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國小五年級語文説課稿集錦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6.9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五年級語文説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五年級語文説課稿集錦7篇

國小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 教材內容

《鯨》一課是語文第九冊第22課的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它是一篇科普知識的介紹性文章,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這是本課的第一課時。

課文在表達上運用列舉數字、比較、舉例、比喻説明等多種方法,對鯨——這種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的特點作了通俗的説明,使學生了解鯨的一些知識,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探索動物的興趣。

本課的重點是瞭解課文介紹的鯨的知識,體會所運用的多種説明方法。鯨的進化過程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二 學習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確定瞭如下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鯨、屬於、前肢、濾出、噸、肺、胎生、判斷。

2朗讀課文,瞭解鯨的特點和生活習性,認識列舉數字、比較、舉例、比喻等説明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三 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教學中大力提倡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自己解決疑難,學習文章內容。

四 教學程序

1 導入新課

通過看圖揭示課題,並初步感知鯨的體形特點及生活習性。

2 初讀課文

在朗讀課文時,識記生字,集體討論補充這一課還介紹了哪些內容。

3 分析説明方法

(1) 小組合作交流自己對其中一個自然段説明方法的分析,其他組員進行補充後在班內交流。

(2) 比較:哺乳動物、鯨和魚類的異同點。

4 畫一畫:鯨的樣子

(畫得好的送一個介紹藍鯨的知識信)

5 佈置作業。

國小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教材説明

本課是“義教”第十冊教材第六組的最後一篇講讀課文,是國小階段的最後一組課文。學習時要注意綜合運用國小階段掌握的語文基本功,使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在運用中得到複習鞏固,為進入中學打下堅實的基礎。課文以人物姓名為題,選取了詹天佑一生中最典型的事蹟——主持修築京張鐵路,説明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説講授目的

第一課時重要處置處罰內容,因此確定以下目的:

1、瞭解良好的愛國工程師詹天助的古蹟,引發學生熱愛故國,發憤為故國作孝敬的頭腦情感。

2、捉住重點文句明白寄義深刻的句子,領會頭腦情感。

3、學習生字新詞。

4、有情感的朗讀課文。

三、説講授重點、難點

1、瞭解詹天助修築京張鐵路遇到的種種困難,通過詳細的事例領會詹天助是一位“良好的愛國工程師”。

2、弄懂詹天助能樂成地修築京張鐵路的緣故原由。

四、説編者意圖

1、運用曩昔學過的要領,繼承造就學生的聽説讀寫本領,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踏實的底子。

2、對學生舉行學科學、愛科學和愛國主義教誨。

3、通過學習“開鑿隧道”和計劃“人”字形線路,領會詹天助的良好才氣,造就學生的創新精力。

五、説教法

《大綱》提出:“在閲讀講授中,老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讀懂課文,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筆墨準確明白課文的重要內容,領會頭腦情感,進步瞭解,受到頭腦教誨。”因此老師應憑據課本特點,選擇適當的教法,進步講堂講授服從。

1、從團體入手,弄清課文講了什麼,然後圍繞中央(良好、愛國)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詳細環境和事例中自悟得意。

2、處置處罰“詹天助在什麼環境下擔當使命”這一內容時,接納以讀代講法;處置處罰“勘察線路”這一內容時接納抓重點文句,明白內容,領會頭腦情感的要領;處置處罰開鑿隧道“計劃‘人’字形線路”的內容時,接納學生自學、討論的'要領。

六、説學法

1、邊讀邊畫邊想,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增強其創造思維能力。

2、抓住重點詞句品味,體會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採取多種多樣的“讀”,培養朗讀能力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七、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出示詹天佑肖像的投影。

2、簡介詹天佑。

(二)整體感知,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快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有關詹天佑的哪些內容。

2、讀邊畫出受感動的地方。

3、檢查。

(三)講研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講了什麼。

2、分別説一説這三句話告訴了我們什麼。

3、出示幻燈:“這是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幹線。”

(1)這句話和“這是一條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幹線”比較有什麼不同?

(2)從“第一條”、“完全”、“我國”等詞中體會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有感情地朗讀。學習“當時”的情況部分。

1、默讀2、3自然段,思考:(1)清政府提出修築京張鐵路為什麼受到帝國義阻撓和要挾?(2)詹天佑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接受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任務的?

