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比例尺》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7.39K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比例尺》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例尺》教學反思

《比例尺》教學反思1

比例尺的概念是按照課本的思路直接給予學生,還是由學生動手畫圖後歸納發現?以往本人在教學認識比例尺時,都是死扣教材把比例尺的概念直接給予學生,總感覺這一概念來得太突然,學生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固。

我校馮瓊老師執教的《認識比例尺》這節公開課對我的.啟發太大,她課堂設計巧妙,學生自主繪製教室平面圖時,遇到怎樣將教室平面縮小的問題,由實際的需要順利發現、歸納非常自然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學生輕鬆愉悦地完成了新知的自主構建過程。本人在教學這一知識時也欣然借用了馮老師的獨到精巧的教學設計,效果果然良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發現一些學生在繪製教室平面圖時,是隨手一畫的,根本就沒有按比例縮小。我盯住了一個學生,他的長方形畫得細長細長,實在太苗條了,與教室平面反差太大了。我緊緊抓住這一難得的課堂生成資源,在畫得正確的學生彙報完了之後,我在全班展示了這個學生的作品。同學們觀察後,都認為畫得不像,我要求學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家非常愉悦地接受了“同一幅圖的比例尺必須是一致的”這一知識。

《比例尺》教學反思2

在實物投影儀上出示一張教師自己的生活照。

師:看了老師的這張照片,説説感覺如何?

生:很帥。

生:你人那麼高,照片裏那麼小。

師:是嗎?

教師量照片中人的高度,得出是5釐米。

師:我的實際身高是170米,怎麼到照片上只有5釐米了呢?

生:按一定的比例縮小了。

師:是嗎?那實際身高與照片的比是多少?

生:5:170=1:34

生:應該是34:1

師:學校這個學期規劃造一幢地面為長方形的教學樓,長40米,寬10米。如果要把它畫在一張紙上,你打算怎麼表示?

生:用40釐米表示40米。

生:用4釐米表示40米。

生:用8釐米表示40米。

師:寫出各自的比,並化簡這些比。

反饋(略)

師生共同歸納得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師:比例尺是什麼?

生:表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關係。

師:比例尺有什麼用?

反思:儘管“比例”的概念在此之前還未正式教學過,但六年級的學生並不是一無所知,他們看到照片就知道是“按比例縮小”了,要把教學大樓地基的'平面圖畫下來就會想到可以用40釐米、4釐米、8釐米表示40釐米。那是因為數學來源於生活,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就會發現“比和比例”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不是嗎?執教老師就帶了自己的一張生活照片、一條造新教學大樓的信息,就給學生提供了運用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

《比例尺》教學反思3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曾想過這樣設計:先複習一下比例尺的意義,然後隆重推出課本的信息窗,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如:從濟南到青島有多遠?需幾小時到達?然後重點探索如何根據圖上距離和比例尺求出實際距離。但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對根據數學信息提問題這個環節似乎興趣不是很大,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呢?我靈機一動,對信息窗做了一下修改:

課一開始,我問:同學們,你們到過青島海洋世界嗎?(由於青島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城市,學生熱情比較高。)如果我們要從威海出發去青島,客車以每小時100千米的速度行駛,你知道路上需要幾小時嗎?

這時,學生紛紛發言: 這怎麼行?必須知道青島和威海兩地之間的路程啊!接着,我出示了信息窗中的地圖,問學生:根據現有的資料,你能算出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嗎?學生興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但很少用課本上的方法,想法最多的思路有:

思路一:比例尺1:8000000可以理解為圖上一釐米代表實際8000000釐米,因此圖上3釐米實際就是3×8000000=24000000釐米=240千米

思路二:因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困此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也就是説,3÷1/8000000=24000000釐米=240千米。

雖然學生沒有用課本上的方法,但我認為還是非常有必要給學生補充的,而且由於思路簡單,利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掌握。另外,在設未知數時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設成釐米為單位,最後為什麼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單位,如米、千米。

