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61K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十幾減幾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5篇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

本節課教學《十幾減幾》,要求學生在經歷他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的基礎上,能熟練的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

為了體現課標所倡導的“把解決問題與計算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的理念,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充分發揮教材提供的《小貓觀魚》圖的作用,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還要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首先,我讓學生整體觀察主題圖,並與同桌交流,題中給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在反饋時,大部分學生説“有5條黑金魚,8條花金魚”,這當然是正確的',因為這兩條信息最直觀,但與本節課的要求不符合,這點我早就預料到了。所以在學生交流時,我早已把圖中的條件以兩個層次出現在黑板上了。

(1)魚缸中有花金魚和黑金魚共13條,其中花的有8條。

(2)花金魚和黑金魚共13條,我首先引導學生解決

(1),提問:根據這兩個條件,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都舉起了小手,異口同聲的説:黑金魚有多少條?當學生列式後,我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由於算法多樣化在我班學生中難以得到體現,本節課我打算加大引導力度,其目的不是為了要求學生用多種方法算,是想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我讓學生説説自己是怎麼算的:大部分學生很自信的舉起了手,我點了幾個平時不太善於回答問題的學生回答,他們都能很熟練的説出“因為8加5等於13,所以13減8等於5”,我接着問:你還有別的算法嗎?學生讀皺着眉頭,似乎很為難。好!有一個學生舉手了:我是這樣算的,先算10—8=2,再算2+3=5。。我給予肯定:説得好。但從學生的表情看,似乎不太明白,我就用學具演示這種方法的計算過程,學生明白了,都開心笑了,還給這種方法起了好幾個個名字,都還像那麼回事,我告訴他們,這種方法叫“破十法”,學生覺得很有意思。我趁此機會繼續啟發:還有別的算法嗎?又有一個學生説,我還可以先算13—3=10,再算10—5=5。,我豎起了大拇指:説的好,這種方法叫“連減法”。看來學還是有潛力的,只是我啟發不到位而已。

解決完問題(1)後,我指着(2)中的一個僅有的條件,説,這個題缺少什麼?你能補充完整嗎?沒想到,學生不僅補充了條件,還根據條件提出了問題,並順利的解決的問題,並在計算13—5時,對剛才學習几几種算法進行了鞏固。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在小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時,又有一大收穫:我讓學生比較這兩道題有什麼相同,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除了説這兩道題都可以想“8加5等於13”,還總結出:這兩道題都是已知兩個加數的和,還知道其中一個加數,要我們求另一個加數,都是用減法計算。一年級的學生啊,不簡單吧!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十幾減5、4、3、2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進行口算。

2、使學生能利用知識間的內在聯繫進行遷移類推,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十幾減5、4、3、2的計算方法,能真確而熟練進行計算。

難點:靈活運用十幾減幾的`口算方法。

教學反思:

這節課就是要應用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知識遷移,讓學生探究出十幾減5、4、3、2的算法。因此複習導入應該直接而迅速,學生搶答了複習題目後,指名學生以1~2題為例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回顧算法。由於學生們對十幾減9、8、7、6的計算方法很熟練了,評價學生的回答要恰當,不宜每道題都問“對嗎”,而應該直接根據課件出示的答案進行評價。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3

十幾減9是在學習了9加幾、10以內加減法、10以內數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第二冊第一節課的.內容就是十幾減9,學生在新課之前對本內容也已經有所瞭解。在課中學生共出現四種算法:A、9+4=13,所以13—9=4;B、10—9=11+3=4;C、13—3=1010—6=4;D、13—10=11+3=4。

這四種算法的出現與我課前預設基本吻合,第四種想法,我沒想到學生也能想到。但是這四種算法有多少學生能理解?又有多少學生能主動去運用?這才是我所關注的。每種算法我都讓學生説一説為什麼這樣算?結合主題圖來解釋,如:第二種算法可以這樣理解:小兔要買9個桃,一盒是10個,小猴便從盒子裏拿出1個,讓小兔連盒子一起帶回家。小猴就剩下盒子外面的3個與盒子裏拿出來的1個,共4個。這樣敍述學生都能理解。第四種算法算理略有不同,小猴給了小兔1盒桃,小兔退回多給的1個。這樣直觀到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十幾減9還有着特殊的規律,在練習環節安排學生找規律並運用規律進行計算,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正確率與速度。但在練習中,正確、流利地表達自己計算的方法,學生之間的差異很大,有的學生能正確、流利地表達,有的學生會算出結果,但不會表達自己的算法。

