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精選23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8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第八單元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精選23篇)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1

儘管教學對象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但上課前絕不是一張白紙。由於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的鐘表及時間的感性認識。據課前調整得知,大部分學生能夠大概説出什麼時刻幹什麼,正確認識整時。如果我們教學仍按部就班,按鐘錶的作用→認識鐘面→認識整時、半時→合理安排時間這樣的教學程序進行。無疑時間對學生的漠視,必將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課教學只有緊密結合生活,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自主歸納總結知識,才能將學生的知識轉化教育資源。

所以,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努力做到從教材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充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並依此調整教學,從而做到教師的教服務於學生的學。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通過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物材料和廣闊的探究空間,放手讓學生看一看、撥一撥、説一説,引導學生觀察,通過説鐘面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交流討論,解決第一個知識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2

數學廣角是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重難點是:讓學生掌握猜的方法。讓學生對數學推理有初步的認識。

簡單的猜一猜遊戲,根據兩條信息猜一猜。我雙手拿着不同的物體,給學生一個提示條件:“我的X手拿着不是XX。”讓學生推理猜測。學生很快就能判斷出我的雙手分別拿着什麼物體,並説清楚推理的方法。於是我臨時調整了教學活動,想嘗試看學生是否有能力根據我給的語言提示模仿做一做這個簡單的猜一猜遊戲。實踐中,我發現部分孩子的模仿活動是失敗的。他們直接將自己一邊手中的物體答案告訴給了同伴,不會使用相反的信息來給出提示條件。課後反思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因為我突然拔高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學活動沒能面向全體學生。如果我能在讓學生做模仿活動前,多幾次示範,並讓個別生單獨模仿,那麼學生對給出一個與實際相反的提示條件讓同伴猜來設計“模仿遊戲”效果會達到我的預期效果。

角色扮演,根據三條信息猜一猜。我將課本101頁第3題的練習變換了提示條件的內容,並讓三個學生分別扮演當中的人物給出信息讓學生們猜一猜“他們分別拿了什麼?”。學生先通過自己思考分析推理,再與同伴交流,最後全班進行交流反饋。反饋中學生均能從每一個提示條件中分析推理出其中隱藏的信息。

這時,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及表達成為教學中的難點。我嘗試用表格來幫助學生進行推理的方法。孩子們在直觀、清晰的表格中,有條理的表述了自己的推理過程。同時,也為學生今後學習複雜一些的推理題做好了解決的方法的鋪墊。接着我,再讓孩子們獨立用自己喜歡的推理方法完成課本101頁第3題及相應的練習題。學生在寬鬆、愉快的遊戲氛圍中體驗簡單邏輯推理的過程,使他們感受邏輯推理的魅力,培養了他們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3

一、小明的一天

“認識鐘錶”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第一冊的教學內容。本節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緊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高,該教學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在生活中感受新知,做到“在動中學,在玩中練”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並能運用新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尤其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比如,在學生認識鐘面時,先自己獨立的觀察鐘面上有什麼,然後再把自己發現的告訴組裏的同學;又如,認識整時和半時也是這樣,每人挑一個時間認一認,再把自己認識時間的方法和同學説説,因為每個人選的時間不同,所以在交流時不會出現“人云亦云”的現象,使每個孩子都能真正帶着自己的想法參與到小組的交流中來。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多向交流,使每位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標中指出,對學生的評價應把教師評價和同伴互評相結合,本節課中學生之間的評價,使得課堂上不僅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既讓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又讓學生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同時培養了學生謙虛好學的優秀品質,因為學生之間評價時認可了別人的優點(比方説:誰的回答聲音宏亮,誰的説話完整)既是他虛心的表現,又能促進全體同學共同進步,被評的人得到了他人的肯定,樹立了自信心和成功感,而指出別人缺點的同學,自己可能就要想到要比他好,接受評價的人,能夠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也是一種美德。長期培養下去,學生們會養成真誠待人,公正,公平合理客觀地評價一件事,一個人。這其實也是一種素質。教學中,只有不斷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程度,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發展。

二、小芳的上午

本節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蒐集教材中學生感興趣的因素,把單調的書後練習轉化為與動物學校的同學們一起學習的教學情境。這樣,不但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生活中。

一、結合學生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周玉仁教授説過:數學教學要講來源、講用處,讓學生感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在孩子們眼裏,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學科。在本課中,教師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以瞭解一名新朋友的生活為背景,挖掘數學因素,設置學習情境,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激勵,提高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課堂效率,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本課中,教師設計了學生間的評價,在為動物朋友當裁判的情境中,對參賽小動物的評價,以此激勵學生,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4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生活中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有許多自己喜歡的活動和遊戲,有做過的各種各樣有趣的事情,也看到了深深印在腦海裏的美麗景色,同時還有許多悄悄話要告訴大家,今天我們暢所欲言,把自己想説的話和事盡情地傾吐出來。

二、打開思路暢所欲言

1、你最想説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回憶在學習上發生了什麼記憶深刻的事;生活中家庭裏發生了什麼令人高興或難忘的事;在與同學們的相處過程中又發生過哪些愉快或難過的事,在旅遊觀光時看到了什麼好景緻,或者在看書或看電視時感觸深刻的事,想想這些事情中哪一件是你自己最想説的?