2、教師引讀,初步理解內容。

3、出示幻燈:“消息一傳出,全國都轟動了,大家説這一回咱們可爭了一口氣”。(1)帶點的詞説明了什麼?(2)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3)讀一讀。帝國主義者卻認為這是一個笑話,為什麼?出示幻燈:“有一家外國報紙輕蔑地説:‘能在南口以北修築京張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再讀課文,體會詹天佑的愛國思想。

學習“勘測線路”這部分內容。

1、默讀本段內容,畫出你受感動的句子。

2、同位交流看法,説説句子的意思。

3、抓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

4、檢查。(1)交流。(2)投影:a.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我們的工作……出身工程人員之口。”b.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修築的……失掉信心。聯繫上下文談談對兩個句子的認識。

5、朗讀。

6、總結學法。

自學5、6自然段,思索以下題目:1、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個隧道,詹天助接納了哪兩種差另外要領?2、詹天助是怎樣辦理火車爬陡坡的題目標?3、學生自學,討論,畫表示圖。4、查抄。讀末了一個自然段,思索:1、京張鐵路提前峻工的緣故原由是什麼?2、外賓看到這項巨大工程時會怎樣驚歎?3、再讀,領會。

(四)説説自己的感觸。

(五)作業:歸納綜合中央頭腦,想想課文是通過哪些詳細事例表達的。

八、説板書

圍繞中央,捉住重點,突破難點,辦事學生。

國小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三峽之秋》一課是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方紀先生用他的親身感受,向我們介紹了雄奇壯麗的三峽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這一時間順序,抓住不同時間景物的特點,描寫流暢,韻律感強烈,琅琅上口,適合學生朗讀。學生自讀課文,既讓學生受到三峽美景的薰陶,培養審美情趣,又讓學生在新聞記者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這一單元的.自讀課文,針對文章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本課的生字、理解詞語。瞭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來按時間順序,抓住景物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貪圖三峽之秀麗雄奇的美景,產生熱愛三峽,熱愛祖河山的感情。學習作者按時間順序,抓住景物進行觀察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

二、説教法

為完成本課時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宜將情境教學法貫穿始終,並輔以重點詞語突破,圖文結合,反覆閲讀等教學方法完成本課時教學。

三、説方法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所以本課時可引導學生應用“談→思→議→讀”,即:“初步瞭解深入體會→評議提高→誦讀昇華”這一學習方法,學習本課時內容。

四、説程序

(一)創設情境感受美

1、雖然巫溪地處三峽庫區,但學生幾乎都沒有切身體驗過三峽的雄奇壯麗。因此,授課時可用1、語言描述激發學習興趣(長江,養育了炎黃子孫,滋潤着華夏兒女的心裏。長江三峽,那裏羣山聳立,雄奇壯麗,就像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

2、聽學生介紹蒐集的資料;

3、欣賞《三峽風光》等三個步驟,逐步引入本課教學。

(二)憑藉情境鑑賞美

在學生進入情境後,可引導學生按以下方法去鑑賞美。

教師把錄像定格、讓學生説出三責秋天的景物特點,並抓關鍵詞句學文,重視比喻句的學習,抓住詞句的形象點現象,體會景物的特點。

具體學習過程:

①出示學習方法的要求:在書上圈圈重點詞、劃劃重點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寫一天中的哪些影響,它們有哪些特點嗎?

②按照談—思—議—讀的方法,全班同學一起學習課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實累累—喜悦);

③學生按照上述要求選擇最喜歡的部分自學,然後全班交流彙報,出示課件、感情朗讀。

時間 特點 詞句 朗讀

早晨 明麗 露水閃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熱烈 羣峯披甲—金鱗巨蟒 熱烈歡快

下午 明亮 於是……長江變成小溪 輕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靜明亮像…… 温柔驚奇

④談感想: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孩子們讀了《三峽之秋》後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訴老師和同學們好嗎?出示課件《山峽風光》,配樂《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五、板書設計:

早晨→明麗

中午→熱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國小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小夥伴》是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28課。這個單元主要是以學習好孩子好品質為主題。教育孩子們要有一顆樂於助人的心,當同伴遇到困難時不能只用語言上的關心或責備,應該給予最需要的幫助,用實際行動去幫助同伴;那才是最具體、最有效的。學生通過對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課文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二、説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閲讀課應於學生閲讀為主,教師只能給予引導,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最好能讀出感情。提出的問題還是由學生去解讀,更應該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獲取知識。

教學目標要求:

1.認識“餐、丟”等13個生字,會寫“問、間”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進入角色朗讀。

3.使學生從故事中受到啟發,有樂於幫助他人的願望和行動。

三、説重點、難點

這篇課文主要以情感及語氣的表現來進行對話的形式描寫四個小夥伴。並引導學生體會,同伴遇到困難最需要的是幫助。

四、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揭題導入

1.課間你最愛和誰一起玩耍?遇到困難你常向誰傾訴?(板書課題)

2.讀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呢?