不足之處在於:個別學生對算理算法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有待練習課加強訓練,彌補不足。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4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單一的算法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

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自己學會運用自己的計算方法得出正確答案,不會拘束於傳統的單一邏輯思想。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裏要説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當然,在課堂過程中,還有小部分學生不能充分地展開自己的思維,得到有效的學習效果,這就要靠老師慢慢地去開發和引導,使所有的學生基本都學會如何去展現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式。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5

今天,豐滿區小教部王玉宏校長,劉老師和李老師三人同行來到我校,聽了一節我講的《十幾減9》的數學課,聽我課是因為我作為我校數學教師代表成為了豐滿區典型數學教師培養對象,這節課算是對我教學能力的一個摸底和了解。應該説之前的兩位教研員對我比較瞭解,對我個人的評價也是很高的,她們認可我的教學能力,個人素質,兩位教研員還説,今天要聽我課了,心情很美麗,也就是説她們很期待我能帶給她們不一樣的視覺盛宴,可是今天的我好像有些讓她們失望而歸。整節課下來,我感覺身心疲憊,這是身體上的,更有心靈上的“創傷”,這課上得我不滿意,不足之處太多,然而這份失落都源於我自身,學生的表現還是值得稱讚的。

反思這節課,讓自己感到失落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這幾個方面也正是教研員們在評課中提到的。

一、教師要學會放慢腳步,學會等待,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表達的時間。縱觀整節課,教師都顯得有些急躁,這也是我一直以來課堂教學最大的弊病,穩不下來,着急完成自己預定的目標和內容,就好像沒有完成,教學不完美一樣,其實,我們細想,即便完成了,但前面的環節處理得毛毛躁躁,浮於表面,流於形式,走過場,又談何完美呢?這節課重點教學用“想加算減”和“破十法”來計算十幾減9,當一個學生表述自己算法後,教師急於進行鞏固,沒有再找其他學生來重複,其實這個環節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檢驗其他同學是否都會,另一方面也變相檢驗學生是否聽課了,教師如果多找幾個同學來説,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從而及時來調整教學。教師不可以着急,用自己的總結和講解代替了學生的回答,要學會等待,放慢腳步,也許等來的就是意想不到的驚喜。

二、教師要多關注課堂上學生回答中的錯誤。課堂教師其實就是解決未知問題的教學,錯誤的出現反應了學生學習知識上的問題和困難,教師關注了錯誤也就是更多地瞭解了學情。比如這節課上,有個學生在計算13—9=()這道題的時候,答案説錯了,我便讓他坐下,沒有做任何評價,隨後找了另一個同學回答的,教師完全不用這樣,課堂上出現了錯誤是正常也是好事,教師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讓這個學生説説你是怎麼算的?我們要善於傾聽孩子的回答,哪怕是錯誤的答案,我們也要給時間表達,因為它可以折射出教學上的問題。我們不怕學生出錯誤,如果一節課進行得如此的順利,不合乎常理,聽課教師也會感覺好假呀!人們不都説:教學本身就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了錯誤恰恰為課堂增添了不少色彩。

三、電教手段的應用要考慮到時效性和趣味性。一提到公開課,很多教師馬上就會和課件聯繫起來,就好像是公開課必須要有課件才可以,才能算是公開課。所以接到講課任務首先考慮的不是選課,寫教案,而是絞盡腦汁地做課件,甚至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課件的製作上。對於教材的鑽研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得更好。這恰恰適得其反,作為公開課,我們把課上好靠的不是課件,而是教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當然課件應用得當確實也可以為課堂錦上添花,但它不是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課件要運用的恰到好處,真正能發揮其價值,為教學服務,這就要求教師要考慮課件的時效性,根據學生心理年齡特點,趣味性也是需要的,因為它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教師的指令語言要做到準確和清晰,體現數學學科特點。課堂教學上教師每發出的一道指令都應該是準確和清晰的、到位的,學生才能根據你的指令進行思考、回答。相反如果教師的指令模糊不清,學生就會無從下手,偏離教師的初衷,從而給教學帶來麻煩。比如這節課上,在觀察圖片環節中,我本來的意圖是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但是我沒有這樣直接提問,而是這樣問的:你看看缺了什麼?學生好幾個站起來都沒有回答到點子上,於是我馬上改變了提問方式:你能提出問題嗎?學生一下子就回答上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師的語言表達多麼重要。

