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對稱》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98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對稱》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對稱》教學反思

《對稱》教學反思1

一、背景分析

1、教材背景:《軸對稱現象》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浙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

學生生活在豐富的圖形世界中,許多美麗的事物往往與圖形的對稱聯繫在一起,教材提供了建築物、動物、植物等圖片,由學生觀察、分析,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徵,為學生的自主探索留有很大的空間。

2、學情分析:學生綜合素質較好,家長文化素質較高,班級多媒體及網絡設備齊全。為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創設了有利條件。

二、教學反思

1、教材提供的素材較多,但還不足以充分挖掘數學的人文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在用教材上下功夫,要能預見到學生在課堂上會舉什麼例子,做好應對準備,比如車標、國旗、民間藝術、銀行行徽、中英文字等等,學生要什麼,我們可以給它什麼,同時學生在課前也要通過各種途徑包括上網查詢、蒐集一些資料,雖然前期準備工作較辛苦,但效果肯定更好。

2、教學時比較關注非數學化的圖形操作(動手剪字等),也比較關注非標準化的幾何圖形(以實物為載體,感受軸對稱現象),這就是新課程的獨到之處。從雙喜剪字、車標、國旗、民間藝術、銀行行徽、中英文字等切入,多方位、多角度進行人文教育,真正體現數學的'人文價值,既反映數學的生活化,又能讓學生在興致高昂的狀態下學習有用的數學,融入社會時也能體驗到生活中的一些數學情境,甚至可以終身受益。

3、我用大量的flash圖片進行演示,給學生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旨在培養學生養成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現象的習慣,主動建構自己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課後我隨機作了調查(本節課其它環節的設計大致相同),我問學生這節課到底學到了什麼?一位學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説實話,老師,這節課我學到的數學知識並不多,但我學到了其它很多非常實用的生活常識,真的使我大開眼界,另外我考慮問題的角度也多了,思路也開闊了。”——我暗自慶幸,也許這就是我教學觀念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所致吧。

4、此案例是《軸對稱現象》的一個片斷案例,案例形成之前經歷過多次試教,是原汁原味的自我反思,這期間也獲得過同伴的諸多幫助,也受到過一些專家在理念層面和實踐層面所賜予的專業引領,這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原動力,是我本人一次真正的元心理體驗。我堅信:只要有行為跟進的全過程自我反思,新課程理念就容易轉化為教師的實踐行為,從而縮短高位理念和低位實踐之間的落差。教學反思《《軸對稱現象》教學反思》一文

《對稱》教學反思2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結起來説,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本節課中教師更多的是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欣賞者而存在於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對數學美感的感受、捕捉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遊戲與生活,感知對稱美。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經説過:“如果我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説,影響學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和國小二年級的剪紙課上,就已經會用對摺的方法剪出左右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因此,現實中一些對稱的'圖形學生在課前早已接觸過,然而何謂“對稱”,這一概念對於學生來説卻是新鮮的。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科學地認識並建立 “對稱”的概念是我這節課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教者設計“貼眼睛”的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對稱”概念,抓住對稱的本質特徵,讓學生對“對稱”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對稱現象提供方法。

二、動手創造,感受對稱美。

皮亞傑指出:“要知道一個客體,就必須動之以手。”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再進行學具操作,有利於學生形成表象,促使學生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平面幾何圖形中軸對稱圖形的判斷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在學生經歷了生活化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操作,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也就水到渠成。教者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通過從生活中感知、在操作中研究、在合作中感悟,讓學生實踐操作,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在小組合作中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繼而將軸對稱圖形與實際生活相融合,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體會對稱的科學與美學價值。這裏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在大膽猜想、辨別爭論、動手驗證,充分提供給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自主探究者。

三、欣賞圖片,感悟對稱美。

在學生了解了對稱及對稱圖形後,讓學生跟着圖片一起欣賞各種對稱物體、圖形。把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對稱及對稱圖形在課堂上進行抽象、概括後,又回到現實生活,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判斷生活中的對稱,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數學,同時,進行了美的薰陶。

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感受到,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課,它將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繹數學文化以及數學圖形的美麗。“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她,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數學提供了一種精確簡潔通用的科學語言,數學語言正是以她的結構與內容上的完美給人以美的感受。”

《對稱》教學反思3

一、有效預習、提高效率

預習 是“學程導航·活力課堂”最核心的環節,預習的質量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軸對稱圖形》一課的內容相對來説比較簡單,所以我設計的預習作業是:

1.讓學生通過動手摺一折,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瞭解對稱軸。

2.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試着自己做一個軸對稱圖形。

二、實踐操作、激活思維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我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畫一畫,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教學時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三、小組合作、發揮特效

