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密度》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6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密度》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密度》教學反思

《密度》教學反思1

生活離不開物理,物理離不開生活。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最終又服務於生活。本課題我從生活實際中引出物理問題,又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學方式上也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來操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情境創設導入新課學習,然後由學生分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自主地進行實驗研究,師生共同運用比較法分析實驗數據,通過精心設計的啟發性的問題,來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探索,使學生熟悉到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定義、公式和單位的得出採用了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完聽意義建構。

2.加強物理過程教學,滲透科學方法。在教學設計中,特殊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過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實驗數據時,不是直接計算出比值結果進行比較,而是通過一系列“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比較,然後再通過計算機來處理數據(學生不在課堂上花時間用於計算),讓學生逐步熟悉到對同一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對不同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表示了這方面物質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過程中還留意滲透了比較的方法、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學研究的方法。

3.與速度概念對比,加深對密度概念的理解。通過對比密度與速度概念的異同點,既可加深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們在定義、公式、單位等方面的相似之處,為以後學習其他比值定義法定義物理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密度》教學反思2

密度的教學是八年級上冊物理的教學難點,北師大教材的編排順序又不合理,數學上還沒有學到科學記數法的計算,給密度的計算又增加了難度。每年講到這一點的時候,速度都是放的慢之又慢,生怕學生聽不懂學不會。

今年再一次講這一節的時候,我依然按往常的思路講,講完一節剛好把密度的基礎知識講完。密度的計算只能等到第二課時,我結合例題,一步步規範物理計算題解題步驟,並將之與數學計算題中的步驟進行區分,希望學生能在比較中加深印象。

講完一道例題後,我突發奇想讓學生演板,這樣可以直接糾正學生的錯誤,尤其是演板的學生,印象會更加深刻。當我提出讓學生演板的時候,在四班竟然沒有一個學生自願去講台。幸好暑假中學校新裝的教學設備中有一個高拍儀,能將學生的作業拍照投到屏幕上。

我收了幾本學生作業,先把正確解題步驟讓學生看一遍,再將他們的作業投屏,讓學生對比着檢查錯誤。投屏的十份作業中,有三份寫的'很好,字體工整,書面整潔,並且無一處錯誤。剩下的七份中把能出的錯都出完了,有的沒有寫公式,有的代入數據的時候數字後面沒有單位,有的結果單位的後邊加上了括號,還有的乾脆帶錯了單位。

這樣一投屏,學生易犯的錯誤大家一起來改正,這就是大家一起面批,能把學生的錯誤立即反饋給學生。

不得不感歎科技興教,合理的運用教育技術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

《密度》教學反思3

往往一個知識點要連續講解多遍才能掌握。最近教學密度的相關知識,學生的表現令人沮喪。現在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加強的。

什麼是密度?當時我想,學生是不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什麼好方法能使學生較容易理解呢?在密度新課的教學中,我按照教材中的探究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係的方法引入新課,分別測量出不同體積的'銅塊和鋁塊的質量的大小,列出表格,再以體積V為橫座標,以質量m為縱座標,在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得到m—v的圖像,請同學們通過表格數據和圖像,進行總結,得到用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例關係,從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公式。課堂上我發現,許多同學在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得到m—v的圖像有困難,描點都不會,經過個別指點,還是很茫然!恨自己不是數學老師!

接下來在密度知識的應用的講解中,物理量與物理符號有的同學就搞不清了,運用公式計算更不行,後來看到有個物理老師講解密度時用到了人口密度感覺比較淺顯易懂,靈感馬上來到我的腦海中,於是我也嘗試用人口密度來幫助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開始,請學生回答什麼是人口密度,接着給出我們這一居民區的人口總數和麪積,請學生算出人口密度,接着,再給出甲草地2平方米的面積內有400棵草,乙草地3平方米的面積上有480棵草,請學生説出哪塊草地的草長的密,學生用草的棵數比面積,求出草的密度。然後我又啟發怎樣比較物質的密度,學生馬上回答,用物質的多少除以體積,我又啟發物質的多少叫……,學生異口同聲回答質量,那麼物質的密度應該怎麼計算呢?學生回答:質量除以體積。顯然每個學生都能很好的理解了密度的概念,而且對單位,公式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也掌握的較好。