五、複習要做到精細,能夠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這節課,在複習環節我用了兩種形式出現的,一個是進位加法開火車,一個是進位加法點蠟燭,雖然形式出現的不同,裏邊的試題是一樣的,為了能讓學生在後面“想加算減”方法的理解上更容易些,這複習的題目是不是可以改成填括號的形式呢?比如9+()=14,教師如果這樣處理,那麼新課的學習就會相對輕鬆些,也不會出現班級沒有一個人想出這種方法來了。所以複習的設計也是至關重要的,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繫。

這就是我這節課下來後的一些感受和反思,課堂教學需要失敗,需要有遺憾,有不足,有失落,因為這些就是你今後講好課的最寶貴的財富。我們需要有缺憾的課堂,這也是一種美。我將把這些缺憾化為我今後講好課的動力,讓它們陪伴我一次次迎接屬於真正的成功。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6

在這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我自己覺得。因為學生吸收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吸收而是主動的去獲取。我記得在新課程標準中曾經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本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發現我們班級並沒有金魚這個教材中的教具,怎麼辦呢?如果只是讓學生枯燥的觀察書上的畫面,那樣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的`。我看到了班級中開得正豔的康乃馨,我決定用班級的花來當我本節課的教具。

“同學們,你們看,我們班級的康乃馨開得怎麼樣啊?上面開了多少朵花啊?”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把自己能想得到的形容詞似乎都用了個遍。“同學們看看啊,有一些花開的真的很漂亮,可有一些花已經開敗了,我們一起做一會園藝師,給他剪掉,好不好?”在學生的異口同聲中我們開始了剪枝活動。伴隨着學生的數數生,我們完成了本次的剪枝活動。“同學們,你們誰知道現在上面還剩了多少朵花呢?”“5朵”學生又是異口同聲説了出來。“那你們是怎麼做的呢?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吧!”隨着通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我把問題又拋給了他們。在他們熱烈的討論中,我聽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其實本節課中我就是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設置了適當的情境,把計算藴含在了實際情境中作為一個問題來提出,一方面能有效的技法學生的計算的慾望,同時又體驗到了學習計算的實際意義。孩子們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7

以前在教學十幾減幾時,一般都是讓學生擺小棒,擺出13 ——8=?大部分學生純粹依賴擺小棒算得數,為計算而計算,覺得計算題枯燥無味,久而久之,會導致一年級學生厭倦計算,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本節課我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重點放在情景圖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針對低年級學生愛聽故事這一心理特徵,利用學生熟知的小貓釣魚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引起學生的興趣,並創設了《小貓釣魚新編》的故事情境,使數學問題在富有童趣的兩隻小貓的爭論中自然提出,大大調動了學生參與探究20以內退位減法算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用你所學的數學知識幫幫小貓吧?”“你能給弟弟講一講嗎?”“你是怎麼想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都樂於表現自己,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自然而然地去想怎樣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學生熟知的故事出發,結合教材內容,創設學習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感到數學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計算。

這節減法課,儘管有十幾減9的計算學習作為基礎,但十幾減幾對於一年級的學生還説要達到熟練計算的要求,難度很大。這次聯繫情境問題動手操作,嘗試計算,使學生體會到計算源於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孤立存在的`。這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理念的體現。這次創設的操作情境,讓學生經歷了“13 —5=8 ”的算理,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破十法”,“想加算減”,“連減”,“點數”的不同計算方法。“你認為哪能種方法可以讓貓弟弟學得快?”“貓哥哥是用什麼方法算得這麼快?”學生在爭當小老師的過程中,在操作實踐中讓學生有意識的對算法進行了對比和選擇。在教學時,不僅提倡算法多樣化,而且又引導學生在眾多的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於學習,樂於學習,樂於探索,進而通過教師帶有鼓勵性的評價,學生之間的讚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減法教學反思加減法教學反思不退位減法教學反思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8

今天帶着孩子們探索了一個新的領域——十幾減9。

在課堂上,通過擺小棒的方法,孩子們很快理解了破十法、連減。孩子們能夠知道:可以先從一捆裏面取走九個,再把這一捆剩下的和另外的合起來,這樣我們就能夠知道15—9等於幾了;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先取走零散的幾個,之後再從一捆裏面取走,也能夠知道還剩下多少根小棒。

