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説課稿模板彙總6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79K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説課稿模板彙總6篇

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課題選自人教版國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6課《中外的交往與衝突》。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明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和君權的加強有利於恢復生產發展,國力強盛,所以鄭和能下西洋開展主動外交。但由於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時的西方正經歷着文藝復興資本主義興起,明朝中後期開始出現被動外交的局面即戚繼光抗擊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所以本課是一個轉折點,承上啟下,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學目標:基於課標與學情,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為兩部分:一是主動外交,鄭和下西洋;二是被動外交,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在對立中把握教材內容。我們學習歷史要達到“以史為鑑”的目的,我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係的概況。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與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充分利用白板與蘋果移動終端教學,師生共同收集資料包括圖片和文字資料,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找尋歷史信息的能力,讓學生繪製並識讀《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圖》及講解路途中的所見所聞,培養學生識圖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比較鄭和與哥倫布的航海,鄭和下西洋的意義,讓學生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的歷史壯舉,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與文化的友好交流,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過學生收集資料並講述戚繼光抗倭的故事及利用童謠、地圖和課本上的動腦筋,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戚繼光,知道戚繼光抗倭是反侵略鬥爭。

通過《七子之歌》音頻及澳門迴歸祖國的圖片展示,讓學生了解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的史實,使學生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鄭和、戚繼光的人格魅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材重難點

(1)重點: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和戚繼光抗倭的事蹟。

理論依據:根據知識點在教材中所佔的地位和《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的要求。鄭和下西洋標誌着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峯,另外,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樑,影響至今,意義深遠,需重點掌握。而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

突破方法:通過自學,學生繪製路線圖、講解所見所聞、合作探究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瞭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通過對比,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一次偉大的壯舉,以此加深學生的認識。

(2)難點: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古今地名有差異等,給學生帶來不便。

突破方法:學生先自己繪製鄭和下西洋路線圖然後講解所經過的重要國家、地區、海峽等,然後簡要講述所見所聞,最後教師將《鄭和下西洋路線》動態地圖在白板或iPad上顯示出來,這樣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學生也更有興趣,從而形成準確的時空概念,化難為易。

二、教法和學法:

1.學情分析:

(1)知識方面: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但知識儲備不足,易接受感性材料。

(2)心理方面:身心發展還不成熟,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藉助歷史地圖等感性材料來學習歷史,這樣做都符合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

2.教法: 根據教材和學情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教法:

白板、蘋果移動終端輔助教學法:本課圖文資料多,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將豐富的圖文資料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這符合學生心理髮展規律,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更可以提高師生互動的教學效果。

比較法:①將鄭和下西洋和歐洲新航路的開闢進行橫向比較,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②將明前主動後被動的外交概況進行縱向比較,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當時的中國在世界上已經落後了。用比較法有利於加快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進程。

自學輔導法等教學方法。

3.學法:聯繫法(對於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教師可以通過前面所學知識的回憶,讓學生在聯繫中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的偉大之處可以通過與西方航海家作對比,體現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

設計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採用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新課改模式,“先學”,就是同學們在課堂上緊緊圍繞着本課的學習目標,所進行的自我實踐自主學習。“後教”,就是同學們對“先學”中的存在的諸多問題,所進行的合作實踐、合作學習。“當堂訓練”,就是同學們在“先學”與“後教”的基礎上,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地完成作業,就是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因此也培養了學生的時間觀念、獨立意識、合作精神等。

三、教學過程:

【導入】:視頻《鄭和下西洋》導入,創設情境,展現鄭和下西洋的宏大場面,抓住學生眼球,點明主題,出示課題(解釋:從課題可看出這個時期的對外關係既有友好相處的一面,又有衝突的一面)

【自學指導一】:傳遞和平的使者——鄭和下西洋

(閲讀教材p93_95,5分鐘的時間獨立完成) 1.鄭和下西洋的“西洋”,是指今天的哪裏? 2.鄭和遠航的目的是什麼? 3.我隨鄭和下西洋。(時間、出發地、途經今天哪些重要地區、國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峽、港灣?最遠到達哪裏?簡介所見所聞。)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設計理念:學生充分地閲讀教材,明確本課的基本知識點,這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而不是老師一味地灌輸知識。

【自學檢測一】:(包括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1.通過識別鄭和的圖片,學生進一步從課前收集的資料中介紹鄭和及“西洋”的地理位置。 2.鄭和下西洋。師生合作,在蘋果移動終端ipad上完成鄭和下西洋的盛況表格,增強師生互動。3.學生在“鄭和下西洋”空白地圖上先繪製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圖並在白板上進行展示,然後介紹所到達的重要國家、地區、海峽等內容,其他學生補充或再講述所到地區的所見所聞,為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作鋪墊。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使學生親自參與到教學中,親自感受所到地方,既解決了重難點,通過講述所見所聞,又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對鄭和下西洋與亞非各國的交流有了更深的體驗。

4.小組討論“動腦筋”鄭和為什麼能實現遠航?