在本課中,有很多活動都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如交流預習成果,在平面圖形中找軸對稱圖形,交流如何做一個軸對稱圖形。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真正體現了“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從而將每個人的收穫變成學生集體的共同精神財富。

《對稱》教學反思4

“對稱圖形”這部分知識無論從內容設計上,還是呈現形式上都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感覺,面對新教材,我在設計本課時力求體現新課表的精神,把新的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對稱》教學反思。

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探究與合作學習的空間,最大限度的保障學生的主動參與。本節課按“初步感知對稱——親身體驗對稱——尋找欣賞對稱——辨析拓展對稱”的思路展開教學,通過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找一找、説一説等活動,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生長過程,感悟學法,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發展,教學反思《《對稱》教學反思》。例如讓學生觀察美麗的蜻蜓、蝴蝶、樹葉、臉譜圖形,講述自己的.發現。又如,討論交流剪對稱圖形的方法,學生按所説的方法剪出對稱圖形,給學生以肯定和讚許。再如,展示學生剪出的對稱圖形,講述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對稱的……擴充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從中也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悦,鍛鍊他們的學習的能力。

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在研究長方形、正方形、圓的對稱軸時,由於圓的對稱軸有無數條,怎樣通過有限次的操作來發現規律,有待於教師更好地引導。

《對稱》教學反思5

在新課標的理念中,越來越把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擺在重要的位置。提倡學生從身邊,生活中汲取數學知識,並將數學知識有效的運用於生活中去,成為生活中的數學,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對於學習知識的興趣,讓數學學習變得生動起來。

鏡子外的物體和鏡子內物體的像左右對稱是本課的難點,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站在鏡子前面做各種動作,請其他同學觀察鏡子裏和鏡子外的人的動作有什麼不同,通過觀察學生們發現,鏡子裏的和鏡子外的人的動作方向正好是相反的。然後為了讓學生明白鏡面對稱,做了照鏡子的遊戲,一人當鏡子裏的'人,一人照鏡子進行表演,取得較好的效果。

《鏡面對稱》這節課學生始終在玩,在玩中體驗了鏡面對稱,也是在玩中學到了鏡面對稱中所藴含的知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瞭解了鏡面對稱現象,初步感知鏡面對稱的性質。課上學生學習與研究的興趣濃厚,使學在活動中,感受鏡面對稱的趣味性,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對稱》教學反思6

本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

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為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着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悦。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整堂課以欣賞美為線索展開教學,本課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動畫:“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在優美的小提琴協奏曲的渲染中,兩隻小企鵝到北京旅遊,介紹沿途參觀的很多著名景物(這些景物都是對稱的),帶領學生一起暢遊了一番,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開始觀察優美的畫面,彷彿身臨其境,領略了對稱物體之美,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的事物。這種贏造寬鬆愉悦、開放式的環境,學生紛紛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觀察這些實物的特點——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從而引入對稱,逐步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通過操作實踐發現其共同特徵,導入教學新授,達到串連教材的效果,讓學生在這種欣賞美的教學情景中快樂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鑑賞美、領悟美,達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學效果。

二、實踐操作、激活思維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説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引入“完全重合”,讓學生反覆地操作體會,再配合課件的動畫演示,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為主導,在鞏固練習中也安排了一些學生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區別,為辨別是否軸對稱圖形奠定了基礎。在最後的製作軸對稱圖形時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三、小組合作、發揮特效

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的經驗與收穫不盡相同,為了使學生個體的、羣體的活動促進學生的整體的發展,教學中常發揮合作交流的功能,採用集體討論和交流的形式,將個人的經驗或成果展示出來,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的學生的不足。在本課中,有很多活動都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由於低年級學生作圖能力不強,對於正確美觀地製作出一個軸對稱圖形還有一定的難度,但由於學生學習發展的進程不同,針對一部分學生已會製作的實際情況,我組織學生展開分小組合作討論活動:怎樣剪一個軸對稱圖形,然後評一評小組成員中製作的軸對稱圖形,在動手操作時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裏交流。在引出軸對稱圖形時,也是通過小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這樣儘可能地將每個人的收穫變成學生集體的共同精神財富。

四、課外延伸、豐富情感

本堂課的結尾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著名的對稱建築,配上古典的輕音樂,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距離。古建築又是一種藝術,滲透在數學學科中,既是學習數學的好材料,又是滲透民族文化的好題材,選擇切合教學符合兒童學習規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題材,如本課例中的背景音樂、古建築、中國剪紙等就是在這方面作出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導入雖很貼近學生生活,體現欣賞美,也很自然,但總覺有些平淡。在判斷學過的幾何平面圖形是否軸對稱圖形,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彙報時處理得過急沒有注意到個別差異。

