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的數學説課稿國小模板錦集九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34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説課稿國小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數學説課稿國小模板錦集九篇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1

一、説課內容:

北師大版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混合運算的第二節《買鮮花》。

二、教材分析:

教材創設了“買鮮花”的情境,通過“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這個問題列出含有除法和減法的混合算式,並通過具體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在既有除法又有減法的算式中,應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除法,也能熟練地加減,但學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識底藴有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樣,因此,應針對個別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練習來提高學生對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的理解。

四、教學目標:

1、通過“花店買花”的問題情境,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順序,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

3、引導學生掌握脱式計算的書寫要求,能正確地進行除加、除減兩步式題的計算。

4、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五、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能正確地計算有關除加、除減的兩步題。

2、難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除加、除減的運算順序。

六、教具準備:

掛圖

七、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婦女節”快到了,這一情境,提高學生買花的興趣,為新課做鋪墊。

(二)、探究新知:

通過買花情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獨立解決問題,結合問題情境,理解掌握在計算有除法又有加法算式、有除法又有減法時,我們要先算除法後算加減法。

(三)、鞏固練習:

在鞏固練習中,我將各類習題由難到易融於智力闖關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做題興趣,激發了學生數學思維和語言的發展,讓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反思小結:

對本課知識進行總結。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2

一、 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方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之上。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筆者認為教學中成功的關健在於:教師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

1、從學生的思維實際出發,激發探索知識的願望,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存在差異,處於同一階段的不同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也存在着差異。人的智力結構是多元的,有的人善於形象思維,有的人長於計算,有的人擅長邏輯思維,這就是學生 的實際。教學要越貼近學生的實際,就越需要學生自己來探索知識,包括髮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既明於心又説於口。

2、遇到課堂中學生分析問題或解決問題出現錯誤,特別是一些受思維定勢影響的“規律性錯誤”比如學生在處理商的小數點時受到小數加減法的影響。教師針對這種情況,是批評、簡單否定還是鼓勵大膽發言、各抒己見,然後讓學生髮現錯誤,驗證錯誤?當然應該是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想法。學生對自己的方法等於進行了一次自我否定。這樣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就比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分析或解決的問題提出質疑,自我否定,有利於學生促進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

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並用多種數學語言分析它,用數學方法解決它,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感受教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獲得對數學較為全面的體驗與理解。因此,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二、教學思路

一個數除以小數“即”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九冊的重點知識之一。本節教材的重點是: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時小數點的移位法則。其關鍵是根據”除數、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的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1、 調查分析

在教學小數除法前一個星期,筆者對曾對班內十五位同學進行了一次簡單的調查,(調查結果見附表)筆者認為學生存在很大的教學潛能,這些潛在的”能源“就是教學的依據,教學的資源。從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學生對小數除法的基礎掌握的比較鞏固。

(2) 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但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潛力。

(3) 優秀學生與學習困難生對算理的理解在思維水平上有較大差異。但對豎式書寫都不規範。

筆者認為小數除法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學是很不合理的,不僅浪費教學時間,而且不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小數除法,不利於知識的系統性的形成,更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因此,筆者選擇了重組教材。(把例6例7與例8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2、利用遷移,明確轉化原理

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的算理是”商不變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後就用”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法則進行計算。為了促進遷移,明確轉化移位的原理,可設計如下環節:

(1)、小數點移動規律的複習

(2)、商不變規律的複習

(3)、移位練習

3、試做例題,掌握轉化方法

明確轉化原理後,讓學生試算例題。在試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抽象出轉化時小數點的移位方法,最後概括總結出移位的法則。具體做法如下:

①。學生試做例題6例題7,並講出每個例題小數點移位的方法。

②。學生試做例8

③。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轉化時移位的方法,同時在此基礎上歸納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法則。在得出計算法則後,還要注意強調:

(1)小數點向右移動的位數取決於除數的小數位數,而不由被除數的小數位數確定。

(2)整數除法中,兩個數相除的商不會大於被除數,而在小數除法中,當除數小於1時,商反而比被除數大。

(3)要注意小數除法裏餘數的數值問題。對這一問題可舉例説明。如:57.4÷24,要使學生懂得餘數是2.2,而不是22。

4、專項訓練,提高“轉化”技能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後,被除數可能出現以下情況:被除數仍是小數;被除數恰好也成整數;被除數末尾還要補“0”。針對上述情況可作專項訓練:

①。豎式移位練習。練習在豎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要求學生把劃去的小數點和移動後的小數點寫清楚,新點上的小數點要點清楚,做到先劃、再移、後點。這種練習小數點移位形象具體,學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橫式移位練習。練習在橫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由於“劃、移、點”只反映在頭腦裏,這就需要學生把轉化前後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瞭然。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3