本節課的知識比較零散,還涉及到如線段比例尺的類型,放大比例尺應注意的問題等,本節課沒能全部解決,但我覺得本節課的方法思路學生明白透徹了,也為其它類型的題打好了基礎。重要的是,本節課中,學生體會到了用不同的思路來解決問題,那麼在出現線段比例尺的時候,學生就不會生搬硬套的用公式來解決了。

這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台,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比例尺》教學反思4

《比例尺》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説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通過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新課伊始,我設計了一個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腦筋急轉彎遊戲,學生興趣高漲,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處於興奮狀態,就象一個澆了油的火把,等待教師去點燃。接着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國地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複習了圖形的放大、

縮小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引入新知識,學生才感到親切,學得主動。

現代心理學認為,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接着,我引導學生自主理解什麼叫比例尺?怎樣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解決了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數值比例尺的.特點,又讓學生在觀察地圖的過程中自己發現比例尺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即線段比例尺。並通過比較,讓學生髮現數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的聯繫與區別,從而學會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轉化。在接下來的計算比例尺,以及求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時,我大多讓學生獨立解答,只在訂正時作適當指導。比如計算比例尺時,要讓學生知道只有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才能寫出比,並化簡成最簡整數比。另外,我十分注重算法的多樣化,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去解答,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最後是學以致用。

這節課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啟發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整堂課,我努力構造師生間朋友式、夥伴式的合作關係,努力營造和諧、平等、民主、輕鬆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處於開放的活動狀態中,學習是投入的,態度是積極的。我對學生的新發現及時給予肯定,正是由於時時處處的細心呵護,使學生天性中最靈動的東西發揮出來,切實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活動的平台。使學生經歷猜想、探索、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悦。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探究,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知識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有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得到體驗。

新課程提出:數學教學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本課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與學生的心理特徵,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關係。課前,讓學生收集地圖和圖紙,激活學生對看地圖或圖紙的興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圖和圖紙中的重要作用;課中,創設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把已有認知與經驗結合起來,通過課堂練習,同桌互相説出多種比例尺的含義,運用比例尺如何將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互相轉化,進而加深學生對比例尺的直觀認識,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課後,進行實踐操作,測量教室的長寬,用合適的比例尺畫出圖形,有利於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比例尺》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在特崗教師培訓時在上前城國小做的一節課。比例尺的教學在本校試講了效果不錯,但是異校上課差異性就較強,學生的學習習慣、方法都不熟悉,這節課讓我感覺力不從心,學生是啟而不發,所以感受也頗深,現就反思如下:

1、這堂課總體學生積極性沒調動起來,我感覺這跟異校教師教學有很大的關係,學生反應也很慢顯得課堂很沉悶,特別是讓學生小組討論時學生參與的很少,大部分學生都只是呆坐着。

2、本節課的導入我選用了生活中的例子以腦筋急轉彎的.形式導入,目的在於導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這樣的設計既放鬆了心情又為本新課的教學做了鋪墊。這一環節我感覺不足的是應該從這個就引導學生探索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關係,這樣上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3、在畫線段圖揭示比例尺的意義時,浪費了很多時間,這樣就會感覺前部分的教學不緊湊,學生的表現也比較懶散。在這部分教學中出現了一個不足,比例尺的書寫形式沒強調,放在課的最後強調好像效果不是很好。在本節課中,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學生寫出1:10也有學生用分數表示,當時強調了分數形式的讀法,但是學生在後面又出現讀十分之一時我沒及時強調,所以這塊我引導的不是很好,還需要在下節課中繼續強調讀法。

4、在認識線段比例尺時,我選用了自學的方式,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本節課時間沒把握好,導致課時量有些少,本課還設計了兩個練習還沒來得及出示,總體感覺本節課我的教學不是很成功。

