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五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錦集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18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五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錦集六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説教材:

本小節在學生認識了一格代表2個單位、5個單位的縱向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通過兩個例題繼續介紹一些常見的條形統計圖:一種是橫向條形統計圖,另一種是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圖表進行初步的數據分析,通過分析尋找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作出進一步的判斷和決策。

學生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對條形統計圖的結構、數據的表示方式,以及條形統計圖的作用,都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為下一階段學習折線統計圖打下堅實的基礎。

和前幾冊教材的要求相同,我們不要求學生完整地製作條形統計圖,只要學生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就可以了,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知識發展水平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及重點:

(1)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條形統計圖的意義,會看條形統計圖;

(2)初步學會製作條形統計圖;

(3)正確分析條形統計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説教學方式方法:

要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於學生已經有了很多關於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基礎,教學時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識,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開放性。本節課的內容簡單,發揮優生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及圖

某商店六月一季度礦泉水銷售情況統計表(略)

學生完成統計圖、

(複習旨在回顧舊知調起學生知識基礎,為本節內容做好知識鋪墊)

過渡:統計圖還可以怎樣畫?(激起學生學習慾望)

二、直接出示教材上的橫向條形統計圖(空白)。

學生説説這個統計圖與以前見過的統計圖有什麼不同,它的`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然後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通過小組討論,自行完成統計圖。

(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創意,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橫向條形統計圖。此時,學生的設計方案可能是很開放的,例如,有的學生只是把縱向條形統計圖進行90度旋轉,得到的橫向統計圖橫軸與縱軸的方向始終與規範的統計圖不一致(其實,這些“統計圖”也同樣反映這些數據的狀況,只是不夠規範而已)。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教師再出示規範的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完成,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最後,讓學生討論一下:如果下週要進貨,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哪種品牌的應該少進些?並説明理由。通過討論,使學生髮現數據背後隱藏的信息,利用統計結果進行決策,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這部分屬於知識拓展,這也是學習本節課的根本目的所在,學到了數學知識要為我們生活所用)

四、課後習題指導,鞏固知識,學以致用。

課後小記:

本節課的知識較為簡單,容易理解,學生踴躍參入學習,學習效果好,組內學習氣氛熱烈,設計出了不同形式的統計表(只是不夠完善而已)。但是在教學中對學生畫統計圖的水平估計過高,從而導致浪費太多時間,這是因為課前準備不充分造成的,如果在課前每組學生製作一份空白圖樣,將會使教學效果更加完美。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一節的內容。圓是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模塊中最後教學的一個平面圖形,也是唯一的一個曲線圖形。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對圓有了初步感性認識。教材呈現方式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引子,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激活已有認知結構中相關經驗,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內化,上升到教學層面認識圓,體會掌握圓的本質特徵。

二、説教學目標

1、組織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觀察、體驗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者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經歷動手操作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用圓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的同時,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過多種形式的操作認識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圓的特徵,能運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四、説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課堂是師生共同交流的場所,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交流、總結來培養學生相互合作、自助學習、樂於探究的學習精神,養成會學、善學、樂學的學習態度。

五、説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圓

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圖形,帶出圓,讓學生知道圓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和其他圖形是不一樣的。接着,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圓的圖形,從而讓學生產生對圓的知識的學習的熱情。

(二)畫圓

學生欣賞了很多美麗的圓形圖案,讓學生產生了創造一個圓的需要,教師從而引出畫圓這一知識。讓學生一開始利用手邊的工具自由的創造一個圓,教師接着提問:如果讓你再畫一個大一點(小一點)的圓,利用你手邊的這個工具還能不能畫了?接着引出用圓規畫圓的必要性。然後教師進行用圓規畫圓的指導以及一些注意點的提醒。

(三)認識圓的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以及它們的特點

讓學生自學書本96頁的例2,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在學習圓心時,讓學生知道怎麼確定圓心,圓心有什麼作用

在學習半徑時,讓學生知道什麼叫做半徑,並且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半徑,還要讓學生了解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這個圓的半徑以及在一個圓內;在學習圓的直徑時,學生要掌握什麼叫直徑;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直徑。

接着學習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先讓學生畫一畫半徑,揭示半徑有無數條,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驗證:在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同樣道理,學習直徑的特點。

(四)探究直徑和半徑的關係

學生認識了圓心、半徑和直徑以後,接着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同一個園內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習了這部分知識以後馬上進行練習,鞏固這部分的知識。

(五)圓的對稱性

最後教師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圓,折一折,再仔細觀察對摺以後圓兩邊完全重合,從而引出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並且還要讓學生髮現圓的對稱軸就是圓的直徑,所以圓的對稱軸也是有無數條的。

(六)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有關圓的知識?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分析教材

本課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公倍數和公因數》中的內容。在四年級(下冊)教材裏,學生已經建立了倍數和因數的概念,會找10以內自然數的倍數,100以內自然數的因數。本單元繼續教學倍數和因數的知識,要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和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意義,學會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為以後進行通分、約分和分數四則計算作準備。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結合教材的特點,我力求達到下面的教學目標:

1、經歷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過程,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結合具體實例,滲透集合思想,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養成不重複、不遺漏、不重複的思考習慣。

