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71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

課上,有同學提出了疑問: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看一看,為什麼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想見呢?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我心中暗喜,決定以這個問題以切入點,挖掘課文所藴涵的情感。

組織學生討論,大禹為什麼三次路過家門沒有回去。學生有的説,他不敢回家是因為他擔心回家後家裏人不讓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説大禹沒治好水,沒臉回家見家裏人。更多的同學説,他要治水,沒有時間回來。有一位同學説:大禹不光要治水,他還要幫老百姓修房子,讓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沒有時間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沒有時間回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感覺多數學生都是泛泛而談。我就引導學生讀第二段,“你從哪看出大禹忙於治水,沒有時間回來?”學生細讀課文,有學生説“他走遍千山萬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長期在外邊走的,自然是沒有時間回來了。”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有的學生説“他們要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吃盡千辛萬苦,所以沒有時間回家。”這個時候,學生已經明白治水的艱難和“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理了。

這一課我還給孩子們創設了三次想象。

第二節寫“大禹決心要治理洪水。”那麼,禹是怎麼下決心的,他肯定有許多思考,或者還有過思想鬥爭,然後才作出最後的決定。這裏我啟發學生想象。為了使學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話可説,在教第一節時,我讓孩子結合掛圖,引起學生的憐憫心、同情心。

第三節寫“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在教學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禹真的不想見家人嗎?孩子就此展開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節寫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這位治水的偉大英雄。”教到這裏時,我引導孩子們觀看課本中洪水被制服後一片山清水秀、輕舟漫遊,反映人民生活安居樂業情景的插圖。啟發學生説説,大家對大禹會説些什麼感激的話呢?大禹又會怎回答呢?

三次想象不僅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促使學生加深了對大禹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愛他人、愛人民生命財產的高尚道德品質教育。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2

這課生字不算多,一課時除了讀通讀順外,還分了段,理清了文章的線索。二課時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麼來交流。學生提到鯀堵水、大禹引水,於是便由“引”字慢慢深入理解。從“引”字中你明白了什麼?既有大禹的聰明、智慧,也有大禹的偉大和奉獻,更是一種博愛的體現。

説到引水,就不得不提到都江堰了。本課的.課外重點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必講解過細,講清基本原理即可,關鍵在於認識李冰父子,明白這項工程對於我們現在生活的意義,使學生從現實中去體會前人的奉獻精神,學習古人積極思考的精神。但是問題在於課文就那麼一點點的內容,怎樣把課外的拓展和文本有機的結合起來?是重文本還是重拓展?課外知識是為課文的學習服務的,但是深入的體會是否只能在文本中尋找答案,我想這是值得思考的。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3

在揭示課題後,直接出示上節課學過的詞語進行認讀,再用上“淹沒、衝倒、無家可歸”3個詞引導學生概述洪水會帶來哪些災害?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檢查第一課時的學習內容,做到温故而知新。,所以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識記,本設計先分板塊識記生字詞語,幫助學生構築畫面,為朗讀課文點進基礎,隨後再隨文識記,瞭解重點字詞在語境中的意思,體現了在語境中識記,多次復現的識字原則。本課要寫的八個字,包含上下、左右、獨體、半包圍四種結構,左右結構的.字居多。1、左右結構的字的教學,先整體觀察,一看寬窄。如“洪、認、難、被”這幾個字左窄右寬。縱觀整堂課,第一,我的教學評價語還是有待提高的,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比較欠缺,不到位,沒有激起學生學習的氣氛,比如當學生在“我想對大禹説”這一環節中,有個小男生説到“大禹,謝謝你,如果沒有你把洪水制服,我們可能都變成魚蝦了。”我聽出來了,他是把我剛出示的孔子的話用上去了,可是我沒有真正的去表揚到位,我想這一點是應該要好好去學習的。最後,就是課件當中有個地方,我把“察看”錯打成了“查看”,另外,在教學中,我一開始就把禹説成大禹,這跟後面的問題“為什麼文中用‘禹’,而結尾用‘大禹’就不相符了。總的來説,以後還要鑽研教材,認真上好每節課。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4

部編版課文《大禹治水》。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開通河道,治水成功,為民造福的故事。本節課的教學,我竭力想緊扣語文要素:以藉助關鍵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展開教學。

教學中,通過課件圖片,理解詞語沖毀、氾濫、淹沒,通過圖文結合、多形式的朗讀來體會洪水的大,體會老百姓的生活困苦,從而明確大禹治水的意義與迫切。學習“驅趕、恢復”等詞語時,我鼓勵學生觀察字形、結合語境、大膽猜測,再嘗試通過聯繫上文、聯繫下文、查字典、藉助近義詞、拆分詞語再合併等方法讓孩子瞭解詞語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訓練,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

