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12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動物過冬》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1

動物是孩子們樂於觀察的對象,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冬天到了,人們穿上了厚厚的冬裝,動物們不怕冷嗎?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大班幼兒對動物的特徵、生活習性等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不同於人類的過冬方式,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2、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教育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是“讓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以及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以音樂活動引題:小朋友們,冬天到了,天氣真冷啊,讓我們一起來做做運動,暖和暖和身體吧!這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旨在營造和諧、愉悦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增加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做運動等方式抵禦寒冷,那麼動物朋友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呢?接着我出示課件,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慾。提問:裏面介紹了哪些動物?幼兒回答後點出課件。提問: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幼兒根據課件內容回答並對其相應的過冬方式進行歸類。如螞蟻和蜜蜂一樣是通過儲存糧食躲藏在洞裏過冬的。幼兒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藉助多媒體的形、色、景等多種優勢,直觀形象的幫助了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激發了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從而也瞭解了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幼兒再次通過課件加深對動物過冬方式的理解後,出示操作卡讓幼兒説出其對應過冬方式的動物。正如新《綱要》所指出:“語言教育應該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本環節通過操作卡的出現,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而且加深對動物不同過冬方式的瞭解,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目標。通過學一學:教師出示操作卡,幼兒自主創編動作來表現其過冬的方式。幼兒手持動物圖片,找到動物過冬方式相似的夥伴後,送他們到過冬的地方。

這樣的遊戲,不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體現了幼兒合作的精神,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2

《動物過冬》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個關於動物過冬的童話故事。這篇童話故事通過寫小螞蟻找朋友的經過,告訴我們喜鵲、燕子、杜鵑、黃鸝和青蛙、小螞蟻過冬的方法,從而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過冬方式,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奧祕。課後,我對這堂課進行了反思。

一、激趣引入

出示課題後,我讓學生自己質疑,“冬天到了,人們怎麼過冬?那可愛的小動物又如何過冬呢?”從兒童有興趣的話題導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非常積極地投入課堂。”接下去,我引導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邊讀邊找答案,使學生做到有目的地去讀書。

二、以讀代講

在教學中,我注重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讓學生用各種方式朗讀,通過充分地默讀、小聲朗讀自主獲得情感體驗。這樣學生有了自由朗讀的空間,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學生通過讀第二自然段小螞蟻和喜鵲的對話瞭解到燕子、杜鵑、黃鸝到南方過冬,到第二年春天再飛回來;喜鵲在當地搭窩過冬。通過指導學生讀好第三自然段的語句,學生體會到了青蛙冬眠過冬的方式。

三、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多媒體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學生不理解冬眠是怎麼回事,我就把青蛙睡在洞裏不吃也不動,睡得很舒服的樣子做成課件,學生看了一目瞭然,無需在用過多的語言進行講解和描述。此外,像燕子、杜鵑、黃鸝這些鳥類學生也比較陌生,我也從網上找出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觀看,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四、重視學生自主蒐集資料

在學習的先一天,我佈置了一項作業,蒐集動物過冬的有關資料,學生通過查閲資料,蒐集了許多動物過冬的資料,上課前就迫不及待的要求展示,通過資料的蒐集一方面提高了學生主動求知的慾望,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當然,這堂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的鼓勵、激勵性的語言使用太少等。所有的不足還有待於我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去改進。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3

1、充分發揮學生了的主體性,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訓練。本課的教學,通過多個情境的創設,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個自主學習的空間,如:讓學生先讀一讀,再演一演,這是一個由吸納到吐露再到表現的過程。葉聖陶曾説“語文教育在基本訓練中,最重要的還是思維的訓練,不要只顧到語言文字方面,忽視了思維的訓練”,要“把思想、語言、文字三項一貫訓練,使之相輔相成”。

2.、注重了閲讀興趣的激發與培養。真正在學問上有所造就的無一不是閲讀了大量的課外讀物。在教學完一篇課文後,要善於找一些同題材、同時代、同作者或同風格的文章進行拓展延伸,從教育內容方面不斷輸送新鮮“血液”。以此來激發閲讀興趣,培養閲讀習慣。在這節課結束之際,我安排了一個補充閲讀材料《動物過冬》,學了這課學生已經對動物的過冬方式充滿了興趣,補充的閲讀讓他們有了可進一步學習的慾望。這樣的閲讀安排,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進一步提高了認識,受到了教育。相信這樣的拓展多了,學生最終一定會養成課外閲讀的習慣。