2、誰來告訴大家,你最想説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在草稿紙上寫上題目,用幾句簡練的話説出自己最想寫的一件事。

3、在這件事中你最想告訴別人的話是什麼,請寫在自己的草稿紙上。

引導學生把握的主題,説出自己的感受。

三、回顧寫作方法

1、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課文的寫作方法:一篇要寫得好,還需要有好的方法。在本學期學過的課文中,有哪篇你最喜歡,作者是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表達的?

指導學生儘量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寫人:特點鮮明、事例典型,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

寫事:選材新穎、條理清晰,過程具體,融入感受;

寫景、狀物:抓住特點、融入真情、描寫生動、情景交融。

2、學生互相交流學習到的表達方法。

(從寫人、寫事、寫景狀物等方面交流方法。)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5

《車的世界》,這是一個以“車”為主題的開放單元,和別的單元不同之處在於:該單元沒有主體課文,教學內容是三幅精美的圖畫和圖畫下面相對應的與車有關的詞語,所以,在設計時,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導入,從課本內容到生活實際、從課內知識到課外知識、從學校到社會的拓展與延伸,積極主動引導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觀察生活,蒐集資料,學會在生活中學習。

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1、聽車的聲音辨別車;

2、看圖認識各種車輛的名稱及彙報交流車的用途,並進行口語能力的訓練。

3、交流收集資料,將交流與課外識字結合,滲透識字方法。

4、多種形式鞏固字音、字詞。上完了課後,我對自己的課進行了反思

有以下的幾點體會:

1、在導入新課時,利用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猜謎語”、“聽車聲”這兩個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兒童學習的特點。

2、在認識車的這個環節,課前,我佈置學生動手收集有關車的圖片,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但在課堂上,我沒有把握住這個資源,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圖字結合來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而是一味地選擇幾張比較好看的圖片來展示。

3、在識字這個環節,由於課堂時間調控不好,導致這個環節有點倉促,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4、還有一個不足之處,就是在心中還是被設計牽引了,一個一個環節接着來,有時就會忽視學生的反應,不能很好地把握課堂的動態生成。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6

本組課文安排了篇幅矮小、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內容通俗、情節引人的民間故事;想象豐富的神話故事。編排本組教材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閲讀這些故事,體會做人的道理,領略正義和智慧的無窮力量;並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通過了解故事的各種形式,進一步激發學生讀故事、講故事的慾望。

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充分發揮體裁的特點,一是重點引導學生多讀、多講,讀中感悟,體會故事藴含的哲理和情感;二是讓學生學會簡要概括故事內容,練習講故事;三是以課文為出發點,把學生目光引到課外閲讀中去,引導他們大量將遇良才民間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話故事,進一步激發讀故事書的興趣。在教學《紀昌學射》時先讓學生讀懂故事內容,將故事分為練不眨眼——練把小東西看大——練射箭,然後要求學生根據以上順序講故事,最後讓學生談自己的感想,並説説自己的體會。學生們有的説我要學習紀昌做事認真的態度;有的説學習一門技術首先要打好基礎……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把你所知道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一聽,讓同學們説説明白了什麼道理。並在上完本單元后開了一個故事會,讓學生把收集到的民間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話故事講給同學們聽,並要求學生向大家推薦一本好的故事書。這樣大激發了同學們讀故事書的興趣。

不過在本組的閲讀課文教學時,放的還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相信學生的閲讀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每一個學生都藴藏着想學習的可能性,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學習和發展的權利,我們要引導學生自主地閲讀,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7

一、創設語境,激發學生的交際慾望。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裏產生的言語活動,而這種言語交際活動,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因此,在進行本次“口語交際”教學時,陳主任精心創設了一組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首先,用故事來啟發學生走向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相誇的慾望。

二、多向互動,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課與其説是語言與語言的交流,還不如説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是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在交換思想、看法、意見時進行的心與心的對話。其對話過程構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交際關係,形成多向互動的交際方式。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必須創造條件使學生由單向個體轉化為不同的雙向羣體,並在雙向互動中進行動態的口語交際訓練。在《誇誇我的同學》一課的訓練策略上,學生在小組討論尋找他人的優點,然後鼓勵學生大膽發表看法,在遊戲中學習第三人稱的表達方法。在此過程中,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交際關係。引導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誇也是為了實現多向互動。

在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多項互動活動,使學生“跳出”了自己所置身的課堂環境,積極主動地參與交際,在多向互動中鍛鍊了語言表達的能力,也學會了與人交往的基本禮儀,突出了“口語交際”中“交際”這一特點。