在領悟人文主題方面,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去朗讀故事,學習四處奔走時,讓孩子展開想象,大禹都到過哪些地方?學生通過聯繫生活實際、把抽象的詞語和具體的情境結合起來理解詞語,力求促使學生積極走向文本,真正體會到禹治水的艱辛與不易,感知他一心為民的精神。接着,通過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這組數字,學習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讓禹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加立體、豐滿、高大起來。最後通過引導學生先提取具體信息,再展開想象,指導學生藉助提示講述故事。以期讓孩子初步形成一個課內外緊密結合的閲讀體系,掌握讀書的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5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讀這篇課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蘇教版教材編寫的獨具匠心。課文被安排在《梅蘭芳學藝》一文之後,我想編者有他的良苦用心。這兩篇課文在結構上很相似:先寫兩位主人公面對困難都沒有退縮,而是有很大的決心;然後再寫他們是如何吃盡千辛萬苦,持之以恆的努力;最後他們都獲得了成功。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呢?我想,仍然可抓住“決心”一詞來展開教學。文章教學之初,我給學生講了鯀(禹的父親)的故事,透過鯀的治水過程、方法和結果,吸引孩子瞭解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鯀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幾年下來,毫無效果,慘遭殺害。禹既為失去父親而痛苦,更為父親治水失敗所造成的更大的災難而感到愧疚。同時課文中寫到 “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如此描寫洪水的兇猛,災難的巨大,也從側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禹會出來治水嗎?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在前面的鋪墊中,我們就可以理解禹下決心治理洪水的決心之大。學生朗讀起來也動情多了。

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讓人感動。他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為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禹的精神,我先把禹三過家門不入的故事講給學生聽,然後讓學生討論:禹這位治水英雄,真的一點人性也沒有嗎?他的兒子看到別人能和自己的父親在一起,恨自己的父親嗎?帶着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了: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於是,他全心全意撲在治水上,“舍小家顧大家”。他不光帶領百姓治理洪水,還帶領百姓發展生產,他的心是屬於老百姓的。所以顧不上自己的家了。當我問到學生:古時候沒有挖土機,也沒有鐵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嗎?他會吃哪些苦?有的學生説:“他可能會被洪水沖走,有生命危險。”有的説:“可能要在野外過夜,有狼呀什麼的。”也有的學生説:“禹在外面可能連吃的東西都沒有。”幾個學生感動的哭了。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來讀課文,效果很好。

最後,揭示主題,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傳下來的僅僅是禹的名字嗎?引導學生更深層地領悟禹的精神、傳承禹的精神。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6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説故事:古時候洪水氾濫成災,百姓過着悲慘的生活,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終於制服了洪水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通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受到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從大禹“走遍千山萬水,吃盡了千辛萬苦”“挖開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的描寫中體會到大禹的頑強意志。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描述了滔滔的洪水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為全文定下了基調,但學生對“洪水”的`感性認識比較少,很難讀到位,於是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一段洪水視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接着抓住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禹下決心要治理洪水。”一句的朗讀中體會到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是令人敬佩的。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材通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千辛萬苦、千山萬水、九條大河、九座大山”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並指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到“千”和“萬”以及“九”在這裏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從中又讓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最後又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在千辛萬苦面前,勇往直前的英雄真的值得老百姓佩服。課文的第三自然段講述了流傳至今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學習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後大禹終於制服了洪水,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終於要回家和家人團聚了。鄉親們知道後,都出來迎接他,孩子們也都圍上來想看看這位治水英雄。我讓學生説説如果你們就是鄉里的孩子們,你們想對大禹叔叔説什麼呢?從而在學生心目中豐滿大禹的形象。

但在本次課堂教學中,也存在着不足。(1)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略微還顯得不夠充分,課堂上引導學生對重點句、段的研讀、品味,還不夠到位。(2)課堂中缺乏對學生的話語進行評價、引導,對學生鼓勵表揚的話語太少了。(3)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的時候,兩句話之間的銜接不夠緊湊,有點亂。(4)在説話訓練這個環節中,缺乏引導,沒有指導學生把話説具體説完整。在以後的備課中,還需更深入的研究教材。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7

