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38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7篇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在這裏與大家共同學習交流,真心希望我們的這次交流能為師弟、師妹們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那也更真誠希望各位能為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找規律》這一課。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將教材的意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有機結合,整堂課以學生的參與活動為主線,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求知中快樂,在快樂中體驗數學的魅力。基於以上的教育教學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教法、學法以及教學流程等方面來談一下我對本課的教學構思與設計。

一、説教材:

本課時的教學的內容是第九單元第一課時內容。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列的簡單排列規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探索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教材的內容選擇注意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了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而且活動性和探究性較強。

二、説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心智水平,並在對教學效果進行全面預測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髮現圖形的循環排列規律。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觀察、猜想、驗證、操作等活動,初步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態度目標: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充分感受數學的價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隱含着數學知識,初步培養學生髮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知道並且能找到圖形的排列規律,知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會用數學。

三、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積極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整個教學過程圍繞到小兔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動展開,為孩子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數學知識,學習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

四、説學法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通過動手擺一擺、畫一畫等方法找出圖形的排列規律,同時讓學生動手設計有規律的圖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應用能力。

五、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規律

運用課件出示路邊的景物,與學生一同欣賞美景中,回顧學過的數學規律,從而引入本課主題“找規律”。接下來出示小兔家的密碼門,與孩子們一同探討密碼的設置,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情感。

(二)合作探索,尋找規律

出示小兔家牆壁和地板的設計圖片,找出其中的循環排列規律。在尋找規律環節中,先請學生獨立觀察思考,探索規律,在學生充分討論和觀察後,通過課件用動畫演示圖形排列的循環規律,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圖形的排列規律,加深認知。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獲取新的知識,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動手操作,感知規律

首先是小兔乖乖熱情好客,出示按一定律排列好的.水果,要學生接着往下排。

然後在此基礎上老師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自己動手用學具擺擺,加強感知。以猜一猜、擺一擺、排一排等環節,取代練習中單調的順時針排列的圖形,更加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

(四)經歷實踐,創造規律

以幫助小兔乖乖設計窗簾圖案為主線,讓同學們應用今天學的知識,做個小小設計師。最後通過設計 “窗簾”圖案的遊戲,培養了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積極動腦,大膽探索,創新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在一起,將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拓寬了學生知識面,使課堂內容得到了延伸,增強了學生再學習、再創造的信心。

(五)全課總結,昇華規律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有規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們的生活,也正是因為數學規律的合理應用,才使得我們的生活環境多姿多彩,所以親愛的孩子們,我們要善於用自己充滿智慧的眼睛去發現規律,用勤勞的雙手去運用規律,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裝扮得更加美麗!

以上我就從幾個方面交流了我對本課的構思與設計,當然,還有很多的缺憾與不足,還懇請各位給予批評、指導。説到這裏,我想起了葉瀾教授的一段話,她説:我們之所以把教學改革的實踐目標鎖定在探索,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上。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格的魅力。那麼,真心希望各位師弟,師妹們能從我的説課中有那麼一點點的收穫。更真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多學,多看,多練,那麼你就會發現:生活,雖平淡卻浸透着精彩,工作,雖勞累卻飽含着充實與快樂!

最後,我想把我工作中總結的幾句話送給大家:

幹工作,相信自己;肯努力,做好自己;常反思,看清自己;多學習,充實自己。

用反思回首昨天, 因為那裏沉澱着經驗;

用踏實經營今天, 因為這裏書寫着輝煌;

用驚喜期待明天, 因為那裏充滿着希望。

對於教育教學,年輕的我們永遠是在路上,我們堅信:只要把臉迎向太陽,撒在臉上的總會是陽光。謝謝!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青島版教材國小數學第三冊第九單元以親近大海為主題的關於“統計”的知識。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屬於“統計與概率”的知識。數學課程標準增加了統計的有關內容,要求第一學段的學生對數據統計的過程要有所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並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本節課的統計知識是學生第三次接觸統計知識,在一年級上冊以“我又換牙了”初步認識了統計。在一年級下冊以

“我們的鞋碼”為主題學會了用“正”字的方法進行統計數據。通過學習學生已經經歷了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感受到了統計的意義,形成了簡單的統計意識。能夠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問題。有了這兩部分知識做基礎,我們二年級上冊的教材設計了以“親近大海”為主題,學習有關分類統計的知識,它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統計知識的基礎。