説教材

小熊購物這一課實際上是孩子們初步接觸混合運算,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乘、除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本課創設了“小熊購物”的情景,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解決,並探究混合運算的方法和規律,解決有加減又有乘除的解題方法,通過教學的不同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鞏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學生已經熟練的掌握了表內的乘除法,能熟練地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打是由於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個性差異,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來理解混合運算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多交流方法加深算法的`理解。

教學內容

教材第12頁至第13頁“小熊購物”及“試一試”練習題。

教學目標

1.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先算乘除,後算加減”運算順序規定合理性,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的密切聯繫。

2.能正確計算有關的兩步試題。

3.通過“小熊購物”的問題情景,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先乘法、後加減的運算順序。

説教法學法

根據二年級的孩子年齡較小,思維比較直觀的特點,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的手段,採用問題探究、發現、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去探尋問題、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的數學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快樂的在其中探求新知。

説教學過程

首先我以小朋友們喜歡的小故事開頭,引出小熊樂樂和好朋友胖胖的購物情景,展示商店裏的食品,讓孩子們觀察發現其中的數學信息,並把自己當成商店的顧客進行選購提出數學問題,共同探討!提高孩子們的數學興趣!

第二步引出小熊胖胖提出數學問題:小熊胖胖想買4個麪包和1瓶飲料應付多少錢呢?讓孩子們共同去探討,孩子都會很容易的就想到分步計算:先算出4個麪包的錢4×3=12(元)再算出一共的錢12+6=18(元)在這裏讓孩子説清楚每個算式的意思是很重要的,接下來根據12+6=18(元)這個算式提出問題:12是怎麼來的?可以用4×3來代替12我們就可以把兩個算式合併成一個綜合算式4×3+6.讓孩子自主探索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並引導學生認識脱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第三步引出樂樂提出數學問題:有20元錢,買3包餅乾應找回多少錢?讓孩子獨立思考,説出自己的方法。先分步計算再列出綜合算式20—3×4,這裏是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綜合算式,最後讓孩子小結髮現有減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再算減法。觀察上面的綜合算式讓學生體會綜合算式比分步計算簡便一些鼓勵孩子列綜合算式解題!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4

教材分析

本節課教學是探索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法的小數位數的關係,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以下特點:

1 、“街心廣場”教材創設了計算街心廣場面積,花壇面積和每塊地磚的面積等情景,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三個長方形長、寬、面積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小數乘法可以先按整數乘法計算,再來確定積的小數點的位置。

2 、教材還通過情境圖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探索地板磚面積,女少可以從前兩個整數乘法算式的得數,推想出小數乘法得數;可以通過單位名稱的轉換推出得數。

3 、教材通過嘗試練習:試一試和填一填的活動,使學生歸納出兩個乘數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的規律,這些都能激起學生獨立探索的熱情和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 、結合三個長方形面積關係,促能學生探索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法的小數位數的關係。

2 、通過具體情境,發現數學信息。培養觀察、收集信息的習慣。

3、能應用這一關係進行簡單的小數乘法計算。

4、培養學生探索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意圖】

俗話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學生實際水平狀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本節課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主,採用情境教學法,先通過小數點搬家情境感知並進行猜想,再通過操作驗證,從故事中提取數學問題,自己總結歸納出小數點移動的變化規律,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驗證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時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尤其注重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

“自主探索,發展學習,不斷創新”課題實驗研究,旨在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創造條件,是為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引導搭橋在設計這一課時,是讓學生真正在探索中發展自主探究和。因此,我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探索空間,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索的'全過程,具體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索活動。

活動 1 :教師給每個學生髮一張街心廣場的放大平面圖,讓學生進行討論三個長方形的長與長、寬與寬有什麼關係。

活動 2 :在計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時,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字特徵和小數點的位置,教師板書配合説明。

活動 3 :根據積隨因數變化的規律,舉出實例讓學生探索、解答。

活動 4 :在嘗試練習中,師生共同探索、歸納出: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數的小數位數的關係。

總之,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自己能發現的都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難就創造條件讓他們合作探索。教師尊重學生自我發現,尊重學生創新思維和方法。

【説教學流程】

一、回顧舊知識,過渡新知識

1、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

2、長方形的定義,面積計算公式。

3、接着教師發給每生一張街心廣場放大平面圖提出問題。

A 、它們都是什麼圖形?

B 、三個長方形的長之間,寬之間有什麼關係,面積之間可能有什麼關係?

