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圓的認識説課稿1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4.81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圓的認識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圓的認識説課稿15篇

圓的認識説課稿1

一、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冀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後繼學習的內容------圓周長、面積、扇形。

學生對圓並不陌生,但只是直觀的認識,本課將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繫,讓學生深切體會圓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瞭解同一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2、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經歷認識圓的過程。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對周圍環境中與圓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感知並瞭解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經歷認識圓的過程。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有趣的數學空間,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給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的機會,鍛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信心和快樂。為此,在本節課中我以“言語訓練、動手操作”為主要方法,整合生活中的情景積極為學生創設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初步感知圓的特徵,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解除困惑,逐步形成數學概念,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本節課我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

三、説教學設計

(一) 亮開雙眼,巧看多彩汽車

開課伊始我創設“動物汽車設計大賽”“瞧這是大象、老鼠、猴子各自設計的汽車,你喜歡誰的設計?説説你的理由。”學生迫不及待的發表自己的見解: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部分同學都説喜歡車輪是圓的小猴設計的車,因為開起來又快又穩。有的卻説:“喜歡老鼠設計的車,因為車輪是正方形的,看上去很酷,跑起來特顛簸很刺激。”學生各選其好。此時有學生會提出:“圓形的車輪為什麼跑起來又快又穩呢?這樣的問題充滿人文色彩,激發了學生對圓的好奇心及探究慾望,為後繼教學埋下了伏筆。此時,我先讓學生説一説周圍哪些物品的面是圓形的,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然後直接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尋“圓”的奧祕。

(二) 靜做細觀,共探圓的奧祕

動手做一做,用一個瓶蓋或圓柱體在紙上描出一個圓並剪下來;將圓形紙片對摺,打開;換個方向再對摺,打開;反覆幾次。然後觀察,你發現了什麼?“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學生通過動手摺疊、觀察、比較等活動後產生思考,各抒己見。同學們有的説:“圓是軸對稱圖形,這些摺痕都是圓的對稱軸。”有的發現:“圓有無數條對稱軸”還有的發現:“圓的所有對稱軸都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我及時評價學生的結論,並對這些善於動腦的孩子給以肯定,有同學會提出“相交的點、和圓內的一些線段叫什麼呢?”我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有關圓的知識都在課本第4頁,仔細閲讀,並從中找到你想知道的問題和答案,也許你還會了解到一些你沒想到的知識甚至是你不明白的地方。”

(課件出:邊讀、邊觀察、邊思考、並圈點書中你認為重要的、關鍵的或不明白的地方)。在用心讀課本自學後,學生自信地當起小老師,講解自己悟懂的知識:理解了圓心、直徑、半徑的含義及字母的表示。掌握了有關圓的.基本知識,實現了以讀帶想,以讀促思,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然後我提出讓學生在折過的紙片上畫出直徑、半徑、圓心。這時有的學生會提出:“老師畫多少條直徑和半徑呢?”我順勢提問:“那一個圓會有多少條直徑和半徑呢?它們有什麼關係呢?”學生帶着收穫新知的愉悦,順利進入“再次動手操作,印證新知”的環節。

學生為了驗證各自的想法,有的先在紙片折過的基礎上繼續折下去,有的在紙片上用鉛筆繼續畫下去,驗證了半徑、直徑無數條的特徵。然後再通過用尺子量、對摺比、旋轉等方法,把圓心、直徑、半徑三者之間的關係分了個是非清楚。最後得出“在同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半徑的長度是直徑的12的結論。(d=2r或r=d/2)。開放性問題的探究中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還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最後我讓學生討論:“圓形和以前所學過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有什麼不同呢?”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得知,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有邊有角,而圓既沒有稜又沒有角,最後總結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是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而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這樣學生在輕鬆操作的過程中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同時明白了圓形車輪為什麼跑起來又快又穩的道理。

在教學本環節時,學生以動手操作——靜思默觀——自學新知——操作印證——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為主線,教師以適時引導----巧妙點撥----及時評價------恰當鼓勵的教學方法為手段,改變了過去強調接受學習的現象,放手讓學生大膽操作,自主探索,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了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使圓的魅力浸潤學生心間,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不竭動力。

(三)、齊心協力,一起做

本環節練習我圍繞“找、量、比、畫"的順序設計練習。

第一層 “找” 基本練習

找出下面各圓的半徑或直徑並用字母表示。同學們一個個睜大雙眼,像細心的小管家,在熱鬧、有序的過程中找出半徑和直徑。同時學生還認識到在找半徑和直徑時要注意的問題,明晰了定義。

第二層 “量、比” 鞏固練習

分別量出下面圓內幾條線段的長度。你發現了什麼?同學們情緒高漲,躍躍欲試,馬上動手利用新知解決問題,初步獲得成功的體驗和解決問題後的愉悦,同時又感受到直徑在圓中的奧祕。

第三層 “畫、量” 綜合練習

按要求畫出半徑或直徑,用字母表示並測量。本項練習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綜合訓練,目的是進一步鞏固直徑與半徑的關係。看似簡單的一道題,卻能以教師的智慧激活學生靈動細心的操作。

(四)、巧思妙想,暢遊數學天地

同學們到現在,已經很累了,我們來輕鬆一下吧。老師給大家猜一個迷語。有一個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釘了一根木樁,用一根繩子拴了一隻羊在那裏。(打一水果的名稱)有的同學會猜出是“草莓(草沒)”那我們再來猜一猜羊吃草的最大範圍能吃出一個什麼圖形?孩子們在充滿神奇、有趣的猜謎中感受到了圓在生活中的存在。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也是圓的,最後帶着大家一起去欣賞“自然中的圓”和“人文中的圓”畢達哥拉斯:曾説:“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學生再次感受到了圓的魅力。

在本節課中,我運用了多種教學策略,力圖讓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多種角度,多種方法去探索,去發現,去思考新知,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讀書思考,討論探究;動手操作,印證新知;分層精煉,鞏固新知”帶領學生去讀、去研、去探究圓的奧妙;去體驗、去實踐、去感受數學的魅力。長養了師生互尊,生生互愛,共享學習的人文靈氣。

圓的認識説課稿2

一、説教材

圓的認識是國小數學第 11 冊第四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認識圓;

2 、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圓內直徑和半徑的關係;

3 、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它們認識周圍事物的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教學重點;學生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教學難點:半徑、直徑、及其關係,圓的正確畫法。

二、説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電腦的演示、練習的設計、學法的指導、討論的組織,沒有教師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學生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學生,刺激學生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學法。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學法的指導。

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説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 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過哪些平面幾何圖形?舊知識的複習,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教師有意分類,導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導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圓,使學生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

①舉實例

②藉助實物比照畫圓

③剪出圓形紙片

國小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學生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2 、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有意識地對摺痕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①認識圓心、半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學生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

A:畫半徑比賽:誰畫的半徑最多。(誰畫完了嗎?)