《比例尺》教學反思6

《比例尺》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比例”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比例尺,包括數字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會這兩者之間的互化,會利用有關條件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圖上距離或者實際距離。這一部分知識對國小生來説比較抽象,課堂容量較大,如何在四十分鐘輕鬆完成這些任務呢?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結合教材特點,分析設計意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儘量聯繫生活實際,與學生身邊的事聯繫起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有了參與,才有學習。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的感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由身邊問題引入比例尺。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雖然在今後的地理,製圖等知識中,會有所體現,但是以目前六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卻不會接觸。所以,我將導入情境設置為一個腦筋急轉彎,通過提出問題:“一隻螞蟻8秒鐘就能從北京到上海,這是為什麼?”這樣比較趣味的導入,學生很感興趣。

2、在具體情景中探究新知。

結合教材特點,引用淘氣和笑笑繪製的學校周邊平面圖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同一幅圖不同的距離必須按一定的比來畫,否則不合理,這個比就是比例尺。這一情景的出現,強調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學生有了更為強烈的求知慾望。比例尺是什麼?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讓學生理解討論,知道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這個比不是尺子,而是一個比,要求當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時才可比。

3、在小組合作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計算笑笑繪製的平面圖的比例尺,然後告訴距學校實際距離的某活動中心的位置,讓學生畫出這一地點。那麼學生就必須算出圖上距離來。這時學生算法較多,可以是:40000÷10000=4(釐米)也可以40000×1÷10000=4(釐米),也可以用比例來解答。解答過程讓學生在小組中展示比較,講清道理。

當然,這節課有很多遺憾之處,我覺得安排上有點凌亂,條理性不夠好。雖然學生做了總結梳理,但對整堂課教學來説還是有遺憾,如果安排更有條理,我相信,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總之,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就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學會學習。

《比例尺》教學反思7

這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比例尺,包括數字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會這兩者之間的互化,會利用有關條件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圖上距離或者實際距離,比例尺教學反思。這一部分知識對國小生來説比較抽象,課堂容量較大,如何在四十分鐘輕鬆完成這些任務呢?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結合教材特點,分析設計意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儘量聯繫生活實際,與學生身邊的事聯繫起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有了參與,才有學習。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激活智慧、獲取成功的大平台,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成功之處:

1、由身邊問題引入比例尺。為了在開頭吸引孩子們,我提出問題:“我們的教室長9米、寬6米,你能設計出教室平面圖的長寬各畫多少嗎?”這樣的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幾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我讓學生大膽發言,然後思考問題:你是怎麼想的?這樣的教學孩子們對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數關係有了一定的認識,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2、在具體情境中探究新知。結合教材特點,引用淘氣和笑笑繪製的學校周邊平面圖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同一幅圖不同的距離必須按一定的比來畫,否則不合理,這個比就是比例尺,教學反思《比例尺教學反思》。這一情景的出現,強調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學生有了更為強烈的求知慾望。比例尺是什麼?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讓學生理解討論,知道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這個比不是尺子,而是一個比,要求當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時才可比。

3、在小組合作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計算笑笑繪製的平面圖的比例尺,然後告訴距學校實際距離的某活動中心的位置,讓學生畫出這一地點。那麼學生就必須算出圖上距離來。這時學生算法較多,可以是:40000÷10000=4(釐米)也可以40000*1/10000=4(釐米),也可以用比例來解答。解答過程讓學生在小組中展示比較,講清道理。

4、在總結中梳理知識。總結時,我讓孩子們大膽發言,説出自己的認識,學到了什麼,在總結中對比例尺這節課回顧梳理。

5、在提問中適度延伸。由於本節課容量過大,學生的積極參與也用去一些時間,所以對放大比例尺,我沒有時間去講解。所以,我巧設問題:我們往往需要將實際距離縮小,但是有時候對一些精密零件,我們需要放大,想一想,這樣的.比例尺會是怎麼樣的呢?這樣的問題拋出後,讓學生課後思考。

不足以及改進措施:

當然,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我覺得安排上有點凌亂,條理性不夠好。雖然學生做了總結梳理,但對整堂課教學來説還是有遺憾,如果安排更有條理,我相信,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總之,如何將數學這一相對來説比較枯燥的學科“有情有趣”,我們就要從生活生產實際中挖掘教學素材,結合教材。這樣,學生才會樂於學習,只有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例尺》教學反思8