板書課題:街心廣場

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 、學生思考,並回答自己的想法。

觀察情境圖,得知街心廣場、花壇和每塊地磚的長分別為 30 米、 3 米和 0.3 米,寬分別為 20 米、 2 米和 0.2 米,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三個長方形長是依次縮小到原來的,寬之間也是如此。那麼,面積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根據長方形面積=長 x 寬,我們先求出三個長方形的面積。

板書:

( 1)街心廣場面積為 30 × 20 = 600 (平方米 )

( 2)花壇的面積為 3 x 2 = 6 (平方米 )

( 3)每塊地磚的面積為 0.3 x 0.2 二 0.06 (平方米 )

學生可能對 0.3 × 0.2 =0.06不大理解,教師引導可以利用單位之間的換算來求。 0.3米 = 3 分米 0.2米=2分米 3 x2= 6 (平方米 ) 6 平方分米= 0.06平方米故 0.3×0.2=0.06

2 、引導探索發現:在乘法中,一個因數縮小到原來的,另一個因數縮小到原來的,積則縮小到原來的。(反之,一個因數擴大到原來的 10 倍,另一個因數擴大到原來的 10 倍,積則擴大到原來的 100 倍)

舉例:根據 57 x 24 = 1368 ,直接寫出下列各題的積

( 1 ) 0.57 x 2.4

( 2 ) 570 x 0.24

( 3 ) 0.57 x 24 讓學生分析解答

通過例中第( 3 )小問,提示:在乘法中,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到原來的若干倍數,積也隨着擴大(或縮小)到相同的倍數。

3 、嘗試練習,引導提問,歸納。

課本第 43 頁“試一試,填一填”,可以發現,在4 × 0.3 =1.2 中,兩個乘數共有 0 + 1=1位小數,積 1.2 裏也有 1 位小數:在 0.4×0.3 = 0.12 中,兩個乘數共有 1 + 1 =2位小數,積 0 .12 也有 2 位小數。在 0.13x2 = 26 中,兩個乘數共有 2 + 0 =2位小數,積 0.26 是也有 2 位小數;在 0.13x 0.2 = 0.026 中,兩個乘數共有 2十1 = 3 位小數,積 0 . 026 裏也有 3 位小數。

歸納:在小數乘法中,兩個乘數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

三、課堂小結

四、鞏固練習

1 、課堂作業,完成課本第 43 頁的“練一練”第 1 一 2 題。

2 、基礎訓練上的相關作業。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5

【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面圖形的拼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辨認和區分所學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和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這裏主要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繫,和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一些關係。本課時的內容是平面圖形的拼組。教材通過讓學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動,體會和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互相轉化過程,如:在做風車的過程中,讓學生先把長方形的紙轉化成正方形的紙,再把正方形的紙剪成做風車葉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風車轉起來的軌跡形成圓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怎樣把一個圓形剪成正方形,教師在處理這道題時,還可以讓學生把剪成的圓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時教材還通過擺一擺、拼一拼的活動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從而學習用聯繫變化的觀點看事物。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正方形邊的特徵。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

3、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情感目標:

4、通過學生大量拼擺圖形,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繫,感受圖形美。

(三)教學重難點: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

【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明的基礎。”學生是開放的、有創造性的個體,他們會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靈感和興趣參與課堂的師生交往;他們會用自己的猜想、驗證來豐富課堂,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充滿生命氣息。因此,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數學學習充滿着創造,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進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思考問題的意識。這正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必須的基本素質。帶着這些對新課程的認識,在《圖形的拼組》教學中,我採用猜想、驗證、操作等方法,具體如下:

1、運用猜想、驗證的數學思維方法: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的特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先大膽的猜想長、正方形邊的特徵,再運用語言引導學生想辦法驗證猜想,從而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感知數學的嚴謹性。

2、動手操作,積極互動法:教師組織學生動手摺、剪、拼等,運用多種感官理解圖形的特徵和聯繫,在實踐中進行探究性學習,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應用能力。

3、觀察討論、交流合作法: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法,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實效性。

【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

出示風車。問:“這是什麼?”(風車)“喜歡玩風車嗎?”(喜歡)“誰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這樣的風車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釘子、紙……)

“用什麼形狀的紙呢?”(正方形的紙)。

(二)探究新知:

師:“小朋友們説的很對,做風車要用正方

形的紙,正方形我們上學期已經認識過了,它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回憶一下我們還認識了哪些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

1、探究長方形的邊特徵。

“我們先看長方形(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介紹對邊)在長方形裏上面的邊與下面的邊相對,象這樣的一組邊叫做一組對邊。找找看長方形裏還有哪兩條邊也是一組對邊?一個長方形裏有幾組對邊?”(讓學生指出來)

“請你觀察一下,你認為長方形的對邊有什麼特點?(對邊一樣長)你能想辦法證明嗎?”