不足之處:

1、練習讀“我準備……”這個句子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對比着來讀。用疊詞舉例後,應讓學生拓展説話。

2.整節課,學生朗讀的方式少些。(通過讀,談體會,再讀。例:“我早就……”一句,引導學生讀出很得意的樣子。)

3.還應滲透友誼,有禮貌等思想教育。(如從“商量”“約定”這兩個詞入手)

4.最後一個説話環節,應將學生可能用到的詞語板書在黑板上,這樣孩子更容易説好句子。

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輕鬆、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學活動具有創造性,知識的學習不必遵循固定不變的`程序,應根據學生的需要因勢利導。

21.《水鄉歌》

以畫激趣 學生的學習熱情能調動起來,學習興趣也得到激發,讓學生興奮起來了,為全文教學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樂學”氛圍,並且很快拉近了師生距離,師生關係融洽,親近起來。

放水鄉影像,讓學生對水鄉的景色有了初步感知之後,緊接着配以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文本語言,學生對教材有了較全面的認知,能夠直接反饋水鄉的典型特徵是三多,即水多、船多、歌多。通過一番看、聽,整體感知了水鄉秀麗的風光,再讓學生充分地讀,自己感知、體悟,在交流不懂的問題後,及時地把相關問題歸類,如字“渠”“駁”的理解,先教給方法,“歌”和“曲”都是人唱的,意思相近,可以組詞“歌曲”,那麼“駁”是什麼意思?學生經過老師的示範和指點,很快就能想出“駁”是“船”的意思,可組詞“船駁”,“渠”有“河”的意思(是人工開的河),可組詞“河渠”,字詞的理解也體現出目標的整合,相對地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4

《小動物過冬》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過冬的事。課文生動地介紹了它們不同的過冬方式,小燕子要避開嚴寒到温暖的南方去,小青蛙準備吃飽之後鑽到泥土裏是冬眠,而小蜜蜂則藏在蜂巢裏吃蜂蜜。課文還表現了小動物之間的相互關心,難捨難分。

在教學本課一些生字時,我藉助它們的.形近字來讓學生識記。比如“哥、可”、“第、弟”、“商、滴”等,讓學生想辦法來把它們區分清楚並加以組詞。通過仔細觀察,學生議論紛紛,辦法很多,説得很形象,把要學的生字都記牢了。這個教學環節,我覺得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化難為易,又能產生連鎖反應,使更多的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5

本課內容非常淺顯,動物過冬的方法都是通過小動物間對話交談的方式交待的,學生只要通過讀書就能獲得這方面的知識。而課文篇幅相對較長,要把了解三個小動物各自的過冬方式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二年級學生的語言積累多是以讀好課文對話形式,在讀一讀,説一説,演一演的體驗過程中昇華情感,內化語言,培養語感的。課文不像講述一個道理故事類的童話,這類科普知識的小,很容易上成自然常識課,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掌握動物過冬的方法這一知識點上。語文課的重要任務是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新課程改革把口語交際訓練作為低年級語言訓練的一個重點。周老師的這節展示課讓我收穫不少。

《小動物過冬》一課的賞析課教學中,我認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導入:猜謎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既能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也是促使其學習的推動力,課一開始,周老師讓學生認真聽謎面,猜謎底雪花而引出寒冷的冬天小動物準備過冬。猜謎的導入形式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拉到了課堂中來,課堂上立刻就有了濃厚的學習氣氛。

二、初讀:整體感知,隨文解決難讀詞句。

《小動物過冬》這篇的篇幅較長,如何有效地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整體感知,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呢?在學生自由讀後,周老師指名學生分小節讀,並將字詞教學穿插其中。以字卡出示重點字,難讀短語和長句子,通過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比賽讀,師煩讀等形式多樣的教學,為接下來品讀重點段落作好鋪墊。