《對稱》教學反思7

今天,我校劉老師執教了《軸對稱圖形》這一課,聽了劉老師的課,有幾點自己一的想法。

一,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聯繫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劉老師的教學能夠從生活中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觀察事物,並得到什麼是“對稱”。這一個環節的處理是很自然的,而且體現了很強的實效性。

二.通過折一折,説一説,很好地抽象出對稱圖形的一般特點。學生根據自己對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在一組實物圖案或簡單平面圖形中識別出軸對稱圖形,學生在認識、製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三,本課的教學能通過大量的'圖片和活動去讓學生感受和欣賞生活中的對稱圖形感受對稱,而且通過折圖形得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再利用軸對稱概念去判別軸對稱圖形,同時讓學生折一折更好地感受軸對稱圖形。教學中,再次讓學生去欣賞軸對稱圖形,使大家在心目中又有更深的瞭解和鞏固。

四,在練習的設計上,能夠做到多方面的兼容。使練習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昇華和體現。從趣味性的角度看,劉老師也十分注重這一點,分別用“字母”,“國旗”等生活的直觀事物去考察學生的認知,有趣而有貼切。

建議:在對概念“完全重合”的理解上還要有更深的理解。要和“完全一樣”區別開來。總之對概念的把握還要更深的挖掘。

《對稱》教學反思8

但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值得我去深思的。例如在學習“對稱軸圖形”、“對稱軸”這兩個概念的時候,我的目的是想讓學生自生總結,但是我已經讓學生把答案説出來但我還在不斷的重複學生的回答,這不但顯得有點累贅而且還挺浪費時間的。此外在讓學生猜想證實“下面各圖形分別有幾條對稱軸”的這個環節中,沒有做到真正放手讓學生去做。而且我在教學“軸對稱圖形”這個內容時,沒注意到講解物體的平面跟立體的關係,所以學生在做後面的練習的時候就顯得無所適從,有點爭議不下。

經過課後深思我覺得教學時的課堂設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講的要符合“教、學、做合一”的原則。課堂上學生是積極的參與者,動口説、動手畫、動腦思,多種感官一齊參與。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學習興趣的.激發三者合一,變沉悶、呆板、被動的學生學習為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這些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同時也會把時間更多的放在鑽研教材上,把每一節課上得有聲有色,學生學得津津有味。

《對稱》教學反思9

1、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生活中有許多的物體(包括建築物)是對稱的,這樣就很容易找到學生學習這個知識的生長點。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無論是從導入到探索新知,還是欣賞操作活動,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人人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實踐活動,營造出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

2、因為整個解題過程並非僅僅只是一個知識運用、技能訓練的過程,而是一個伴隨着交往、創造的過程,是學生整個內心世界的參與。這堂課在設計與教學中,我體會到:要找準教材與學生內在情感的結合點至關重要。在研究教材時,我首先考慮:這節課最吸引孩子的是什麼?而學生最感興趣的又是什麼?只有找到了最佳結合點,那麼接下來的教學思路便會比較合理,也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學中的重、難點也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這堂課的設計中無論是新課的引入,定義的`學習,還是情境的創設,都圍繞“生活”這條主線開展,自然而又生動。學生學起來輕鬆,效果也不錯。

3、讓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舉出身邊生動的例子,自己動手摺一折、剪一剪,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但也是最容易“亂”的環節。除了老師平時要抓好學生遊戲、活動時的課堂常規,還可以根據本教材的內容,引導學生創設美好的生活世界,而不是亂哄哄的世界,對於學生不恰當的表現要及時的制止和引導,師生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自律的課堂氛圍。

4、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材進一步的加工處理。通過觀察——猜想——動手操作探究——做出結論——驗證結論,層次分明,環環相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逐步建立學生的數學思維,努力把這節課上出“數學”味。在教學“對稱”時,我不是直接教給學生先對摺,再剪,而是讓學生在發現“兩邊一樣大”的基礎上,自己隨意去剪。這樣,一部分會剪的同學就對摺了,不會剪的同學從他們的演示、介紹中也明白了“必須要對摺”,非常輕鬆地發現了對稱的祕密。

《對稱》教學反思10

講過《對稱》這節課,各位領導和老教師們給我評課,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我自己也認真的反思了在上這節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我發現自己在備課、講課、課堂組織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講課的細節處理不當。語言中帶有口頭語,口頭言,導入語言太羅嗦,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如“感知”“識別”這些詞孩子們不是很理解,在黑板上粘貼圖畫找對稱軸時,那張圖畫找的不好。