《密度》教學反思4

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係 作者及工作單位 教材分析 本節是這一章的重點,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應用,這是整個國中物理的重要基礎知識,是後面學習浮力、液體壓強的基礎;二是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習和掌握既是物理課程的目標,也是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 學情分析 在教學中從學生身邊的例子入手提出問題,這樣的例子讓學生既覺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創設了探究情景,為後面的探究教學奠定了基礎;密度的概念沒有直接給出,而是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大膽猜想、實驗探究,經過計算、分析、比較、交流,最後得出的。這樣既讓學生體驗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又讓學生學習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還加深了對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讓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的密度知識解決我們身邊的問題,使學生感受物理有用,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通過探究實驗,進一步熟悉天平的構造、正確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學會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測定液體和固體的體積與質量。 通過探究實驗,歸納出物體的質量、體積和密度三個物理量之間的數學關係,理解物質的屬性之一——密度。 會查密度表。記住水的密度 能運用密度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通過實驗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問題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體驗和感悟密度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實驗探究及能運用密度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 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及能運用密度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密度》教學反思5

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節課,作為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健康課堂的研究與實驗》的子課題《構建多種健康課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課題組成員之一,按課題組的安排,我在學校物理實驗室講了一節健康課堂的入門課——《測量物質的密度》。在評課中,課題組的成員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數學、物理、化學這樣的理科學科是否適用導學案,而起因則是因為我的這節實驗課課堂與導學案完全脱節。

原來這節課的導學案我是照抄照搬現在九年級同事的本節導學案的(原導學案附後),今年八年級啟用新教材,而九年級教材沒變,導致八年級第六章與九年級第十一章內容相同,我僅僅作了簡單的修改。結果在課堂中出現了下列問題:

1、雖然有導學案,但是我和學生們根本沒用一秒鐘,導學案形同虛設,從而導致課堂中自學導學、交流協作、展示激勵、深化引領、鞏固拓展這些環節沒有做或體現不出來。因為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能用天平和量筒正確地測出液體(鹽水)和固體(小石塊)的密度,而事實上學生在自學導學上就耽擱了太多的時間,有很多學生10分鐘只填寫了兩個空,我問了他們,都説自學導學部分太難,看不懂。最終我為了保證教學重點得到落實,而不得不硬着頭皮連自學導學這一環節都擱置了,更加不談展示激勵了,因為這時很多組實驗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麼呢?

2、課堂中難點未能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是學生能分析出所測物質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並及時更正,有三個組測得的鹽水的密度大於2g/cm3,有一個組測得的小石塊的密度小於1 g/cm3,這樣的結論很顯然都是錯誤的,但由於時間所限,只能由我簡單講了,學生沒有用實驗驗證,似懂非懂。

3、沒有有效的展示激勵的措施。在教學中,面對着12個小組,我只能一組一組地巡視,做的好的説一聲好,做的差的指出不當之處,組與組之間無法進行對比,沒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究其原因,是因為備課時沒有備學生,不該利用三年級的導學案,不是這份導學案不好,而是學生不同。八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剛剛接觸到物理,不説很多實驗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説如何來設計一份誤差最小的實驗方案,僅僅是這個物理實驗室也是學生第二次進來,這樣狀況的學生怎能與九年級的學生相比呢?這節課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蘇校長的建議,重新設計了一份導學案,又邀請課題組的成員於12月28日(週五)在我帶的另一個班講了這一節課,效果得到課題組成員和學生的一致認同,我也自覺滿意。這份導學案有如下特點:

1、自學導學、交流協作、展示激勵、鞏固拓展部分都大為簡單、簡化,都緊緊扣住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絕不拖泥帶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時間裏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

2、創新了展示激勵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實驗結果記錄表格(如下圖所示),只記錄12個組所測得的最終結果(鹽水的密度和小石塊的密度),而且説明誰先測出來誰先填寫表格,前三名的和單個的都會獎分,能夠找出其他組錯誤之處的組或個人也給予高額的獎分,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對個別的落後組也是一種激勵。這種簡單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驚人的效果,得到了課題組所有成員的肯定。

組 別

鹽水的密度(g/cm3)

小石塊的密度

(g/cm3)

組 別

鹽水的密度(g/cm3)

小石塊的密度

(g/cm3)

一組

七組

二組

八組

三組

九組

四組

十組

五組

十一組

六組

十二組

3、教學的重點突出,難點得到突破。由於導學案主要體現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而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設計時預想到學生在設計試驗步驟是會有幾種方法,但在實際上課時,發現學生的試驗方案有很多種,這是我上課之前沒有想到的,學生在討論方案時,各抒己見十分活躍,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討論之中去,對學生的這種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動,我也給了他們充分的展示機會。另外第六組所測得的兩個物理量怎麼測都偏小,這時組長要求我給他們換一架天平,換後,他們一下子就測出了正確的結果,真正體會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避免了單純炒冷飯的尷尬境地,讓學生感到有趣、有得,從而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我也及時稱讚了他們。