3、培養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善於發現規律,利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教學難點是會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設計理念

在教學中我發揮“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 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後合作交流並根據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和認知規律,並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 力求突出以下三點:

1、將教學內容活動化,讓學生在做中學。

2、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往互動中學。

3、充分利用原有的認知經驗,在遷移中學。

教學過程

依據教材特點及國小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了四個環節:

一、 活動探究,認識公因數

分為五個步驟:

1、動手操作:在教學公因數的概念時,讓學生經歷操作思考的過程,認識公因數。首先讓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小長方形紙片,分別用邊長6釐米和邊長4釐米的正方形紙片鋪滿一個長18釐米、寬12浪漫的的長方形操作活動。通過學生的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正方形的邊長與長方形的長、寬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看看正方形每條邊各鋪了幾次?怎樣用算式表示?,來説明為什麼?

2、想象延伸:接下來讓學生思考還有那些邊長是整釐米數的正方形也能鋪滿大長方形。學生思考後,回答邊長是1釐米,2釐米,3釐米的正方形也能鋪滿大長方形。引導學生説出只要邊長“既是”18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就能鋪滿大長方形。從而引出公倍數的概念,再強調因為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所以兩個數的公因數的個數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並建立公因數的概念的過程。

3、歸納總結:只要正方形的邊長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這樣的正方形就能鋪滿大長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它們就是12和18的公因數。

4、根據 學生的總結我及時板書課題,讓學生的形象思維轉變成抽象思維。

5、反例教學:讓學生説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數嗎?為什麼?

學生通過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學總結出:公因數要同時是兩個數的因數。

為了及時鞏固,完成練一練:先讓學生在圖上畫一畫,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因數,填寫在書上。

(設計目的:通過具體的操作和交流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公因數,使知識不在枯燥無。讓學生到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數:

學生在已經掌握公因數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學習怎樣找兩個數的公因數,學以致用。教學例4時,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小組交流。通過具體的運用,鞏固公因數的概念。讓學生説説怎樣找12和18的公因數,學生可能説三種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數,從12的因數中找18的因數;二是先找18的因數,再從中找出12 的因數,三是分別找出12和18的因數,再找出相同的因數。通過比較三種方法,讓學生感受哪種方法比較簡捷。在此基礎上,揭示最大公因數的含義,並介紹用集合圈的形式來表示12和18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明確集合圖中省略號的作用。

(設計目的: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弄清怎樣用集合圖來表示兩個數的公因數。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概念,感受數學方法的嚴謹性。)

三、 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為了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用與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

首先設計關於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判斷題,進一步讓學生對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認識。做到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

接着讓學生完成練習五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

然後分別完成2、3題。小組交流。

(練習的設計是從認識到理解,再到拓展應用,逐層加深,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教學由課內到課外延伸,增加運用實踐機會。)

四、全課小結、過程回顧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説説你掌握的方法。

學生回憶整堂課所學知識。學生通過這一環節可以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按一定的線索梳理新知,形成整體印象,便於知識的理解記憶。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冊第一單元的第4課時。

2、教材分析:

隨着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為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後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較複雜的平均數問題)。

3、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徵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本課的“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數”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數據的總和”與“全部數據的個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就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在學生計算出平均數的基礎上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藴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並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定為:

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算術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二、説教法:

“求平均數”作為一類應用題,若教學內容脱離生活實際,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積極創設真實的、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採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説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老師從各組的假期作業調查報告 “學會理財” 中得知以下一些數據:

第一組11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11000元,

第二組12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9960元,

第三組10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7990元。

從這組數據,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1)第一組(第二組、第二組)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2)平均每組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3)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數學化”的過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問題有着實際的意義。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二)解決問題,思維衝突。

學生提出了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讓他們逐解答:

(1)1100011=1000(元)

996012=830(元)

799010=799(元)

學生的認識剛剛獲得平衡,老師又用某一學生的解答引出衝突,第二個問題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答案:

(2) 法1、(11000+9960+7990)3=9650(元)

法2、(1000+830+799)3=876(元)

法3、1000+830+799=2629(元)

誰的對呢?

學生懸念頓生,思維處於欲罷不能的憤悱狀態,迫使他們自覺產生思維碰撞,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從而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一般方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為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慾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二個問題終於達成了共識,似乎“柳暗花明又一村!”好!我們轉向第三個問題:

“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為了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讓學生先獨立解答,再小組交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繼續挖掘調查報告中隱藏的其他信息,交流體會,提出新的問題:

在調查報告的第二部分的“如何支配”中,

組別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人數 11 12 10

買學習用品總金額 330元 480元 510元

你能算算平均每人買學習用品用去多少元?