B: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為什麼?

當學生通過比賽、測量得出在同一個圓裏,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②認識直徑

A: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讓學生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

B: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為什麼?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機會,啟迪學生的思維。

C:彙報得出:同一個圓裏,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③認識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又是繼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同一個圓裏,直徑的長度與半徑又有什麼關係?學生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後,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我力爭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羣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講清用什麼辦法得出“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的長度等於半徑的 2 倍”這一結果的。

3 、師生小結圓的特徵。

(三)感知形成 操作畫圓

1 、觀察電腦投影,演示圓的形成,向學生滲透圓是與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

2 、讓學生自學課本,嘗試畫圓的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

①介紹圓規 ②自學畫圓步驟,嘗試畫圓 ③討論:怎樣用圓規畫圓? ④彙報、教師示範畫圓。

讓學生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是不難的,較難的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綜合練習 啟智培能

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脱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學生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1 、基礎訓練:判斷題和練習二十五第五題。

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認識,鞏固圓的特徵。

2 、發散練習:下面圖形你看到了什麼條件?聯想到了什麼條件?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 、實際應用: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裏?

經學生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再用多媒體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圓形、方形、橢圓形做成的三種車輪在行進中的優劣,進一步感受到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努力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又使課之將終,而趣猶在。

(五)總結

簡要總結,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利於系統的掌握知識。

(六)作業

1 、練習二十五第4題

2 、思考:你能想辦法在操場上畫一個很大的圓嗎?作業佈置適度、適量力爭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把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延續到課外。

(七)板書設計

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在學生眼前。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印象。

圓的認識説課稿3

一、教材説明:

1.教學內容:第六冊P:81~87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3.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個圓裏直徑與半徑的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滲透知識來源於實踐,學習目的在於應用的思想。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6.教學關鍵: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圓規,多進行實際操作練習。

二、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並利用多媒體將知識直觀、動態地展示出來,並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要學習新的平面圖形“圓”,已經學習過哪些平面圖形?(多媒體演示)

(二)學習新課

1.通過多媒體演示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大小不等的圓,使學生地直觀上認識圓。

2.揭示圓的形成

1)演示:出示一根細繩,繩子的一端繫着一個小球,把繩子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用力甩動小球,使小球靠着黑板面形成圓形。

2)然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圓的形成過程:直觀、動態地滲透“在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軌跡。”

3)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後,問:小球被甩動時,為什麼不跑到別的地方去,卻能形成一個首尾相接的曲線,也就是圓呢?

(揭示:正是因為小球一端固定在一點上,拉直的繩子長度也沒有改變,這樣甩動小球,也就形成了圓。)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教師在實際操作甩動小球時所形成圓軌跡的'不穩定性,通過多媒體的演示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從而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而且滲透了“在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軌跡”這樣一個圓的概念,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圓打下了基礎。

3.學習圓規畫圓

根據剛才甩動小球形成圓的道理,我們就可以先確定畫圓工具圓規的兩腳距離,然後,把其中的一腳固定,另一腳旋轉,這樣就可以畫出一個圓來。

1)學生嘗試畫圓。

2)多媒體演示圓規畫圓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是不是圓規的一腳固定,一腳旋轉。

3)引導學生説出畫圓的體會並討論。

A、畫圓的步驟:定長、定點、旋轉。(板書:定長、定點、旋轉)

B、畫圓時要注意什麼?(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動)

4)教師示範畫圓(用圓規畫出黑板上小球被甩動時形成的圓)

設計意圖:學生實際在畫圓時,會出現把圓規一端固定,本子旋轉來畫圓。我聽取了學生的方法後,首先肯定了學生的畫法有新意,然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於他的畫法有什麼意見?馬上就有學生起來質疑:“如果要在黑板上畫一個圓,也把黑板旋轉一週嗎?”這時我就利用多媒體將畫圓的方法直觀、動態地展示出來,並加上聲、光、形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能質疑説明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通過質疑問難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養成主動探究的鑽研精神,隨着學生經常反問老師,學生的求知慾望會更加強烈,

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4.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1)問:老師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有沒有改變?(沒有)也就是畫圓時,定長始終不變,如果要在圓內畫出一條線段來表示定長,應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呢?(從畫圓時固定的一點畫到任意一點)

2)討論理解圓上任意一點的含義,讓學生指一指(指圓上任意一點),再比一比(比圓上一點,圓內一點和圓外一點)。

3)教師畫出一條表示定長的線段後,引導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4)討論:看書P:82知道了什麼叫直徑?如果要在黑板上的這個圓裏畫出一條直徑,直尺應該怎樣擺?(讓一學生做多種擺放)選其中一種,教師畫出直徑。

5)啟發:剛才我們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板書:圓心(O),半徑(r),直徑(d))。如果把這三張卡片貼在黑板上,你認為在定點、定長的後面應該放什麼?為什麼?(板書:位置、大小)

6)討論學生所畫圓的大小和位置,揭示: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這樣的設計,主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觀察思考、自由討論、發現創新、抽象概括、揭示規律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經過實踐的操作、檢驗,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獲取知識、發現創新的樂趣。

5.學習圓的特徵

1)讓學生在圓內畫出三條半徑和三條直徑

思考:還能畫嗎?得出圓內有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板書:無數條)

2)量一量畫出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引導發現在同一個圓裏,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並用字母表示半徑與直徑的關係d=2r

這樣的設計,通過畫一畫、量一量,目的是讓學生儘可能多地發現圓的特徵,從而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和掌握了這些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課件的演示加深了學生對圓內半徑、直徑有無數條以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有一個形象的感知,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僅使學生的操作能力得到發展,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6.小結所學知識、引導質疑。

(三)鞏固練習(多媒體演示)

該練習運用多媒體主要加強練習的密度,通過練習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

1.在圓內的線段中,分別找出各圓的半徑和直徑。

312323121

2.判斷題。(對的劃“√”錯的劃“×”。)

1)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半徑的長度。()

2)兩端都在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3)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4)半徑2釐米的圓比直徑3釐米的圓大。()

3.發散練習。在下圖中(下圖依次出現)看到了什麼條件,你能想到什麼?

