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八年級數學説課稿3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08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數學説課稿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八年級數學説課稿3篇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利用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進行二次根式的化簡與運算.

2.會進行簡單的二次根式的乘法運算.

3.使學生能聯繫幾何課中學習的勾股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會利用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化簡二次根式.

2.難點:二次根式的乘法與積的算術平方根的關係及應用.

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利用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進行二次根式的計算和化簡.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是本節的中心內容,化簡和運算都是圍繞其進行的,而運用此性質計算化簡又是二次根式的化簡和混合運算的基礎.二次根式的計算和化簡通常與如勾股定理等幾何方面的知識綜合在一起.

本節難點是二次根式的乘法與積的算術平方根的關係及應用.積的算術平方根在應用時既要強調這部分題目中的字母為正數,但又要注意防止學生產生字母只表示正數的片面認識.要讓學生認識到積的算術平方根性質與根式的乘法公式是互為逆運算的關係。綜合應用性質或乘法公式時要注意題目中的條件一定要滿足.

三、教學方法

從特殊到一般總結歸納的方法,類比的方法,講授與練習結合法.

1. 由於性質、法則和關係式較集中,在二次根式的計算、化簡和應用中又相互交錯,綜合運用,因此要使學生在認識過程中脈絡清楚,條理分明,在教學時就一定要逐步有序的展開.在講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時可以結合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讓學生把握兩者的關係。

2. 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和 ( )及比較大小等內容都可以通過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讓學生通過計算一組具體的式子,引導他們做出一般的結論。由於歸納是通過對一些個別的、特殊的.例子的研究,從表象到本質,進而猜想出一般的結論,這種思維過程對於國中學生認識、研究和發現事物的規律有着重要

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對於培養的思維品質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學手段

利用投影儀.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觀察例子得到結果

類似地可以得到:

由上一節知道一般地,有=(a,b)

通過上面的例子,大家會發現 =(a,b) 也成立

(二)新課

積的算術平方根.

由前面所舉特殊的例子,引導學生總結出:一般地,有 (a≥0,b≥0). 積的算術平方根,等於積中各因式的算術平方根的積.

要注意a≥0、b≥0的條件,因為只有a、b都是非負數公式才能成立,這裏要啟發學生為什麼必須a≥0、b≥0.在本章中,如果沒有特別説明,所有字母都表示正數,下面啟發學生從運算順序看,等號左邊是將非負數a、b先做乘法求積,再開方求積的算術平方根,等號右邊是先分別求a、b的兩因數的算術平方根,然後再求兩個算術平方根的積.根據這個性質可以對二次根式進行恆等變形。 化簡,使被開方數不含完全平方的因數(或因式):

1、 2、 3、

説明:1、當所得二次根式的被開方數的因數(式)中,有一些冪的指數不小於2,即含有完全平方的因式(數),我們就可利用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並用=a(a)來化簡二次根式。

2、 (a≥0,b≥0)可以推廣為 (a≥0,b≥0,c≥0)

化簡二次根式的步驟

1、將被開方數儘可能分解出平方數;

2、應用=(a,b)

3、將平方項利用=化簡

小結:1、積的算術平方根與二次根式的乘法的互逆性;

2、靈活應用他們進行二次根式的乘法運算及化簡二次根式

作業;由於本節課後習題較少,可適當補充緊貼教材的課外習題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平均數”,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説明,懇請各位老師和同學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

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20章《數據的分析》中,第一節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數據統計中基本統計量,是一堂概念性較強的課,也是學生學會分析數據,作出決策的基礎。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能直接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二)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含義,掌握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明確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在數據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會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培養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滲透誠實、進取觀念,培養吃苦創新精神。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覺得本節課的重點是:

教學重點: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概念以及其計算和確定方法;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計算,加權平均數的理解和運算。

二、學生分析

1、學生與教材

(1)國小已學過平均數(2)生活接觸過平均數

2、學生的特點(心理正處於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1)他們一方面好奇心強,愛説愛動、爭強好勝、學習的動力多來自興趣激情,收穫多來自“無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們的自覺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緒起伏較大,動力和效果都不穩定。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和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為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啟發式的教學原則,我主要是以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以生動有趣的實例吸引與激勵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採用情境教學法。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閲讀理解能力與小組協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生“探究思考”“小組討論”“相互學習”的學習方式而進行。採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整個探究式學習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四、學法

數學作為基礎教育學科之一,轉變學生數學學習方式,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方式的轉變。我採用着重於學生探索研究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結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在課堂結構上,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以下6個成次的學法,①創設情境——引入概念②對比討論——形成概念③例題講解——深化概念④即時訓練—鞏固新知⑤總結反思——提高認識⑥任務後延——自主探究,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長期以來,很多學生為什麼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害怕數學,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數學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事實上,數學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並掌握數學。