教學設想:對於長方形邊的特點,學生已有感性的認識,這一環節,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先激活學生對長方形邊的特點的感性認識——猜想階段,再讓學生驗證猜想。

“解決這個問題前,老師提出一個要求:

(1)請每一個同學都獨立思考,儘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方法。

學生讀要求後,拿出準備的長方形紙操作,尋找方法。

小組交流彙報:

師:大家稍停一下,很多同學都想出辦法來了,下面小組交流。請看要求:

(2)小組內的同學一個一個輪流説,聽不懂要問。前面同學説過的後面同學不要重複説。

(3)小組整理成果,準備向全班彙報:(你們小組想出那些辦法?)

(彙報交流,教師總結並板書:對邊相等。)

教學設想:在學生猜想階段,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每一步的要求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教給學生合作的技巧,增加合作的實效性。

2、正方形的邊的特點。

“小朋友真能幹,自己找出長方形邊的特點,老師想出道小題考考你們,敢做嗎?你能把長方形紙變成做風車用的正方形紙嗎?誰願意上前來表演?”(要求邊剪邊説過程)

“你能説説正方形裏有幾組對邊嗎?(要求學生指出來)你認為正方形的四條邊有什麼特點呢?(四條邊一樣長)你能想辦法證明嗎?”(注意引導,怎樣能讓四條邊對齊)

彙報交流,總結並板書,四邊相等。(過程同上)

3、做風車感受圖形的轉換

“小朋友們不僅能幹而且聰明,現在我們放鬆一下,做個風車玩玩,誰願意上來教大家做?(要求觀察:正方形可以剪出四個一樣的三角形)吹一吹,讓你的風車轉起來。看一看風車轉起來象什麼形狀?”

“你們做的風車真漂亮!老師有個建議,希望你們把風車送給我,讓我佈置學校的展覽室,好嗎?”(收集風車)

教學設想:做風車的過程,就是讓學生感受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化。學生作完風車後,教師設計用風車佈置展覽室的情景,既避免學生在下面的學習中轉移注意力,有培養學生愛學校的意識。

(三)簡單圖形的轉換

“我們只是用一張紙做了一個簡簡單單的風車,就發現正方形可以剪成四個一樣的三角形,三角形一折,做成風車,風車轉起來是個圓。你能用我們學過的圖形拼出更多的圖形嗎?”(學生用學具拼擺圖形,展示。)

説説你發現了什麼?”(如:我發現兩個一樣的長方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

教學設想: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相同的圖形拼擺出各種各樣的圖形,感受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和數學中的圖形美。

(四)鞏固應用

1、“你們的表現讓我忍不住要送給你們一件禮物,希望你們能用它們拼出一個新的圖案。”給學生送禮物(29頁的1題:用8個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麼形狀?)要求小組合作。

各小組展示彙報,評議哪組好,評出最佳合作小組。

2、“你們用自己靈巧的小手設計那麼多的漂

亮的圖案,簡直就是小小的設計師。老師想請小設計師幫我個忙,行嗎?老師搬家要鋪地板磚,你能幫我設計一下地板磚的花色嗎?”(學生用地板磚模型動手設計。完成教材29頁2題。)

展示,交流,你認為老師選哪一種呢?

(五)圓形轉化成正方形

“你們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出各種各樣的圖形,可是圓形一直沒用,它可不高興啦,我們現在把它請出來好嗎?(課件出示圓形)瞧圓形給你們出了一道難題,它説你能把我轉化成一個正方形嗎?(學生思考,嘗試,在學生實在沒有辦法時,要求看書。)着急了吧,別急,讓咱們的好朋友——數學書幫幫我們吧。”(完成28頁做一做)

“看書前,老師給大家提出要求:

(4)請仔細看書,看懂後説給同桌聽。不懂的地方向同學請教。

學生仔細看書,交流,請同學向全班解釋。

根據書中提供的方法拿出圓形紙剪一剪。請一個同學示範講解,帶領大家一起完成。

(六)小結

你有什麼收穫?你能把正方形再轉化成圓形嗎?

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的歸宿是:教為了不教,學為了會學。會學習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的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本技能,其關鍵是要讓學生理解學習的方法,並在應用方法中感悟學習方法的優越性,進而使學生心裏產生“我會學”的成就感,激勵學生進一步主動學習。讓學生在40分鐘裏得到的不僅是數學知識,更主要的是數學學習的方法。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悟到:

一、結合生活進行教學,選取學生身邊的教學素材

學生學習數學有兩種體驗:成功體驗和生活體驗。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見的情景在教學中以不同形式再現時,學生就會有興趣,有衝動感。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做“風車”,讓學生拼擺各種圖形、設計地板磚的花樣等,這些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繫,感受圖形美。