在教學中,陳主任克服了口語交際“獨白化”的傾向,注重了“多個回合,多向互動”。在互動形式上注意了多層面、有重點,師生之間採用了教師與學生個性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羣體的互動。在這些多層面、多形式、多回合的互動交流中,滲入了教師的指導、示範,創設了交際情境,營造了交際氛圍,引導着學生的交際由單調到豐富,由表面到深層,由生硬到和諧。在進行“相互促進”這一環節時,學生基本上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交際對象、交流方法,獲取、整理自己所需要的交流信息。在這種接近生活自然狀態的訓練中,學生的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把課堂引向生活實踐。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説過,“教是為了不教“。口語交際能力作為一種綜合能力,它的訓練應該與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不能侷限於課堂,在課堂中止步。所以每一節課,我們還應將學生的視角指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導學生在真正的社會大課堂中進行口語交際,從而使學生形成積極、富有成效的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處理事情的能力。在本次口語交際課的結課時,陳主任針對現在孩子“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別人的長處”的這一弱點,號召同學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多地去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感受到發現別人的優點是一種快樂,同時對自身也是一種促進。激勵了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多去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真誠的去讚美別人。

語文園地的教學,就是要以生活為主線,就是要讓學生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學生才會用真實的筆觸表現生活,表現自我。因此,我們要教學生從小就接觸和認識社會,觀察社會生活,積累生活,從社會生活(包括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選取寫作素材。指導學生體驗生活,還要指導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讓生活中美的內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畫卷,當生活中的這些美觸動他們敏感多情的心絃,使他們產生寫作上的衝動時,語言的激流就會宣泄出來。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關注天下事,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景和物,從生活中選取素材,提倡寫生活的真實。只有生活真實、感情真摯,文章才會感人,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以生活為主線,要善於捕捉學生生活的資源,把學生生活中的資源,作為張揚學生個性的源泉。在現實生活中,養成學生樂於探究和勇於實踐的精神,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的責任感,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良好個性品質。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8

本單元的各個環節的教學都體現了愛的專題,都是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讓學生能實實在在感受到這種感情。例如:導語告訴學生:愛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能獻出自己的愛;所選的課文都是發生在兒童之間的愛的故事;口語交際也是通過誇獎身邊的同學來表達愛。我們在規劃本模塊時,體現了整合的教學思想,圍繞專題組織教學。

《掌聲》這篇課文非常感人。文章生動地記敍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讚美同學們的寬容和善解人意,也説明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地關心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課文是以小英性格的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學時,陳主任緊抓這條主線,藉助了兩次掌聲,讓學生通過學習相關內容,瞭解到“掌聲”背後的力量,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教學過程中,陳主任先請同學們學習最後一自然段,再説説英子原來是個怎樣的人,採用前後對照的方法,走進從前的英子。再引導學生明白英子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變化,來領悟兩次“掌聲”的含義。整節課,學生邊讀邊感知邊體會,感悟到同學們給予英子深深的愛,訓練了學生思維、語言內化與表達。整堂課,學生非常投入,舉手的同學越來越多,連一些平時不願舉手發言的同學也紛紛要求回答。

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陳主任主要抓住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英子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陳主任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説:“英子,英子,你為什麼低頭呀?你能説説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説:“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心理。當講到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台時,陳主任鼓勵學生説:“難道我們不該為英子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陳主任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老師:“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又問那位女同學:“英子,聽到這麼熱烈的掌聲,你想説什麼嗎?”她説:“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着面對生活。”就這樣,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老師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在理解好整篇課文後,教師要求學生説説自己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獲得別人的掌聲或把掌聲獻給別人的故事。這樣,無疑昇華了課文的內函:既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又要不惜奉獻自己的“掌聲”。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創造性。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情感體驗。

口語交際是一種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的教學形式,不僅要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從參與表達交流,到樂於表達交流,再到善於表達交流,本次口語交際課陳主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設計的。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9

新課改開展以來,各種新的思想衝擊着固有的理念。對於從教十多年、新教材已教過一個循環的我來説,這是教學生涯的一個轉折。能不能跳出原來的圈子,實實在在到融入到新的思想、要求中,這是對我的一次考驗。在設計第三冊8單元的教學過程中,面對着聖誕節這一個孩子們都瞭解和感興趣的話題,我思考着怎樣才能把孩子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他們的思維靈活。點燃他們求知的慾望,增強學習效果。

在思考中,我迸發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即進行單元教學,靈活使用教材,進行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我先進行了第八單元的詞彙教學,而後,我設計了一節以第八單內容為主體進行發散的話題課。在設計過程中,我把中、西方節日融合到一起,在話題的談論中進行對比。中國節日以春節、中秋節為主,補充加入元宵節、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外國節日以聖誕節、感恩節為主,加入復活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設計話題,討論這些節日的由來,慶祝活動、食品及節日特點,並以此為側面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習俗的差異。