二、初讀感知,認讀生字

1.要想讓學生理解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就應創設良好的語境,就需要學生充分地讀。於是在此環節,我先範讀,再讓學生齊讀。在讀之前,插入課件,讓學生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樣,又能達到另一訓練目的:邊聽邊讀邊思考。

2.出示帶拼音的字詞,引導學習。

午餐丟了礦泉水糟糕

粗心大概公共汽車

忘記保護管理夾心

(1)同位之間練讀。

(2)指名一個小老師領讀所有的詞語。

3.去掉拼音。沒有了拼音朋友的幫忙,你還能讀好那就厲害了。

(1)自由練讀,教師遮住拼音。

(2)開火車檢查讀。(兩列)

4.只留下生字引導認讀。

(1)自由練讀生字。

(2)男女生比賽讀。

(3)老師抽卡片讀。

(4)猜字遊戲:

如:大官戴個竹帽子——管;二人睜兩眼——夾;

三、指導書寫。

1、出示卡片,“問、間”,明確書寫的內容。

2、介紹兩個字的共同特點:這兩個字都有一個門字框,寫的時候,先寫外邊的門字框,再寫裏面的部分。

3、學生觀察其它字形,提出書寫要求

4、教師示範寫。

5、學生描摹、練寫。

第二課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和諧發展。

因此,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以讀代講,讓學生從

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通過誘發學生的生活體驗,使課文藴含的道理內化為孩子的情感需要。

一、複習導入新課

1.開火車認讀生字。

2.齊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3.小姐過渡:安東真是個好孩子,他把自己的麪包掰開,把大的一半給了瑪莎!另兩個夥伴呢?維加和安娜又是怎麼關心瑪莎的呢?

二、朗讀感悟維加、安娜和瑪莎的對話。

1.自由朗讀第二~七自然段。

2.指名説維加、安娜都是怎麼關心瑪莎的。

3.出示維加説的兩句話指導朗讀。

你怎麼不吃呀?真糟糕!離回到家還有好長時間呢!

第一句強調“?”;第二句注意“!”。

4.評選最佳“安娜”。

(1)自由練讀安娜的兩句話。

(2)指名讀、挑戰讀、齊讀。

(3)讀完這兩句話,你知道了什麼?

5.指名讀瑪莎的話,讀出心情好沉重語氣。

三、朗讀感悟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1.聽教師示範讀或者錄音朗讀課文。

2.學生模仿教師或錄音,自由朗讀課文。

3.指名朗讀課文,大家評議。

四、全文朗讀指導

1.講解要點:

(1)讀出小夥伴的詢問、責怪、教育和關心瑪莎的不同語氣來。

(2)瑪莎同學丟了東西,沒吃的了,心裏一定很難過,因此讀他的話聲音要小一些。

2.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了能在讀中深入感悟,讀中深入思考,讀中深入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分角色讀,並在小組中交流討論,自由發揮自己的'見解,使之能達到訓練目的: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1)分角色朗讀四個小夥伴的對話,朗讀熟練以後,可以邊讀邊配上動作表演。

(2)議一議:三個小夥伴是怎麼關心瑪莎的,誰做的最好?説説你的理由。

(3)指名回答,説明理由。

(4)四人小組,發揮想象力,把課文表演出來。評選最佳“表演獎。”

五、創設情境,課外延伸

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聯繫課文,提出:

1、如果你是小夥伴們中的一個,你會怎麼做?假如你是瑪莎,你會怎麼想?

2、在生活中,我們也一定會遇到一些困難,你有幫助過誰?或者是你接受過誰的幫助?

這樣,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就能使課文中所藴含的道理內化為孩子的情感需要了。

六、創設情境,薰陶感染

通過舉例我國西南地區遭受嚴重的旱災,進行情感教育。同時教育他們應該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並能夠繼續傳承這種美德,讓世間充滿愛;讓愛充滿每個人的心田。讓他們感受到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如此幸福;應該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幫助他人。最後,用一首《感恩的心》來結束這節課。