二、讓學生親身經歷過程,感受數學的嚴謹性。

關注學習過程,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尊重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點時,教師採用先猜測再證明的方法,先用眼看邊有什麼特點,再用自己已有經驗想辦法證明自己説的沒錯。從而是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嚴謹性。

三、重視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提出具體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同時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了合作的技巧。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6

一、 説教材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3節的內容。“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學好它有助於學生理解三角形內角之間的關係,也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的基礎。經過第一學段以及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關於三角形的認識的直接經驗,已具備了一些相應的三角形知識和技能,這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方便教師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與理念,開展有效的教學,更好的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教材在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重視體現知識形成的過程,而且注意留給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為教師靈活的組織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體現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豐富的動手實踐的素材,設計思考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索、實驗、發現、討論、交流獲得。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基於對教材以上的認識及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擬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知道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2、 能力目標:①通過學生猜、測、拼、折、觀察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索、發現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②能運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①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②體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實際應用。

教學難點: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二、説教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參與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着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和情感態度,促使學生向着預定的目標發展的作用”。因此,我運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學法,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三、説學法

學法是學生再生知識的法寶。為了使在整節課的探索活動中,我的設計有獨立活動、二人活動及分小組活動。在具體活動中,我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再通過測量、拼折、驗證等方式讓學生確定三角形內角的度數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秉着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教育理念,將教學思路擬定為“談話激趣設疑導入—— 猜想——驗證{自主探究}——鞏固內化——拓展延伸”,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四、説教學程序

1、 談話激趣設疑導入: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和鼓勵。剛開始上課,我就以兩個三角形的爭論為的知識“三為切入點,讓學生來評理,當一回公正的法官{激趣},你認為哪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大呢?用什麼方法知道誰大誰小呢{設疑}?這樣,我在很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願望和興趣,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2、 猜想:學生有了探索的願望和興趣,可是不能沒有目標的去探索,那樣只會事倍功半,甚至沒有結果,這時我讓學生大膽猜想,形成統一的認識,使後邊的探索和驗證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

3、 驗證{自主探索}:學生形成統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後,我就把課堂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探究活動{既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動中,我既不像過去那樣告訴學生怎麼動手去驗證,讓學生做機械的操作員,不是隨意放開讓學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機的結合,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從不同的途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驗證活動,而且使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動過程中解決問題,發展空間觀念和論證推理能力。具體過程為: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看一看。

4、 鞏固內化:俗話説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通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我非常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的作用,如:設計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説一説三角形內角和與三角形的大小有關係嗎,又如:師説兩個角度,學生求第三個角,從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判斷有兩個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度數,使學生在圖形變化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從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這些練習設計目的明確,針對性強,使學生不但鞏固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數學思維得到不斷的發展。

5、 拓展創新: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是從簡單到複雜,思維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面學習的知識往往是後面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可以先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遷移。本課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學了三角形的內角和後,你知道五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嗎?請小組合作選擇一個圖形求內角和。這道題通過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遷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之,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於落實和發展。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行舟的槳,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悦。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7

一、説課標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時《新課標》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我通過購物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二、説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六冊第七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加減法以及對小數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在今後的生活及進一步學習中都廣泛的應用,所以掌握這部分內容為學生以後學習及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及要求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並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過讓學生試算小數加減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嘗試精神。

4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學生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和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使學生學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並根據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如何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尤其要注意小數點對齊。

三、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我採用了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了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生髮與形成過程,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於心又説於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髮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並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都買過東西,那你們在買東西的時候都遇到過哪些數學問題呢?

過渡:看來大家買東西的經驗很豐富,那今天老師就帶同學們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們遇到什麼問題。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主題圖。

師:請同學們看屏幕,從這幅圖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師:商店裏真熱鬧,小朋友們正在買東西呢,你們看小麗遇到了什麼問題?

課件出示例3

一個卷筆刀和一枝鉛筆,一共多少錢?

讀題。

師:你們能幫她解決嗎?算式怎麼列呢?誰來説説。

板書:0。8+0。6=

師:你為什麼用加法計算?

師(揭示課題):大家看這個算式中兩個加數都是什麼數?(小數)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板書課題)

師:0。8+0。6,你們會算嗎?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學生試算,教師巡視。

展示彙報。

師:這位同學是列豎式計算的,我們來聽聽她的想法。

師:你來説説你是怎樣列豎式計算的?

生彙報

師板書:

元角

0。8

+0。6

1。4

答:一共1。4元。

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在小數加法中,要使相同數位對齊,關鍵什麼要對齊?

師引導學生説説計算過程。

師:誰能完整地把計算過程説一説。(指名説,同桌説)

2、練習。

師:小麗想買的是一個卷筆刀和一枝鉛筆,那你想買哪兩樣東西呢?