從“統計”這兩個字眼上我們不難發現,它是讓我們帶領學生去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前兩冊統計的學習是這樣的,那麼本節教材的學習更是這樣。這正是課程標準中提出並倡導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我想本節課在如何引領學生去經歷學習的過程,去品嚐學習的樂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上顯得更為重要。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

知識目標是:結合現實情境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初步學會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類統計,完成相應的統計表,感受分類統計的多樣性和統計結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標是:結合實例,培養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發展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是: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探索按不同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統計的方法。

教學難點是:理解不同的分類標準。

三、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下面的教法和學法:

1、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創設生活情境。學生通過夏天海濱浴場上呈現出豐富的數學信息,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出對分類統計的學習。

2、引導學生在主動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合作為主,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對知識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強加給學生,而是靠學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礎上,與同伴一起探索獲得。這樣的安排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的、生動活潑的有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合作意識的養成。

3、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學習習慣和情感態度。

四、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作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作了以下準備:課件、學生2份題簽等。

五、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體驗分類統計的多樣性和統計結果的一致性。與一年級統計內容相比,最大的區別是讓學生學會按不同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並加以統計。本節課的統計過程對學生來説難度不大,那麼如何來突破重點和難點呢?我們的教材是呈現了一幅夏日海濱浴場這一學生特別喜愛的場所,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組織學生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隻船?”兩個重點問題。根據第一個問題,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標準來分類統計的方法。第二個問題重點就是組織學生鞏固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統計的方法。面對教材的這種情況,我有兩點自己不同的處理方法:

首先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游泳的人數減少了幾個,呈現出了一幅比較清晰的畫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學生受到人多的干擾,為順利學習分類統計做好基礎。這也正是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作為實驗教師可以偎教材,但不拘泥於教材的説法。

其次在解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這一問題中,我們書上直接給出了兩種分類統計的標準:一種是按男女分,一種是按是不是戴游泳帽分。我在設計時感覺根據知識和經驗,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探究出分類統計的方法,就把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設計為小組合作探究來學習,而不是直接給出按標準。我認為這樣做即使學生探究不出分類的統計方法,在這個探索活動中學生也將得到其他方面的鍛鍊。而且,只有在他們探究的過程中參與交流,老師才能瞭解學生的原始思維狀態,把握新舊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自主的建構知識。

有了我對教材的認識和我備課的這些想法,以及確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拓展應用,鞏固深化。讓學生在層層遞進的活動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首先通過談話的形式導入,再播放一段美麗的海邊錄相,引出書上的主題圖,再重點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隻船?”2個問題?在本環節我注意了3點:第一點讓學生猜一猜錄像中跑向大海的小朋友去幹什麼?引起學生興趣。俗話説“興趣是成功的一半”第二點在學生充分識圖後,我注重了從下到上,有順序的進行了一個小總結。這樣做的目的是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教育。第三點在學生提完問題後我注重了一個全面性的總結。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通過一幅圖提出的問題是多樣的,今天就重點來解決2個。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要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交流,以利於學生的數學學習。教學中,通過老師引導學生探索按不同分類標準統計“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達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我分了三個小環節完成:

第一個小環節:討論解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首先讓學生思考:你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彙報交流啟發他們説出不同的分類統計方法,如:可以按性別分類統計,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帽分類統計,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圈分類統計。在交流彙報這個環節中,不怕花大量時間,努力營造一種民主、愉快的氛圍,鼓勵學生説出多種方法,讓學生既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又要學會傾聽同學的觀點,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成為一種需要。在完成統計表時,讓同位合作選擇一種或兩種分類方法完成統計表,初步掌握分類統計的方法。

我認為在探索活動中,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不可少。獨立思考能很好的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精神,但是他們因為受知識水平、能力水平的侷限性,有的思考結果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交流能讓他們對自己的思維結果積極的進行反思,逐漸走向合理。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交流的一是和能力,但是在傾聽他人的觀點並對其合理性的進行判斷的意識相對薄弱,大多數學生侷限在表述而非溝通的意識裏。交流沒有積極的反思與回顧,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努力營造了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採用3人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第二個環節:組織學生體會分類標準的多樣性和統計結果的多樣性。讓學生觀察3個統計表,通過提出並解決“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讓學生體會分類統計時,分類標準的多樣性和統計結果的一致性。初步感知分類統計的意義。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中在組織學生展示時把評價的大全交給了學生,如:你認為這種方法怎樣?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可以嗎?等等培養學生有意識的思考每一個觀點,每一個意見和建議。在思維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認識,獲得思維的發展和廣泛的活動經驗。