2. 課堂組織過中,給學生髮言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比較少。

3. 課堂時間安排上,前邊的授新知講的太快了,以至後邊的全部練習做完了,課堂時間還沒用完,這説明上課時間把握不好。

4. 本節課的一個重難點,找出幾條對稱軸,講的方法不是很好。

5. 課件和講課的內容是一致的,不能點快或點慢。

針對自己在本節課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誤的地方,我也接受各位領導和老師的.意見,在以後的教學中採取以下的措施:

1.在講課的細節處理上。口頭語要去掉,如“咱們班同學”改為“我們班同學”,語言不帶口頭禪,導入部分要儘量簡練、清晰。學習目標中遇到的詞要儘量換成孩子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在黑板上貼的圖片紙的兩半採用不同的顏色,對比更明顯。

2.在課堂組織中,要利用“兵教兵”給孩子更多發言和展示自己的機會。

3.課堂的時間安排上,要把時間分配好,留有彈性的時間,這樣課堂時間才能利用的更充分。

4.針對每節課的重難點,都要好好把握,講的方法和用的時間都要準備好,備充分。如對於本節課講對稱軸時,這塊處理的不好,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總結,要比我直接説出結論效果好的多。

5.在講課過程中,課件始終是和講課內容一致的,注意把握,對課件也要很熟悉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以上是我在這節課中的一些反思和體會,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精心備課,認真講課,把自己的課教好,把班級管理好,做一個認真、負責、踏實工作的人。

《對稱》教學反思11

一、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知識

一開始展示了一張在生活中常能看到的場景——水中倒影,從觀察圖片、欣賞圖片,找生活中的實例,到思考現象的本質,在這個活動中,有了認識的過程,有了思維的價值,也使活動的過程成為了探索圖形性質的有效載體。

二、讓學生從操作中體驗收穫

在認識鏡面圖象時,把鏡子用到課堂上,引導學生把生活中每天都要發生的事當成數學問題來思考,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繫,知識就不再刻板,從活動中鮮活了起來,學生也更有興趣。在遊戲中進一步感知照鏡子的活動,除了進一步感知了鏡象的特徵,也讓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增強了學習的樂趣。體驗式教學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生動手操作中,使每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知識及情感方面的體驗,在體驗中獲得不同的發展。

三、分層次讓學生感知體驗

“照鏡子時人和像左右相反”這一性質理解得不好。於是,我分層次先讓學生經歷猜測後,再設計遊戲驗證。在照鏡子時,特意讓學生在右手上作好標記,再看鏡中的像,我發現,當學生看到人和像手上的標記後,學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左右是相反的。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明白,我還緊接着與全班玩起了照鏡子的遊戲(老師當照鏡的人,學生表演出“像”的樣子)。

《對稱》教學反思12

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為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讓學生在觀察中讓思考,在動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創新,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

反思這節課,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着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悦。

一、 利用多媒體引入遊戲,激發興趣

本課利用多媒體引入遊戲,一開始就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參與互動的興趣,為引入課堂主題打好了埋伏。通過猜一猜的遊戲,讓學生在猜的過程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激起矛盾,也激起了學生想探知的慾望,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課堂。

二、利用多媒體引導實踐操作、激活思維

葉瀾教授曾在新基礎教育課題實驗中提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學習行為上,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為己有,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學會學習。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中。在新授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利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説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演示,通過直觀的演示,讓學生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在解決難點的環節處理上,教師讓引導學生畫對稱圖形時,不是一步步地告訴學生怎麼畫,而是讓學生先看着給定的圖形,先觀察對稱軸在哪裏,然後再思考對稱的點在哪裏,讓學生有一個思考內化的思維過程,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進一步體會和深化學生對對稱圖形特徵的理解,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三、 利用多媒體聯繫生活、豐富情感

本課的結尾利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著名的對稱建築,中國剪紙,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汽車標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特別是古建築和中國剪紙的展示滲透到數學中,這不僅是學習數學的好材料,而且還是滲透民族文化的好題材。

這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以直觀指導,主動向學生質疑,促使學生思考與發現,形成認識,獨立獲取知識和技能,另外,藉助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狀態,非常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能力的培養。

《對稱》教學反思13

本節課的內容主要讓學生通過摺紙等方法確定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進一步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學生已經知道把一個圖形對摺,摺痕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並且認識了對稱軸。在認識各國國旗的基礎上,從中選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從而複習和鞏固了關於軸對稱圖形的有關知識。

新授部分,我設計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長方形、正方形紙片,找出它們的對稱軸所在的位置;