《比例尺》是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説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義,這樣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在學生身邊挖掘素材,誘導學生髮現問題

比如:在引入階段,讓學生試着畫一畫我們熟悉的教室,並且引導學生説出不同的畫法,把教室的8米畫成了8釐米,6米畫成了6釐米,另一種是8米畫成了4釐米,6米畫成了3釐米。然後進行了對比,説出了圖形的大小變了,但是形狀沒變,無論怎麼畫,我們的教室還是原來的樣子,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

從上可知,學生有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只要挖掘知識的生活原型和適當創設探究內容的情景,就能激起他們探尋真知的強烈慾望。

二、在自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中,我考慮到比例尺的概念和怎樣求比例尺這一部分知識較簡單,況且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自學能力,安排學生自學教材48頁和49頁上面的內容,自學後組織學生彙報,教師在重點處加以點撥,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知道了怎樣求比例尺,認識了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通過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思考,自己與其他學生交流,在交流中學到了新的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比教師直接講授效果好。

三、孩子的想法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通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於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解決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通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有了以上的鋪墊教學,在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就簡單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係,然後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係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

本節課的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説比例尺的意義佔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並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學反思9

教學內容:

數學六年級下冊第48頁“練一練”和練習十一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求一幅圖上的比例尺,會把數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進行轉化。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培養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結合具體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圖,引發學生思考。再通過比的有關知識介紹比例尺的意義,利用具體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建構比例尺這一概念,為強化對比例尺的認識,設計中,通過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較,以及系列學生自主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設置情境,比較引入

演示:出示兩張大小不同的中國地圖。

學生觀察

師: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麼?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學生回答。(可能出現:形狀沒變、大小變了。)

師:想知道地圖是怎樣繪製出來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板書課題: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認識新知

1、出示例6。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嘗試寫出兩個數量的比。

師:題中要我們寫幾個比?這兩個比分別是哪兩個數量的比? 什麼是圖上距離?

什麼是實際距離?

2、 認識探索寫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比的方法。

師: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不同,怎樣寫出它們的比? 學生交流,明確方法:

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成相同單位,寫出比後再化簡。 (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寫出的比,強調要把寫出的比化簡。)

3、比例尺的意義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師:像剛才寫出的兩個比,都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我們把圖書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題中草坪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師:怎樣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學生在小組裏説説,再全班交流。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4、進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實際意義。

師:我們知道這幅圖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寫成1/1000。你是怎樣理解這幅圖的比例尺的?

學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圖上1釐米的線段表示實際距離1000釐米的距離,也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1000,還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0倍。

指出: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是1的最簡單整數比。像1:1000這樣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數值比例尺。

5、認識線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還可以用下面這樣的形式來表示。

0 102030米 師介紹線段比例尺。

問:圖上1釐米表示實際多少米?3釐米呢?

指出像這樣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線段比例尺。

四、獨立練習,鞏固提高

1、做“練一練”第1題。

獨立相互説,指名説。先説説每幅圖中比例尺的實際意義。

2、做“練一練”第2題。

學生各自測量、計算,再交流思考過程。

3、練習十一第1題。

學生獨立解答,鞏固比例尺計算的基本思考方法。

五、總結評價,生活延伸

1、你學會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和體會?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會用到比例尺?

板書設計:

比例尺的認識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1:1000

0 102030米

《認識比例尺》教學反思

認識比例尺是在學習比和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

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兩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國地圖,讓學生仔細觀察:“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在教學例6時,以“這裏比例尺1:1000是什麼意思”的提問引起學生猜想、議論。為後面學習計算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打下知識準備。最後歸納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學數值比例尺後,又引導學生學習了線段比例尺,讓學生小組討論,認識到兩者之間的區別和練習,對比例尺的知識有更深的認識,為後面的有關比例尺計算的實際問題做了很好的鋪墊。

探究比例尺的實際應用時,時間比較緊張,學生雖基本完成了這個問題,但來不及反饋,導致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還不夠紮實。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儘量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比例尺》教學反思10