為了烘托課堂效果,我還讓學生帶來了春節用的彩燈、對聯、聖誕樹、小禮物、聖誕卡等多種節日用品。在課堂上,在閃爍的彩燈中,在充滿節日氣氛的教室裏,我和學生們一起步入了喜悦的節日裏,我們“放”鞭炮、“貼”春聯、“掛”紅燈,“走”親訪“友”,“拿”壓歲錢。我們裝飾聖誕樹、接受聖誕老人饋贈、唱聖誕歌、表演聖誕劇。過足了“節日”癮。同學們時而討論、時而總結、時而傾聽、時而凝神、時而開懷。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積極性空前高漲,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一切內容都顯現得那麼自然而和諧,就象山間的小溪潺潺流下。從學生們發亮的眼睛、從他們抑制不住、迫不及待、爭先恐後地張口表達中,我知道我成功了。我被他們感染着,為他們激動着。課後學生們和我一樣不能平靜,我們都久久地沉浸在這節課的興奮中。

我眼前豁然開朗,我似乎看到了一扇窗、一扇開啟了的課改之窗。在這節課中,通過整體性跨躍式的教學設計,擴展了學生的語言知識,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運用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並在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審美、民俗教育,培養了競爭意識。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在這種嘗試中,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與安排進度之間的矛盾、熱烈的氣氛使課堂難以控制。這些問題需要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不斷克服、改進。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10

《漫畫的啟示》是部編本人教版語文第十冊習作八的內容。這一習作題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漫畫,寫一寫從漫畫中得到的啟示。怎樣使學生寫清楚漫畫的內容,寫出受到的啟示是本次習作教學的關鍵所在。我認為在本次習作教學中一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激趣導入,激發情感: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上課,我利用課件展示蒐集的不同風格的漫畫,先給學生以視覺上的享受,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具有強烈的諷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畫,對學生的視覺和心靈具有很強的衝擊力。打開一幅幅生動有趣的漫畫,生活的氣息就會撲面而來,學生喜聞樂見,興味盎然。當學生暢所欲言説圖意、説聯想,還沒有意識到是在學習時,教師已經在學生不經意間,引導他們進入了怎樣讀懂漫畫的學習過程,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二、聯繫生活,引導取材:

作文教學應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現實,表達真情實感。“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生具備感悟生活的能力,能從生活中廣泛的取材,寫出來的作文才會充實,才能生動感人,所以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聯想生活,充實自己的情感體驗。

三、修改習作,提高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對照寫作要求對初稿進行修改,可自改,高聲誦讀,邊讀邊修改;可同學互改,取長補短;可請教老師,指導修改;可對比範文,比中修改。在反覆修改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四、鑑賞評價,張揚個性:

習作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學生站在欣賞的角度閲讀,帶着濃厚的興趣尋找習作的“亮點”。這樣的鑑賞評價,既肯定了習作者的長處,又使欣賞者本身從中得到潛意識的啟發,既尊重了習作者的個性體驗,又展示了欣賞者的獨特感受。讓講台成為學生展示成功,張揚個性的場所,這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體現了“新課標”鼓勵學生説真話、吐真情,培養求異思維和審美鑑賞能力的要求。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的知識是在一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有效地引導學生經歷統計過程。在這裏我以同學們喜歡的“動畫片”引入,新穎、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在開課階段情緒就處於十分活躍的狀態。“該放哪部動畫片呢?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怎麼辦呢?”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知識衝突,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聯繫生活實際,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展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將過去的老師講變為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通過調查方法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學生興趣正濃時,又結合學生喜歡的體育活動來組織調查,小組合作前,教師提出了十分明確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項,為後面的調查作好了準備。

在小組合作調查中,教師巡視、指導,與學生一同投入到調查之中,將傳統教學中單項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促進了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同時也使學生經歷了蒐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從活動中體會到成功感。使學生認識到統計的結果和調查的人數必須一致。

總之這節課能較好的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完整的情境,圍繞“該放哪部動畫片?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怎麼辦?”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同學們情緒高漲,主動參與。教師只是一個情境的創設者、知識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勇於實踐。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課主要學習顏色的詞彙,教學重點是學習表示顏色的單詞blue,green,yellow,red,教學難點是"green"一詞的gr發音較難,教師要多帶讀。通過動手、歌曲、歌謠、遊戲等方式來完成教學,由於上課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教材內容設計新穎有趣,所以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課程中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同時我也注意到了由於學生接觸到的詞彙和句子不多,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利用詞卡明白活動中單詞和句子表達的意思,在教學中我還採用了直觀的教學方法,利用實物教授單詞,運用教學圖片加深學生的印象,還創設遊戲幫助學生記憶單詞。

我合理地利用教材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學習,為了讓學生能牢記詞彙,在結束學習前,我採用了有趣的遊戲,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中鞏固知識點,在活動中輕鬆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13

本單元的主要包括:圓的認識、圓的周長、圓的面積、扇形四部分內容。這些內容是在學生學過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麪積計算,以及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

在教學中我注重數學教學活動的情境設置及學生的主動,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空間想象,形成表象,豐富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一、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