第二個層次:讓學生沿着摺痕用點劃線畫一畫圖形的對稱軸;

第三個層次:給出一個長方形,不能折,讓學生思考可以怎樣來畫一畫它的對稱軸。通過一層一層地遞進式的教學,學習內容由簡單到複雜,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熟練掌握如何畫出簡單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的方法。

今天的複習鞏固環節中,我只讓學生初步回憶了軸對稱圖形特徵方面的知識,而疏忽了讓學生回憶什麼是“對稱軸”這個概念知識,雖然這對後續的教學過程沒有產生大的影響,但為了完善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認知結構,還是應該複習一下這個知識。在讓學生沿着摺痕用點劃線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板書演示,指導如何畫點劃線的方法,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在自己畫的過程中碰壁的情況。

《對稱》教學反思14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必要基礎,瞭解對稱圖形,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一節課的內容是認識對稱圖形,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動手操作活動了解對稱、對稱軸等概念,初步感性瞭解對稱圖形的性質。《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結合新課標的精神,我認為學生對於這方面的知識不是一個簡單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發現、創新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比較、思索、發現,才能真正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進而領悟,內化為自己所有。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開始時,利用學生熟悉的蝴蝶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接着通過問題“看見這兩隻蝴蝶,你發現了什麼呢?”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願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認識對稱物體的共同特徵打下了基礎。

2、讓學生的親感親歷,在感知中總結學習。在初步感知對稱圖形後,讓學生動手操作創作對稱圖形,感知它們的共同特點。經過和老師的共同探討後,親手剪出各種對稱圖形,進而通過摺痕引出對稱軸的概念,再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對稱的,使學生了解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給幾何圖形找對稱軸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對稱圖形的特徵和在教學中的運用。

3、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探究與合作學習的空間,最大限度的保障學生的主動參與。本節課按“初步感知對稱——親身體驗對稱——尋找欣賞對稱——辨析拓展對稱”的思路展開教學,通過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找一找、説一説等活動,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生長過程,感悟學法,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發展。例如讓學生觀察美麗的蜻蜓、蝴蝶、樹葉、臉譜圖形,講述自己的發現。又如,討論交流剪對稱圖形的方法,學生按所説的`方法剪出對稱圖形,給學生以肯定和讚許。再如,展示學生剪出的對稱圖形,講述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對稱的……擴充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從中也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悦,鍛鍊他們的學習的能力。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軸對稱圖形可以是左右對稱,也可以是上下對稱,雖然教師展示了左右對稱(衣服),但在欣賞對稱圖形時,缺少上下對稱的物體,容易給學生造成思維定勢。2、在研究長方形、正方形、圓的對稱軸時,由於圓的對稱軸有無數條,怎樣通過有限次的操作來發現規律,有待於教師更好地引導。3、在有就是對於學生動手實踐的時間不夠充分。以上缺點和不足有待於改正。

《對稱》教學反思15

“鏡子中的數學”是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鏡面對稱”的教學內容,它是前一課時知識的延伸與拓展。《鏡面對稱》是本單元的最後一個單元,也是一個比較難的內容。《鏡面對稱》主要是讓學生明白鏡子的人上下、前後位置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正好相反的現象。從教材編寫的意圖來看,“鏡面對稱”這部分內容不是純粹的知識學習,而是一種體驗性活動,它包含了豐富的過程性目標。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為:整個教學過程應以教材為基礎,並結合學生實際創設多種感悟情境和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體驗“鏡面對稱”特徵。

在認識鏡面圖象時,我把鏡子帶到課堂上,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繫,知識就不再刻板,學生也有興趣。在遊戲中進一步感知照鏡子的活動,除了進一步感知了鏡象的特徵,也讓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增強了學習的樂趣。為了讓學生理解掌握鏡子裏的和鏡子外的人的動作方向正好相反這個現象,我就讓學生站在鏡子前面做各種動作,請其他同學觀察鏡子裏和鏡子外的人的動作有什麼不同,通過觀察學生們發現,鏡子裏的和鏡子外的人的動作方向正好是相反的。然後為了讓學生明白鏡面對稱,做了照鏡子的遊戲,我在照鏡子,學生表演是鏡子中的.我,取得較好的效果。通過體驗式教學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生動手操作中,親身體驗,甚至親身經歷,使每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知識及情感方面的體驗,使每個學生在體驗中獲得不同的發展。整節課中師生在積極的思考着、愉悦着。

總的來説,這節課的效果要比我想的好很多。教中學,學中思,一堂即使是精心設計的課,總會有不盡人意之處,但無論如何,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這樣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