從這兩節課取得的迥異的效果來看,導學案作為採取引發式教學的一種媒介和手段,能讓教師水到渠成地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緒,否則就會回到原來填鴨式教學的老路上來,因而可以得出結論:導學案也非常適用於物理的教學。只不過每一節課的導學案都要教師自己動手編制,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要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在教學中還要以學生為主體,要真正放手,同時要能不斷創新激勵評價方法,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興趣。

《密度》教學反思6

密度概念是國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從近幾年山西會考試題來看,質量和密度這部分知識點考查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測量固體的密度;2、測量液體的密度。

這部分知識在會考中一般以實驗與探究題出現,分值為5-6分,是山西會考必考的內容,考查內容是以測量密度的有關的實驗為主。所以本節課對《物質的密度》的複習,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基礎知識的複習,包括密度的定義、公式、單位及單位的含義等;

2、測量固體、液體的密度基本方法的指導。

3、針對性練習:針對以上知識點及需要學生掌握的方法,均通過相應的練習來使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

4、鞏固性提升:針對於會考及課標對本部分的要求,設計了與會考接軌的相應練習題,也是通過學生的強化訓練來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做這類題目的方法和技巧。

比較滿意之處:

生活離不開物理,物理離不開生活。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最終又服務於生活。本課中練習題的設計我很注重從生活實際中引出物理問題,又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學方式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精心設計的練習題,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小組成員之間、小組之間、師生之間的發問、釋疑,使學生認識到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定義、公式和單位的'掌握得到強化,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考練習的學習活動中。

2、加強物理過程教學,滲透科學方法。在教學設計中,特別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過程,在建立密度概念的過程中還注意滲透了比較的方法、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學研究的方法。

3、對於九年級會考複習中,複習課要做到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要求來説,本節課的題型設計、學生的練習量相對來説還是比較到位的。

不足之處:

1、為了追求複習課的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課堂的實際操作中很多地方還是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沒有充分的讓學生動起來,沒有真正做到讓學生聽明白、寫下來、想明白、講出來,仍然還存在着師講生聽的嫌疑。

2、由於教師對學生不夠放心,有些地方還是講的過多,整個一節課的輕重、練習難易、目標緩急把握的不夠到位,以至於教學目標沒有完成,在“鞏固提升”中的4小題本來是要給學生總結的,但沒有完成。

《密度》教學反思7

本節課在學習質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測量質量的基礎上,學習測量物質的密度和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某個物理量的方法。規則形狀固體物質的體積可以用刻度尺等測量工具來測量,液態物質的體積應該使用量筒來測量,不規則形狀固體物質的體積也可以使用量筒來測量。

怎樣使用量筒?

可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基礎上,通過閲讀課本“信息快遞”,回答課本中提出的幾個有關問題,並動手操作,學習使用量筒測量液體和不規則固體體積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和動腦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作風。

1.量筒上的單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來標度的。

2.與許多測量儀器(學過的電流表、電壓表、天平等)一樣,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測量值。實驗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據你測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測物的尺度等因素來選擇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視線與液麪水平,與刻度線垂直。

5.怎樣用量筒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不規則固體物質體積的測量,需用量筒或量杯。這裏利用等量佔據空間替代的方法。要求學生較好地掌握,有助於後面浮力部分內容的學習。

另外,對於有餘力的學生可在此基礎上提出這樣的問題:

1.如果要測量的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過大或無法浸入現有量筒之內,

你有什麼辦法測量出它的體積?

可採用“溢杯法”。即,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內,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的數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如果現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將物體浸入,並多次盛接和讀取數據,最後相加得到物體的體積。2.如何用量筒測量密度小於水的不規則物體(石蠟)的體積?

可採用“懸垂法”。先讀取懸掛重物浸沒於量筒中液體時對應的體積,然後將石蠟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讀取此時的體積。兩者的差值便是石蠟的體積。

該問題一方面是對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探究怎樣來測量物質的密度?