6釐米40米15毫米24分米4釐米

4.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説明為什麼車輪要做成圓的?如車輪做成長方形或橢圓的坐在車上的感覺怎樣?

這一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意在學生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就讓學生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加以驗證。學生積極思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極大地被調動起來。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強信心,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目的。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徵,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五、板書設計

圓定點圓心(O)位置定長半徑(r)大小直徑(d)(無數條)

圓的認識説課稿4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圓形物體,在低年級也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是都是直觀的表象認識,這節課將更深入的去認識圓。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各個部分的名稱。

2、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經歷圓的認識過程,讓學生通過直觀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圓心,半徑與圓的位置,圓的大小的關係。

三、教法學法

設計具體有現實意義的情景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着痕跡地將學生帶入圓的研究之中。六年級的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思維能力已經有了較大發展,本課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思考、討論歸納等活動,自主探索,深入地認識圓,瞭解圓。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小明家距離學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體位置這一貼近生活的實例,引導學生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實際上是在以學校為中心,300米為半徑的一個圓上,讓學生感知圓心,半徑,圓是有無數個點組成,從而揭示本課的學習任務——圓的'認識。

2、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發現,摺痕都交於一點,即圓心。所有摺痕都經過圓心,引出半徑直徑的感念,並且得出半徑和直徑都有無數條。

再通過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討論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從而得出同圓或等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

3、歸納小結,提升認識

(1)設計在一個圓內找半徑直徑的練習,加強學生對半徑直徑概念的理解:直徑和半徑都是經過圓心的線段,半徑的兩個端點一個是圓心,一點在圓上,直徑是經過圓心,兩個端點在圓上。

(2)歸納小結本節課中學生對圓的認識,並提出墨子的“一中同長”的説法,讓學生思考。通過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的對比,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一中同長”就是對圓的特徵的最好詮釋。

圓的認識説課稿5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設計理念

地位學情: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十一冊圓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後所要認識的國小階段的最後一種圖形。學生認識圓應握它的特點,藉助多媒體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藴涵的美學特徵與文化積澱。本課教學針對的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初步具有處理信息和網絡上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是結合遠程多媒體教學使這成為現實。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遠程多媒體教育網絡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平台。

理念設想: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着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數學教學應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建立在學生主觀願望及知識經驗上。提供充分活動和交流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及方法經驗,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彰顯美學價值,讓學生感受到圓與人們的生活、建築、人文藝術和實際應用等息息相關。

(二)、目標設置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和畫圓的方法。

2、技能目標: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熟練掌握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生動畫面、圖像、演示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圓的存在與作用,感受其神奇與藴含的美學價值。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目標設置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即通過多媒體認識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在於掌握圓的特徵,能熟練地畫圓。

(三)、教法、學法

根據本課的目標設置和重難點特制定

1、教法:以學定教、合作探究如情景陶冶法等。

2、學法:順學而導、互助學習如師生互動學習法等。

二、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創設情景,展現大自然中隨時都有圓的存在。讓學生感受到圓的神奇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導入到新課之中。(課件展示,宇宙星際、其它星球、地球、月亮和生活中的日落等美景以及大自然中的物體如鮮花等)

(二)、探究新知

1、創作圓:

學生在準備好的紙上作圓,方法工具不限。同時教師課件演示一兩種作圓的過程方法,以啟迪學生。)

2、學生完成後我會提問:

(1)你是用怎樣的方法畫的?在學生作答間我會適時做出科學的評語固定的一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用字母

r表示。通過圓心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課件圓的畫面及各部分的名稱展示)

(2)同時根據課件圖片請學生分析圓上、圓內、圓外和圓心各指什麼?我再適時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

3、學生探索

(1)此時我會播放課件--以半徑旋轉並標有直徑的圓,請學生觀察分析並且提問你發現什麼?學生會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等。

(2)我再結合課件圖片總結:圓的半徑在旋轉中,與圓的直徑重合時,半徑只有直徑的一半,由此得出:r=d/2d=2r

給答對的學生給予獎勵、以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課件展示兩個分別以半徑和直徑旋轉的圓)

(3)接下來我會再問那圓有多少條半徑和直徑呢?為什麼?學生自己看着旋轉的`圓自己總結,我適時做出評述圓的半徑有無數條、直徑也有無數條、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

4、知識延伸

(1)我會向學生提問:剛才同學們畫圓時都用到些什麼工具和方法啊?和大家交流借鑑一下經驗好嗎?學生:學生會説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我再課件播放(可能會用到的工具如硬幣、線、筆、圓規等)。

(2)此時我會裝作很着急的樣子向學生問:老師想畫一個直徑8釐米的圓可不可以用一塊錢的硬幣?為什麼啊?生:學生會從大小不符合等方面來説明不行。此時我又會説那我要是想畫一個半徑6釐米的圓又該怎麼辦呢?為什麼啊?生:可能會比較為難(我再適時從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導出學生説出用圓規畫)

(3)接下來我再小結得出畫大小不同的圓我們通常用圓規來畫並播放課件圓規確定半徑的方法以及圓規畫圓的方法的重複過程(並得出結論用圓規畫圓可以畫出大小不同的圓、也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圓,再次論證得出半徑越大,圓越大。半徑越小、圓越小)

(三)、知識反饋

1、請同學們用圓規畫出一個半徑5釐米的圓並用字母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畫好之後相互檢查以鞏固剛才所學的方法。

2、解釋生活中的圓的相關運用如:

(1)車輪為什麼是圓的?