三、品讀:在聽讀練習中領悟讀。

第一二段的教學不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讀好“好朋友”、“常常”、“很快樂”,感受好朋友之間快樂,體驗朋友之間相互關心的情感就可。周老師範讀,學生聽後説從老師的朗讀中聽出了什麼?在這個過程中,一是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的能力,二是學生自行領悟了讀的方法,比如把“好朋友”讀得比較重,表現句子的重點字眼。再請學生讀好第一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精讀:設置情境,角色體驗

憑藉情境,可以強化學生已有的感知,充分利用情緒加深內心體驗,促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還能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豐富課文的內涵。所以,在教學重點段落3—7段,周老師讓學生自己噹噹小燕子、青蛙、小蜜蜂學習相關內容。針對小燕子對話內容,周老師向學生(小燕子們)提了三個問題,答案分別是對話中的三句話,要求小燕子以文中的話來回答。指導讀好詞語“春暖花開”周老師以圖片形式出現,還裏複習積累了描寫春天的詞語。教學青蛙部分內容,同樣是讓學生變成青蛙,抓重點句子:我準備吃得飽飽的…讓學生加上動作讀,在讀讀做做中,有效地指導了朗讀。小蜜蜂以同桌互讀對話的形式,替換角色進行朗讀。通過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讓學生去體會去感悟小動物們的對話。根據國小生自我表現意識強的特點,在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之後,周老師讓學生演一演,在內化語言的基礎上訓練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帶上三個小動物的頭飾介紹各自獨特的過冬方式更是寓教於樂。

五、品讀:形式多樣,合作學習

品讀重點段的形式多樣化,有師生分角色合作讀,生生一問一答讀,還有同桌分角色合作讀。體現了讀的不同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六、積累:兒歌讀出濃濃語文味。

拓展環節,周老師出示一首動物過冬的兒歌,將本要寫的兩個生字編在其中。既鞏固複習生字,又補充了其他動物過冬的知識。師生拍手讀兒歌,濃濃的語文味洋溢着整個教室。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6

本課是一篇童話,講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過冬的事。課文不僅生動地介紹了有關動物過冬的知識,而且表現了小動物之間的相互關心。經過對這一課學習的設計和實施,我對國小語言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

一、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繫兒童的生活實踐,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來進行,從而使學生學得快樂,學得靈活。

首先用“冬天到了,人們怎麼過冬?那可愛的小動物又如何過冬呢?”這一兒童帶有興趣的話題導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非常積極地投入課堂,非常生動地開動腦筋。當講到“遷徙”和“冬眠”的時候,都能把課前準備好的資料展示出來,豐富了知識,開拓了視野,對課堂內容起到了很好的輔助效果。同時讓學生在平時多觀察,在實踐中去驗證知識,去了解更多的小動物過冬的知識,反饋知識。這樣使他們學得快樂,學得靈活。

二、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能動地、創造性地學語文。

在我們傳統的語言課堂上,老師進行繁瑣的分析,連珠炮式的問答。最終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空洞的結論。這樣的語文忽視了學生富有靈性的感悟、積累,埋沒了學生的創造性。現在信息化時代,如何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我在《小動物過冬》一課中,有了深深的感悟。例如,學生向我提出了許多問題,如何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呢?經過大家討論,上網,查閲課外書、詢問家長等多種方式他們瞭解了更多的關於小動物過冬的知識。有的學生在網上查到了“燕子到了冬天為什麼要南飛”、“燕子南飛飛到哪裏”、“青蛙冬眠時怎麼呼吸”、“青蛙冬眠不是因為冬天到來了,而是因為氣温下降了,夏天把青蛙放到冰箱裏它照樣冬眠”、“小蜜蜂冬天為什麼不會被凍死”等等很多有趣的資料。讓他們在信息技術幫助下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尤其是在分角色朗讀時,生動形象,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對話中許多內容都是課本上所沒有的,還不就是新的教學資源嗎?