設計理念: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有些學生通過縱向聯繫,既能聯繫以前所學知識,例如:造船技術的高超、指南針的使用等並引導學生將優秀人物的品質內化為自己的素質,又能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5.與西方新航路的開闢進行橫向比較,引導學生歸納鄭和下西洋的偉大歷史意義,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在比較中將重點解決。

教師小結: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明代與世界友好交往的典範。但是,在中外友好交往的與此同時,還有中國軍民抵抗外來侵略的一些英雄事蹟。下面讓我們走進戚繼光。

【自學指導二】:抵禦侵略的英雄——戚繼光抗倭

(閲讀教材p96,3分鐘的時間獨立完成) 1.“倭寇”有哪些人組成?2. 戚繼光抗倭的背景及簡單經過。3. 戚繼光抗倭取勝的重要原因是什麼?

【自學檢測二】: 1.學生先了解什麼是倭寇,通過課前收集的故事、童謠等材料瞭解倭寇的危害,學生介紹戚繼光及他的英勇事蹟,進而理解他的詩句,凸顯戚繼光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在感受人物魅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設計理念:培養愛國情感,注意指導學生將優秀人物的品質內化為自己的素養,這樣做都符合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美國有位教育學家説過,告訴我的,我會忘記,給我看的,我會記住,讓我參與的,我會理解。

2.探討戚繼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明確“民族英雄”的概念,在愛國主義情境中使重點突出。

教師小結: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他領導的抗倭鬥爭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民族侵略並取得勝利的鬥爭。在東南沿海遭受外來入侵的同時,我國還有一處地方也正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騷擾。通過自學,大家知道是哪個國家?

【自學指導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閲讀教材p97,2分鐘的時間獨立完成)(配《七子之歌》音樂),渲染氣氛,拉近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增強民族自信心。1.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講述葡萄牙攫取在澳門居住權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2.欣賞“澳門迴歸”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只有國家強大,才能立於世界民族不敗之林。

[課堂小結]同學們,從前面學習過的內容知道,明朝前期,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於友好交往;明中後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鬥爭,並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鋭,於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並在那裏開始了殖民活動。後兩者表現為衝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範圍內已經落後了。

【板書設計】:

明朝前期 明朝中後期

中外友好交往 中外矛盾衝突

鄭和下西洋 戚繼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教學評價】:

撰寫歷史小論文:鄭和七下西洋的遺憾與啟示。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客觀、科學、有新意的觀點,並能自圓其説的,可酌情加分:體現質疑求真的探究精神的作品,應鼓勵加分。

設計理念:檢測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

四、教學反思:這節課整個過程都是按照“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來進行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達到了培養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多種方式與檢測手段都是為了能讓學生達到堂堂清的目的,為學生的課後作業掃除障礙。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收到了比較好的學習效果。我的説課到此結束.

謝謝!

説課稿 篇2

一. 關於本課在教才中的地位: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對所學命令的具體應用,是學生運用基本命令進行編程,是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勞動的一次體驗。學生已經學習了前進,後退,左右轉,重複等基本命令。學習了SETPC改變海龜顏色的命令,而如何將這些命令進行組合進而實現編程,是本課的重心,因此本課是一節在基本命令掌握礎上的實際運用能力,(包括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編程能力,創造能力)培養的課。地位十分重要,對於學生學好今後的LOGO語言有進一步的促進作用。

二. 關於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本課的關係。

學生的基本情況是已經學習了LOGI語言的基本命令,能夠用基本命令製作一些簡單的圖形,而對於LOGO語言編程來説技巧的運用十分重要,這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對於一些組合圖形和一些技巧的運用十分薄弱而要進一步加強。因此就學生的情況來説:

一方面本課應加強基本命令的強化和鞏固;另一方面:本課的重心是運用,消化後的舊知進行,創新的工作是需要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慢慢來。

三. 關於課程設計:

針對以上的分析在課程設計上作了以下安排:

1. 在本課中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學重點進行教學。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

(1) 學生理解程序的循環結構和順序結構。

(2) 學生的編制程序的能力。

教學重點是:

(1) 訓練程序的編程。

(2) 學會基本的編程。

教學歩驟是(分3課時):

(1)第1課時:機器人走正方形

(2)第2課時:讓巡邏兵表演一下(1-6)

(3)第3課時:讓巡邏兵表演一下(7-9);

想一想:順序結構與循環結構的區別;

課後小結。

2. 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把握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動畫的具體制作方法。

教 學 難 點 是:學生對動畫生成的理解。

運用CAI課件能夠將整個動畫的演示效果。以慢鏡頭的方式播放出來,便於學生觀察,理解配合命令的講解便於學生學會製作方法。

3. 發輝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體現學生的創新能力,給予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讓他們有機會消化知識,發輝他們的創造力,製造出自己的動畫效果。

四. 得失分析:

得:重難點把握恰當課前處理充分;CAI構思準確,效果較好。

失:課前鋪墊不夠充分,學生動手不夠靈活,有的學生的動畫效果有些沒有完成,影響了學生練習的效果。

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建構》。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有餘數的除法》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學思考、教學設計這兩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我的教學思考

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我對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們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時常常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正好分完”,另一種是“分後還有剩餘”,這兩種情況是在實踐中自然產生的。二年級學習的《表內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況,而《有餘數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後還有剩餘”的情況。《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繫,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切實學好。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回憶起以前學過的表內除法的相關知識,然後着重對錶內除法的豎式計算進行教學,這是進一步學習有餘數的除法的基礎。例2是對有餘數的除法進行教學。教材通過一個現實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體會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並讓學生着重理解餘數的含義,學會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

2、我對教材的處理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我認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課突出體現了這一特點。首先,結合學生的實際創設了“為班級之星頒獎”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體驗新知。其次,就是對教材深挖重組。我認為“有餘數的除法”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包括兩個層面的教學。第一層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讓學生在分實物的過程中理解什麼是有餘數的除法,並根據這一過程寫出有餘數的橫式和豎式,重點掌握餘數的含義。這裏的商和餘數都是通過分得到的,而不是計算出來的,豎式也只是橫式的一種改寫,還不涉及到計算的層面。第二層次,不再借助分實物,而是給出一個抽象的除法算式進行計算。在此過程中,需要學會如何定商。與第一層次不同,這裏的商和餘數不是分實物的結果,而是利用定商原則通過抽象的計算得到的,這一層的內容在教材中體現得不是很充分。所以在教學中,我作了適當調整,增加了一道計算題“26÷4=□……□”的訓練,讓學生把操作與計算統一起來,從形象思維慢慢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基於以上思考,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掌握表內除法和有餘數除法的橫、豎式寫法,使學生掌握試商的方法。

2、使學生能夠正確地口算和筆算表內除法和有餘數除法。

3、進一步鞏固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會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並從中體會探究的樂趣。

而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學會筆算表內除法和有餘數的除法則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在。

二、我的教學設計

為了能最大化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遊戲導入,激發興趣”、“操作體驗,建立模型”、“應用方法,拓展延伸”三個教學環節。

首先,是“遊戲導入,激發興趣”環節。

上課伊始,我拿出一排按紅、黃、藍三種顏色有規律排列並編了號的氣球。對學生説:“最近,老師學了一套魔法,不管你們説是第幾號氣球,我都能猜出它是什麼顏色?”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來了,躍躍欲試,都想見識我的魔法。結果,正如我所説的.,不管學生説第幾號氣球,我都能一猜就中,學生就覺得奇怪了,為什麼老師能百猜出百中呢?這裏面一定藏着祕密。在學生欲罷不能時,我問:“想知道其中的奧祕嗎?”學生情緒激昂,“想”字脱口而出。這樣,將學生的興趣及學習慾望調到最高點。接着,我話鋒一轉,原來遊戲中也藏着很大的學問呢!就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進入到今天的這節課。等學了新知識後,我們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通過這個遊戲,學生的學習慾望空前高漲,為新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接着,進入到第二環節“操作體驗,建立模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我根據這一理念,並遵照低中年級學生的直觀動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佔主導的思維規律。在這一環節教學中,充分運用直觀手段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

1、引發問題,感知新知

首先,我創設了“為班級之星頒獎”這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充當頒獎者並思考“10支鉛筆”該怎樣分給兩位班級之星,鞏固“平均分”這一概念,再讓學生根據這一情境提出問題“10支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幾支”,引出除法算式“10÷2”,利用已經學過的表內除法知識進行計算,明確商是5,再結合剛才學生“分一分”的活動,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每個人分5支,正好分完,沒有多餘。接着,我出示豎式,學習筆算表內除法。在學習筆算表內除法這一知識點時,我採用的是講授法,通過讓學生傾聽、照樣子寫算式等方式來進行學習,這樣處理是因為筆算的過程對於學生來講是比較陌生的,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除法豎式。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學生或許從書上,或家長那裏已經知道除法豎式,但他們的知道還是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他們可能知道豎式怎麼寫,但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寫。總的説來,學生對這個筆算過程基本上是沒有認知基礎的,需要教師進一步系統的講解。在豎式中,重點讓學生説説“10-10=0”説明了什麼?旨在強調,10支鉛筆全部分完,沒有多餘,在新知的生長點上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為學習新知“餘數”埋下了伏筆。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們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這一情況後,我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平均分物品時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過反問,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索新知的慾望。隨即,我拋出“如果有13支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又能分幾支?”這一問題。讓學生獨立列出算式後,我着重追求的是讓學生充分理解算理,經歷實踐到認識這一過程。先讓學生用13根小棒代替鉛筆,擺一擺、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有的學生可能每人一支輪流分;有的可能先分2支,再一支一支地分;也有的學生可能知道每人能分6支,最後剩1支。總之,這一環節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操作、思考,教師巡視、點撥。然後讓不同分法的同學到黑板上畫一畫自己的分法。分的結果可能有:第一種每人分6支,多1支;第二種一邊是6支,另一邊是7支。對於第二種分的結果應讓學生明白,這裏的前提是平均分。然後,對第一種分法中的“1”進行追問:“這剩下的1支鉛筆為什麼不分了?”讓學生討論、交流,明白是因為不夠分,所以這些鉛筆不能正好分完,這個剩下的“1”就叫餘數。如此建立餘數概念,不僅準確,而且學生印象深刻。接着,我故意説這13支鉛筆每人分5支,餘3支,行嗎?為什麼?使學生再次明白只有分到不能再分時所剩下的那個數,才是餘數。