(2)飛標標靶的靶圈為什麼是圓的?我會適時引導加以鞏固。

(四)、知識拓展

1、史料連接:有關圓的知識、名言、名句以及網頁鏈接等,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藴涵的歷史與文化積澱、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激情以及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課件展示)

2、圓與生活:(課件展示圓與人們的生活如鮮花、日落、小橋流水、雄壯美麗的建築物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體現有圓的應用的物體等等,使本課知識得以拓展,學以致用,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返回到生活中去,使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三、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無數條r=d/2d=2r

直徑半徑

圓的認識説課稿6

一、説教材

圓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他是曲線圖形的開始,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園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二、説教學目標

1、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圓的特徵,初步學會畫圓。

2、在認識圓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享受思維的樂趣。

教學重點: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學會畫圓。

三、説教學設計

1、情景中創造圓

課的開始,創設情景:“正確答案離小胖右腳3米處”以右腳為點,3米長的範圍上去尋找,這一環節,讓學生獨立去思考,並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個點,逐步形成圓。

2、比較中初步圓

出示已認識的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平面直線圖形,讓學生去比較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慢慢地引出圓是由一條圍成的平面圖形。

3、緊緊扣住圓的特徵

通過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中的中心點到各個頂點之間的`距離相等,讓學生去尋找相等距離的條數,慢慢演變成,圓的中心到圓上各點的距離處處相等,並且有無數條這一圓的本質特徵,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長,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一中同長是圓的本質特徵,這一教學重點。

4、畫圓中感受圓

讓學生嘗試畫圓,處處感受畫圓的困惑,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感受到畫圓的步驟,定點,定長,繞一圈,正確掌握圓的畫法。

5、解釋生活中的圓

汽車輪胎為什麼設計成圓的?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圓的一中同長本質特徵

6、迴歸情景問題,延伸突破圓

迴歸情景問題,並出示籃球與圓,讓學生比較認識到圓是平面圖形,而籃球是立體圖形,他們的共同特徵是一中同長,從而完整正確答案在以右腳為圓心,3米長為半徑的球體上,圓的認識又有以重大突破。

圓的認識説課稿7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及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認識圓》,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並直觀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後續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重要基礎,對於豐富“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價值,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教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4、教學難點:用圓規按要求畫圓。

5、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圓規、圓形紙片、直尺、剪刀等

二、説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法:

1、實驗操作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習熱情。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製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知識。

2、探究嘗試法: 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探索發現法:本節課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通過多媒體手段將直觀演示、學生的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激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的能力。

三、説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我們的教學應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本節課我遵循學生“初步感知——形成概念——靈活應用”的認知發展規律,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精心設計生活情境;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實際操作、合作交流、探究發現的學習活動中,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願學、樂學、會學。

四、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出示課件)

1、讓學生從生活事物中找到圓。揭示今天要學的圖形——圓。(適時板書:認識圓)

2、投影展示各種類型的車輛,讓學生觀察各種車的車輪形狀。然後提問:“這些車的車輪都是什麼形狀的?車軸都裝在車輪的什麼位置上?讓學生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創設這樣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充分觀察討論的基礎上,感悟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慾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師:現實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的,而且車軸都裝在圓的中心,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做我們熟悉的自行車的車輪,好嗎?

1.做車輪(畫圓)

師:要做車輪,首先要做什麼?(畫圓)

學生小組合作,任選工具畫圓,再把圓剪下來。

師:你是怎樣畫這個圓的? 學生介紹不同的畫圓方法。

師:你覺得用哪一種方法畫圓比較簡便?(用圓規)

師:你是怎樣用圓規來畫圓的?你認為用圓規畫圓時要注意什麼?

教師介紹圓規的結構及畫法,重點指導學生按要求畫圓。(課件出示圓的畫法圖)

2.安車軸(認識圓心)

師:車軸安裝的地方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那麼車軸應裝在哪裏呢? 學生動手裝車軸。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

不是圓規畫圓的,怎樣找車軸?學生介紹方法(多次對摺後摺痕相交的一點)

師小結,屏幕顯示:圓心O (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

3、裝鋼絲(認識半經): 學生裝鋼絲

投影出學生所畫的鋼絲,問:你是怎樣安裝這些鋼絲的?它們都是怎樣的線段?(課件出示半徑圖)

師小結: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這樣的線段你能畫幾條?你還有什麼發現?(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半經r。 學生判斷(出示課件)

問:你現在明白車軸為什麼裝在圓的中心了嗎?(迴應了引入的問題)

4、認識直徑:

(1)用學生剪出來的圓進行對摺,讓學生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從而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課件出示直徑圖)

(2)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嗎?

(3)彙報:同一圓裏,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直經d 學生判斷(出示課件)

5、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師:剛才我們通過設計車輪,知道了圓內各部分的名稱,那麼你們還可以發現直徑和半徑之間什麼關係嗎?

學生小組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圓上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書:在同一個圓裏, d=2r或r= d(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做車輪、安車軸、裝鋼絲”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變被動地“學數學” 為主動地“做數學”。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和發展。)

(三)結合實踐,學以致用

1、 第88頁第一題。(學生回答後讓他們再説説一些物體的哪一部分是圓。)2、 填表。(讓學生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裏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r(米)

(1)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釐米的一個圓,並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

(2)畫一個直徑是4釐米的圓。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四)課外延伸,靈活應用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而富有個性的過程,為了把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又設計了以下練習題:

1、腦筋樂園:學校田徑運動會即將舉行,你有辦法幫學校在操場上畫出一個半徑為50米的圓嗎?

2、(1)應用圓的知識解釋下列現象,並寫出來。

為什麼井蓋也得做成圓形的?

人們在圍觀的時,為什麼會自然地圍成圓形?