我們選擇鹽水和形狀不規則的石塊為研究對象,具體教學中也可選擇其他種類的液體和固體為研究對象測量其密度。

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格,用於記錄測量鹽水和石塊(或其他樣品)密度時所用的數據及所得的結果。注意不要強求一致,關鍵是要讓學生明白需要記錄哪些數據。讓學生把所測得的有關數據填入其表格中,並根據測量數據進行數據處理,通過物理公式計算,間接得出被測物質的密度值。

從實驗原理、實驗儀器的選取和使用、實驗步驟的設計、數據的採集、並根據數據得出結果,這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課本上沒有現成的實驗步驟,而是要求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設計並實際操作,正確地記錄數據得出結果。由於有上一節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係這一實驗的基礎,因此本節的探究活動學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學中建議以小組討論形式,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教師不要定些條條框框,這樣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要求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同時要清楚説明其理由。這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是十分有意義的。

通過“探究性學習”課題的設計和實施,我們看到,學生首先是非常歡迎這樣的課型,他們覺得既緊張又輕鬆。在認真討論準備的過程中,給了學生解放思想、發散思維、提高能力、展示特長的機會,開拓了學生自行探究的空間,滿足了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的願望。本課題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師對學生全面評價的方法和途徑。過去只按分數高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好”與“差”,現在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展示、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糾錯能力、動手實驗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配合協作意識等,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更合理、更客觀,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密度》教學反思8

一、課題提出,小組初探

本節課前老師利用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時間事先向同學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手邊不同時具備天平和量筒,卻有一些其他器材,你能否巧妙地運用所學到的物理知識,去測出鹽水的密度?你能找出多少種方案?”課題提出後學生們馬上議論開了,熱情很高,自由結合成一個個小組研究討論,查閲書籍,上網瀏覽,積極設計方案和實驗方法,討論研究出的方案有的組多達12個。有一組竟在網上查到要用高中學的知識才能解決的方法。

二、組際交流,再次探究

老師課前把備課組的教師們集體討論能想到的方法所涉及到的實驗器材在講台各準備了幾組;課堂上,首先讓各小組長把自己組所設計的方案有多少種、所需器材和實驗步驟簡述出來,其他小組對不明白、不清楚處可提出質疑。例如:有個小組用槓桿、兩個相同的小瓶、水、刻度尺來測鹽水密度,其他小組有同學不明白,讓他們説出原理來,該組馬上有同學到黑板上寫出了“水Vl1=鹽水Vl2,量出l1、l2即可。”但是又有同學問:“兩個小瓶的質量不考慮嗎?”他們答道:“這個問題我們早想到了,我們挑選的兩個小瓶質量是相等的。”經過小組之間充分討論和交流,應該説每一個學生對密度測量這個問題都有了新的認識。為了讓每一組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老師要求各小組把本組認為設計最科學的方案步驟説出來並寫出板書,讓其他同學聽聽有沒有不同意見,然後每組按自己設計的方法開始實驗,來驗證此方案的可行性,並讓不同小組間互派觀察員,以便實驗結束後進行論證分析。

同學們迫不及待地站起來,到講台選取實驗所需的器材,有選槓桿、彈簧測力計的,有選U形管、煤油的,還有選彈簧測力計、鐵塊和水杯的,等等。有的小組還挑選兩套器材,分兩個實驗來進行對比。

因為教師給了學生充足的思考、討論時間,給了他們能領會並綜合運用知識的空間,學生們才能把問題想得深,想得廣,想得全。在此過程中觀察員將看到的問題記錄下來,是為了進行組與組之間的切磋,並鍛鍊和考查雙方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實驗分析,深入探究

各組認真做完實驗,將實驗結果,即表達式和測得數據進行板書,使之方案表達完整,然後由觀察員提出問題或質疑方案的科學性,被質疑小組學生都爭先恐後地答辯。例如:“你們將量筒直接放在天平盤上稱量,能放穩嗎?是否可操作性差?”“我們是根據天平實際來這樣做的,因為我們所用量筒不大,發現它放在天平盤上較穩,並且認為這樣直接測出體積和質量會誤差小。”再例如:“你們組為什麼先向U形管內倒入鹽水就做成功了,開始時你們先倒入的是煤油,為什麼不出現液麪差?”“開始時我們忽視了煤油密度小於鹽水密度的問題,倒入鹽水時發現有鹽水衝入煤油中,煤油柱中間有鹽水柱,所以我們又改變了做法。”觀察員們提出的問題很多:“你們先稱鐵塊在水中所受的重力,不科學,誤差大。”“天平指針不靜止能算天平平衡嗎?”“刻度尺測液體深度時應該估讀。”“你們測出的鹽水密度為什麼比水還小?”等等。

在學生“雙方”的.爭辯中,對學生感到疑難或難説服的問題,老師及時啟發,適當引導和點撥,真正使學生們越辯越明,越説越清。

最後還設計了各組評議討論環節,對每小組提出的實驗探究方案的器材選擇、步驟的合理性、表達公式及實驗數據進行分析,並對其優劣進行評價。其實在此過程中有些組的方案經實踐檢驗是不成功的,為此他們學會了如何評估他人和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些組做得非常成功,同學們心情激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們對經歷探究實踐所學到的東西會刻骨銘心的,同時還能體驗到科學探索迂迴曲折和知識的來之不易。