我真的沒有想到孩子們竟然可以操作的這麼巧妙,許多孩子都能夠用自己的方法取走小棒,這一點我是非常驚喜的,為孩子們的機智點贊。

但是讓孩子們去表述自己想法的時候,他們説話不是特別流利,許多孩子能夠操作出來,把自己擺小棒的過程完完整整的演示一遍,但是當讓他們張嘴去描述自己是如何操作的時候,中間會有一些間斷,不是特別流暢,這也就説明在數學課堂上,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需要加強。這一節課我讓孩子們動手操作的時間比較多,但是讓他們張開嘴巴去描述的時間比較少,可能這就導致這一節課下來能夠完整地表述出來自己想法的孩子沒有幾個,以後一定要注意要給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時間。

這一節課,我們還用了圈一圈的辦法。上學期我們已經強調過,表示去掉可以用虛線圈起來,或者用斜線畫掉。於是乎,這一節課我就有點想當然,想着孩子們還記得,就簡單地説了一句“我們可以用虛線圈起來那些要去掉的”,着重展示了怎麼圈,重點放在了破十的過程上,但是忘記強調要用虛線了。後來我發現有一些孩子圈的時候用的是實線,是我考慮不夠周全,沒有突出強調,等到明天課堂上要再跟孩子們説説着點。

整堂課下來,其實是比較流暢的思路也很清晰,孩子們的表現也非常活躍,希望我們的孩子每天都能夠成長一點點,進步一點點。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9

十幾減九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它是學習十幾減幾的基礎,因此學好它非常重要,但計算課比較枯燥,學生不感興趣,特別是一年級小朋友。基於這一思考,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具體情境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教學,現將這節課的感觸反思如下:

一、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整堂課以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為主線展開教學,而這些情境又是學生所熟悉的,他們能在已有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根據信息輕鬆地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能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

在學習新知處,我組織學生自主探索13—9=?,然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對新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組織教學,不僅能更好地落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能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

三、尊重差異,體現算法多樣化,能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學生在探究13—9=?時,由於學生間的差異,結果出現了多種計算方法:

①將剩下的桃子個數數出來,算出13—9=4;

②想加算減:9+4=13,13—9=4;

③破十法:10—9=1,1+3=4,13—9=4;

④連續減:13—3—6=4,13—9=4。

我尊重差異,將每一種方法都展示出來,並一一予以肯定,讓不同的學生都體驗到探索成功的愉悦,實現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需要改進的是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在出示13—9後,我要求同桌互相擺一擺學具,看看如何計算13—9。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數,但是不知道怎麼擺小棒。而我也沒有給孩子一些指導,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説説。看了部分孩子説不出來,也就急着請其他孩子説説自己的算法,這樣就導致一些基礎差得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其實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學生遇到困難時並沒有給予幫助,這樣的自主學習的效果甚微。今後在研究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深入。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0

時間過得很快,開學已經兩週了,第三節課是我的公開課,雖然在上課之前細細準備了,可課堂上還是會有突發狀況,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課堂是變化的,申老師對我的點評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恍然大悟。課堂每一個環節的過渡語言都很重要能讓課堂內容前後銜接、讓我們的課堂更加自然,下課後申老師耐心的和我分析這個問題應該怎樣提,這個重點要怎樣才能講透徹,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我上的是《十幾減9》,在主題圖部分從孩子們在公園“賣氣球”“賣風車”“猜字謎”“套圈遊戲”引出十幾減9的三個算式,從而引出課題。書中例題介紹了兩種計算“十幾減9”的方法,一是“想加算減法”、二是“破十法”,除了這兩種方法外還有其他的方法,孩子們都很聰明,有幾個孩子想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可是站在講台上的我沒有認真的'聆聽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表揚鼓勵那些愛思考問題的孩子。就象申老師説的我們可以儘量讓學生多説,不管他的回答正確與否,都説明他在思考了,這節課其實很好拓展,你喜歡哪種方法?還可以怎樣計算?這節課就有孩子想到計算十幾減9可以用連減的方法,在計算12—9時,他首先計算12—2=10,再來計算10—7=3;還有個孩子他想到了這種方法在計算12—9時先計算12—10=2,比9多減去了1所以還要再加上一個1,2+1=3所以12—9=3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很好的,也正告訴我們孩子們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而老師在感歎孩子們聰明的同時更要及時的鼓勵,還可以讓他把這種方法介紹和全班的孩子分享,這樣就很大的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這種才能真正把我們的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在教學的過程中當學生對新知識有話要説時,我們要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要追問學生為什麼,一年級的學生語言表達有限可能他自己心裏清楚可是卻無法用簡練的語言讓身邊的人明白,這個時候我們要及時的引導,一步步引導學生把他的想法完整的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鍛鍊和老師的鼓勵孩子們的表達能力會更好。傾聽不是隻對學生來説的也是對老師説的,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句話。今天申老師還給我説了一下課堂時間的把握,教室裏的廣播壞了,孩子們聽到隔壁班的聲音就以為下課了在那裏説“李老師,下課了”,一下讓我慌了神,因為我讓學生做的練習題還沒有講解,所以前面的練習題就講的快些,而後面的練習講的明顯的慢些,感謝學校領導的聽課、評課讓我受益匪淺。