 三、教學中注重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學好語文的.基本規律是“三分在課內,七分在課外”,應以教材為中心開展“輻射式”語文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語言、用語言,使" target="_blank">課件的閲讀教學與課外的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寫作練習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例如我在教學開始,首先認識三種可愛的小動物,讓學生與他們打招呼,這無形中鍛鍊了口語,練習了表達;在讓學習練習用“商量”、“暖和”造句時,擴展了對詞的使用;在做“鑽”的動作時,讓孩子們體驗了字的意思,引出了“刻苦鑽研”這一成語,以上環節的設計,活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讓他們感到學習成果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將課文內容的理解與學生個性化的願望、想象巧妙結合。因此説,我們作為教師應注意在課內呈現出語文課內外有機整合的大語文環境。

總之,語文課應是一個多元藝術元素的綜合體,在課堂的拓展訓練中,教師恰當的語言和靈活的教法是“拓展”的陽光雨露,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學生創新思維的種子才會發芽、生長,才會綻放出絢麗的創新之花。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7

它是一篇自然常識故事,敍寫了小燕子、青蛙、蜜蜂商量過冬的故事,告訴我們小燕子要避開嚴寒到温暖的南方去過冬,青蛙準備吃飽了之後鑽進泥土裏冬眠,蜜蜂則儲藏了很多蜜在蜂巢裏過冬,表明了不同的小動物具有不同的過冬方式,也體現出小動物之間的相互關心。在教學本課時,我有以下幾方面的感受。

一、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繫兒童的生活實踐。

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來進行,就能使學生學得快樂,學得靈活。本課文內容簡單易懂,我力求讓學生質疑,之後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讀懂文本,在交流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課文遣詞造句的準確,激發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也能提高自我的語文素養。出示課題後,我讓學生自己質疑,“冬天到了,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如何過冬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非常積極地投入課堂,非常認真地開始研讀文本。當講到“遷徙”和“冬眠”的時候,學生都能在實踐中去驗證知識,去了解更多的小動物過冬的知識,反饋知識。這樣使他們學得快樂,學得靈活。

二、教學中注重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學好語文的基本規律是“三分在課內,七分在課外”,應以教材為中心開展“輻射式”語文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語言、用語言,使語文課堂的閲讀教學與課外的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寫作練習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教學開始,首先讓學生

認識三種可愛的小動物,讓學生與他們打招呼,這無形中鍛鍊了口語,練習了表達;在讓學習練習用“商量”、“暖和”造句時,擴展了對詞的使用;在做“鑽”的動作時,讓孩子們體驗了字的意思,引出了“刻苦鑽研”這一成語,以上環節的設計,活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讓他們感到學習成果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將課文內容的理解與學生個性化的願望、想象巧妙結合。這樣在課內呈現出語文課內外有機整合的大語文環境。

總之,語文課應是一個多元藝術元素的綜合體,在課堂的拓展訓練中,教師恰當的語言和靈活的教法是“拓展”的`陽光雨露,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學生創新思維的種子才會發芽、生長,才會綻放出絢麗的創新之花。

三、讀演結合,深刻的感受文本。

這篇課文很適合進行分角色的朗讀訓練。所以在課堂上應該留有更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讀書。在學生讀的同時,要有方法的指導。學生才能讀的更好。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分角色表演。不僅增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更深刻的感受了文本。

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如指導學生讀書時做得不到位,讀與説的訓練不夠紮實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正!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8

《小動物過冬》是一篇童話故事,敍寫了燕子、青蛙、蜜蜂商量過冬的事。通過動物之間的對話,告訴我們小燕子要飛到南方過冬,青蛙準備吃飽了鑽進泥土裏過冬,蜜蜂則儲存蜂蜜在蜂巢裏過冬。表明不同動物具有不同的過冬方式,體現了小動物之間的互相關心。新課程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工作、生活奠定基礎。”所以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認知規律,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本課的5個生字,瞭解燕子、青蛙、蜜蜂等小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

2、能力目標:通過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習的閲讀分析能力和語言表現力。

3、情感目標:通過合作探究和情境教學中的角色扮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溶入童話世界,化“物”為我,感受朋友間的關愛。

4、創新目標:讓學生全員參與,平等對話,鼓勵他們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去發現自然界中更多的奧祕。

在具體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第一個環節是談話導入 切入主題。我問孩子們:同學們,涼爽的秋天過去了,寒冷的冬天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為了過好這個冬天,你都做了哪些準備呢?讓他們先談一談自己的過冬經驗。接着問他們:你們想不想知道小動物是怎麼安全過冬的呢? 通過談話的方式,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設下懸念,使學生輕鬆愉快地進入了學習狀態。然後,我再帶着孩子們回顧上節課學習的內容,通過閲讀文本,熟悉三個小動物分別是誰以及他們的關係怎樣。為下一環節的開展做好鋪墊。