接着,放手讓學生試着用橫式寫一寫分的結果,試着嘗試進行有餘數的除法的筆算。再針對橫式、豎式中的“商”和“餘數”進行鍼對性的提問,強化認識,並且注意一下“商”和“餘數”的單位名稱。這樣,除了鞏固對筆算除法的理解和掌握之外,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眾所周知,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讓學生動腦想、親自擺和説,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建立比較清晰的“餘數”的表象,在操作實踐中理解“餘數”的含義,整個教學過程形象化、直觀化。

3、觀察比較,強化表象

觀察例1、例2,這兩題最大的不同點在哪?通過觀察、比較,揭示本節課的重點、關鍵,溝通表內除法和有餘數除法兩者之間的聯繫。

4、演算結合,掌握方法

我出示“26÷4=□……□”這一道計算題,讓學生嘗試計算,遇到疑問時,同桌互相討論、交流,也可以藉助小棒,尋求方法。思考、討論後回答:把2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幾,怎樣想的呢?引導學生總結出方法:分成4份,每份是幾,就是4個幾,想4和幾相乘的積要比26小,不然的話不夠分。如果相乘時的積太小了,説明沒分完,還可以分,一直到不夠分為止。所以4和幾相乘的積不僅要小於26,還應最接近26。這樣,把擺和算統一起來,實現操作過程數學化,達到了操作和計算的有機統一,學生的思維也經歷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抽象化過程。還為下節課學習餘數和除數的關係奠定了基礎。

最後一個環節是“應用方法,拓展延伸”。

計算能力是在不斷的明白算理,掌握法則,經過多次合理的練習逐步形成的。因此,我根據由易到難的原則,由簡單到複雜、由單項到綜合分層次地設計瞭如下練習。

1、基本練習。安排了“小博士看病”和“做一做”兩道題,用於檢查學生對所學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

2、綜合練習。根據學生的座位情況,編了一道“用數學”,讓數學回歸於生活,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3、發展練習。第一道題是課前的“猜氣球顏色”問題。這一題是開放題,讓學生用有餘數的除法靈活多樣地解決實際問題,既鞏固知識又活躍思維,再一次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高潮。第二題“□÷5=□……□,猜猜餘數可能是幾?”也是一道開放題,不僅鞏固了餘數的含義,又為下節課學習餘數和除數的關係埋下伏筆,使學生產生探究的願望,讓課堂的學習熱情繼續延伸下去,不因課的結束而結束。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規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建構。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憶江南》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詞。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引領學生走進祖國的萬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憶江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畫之筆描繪出一幅江南春景圖,在人們記憶中留下難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瑩的春水,不僅喚起人們對江南湖光山色的嚮往,更引起大家對祖國河山和美好事物的無限熱愛。同時,“詞”這種題材在國小教材中是首次出現,選編這首詞,意在使學生對詞這種體裁有一個簡單的瞭解,初步感受詞的語言美、韻律美,開拓學生的視野,感受祖國山河的美好。教學初衷: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歷經千百年而傳誦至今的古代詩歌更是國之瑰寶。國小語文教材中共有四十首古詩需要學生學習、掌握,新大綱也提出每學年背誦優秀詩文不得少於二十篇。由此可見,使孩子們潛移默化的陶醉於其中從而陶冶孩子們的情操是很重要的。

同時我力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四個基本理念即:

一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是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

三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依據單元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新課標要求及詞的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初步認識詞這種文學體裁。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詞。

3、理解詞的意思,想象詞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表達的情感。

4、培養學生具有初步鑑賞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激發熱愛古詩詞的情感。

二、説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三年多的學習經歷,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詩詞,對於學習古詩也有了一定的方法。因此,對本課的教學,老師讓“讀”始終貫穿着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古詩詞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的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讀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三、説教法和學法

1、示範讀,激趣。

通過範讀,引領學生懂得怎樣讀書,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在潛移默化中訓練學生“聽”的能力,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激發學生讀書的慾望。如在開頭以一首古詩和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將使學生在心中盪漾起一種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學生帶入一種對江南的嚮往之中,進而有一種渴望要了解這首詞的心情,達成“未成曲調先有情”。