四、課後思考

通過“探究性學習”課題的設計和實施,我們看到,學生首先是非常歡迎這樣的課型,他們覺得既緊張又輕鬆。在認真討論準備的過程中,給了學生解放思想、發散思維、提高能力、展示特長的機會,開拓了學生自行探究的空間,滿足了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的願望。本課題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師對學生全面評價的方法和途徑。過去只按分數高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好”與“差”,現在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展示、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糾錯能力、動手實驗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配合協作意識等,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更合理、更客觀,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密度》教學反思9

《質量和密度》這一章是力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這一章裏學生要掌握的內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學生在這一章裏要掌握質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學會使用天平和量筒這兩種儀器測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較靈活地運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章內容的特點是定量的測量性實驗較多和定量的計算較多,對學生的實驗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要求較高。

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以紮實的基礎知識為根基的。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規律,才能全面提高能力。教師在傳授本章知識的教學活動中,要使學生真正懂得質量和密度的概念,真正掌握用天平、量筒測密度的實驗原理和方法。在教給學生運用密度公式解決問題時,教師更應注重物理思想、物理過程的傳授,使學生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理解。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學生的能力。

針對以上特點我在教學設計上對本章複習採用了3課時的複習思路。第一課時複習基礎知識,主要讓學生識記並理解相關的定義、公式、單位;理解相關的物理量;理解測密度所用的儀器、方法、原理等。第二課時重點訓練密度的相關測量,以及進行適當的拓展,補充“溢杯法” 的相關知識(由於測量密度在會考中是一重點內容,故拿出一節課進行復習)。第三節重點複習密度的有關計算,並進行分類總結。上玩着節課後,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應該做到。

第一:在上課特別是複習課時應該抓住重點、難點;尋找突破點。爭取讓每一個學生在這節課上都有收穫。通過上課我認為複習課很可能上成新授課或習題課。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上課開始就給學生明確的複習目標,讓學生明白這節課應該複習什麼;應該掌握什麼;怎樣做。後由學生討論自學,然後教師訓練,訓練後學生訂正,然後當堂作業,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向考試一樣緊張。我認為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動起來,這樣就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在這節課上我採用了這一模式,但沒有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因為我所教的`學生基礎較差,所以我在複習時非常注重基礎知識的複習。根據以前我上課的經驗也是在上課時往往眼高手低,學生掌握的不夠紮實。所以今年我注重了基礎知識的訓練。但這樣一來課堂上的訓練量就顯得有點少。 總的來説我感覺這一節課上的並不是十分成功,因為我對學生的學情不是十分了解,設計的題目通過上課來看並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題目的難度不夠。再就是因為設計思路不是十分清晰只是想盡力的囊括這一章的所有內容,所以分析相關知識點的深度、廣度都不夠。相關題目的拓展也不夠。

隨着新課改的開展我覺得我的教學思路、授課模式都得改了。但教學中是重視能力還是重視知識?我感到比較困惑。對於制試點的檢測出什麼樣的題目才是適應新課改的好題?我也感到困惑。對於知識點講到什麼深度才是最好的?希望這些困惑都能隨着新課改的實施而得到解決

《密度》教學反思10

學校最近讓老師們舉行“先學後教,有效課堂”的課堂的嘗試。經過部分老師的反覆嘗試,讓我在聽課中受益匪淺,對“有效課堂”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豐富了自己的課堂教學。並不斷在自已的教學過程中嘗試,尋找一條適合自已學科的教學的路子來。下面就是我針對《密度》這節課的課前準備與教學過程中對比進行反思,為今後的教學總結經驗。

《密度》在第七章中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在上課前在教材處理上我將本節課分成導入――實驗探究――密度概念的建立――練習鞏固四部分。課前我設計了一個來源於生活中的趣味實驗,如何鑑別水、煤油、酒精和醋?並讓他們總結辨認的依據,當他們意識到可以利用顏色、味道等特性鑑別物質時,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我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着手,拿出上節課測量過的體積相同但外表被我塗成了相同顏色的銅、鐵、鋁讓學生辨認,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這也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這種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何通過實驗對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進行探究1.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變化規律,2.不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係,在上課前教師準備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學生選擇,學生進行實驗並得出結論,對密度概念的教學採用了讓學生與速度概念的學習進行對比分組學習,教師對學生的成果進行展示。最後選擇適當的練習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鞏固。現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1.本節課的導入部分的設計與生活中有很大的關聯,學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設計的思路下來,所以在導入部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