《比例尺》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1、在生活中引入新課。

現代學習心理學認為,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畫出一個標準籃球場長28米寬15米的平面圖讓學生動手操作畫一畫,問學生是怎麼畫的。

2、在情境中引出課題。

生舉例生活中的這種情況,舉例説明在生活中把實物圖擴大或縮小的情況?我在根據生的回答出示最熟悉的縮小了點中國地圖和北京交通線路平面圖。出示兩副圖的全貌。讓學生去發現。平面圖形的大小與比例有着密切的聯繫,進而讓學生提出本節課研究哪些有關比例尺的學習知識,針對學生們提出的問題,進一步有側重點的確定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3、自學書得出概念。

出示導學提綱

(1)什麼叫比例尺?怎樣求比例尺?

(2)比例尺有哪幾種?

(3)學習比例尺有什麼作用?

(4)比例尺與我們學具袋裏的尺相同嗎?

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課堂充滿了探索的氣息。

4、在自學中學到知識。

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後,怎樣求比例尺和圖上距離這一部分知識教簡單。因此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思考,自己與其他學生交流,在交流中學到新的知識。

5、孩子的想法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通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於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解決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通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有了以上的鋪墊教學,在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就簡單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係,然後用比例尺的意義列出比例式。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量大,導致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並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學反思11

在教學用比例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針對課本上出現的兩種問題,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另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學生很容易混雜

第一個容易混雜的地方是,針對兩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同,以至於學生不知道如何區分,什麼時候該怎麼設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還可以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係,直接計算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讓學生懂得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學生的課堂和課後情況來觀,很多學生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懂得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樣畫葫蘆罷了

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課後我又對照例尺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於學生沒有真正的懂得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入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及怎麼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可以了,怎麼設都是可以解答的

對於第二個問題,倍比關係的懂得,實際還是對於比例尺的懂得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2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200000倍,圖上的1釐米實際是2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在學生出現問題之後,針對學生的情況,及時地給學生適當的入行歸納整理,會加強學生的懂得,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用比例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首先説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1教學應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的基礎應用題為了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繫,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後教學用比例的知識解答通過方框中的説明突出了怎樣進行思考的過程,特別強調了要斷定題目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關係,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係,即“總價和數量成正比例關係,所以總價和數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後再設未知數,列出等式解答,並在解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改變例1題目裏的條件和問題該怎樣解答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很廣,這裏使學生學慣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在原有熟悉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題目,概括出一般規律通過解答使學生入一步熟練地斷定成正比例的量,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懂得有利於溝通知識間的`聯繫,也為中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應用比例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做較好的準備同時,由於解答時是根據比例意義來列等式,又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熟悉所以,在教學上要十分重視從舊知識引申出新知識,在這過程中,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運用這個概括對新的實際問題入行斷定,這是數學學習所特有的能力

課堂小結起着整理回納、畫龍點睛的作用,但不恰當的課堂小結也許適得其反我帶領學生把用比例解應用題的方法整理、歸納得天衣無縫,這樣的小結對學生的當前解題確有幫助,或許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應用題時是不會出錯的但新課程強調的是面向學生的未來,試想想,這樣的小結會給學生的將來帶來什麼?

由於把用比例解應用題回結為這樣的四步,學生在解題時按照這樣的四步也許是不會錯的,但實際上用比例解應用題時,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這樣的四步,儘可能簡單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種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題就出不來好效果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做不到機動開放了更不用説通過練習提高學生思維的機動性品質了

通過對這節課的總結,我意識到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準,把學生的學放到主要地位上來,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比例尺》教學反思12

個人認為比例尺教學是第十二冊教材中與實際生活比較貼近的一部分知識了。非常的有趣,且有意義。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較簡單的。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線段比例尺的。直接用一釐米來表示實際距離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這樣的表示方法是比較多的。直接用比來表示,數字比較大,實際用時還是需要單位名稱的轉化。不怎麼方便。