師:一共要多少錢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來嗎?那請大家用算式表示出來,並請大家用豎式來計算。

展示,彙報。

3、教學例4

師:你們幫小麗解決了問題,真棒!小明也來了,他又有什麼問題呢?我們看看。

課件出示問題:我想買1枝鉛筆,哪種便宜些呢?

師:大家幫他看看,買哪種便宜些呢?

師:1枝有橡皮的鉛筆比1枝沒有橡皮的鉛筆貴多少錢呢?(出示例4)

讀題。

師:你們能幫他算嗎?

算式怎樣列呢?

板書:1。2—0。6=

師:你為什麼用減法計算?

師:大家能不能也用豎式計算出來呢?

學生嘗試:(一人板演,其他同學在本子上做),教師巡視指導。

師:大家來看看她做的對嗎?那大家來聽聽她是怎麼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樣。

生彙報

師:得數前面的0和小數點能不能省略?為什麼?

師小結:計算小數減法和小數加法一樣,也是要注意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從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一。

師:誰能完整地把計算過程説一説。

4、練習。

(1)師:同學們真聰明,又幫小明解決了問題,那你們能提一個用減法計算的問題嗎?並能解答出來嗎?

學生提問題,解答。

展示,彙報。

(2)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這麼好,老師也來提一個:(課件出示)小東有2元錢,能買什麼東西?

師:請同學們幫小東選商品,能買什麼?你有幾種買法?

彙報

(三)、小結:

1、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在幫小朋友解決問題時,計算了不少小數的加減法,那你們想一想,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我們應注意些什麼呢?

2、師: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的簡單的小數加減法與我們以前所學習的整數加減法它們有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呢?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師: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與我們以前所學的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從最低位算起,在計算小數加法時,滿十進一,在計算小數減法時哪位不夠減從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數加減法注意了要把小數點對齊。

(四)、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你們已經會計算小數的加減法了,下面我們就一塊來看看這一組題(出示練習二十二第1題),同學們,你們看,你們能自己計算出這些小數的加減法式題嗎?

學生在課本上完成,指名説得數。

師:我們再來看下一道題(出示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

(五)、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8

一、説教材分析

《質數和合數》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十冊第二單元第三節的內容,在教材第23--24頁。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因數與倍數的關係,2、3、5的倍數的特徵等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分解質因數、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基礎,在本章教學內容中起着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作為一名國小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要給學生傳授數學思想,數學意識,數學邏輯分析能力。因此,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使學生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意義,知道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b、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熟記20以內的質數。

2、能力目標:通過100以內的質數表的製作,使學生學會合理選取學習材料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觀察分析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小組間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獨自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本着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出本課的重點——質數和合數的意義;通過師生交流突破難點——如何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二、説教學方法

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強調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數學地思考,初步學會用數學知識、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問題。同時新課程標準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根據本節知識特點、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根據課標精神,我採取了動手操作,引導探索,發現規律為主,教師講解為輔的教學方法,構建探索型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説學法指導

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給學生知識,讓學生學會,教師更應該傳授給學生的是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所以我準備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採取從個別到一般的概括方法,比較對照,區別異同的方法等學會分析、總結歸納問題。

四、説教學程序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應當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上,所以根據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能力,我將教學思路擬訂為“求約數,探底鋪墊——找規律,自主探究——分類歸納,理解意義——解釋應用,驗證結論”。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1、 複習準備:讓學生複習上節課學習的因數與倍數的關係,主要複習因數的含義,為下面的新課墊定基礎。

2、 新課導入:由自然數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為奇數和偶數引出今天的新課內容,自然數還可以分為質數和合數(板書課題)。然後讓學生分別求出2、3、5、7和4、6、8、9的因數,仔細觀察它們的因數有什麼特徵,小組之間交流討論。(主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精神)

3、 過程展開:(1)小組派代表彙報觀察結果,教師根據同學們的觀察歸納引出質數和合數的意義——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叫做質數(或素數);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學生自己觀察歸納,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這樣更能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2)讓同學們判斷以下幾個數17、22、35、87、96是質數還是合數,總結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明確可以找出每個數所有的約數,再根據質數和合數的意義來判斷;一個數,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個約數,就能判斷這個數是合數還是質數。不必找出所有的`約數來,這樣可以提高判斷的效率(在練習中總結方法不僅能加強同學們的應用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獨立分析解決問題、歸納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3)問同學們是不是還忘了1的存在?引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然後讓同學們口頭練習,説説最小的質數是幾,最小的奇數是幾,最小的合數是幾,最小的偶數是幾,旨在讓學生將質數、奇數、合數和偶數的概念區別開來。(4)讓學生根據教材24頁的表格,製作一個質數表,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小組可以先交流討論一下,這個質數表可以怎樣去做,怎樣快速的判斷出這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然後彙報方法,教師適當指點。比如可以先把是2的倍數的數劃去,再把是3,5,7的倍數的數劃去,最後驗算一下剩下的數。