2、品味讀,悟情。

古詩詞的語言精練,文字精美,短短的幾十個字藴含着豐富的思想、情感內涵。因此古詩詞教學要注重品詞品句,在品詞品句中感悟語言、薰陶感情。語言的感悟就是要培養語感,感悟到語言的精妙之處,語言的表達效果,語言的感情色彩。語言的感悟是“讀”出來的,情感的薰陶也是“讀”出來的。在本節課中,我着重通過品味語言、想象情境、體會人物心情來引導學生讀出味道,讀出情感。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每讀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體驗。

3、想象讀,入境。

詩重感情,詩重想象,沒有感情就沒有藝術,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古詩詞教學要讓學生在讀中展現畫面,在讀中想象意境。如、圍繞“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讀着這優美的詩句,學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過展開想象,把彷彿看到的、聽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誦讀傳達出來,從而化語言文字的符號為鮮活的畫面,鮮活的意境。

本首詞語言精練,文字精美,短短的27個字藴含着豐富的思想情感內涵。根據本課內容特點,學習目標,學情等,着眼學生髮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引導學生讀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讀,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感受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受到情感的薰陶。使學生學會品讀語言、誦讀情感、美讀意境,提高欣賞古詩詞的品味和審美情趣。

四、説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賞歌導入新課

語文教材中古詩都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要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可以利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創設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玩味其中因此我課前安排學生欣賞《憶江南》歌曲,並簡介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圖。

古詩詞教學要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因此,利用課件播放優美的音樂配以美麗的畫面,可立即使學生陶醉於江南的美景之中。使學生在心中盪漾起一種淡淡的嚮往之情,激發學生學習這首詞的濃厚興趣,達成“未成曲調先有情。”

第二板塊: 讀出詞中美景

﹝一﹞讀通詞句 感受節奏美。

1、初讀詩詞 ,説一説這首詩與我們以前學的古詩有什麼不一樣?

2、介紹“詞”與“詞牌名”。 “詞”這種體裁在人教版國小四年級語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現,選編這首詞,意在使學生對詞這種體裁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3、再讀詩詞,讀準字音。初讀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連貫,讀流利。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幫助學生掃清語言上得障礙,關鍵的地方要反覆地讀。在反覆的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美的感染與薰陶。

4、教師指導讀好“日出江花紅勝火”和“春來江水綠如藍”句子中間的停頓。

國小語文的古詩,語言十分簡潔、精美,這也是古詩最大的特點之一。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以及古詩語言的精煉美,凝練美。

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有人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誦讀是最能表現語言美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古詩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此,我在古詩教學中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句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是理解、體悟、情感昇華的基礎,這一環節很重要,需要時間長,老師要巡視指導、點撥,不可淺嘗輒止,浮光掠影。以讀為主,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二﹞品讀詞句 感受風景美

1、引導學生弄清“憶”是什麼意思?(回憶、思念)詩人憶的是江南的什麼呢?

(1)“日出江花紅勝火”説説自己的理解(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2)“春來江水綠如藍”説説自己的理解(你看到彷彿了什麼)以此來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感悟古詩的意境美

(3)男女生合作讀。在理解內容階段,只有讓學生反覆吟讀,合作讀、對比讀仔細品味,才能讓學生的現代生活、情感、理念與古代人的生活、情感、理念相融合,並得以昇華,與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體驗產生共鳴,進而獲得美的享受。

2、如此景緻,作者是聽別人説的呢?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你從哪兒知道的?理解“舊曾諳”的意思。

3、讀着“江南好”三個字,引導學生去回憶以往學過的關於寫江南的詩句。

4、學生齊讀一、二句。

第三板塊:體悟景中深情

1、引導學生賞析反問句“能不憶江南? ” 。並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讀,並使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品味語言,想象情境,體會人物心情,進而引導學生讀出味道,讀出情感。最後,以反問句為歸宿點,引導學生體會濃濃的思念之情。

2、詩人憶的僅僅是江南的景嗎?

此時教師出示資料,學生在瞭解詩人的背景資料之後,相信一定能對這首詞會有更深的體會。詩人憶的不僅是江南景,還有江南人、江南情。在反覆幾次的感情回讀中,那份情將更深,那份意將更濃。

3、江南景色秀麗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這叫詩人又怎能忘記?在理解了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再次引導學生齊誦本詩。

第四板塊 課外拓展賞詞

推薦學生在課外讀一讀白居易的《憶江南》另兩首詩,增強學生的課外積累。

五、説預期效果

學生是靈動活潑的,教師教學流程預設也許不太充分,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詞。90%以上的學生能理解詞的意思,想象詞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表達的情感。整個課堂自主和諧,書聲琅琅。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遊戲製作——找不同》一課所涉及的教學內容觸發器是我自己調整的知識點。根據20xx年1月新修訂的《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開放性和發展性非常強的學科,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情況適當的調整教學內容。本課是對國小信息技術第三冊(下)學習powerpoint教學內容的一種有益補充。《遊戲製作——找不同》一課根據五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自己製作一款自己曾經玩過的遊戲,不但可以學習新的知識,而且可以加深對電腦遊戲的認識,讓他們進一步體會電腦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

技能方面:

1、 對自選圖形、自定義動畫深入理解

2、 觸發器操作的設置方法

情感方面:

1、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加強學生對電腦在生活中運用的認識

3、 加深學生對電腦遊戲的認識

(三)、教學重難點

(1)區分觸發對象和被觸發對象

(2)觸發器的作用

(3)觸發器的設置方法

(四)、課前準備

教師方面:找不同遊戲一份、圖片素材八張

設備方面:微機教室一個

二、説學生

五年級學生有較強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到信息技術學科上,他們一方面喜歡玩電腦遊戲,另一方面對遊戲又探究意識。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幻燈片中圖片的設置、自定義動畫的設置、層的概念、幻燈片切換等教學內容,本課是對以前知識點的整合和深入,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讓學生對幻燈片製作有一個更深入地瞭解,能夠讓學生在遊戲中學到知識,同時讓學生對電腦遊戲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正確的分配玩遊戲的時間。

三、説教法

所用教法包括:演示法、講授法、任務驅動法

學生學法主要有: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以遊戲為主線貫穿始終,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開門見山,欣賞遊戲

(二)講練結合,製作遊戲

(三)學生練習,創作遊戲

(四)作品展示,賞玩遊戲

(五)課堂總結 認識遊戲

具體闡述

(一) 開門見山,欣賞遊戲

出示用幻燈片製作的找不同遊戲,引出本課教學內容——製作遊戲。

設計意圖:出示課件,學生在課堂上會對這個遊戲會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此部分用時大約1分鐘。

(二)講練結合,製作遊戲

(1)分析遊戲

讓學生觀察這個遊戲有幾部分組成。

兩部分組成:時間軸 找不同圖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以製作者的眼光分析遊戲構成,為下面的學習做個鋪墊,此部分用時大約1分鐘。

(2)時間軸的製作

首先讓學生根據以往學過的知識判斷時間軸是什麼自選圖形(矩形)做出來的,怎麼能實現記時的功能的(通過自定義動畫中退出中擦除時間的設置來實現)?然後讓學生自己製作時間軸。

設計意圖:這個板塊的鞏固舊知,開拓學生對自選圖形、自定義動畫的認識,同時為下面的學習作一個鋪墊。用時大約6分鐘。

(3)找不同的製作

首先講解概念部分:找不同這個遊戲核心是我們在點擊原圖不同之處,原圖和糾錯圖上不同之處就會標示出來,這就需要用到幻燈片中的觸發器,我們在使用觸發器的時候應該區分觸發對象和被觸發對象。

板書概念:

觸發對象:點擊原圖的部分。

被觸發對象:點擊原觸發對象後出現的`部分。

觸發器的設置放在被觸發對象上。

為區別觸發對象和被觸發對象我們用自選圖形裏的矩形制作出發對象,用自選圖形裏的橢圓製作被觸發對象。

操作步驟:

第一步:插入圖片。把找不同的圖片通過 插入—圖片—來自文件插入幻燈片中

第二步:製作被觸發對象。找到原圖和糾錯圖中的不同。通過插入—圖片—自選圖形—基本圖形—橢圓,用橢圓把不同之處在原圖和糾錯圖中都標記出來,由於我們只需要橢圓的邊框,雙擊橢圓,在設置自選圖形格式裏,把填充色設為無填充色,線條(邊框)顏色設置為我們需要的紅色。然後用ctrl鍵把兩個橢圓選定,右擊-組合,成為一體。被觸發對象就做好了。

第三步:製作觸發對象。通過插入自選圖形的方法把矩形插入到幻燈片上,放置到原圖的不同之處。我們需要矩形的填充部分,而又不讓矩形出現,這就需要在設置自選圖形格式裏,線條顏色設置成無線條顏色,填充色可以設置成任一顏色,不過透明度要調整到100%。觸發對象已經作好了。

説明:第二步、第三步但都是學過的知識,同時在製作時間軸的時候已經做了鋪墊,學生條理很清楚的。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是觸發對象和被觸發對象顏色的設置,用不同圖形表示觸發對象和被觸發對象也是為了讓學生區分兩者。

第四步:設置觸發器。給被觸發對象添加自定義動畫,選擇被觸發對象(group 1)-自定義動畫-進入-出現,在自定義動畫欄中,雙擊被處罰對象(group1)在出現彈出窗口裏,選擇計時-觸發器-單擊下列對象時啟動效果,在單擊下列對象時啟動效果下來菜單中選擇觸發對象矩形2。

我們找不同第一個不同就設置完成了。

教師講授部分操作步驟大約用時12分鐘。

(三)學生練習,創作遊戲

教師根據教室特點把學生分成四組,每組發的不一樣找不同圖片2張,讓學生自己製作遊戲。學生練習的時候老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每組發的不同的圖片為了下個環節的進行,發2張圖片避免學生在選擇圖片的時候浪費時間。此環節用時大約15分鐘