第二個環節,讓孩子們打開書,默讀課文,找到課文中和三個小動物的過冬方式有關的句子,並劃下來,讓孩子初步瞭解小動物究竟是怎樣過冬的,然後請他們大聲的朗讀課文,喜歡哪種小動物,就把自己當成是它,把它説的話反反覆覆、有感情地多練讀幾遍。體會一下語氣和動作。一會兒請他向大家介紹自己過冬的方式。

第三個環節:創設情境 朗讀昇華。童話故事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是他們認識世界,感悟生活的門户。在他們的腦海裏,小狗是他的夥伴,老虎是他的朋友。他們沒有敵人,也沒有懼怕。他們的心裏充滿了美好,充滿了幻想。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個童話的情境,營造寬鬆、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在情境中,轉變學生的角色,使他們溶入了童話世界,化“物”為我。此時的學生就是一隻只可愛的小動物,整節課基本是小動物之間的情感交流,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目的。我請孩子們喜歡哪個小動物,就把自己當成它,來介紹一下自己是怎麼過冬的。再請扮演其他動物的小朋友去問問他這樣過冬的原因,在交流中和對話中理解課文的重點段落,瞭解三個小動物分別是用遷徙到南方,冬眠,和儲備糧食的方式過冬的。再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聲情並茂,以聲傳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效果。

最後一個環節,分角色朗讀課文,並進行拓展。我請學生分小組進行角色朗讀。在表演朗讀之後設問:你喜歡這三個小動物嗎?為什麼?因為在之前的情境學習中,每當有孩子對別的小動物提問時,我都會表揚他:你真是個懂得關心朋友的小燕子。所以孩子們很快答出:因為它們相互關心。隨後,在他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的`基礎上,我問他們:“通過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都有哪些收穫呢?”引導他們總結三個小動物的過冬方式,並完成相應的填空。接着追問:你還知道其他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嗎?讓學生説説其它動物的過冬方式,希望能達到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激發了他們繼續探索自然奧祕的信心和動力的作用。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着種種不足之處。首先,分角色朗讀上花的時間太多,影響了其他環節的時間。其次,還有對於知識的拓展並不到位,比如“遷徙”和“候鳥”這寫新名詞,只是在交談過程中匆匆的帶過,幻燈片上簡單出示了一下,可能沒有在他們腦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不便於他們對幾種動物過冬的方式進行總結和歸納。另外,雖然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經常提出“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是這樣過冬的?”這類問題,可是在孩子們回答之後,我並沒有將相關的動物名稱再次集體出示,所以孩子們的印象很淺,最終他們還只是記得書本中提到的三種代表性的小動物。在之後的各項作業的反饋中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問題的影響。孩子們就分不清螞蟻和松鼠這些課文中沒有提到的小動物到底是怎樣過冬的。

總之,教學中仍然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累積經驗,發揚優點,糾正錯誤,改進不足之處,希望能夠在今後的教學中做到更好。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9

本節課是動物過冬的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我對本課的生字詞進行了教學,並帶着孩子初步感受了本課的課文。本節課我首先對前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復習(生詞)並讓學生回憶了一下本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學生回答積極踴躍(這篇課文寫了動物是怎麼過冬的)我馬上追問:“那麼,課文中所寫的動物到底是怎樣過冬的呢?請讀一讀找一找畫一畫。”學生針對該問題進行了自學,在自學後又將自己找到的內容在小組內容進行交流。學生通過在小組內容的交流,有的同學修正了自己的答案,有的`同學得到了肯定更加自信了。於是我讓學生在全班進行彙報,由於以前養成了分析課文的好習慣(按段進行分析)所以學生説得很有條理,補充彙報的同學也強調的很到位。更是讓人驚喜的是,同學們在根據課文匯報到喜鵲和燕子的過冬方式時,有的同學説:“老師,我知道我們國家的燕子是飛到什麼地方去過冬了,它們飛到了澳大利亞去過冬。”緊接着有一個同學站了起來説:“老師,我知道還有烏鴉和麻雀也和喜鵲一樣也是留下來過冬的。”……孩子們語言流暢表述清楚,我知道她們一定是為了課堂上的精彩發揮下了不少功夫,真是好樣的!這樣一來就給我們班的同學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最後,我讓孩子們根據自己查找的資料,也像課文一樣用動物對話的形式寫一寫。孩子們在課前已經在前置性小研究裏完成了這部分內容,課上只是做一個呈現。隨眼緊緊是個呈現,那足以鍛鍊孩子們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同時還能很好的拓寬孩子們地視野,真是一舉數得啊!下課了,孩子們要説的還很多,聽到了鈴聲,他們很遺憾的唉聲歎氣~其實我也是意猶未盡!在那一刻,真希望時間過得再慢些。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10