在探究圓的周長時,我讓學生準備好了多個圓、長的直尺或軟尺,分別測量出每個圓的直徑,用滾動法或繞線法測出圓的周長,再計算出周長除以直徑的比值,保留兩位小數。經過多次多個圓的測量,學生髮現每個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比值都是3倍多一點。這樣給學生提供了“做”的機會,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研究的過程,印象便深刻了。

二、指導學生“做數學”的方法

在探究圓的面積時,我佈置了學生預習作業:在硬紙上畫一個圓,把圓分成若干偶數等分,剪開後,用這些近似於等腰三角形的小紙片拼一拼,看看發現了什麼?課堂上我展示了學生的預習作業,有的平均分成8份,有的平均分成16份、32份.....發現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於一個長方形。這樣學生在“剪數學”、“拼數學”中便有所收穫,感受到數學的有趣,體驗到“做數學”的`成功喜悦。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但學生掌握得還不夠,還得在複習課中進一步鞏固。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14

在上《聲音》這一單元時,發現教材中很多的內容學生都感覺比較抽象,同時有一部分同學仍然會分不清聲音的高低和強弱。再者,《聲音》這一單元的內容與音樂有着密切的聯繫,音樂好的學生對於這單元的理解和掌握就比較輕鬆了。

由於教材中很多的內容學生都感覺比較抽象,為此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很多的活動,同時我還進行了鋁片琴、古箏等的演示,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與掌握,效果不錯。而對於同學分不清聲音的高低和強弱這一問題,我採用的是播放幾段音樂讓學生學會分辨聲音的高低和強弱後再進行進一步的教學。

但是,振動幅度的大小和振動快慢也會有學生分辨不清或者是搞混淆,如何讓學生清楚地掌握好這兩點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着的。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15

《aoe》是一年級孩子的第一堂拼音課,經過精心的設計,整堂課下來,老師教得得心應手,孩子學得輕鬆愉快,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反思這堂課,得益於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伊始,我就面帶微笑地對孩子們説:“小朋友們,從現在開始,老師就要帶你們去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國。(黑板上畫一座城堡)拼音王國裏住着許許多多的拼音娃娃,我們今天要先去認識最最可愛的三個孩子。你瞧,他們來啦!(出示aoe的卡通形象)誰來和他們打打招呼?”老師用親切的語言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將拼音字母擬人化,一下子拉近了孩子與枯燥無味的拼音字母的距離,把孩子自然而然地領進了拼音王國,激發了孩子和拼音娃娃交朋友的熱情,激發了孩子主動參與的興趣,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紛紛很有禮貌地和aoe打招呼,課堂上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二、自主發現,享受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課堂上,我説:“三位朋友特別想和小朋友們玩捉迷藏,就偷偷地躲到畫中去了。小朋友們,快點仔細找找,你發現誰啦?”一石激起千尺浪,學生馬上主動地去觀察書上的插圖。不一會兒,小手如林,個個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發現告訴班裏的同學呢!這一環節的設計,就順應了孩子的需求,誘發了孩子的學習動機,孩子通過自己去發現就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成就感,再加上老師的激勵表揚,從而享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互動探究,激發思維

學習不是一種簡單的“告訴”。課堂教學不在於老師講解的精彩程度,而重在適時激起孩子的思維,用知識本身的力量喚起求知慾望,給孩子施展才能的機會,給他們最大的自由空間。課中,“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們嗎?想想?”出乎意料的,孩子你一言我一語地很快編出了順口溜:“眼珠圓圓,ooo”“雞蛋圓圓,ooo”“阿姨阿姨,aaa”……由此,孩子的思維異常活躍,個性得到了無限張揚,創造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天空,相信他們一定回放飛可愛的童心,給你一份驚喜的。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16

這節課開始,有了拼音教學。這對學生來説這是一個重點,更是一個難點。對我來説也是一個挑戰——怎樣上拼音課?通過網絡,觀摩了幾節課後,我大膽地做了教學設計,馬馬虎虎地通過了一節課。

一、聯繫生活親情導入,使語文課堂充滿的生活味兒

在複習過後,指導兒童看“情境圖”,通過談話引出有關聲母。我問:爸爸帶着一個小朋友去看什麼呀?(看大佛)對,這就是“大佛”的“f”,相機出示卡片“f”指着圖上的山坡部位,問,他們看大佛,要先爬一段什麼呢?(山坡)這就是“山坡”的“p”,出示卡片“p”,這個小朋友看到大佛很好奇,就想用手去──(摸),這就是“用手去摸”的“m”,出示卡片“m”。這個時候旁邊的大喇叭正在廣播:“大佛是文物,我們要愛護文物,不要用手去摸!”這就是“廣播”的“b”,出示卡片“b”。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國小生學得親切自然。