4、 課堂拓展:判斷正誤

a、最小的質數是1,最小的合數是2。 ( )

b、所有的質數都是奇數,所有的合數都是偶數。 ( )

c、在自然數中,除了質數就是合數。 ( )

5、課堂遊戲

讓學生依次起來回答自己的學號是質數還是合數。比如我是1,我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我是2,我是質數……

6、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總結質數和合數的意義,怎樣根據它們的意義來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強調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最小的質數是2,最小的合數是4,加深學生的印象。(五年級的學生還處於思維的過渡期,雖然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但還是需要教師對知識點的反覆強調來加深記憶)。

7、課後作業:獨立完成教材第25頁的練習1、2、3題,以鞏固今天所學的知識內容。

板書設計:

質數和合數

2 3 5 7

↙↘ ↙↘ ↙↘ ↙↘ → 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

1 2,1 3,1 3,1 7 ↓

質數(素數)

4 6 8 9

↙↘ ↙↘ ↙↘ ↙↘ → 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因數

1 2 4,1 2 3 6 , 1 2 4 8, 1 3 9 ↓

合數

1 → 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獲取新知的能力;注重發展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因數、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掌握了因數、倍數的知識後,能準確找出每一個數的所有因數,再通過觀察因數的個數,學習質數合數的概念,比較容易接受。運用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層次知識內在的聯繫,瞭解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悟學習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而且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自學環境。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在課堂上,凡是學生能自己發現的知識老師應該少暗示或不暗示,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給予學生親自實踐、思考、發現的機會,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探究,去找尋。這樣,學生才能在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中,興趣盎然地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同時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9

教學內容:

北師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教材P8484,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以及除法問題的兩種基本類型,掌握運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2、培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3、感受數量關係中藴含的數學規律,培養數感和估算意識。

教學重點:

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以及除法問題的兩種基本類型。

教學難點:

培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準備:

PPT、投影、題單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T: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在小兔安家的情境中進一步學習有關除法的知識。(出示主題圖)

二、新課探討

1、觀察圖,發現並利用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T:首先,觀察圖,從圖中你能發現哪些有價值的數學信息?

預設:圖中左邊有6只小兔,右邊也有6只小兔(一共有12只小兔),還有4間房子。

T:你能根據這兩個數學信息完整地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預設:有12只小兔,4間房子,平均每間住幾隻小兔?(PPT)

(板書:平均每間住幾隻小兔?學生齊讀一遍完整的題目)

2、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

T:要求平均每間住幾隻小兔,實際上也就是要?

預設: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T:應該用什麼方法算呢?(除法)怎樣列式?

預設:124=3(只) (板書)

T:想哪一句口訣?(三四十二)

T:這個算式在情境中表示什麼意思呢?

預設:把12只兔子平均分到4間房子,每間房子分到3只。

T:剛才我們是自己觀察圖發現信息並提問解答,現在畢老師還有個問題,敢挑戰嗎?敢挑戰的.同學請坐直。

問題二

PPT:12只小兔,每間房子住6只,需要幾間呢?

T:讀一讀題目,想一想,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求什麼?

預設:求12裏面有幾個6.

T:用什麼方法來算?怎樣列式呢?

預設:126=2(間)

T:想哪一句口訣?

T: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呢?

預設:把12只小兔按每間房子6只來分,需要2間房子。

(口答:需要2間房子)

T小結:這兩個問題都是在把12只小兔平均分,所以我們都用除法來算,這裏用到的口訣是(三四十二),這裏用到的口訣是(二六十二),它們的得數都是12,以後凡是算12除以幾,我們都用得數是十二的乘法口訣來幫助我們。

3、填一填

T:根據剛才我們解決這兩個問題的經驗,看看能不能完成這個表格。能看懂嗎?誰來解釋一下?

預設:第一行表示的是有幾間房子,第二行表示的是每間住幾隻小兔。

(1)類型一

T:剛才我們是橫向觀察,現在我們來看看第一列,這裏的2表示什麼意思?要求什麼?

預設:每間住幾隻小兔?

T:一個信息能解決這個問題嗎?還能找到什麼相關信息?

預設:有12只小兔(PPT)

T:誰能能將這個問題完整地説一説?會説的請起立。

預設:有12只小兔,2間房子,平均每間住幾隻?

T:也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麼方法來算?(除法)怎樣列式?

預設:122=6(只)(PPT)

T:和我們剛才解決的哪個問題類似呀?