首先由學生的平均成績、平均年齡引入,複習算術平均數的求法。接着,我將以課本136頁的問題一為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對比討論——形成概念

在學生計算出以上問題的平均數後,小組討論研究,看誰做的對,學生得出自己的見解後,老師提問,然後引導對比分析以上兩個問題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討論歸納出加權平均數的概念。

(三)例題講解——深化概念

接着以所學知識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一個很貼近實際的應聘問題,第一問設計很簡單,用算術平均數易求,接着出示第二問,給每個數賦上“權”,讓學生探討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學生都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四)即時訓練——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通過學生的討論研究,真正掌握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加深了對新知識的鞏固和提高。

(五)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⑴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概念;⑵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計算和確定方法。讓學生通過知識性內容的小結,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通過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

(六)任務後延——自主探究

學生經過以上五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計算和確定方法,有待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因此我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設計了有層次的訓練題,其中包括了必做題和選做題,留給學生課後自主探究,這樣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餘地,這樣也充分反映了新課改的精神,就是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以上是我教學的設計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我非常強調的一點是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把這些生活中的問題抽象成數學的模型,並能加以解釋和應用它。

六、簡述板書設計。

我將黑板分為了四個板塊,左邊的一塊用以引出概念,中間左邊的一塊我將書寫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並用星號加以標註,而剩餘兩塊用以向學生講解例題。

以上是我説課的所有內容,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黃金分割》 ,所選用的教材為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四章《相似圖形》第2節的內容。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七個方面闡述我的設計意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圖形》本章是對圖形全等內容的進一步拓廣與發展。學習相似圖形,離不開線段的比和比例線段,《黃金分割》將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加深同學們對比例線段和線段的比的認識,是第一節內容的延續和拓展,因此基於本節課的地位,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2、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技能目標:(1)掌握黃金分割的定義及黃金分割點的作法;(2)會進行黃金分割的有關計算。

過程方法目標:經歷黃金分割的引入及黃金分割點作法的探究過程,掌握數形結合法在數學解題中的運用。

情感態度目標:

在現實情境中體會黃金分割的文化價值,提高學生對黃金分割價值的審美能力,培養同學們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和自信心 。

3、本課重點、難點分析:

學習重點:黃金分割的定義,並能運用。(理由:核心概念是黃金分割,黃金分割點、黃金比。圍繞核心,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是十分必要的,給學生提供思考、探索、發現、創新的最大空間,可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認知黃金分割的定義及黃金分割的運用)。

學習難點:探究線段黃金分割點的作法。(對於黃金分割的作圖,可以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因為他們所學的尺規作圖有限,不易想到,估計接受作圖時有困難,所以本節課的難點是黃金分割的作圖)。

二、學情分析:

從認知狀況來説,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線段的比,對比例性質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於黃金分割的理解,(由於其抽象程度較高)估計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的分析,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

三、關於教法與學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對黃金分割了解甚少,為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我採用的

教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實驗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優化組合。

學法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設計過程中注重了“探究”、“互動”等環節,總體流程為 “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概念---自讀探知、合作探究---師生互動、探究作圖---應用與拓展—鞏固練習等環節。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問題(2分鐘)

1、欣賞多媒體圖片 ,引入課題——黃金分割

〔設計意圖〕喚醒學生對美的感受,營造一個感受美、關注美、探究美的氛圍,搭建一個自主體驗、合作探究、自主構建的認知平台。

二)自讀探知、合作探究(10分鐘)

1、這堂課從放手讓學生度量本課中的五角星點C到點A、點B的距離及AB間的距離,

〔設計意圖〕這樣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計算,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自己發現AC/AB=BC/AC,形成初步概念,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線段比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2、然後小組合作,觀察、測量、計算手中的正五角星(老師課前準備好的大小不等的共四類),教師引導作有關測量(測量時儘可能精確,減少誤差)。測量結果並不相等 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並閲讀課本形成概念。

同時説明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往往要做成千上萬次實驗,以獲得一個較為準確的數值。數學活動也是如此。可以藉助計算器幫計算,發現:

〔設計意圖〕“有意義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為學生提供了操作、思考與交流的機會。對自讀探知的疑惑明瞭,增強合作交流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與快樂。

3、 黃金分割的定義:

在線段AB上,點C把線段AB分成兩條線段AC和BC,如果那麼稱線段AB被點C黃金分割(goldensection),點C叫做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AC與AB的比叫做黃金比.其中≈0.618.