2.在實驗探究部分,我在這個環節中對學生的估計不足,學生分組討論,有幾個組不知道要做什麼得不出實驗探究的過程,所以實驗探究部分教師要做兩手準備,一旦學生反應不好時,要與學生共同計論設計實驗步驟。

3.在類比法學習密度的`概念時,學生對組合單位的換算在練習上出現了很多問題,這是我在上課前所沒有預想到的,所以在這個環節上發的時間過長導致後面的內容時間不夠。

4.課堂上自己總是生怕學生不懂,所以一節課感覺自己講的東西過多了點,而留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時間稍微少了點。在學生分析練習時,應要做到傾聽,而不應有過多的講解。

5.課堂上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我自認為這節課我做得還的是比較好的。請同學們回答,一個“請”字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每個學生回答問題以後,我及時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這可以對學生進行激勵。

6.一節課如何對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進行突破,是通過不斷的講解呢還是通過練習得以突破。密度知識是國中物理知識的一個難點,那麼對於這一知識點我們又應該如何進行突破呢?這是我今後應該要思考的問題。

7.如何對學生進行學法上的指導。現在學生習慣於動腦,很少有動筆,這樣容易造成上課全聽懂,下課統忘掉的現象,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形成動腦又動手的習慣,這要靠平時的引導和培養。

以上是我對《密度》這節課的教學反思,在反思的過程中也學會了很多,為我在今後的在教學上積累經驗,避免無效課堂的發生。使課堂教學做到有效,最終達到高效。

《密度》教學反思11

《物質的密度》這節內容很重要,它與壓強、浮力的知識聯繫很緊密。我是這樣開始新課的:

先請同學説出身邊的桌子、電扇、窗分別都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再叫他們回答身邊有無數種物質,我們怎樣辨別它們?給他們具體的實例,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一個鐵塊和一個木塊,同學找到很多方法,有顏色、氣味、磁鐵吸引等等。然後問他們如果從表面情況無法鑑別時怎麼辦?有沒有一種科學又簡單的辨別方法可以鑑別物質的種類?給他們實例一個銅塊和一個塑料塊怎樣區別,並結合以前速度的引導讓他們講出相同體積比質量和相同質量比體積。那到底物體的質量和體積之間存在着什麼關係?請同學們猜想,然後請同學設計實驗並實施實驗等到若干組數據,請同學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然後讓同學計算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再分析得到結論: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等,不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等。就因為不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等,我們才可以利用物質的這種特性來辨別物質的種類,我們把這個比值定義為密度,用它來表示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請同學根據公式推斷單位及物理意義。整節課教學任務基本能完成。

困惑的地方:

1、在引導學生講出相同體積比質量和相同質量比體積後,猜想就叫他們自己猜呢?給他們一個填空形式:體積不同的相同物質,質量不同;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

2、這節課到底分幾課時?一課時的話,要介紹量筒的使用,做實驗,分析數據,有必要的話畫折線圖,還要得出結論,那肯定來不及介紹單位換算、物理意義等。

不足之處:

1、整節課思路感覺不清晰,過渡不自然,時間分配不夠合理。

2、在實驗過程中未強調量筒在實驗結束後側放,造成學生離開時碰碎一個。

《密度》教學反思12

今年,有幸參加了兩年一屆的市優質課評選活動。首先,要感謝給我這次機會的縣教研室牛主任,給我大力支持鼓勵的學校領導,以及幫助過我的各位老師。

《密度》這節課在我看來是不算成功的一節課。回來的時候我認真總結了分析了講課不足之處:

1、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

在開始講《密度》這節課時,我是以一個《尋寶》視頻引入的新課。但是當我將課件考入電腦上時,發現視頻不能播放。我的大腦一下子就空白了,不知道怎樣引入合適了。我向第三實驗學校的步寶炎老師説明情況,他也愣住了。但是瞬間他就找了一個比視頻更好的小故事。小故事的內容是:一位女士被“飛車黨”搶走了項鍊,女士追之不及。女士急智之下説了一句話,犯罪分子扔下項鍊跑了。那麼女士説了句什麼話?(“假項鍊你也搶!”)這個故事不僅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更吸引了評委的注意力,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

對於這件事我深有感觸。因為這個故事就是在當天早上電視中播放過,我同步老師一起觀看過。為什麼步老師能一下子聯想到而我就不能。我想這是因為自己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老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應能隨時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要達到這個要求或者標準,需要平時大量的經驗積累,及時的教學反思。