第三個環節學生獨立解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隻船?”採取的是學生獨立完成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分類統計的意義,掌握分類統計的方法。

3、藉助剛才統計的感性材料,比較新舊統計知識的不同,來幫助學生理解分類統計的意義和方法,在整個環節中都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時間和展示的空間,激發學生探究合作的興趣,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參與者,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是活動的主體。

我這樣分3個層次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是層層遞進。

三、拓展應用,鞏固深化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是這樣的:先由學生獨立完成,重點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彙報交流,並説出統計的方法,再有其他人評價補充。這樣處理目的是兼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也體現了“數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一理念。

《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生數學的重要性。為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更要服務於生活”這一新的教學理念,在學生探索分類統計的方法以後,我告訴學生分類統計能讓我們對統計對象瞭解的更清楚,生活中有許多事物都要用到分類統計,説一説你想統計什麼?準備怎樣統計?為學生提供應用和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尋找數學問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情感和態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附:板書設計

統 計

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隻船?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用乘法口訣求商是數學計算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整個計算領域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節內容的安排較原有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科書有很大地改變,主要表現在用乘法口訣求商沒有采取分段編排而是集中編排。

同時也沒有按照乘法口訣中積的大小來編排,而採取了隨機編排,而且例題大大減少,共只有3個例題。這樣並不是降低表內除法的口算要求,而是讓數學學習內容更切合學生生活實際。集中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策略,可以節約更多的學習時間,學習更多的與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和對後續學習更有用的數學知識。

二、説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情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

1、經歷探索用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能根據具體的除法算式正確選擇乘法口訣求商。能熟練地口算表內除法。

2、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可運用除法含義解決的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數學應用意識,能有條理的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中,享受獨立思考後發表自己見解的快樂,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產生對數學的積極情感。

三、説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2、教學難點:根據除法算式,很快的找到相應的除法口訣。

四、説教法、學法:

1、教法:

根據本課的創設意圖,我創設了複習引入自主探究提升訓練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中體會用數學解決問題思路的靈活性,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慾望。體現學生主體性和主動性。

2、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遵從學生髮現問題探索總結靈活運用的認知發展規律。充分運用多種思維方式解決同一問題,使學生學會優化方法的選擇。

五、説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口算。

2、談話。

同學們,都喜歡春遊嗎?在春遊的時候,我們都會帶好多好吃的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下面我們來看看,圖上的小朋友們在幹什麼呀?他們是怎麼分的呢?(引導學生説明圖意。)

老師板書:有24個蘋果:

1、平均放在4個盤裏,每盤放幾個?

2、每6個裝一盤,可以裝幾盤?

(設計意圖:通過對舊知識的複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下一步探究新知打下基礎。)

(二)合作學習、探究算法。

1、學習例題1。

師: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誰能説説:24個蘋果,平均放在4個盤裏,每盤放幾個是什麼意思?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這種分法呢?

列式:244=

求商:這個算式的商是多少?你能用什麼辦法求出這個算式的商?

(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學具擺一擺,求出商。先在小組內交流擺學具求商的過程和結果,然後在全班交流。244=6(個))

師:如果不擺學具,你能用過去學習的乘法口訣直接求出商嗎?

師:請同學們想想24除以4,用哪一句乘法口訣能求出它們的商?

生:可以用乘法口訣四六二十四求出244=6

小結:在計算244,先看除數是4,就想4幾得24,這樣利用乘法口訣很快就能求去商。

師:24個蘋果,每6個裝一盤,可以裝幾盤?是什麼意思,你能列出算式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246=

師:能用哪句口訣求出它的商?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把算式補充完整。

246=4(盤)

師:請同學們圍繞下面兩個問題分小組議一議

①上面兩道除法算式的商是怎麼算出來的?

②從上面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並參與學生的討論。

引導學生彙報交流討論的結果。

小結:從上面的兩道除法算式的商中,我們發現用一句乘法口訣四六二十四算出來的,這説明一句乘法口訣可以算兩道除法算式的商。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讓學生全面經歷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能全神貫注,集中思考)

(三)鞏固深化、掌握方法。

完成課堂活動1、2題。

1、議一議:3個算式各表示什麼意思?