二、把兒歌、遊戲引入課堂,符合一年級國小生的認知心理特點。

在教學中多采用兒童樂於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形式如遊戲、兒歌、小組合作等,把遊戲、兒歌等形式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由讀到寫的學習過程中,輕鬆自如,使教學過程快樂而富有情趣。如兩扇小門m、m、m。一根枴棍“fff”。採用兒歌方式教學,易學、易懂、易記,使學習過程充滿情趣,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充滿智慧的設計,語文課堂上充滿了人文氣息。使國小生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受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

三、培養一種好習慣,收穫一生幸福。

在指導書寫上,我十分注重強調學生的寫字姿勢,下筆的順序,位置,並且組織學生觀察我示範的過程,讓學生比較書寫得美觀與否。本環節的設計從一開始就注意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好習慣,為下面的教學搭橋鋪路,作好了鋪墊。

要注意的是,教學掛圖僅僅是提供了一個語言環境,只要孩子們能理解圖意,引出bpmf四個聲母即可,不要在研究圖意上花太多時間,以免喧賓奪主,把一節拼音課上成半節看圖説話課。

要始終把準確拼讀、正確書寫字母、韻母作為重點。重點是培養學生準確的拼讀音節的能力。對音節,只要求能夠準確拼讀、進行適量描紅、抄寫,不要默寫。以減輕負擔,保證重點。值得注意的是拼讀要與識字、與發展語言結合起來,不能只是單純技能上的訓練。

在寫字過程中要注意孩子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兒童化,儘量設計多種多樣的適合兒童的練習。避免簡單、重複的抄寫。比如課堂上安排書空訓練、口頭書寫、同桌互相寫在對方手心上並檢驗等等。大量的書寫作業會使學生感到疲倦、無味,導致不寫作業、厭惡學習等一系列問題的產生。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17

一、優點

1、大膽猜測,激發興趣

課一開始,就以圓的半徑為邊,畫一正方形,讓學生大膽猜測,圓的面積大約是半徑平方的幾倍。一下子就把學生的相關知識調度到直覺情境中來。有的學生説“圓的面積比半徑平方的4倍少”;還有的學生説“我估計,圓的面積在半徑平方的3倍和4倍之間”。學生大膽的直覺判斷和合情合理,這個環節的設計,既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形面積的和半徑的關係,同時也是為學生把圓形轉化成直線圖形指明瞭方向:既然圓形面積和半徑有關,在轉化時,就要圍着半徑和直徑來展開。

2、化靜為動,化曲為直

這個環節的設計是這節課的亮點,傳統的教學設計往往是教師直接帶領學生將圓沿半徑剪開,分成若干面積相等的小扇形,再拼成近似長方形,藉助長方形來推導圓的面積。而為什麼要沿着半徑剪開,用其他方法行嗎?這是孩子心中很自然的困惑。

所以,本節課就以“圓的面積究竟怎樣計算呢?”為突破口,精心組織了三個層次的再創造活動:

(1)化曲為直——合作嘗試

(2)動手操作——比較深化;

(3)合理想象——滲透極限。

運用多媒體演示,學生操作學具,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發現轉化前後的區別於聯繫,讓學生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由扶到放,由現象到本質的引導,又使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化的學習過程,學生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發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探索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同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

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樣重要,儘管國小數學沒有開闢專門章節介紹一些現代數學思想方法,但結合有關內容向學生滲透,也是國小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的着眼點並不是單純的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教學,而是在探索過程中滲透極限(從16等分到32等分)、轉化(把圓形轉化成近似長方形)等數學思想,潤物細無聲,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通過這節課,讓學生進一步學會數學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在凸顯新的教學理念的同時,又增加了數學課堂的厚度,這也正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

二、不足

1、學生的創新思維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學生的不同的思維非常有價值,而作為老師,只課堂上抓住了學生思維的閃光點給與肯定,沒有給與更高層面的指導。

2、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內容的加大,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時間上有點緊張,還應讓學生多點時間去思考,去發現,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穫,細節的設計還要精心安排。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18

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第四個年頭,許多《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已漸漸為廣大國小數學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體現。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是每個公民必學的科目,數學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更重要的是學生要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使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提升,從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蘇聯教育家斯卡特金認為:“教學是一種傳授社會經驗的手段,”因此,我們今天的數學教學要與信息社會發展的趨勢相適應,要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的素材,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就會產生親切感的求知慾,有利於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用數學思維的方式去看待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如何在新的課程理念下開展教學工作,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觀看優質可課的見聞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一、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的為起點,呈現創新的教學內容,激發興趣。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並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師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積累了一些知識和經驗,形成了對問題的某中解釋,所以,我們的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中建築出新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教學內容時能呈現給學生一個熟悉的學習材料,以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貯存,在產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實的第一感覺後,學生馬上就會與同伴交流看法,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例、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時,我沒有侷限書本例題,而是創設了一個“猜一猜做一個長方體紙盒和一個正方體紙盒,那一個用的紙板多”,這一情景。引發學生爭論,激發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才能比較出來呢?學生在爭論中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它的六個面的總面積”,此時,我及時指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就叫做它的表面積”。這樣設計,使學生在充分觀察和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為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以“問題學習”為支撐點,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總結。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裏,都存放着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種。實踐證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它一旦使學生形成了“認知的衝突”,便可激起學習的動機,思維的漣漪,此起彼伏,學生潛在的學習情緒自然爆發,課堂便“活”起來例,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這節課時,我親切地問“同學們,你們認為什麼樣的數能被3整除,有的學生在學習能被2、5、整除基礎上會利用以有的經驗衝口而出“個位上是3、6、9、的數就能被3整除,我並不急於表態,而是讓學生隨意説出個位上