最後,感謝申老師和戴老師長期以來對我的指導和幫助,對我提出那麼多寶貴的建議,我覺得我很幸福,因為我在一個温暖的大家庭裏有這麼多幫助我的家人,當我疑惑時是他們幫助我走出疑惑,給我力量,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我會更加努力的。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1

最近教授本節課,另外聽了2節其他老師執教的本節課,採用的的教學流程都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引出問題,列出算式15—9=

然後合作探究,可以擺小棒,可以寫,然後彙報交流,學生想到的方法1、數小棒2、破十法3、平十法、4、想加算減。第5總倒着數有的班級能想到,6、連減法。有的想不到,課後針對本節課有幾個問題又仔細琢磨了一下:

1、本節課知識的生長點在哪裏?

幾位教師都在問題拋出後就合作探究了,學生無從下手,本節課知識的.生長點應是15—3=不退位減法,本節課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它的生長點應該是20以內的不退位的減法,如15—3=直接從個位拿走3個,現在拿走9個,個位上不夠了,怎麼辦?然後在讓學生去探究,而且探究時小棒的準備,應該是1捆加5根,而不是直接15根。有了複習,有了學具準備,學生先想到的應該是連減,那有5個,不夠怎麼辦,把10位拆開,把1捆變成是根,再拿走4根,這是連減,其實我認為這也是破十。然後在引導,有無簡單方法,學生可能想到,拆開1捆,直接從裏面拿走9。

2、破十法真的破十了嗎?

有老師對破十理解不到位,究竟是把15拆成10和5,破出一個十來叫破十,還是把10位1捆破城10根交破十,顯然是後者,這將在第3條説明。

3、本節課的後續知識是什麼?

本節課直接後續知識是十幾減8、7、6等,但我認為本節後對下面幾節課的學習,僅僅是計算方法的鋪墊,是計算方法的遷移,方法拿過去用即可,不存在知識本身一個深層次的鋪墊,這部分真正的後續知識應該是豎式計算,退位減,個位不夠減怎麼辦?從十位節1當十,從這一點看破十肯定就是破1捆當10根。由此看出,本部分破十如果處理不到位,後續的豎式計算還會出現障礙。

4、方法那麼多,既然都解決同一算式,那肯定有共性的東西,共性的東西是什麼?

共性的東西應該是減法的意義,就是從15裏拿走9,由此看出1捆加5根的學具準備很重要,1根1根拿走,倒着數,那拿走5根再拿走4根,連減,直接從10裏拿走9,破十,先拿走10,再還回1根,平十。

5、課後練習找規律的用意何在?