2、“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最深感觸。

沒有春夏勤勤懇懇地努力耕耘,就不可能有秋季碩果累累的豐收。想要將一堂課上好,就需要課下認真的準備。更需要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積累的不僅是知識,還有講課的'經驗與技巧。平時我們感覺這麼一點積累沒有多少用途,但是“水滴石穿”“積少成多”,其實結果也就早在這一點一滴中註定了。

3、基本功需要再次加強。

(1)語言要精煉,問的問題要有價值。(2)跟學生要互動,多説鼓勵、賞識性的語言。(3)課堂活動,不要因為討論而討論。

通過這次講課,還讓我明白了,想提高自己,就得不斷學習。

學習要伴隨我們一生,我們要多看書,多學習。

書籍可以開拓視野,讓智慧之花閃現。我們不僅要學習與教材有關的內容,還要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

多聽其他老師的課。要想上好自己的課,就得多學習其他老師的長處。今後一定多反思,多做教學後記,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最後再次感謝學校對我們新教師的栽培和教育,感謝一直在身邊指導和幫助我的尊敬的師長和親愛的同事們。

《密度》教學反思13

生活離不開物理,物理離不開生活。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最終又服務於生活。本課題我從生活實際中引出物理問題,又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學方式上也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來操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注重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情境創設導入新課學習,然後由學生分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自主地進行實驗研究,師生共同運用比較法分析實驗數據,通過精心設計的啟發性的問題,來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探索,使學生熟悉到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定義、公式和單位的得出採用了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完聽意義建構。2。加強物理過程教學,滲透科學方法。在教學設計中,特殊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過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實驗數據時,不是直接計算出比值結果進行比較,而是通過一系列“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比較,然後再通過計算機來處理數據(學生不在課堂上花時間用於計算),讓學生逐步熟悉到對同一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對不同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表示了這方面物質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過程中還留意滲透了比較的方法、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學研究的方法。3。與速度概念對比,加深對密度概念的理解。通過對比密度與速度概念的異同點,既可加深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們在定義、公式、單位等方面的相似之處,為以後學習其他比值定義法定義物理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密度》教學反思14

密度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如何上好這節課呢?我決定打亂教材的體系,從密度的知識生成講起,用生活中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去發現未知的密度知識。

我給學生一把刻度尺、一個天平,和一個立方體鐵塊。讓學生研究討論這些東西,然後問:通過這兩個測量工具我們能得到與這個鐵塊相關的物理量有哪些?學生很快交流討論得出可以知道鐵塊的質量、體積、面積、稜長等物理量。

我説,我們今天來研測量質量和體積,同學們互相合作。很快,學生都測出了這個鐵塊的質量為7.9g,這個鐵塊的體積為1cm3。我接着問,根據你的實驗結論,你能知道0.2cm3的鐵塊的質量嗎?學生很快發現是1.58g,那麼你能知道15.8g鐵塊的體積嗎?學生馬上説出是2cm3,我馬上把這個數據列成表格如下: 質量 7.9g 1.58g 15.8g 體積 1cm3 0.2cm3 2cm3 根據這個表格出發,我們能發現什麼規律?同學們議論一會兒後説:質量和體積德比值是不變的。

我馬上給同學一個1cm3的木塊,我説,既然大家發現這個規律,那麼我們不用測這個木塊的質量,就知道他的質量是7.9g?同學們説錯了,我説為什麼?因為它是木塊。要知道他的質量還是先要測量。我説我們有沒有興趣測量一次?同學們高興的動起手來。很快他們得到如下數據: 質量 2.6g 0.52g 5.2g 體積 1cm3 0.2cm3 2cm3

比較這兩個數據,我們能得到哪些知識呢?討論一下,我待會找同學回答。

同學們探討的非常熱烈,我巡迴尋問一些小組的.結果,發現很多同學認識很到位。我説誰願意交流一下自己小組的結果?結果舉手的小組不多。我馬上作動員工作,因為這屆學生上課舉手回答問題的習慣不好,很多同學不願意和不敢舉手。結果舉手的同學一下子超過了4/5,我感覺很滿意的。

我讓一個男同學回答問題,為了提高他的積極性,我説:有請後面的那位小夥子閃亮登場。同學們開心的笑了,回答問題的同學也沒有了緊張。他一下子説出了三點: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德比值不同;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德比值相同;可以根據質量算出體積。我説有補充的嗎?一個女同學很快舉手,我點名讓她回答,她説我們可以算出任意質量的物體的體積,前提條件是我們必須知道他是什麼物質。我説還能知道什麼?同學們有竊竊私語了一會。有一半同學舉手,我指一個同學回答:我還能根據體積算出質量。我説這不和剛才同學一樣嗎?結果很多同學反對我的觀點。有同學喊着説:兩個相反。我笑着説:相反嗎?中間一條河,你能從河對面過來,那麼我就能從這邊過去。一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就相當於在質量和體積間架設了一座橋樑呀。我們可以算出任意質量的某種物質的體積,也可以算出任意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例如上面鐵塊比值是7.9g/cm3,木塊的是2.6g/cm3,這個數值是什麼意義?