練習:小組合作,從調查報告中提你感興趣的問題,並小組合作解答。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要應用於生活,才能體現其價值及魅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他們在開放的活動空間裏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教師只是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們的活動中,和他們平等相處,熱心幫助他們處理突發事件,並及時獲取反饋信息。]

(四)反思質疑,評價總結。

最後引導學生反思解題過程,談談這節課的收穫。

[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對課堂的拓展延伸,進一步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數的大小比較等知識,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五年級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並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據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為:

1、知識技能目標:複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讓學生自主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能正確的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讓學生經歷探索加減法的計算過程,感受到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體會到數學的內在聯繫。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遷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運用通分解決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減的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説教法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在前一個單元裏已經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幾節課裏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明確了分-數單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減。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為構成計算法則的兩個重要成分都已學過,在這節課,無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為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來溝通新舊知識,好在學生已從“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裏學會了這一招“化異為同”所以在這節課裏要求學生再用“化異為同”來解決問題並不難。

三、説學法

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基於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

(一)導入

1、複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及其運算規則

2、課題的引入

(二)教學新課

1、新授

2、鞏固和複習

3、課堂總結

(三)練習

1、做一做

2、判斷計算是否正確並説明理由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複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及其運算規則

首先我給出一組題目,讓同學們回顧同分母的加減法及其運算規則,為後面傳授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起了很好的引導。(2/95/9=1/83/8=5/6–3/6=4/5–3/5=)其中還有複習了約分的知識,檢驗同學們課後的學習。

2、課題的引入

根據課本的知識,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用學生的慣性思維讓他們自己提出“1/43/10=”式子,這就與我們以前所學的內容不同,讓他們發現其中的問題。然後同學們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教學新課

1、新授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讓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索,提出“通分化為同分母”這個關鍵點,然後讓同學們動手做一做。

2、鞏固和複習

首先我在其中穿插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然後再鞏固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這其實都貫徹着“只有相同的單位才能相加”

3、課堂總結

讓同學自我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法則:首先通分化為同分母,然後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

(三)練習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方法後,還必須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拓展、創新,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1、做一做

讓同學瞭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最關鍵是通過通分把異分母轉化為同分母

2、判斷計算是否正確並説明理由

讓學生找出解題過程中的錯誤,學生會仔細查看每一道題的每一步,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改正,有助於鞏固正確的解題方法。題中的錯()誤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通達改正練習,引以為戒。學生指出錯誤後,可要求完整地寫出正確的解題過程,以形成正確的概念

五、教學效果分析

回顧本節課的授課過程,本次對課堂評價實效性的探索還是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體現了評價的服務性、導向性和激勵性等功能。

複習引入環節中,在收集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階段,針對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渴求讚揚和鼓勵的心理特點,給予合理的,積極的,肯定的課堂即時評價。教師主要應用準確、巧妙、富有感染力、充滿真情的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熱情地給予褒獎。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因而新課標教材系統而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説學情

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學生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此前學習過的“沏茶”、“田忌賽馬”、“打電話”等都屬於這一範疇,在這幾節課的學習中,對簡單的優化思想方法、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等都有所滲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往學習等式的性質等知識時,學生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另外,本節課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識點學生在此之前都已學過。

説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的基本解決手段和方法。

過程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説教學方法

加強學生的試驗、操作活動。本節課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可以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教學。先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操作、試驗、討論、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活動完成後再讓學生分組彙報結果。重視培養學生的猜測、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導學生從紛繁複雜的方法中,從簡化解題過程的角度,找出最優的解決策略。引導學生逐步脱離具體的實物操作,轉而採用列表、畫圖等方式進行較為抽象的分析,實現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説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航天飛機失事視頻。

[設計意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給眼睛和心靈極大震撼的同時,真切體會到次品的危害性,使學生能用一種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下面的學習。]

出示3瓶口香糖,説明:在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裝了幾顆,你能幫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裝了嗎?學生自由發言。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要引導學生根據次品的特點發現用天平“稱”的方法最好,知道並不需要稱出每個物品的具體質量,而只要根據天平的平衡原理對托盤兩邊的物品進行比較就可以了。]

出示天平。説説怎樣利用天平來找出這瓶口香糖呢?

學生回答後小結: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別放在天平的兩個托盤中,如果天平平衡則沒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裝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則翹起一端的托盤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裝了。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教學例1前,先以3個待測物品為起點,降低了學生思考的難度,能較順利地完成初步的邏輯推理:那就是並不需要把每

個物品都放上去稱,3個物品中把2個放到天平上,無論平衡還是不平衡,都能準確地判斷出哪個是次品。只有理解了這些,後面的探究、推理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教學從具體的實物開始,為後面的抽象積累感性經驗。]

二、“找次品”的解決方法

小組合作:從5瓶鈣片中找出少裝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擬天平,用5個學具當鈣片。你們是怎樣稱的?稱了幾次?組長負責作好記錄。)

指名彙報,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用圖示法板書學生的操作步驟:

平衡:11次

5(2,2,1)

不平衡:2(1,1) 2次

5(1,1,1,1,1)1次或2次

……

從這兒我們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設計意圖: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但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為了便於學生操作和節省時間,所以讓學生用手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説不容易理解,在這裏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便於學生理解每項數據、每種符號的含義,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觀察板書的圖示法,思考: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呢?

[設計意圖: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可能會出現提前找到次品的情況,在這裏必須引導學生在理解“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 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白:當我們選用一種方法來分析的研究問題時,應注意把可能出現的結果考慮全面,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也為下面的填表、探究優化策略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