絕不是史鐵生的堅強,而是他靜觀生活的態度。從現實意義上説,這本書告訴我要靜下來,用心像旁觀者一樣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難説要像史鐵生一樣靜下來,因為我們終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樣的。但這就代表我們不能向史鐵生的人格學習、不能靜下來看我們的生活了嗎?當然不是。

我們是健全人,無論和史鐵生相比這是一般意義上的幸運還是某種意義上的不幸。史鐵生對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會引領正常的人生的角度進行的;而我們對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們正過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進行的。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去想,怎麼能讓我自己過的更好?若是沒有史鐵生的精神在旁激勵我們,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便可能無法擺脱主觀因素,從而或多或少地帶有一點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們能夠在史鐵生的人格中發現值得我們借鑑的,我們便可以更客觀地看我們的人生,獲得更深層次的心靈感悟。

但請同樣在《病隙碎筆》中窺見人生真諦的你記住,首先要靜下來。為了向這位老人的“靜”致敬,也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讀《病隙碎筆》有感2

在接連不斷的苦難之下,史鐵生先生寫下了這本《病隙碎筆》,這是一本充滿信仰的書,這本屬給予了我很大的觸動和激勵。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對於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生死,但在史鐵生看來,那便是對生死最好的詮釋,是句再好不過的墓誌銘。輕輕地走,正如輕輕地來,掃盡塵囂,用渺小的.生命改變一段歲月,讓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點點不一樣,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了。

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史鐵生沒有在病痛中度日如年,而是用受病折麼和與病搏鬥的空隙來思考人生。生命不僅沒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讓他更懂珍惜和滿足。人們常有一種習慣:記得住黴運,記不住走運。但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面前都有可能加個“更”字。而現在的我,既沒有疾病纏身,也沒有身苦患難,理應滿足於當下生活,給自己的前行以無限動力。

人在苦難中總該有個信仰,史鐵生對“佛”的見解讓我懂得了一個人對待信仰的正確態度。當有人勸他去佛堂燒柱高香以乞健康時,他總是猶豫,這並非因為不願朝拜,而是保持了對佛的尊敬。滿腹功利的“祈禱”確實是污了佛法。佛門清淨,唯應當求一份智慧,以醒貪迷。信仰是精神的支點,尊重這份信仰,是為了對人生更高的境界的參透。

“以苦難去做人生的投資,以聖潔贏取塵世的榮耀”。只有成功者才有資格談苦難,在苦難中不斷的增強信心,方能成就人生。

讀《病隙碎筆》有感3

史鐵生,一個常年與病痛鬥爭的病人,一個因殘疾與輪椅相伴的殘疾人,一個坐在輪椅上寫作的作家。他的傳奇生活,鑄就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他的獨到思想,創造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文學筆錄”。

拜讀了史鐵生先生的《病隙碎筆》,我好像走進了他在殘疾後平復心情,終究走上創作道路的坎坷人生。

作者將這本書分為六個部分,每一部分由幾十個小節組成,小節中寫到了生死,也寫到了對故友的回憶,對世俗的諷刺,以及他所看到的世界。也許這就是“碎筆”卻又不“碎”,總有那麼一種若隱若現的關係將故事聯繫,説不出道不明。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有一回記者問到我的職業,我説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看到這兒,我不禁感歎,這種半開玩笑的話竟出自一個雙腿殘疾又患有尿毒症的人嘴裏,那麼淡然自若,難道是他默默地接受了這個殘酷的事實?

不。是他的希望,他希望自己能不被禁錮在“病人”這個身份之中,擁有另一片樂土,我想,他做到了,他的職業是生病,但他的`業餘生活依然豐富。

在第二部分中,史鐵生用巧妙的手法將自己心裏的人與自己變成兩個人,寫不同的思想甚至“鬥嘴”,看似互相拖累,心靈拖累身體,身體脱離心靈,可“兩人”卻更像朋友,“我們一起坐在地壇的老柏樹下,看天看地,聽上帝一聲不響”正是史鐵生先生的這種矛盾心理讓我無法放下手中的書,思緒已經完完全全進入了他的世界。史鐵生的特點不在於他所棲居過的某一肉身,而在於他曾經有過的心路歷程,據此,他得出結論“史鐵生才是史鐵生,我才是我”。在一系列“心中的我”與“真實的我”的討論中,他終於得出結論,而我的思緒卻久久沉浸其中。

殘疾後的史鐵生也曾有過一段低迷期。在那段時光中,他始終不能相信也不敢相信他這一輩子會在輪椅上度過,即使是面對心愛的母親,他也放棄了對她的訴説。直至他親生體會到了母親對他無言的愛,他的心被震動了,心靈之窗被打破了,他終於選擇不讓母親擔心,即使身處輪椅,也要用一顆勇敢的心來面對生活。

我們也曾做過這樣的事,為了不讓家人擔心,總會收起身體上的病痛,即使內心渴望關懷,也依舊關閉心門。此時,父母親總會察覺到什麼,即使嘴上不説,也會默默地為你留一盞燈,泡一杯牛奶,等待你的歸來。

也許在大多數人眼裏,殘疾人不配擁有愛情(即使從未説出口,至少心裏會想),史鐵生也用他與妻子的幸福生活向這些人證明:即使當愛情來臨時,史鐵生雙腿已殘,但他終究收穫了愛情。於是對愛情的討論也自然而然的出現在他的碎筆中。

史鐵生説:“愛情不是出於大腦的明智,而是處於靈魂的牽掛,不是肉身的捕捉或替換,而是靈魂的漫展和相遇。”同樣的,“愛情不像婚姻是現實的契約,愛情是站在現實的邊緣向着神祕未知的呼喚與祈禱,他根本是一種理想與信仰”。

《病隙碎筆》記錄了史鐵生在生病時的心路歷程,裏面有他比較真實的想法,或許在他看來,將比較真的自己展現給大家也是一種“文化”。還有我説的“説不出道不明的關係”或許就是史鐵生先生對生命的一種珍惜與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