(2)蒐集有關圓的資料。貼到教室的數學角上,大家共享。

3、畫出各種大小、不同顏色的圓,組合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設計意圖)將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為把本句提前,這裏刪去,這樣顯得更連貫)

(五)全課總結

1、讓學生談收穫,進行自我評價。

2、我對整節課進行知識要點歸納和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這樣總結,我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個性發展。即學生情感的體驗和收穫)(我認為藍色字那句可刪去)

五、説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讓學生一目瞭然,既體現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突出了教學難點,有利於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老師們:數學的魅力在於生活,數學的生命在於探索。讓我們一起以“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姿態和衝勁,以“直掛雲帆濟滄海”的魅力和膽色,在新課程改革的里程上再寫新篇。

圓的認識説課稿8

一、説教學目標的設置。

依據《教師教學用書》中呈現的單元教學目標如下:

認識圓,掌握圓的基本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相互關係;學會用圓規畫圓。教參要求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掌握”包含了兩個層次:一個是敍述,二是能解決相關習題。“理解”包含了舉例、轉換、比較。

二、説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學生已經直觀的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既是學生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以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和圓錐的基礎,在整個幾何教學體系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教材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圓的特徵並理解各部分名稱,學會畫圓並掌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雖然六年級的學生從一年級起便開始認識圓,但還未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加上本節教材也並沒有給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主要是通過觀察演示,動手操作使學生感知並瞭解圓。

三、説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有着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但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較低,學生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理解這圓的許多概念,掌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畫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圓就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説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結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理解圓心、半徑、直徑的意義。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一個圓裏(或等圓)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2)、掌握畫圓的方法,能夠根據條件畫圓。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在探索中發現圓的特徵以及畫圓。

教學難點:理解同一個圓裏(或等圓)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五、説教法、學法。

《課標》強調,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本節課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徵。讓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通過“畫一畫、剪一剪、折一折、説一説”,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六、説過程設計。

第一環節讓學生在猜謎語中引出質疑,調節了學生學習的激情,為下面的學習開了個好頭。

在第二環節中首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不同工具尋找畫圓的方法,體會畫法的優缺點,從而找出正確的畫圓方法,在老師示範的引領下,學會畫圓達成學習目標。其次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出什麼是圓心。給學生提供了一次開放的從事探究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比一比、畫一畫、議一議中得出半徑、直徑的定義和特徵,達成目標。利用數學研討會的形式,為學生創設個性發展的平台,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彙報、傾聽、思考和不斷的爭論中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認識得以完善、昇華,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我給予及時點撥,這樣在研討活動結束時,學生便明確了圓的特徵。除此之外,學生還發現直徑與半徑之間也有聯繫,自然而然達成了目標。

第三環節和第四環節讓學生通過實際分析、比較,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和應用,輔助以上目標的`達成。

七、説評價檢測

最後設計了3道評價樣題,來綜合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同時也落實了目標的達成度,從而做到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做到及時反饋。

八、道德課堂的體現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學生始終是教學的主體,課堂成了學生的活動室、實驗室,而教師猶如是球場外的教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潤物無聲中,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圓滿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圓的認識説課稿9

説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十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教學時,讓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説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法上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學生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學生,刺激學生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學法上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嘗試的讓學生嘗試,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説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組織學生髮現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認識和了解圓心、圓的半徑、直徑及相互關係;能用圓規等工具進行畫圓。

2、利用學生動手操作和多媒體課件直觀演示,使學生經歷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的發現過程,並在探索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及圓心、半徑、直徑和相互之間的關係過程中,培養學生挖掘經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

3、在具體的圓的認識活動中,使學生體悟探索發現和問題解決的快樂,進一步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圓的價值,感受圓之美。

説教學重點

發現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認識和了解圓的圓心、半徑、直徑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瞭解圓的製作方法,並能用圓規畫指導大小的圓。

説教學難點

正確、合理和靈活地根據圓的半徑與直徑畫圓,並能根據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解決有關圓的實際問題。

説設計理念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活動中學習新知本節課選擇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等多種活動,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學生主動參與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體現了“再發現”樂趣。

2、聯繫生活,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如:讓學生舉例,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的圓形的,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練習的設計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層次性外,更注重創新性和實踐性。讓學生欣賞生活中圓,並自己動手創造性地設計一些由圓構成的美麗圖案,使學生掌握畫圓技能的同時,養成創新知識,增添審美情趣。

3、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輔助數學,有其直觀、形象又生動的特點,有效的使用要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地,突破數學難點,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圖文並茂,使學生獲取知識方面達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説設計思路

新《數學課程標準》在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我在設計時注重我讓學生在觀察、畫圖、測量和實驗等活動中感受圓形物體的美,發現圓的一些基本特徵,並能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現象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探索和應用應用意識。

説教學準備

課前收集圓片和含有圓的物體,以及圓規、課件等作圖工具,組織學生採集圓的有關信息,自制圓等。

説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導入新課

演示動畫,複習舊知,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感知圓,使學生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教師有意分類,導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導入新課。

國小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學生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二)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1、自主探索畫圓的方法,讓學生嘗試畫圓。

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碰到困難時,教師給予適度指導。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2、認識圓的半徑與直徑,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認識圓心、半徑、直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學生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認識圓的各部分,知道半徑、直徑的特徵及關係是本課的重點,也是繼續學習圓的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畫一畫,比一比,折一等活動,有意識地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條數有多少?長度怎樣?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如何?以及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知識。引出: 同圓或等圓時也存在同樣的關係。這樣的安排力爭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羣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之後,再用課件清晰演示這些知識點,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綜合練習 啟智培能

新授完畢,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脱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練習的層次由淺入深。我設計了有利於強化概念的基本題,和有利於拓展思維的動腦筋題。學生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四) 走進圓的世界 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圓

數學文化應多方面滲透,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學,有着豐厚的歷史沉澱,是先哲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數學的博大與精深有待我們引領學生通過學習去感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有待我們帶領學生去領略。因此,在課的最後我選擇了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圓形物體、圓形建築,以及運動現象,讓學生欣賞“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用數學的眼光解釋生活中圓的應用,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於學生的心間,讓學生的數學成長與美麗同行。

圓的認識説課稿10

一 説教材

1教學內容

“圓的 認識”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圓形物體,在低年級也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是都是直觀的表象認識,這節課將更深入的去認識圓。