(四)作品展示,賞玩遊戲

每組中選擇一個遊戲讓其他組學生來玩。評選出做的最快、又精美的遊戲。

設計意圖:本板塊讓學生感受收穫的喜悦,同時讓學生對電腦遊戲有個更深入的認識。

(五)課堂總結 認識遊戲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只做找不同遊戲,大家對遊戲應該有更深入的認識:遊戲是製作者作出來的,它不神祕,也沒有想象的讓我們那麼瘋狂,希望大家在以後的日子裏合理分配自己玩遊戲的時間。至於我的製作的這個遊戲和其他人做的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要把這個遊戲做好,需要大家以後更深入的學習。

此環節大約2分鐘

五、時間分配

開門見山,欣賞遊戲 1分鐘;

講練結合,製作遊戲 17分鐘;

學生練習,創作遊戲 15分鐘

作品展示,賞玩遊戲 3分鐘

課堂總結 認識遊戲 2分鐘

2分鐘作為機動時間

六:板書設計

製作遊戲《找不同》

——觸發器的設置

觸發對象:點擊原圖的部分。

被觸發對象:點擊原觸發對象後出現的部分。

觸發器的設置放在被觸發對象上。

為區別觸發對象和被觸發對象我們用自選圖形裏的矩形制作出發對象,用自選圖形裏的橢圓製作被觸發對象。

説課稿 篇6

人美版實驗教材九年級17冊第8課運用新課標的理念,我擬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對本課的設想:以審美能力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重視美術實踐,鼓勵美術創作,提倡學科綜合,是新的美術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的原則和要求,需要我們以全新的感覺來面對課堂、學生和教材,這也是我設計本節課的理論依據。

1、教材內容、地位及前後知識的聯繫

本課屬於設計應用領域的實踐課,是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而設置的課程。教材從日常生活中的“廢舊材料”提取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平凡、樸實的物質材料,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並利用材質的美感進行有目的的創意設計與製作。本課內容趣味性強,最重要的不只是讓學生掌握製作的技能技巧,而是養成善於發現、善於利用各種材料,形成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因此,挖掘學生潛在的創造力應是整個教學環節的主導和指導思想,只有把握了這一點,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持久的興趣,並獲得美的薰陶。前後知識的聯繫:《發現與創造》是體現新課程標準“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一大特色課。在第15冊《坐椅設計》、《佈置理想的家居》中,學生對材料的利用有了一定的接觸,本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感悟對材料的綜合體驗活動,同時也為後面“綜合探索”的學習做鋪墊,形成一個簡單而又完整的學習過程。

2、學情分析

這節課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國中三年級的學生。從學生掌握知識的角度看:經過兩年的新課程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創意、設計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有一定知識面和製作技能。從學生的特徵看:九年級年齡段的學生已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並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理解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能有意識地運用形和色,對自己所感所想進行有個性的表現,對本課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基礎。

3、教學目標根據《美術課程總目標》所倡導的“激發學習興趣”

的基本理念以及“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我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通過認識、感受材質,初步體驗材料的不同肌理和質感特徵,加強對形式美感的基本認識。

過程與方法:用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通過欣賞和製作裝飾品,培養學生感知美的能力與創造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生活情趣,體驗嘗試發現的樂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及同學之間友好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

教學重點:認識材料的肌理、質感特性、感受材質的形式美感,合理利用材質進行造型。

教學難點:巧妙運用材質原有的形式特徵創造新事物,並充分體現其裝飾性與趣味性。

解決重難點的突破點:以“問題驅動”的方法,

通過作品賞析的手段,採用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從而達到解決重難點的作用。

5、教材處理

以課標和教材為依據,圍繞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積極的參與精神展開,過程設計分為發現、體會材料的美感和創造新作品兩個部分,教學時間1課時。重點在於以生活中的廢舊材料為載體,通過欣賞、感受、體驗、創作與評價,充分體現“教寓樂中,樂為教存”的理念。

6、資源分析

學生資源:結合環保主題,課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不同肌理與質感的廢舊材料,完成本課。學校資源:利用學校資源庫的學生作業及多媒體,拓寬知識面,啟迪學生的思維。

教師資源:通過圖片資料及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要求: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窘誑卧謐⒅厥ι實現教學互動的情況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重點運用兩種方法即啟發問答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以問題的形式展現給學生,

交替採用欣賞、啟發、分析、歸納相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教師在課程中只是一個引路者,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師生共同探究學習,學法指導上側重於“自主探究法”,要求學生事先做好課前預習,收集有關資料,課堂中積極創設情境,把設疑、發現、探究、體驗實踐等學生認知能動性凸顯出來,引導學生運用獨立思考,自我總結的方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帶着問題在愉快的'情景中自主學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本着“美術教學是美術活動的教學,學生是美術學習的主人”的新課標精神,本課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線組織教學,採用情境激趣——感受體驗——賞析探究——實踐活動——評價展示的教學方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欣賞幾幅用不同形式、不同材質創作的作品)

問題:下面作品中許多材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你能分析其是用什麼材質製成的嗎?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相互討論,並踴躍發言。(設計説明:這個過程以引導觀察、分析與討論結合的方式進行,引導學生體驗不同材質帶來的多方位的美,並驚歎,原來我們身邊的一些普通物品,甚至一些“廢品”經過藝術加工後可以創造出強大的藝術魅力。使學生在課的開始就對本課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在這一環節中積極投入,在愉快、興奮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融入到美術的藝術魅力中。體現出教與學的方式的改革)

2、感受體驗材質認識材質:要求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材質,體驗不同材質的質感特點。討論1:你收集了哪些寶貝?你所帶來的廢舊材料在質感、色彩、形狀等方面有什麼特性,給你的感受是什麼?例如:玻璃的透明之美、麻質品的粗獷之美,木材的質樸之美......

