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01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本節包括“平均分”和“除法”兩部分內容。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讓學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而例4除法的含義,是學生學習除法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關鍵是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即每份分的結果同樣多。

我從讓學生小組合作分蘋果開始,通過分東西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幫小熊貓平均分竹筍的具體情境,課上通過請學生演示幫小熊分竹筍的過程從而引出除法,使學生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再讓讓學生認識了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整節課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設計“除法”內容,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範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讓學生分東西,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有部分學生對除法的含義理解不到位,沒有讓學生説出每一個數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義。

2、練習題的設計較單一,應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練習題應有梯度。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桃子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我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現象引出特殊現象。選兩位同學分給他們蘋果,其中一人給1個,另一人給3個。請下面的同學發表看法,有的學生説不公平,我追問:怎麼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學生跑上去從3個蘋果的學生手中拿出1個給另一位同學。這説明學生對平均分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識基礎已高出了教材設計。因此為我下一步由平均分這一特殊現象在實際中的應用入手,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大量的判斷練習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這個環節主要研究按份數平均分,這裏提倡多種分法。這樣的好處是更加接近日常分東西的實際情況,而且給孩子一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尤其鼓勵學生的直覺判斷。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時抓住除法的本質屬性,淡化其非本質屬性。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一、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二、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①、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書上的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現象引出特殊現象。我的瞭解學生實際情況後發現,他們對平均分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識基礎已高出了教材設計。因此為我直接由平均分這一特殊現象在實際中的應用入手,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大量的判斷練習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②解決如何“平均分”

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這個環節主要研究按份數平均分,這裏提倡多種分法。這樣的好處是更加接近日常分東西的實際情況,而且給孩子一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尤其鼓勵學生的直覺判斷。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時抓住除法的本質屬性,淡化其非本質屬性。

③、在建立表象的基礎上,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認識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方法。

解決了“平均分”之後,教師指出把8本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本,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於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然後通過有層次的鞏固練習加深對除法的認識,初步學會按份數分這種情況下列除法算式。

④、練習又分為這樣幾個層次:第一道是基本練習,第二道增加了一些難度,其中一個條件是隱含的,學生只有認真審題才能提取出這個數學信息,第三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學生藉助手中的學具,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最後一題要根據所給除數和被除數的範圍來確定被除數究竟是幾,是一道難度較大的題目,首先需要學生對除法有一定理解,還需要乘法基礎,尤其要有較強的分析、推理能力。這幾道題各有側重,層次分明。所選素材儘量源於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縱觀這節課,我體會最深的有如下幾點:

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以教材為本並不是照搬教材,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平均分的認識就是本着這個原則設計的。這也是新課標要求的以學生為本。

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僅僅是題目素材選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選擇切合學生利益的內容。比如讀書之星那道題,原本是分蛋糕,把書分給兩個同學的題原本是把蘋果分給爺爺奶奶,雖然也是生活中常遇到問題,可實際教學中學生覺得跟他們沒什麼關係,一點也不感興趣。改了之後就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