今天教學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教材上都要求學生列方程然後用解比列的方法來做,這樣的方法雖然比較好思考。但是,我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時候,他們很少有人用這樣的方法。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學生不願意列方程,因為列方程要解設,麻煩。第二、用算術方法更簡單、更好思考。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係,然後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係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 例尺。這種方法教材上沒有,可是到為後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礎。

另外説一句,我始終沒弄懂,為什麼有的應用題非要用正反比例的關係來解呢!思考起來一點都不簡單!望高人給我指點指點呀。

《比例尺》教學反思13

在教學用比例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針對課本上出現的兩種問題,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另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同學很容易混雜

第一個容易混雜的地方是,針對兩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同,以至於同學不知道如何區分,什麼時候該怎麼設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還可以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係,直接計算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讓同學懂得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同學的課堂和課後情況來觀,很多同學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懂得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樣畫葫蘆罷了

根據同學的這一情況,課後我又對照例尺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於同學沒有真正的懂得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入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幹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和怎麼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可以了,怎麼設都是可以解答的

對於第二個問題,倍比關係的`懂得,實際還是對於比例尺的懂得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2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200000倍,圖上的1釐米實際是2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在同學出現問題之後,針對同學的情況,和時地給同學適當的入行歸納整理,會加強同學的懂得,協助同學更好的掌握

《比例尺》教學反思14

《比例尺》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會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並會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説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並要在學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義的基礎上進行變通,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義,這樣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認真鑽研教材的編寫意圖,從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1、課前設計:這部分知識因為國小生在生活中少接觸,學生普遍都感覺比較枯燥,也比較抽象,所以針對以上情況我設計瞭如下一個教學結構圖,在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還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創設情境——學生質疑——認識比例尺—--研究比例尺——鞏固與應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回顧與總結——佈置研究性作業。

2、挖掘學生身邊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引入新課階段,我先讓學生試着畫幾條線段:5釐米、1分米、10米,畫到10米時,發現不能把它的.原長畫在紙上,學生在畫線段時提出疑惑,出示地圖以此引入新課,這樣完全激起他們探尋真知的強烈慾望。

3、在引導學生理解比例尺階段,出示我國的地圖,讓學生説説這個比例尺的意義,這時,由於學生剛才已經對比例尺的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很快地從不同的角度説出這幅地圖的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義。這樣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義,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加強對比,引導學生髮現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區別和聯繫。

4、在引導學生髮現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區別和聯繫階段,我先讓學生認識這兩種比例尺,讓學生説説它們有什麼不同,然後提問:你能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嗎?試試看。通過對比,學生髮現數值比例尺是用數字比的形式表示出來,沒有單位名稱;而線段比例尺是用線段表示的,並帶有單位名稱。這樣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不同和它們的聯繫,加深了學生對比例尺知識的認識,從而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

5、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説比例尺的意義佔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來不及反饋,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一節課是否上得好,並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作為一位數學老師,要不斷地探索出適合學生的有效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駕馭課堂能力和應變能力,同時,還要自我加壓,不斷磨練,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比例尺》教學反思15

《比例尺的應用》是在學生初步瞭解了比例尺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內容較多,要求學生能讀懂平面圖,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義,會根據比例尺求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還能在平面圖上畫出物體的位置。要讓學。針對這節課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先複習一下比例尺的意義,然後創設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新課的學習。

二、這節課的重、難點是能按給定的比例尺求相應的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而準確把握比例尺的意義,為計算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提供了算法多樣化的依據。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説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學生對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獨立探究與合作討論相結合,靈活的選擇解決方法。在反饋彙報時,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維的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究新知的活動。並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

三、在鞏固練習時把數學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讓學生真正體會比例尺的價值,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髮現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

這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台,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反思這節課,也存在以下一些問題,部分學生在用解比例這種方法時,解設時用的單位還是搞不清。課後我把這個問題和老師們討論了一下,大家認為如果讓學生討論能不能設為米?為什麼要設為釐米?而不是老師重點的提示,可能學生的記憶會更深,理解的更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