二 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 使學生們認識圓,知道圓各個部分的名稱。

2 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 經歷圓的認識過程,讓學生們通過直觀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圓心,半徑與圓的位置,圓的大小的關係。

三 教法學法

設計具體有現實意義的情景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着痕跡地將學生們帶入圓的研究之中。六年級的學生們的動手操作能力與思維能力已經有了較大發展,本課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思考、討論歸納等活動,自主探索,深入地認識圓,瞭解圓。

四 教學過程

1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小明家距離學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體位置這一貼近生活的實例,引導學生們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實際上是在以學校為中心,300米為半徑的一個圓上,讓學生們感知圓心,半徑,圓是有無數個點組成,從而揭示本課的學習任務——圓的認識。

2 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動,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和發現,摺痕都交於一點,即圓心。所有摺痕都經過圓心,引出半徑直徑的感念,並且得出半徑和直徑都有無數條。

再通過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討論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從而得出同圓或等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

3歸納小結,提升認識

(1)設計在一個圓內找半徑直徑的練習,加強學生們對半徑直徑概念的理解:直徑和半徑都是經過圓心的線段,半徑的兩個端點一個是圓心,一點在圓上,直徑是經過圓心,兩個端點在圓上。

(2)歸納小結本節課中學生們對圓的認識,並提出墨子的“一中同長”的説法,讓學生們思考。通過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的對比,讓學生們更好的理解“一中同長”就是對圓的特徵的最好詮釋。

圓的認識説課稿11

(一) 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內容標準中對應的目標是:(6)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圓,會用圓規畫圓。通過分析,這裏的關鍵詞主要是:圓,觀察、操作、認識。 “圓”是一個圖形,它包括:圓的意義、圓的特徵、圓的畫法、圓的面積、圓的周長等內容。這些內容的教學需要若干課時來完成,現在我們只研究其中的“圓的認識”這一節內容。“圓的認識”包括“圓的定義、圓的特徵、圓的畫法等。“觀察和操作”是腦和手並用的行為動詞,可以分解為: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認識”可以理解為:説出、寫出、描述等。因此,結合數學課程標準,依據《教師教學用書》中呈現的單元教學目標,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引學生觀察、體會圓的特徵,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半徑與直徑的關係,學會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佈的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同時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3、數學思考方面: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4、情感與態度:結合具體情境,引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用圓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二)教學思想

1、注重數學知識生活化。從學生的遊戲經驗以及生活現象中,體驗圓與人類生活的不解之緣,感受圓的美,從而提取數學知識,引入數學學習。

2、注重學生的探究活動。以自主學習、動手操作為主要形式,引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去建構新知,儘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操作、觀察、交流、概括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實現不同的人在課堂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注重操作活動在圖形學習中的.地位。操作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索圖形特徵的重要途徑,正是操作活動,學生的探索學習才能得到順利展開,也正是操作活動,學生對有關數學知識的體驗才更加真切和深刻。

(三)教學方法

《課標》強調,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本節課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徵,讓學生在做中學,並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四)教學過程。

1、鋪墊孕伏:首先通過大屏幕展示一組學生學過的平面圖形,引導學生回憶各個圖形的特徵以及這組圖形的共同特徵,讓學生髮現這組圖形的每條邊都是直直的。目的在於讓這些圖形與圓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突出圓的與眾不同。然後,讓學生猜一猜老師帶來哪兩件神奇的禮物,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用這兩件東西畫圓,初步滲透畫圓的方法;用細繩甩粉筆,粉筆的運動軌跡是圓,也為學生學習圓上的概念埋下了伏筆。

2、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認識圓。我安排了摸平面圖形的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對圓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和體會,從感官上體驗圓與其它圖形的區別;再通過與立體圖形的觀察、比較,進一步理解圓與其它圖形的本質區別和聯繫,在頭腦中建立圓的表象,激起了學生探究圓的有關知識慾望,帶着追根求源的強烈好奇心進入下一階段的探究。

(2)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及特徵。

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打開,這樣重複幾次後,觀察有什麼發現?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接下來,通過演示小球的運動軌跡,引學生認識圓上、圓內、圓外的概念,並在玩食指點圓的遊戲中使概念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一起動手,根據要求畫線段來認識圓的直徑、半徑,在畫一畫、數一數、説一説的活動中,歸納出圓的特徵,在測量與比較中,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係,這樣的設計,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並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最後教學用圓規畫圓,在這一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我會試着讓學生用圓規在練習本上畫圓,並要求一邊畫,一邊想畫圓的步驟有哪些。通過學生的交流、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1)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2) 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3)旋轉畫圓。接着我會示範一次畫圓的方法,強調畫好後要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給學生準確地用圖規作圖的方法,教給學生作圖的技巧。

(五)鞏固練習

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課本為主,在不脱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有利於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1、基礎訓練。由填空和判斷兩部分組成,引導學生進一步鞏固本課的基本概念,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

2、深化練習。教材第60頁第3題,不僅突出了直徑概念中的關鍵詞,還引導學生髮現了一條重要規律:直徑是圓內最長的線段。

3、實際應用:車輪為什麼是圓的?車軸應裝在什麼位置上?