國小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珍珠鳥》是第一冊第五單元的閲讀訓練課文。該單元教學是在第四單元"觀察反映生活——人和事"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觀察反映周圍景物的基本方法,培養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提高觀察反映生活的能力。該單元共有三篇課文,《百草園》寫童年趣事,側重於觀察自然景物;《螳螂捕蛇》是記述見聞的文言文,側重於敍事和狀物。而《珍珠鳥》主要記敍養鳥活動,着重描寫珍珠鳥害怕人到親近人的變化過程,側重於狀物。三篇文章各司一職,編者意圖明確。本文旨在培養學生狀物的寫作能力和觀察動物的實踐能力,明確觀察對寫景狀物、對反映生活情趣的重要意義。就其地位可言。如果説《百草園》旨在觀察自然景物,訓練靜態描寫,那麼《珍珠鳥>意在觀察動物,訓練動態描寫,併為後文《螳螂捕蛇》的狀物訓練奠定基礎,因此其地位可謂"承前啟後",不可或缺。對七年級同學來説,這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細品。

二、説目標

《珍珠鳥》一文作者以獨特的角度,新穎的立意,傳神細膩的描寫,準確生動的用詞,記敍了珍珠鳥由害怕人到親近人的變化過程,揭示了"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根據單元教學要求,課文的特點,學生的實際,確定的教學目標為:

(1)瞭解觀察對描寫動物的意義和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2)初步學會觀察、描寫動物的基本方法,注意運用描寫動物的詞語。(3)感受"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義和感受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發展的深刻意義。

教學重點確定為:理解體會課文描寫動物細膩人微、語言運用準確傳神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為:"人之愛"和"鳥之愛"兩方面的結合,理解"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現實意義。

三、説教法

採用"情境教學法",也可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化,創設擬人化的童話情境,引導學生髮揮想像和創造性思維,來揣摩理解課文。童話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以人與鳥的對話為表現形式,語言親切清新,能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在學法指導上,指導學生觀察動物的外形(頭、頸、肢、尾、羽等組成部分),抓住對象的主要特徵,有順序地觀察;指導學生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即動態的發展過程),注意動詞運用要準確、傳神;指導學生觀察動物時發揮想像和聯想,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觀感受,做到神形兼備,妙趣橫生。

四、説設計

1.導入新課。

導入設計要以"一石擊水"之勢,在課前極短的時間內抓住學生的心神,釋放學生的心智潛能可採用動畫情境導人新課,激發學生的想像力,給學生自讀課文產生積極的心理影響。如(聽錄音、看動畫)一對大珍珠鳥(夫婦)在森林搬家到城裏之前的一段對話,對話中充滿了對陌生世界的憧憬和對人類的畏懼。此法形象生動又不一味地拘泥於文本,體現了具有創新精神的閲讀教學理念。

2.感知教材。

精心利用教材,這是閲讀教學的軟肋。教師應將全盤講授變為

相機誘導,指點門徑,撥正迷津。點撥要點在要害,這要害就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不要全盤托出,而要引導學生自求得之,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

(1)(珍珠鳥的介紹):主人對珍珠鳥的愛護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精心設置環境 ②不加干擾

歸納為"四不":不看、不管、不趕、不寫(板書)

(2)(主人的介紹):小珍珠鳥對我的態度變化過程:

歸納:顯得怕人一漸漸膽大一已經放心一完全信賴

通過珍珠鳥和主人的自我介紹,學生由聽到的信息中歸納出要點,點撥形式不拘一格,行之有效。這樣形象感知全文,切合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此課堂意趣橫生,高潮迭起,高效低耗,充滿活力。

3.討論質疑。

設計討論質疑這一環節,目的是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注意力,提高對事物的分析、比較、思辯能力。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曾説:"學校中求知識的目的,不在於知識的本身,而在於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方法。"只有積極思考、獨立探究、善於發現、敢於質疑,才能調動學生內在的動機潛力,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的討論,可從突破重難點人手,設計一些討論材料。如:

(1)設計表格讓學生在文中找詞語,互改互評,理解文中內容。

小鳥的變化

活動範圍

動作行為

神態描寫

顯得怕人

漸漸膽大

已經放心

完全信賴

(2)比較詞語,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比較優劣,培養學生語感,

注意用詞的準確傳神,養成賞品語言的習慣。

A 大鳥"伸"出小腦袋

小鳥"探"出小腦袋

B 幽深的叢林

幽靜的叢林

C 一個蓬鬆的球兒

一個鬆軟的球兒

(3)設計問題供學生討論:"有人説,這是一種怕人的鳥",此句的作用是什麼?談談你對文末最後一句的看法。你學習本文後,對觀察描寫動物有什麼啟示?