討論2:想一想這些材料的特性和生活中的日用品有什麼聯繫?適合表現什麼內容或形象,來美化自己的學習、生活環境?怎樣做?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分析問題。(設計説明:這一部分教學是利用課前蒐集的資源,有利於發揮學生的感知能力。這個環節中,我運用“啟發——引導法”,及時對學生的課前準備與資料收集做小結,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能力,真正做到面向全體。為教師有效的調控教學提供參考)

3、賞析探究材質的運用(這是本節課的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的範例,再次體會對材料的巧妙利用。

引導討論以下問題:

1、範例使用的材料是什麼,通過怎樣的手段製作的?

2、哪些作品保留了材料原有的美感?採用什麼方法裝飾?

3、你準備如何巧妙使用你們找到的材料?

互動學習:針對學生的討論、發言,教師適當歸納,看看作品是怎樣利用材質之美表現主題與情感的。(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通過一系列圖片的欣賞,為學生打開創作的思路,引導學生從這些作品中獲取構圖、形體結構、造型變化等方面的各種設計元素,

解決本課難點:日常生活用品或裝飾品的設計製作:

(1)先確定主題思想,進行構思。(2)選材:根據構思與構成來選擇材料的顏色、紋理質感形態。以便構成和諧的畫面。(3)分解構成:適當進行裝飾處理,尋找可利用的造型因素。(4)製作:通過剪、撕、粘、貼等方法對原材料進行分解、添加、掏空、貼邊等處理,組合新的造型。(需注意原材料的本身特性)。習方式是一種自主性的學習方式,就整個學習過程而言,是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表達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與同學、教師產生教學互動,這樣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利的。從而改變舊教學中教師把知識嚼啐後餵給學生的教學方式。)

發現與創造裝飾品的製作過程展示(多媒體展示):

(設計意圖:設計創作中,既要保持原材料的美感特性,又要增強對材料的裝飾性與趣味性,這是本課中的難點,所以通過簡潔的製作方法直觀展示,進一步解決了本課的難點。)

裝飾化處理綢布貼畫生活中的原型

4、實踐活動(抓好輔導環節,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提出創作要求:根據身邊已有的材料的美感,加上巧妙的想法,構思創作一件新穎、美觀的生活、學習用品或裝飾品温馨提示:

A、儘量利用收集的廢棄資源

B、某種材料為主,其他材料作為點綴、輔助進行表現

C、提倡團隊合作精神,三、四個人一小組的形式編排,可互換資源,各組互相借鑑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設計説明:通過多方互動的實踐,讓學生感受和體驗發現與創造的樂趣,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到處都有美,只要有一雙靈巧的手,有一個愛思考的大腦,相信每個同學都能將我們的生活裝扮得多姿多彩。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帶着一種精神來完成教學任務)。設計過程中參考欣賞屏幕上的同齡人作品,希望能從中吸取靈感。

5、評價與展示

①用最後5分鐘的時間鼓勵學生自告奮勇展示小組作品,由小組長對本組設計的生活用品或裝飾品進行評述:用什麼材料,通過怎麼的手段製作的,滿意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又不足。在製作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問題?自己完成後有什麼感想?然後貼到老師指定位置(教師給予肯定,培養學生成功感,活躍課堂氣氛)

②同學之間相互評價,你喜歡其中哪件作品,理由是什麼?(設計説明:在課堂上,我努力體現評價標準的多維性和多級性,幫助學生正確瞭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實現了評價的功能,從而求得學生的綜合發展。)

拓展:

在課堂上,由於時間有限,我們只能設計製作一小部分的生活裝飾品,在課餘的時間裏,我們是否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環境,設計更多更有趣的作品呢?我們不妨積極主動地嘗試一下。(設計説明: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建議,自主的進行更深一步的學習,這也是研究性學習在美術教學中的實踐,把學生的視野由課內推向課外,拓展了美術學習的空間,以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體現了美術學科的生活性。)

板書:

板書旨在讓學生明確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力求簡明扼要,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

我的板書就是這樣設計的。

發現與創造

(一)材料的特點

1.相同的材料可以有不同的做法。

2.同一種方法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

(二)發現與創造的構思方法

1.確定主題

2.選定原材料

3.對原材料進行結構分解等裝飾處理。

4.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