經學生討論,再用多媒體演示,對比方形、橢圓形、圓形車輪的優劣,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六)課堂總結。

梳理本節課的知識,利於學生系統掌握。

圓的認識説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圓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行後所要認識的國小階段的又一種圖形。學生認識圓應把握它的特點,藉助多媒體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藴涵的美學特徵,本課教學針對的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初步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邏輯推理的能力,特別是結合多媒體教學使這成為現實。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多媒體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平台。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在知識目標方面,使學生認識圓的個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和畫圓的方法,在技能目標方面,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熟練掌握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在情感目標方面,我通過生動畫面,圖象,演示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圓的.存在與作用,感受其神奇與藴涵的美學價值。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目標設置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及動手操作認識圓的圓心、半徑及直徑,掌握圓的特徵,教學難點:掌握圓的特徵,能熟練的畫圓。

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課的目標設置和重點難點特制定教法:以學定教,綜合探究如情景陶冶法,學法是順學而導,互助學習如師生互動學習法等。

四、教學流程

首先我通過傳統節日中秋節引入圓形的概念,又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創設情景,展示生活中中隨時都有圓的存在,讓學生感受到圓的神奇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的導入到新課之中.然後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的圓形紙片上動手摺一折,確定多條摺痕都交於一點,這一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選擇其中一條摺痕,沿摺痕畫下來,分析這條摺痕的特點,得到通過圓心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從圓心向圓上畫一條線段,給出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用字母r表示。

其次,我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此時我會播放課件:在同一個圓裏:你能畫多少條半徑?量一量這些半徑都相等嗎?你能畫多少條直徑?量一量這些直徑都相等嗎?直徑和半徑的長度有什麼關係?讓學生實際動手畫一畫,量一量發現圓內的所有直徑都相等,有無數條,半徑也都想等,有無數條,計算髮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同時用多媒體以旋轉兩條半徑得到一條直徑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分析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推導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再次,我會在認識了圓的圓心、半徑、直徑的基礎上在向外延伸:如何才能既準確又方便地畫出一個圓呢?先認識圓規,然後自學圓的畫法並分組嘗試畫圓,一半的學生畫半徑是2cm的圓,另一半的學生畫直徑是4cm的圓,接下來我會讓學生談談畫圓的基本步驟及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出直徑4cm也就是半徑2cm。最後播放課件圓規畫圓的過程得到鞏固。

最後,我根據以上所學的內容,為學生準備了兩大習題,來加深所學的知識。一塊是判斷題和選擇題,鞏固對圓的圓心、半徑及直徑的認識。另一塊是運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如車輪為什麼是圓的?理論聯繫實際,做到學有所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以及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

本課設計把多媒體下的探索學習和認識活動整合,讓學生在發現中研究,在研究中創造,使發現與創造成為數學課堂的主旋律.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和做法,如果有什麼不足之處還請在坐的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多多指教,謝謝各位評委!

圓的認識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93頁—94頁的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麪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説,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教材通過圓的直徑和半徑以及它們的長度之間的關係,使學生認識圓的特徵。在此基礎上,使學生了解畫圓的步驟和掌握畫圓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係,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能夠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活動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點:認識圓各部分名稱及其特徵,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二、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討論、觀察發現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髮現和掌握圓的特徵。

三、説學法

這節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觀察發現,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四、説教學準備

1、圓形實物、直尺,圓規,圓形紙片等。

2、多媒體課件。

五、説教學程序

這一節課,我們安排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尋找圓,欣賞圓。第二部分,感知圓,認識圓。第三部分,學畫圓,探究圓。第四部分,鞏固圓,拓展圓。

(一)尋找圓、欣賞圓。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節課,我們五年級數學組確定不需要任何花俏的東西來導課,只是讓學生通過黑板、課件或桌面上的學具片等看到圓,直奔課題——圓。接着老師藉助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經説過的“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最美”這句話,帶學生一起走進圓的世界(課堂),這樣導課直接、簡單、有效。

(二)感知圓、認識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我們根據這一理念,設計了一個摸圓遊戲,通過摸一摸,看一看,分一分,説一説,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回憶起我們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又能幫助學生從感官上體驗圓和其它平面圖形的區別,圓摸上去是彎彎的,學生對圓有了初步感知。接下來老師讓學生對這些平面圖形分類,要求分成兩類,學生也很容易把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歸為一類,把圓單獨歸為一類,再問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分,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對圓和其它平面圖形進行比較,通過對比,學生能清楚地看到,第一類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接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三)學畫圓、探究圓。

實踐是認知的來源,孩子們的智慧,集中在手尖上,手是意識的培養者,是智慧的創造者。所以,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動手操作(畫圓),自主學習(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1)我們先讓學生説説畫圓的方法,然後介紹圓規,讓學生第一次利用圓規嘗試畫圓,學生在畫圓時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就從問題入手,明確畫圓的每一個步驟,定點(固定針尖)———定距(兩腳叉開)————旋轉一週(成圓),

(2)由教師直觀演示畫圓,學生掌握圓規的使用方法後,安排學生第二次自由畫圓。

(3)自學圓的各部分名稱

這部分內容是讓學生通過自學、交流、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起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再通過交流反饋來及時檢查自學的效果。最後老師引導學生在自己畫出的圓裏標出圓心,畫一條半徑和一條直徑,並分別用字母O 、r、 d表示。

(4)實踐出真知。在學生認識了圓心、半徑、直徑後,安排了一定練習來檢驗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判斷半徑,認識直徑。

第一幅的線段,兩端都不和圓心、圓上相連,第二幅一端在圓心,另一端在圓內。第三幅圖,一端在圓心,另一端在圓外。第四幅圖是半徑。學生在這四幅圖的判斷過程中,認識圓內、圓外、圓上的點,進一步明確半徑的意義,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圓上有無數個點,圓的半徑也有無數條。

2、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在探究圓內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係,以四人小組合作形式,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的方法來探究:

(1)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

(2)在同一個圓裏,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

(3)同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麼關係?

(4)圓是軸對稱圖形嗎?它有幾條對稱軸?

設計意圖:在實物畫圓時,讓學生説出畫圓的辦法,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現方法的多樣化。從實物畫圓到用圓規畫圓這一過程,讓學生感受用圓規畫圓的普遍性,使方法得以優化。在學習圓各部分的名稱時,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閲讀和理解能力,可以通過自學、交流、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起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在研究圓的特徵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掌握新知,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意識。

(四)鞏固圓、拓展圓。

我們安排了三個環節,第一,練習。第二,總結。第三,拓展。

及時的反饋練習,可以鞏固新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設計練習,注意把知識性、趣味性、發展性有機結合,設計了三組練習。

練習後老師讓學生説收穫、提疑問。

學生回顧總結之後,出示了生活中美麗的圓讓學生欣賞。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前後呼應,通過回顧總結,對知識進行梳理,有助於學生逐步形成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同時將“圓”再次迴歸生活,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六、説練習設計

及時的反饋練習,可以鞏固新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設計練習,注意把知識性、趣味性、發展性有機結合,設計了三組練習。