34=12

124=3

123=4

(讓學生根據圖説算式的意義,通過説進一步感知乘除法之間的聯繫)

2、開鎖。(連線)

(讓學生感受乘法算式和相應的除法算式,乘、除法算式與相應的乘法口訣之間的聯繫,以此鞏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3、用乘法口訣求商。

255=

324=

366=

273=

244=

284=

182=

305=

(強調求商的過程,進一步提高學生應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熟練度)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了用乘法口訣求商,也就是看除法算式中的除數想乘法口訣。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商就是幾。(採用這種簡明扼要的方式結尾,主要是想讓學生能在輕鬆、愉躍的心境下來回顧本節課的知識)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一、説課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88頁的內容時分秒。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單元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時、分、秒的有關知識。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學具操作,知道鐘面上一共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知道時針、分針是怎樣記時的;知道1小時=60分。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觀察、操作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3.情感目標: 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鐘面上1時、1分的時間規定,體會1時、1分的長短,理解時與分的關係。

難點是:看鐘表準備的説出經過的時間。

接下來説説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

説教法:

新課程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他們的學習比較積極但不穩定,知識和思維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多數學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機結合缺乏有序性和準確性。針對這種情況,我注重豐富學生對鐘面的感受和認知,練習生活,創設情境採用:

直觀演示法

設疑誘導法

操作發現法

來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

説學法:

有效地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我十分注重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撥一撥、説一説、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活動中,認識時和分。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

第一個環節:

一、談話導入

小朋友,誰能告訴老師,你每天早上是什麼時間起牀的?你是怎麼知道的?我們要是學習了看鐘表的方法,就能準確地掌握時間,科學地安排時間,做時間的主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時間單位:小時、分。(板書課題)

二、新授

1.認識鐘面。

(1)出示鐘面模型。

(2)引導觀察鐘面。

小組邊觀察,邊議論,你發現了什麼?

大格、小格、長針(分針)、短針(時針)

(3)觀察填空。

鐘面上一共有( )個大格。

每個大格分成( )個小格。

鐘面上一共有( )個小格。

2.認識時、分的關係

(1)童話故事:老師發現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有一雙會認時間的慧眼,還有一雙會寫時間的巧手,為此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作為獎勵。你們都聽説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輸得非常不服氣,於是它又約了小烏龜到周圍種着12棵樹的圓形運動上來比賽,大家猜一猜,這一次誰贏了?好,讓我們一起到比賽現場看一看。(課件演示在相同時間裏,小白兔跑了一圈,小烏龜只跑到第二棵樹下。)其實,在我們今天認識的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一直在進行着這樣的'龜兔賽跑。(龜兔跑場景變成一個鐘面)

(2)小組合作:撥動鬧鐘的分針走一圈,認真觀察時針的變化,探究1時和60分的關係。

(3)課件動態演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的過程,驗證學生的結論。

【這一環節用龜兔賽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學生迫切希望能揭開鐘面上“龜兔賽跑”的祕密,通過動手撥一撥終於發現了1時=60分,而課件的生動演示,既驗證了學生的發現,又使學生興趣盎然。】

3.感受1分鐘,進行愛惜時間的教育

(1)全班看動畫片,分小組活動,感受1分鐘的長短

1分鐘脈搏跳 次左右;1分鐘大約跳繩 下;小朋友1分鐘大約寫 個字,1分鐘可以背誦 古詩。

(2)談話:剛才的一分鐘已經過去了,還能再找回來嗎?時間是多麼的寶貴呀!提問:你想説些什麼?

那麼1小時能幹些什麼呢?回家後問問爸爸媽媽,他們1小時都能幹些什麼?

[意圖:看動畫片,讓學生切身體會一分鐘的長短,鞏固分的時間觀念,通過學生的談論與活動,讓學生感到1分鐘的時間雖然很短,但也能做一些事情,要珍惜每一分鐘。]

三、鞏固練習,實際應用

1、學生互動撥鐘錶

學生出題,學生撥小鐘表

可以引導這些題目:5分鐘怎麼撥?10分鐘,23分鐘,3小時,6小時等時間。

2、“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思考,課件演示,填空。

一節課是( )分鐘,課間休息( )分鐘,再加上( )分鐘是1小時。

[意圖:通過練習,鞏固學生已經形成的時間觀念,培養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下節課學習認識幾時幾分作鋪墊。]

四、小結評價,深化認識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這麼多知識,你有什麼收穫?對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滿意嗎?填寫自我評價表。