幾乎全班同學都説出來了,我點名讓幾個同學回答,都能説出1cm3的鐵塊的質量是7.9g,1cm3的木塊的質量是2.6g。我接着問:這個比值與質量和體積有關嗎?同學們開始都説有關。我説想想再説。一部分同學開始改變自己的答案了。我讓他們討論,結果他們説無關。我説你是怎樣知道無關的?有個同學説因為鐵塊的質量無論怎樣變,比值沒有變,體積怎樣變,比值還是不變。我説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性質呢?同學們一致説因為它還是鐵。我説那就是説,這個比值是鐵這種材料的性質,而不是某個鐵塊的個性,是鐵這種材料的共性。同學們會心的點頭了。這個比值就是質量和體積間的橋樑,我們把每一種物質的這個比值求出來列成表,以後在質量和體積間的運算就簡單多了。其實,這個比值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密度。

我板書了課題和知識框架,要求學生自己總結並相互交流,感覺效果很好的。接下來的密度的應用,學生基本上是自學,把我也解放了出來。

《密度》教學反思15

在進行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的探究實驗中,本人首先讓學生複習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過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質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物體的質量我們可以用天平來測量,物體的體積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測量,有的則不用。規則的物體我們可以用數學上的方法測得。例如: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不規則的物體,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個量筒里加入一點量的水,再將物體放入水中液麪上升,兩個體積差就是物體的體積。

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塊可以用壓入法、吊掛法、捆綁法、埋砂法等。我講了二種情況,在我要上同學們做實驗的時候,張藝寶起來問我,如果物體溶於水怎麼辦,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這是我打算讓他們回去自己回家做的一個實驗,我讓學生思考怎麼求,他們超出了我的認知,有人答出來可以用埋砂法,也可以用排水法,但是為什麼説可以排水法求糖的密度呢?出乎意料地是學生通過思考找出一些正確答案來。徐志遠説我們在用排水法測量糖的體積時,因為用的時間很短,這段時間糖塊溶解的很少可以忽略,所以可以。他答得非常標準,這也是實驗允許的範圍。之後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測出物體的質量和體積,之後通過公式就能計算出物質的密度。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麼物質。

二組是探究如何測量鹽水的密度,有學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測出一杯鹽水的總質量,把整一杯鹽水倒入量筒測出體積,然後測出空燒杯的質量,得出鹽水的密度。還有的是先用天平測出空量筒的質量,然後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鹽水測出他們的總質量同時得出鹽水的體積和質量算出鹽水的密度,看到這種情況,我引導他們分析各種方案中可能出現的誤差,比較他們的探究方案的優劣,用誤差最小的做實驗,後來我發現學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實驗,並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輕鬆和愉悦。一組和三組是測量固體(我給他們的是鐵塊和鋁塊)的密度,學生也很快地完成了整個探究實驗,並且分析了可能產生誤差的操作地方。並且還大家一起分析設計出記錄數據的表格。整個探究過程還比較順利。四組是測量小木塊的密度,也很快測量出木塊的密度。在彙報的過程中,同學們存在一些計算上的問題和表格的問題,經過我的提醒,後面彙報的同學將自己組裏面的問題都找出來了。

最後打算讓大家做一道題的,但是發現同學們對於做實驗非常的有興趣,就增加了一個實驗,測量糖的密度,這個實驗我是找的同學上來演示,其他同學挑毛病,上來的同學大部分操作都是規範的,同學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他們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都把密度的主要內容學進去了,而且學的.很透,我們的課堂也達到了高潮。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深刻的體會到:在課堂上一定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成為課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輕鬆愉悦。而且教學效果非常好。也讓我體會到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新教學理念對教學的指導意義有多麼的重要啊。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更深入的體會它的作用。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也是我自己本身的問題,就是我的口頭禪太多,而且語言太平淡,沒有激情。課堂上真是隨時可能出現超出自己的計劃,我比較欠缺應變能力,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加強自身的教學基本功,提高自身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