有3、6、9的兩位或多位數,然後讓學生筆算驗證,發現問題,我及時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討論交流,最後較成功地探究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怔,學生經歷了感知—模糊認識—澄清規律特徵的構建新知的過程

三、聯繫實際,靈活應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在學生熟練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後,我問“如果把教室粉刷一遍,你能幫忙算一算藥粉刷多少面積嗎?由於數學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雙邊參與的,動態變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上主動求知,主動探索的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教學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從“以人為本”出發,變革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使新課標賦予的理念通過新課堂教學設計變的可操作實踐,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19

比”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係,即:比的前項和後項的關係是被除數和除數的關係。任何兩個相關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按比例分配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是比的知識的具體應用,在生產和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因此《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什麼是按比例分配,並會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本單元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從編寫思想、內容編排、教學方式等方面都有較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概念。

本單元要認識的數學概念有比、比例、按比例分配等,學生對這些概念實際意義的理解,是學生能否應用比的知識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教材淡化概念的“形式化”敍述,通過選取學生熟悉的、鮮活的事例,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及按比例分配的實際意義。如,選擇現實生活中攪拌水泥沙的事例,利用人們生活中的語言“1千克水泥對3千克沙子”認識比;選擇我國《國旗法》中規定的五種國旗長和寬的比都一樣的真實素材,讓學生通過計算不同規格的國旗長和寬的比值,認識比例;結合在一塊長方形地裏種茄子和西紅柿,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實際意義。

二、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自主建構數學知識。

本套教材注重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使學生在運用已有知識自主做的過程中,積極地、主動地構建知識體系。如,學習比的意義時,教材選擇了現實生活中調配塗料的問題,通過“白色塗料和藍色塗料的質量有什麼關係”的問題,啟發學生用已有知識寫出6÷3=2和3÷6=

兩個算式,然後,説明白色塗料和藍色塗料的關係也可以用比表示,並寫出比的式子。這樣,把以前的除法和新知識比聯繫在一起,使學生認識到“比表示兩個數相除”。再如,比的基本性質,選擇了學生平常玩的踢毽子的數據,先讓學生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求比值,再讓學生説一説比的前項、後項、比值有什麼關係,把比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聯繫起來。又如,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讓學生計算自己寫的比例,發現規律,歸納總結性質,經歷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

三、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材選取了大量的、真實的工農業生產和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並給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空間。如,菜農按比例種植茄子和西紅柿的問題;建築工人把水泥、砂子、石子按2:3:5配置混凝土的事情;商店配製什錦糖的典型事例;配製藥水、配置葡萄糖注射液等現實問題。通過學生自主解決這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體會比和比例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本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和分數乘、除法基礎上安排的,主要內容有:認識比和比的基本性質,求比值和化簡比,認識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按比例分配問題。單元最後安排了綜合應用?“測量旗杆高度”。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20

《天氣》這一單元是四年級科學上冊的內容,三年級的教材改版後,由原來的四個單元變成了三個單元,並且內容也發生了變化,其中一個單元內容就是《天氣》,提到這一單元,科學老師都知道這單元的內容特別多,從氣温到風向和風速,再到降水量和雲量。這一單元常出現的問題,概括為下面幾方面:

一、氣温

這一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正確使用温度計和攝氏温度的讀和寫。正確讀取温度還要注意温度計的分度值,要會看一大格表示多少攝氏度,一小格表示多少度,然後再正確讀數。關於寫作和讀作的書寫方法就是要多練習,才能做到書寫熟練,提高準確率。

二、風向

這部分最容易弄不明白的就是關於風向指的是什麼,風向指的是風吹來的方向,而不是風往哪吹得方向,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還要藉助風向標,測量風向的工具,學會製作風向標,並測量風向。關於風向標的使用和小旗子測量風向,要知道它們是相反的。另一個易錯的問題就是大家在描述風向的時候,經常會不帶風字,只説方位,所以這個要着重強調。

三、風速

氣象學家規定的風速等級是從0到12、天氣日曆中簡化為0到2。這兩個要做區分,並且強調0級也算一級。還有風速儀和風向標做到區分,不能混淆。

四、降水量

知道降水的形式,會製作雨量器,要知道降水量的單位是毫米而不是毫升,説明降水量測得是高度而不是體積。在記憶降水量等級表時,要掌握規律和方法。

五、雲量

知道雲的基本形狀和數量與天氣之間的關係。這個部分,同學們都是很容易理解的,也有一定的經驗。

《天氣》這一單元之所以從四年級的教材搬到三年級的教材裏,就證明了三年級的學生具有接受這些知識的能力,也證明了科學越來越貼近生活。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21