[意圖:讓學生自己談體會,可以加深他們對時、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對自己課上的表現進行自我反省與評價,促進學生及時改進。]

板書設計力求知識性和間接性。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乘法豎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64、65頁。簡單的乘法豎式是在學生已有的加減法的豎式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以後學生進一步學生多位數的乘法豎式做充分的準備。在計算時嗎,學生往往忽略了豎式的擺放格式及積的位置,從而造成今後學習稍複雜的乘法豎式時的困擾。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極為重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乘法的豎式寫法,知道乘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能用豎式計算表內乘法。

2、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探索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乘法的豎式寫法,知道乘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能用豎式計算表內乘法。

教學難點:

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探索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對象分析:

二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與他人合作的意識。但抽象邏輯思維較弱。

教法學法:

根據以上的這些情況,本節課,我採用電教手段,利用flash軟件,設計了多個動畫畫面來進行輔助教學。大大的方便了學生主動的去觀察,去發現,去探究。主動去想發表自己的見解,有效促進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引入。

我首先出示這個畫面,並説:秋天來了,天高氣爽,請看,小天使來我們班做客了,她還帶來兩道題想考考大家呢。這麼設計,目的在於點燃學生的好奇心,並把學生帶入本課的學習意境中來。在學生進行計算時引導學生回憶做加減法的豎式計算時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從而為這節課的乘法豎式計算埋下伏筆。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我又出示這張畫面,小天使見大家那麼聰明,她又帶來了一個問題,觀察畫面,一共有幾個小朋友,怎麼列式?通過這樣一問,學生可能列出4+4=8、4*2=8、2*4=8三種算式,我選擇4*2=8這個算式讓學生嘗試列豎式計算,這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在學生初步嘗試之後,我請做出來的同學上台展示,並讓她們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後我則結合學生的方法邊板書整理邊強調:當積是8時,8的位置應在哪?讓學生明確:積的位置要跟第二個乘數2對齊。接着讓學生認識乘法豎式中各部分名稱。這樣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鍛鍊他們探究新知的能力。從而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在學生初步掌握乘法豎式計算後,我趁熱打鐵,又出示這樣的畫面説:你看,小天使難不倒你們,她走了,可小猴又來了。他在問我們呢:我一共有幾個桃果?怎麼列式計算?我想學生會有以下兩種算法: 5*7或7*5,我則強調第二種方法的算理:有5個盤,每盤7個,就是5個7,在學生理解算理後讓學生根據算式列豎式計算並彙報計算情況。在學生彙報時我追問:這個算式的積是35,是兩位數,你們是怎麼擺放的?這個環節正是本課的難點。我預想到學生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讓學生判斷哪種方法正確,為什麼?通過讓學生進行判斷,使學生再次明確當積是兩位數時,積的各位要和乘數的各位對齊。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使學生真正的掌握了乘法的豎式計算。

三、練習反饋,鞏固提升。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我又設計了以下幾個練習。第一題我以填空的形式來讓學生注意積的擺放位置。 第二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以此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 第三個練習是多項填空題,這樣的設計既開放了學生的思維,又鞏固算法與算理。激起了全班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回顧總結,點撥學法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我想今天的課大家也一定有不少的收穫,能跟大家談談嗎?(這樣設計,讓學生能總結出列豎式計算時要注意積的各位要和乘數的各位對齊,讓學生在總結知識的同時,將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也表達出來,從而使課堂體驗更豐富,讓學生更加喜歡充滿智慧與感情的數學課堂)。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等候時間》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是繼“烙餅問題”、“沏茶問題”之後再一次向學生滲透運用運籌思想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新增內容。排隊論是關於隨機服務系統的理論,其中的一項研究是怎樣使服務對象的等候時間最少的問題。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但由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排隊等候的經歷,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想就用這個學生熟悉的情境為切入口,通過演繹、例舉、觀察、分析、優化,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什麼是“等候時間的總和”,以及歸納出按怎樣的順序安排才會使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

本節課採用“閲讀-討論式教學法”。通過讓學生閲讀教材中的主題圖和相關文字,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通過討論,合作學習,探索出各種排隊等候的方案,在通過計算,對每種方案進行選擇,從而找到最優化方法,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運籌思想在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作用。

基於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二、説目標:

1、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從中體會到運籌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2、使學生逐漸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形成尋找最優化方案解決問題的意識。