七、説板書設計

圓心位置

半徑(直徑)大小

(同一圓內)r=d/2 d=2r(無數條,長度相等)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印象。

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的深度,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這節課我們設計的意圖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參與學習過程的主動性,積極性。

本節課我們的教學理念是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任務,讓他們自己去完成;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開創。

我的説課就到這裏。感謝大家的聆聽。

圓的認識説課稿14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圓的認識》,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6、教學關鍵: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圓規,多進行實際操作練習。

二、學生分析

在國小階段,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比較低;本校處在城鄉結合處,家庭輔導能力較低,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鑑於以前學習長、正方形等是直線平面圖形,而圓是曲線平面圖形,估計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三、説教法學法

1、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製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

2、教學中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修正錯誤,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本節課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四、説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創設遊樂場的一個情境

屏幕出示:五輛車,問:你最喜歡乘哪輛車?為什麼喜歡乘這輛車? 學生討論、交流 。(車輪有長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邊形的、三角形的、圓形的)

2.導入:現實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的,而且車軸都裝在圓的中心,為什麼要裝在中心,不裝在中心,行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做車輪,好嗎?

(設計意圖:創設遊樂場乘車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最喜歡乘的車,並説明喜歡的理由,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慾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實踐,發現新知

1.做車輪(畫圓)

師:要做車輪,首先要做什麼?(畫圓)

學生小組合作,任選工具畫圓,再把圓剪下來。

師:你是怎樣畫這個圓的? 學生介紹不同的畫圓方法。

師:你是怎樣用圓規來畫圓的?你認為用圓規畫圓時要注意什麼?

師介紹圓規的結構及畫法。

2.安車軸(認識圓心)

師:車軸安裝的地方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那麼車軸應裝在哪裏呢? 學生裝車軸 。

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

不是圓規畫圓的,怎樣找車軸? 學生介紹方法(多次折)

師小結,屏幕顯示:圓心O (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

3、裝鋼絲(認識半經): 學生裝鋼絲

投影出學生所畫的.鋼絲,問:你是怎樣安裝這些鋼絲的?它們都是怎樣的線段?

師小結: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這樣的線段你能畫幾條?你還有什麼發現? (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半經r。 學生判斷

問:你現在明白車軸為什麼裝在圓的中心了嗎?(迴應了引入的問題)

4、認識直徑:1)用學生剪出來的圓進行對摺,讓學生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2)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嗎?為什麼?

3)彙報:同一圓裏,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直經d 學生判斷

5、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師:剛才我們通過設計車輪,知道了圓內各部分的名稱,那麼你們還可以發現什麼規律嗎?

學生小組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圓上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書:在同一個圓裏, d=2r或r=1/2d

現在假如要長途旅行,你要選擇哪輛車?為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做車輪、安車軸、裝鋼絲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變被動地學數學為主動地做數學。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合作精神,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三、鞏固練習

1、第88頁第一題。(學生回答後讓他們再説説一些物體的哪一部分是圓。)

2、填表。(讓學生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裏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r(米)0.241.42d(米)0.861.043、判斷題:

(1)經過圓心的線段是直徑。( )

(2)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相等。( )

(3)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 )

4、操作題

(1)小明有一張沒有標出圓心的圓形紙片,你能幫他找到圓的圓形心嗎?同時請你説説你是怎樣做的?

(2)畫一個半徑3釐米的圓。

5、擴展題:在邊長為10釐米的正方形裏畫出一個最大的圓.想一想:可以用哪些辦法來確定它的圓心?它的半徑應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延伸,做到首尾呼應,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6、小結體驗: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説一説你有哪些收穫?

圓的認識説課稿15

一、説教材

圓的認識是國小數學第11冊第四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孩子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孩子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孩子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二、説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孩子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孩子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電腦的演示、練習的設計、學法的指導、討論的組織,沒有教師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孩子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孩子,刺激孩子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學法。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學法的指導。

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孩子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孩子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孩子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孩子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説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過哪些平面幾何圖形?舊知識的複習,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教師有意分類,導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導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 、感知圓,使孩子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

①舉實例②藉助實物比照畫圓③剪出圓形紙片

小孩子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孩子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2 、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孩子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有意識地對摺痕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①認識圓心、半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孩子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

A:畫半徑比賽:誰畫的半徑最多。(誰畫完了嗎?)

B: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為什麼?

當孩子通過比賽、測量得出在同一個圓裏,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②認識直徑

A: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讓孩子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B:組織孩子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為什麼?留給孩子思維的空間和機會,啟迪孩子的思維。C:彙報得出:同一個圓裏,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③認識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又是繼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適時地組織孩子進行討論:在同一個圓裏,直徑的長度與半徑又有什麼關係?孩子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後,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我力爭為孩子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羣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孩子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講清用什麼辦法得出“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的長度等於半徑的2倍”這一結果的。

3 、師生小結圓的特徵。

(三)感知形成操作畫圓

1 、觀察電腦投影,演示圓的形成,向孩子滲透圓是與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

2 、讓孩子自學課本,嘗試畫圓的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

①介紹圓規②自學畫圓步驟,嘗試畫圓③討論:怎樣用圓規畫圓?④彙報、教師示範畫圓。

讓孩子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是不難的,較難的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孩子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孩子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綜合練習啟智培能

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脱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孩子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孩子思維。

1 、基礎訓練:判斷題和練習二十五第五題。

使孩子加深對概念的認識,鞏固圓的特徵。

2 、發散練習:下面圖形你看到了什麼條件?聯想到了什麼條件?

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

3 、實際應用: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裏?

經孩子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再用多媒體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圓形、方形、橢圓形做成的三種車輪在行進中的優劣,進一步感受到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努力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悦,又使課之將終,而趣猶在。

(五)總結

簡要總結,使孩子明確學習目的,利於系統的掌握知識。

(六)作業

1 、練習二十五第4題

2 、思考:你能想辦法在操場上畫一個很大的圓嗎?作業佈置適度、適量力爭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又把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延續到課外。

(七)板書設計

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在孩子眼前。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孩子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