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讓學生經歷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讀好課文三個階段。

3—7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通過燕子、青蛙、蜜蜂的對話告訴我們它們各自的過冬方式,對話內容很明白。所以在教學思路上我主要採用主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學,在朗讀中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他們想象能力。

教師對學生的幫助主要體現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問題、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體會學習語文的樂趣。課堂中採用視頻、圖片、等格式讓學生親眼看到:青蛙進入冬眠狀態的樣子,蜜蜂躲進蜂巢裏吃蜜的樣子。二年級的孩子有着對小動物們天生的喜愛之情,學習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語言表達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讓他們把自己對小動物的喜愛再通過朗讀來表現出來,每個孩子都想試一下。我想這就是積極地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全方位地主動參與的過程吧。

在板塊三里根據國小生自我表現意識強的特點,在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之後, 讓學生表演課文,在課文的`表演過程,實際上是理解課文,訓練口頭表達能力,進一步觀察思考,提高説話技巧的過程。

課後拓展時,通過網絡知識的瞭解,知道松鼠和野兔是把窩墊暖了,找到鬆塔啊、榛子啊、橡子什麼的儲備食物,它們冬天都不冬眠。還有,它們還要換毛,冬天要換上與夏天不一樣的毛。

蛇是集體冬眠的,它們互相摟抱在一起,一起冬眠,春天再醒來,那樣可以取暖,提高温度。如果單獨過冬會凍死的,它和青蛙一樣也是變温動物,聚在一起可以減少死亡率。熊冬眠是因為冬天不容易找到食物,到了秋天它們就大吃特吃,使自己長胖,冬天就靠脂肪來提供養料。增加孩子們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11

本課是一篇童話,講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在一起商量過冬的事。課文不僅生動地介紹了有關動物過冬的知識,而且表現了小動物之間的相互關心。在學習本課時,我注重從以下幾點做起。

首先、複習詞語,體會關係。通過複習課題中所説的三個小動物是誰,進而出示對這三個小動物的不同稱呼,讓小朋友從中感受到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知道他們是好朋友。從而,為下文的學習埋下基調。

其次、句式訓練,體會關係。仿照“它們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過得很快樂。”進行句式訓練:它們常常在一起(),日子過得()。想象説話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評價語言讓學生體會到和朋友一起玩的快樂和美好。從而,為下文的學習埋下基調,也為下文的分別創設情境。

第三、品味朗讀,突破重點。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詞語的意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體會句子的意思。如,關於小燕子的那段自述,我抓住兩個“快”和一個“啦”,讓學生體會冬天即將到來時小燕子的那份着急的心情。

第四、角色體驗,解決難點。通過師生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的角色朗讀的過程中明瞭小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

第五、總結板書,語言訓練。在總結板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説説:

第二年春暖花開時,三個好朋友又聚到一起,他們會説些什麼,做些什麼呢?這樣在讓學生記住所學知識的同時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就是我在進行教學設計以及在進行本節課教學之前的所思所想。當然,根據以上想法反思我今天的課堂教學,我覺得在以下幾個方面還需進一步提高:

1、還需更好地凸顯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中教師處於一個主導的角色,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精煉自己的語言而把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朗讀、語言表達或者課堂交際中掌握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在其中只需多一些指導即可。

2、還需要再投入一些、語言再豐富一些。雖然課件做得很生動、很精美。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再運用一些入情入境的語言、表情和姿態,那就更能把學生帶進課堂的教學情境中,讓孩子與課堂情境交流,教學效果應該會更好。