本文是一篇古代傳説,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了大禹為了治水,三次經過家門都沒有進去,具有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滔滔的洪水、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學生説出了字面意思後,我有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了口語訓練。我説:“在咱們生活中,有沒有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的事件發生?”學生略思考,便想到了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大地震,並用自己的話,結合第一自然讀進行了口語訓練,我想,文中出現的重點詞如淹沒、衝到、無家可歸等無需再講,學生也理解了這些詞的意思。通過這種教學,使我認識到,雖然只是二年級的'學生,但他們已經有了對社會的認識,他們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對事物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見解。聽了學生舉的事例,我心裏面感到非常高興。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教學的另一個亮點是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收穫。通過朗讀,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艱辛,體驗老百姓對這位治水英雄的感激。

不足之處:在課堂上,朗讀佔用了大量的時間,而重點的字詞引導學生認識的時間少。以後我會特別的注意。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為什麼會是世人敬仰、代代相傳的治水英雄”這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在教學中以文本的資料與課前佈置蒐集的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讓學生明白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

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主要讓學生透過朗讀來體會治水的艱辛,個性是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説説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樣感激大禹,以此來理解為什麼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比如説:

1、形式單一,缺少變化。

這堂課以讀貫穿全過程,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互讀、齊讀、指名讀,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教學顯得很枯燥,學生僅是反覆地讀,基本侷限在課文資料的朗讀理解上,課堂上沒有創設更多的情境引導學生自我去思考問題,缺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的時光。

2、老師的話太多。

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還是老師牽着學生走,無論是在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還是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我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

其實,就應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務必要改善的。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9

《大禹治水》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古代的傳説故事,講的是大禹為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後終於把洪水治服。

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讓學生輕聲讀課文,然後説説自己的體會,接着出示課文中數字的'填空,讓學生重點抓住“13、三、一、十”這些數字,然後問學生:“從這些數字中,你知道了什麼?”這本是一組平淡無奇的數字,但在課堂上,學生卻讀得特別響亮,並會抓住這些數字來説出大禹的偉大品質。通過填空,朗讀、討論,使學生很快從中悟出這些數字的深刻內涵。

最後連讀完課文最後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偉大英雄”這句話,讓學生積極討論:“大禹的偉大表現在哪裏?”學生們積極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數字來講,從而能説出大禹的偉大之處。

在教學中,我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0

《大禹治水》是一個古代傳説,講的是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制服了洪水的事蹟。教學本文,我緊扣“治水”,瞻前顧後,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無家可歸

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滔滔”、“淹沒、衝倒”、“無家可歸”等詞,透過圖文結合、多形式的朗讀來體會洪水的大,體會老百姓的生活困苦,從而明確大禹治水的好處與迫切。

治水——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導孩子們弄清治水過程,先拎出文章結構,透過朗讀、羣眾交流,歸納出過程:決心——調查——疏導。這樣有了清晰的過程結構,學生們頭腦中對於文本更清晰了,同時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其次學習典型事例。在朗讀的基礎上,學習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經典故事,再輔以介紹大禹的`其它故事,讓孩子們對大禹的做法進行思考,從而理解他的無私奉獻精神,對大禹產生敬佩之情。

治水後——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類,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這是故事情節的自然發展,合理歸宿。課文上到這兒,孩子們對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讓孩子們思考:是誰讓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此時你想對大禹説些什麼?他們對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其次,《大禹治水》這篇課文中有很多數量詞,透過這些數字,我們從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關注了這些數量詞。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時,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我就讓學生展開想像:夏天,大禹;冬天,北風呼呼地颳着,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大禹;有時餓了,他就渴了;累了。這一自然段中,“九條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訴孩子們這兩個“九”也不是實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請孩子們想像大禹帶領百姓在開河劈山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透過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撓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第三自然段寫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我讓學生圈出其中的數字,再讀讀這段話。這一連串的數字,讓大禹公而忘私、一心為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此刻孩子們的眼前。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1

本堂課,就教案而言,我想是有不少問題的。朱校長的一句話“重點段落沒有抓準。”很精闢地詮釋了我的教案。但總而言之,我也覺得經過了一年的工作,我的教態自然、柔和了許多。雖然面對台下的眾多領導,我一點也沒有緊張。與此同時,以前領導和其他老師常對我説的一句話“語言不夠精煉、教學過程問題設計太多”的毛病,我也有了很大的好轉。

就本課而言,我不得不承認,這不是一堂精彩的公開課。從教案中,就可以看出來。但它卻是實實在在的常規課。記得剛做語文老師的時候,我常常會忽視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字詞的過關、朗讀與默寫課文。因此帶的七班常出現有難度的卷子考得比簡單的卷子好的怪圈!為此,在新學期的到來,我痛下決心,鑽研新課標、重抓基礎。