板書:122=6(只)

T:這個算式表示的是?

預設:把12只小兔平均分到2間房子,每間住6只。

T:再觀察第二列,你知道是解決什麼問題嗎?誰能説一説?

預設:有12只小兔,3間房子,平均每間住幾隻?

T:怎樣列算式?我應該寫在哪兒?

板書:123=4(只)

T:這個算式表示的是把12只小兔平均分到3間房子,每間住4只

T小結:這三個問題都是在求平均每間住幾隻小兔。所以我們都用除法來算。並且都是用小兔的總數除以房子的間數。

(2)類型二

T:再觀察第三列的數據,你知道要解決什麼問題嗎?

預設:有12只小兔,平均每間住3只,需要幾間房子?

T:實際上是在求什麼?(12裏面有幾個3)和哪邊的問題類似?都是在把12只小兔按每間幾隻來分,求需要幾間房子。怎樣列式?

板書:123=4(間)

T:觀察最後一列,想一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預設:有12只小兔,平均每間住2只,需要幾間房子?

T:也是在求12裏面有幾個2?怎樣列式?寫在哪兒?

板書:122=6(間)

T:122=6(只)和122=6(間)這兩個算式一樣嗎?説一説你的想法。

預設:單位不一樣

T小結:單位不一樣,説明解決的問題也不一樣,一個是求平均每間住幾隻小兔,一個是求需要幾間房子。雖然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平均分,但我們都是用除法來算,並且都用到了得數是12的乘法口訣來求商。

(3)觀察表格,找規律

T:接下來,請同學們整體觀察表格,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嗎?

a、豎着看,把這一列的兩個數2和6相乘,就是把每間房子住的小兔只數和房子的間數相乘,得到的都是小兔的總數12,説明我們計算的結果都是正確的。

b、橫着看,小兔總數都是12,房子間數越多,每間住的小兔的只數就越少,房子間數越少,每間住的小兔的只數就越多。(老師可適當引導學生觀察)

T:看似簡單的表格裏卻藏了很多的小祕密,所以小朋友們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帶着數學的眼光去觀察。

4、解決問題

T:12只小兔,每間房子住5只,3間能住下嗎?

(1)學生先在題單上算一算、比一比。想好的和同桌討論,説一説你的想法。

(2)老師分別找幾種不同的方法展示

預設1:35=15(只),12<15,所以3間房子能住下12只小兔。

預設2:123=4(只),4<5,12只小兔住進3間房子,每間住4只就可以了,每間住5只肯定能住下。

預設3:125=2(間)2(只),12裏面有幾個5就需要幾間房子,12裏面能找到2個5,所以需要兩間房子,還剩2只兔子,需要1間房子,所以3間房子能住下。

T:1個小圓圈表示1只小兔,有12只小兔就畫12個圓圈,5只小兔住一間房,就5只一圈,一個大圈表示一間房,需要3間房,能住下。

T小結:小朋友們真能幹,同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有的用乘法來算,

有的用除法來解決,還可以通過畫圖來幫助我們分析。所以,小朋友們要多動腦筋。

T:接下來,我們就來練一練。

三、鞏固練習(教材P85練)

1、解決問題(教材P85第3題)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T:第一個問題是求什麼?

預設:24裏面有幾個3

T:怎樣列式,想哪一句口訣?

T:第二個問題是要把24怎麼樣呢?

預設: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T:怎樣列式,想哪一句口訣?

T:這裏都是把24平均分,所以都用除法,並且都是用得數是24的乘法口訣。

2、在空格里填上適當的數(教材P85第5題)

(1)你能看懂這個表格嗎?説一説。

(2)知道每個盤子裏放6只杯子,求有幾個盤子,只有一個數據,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預設:杯子總共有18個

T:你是怎麼知道的?

預設1:從圖中數一數,總共有18個。

預設2:觀察表格的第一列,有2個盤子,每個盤子放9個杯子,29=18(個)

T:觀察第二列,要解決什麼問題呢?用什麼方法去算?怎樣列式?口訣?

預設:有18只杯子,每個盤子裏放6只杯子,需要幾個盤子?

T:第三列兩個數都不知道,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想得數是18的口訣)

T:想一想,你能發現什麼規律?

預設1:總數都是18,橫着看,盤子越多,每個盤子裏放的杯子數越少。

預設2:豎着看,杯子的總數都是18,盤子數每個盤子裏放的杯子數=杯子的總數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還有什麼疑問嗎?

板書設計:

小兔安家

平均分 除法

(1)平均每間住幾隻小兔? (2)需要幾間房子?

124=3(只) 126=2(間)

122=6(只) 122=6(間)

123=4(只) 123=4(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