3、還需要再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在傾聽、應答和理答的環節,由於教學時間的關係,我沒有等孩子表達完整就打斷了孩子的回答,或者是沒有注意讓孩子表達完整。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應該給孩子留下更多的思考以及表達的時間,讓孩子表達清楚、表達完整。

4、還更好地把握教學時間,由於我的時間把握的不好,最後語言訓練比較倉促。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12

總體來説,這堂課是完整地上了下來,將孩子們初步領進了童話世界的大門。通過小燕子、青蛙、小蜜蜂之間的對話、課堂情境的設置和老師自身的語言引導,以小動物們之間的互相關心為主線,孩子們能很快的入情入境,感受到小動物之間的友誼和好朋友是需要互相關心的道理。

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知識教學方面

1、班級孩子從開始的讀詞語就有點唱讀現象,由於我平時沒有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導致沒能及時糾正孩子們的錯誤。

2、教學“春暖花開”時由於考慮到孩子們已經在一年級學過這個詞語,就沒有對詞語的意思展開太多解釋,應該用形象化的語言和幻燈片加以解釋,使孩子們能更深入的理解這個詞語,這樣才能為朗讀教學做好鋪墊。

3、在教學“商量”這個詞時,請兩個孩子起來讀,第一個讀的並不是很準確,但我沒有及時範讀,而是直接帶讀;並且在範寫這兩個字時,自己寫的不夠規範,沒有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在以後要多加鍛鍊自己的基本功;在設置“商量”這個詞的解釋時,我只是把問題拋給學生,而沒有給學生聯繫實際的機會,這一點可能是和張主任交流時我理解錯了,在前面的設計中本來是有這個環節的。

3、“吃得飽飽的”“得”字也打錯了。

二、教學環節方面

1、整體上,準備的太倉促不夠充分,加上第一次上公開課有一些緊張,教學過程中一直在看自己的稿子。

2、評價語言不準確,不能清晰準確地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回答的不足,從而給其他同學起到一個示範作用。

3、語言使用不規範,本來想説“我們要做一個會關心朋友的人”説成了“我們要做一個會關心朋友的'好朋友”。

4、板書時沒有考慮到學生,擋住了黑板。

5、本節課還是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多的是把自己當成了課堂的主角,沒有做到把課堂還給孩子。

6、這是一篇充滿趣味的課文,教學過程中自己的激情還不夠,沒能感染學生,把他們更好地帶進充滿趣味的童話世界。

7、由於對時間的把握不是很準確,想把自己教學設計完整的呈現出來,導致一直在趕進度,沒有照顧到班級孩子的學習和接受情況,不能夠有的放矢、有條不紊地進行自己的教學。

總之,由於自己經驗的欠缺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不夠,這一堂課沒有能夠上的很出彩,自己也意識到今後需要學習和提升的地方還有很多,我會不斷努力,爭取做到更好。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13

《小動物過冬》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過冬的事。課文生動地介紹了它們不同的過冬方式,小燕子要避開嚴寒到温暖的南方去,小青蛙準備吃飽之後鑽到泥土裏是冬眠,而小蜜蜂則藏在蜂巢裏吃蜂蜜。課文還表現了小動物之間的相互關心,難捨難分。

在教學本課時,我注重緊密聯繫兒童的生活實踐,藉助簡單淺顯的兒歌、繞口令等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力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讀懂文本,學得靈活,學得快樂。

一、兒歌導入,激發興趣。

二年級學生年齡較小,為了能更好地激發其學習的興趣,我採用了兒歌導入的形式,以一首兒歌配以冬天的圖畫將學生帶入那寒冷的冬季情境中,引導學生產生疑問:我們冬天冷了能添加衣物,小動物應該怎麼辦呢?它們又是怎麼過冬的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生字教學,方法單一。

在生字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讓學生讀字音、識字形、辨字義的形式讓學生認識本課的生字詞。但是在教學中忽視了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忽視了對前後鼻音、多音字的教學,教學目標不明確。此外,在讓學生分析字形時只對個別生字提出繞口令的方式識記,其它生字卻不加提示,不利於學生對生字詞的全面掌握。課後,在與其他老師的.交流中發現,可以通過替換部首、形象記憶等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可以鞏固學生的舊知。總的説來,對於低年級生字教學仍不可忽視,且要注意多樣的教學方法。