推導黃金比值。用配方法解得比值為≈0.618

〔設計意圖〕通過探索交流合作過程得出定義就比較容易,但對於八年級的學生尚未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黃金比只要接受事實即可,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為了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學習的空間,也為提供理論依據。突出了本課的重點---黃金分割的定義。

〔設計意圖〕為了使學生對黃金分割有一個更深的認識,通過判斷使學生了解由黃金分割可以得到什麼。並能進行有關計算,及時發現和補救教與學中的遺漏和不足。

特別提示1:一條線段有2個黃金分割點。C點靠近A端AC就是較短邊。

特別提示2:黃金比並不為黃金分割所專有,只要任兩條線段的比值滿足這一常數,就稱這兩條線段的比為黃金比。黃金比沒有單位。

特別提示3:必須滿足位置和數量兩個條件,才能判斷一個點是一條線段的黃金分割點。

靈活變形公式計算 較長:全=較短:較長(根據=≈0.618進行計算)(C是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AC>AB.分別能計算較長邊、較短邊、全長、比值)。

三)師生互動 探究作法 (9分鐘)

問題探究:如何作一條線段的黃金分割點?

本節難點,突破辦法:如何作長度是的線段,是突破此題的關鍵

(1)引導學生作長度為、的線段;(2)假設AB=2,就需AC=-1;(3)理解為什麼這樣作。

如圖,已知線段AB,按照如下方法作圖:

(1)經過點B作BD⊥AB,使BD=AB.

(2)連接AD,在DA上截取DE=DB.

(3)在AB上截取AC=AE.則點C為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

〔設計意圖〕問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難點突破是基於學生能夠在數軸上作出有關的無理數,構造直角三角形算斜邊的.方法可以得,引入作法是為了提起學生探索的慾望,同時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黃金分割的認識.

活動1:請同學們仿照老師的作法畫出上圖.

活動2:探索作法的正確性.自己有困難時可以互相交流,試着證明一下以上結論.教師參與其中,共同證明,加以提示.

不失一般性(作法的正確性),設AB=2a,則 BD=DE=a

還有其他的畫法嗎?留作學生探討

〔設計意圖〕活動1鍛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進一步鞏固黃金分割點的作法.估計學生操作不規範予以矯正。活動2 通過上面給出的找黃金分割點的方法,為不同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在自己的實際證明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悦,而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扮演着一個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

四)應用拓展(6分鐘)

1、閲讀111頁“想一想”巴台農神廟. 分組討論,讓學生充分交流,然後得出結果:

寬與長的比是黃金比的矩形叫做黃金矩形.還有黃金三角形等(在幻燈片中簡單提及即可)

〔設計意圖〕通過巴台農神廟介紹黃金矩形,讓學生體會其文化價值,擴展學生的知識,簡單介紹黃金三角形,同時也加深學生對黃金分割的理解。

2、再次展示另一組古今圖片,介紹黃金分割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加深對本節知識,陶冶學生情操,進一步體會黃金分割的人文價值。

五)鞏固知識,隨堂練習(8分鐘) (黃金分割點的另外作法)

練習1、任意作一條線段採用如下方法也可以得到黃金分割點:如圖,設AB是已知線線段,在AB上作正方形ABCD;取AD的中點E,連接EB;延長DA至F,使EF=EB;以線段AF為邊作正方形AFGH.點H就是AB的黃金分割點.

你能説説這種作法的道理嗎?

〔設計意圖〕(1)讓學生掌握更多黃金分割的作法,拓展其思路,(2)進一步判斷某一點是否為一條線段的黃金分割點,練習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六)回顧小結(4分鐘)

現在請同學們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説説看你有什麼收穫或疑惑。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內容,獲取新知的途徑等方面進行小結,給學生一個充分發揮自己個性的機會,各抒己見,體現了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七)佈置作業(1分鐘)

作業:A類113頁:習1、2 B類 113頁習 3 C類*為媽媽策劃她應穿多高的高跟鞋合適?

〔設計意圖〕作業分層佈置,在完成達標的基礎上拓寬和加深,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和創造才能的培養。也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表現。

五、關於板書設計

體現知識之間的聯繫,有利於知識的系統化。設計板書如下:

六、教學媒體設計:

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課件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情境展示。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直觀感知黃金分割在建築藝術生活領域的美學價值。第二部分,知識呈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促使學生樂意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第三部分,實踐應用。目的是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數學源於生活且服務於實踐,進一步探究美、創造美,提高課堂效率。

七、關於教學評價:

本節課既注重了對雙基的評價,又注重了對學生情感態度的評價:

1、注重對學生雙基的評價。如 設計的關於黃金分割定義的判斷題;學生對比值的計算等。

2、注重對學生觀察、動手及參與能力的評價。如欣賞各種美麗的圖片並觀察特點;動手測量並計算線段的比;探討黃金分割點的作法等。

3、選擇生活中的問題評價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如幫媽媽設計高跟鞋的高度問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理念及設計思路,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