我主要是對後三節第六節《能量和電能》以及第七節《電從哪裏來》做一個小反思。

第六節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電能和能量,先介紹能量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再介紹電能。其中有個表格是電能不同的輸出形式,以電燈為例,就是電能轉化為光能和熱能。以及上節課學過的電動機是將電能轉為動能,後面讓孩子自己舉出哪些用電器輸出能量是什麼。

第七節,是反過來。讓學生知道哪些能可以轉化為電能,也就是電能的來源,這個時候我們列舉了電池,風力發電機等等,讓學生知道電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轉化來的。

上完這兩節,我發現學生在上第六節用電器電能輸出的時候很容易想到各種發電機,也就是電能的來源,這是第七節的內容,能否根據學情做如下改進:介紹完能量的形式之後,嘗試先上第七節,讓學生先知道電能的來源,再上第六節電能的去向,這樣行成一個順勢直鏈。同時也能區分發電機和電動機。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22

在沒有教學《比例》這一單元時,我還擔心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理解不了,掌握不好。在學完這一單元知識後,覺得學生學得還不錯,知識掌握基本牢固。首先,能在具體情境中,通過一系列表格、圖和表達式描述了兩個變量之間的變化,引導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正、反比例的過程。同時通過作圖讓學生髮現當兩個變量成正比例關係時,所繪成的圖是一條直線,反之,直觀認識到反比例所畫出的圖是一條曲線。

其次,在學習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和解比例等內容。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決正、反比例的問題。所以,我想本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深刻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學會正確判斷成不成比例、成什麼比例的方法。會看懂圖表,作簡單的圖表示數量關係。

再次,理解比例尺並學會應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對於比例尺這部分知識,有的學生會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關係弄混,比例尺的數位比較大時,單位換算也是重點,有的學生忘記換算單位就直接做題,導致做題錯誤,所以,比例尺這部分知識顯得尤為重要,要養成認真審題、做題的好習慣,才能把本單元的知識學好、掌握好。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篇23

本月份,我們主要學習了《圓》這一單元。《圓》是本冊最後一個內容,圓,是國小階段最後的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説,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和繪製簡單的統計圖打下基礎。

現將一個月以來的收穫與不足分析如下:

一、收穫:

1、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習的問題自然生成,我會發現的孩子們的思維是多麼廣闊。在課堂中如果將新課程的理念轉化為實際的教學行為,有時就會體會到什麼叫做“無心插柳柳成蔭”。

2、在學習“園的面積公式”推倒時,我通過“你還能想出其他的辦法來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嗎?”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願望,因此引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這一內驅力的作用下,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究,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轉化、推導方法,三角形、梯形,已不在侷限於長方形,課堂教學再也不是將教師的意圖強加於學生,而是充分滿足學生的探究需要。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爭相交流,不斷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真正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和無窮魅力。

3、在學習“軸對稱圖形”初始階段,我再現美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身臨其境。通過教學與生活的溝通及兒童操作實踐,強化了兒童對數學的感受,深化了對已感知內容的內心體驗。通過使學生倍感新奇與樂趣的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的思考與想像提供了線索,使其思維逐漸明晰,並向縱深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得到了鍛鍊,創造性思維隨之得以萌發。學習數學需要獨立思考,也需要夥伴合作。教學中,我創設了以合作學習為主要特徵的親和的人際情境。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受、體驗,對問題的興趣、好奇,對不同觀點的碰撞、辯論、澄清、認同,對探究過程中的困惑與理解,伴隨着師生的情感及教材美的內涵而推進、深入。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通過學習、探討、交流,學會發現問題,逐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和諧相助的情境中,促進了學生愛學、樂學、與人溝通交流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養。

二、不足:

1、較多的着眼於課堂形式的多樣化及學生能力(如:合作、探究、交流等)的培養,而忽視了教學中最重要的知識點的落實。學生練的機會不多,而這部分內容需要計算的很多,因此學生雖然會做,但是做不對。

2、在小組交流過程中學生的發言過分地注重於探索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生探索過程的展示。同時教師有些總結性的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較為單一,肯定不夠及時,表揚不夠熱情。

三、採取措施

1、堅持一個原則:能在紙上做得不上黑板,能有學生説得老師不説。

2、小組討論,教師事先一定要有詳細的計劃。要分工明確,如誰記錄,誰發言等等,避免某些小組成員流離於合作之外。教師還應精心策劃:討論如何有效地開展;時間多長;採取何種討論方法;教師在討論過程中又該擔當何種角色等。

3、加大表揚的力度。比如一個平常表現較為一般的學生有此創意時,教師就應大加讚揚,從而也能激發課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