不過我在教學生字詞時也較為關注學生的説話能力,讓學生用“商量”造句時,學生能聯繫實際,課堂也迸發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以讀代講,整體感知。

梳理課文內容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過冬方式來朗讀,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效果不佳,多數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若能讓學生扮演小動物去讀、去説可能會更好。同時,若能在教學中聯繫生字詞或者聯繫板書梳理課文內容,可能會達到不一樣的效果。

四、教師的語言魅力。

教學本課讓我瞭解到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魅力,問題和教學要求要簡單明確,方便低年級學生理解。同時善加運用肢體語言,既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板書也是教師語言的另一種形式,其重要性同樣忽視,美觀的同時也要實用。

總之,本課的教學讓我認識到自身存在的諸多不足,也給我敲響了一記警鐘,在上課聽課評課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的學習,希望能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能力。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14

1、關注學情

學情,是指學習者在某一單位時間或某一項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狀態,它包括學習興、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思路、學習進程、學習效果等諸多要素。關注學情就是關注學生的發展,從而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而無視學情,必然導致教學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在以前的第一課時教學中,我們總是在揭題後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殊不知,學生經過每天早讀、課上的練讀,已把課文讀了幾千遍,已能通順地朗讀課文了。而我們還在讓學生再一次讀,這可不是在浪費時間嗎?教學效率怎能提高?因此,在本次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情,靈活改變了教學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激勵學生課前主動預習。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每個教學內容,每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次學習活動,教師對學情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學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分析了學情,研究了學情,教學才有相應的對策,才有具體的方法。如果教師不瞭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無視學情及其發展變化,一味機械套用教學預案,教學就會事倍功半。

2、強化預習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説:“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養成好習慣,會使我們終身受益,而預習正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十分注重課堂教學的研究,而把預習當人可有可無的環節,預習環節正逐漸談化。若不是每天的晨讀課,很少有孩子在課前讀讀課文,預習預習,所以孩子們實際上不知何為預習,怎樣預習。預習有何意義。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強化預習,教給預習的方法,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願望。

《動物過冬》教學反思15

本課是一篇童話,講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在一起商量過冬的事。課文不僅生動地介紹了有關動物過冬的知識,而且表現了小動物之間的相互關心。上完課後,我進行以下一些反思。

1、以讀為主,獲得情感體驗。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學中,我注重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讓學生用各種方式朗讀,通過充分地讀自主獲得情感體驗。比如小蜜蜂説的話“我早就採了很多蜂蜜,夠吃上一個冬天的”中抓住“早、很多、夠”是學生了解到由於小蜜蜂平時的.勤勞能幹,使它過上了一個甜滋滋的冬天,正所謂“有備無患,防患未然”。其它段落也採用了類似的指導方法。當發現學生難以把握不同角色的語氣和情感時,我適時範讀,同學們聽得特別投入。在老師的聲調、表情、動作的感染下,進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從而達到使他們迫切也想有感情地朗讀及感悟課文的目的。同時,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我及時激勵,且努力做到評價語言到位,從而有利地激發了學生積極朗讀的願望。

2、以拓展為主,獲得新知識。

有些學生讀了課文之後,對課文中才講了那麼一點關於小動物過冬的知識感到很不滿足,有些學生特別喜歡小動物,只瞭解了這三種小動物過冬的知識後也不滿足,好奇地向老師詢問了許多這方面的問題,於是老師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去了解課文之外的更多的關於小燕子、小蜜蜂和小青蛙等其他小動物是如何過冬的知識,學生特別感興趣,語文學習的範圍從原來的課文一下子打開了。

3、以表演為主,獲得興趣。

文中的三個小動物的形象活潑可愛,都是學生所喜歡的。我引用小組內、全班分角色朗讀表演,這樣的話學生的朗讀積極性會更高。

總之,語文課應是一個多元藝術元素的綜合體,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的語文課必須以人為本,在教學中善於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在掌握了知識的同時,也掌握好學習的方法。但教師的啟發還不到位,課堂氣氛不太活躍,還需今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