11—9=2

12—9=3

13—9=4

14—9=5

發現差的個位都比減數對1

本題重點應在1、找規律的過程,提升觀察能力。2、多的那個1哪裏來的?10—9剩的1,從而加深理解破十法。

基於上面思考覺得課堂中個別環節調整一下

15—9=出來以後,觀察算式特點,發現兩位數減一位數,學過嗎?學過,比如15—3=,複習怎麼做的?從個位那有3,現在也這樣做,還行嗎?不行,個位不夠了?已發認知衝突,那怎麼辦,合作探究,探究式準備1捆5根小棒,動手操作,然後展示,展示過程重點演示破1當十的過程。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2

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課,是學習十幾減幾的基礎,因此學好它非常重要,但計算課比較枯燥,學生不感興趣,特別是一年級學生。在教學設計中,我創設有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具體情境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教學,現將這節課的反思如下:

一、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整堂課以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為主線展開教學,根據信息輕鬆地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能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

在學習新知時,我組織學生自主探索13—9=?,然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探索新知形成過程,瞭解用“破十法或平十法”解決問題,這樣組織教學,不僅能更好地落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能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

三、尊重差異,體現算法多樣化,能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學生在探究13—9=?時,由於學生間的差異,結果出現了多種計算方法:①將剩下的桃子個數數出來,算出13—9=4;②想加算減:9+4=13,13—9=4;③破十法:10—9=1,1+3=4,13—9=4;④連續減:13—3—6=4,13—9=4;我尊重差異,將每一種方法都展示出來,並一一予以肯定,讓不同的學生都體驗到探索成功的`愉悦,實現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需要改進的是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在出示13—9後,我要求同桌互相討論,用畫小棒的方法圈一圈、數一數,看看如何計算13—9。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數,但是不知道怎麼擺小棒。而我也沒有給孩子一些指導,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説説。看了部分孩子説不出來,也就急着請其他孩子説説自己的算法,這樣就導致一些基礎差的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其實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學生遇到困難時並沒有給予幫助,這樣的自主學習的效果甚微。今後在研究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深入。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3

本單元的學習是學生在學生已經學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數的認識以及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進一步學習多位數計算的知識基礎,在整個國小數學學習階段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開學第一課中,我帶領孩子們初步認識一年級下冊數學書的時候,讓學生選出自己最感興趣、最想學的一節課,發現孩子們對於20以內退位減法這一單元不太感興趣。這可能是學生還沒有真正瞭解到什麼是20以內退位減法,或者學習了20以內進位加法以後的畏難情緒。所以在本單元的第一信息窗,我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充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發現孩子們在剛剛結束的寒假中,都去了各個地方玩耍。因此,我由孩子們寒假遊玩、去公園看花燈的話題導入,一年級的孩子對於遊玩的情境比較感興趣,但是教師需要在此處加以引導,控制課堂紀律。然後再展示課本中的情境圖,引導孩子們去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並在孩子們彙報的時候,重點強調有用的、有價值的數學信息。

二、通過列算式解決數學問題,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

根據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絕大多數的孩子可以很快的列出算式,但是對於為什麼這麼列算式,只有少部分的學生能夠説清楚。我先找幾個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同學説一説為什麼這麼列算式,然後根據剩餘學生的反應來進行總結,幫助全班的孩子理解:從總人數中去掉女生的人數,剩下的就是男生的`人數也就是從15裏面去掉9,所以用減法計算。

三、通過擺一擺、説一説,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列出算式後,讓學生算出15—9=?,大部分學生還停留在畫圓圈來計算結果,有一部分學生用手中的小木棒來擺一擺,並很快的擺出一捆和5根小木棒代表15個學生,但是在減去9的過程中,都是一根一根的去掉。這個時候,我在展台上展示,如何利用“破十法”“連減法”來計算15—9,並在擺的過程中,清晰完整的説出來過程,引導孩子們直觀的理解算理和計算方法。最後將這幾種計算方法進行總結。這整個過程中,我注重對於學生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我先示範,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説一説。學生剛從寒假中回到學校,課堂紀律有點亂,這一過程,我相對減少了學生聯繫的時間,如果能給充足的時間就更好了。結合練習進行鞏固,為將本節課知識遷移到十幾減8、7打下基礎。

四、按順序列出全部的十幾減9的算式,引導學生髮現規律。

在掌握了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之後,讓學生觀察這些算式,藉助破十法,引導學生髮現十幾減9的得數比被減數的個位數多一。在這個環節中,由於時間的限制,我沒有留給孩子很長的時間去探究,在以後的課程中,將整個20以內的退位減法放在一起,再探尋規律。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4

《十幾減5、4、3、2》是在學生經歷了十幾減9和十幾減8、7、6的學習基礎上學習的,學生的計算技能基本形成,計算方法基本熟練。與前面的十幾減9、8、7、6相比,在今天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得相對輕鬆。課開始,我首先複習了有關十幾減9、8、7、的計算,為學習本課新知做好鋪墊。新課時,我出示例題:

12—5= 11—4=

12—4= 11—3=

12—3= 11—2=

先讓學生獨立嘗試計算,片刻之後,好幾個同學,都舉起小手彙報説計算完了,我趕緊走到這幾個做得特別快的同學身邊巡視,結果讓我驚訝,幾個同學錯誤現象居然如出一轍:

12—5=7 11—4=7

12—4=6 11—3=6

12—3=5 11—2=5

顯然,他們在計算每一組的第一題時,都是通過“想加算減”或“破十法”等方法進行認真計算的,而在計算第二、第三道時是利用規律在計算的,可惜的是,他們沒找到這種被減數不變,減數變小,差應該反而變大的規律,所以答案錯得一模一樣。看到他們的情況,我並沒有急着告訴他們規律,而是讓他們再用方法認真算一遍。與此同時,我巡視了一些算得比較慢的同學,他們的答案更是算對了。從這裏可以看出,同學們對於“想加算減”、“破十法”還是掌握得不錯,但速度不是很快。

講評時,我讓學生説説是怎麼算的,學生基本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對他們給予了積極鼓勵。同時,我針對剛才嘗試練習中出現的錯誤現象,耐心引導學生共同探索“被減數不變,減數變小或變大,差變化的規律”。首先我肯定了那幾個同學特別愛動腦,能夠觀察題目特點,找規律,算答案,這種學習習慣和方法是值得大家學習的,但找規律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思考,減法計算與加法計算的變化規律是否會相同呢?我們一起來認真觀察每一組算式的特點為,看看什麼沒變,什麼變了,怎樣變的?

本來這一知識點是安排在下一節課的,既然這節課出現了這一問題,那我就只好隨機調整教學內容和目標了。

當學生彙報完正確答案時,我故意把剛才錯誤答案寫在正確答案旁邊,讓學生看看算式再想想,他們為什麼錯了?

在正確答案與錯誤答案對比的情況下,一些反應很快的'同學似乎想到了這些算式存在變化規律,於是一位同學激動得叫起來了,答案應該是一個比一個多1,不是越來越小。我趁機問,為什麼得數會越來越大呢?很多同學舉起了小手。指名回答,學生説:因為減數越來越小,所以差就越來越大,雖然這樣總結不完整,但在引導之後,大部分同學還是能慢慢説清楚,逐步體會了“被減數不變,減數變小,差反而變大”的關係。

鞏固練習中在做練習第3題時,很多同學一下子就發現了這一題每組題的特點:被減數不變,減數變大。所以,很多同學能正確利用規律計算:先算每一組的第一個算式的答案,後面兩個計算就只看減數,減數多1,差就少1。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都有所提高。

反思這節課,感覺我們有些同學還是很愛動腦筋的,但思維還不夠完善,需要我們老師好好引導、啟發,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其次,我們教師要善於利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錯誤,化錯誤為有效教學資源,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節課本堂不太成功的地方是:很少同學會聯想前面的十幾減9、8、7、6來計計算相應的十幾減5、4、3、2,可能是學生對於20以內的退位減法還不夠熟練,希望在下一節練習課中,這種“想減算減的聯想”計算方法能有所突破。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5

1.正確把握學生的起點,增強學習的有效性

十幾減8、7這部分內容主要是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十幾減9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十幾減退8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計算課是使學生感到比較枯燥的內容,課的開始我先設計了一些8、7加幾的口算以及十幾減9的口算,為學新知做好準備。

例題仍然是結合具體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還剩多少把?”的問題,引導學生列出15—8的算式。再通過擺小棒得出不同的計算方法。在交流算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知識遷移將十幾減9的方法運用到十幾減8、7。對於15—5=10,10—3=7這種“平十”法,學生採用的較少,説明學生有意識的將算法優化,內化為自己的方法。

2.過分強調“相加算減”,限制了孩子的思維發展

由於有了前一課的基礎,學生在本節課的算法交流中,多數用的都是“想加算減”的.方法。這不禁引發了我的思考:①教材中雖然多處提到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但直到本單元的結束,在潛移默化中要求學生用“想加算減”的方法,那麼我們在教學中如何把握住這個度?②當大部分孩子都在使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時,其他的方法是否要傳授個孩子?採用何種方式?③“想加算減”的方法真的是最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