在本課的設計上,因為不善引導學生,出現冷場,我確實是在有意降低難度的。比如第二段的第三句,是由我直接説出重點詞語是“挖通、劈開、引導。”應該對學生放手,可以先這樣問:“你從哪些詞語讀出了大禹治水的辛苦?” 還是這一句,我沒有説清“九條大河”、“九座大山”這裏的`“九”是虛指。説明了禹為了將洪水疏通入海挖通了許多河、劈開了許多山,從而再次感悟禹的“千辛萬苦”。而且我還忽視了大禹治水的方法“疏通入海”。這點可以和禹的父親鯀採取的“堵塞”進行比較。從而體會禹的機智。

總而言之,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存在着重點段落沒抓準、沒挖深的問題。與此同時,在控制課堂氣氛上,我還欠缺得很。但這次賽課,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長,更從暴露的問題中,促進了自己的成長。我想,賽課,重點不是自己上得怎麼樣,而是今後的路該怎樣走才能走好。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2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是一個古代傳説,講的是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

在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

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先出示一組詞語:走遍挖通察看引導劈開,讓學生按順序排列一下,從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過程。並緊扣“千辛萬苦”、“千山萬水”、“走遍”、“察看”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和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學生對大禹治水13 年,他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大多數學生不認為大禹偉大。我就提了一個問題:“大禹的兒子為什麼十多歲還沒見到自己的父親呢?”,“大禹為什麼能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能沒有進去?”,從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學生也對大禹的英雄壯舉敬佩不已。

教學 第四自然段主要採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説説心情如何,為什麼。學生可能會説: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並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對比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後引讀最後一句話:從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師述: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英雄――(學生接:大禹),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無私奉獻的偉大英雄――(學生接:大禹)。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達到高潮。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小朋友可能會説:“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中,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3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大禹這個古代的偉大英雄,並通過朗讀、表演、想象、體會,感受到孩子對大禹的敬敬。

優點之處:

1、在教學中,我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通過訓練孩子的説話,使他們對“千辛萬苦”有了形象的認識。

2、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説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

3、為了讓學生近距離地瞭解大禹,認真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動人的故事,既而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這一環節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同時,也就統攬了全文,理解了大禹這一英雄形象。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後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説?”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來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體會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裝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不足之處:

1、語言文字訓練不足

在朗讀和説話的訓練中,沒有通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學生讀了青蛙認為小鳥説“大話”那段文字後,我一帶而過。同學們解釋為“吹牛”“做不到,就匆匆過去了,沒有進行紮實理解。

2、時間分配不均,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的情況下,生字和書寫練習時間不夠達標。

改進措施:

教師在備課時要備好每個環節的時間,並在上課的時候,隨時看時間,緊湊的掌握上課的節奏。同時要能夠把課備得更精練一些,對學生的放手更有操控一些。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4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呢?我想,可抓住“決心”一詞來展開教學。文章教學之初,我讓學生先提出問題,然後圍繞着問題學習課文。並通過了解鯀(禹的父親)的故事,透過鯀的治水過程、方法和結果,吸引孩子瞭解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鯀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幾年下來,毫無效果,慘遭殺害。禹既為失去父親而痛苦,更為父親治水失敗所造成的更大的災難而感到愧疚。同時課文中寫到“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如此描寫洪水的兇猛,災難的巨大,也從側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禹會出來治水嗎?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在前面的鋪墊中,我們就可以理解禹下決心治理洪水的決心之大。學生朗讀起來也動情多了。

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讓人感動。他在外治水10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為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設計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景,然後讓學生想像並討論:大禹這位治水英雄,三次經過家門他分別是怎麼想?又是怎麼做的?帶着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於是,他全心全意撲在治水上,“舍小家顧大家”。他不光帶領百姓治理洪水,還帶領百姓發展生產,他的心是屬於老百姓的。所以顧不上自己的家了。當我問到學生:古時候沒有挖土機,也沒有鐵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嗎?他會吃哪些苦?有的學生説:“他可能會被洪水沖走,有生命危險。”有的説:“可能要在野外過夜,有狼呀什麼的。”也有的學生説:“禹在外面可能連吃的東西都沒有。”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來讀課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採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説説心情如何,為什麼。學生可能會説: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並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對比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後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後一句話:從此,大禹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達到最大。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學生們説:“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這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開通河道,治水成功,為民造福的故事。全文語言精練,結構清晰。我們知道,部編版教材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閲讀單元,這篇課文所在的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偉人”,意圖讓學生了解古代先賢的.豐功偉績;隨單元安排的語文學習要素是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因而在教學中,既要引領學生感受先賢心繫百姓的奉獻精神和疏導治水的智慧,也要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練習講述故事。“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前面的第一單元和孩子們正在學的第三單元中老師已經初步有所訓練,本篇課文中出現的“小泡泡”,提示用“聯繫下文”的方法瞭解詞語的意思;課後習題又建議採用“先根據生字構字特點及語境猜一猜,再查字典去驗證”的方法瞭解詞語的意思。