三、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談話引入課題。在談話中,不但回顧了前兩節課的內容,又導入到新課;在新課中,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從圖中得到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出示導學案中的問題。

在解決問題中,事先讓學生做了導學案,預習了排對問題,就是卸貨可能出現的順序,有6中順序,在學生預習、討論的基礎上來讓學生幫助完成我的課件-----填表格(即是卸貨的六種順序的討論結果)。學生在展示討論的過程中把每一種卸貨順序佔用的總時間,總結出最節約時間的一種順序都一一説清楚。

在鞏固新課中,我安排了三道練習,一道是“小明、小亮、小葉三人同時來到學校醫務室,他們所需要的時間分別是5分鐘、3分鐘、1分鐘,要使三人的等候時間的綜合最少,應該怎樣安排他們的就診順序?”這也是導學案中的一個鞏固練習,在展示時考慮此題相對比較容易就沒有再讓學生來展示。

第二道也就是實際展示的第一道,是在例題的基礎上的一個提升題“是要使四艘貨船的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應該按怎樣的順序卸貨?”

第三道題是一個鞏固新知題“一個裝滿貨物的倉庫,如果用小型車裝貨物,需要 20 分鐘裝完;如果用中型車裝需要 35 分鐘裝完;如果用大型車需要 55 分鐘才能裝完。倉庫只能一車一車地裝。要使這三輛車等候的時間總和最少,應該怎樣安排裝貨的順序?這樣安排,這三輛車等候時間總和是多少分鐘?”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合作探索、提高了合作交往能力,這不是老師給予的,而是通過自己學習感悟的。 學生的視覺感官在多媒體課件刺激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在課件上完成表格,使學生民百排隊等候時如何最節約時間。鞏固新知的習題,層層深入,逐步拔高,使他們圓滿得完成學習任務。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圖形》是在學生已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以這些知識為支撐點,把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按邊的數量統一命名為四邊形。並在此知識點上通過遷移,讓學生認識五邊形和六邊形,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多邊形做好準備,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打下紮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等方法,初步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

(2)參與對圖形的摸、搭、數、折、剪等實踐活動,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合作和交流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

難點:體會圖形之間的聯繫和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4、教具準備

國小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為了豐富學生的感知認識,本課我藉助以下教具輔助教學:

(1)、長方形、正方形紙張;裝有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信封;小棒等

(2)、多媒體課件

二、説教法與學法

教法:在教學時,我採用情景教學、直觀教學、活動教學、合作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四邊形,然後此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索,認識五邊形、六邊形,從而形成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數一數它有幾條邊的認識,這樣處理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學法:教學本課時,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通過看,摸,數,折,剪等活動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參與,充分感知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的特徵,讓他們在興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圖形之間的聯繫和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三、説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活動,主要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3分鐘)

新課開始,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情景,再現舊知:小朋友!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到有趣的圖形王國去玩,學生通過觀察,説出已經認識了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鞏固舊知。

(二)、操作觀察探索新知

1、認識四邊形 (10分鐘)

出示地磚圖,由體到面,説一説它們的面分別是什麼圖形?然後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出邊,接着通過摸一摸,有什麼感覺?數一數邊有幾條?親身經歷了發現邊的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到數學知識的學習在於不斷的.自我探究之中。最後歸納出四邊形有4條邊。為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新知,讓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學生進行判斷後,要求學生分別説一説為什麼有的是四邊形,有的不是四邊形。進一步加深對四邊形的理解。

2、自主學習五邊形、六邊形(10分鐘)

在學生認識了四邊形後,我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自主學習五邊形、六邊形。通過用小棒搭五邊形、六邊形的活動,近一步鞏固五邊形、六邊形的特徵,並遷移出多邊形。今天我們認識的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或者以後還會遇見更多條邊圍成的圖形,它們有個更大的名字,我們統稱它們叫做多邊形。

接着讓學生思考: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怎樣做?

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認識: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數數它有幾條邊。

(三)、動手操作、鞏固新知(15分鐘)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為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我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動腦數一數、折一折、剪一剪來鞏固新知,深化思維。

(四)、交流深化拓展延伸(2分鐘)

數學既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數學學習不能侷限於課堂,它應由課內走向課外,由書本走向生活。我通過提問: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師生共同梳理本課學習內容,形成知識網絡。

本課的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創設情景、比賽、動手操作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他們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再創造過程,認識了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體會了圖形的聯繫和變換,發展了空間觀念。實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