基於此,我本節課的教學首先竭力想緊扣語文要素:以藉助關鍵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展開教學。對詞語的學習我想不僅引導孩子能夠理解,更希望能幫助孩子掌握理解的方法。本課的“氾濫”、“災難”、“擋水”、“到處奔走”、“疏導”、“安居樂業”等是關鍵詞,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遇到這些詞語,我鼓勵學生觀察字形、結合語境、大膽猜測,再嘗試通過聯繫上文、聯繫下文、查字典、藉助近義詞、拆分詞語再合併等方法讓孩子瞭解詞語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訓練,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

其次,在領悟人文主題方面,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去朗讀故事、講述故事,例如: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這組數字以及“到處奔走”等詞,引導學生先提取具體信息,再展開想象,接着通過朗讀表現課文內容,最後指導學生藉助提示講述故事。在語言實踐中逐步體會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在朗讀教學中,我適當發揮教師範讀的作用,儘量想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朗讀練習,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但是由於課堂容量過多過滿,這一點沒有能落實到位,非常遺憾。

此外,結合本冊教材出現的“快樂讀書吧”欄目,聯繫到本課故事選自於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讀本《山海經》,我在課前課後都進行了推薦閲讀,課前通過談話,提示學生讀一本書要關注到哪些基本信息,嘗試根據書名去猜測故事內容,激發閲讀興趣;課後結合本課訓練重點,提醒孩子閲讀不忘理解詞語的方法。以期讓孩子初步形成一個課內外緊密結合的閲讀體系,掌握讀書的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墨汁需要磨,越磨越細,經過研磨之後墨汁均勻。同樣一節好課,也需要磨,反覆研磨中。日臻成熟。呈現給孩子的是教師心血與智慧的結晶。當課堂上孩子情感投入,發言靈光閃爍,思維達到發展,自信得到提升,磨課中付出的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大禹治水》是一篇家喻户曉的神話故事,尤其是大禹東山鑿,西山築堤壩。三過家門而不入,婦孺皆知,老幼嫻熟。如何挖掘出這樣一個神話故事中兩代人崇高信念下的英雄精神,奉獻精神呢。備課之前先蒐集相關資料,《大禹治水》的動畫,電影,歌曲,播放這些資料讓學生感悟大禹的崇高精神。

同時紮紮實實落實教學目標,引導孩子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中等以上的孩子必須達到有感情朗讀,潛能生達到正確流利的朗讀。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開鑿、挖掘、堵塞、引、等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配合孫楠演唱的大禹治水的歌曲,孩子們根據導學案自學,然後小組討論。

小老師主持展示,交流。老師相機補充,課堂上同學們興趣濃郁,發言踴躍。發言面比較廣泛,參與度比較高。

同學申成宇在《大禹,我想對你説》:“大禹,你真聰明,你爸爸都想不到的方法,你想出來了,爸爸偷了能自生自長的息壤堵水,可還是沒有堵住,你把大水引到東海里。”

苟晨騰以大禹妻子是身份説:“相公,你為什麼不回家呀?”我忍俊不住的笑了。這次課堂的不足之處是孩子們寫得少,課堂筆記不是很充分。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的建構也是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5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故事。這篇課文講的是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作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教學導入時創設情境,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感受老百姓“無家可歸”,痛苦至極的`生活,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特別抓住“十三年、到處奔跑、多次經過家門卻沒有進去看一看”體現出治水工程的浩大、艱辛。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學習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後,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會怎樣感激大禹?”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之間相互説一説,再請小組代表來説一説,讓學生暢談自己情感。同時,我讓學生談談大禹名字中“大”的含義。結合板書與課文內容,使學生的體驗再次提升。

這節課讀的形式有自讀、品讀、齊讀、指名讀,我覺得在今後的教學中必須在品讀上更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更加體現學生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