4.練習設計。

設計彈性選擇型作業,有利於不同程度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需要,在有限範圍之內自由選擇,充分釋放自己的潛能,必然會提高學生作業的興趣和學習的效率。因此,作業作為教與學的重要中介,也是培養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絕好環節。

設計形式多樣、角度多變、內容多元的作業,有利於調動學生手、腦、耳、目、口等器官,不僅使觀察、思考、想像、記憶等智力因素得到鍛鍊,而且使興趣、情感、意志、習慣、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也得以長足進步,真正實現作業在課堂教學中承前啟後、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是機械重複的"題海戰術"所不能比擬的。

5.板書設計。

(1)養鳥的過程:我的愛護:不看、不管、不趕、不寫

鳥的變化:顯得怕人一漸漸膽大一已經放心一完全信賴

(2)作者感受: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3)寫作啟示:A.抓住特徵

B.動態描寫

C.想像感受

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綱舉目張、巧妙妥帖,這既抓住課文精要,又便於學生記憶,一目瞭然。

第三處寫作啟示由學生自己歸納書寫,則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

國小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嫦娥奔月》一文是一篇神話故事,主要講美麗善良的嫦娥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長生不老藥昇天成仙的故事。刻畫了三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力大神勇、為民造福的后羿,心地善良、機智勇敢、捨己為民的嫦娥,以及奸詐貪婪的逢蒙。李老師執教的這堂課,以文本為載體,通過讀、品、劃、演等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領略課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捨己為人的高尚品質。講究神話故事的美,突出人物(嫦娥)心靈美。

一、設計巧妙,由景到人感悟美

教學中如何以點為載體,貫穿整個文本的學習,達到知識技能與情感的'和諧共生,這是每個語文教師思考而難得其解的。在教學中, 老師一開始出示了美麗的“嫦娥奔月”圖,並讓學生描述畫面,使學生在腦海中初步感悟美的意向,再出示描寫“嫦娥奔月”的第六自然段,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感悟畫面之美。再以一箇中心問題“文中哪些地方寫出嫦娥的善良機智,找出有關語句,用線畫下來”來輻射全文,讓學生通過品悟體現嫦娥心地善良的典型事例,即嫦娥接濟鄉親和為救百姓吞仙藥,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有效信息,進行交流,進一步感受嫦娥人性的美。

二、創設情境,揣摩人心體會美

課堂上,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 老師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在文本的“空白”處為學生構建廣闊的空間,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老師在人物行為的空白處構建想象的空間。比如, 老師在講解“周旋”這個詞語時,讓學生來想象逢蒙會有哪些表現。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想象出逢蒙的動作、行為,既理解了生字詞的意思,又體會了人物的性格,可謂一舉兩得。同時,她還引導學生想象逢蒙會説些什麼,會怎麼説,讓學生揣摩人物的語言,這是在人物語言的空白處構建想象的空間。

再提幾點建議:

一、感悟文本莫忘品詞

在理解詞語時可以採用表演悟詞,移情悟詞等方法。其實在教學中, 老師已經採用了這些方法,兩個情境的創設就是分別體現了“接濟”和“周旋”的意思,如果再適時點一點,學生的印象就更為深刻。再如教學“嫦娥奔月”這一段、時,讓學生説説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畫面的美,由此引出“飄飄悠悠”、“灑滿銀輝”、“碧藍碧藍”等關鍵詞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嫦娥奔月的姿態美和月夜的景色美,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所體現的意境美體會更為深刻,朗讀也就自然到位了。

二、為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有效,可以將寫話訓練引入課堂

讓學生用一個詞概括嫦娥心中的想法固然很好,可以寫一寫她飛昇過程中對丈夫、親人、鄉親的話,這是對人物品質理解的再一次昇華。本文的體裁是神話,而且故事內容比較淺顯,可以讓學生來複述。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教師的板書那幾組詞語進行。複述要求是儘可能地用上課文中的語言,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國小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

您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説課的是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的《白楊》,現在,我對本課題按驟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白楊》是九年義務教育五年級國小語文(人教版)教材中第二組課文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回鄉接兩孩子上學,在往返的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戈壁灘上的白楊,以樹喻人,歌頌了紮根西部建設者博大的胸懷和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學習本課,可以激發學生對獻身於西部建設者的崇敬之情,學習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從而感染自己;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認真閲讀、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後的學習紮好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1.學會本文的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從“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課文結束。(知識目標)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説出自己的見解,學會借物喻人的寫法。(技能目標)3.讓學生初步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獻身祖國建設的崇高理想。(情感目標)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白楊有哪些特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與課文內容。教學難點:體會爸爸借白楊表達了自己什麼樣的心,領悟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四、説教法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緊扣教學重、難點,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師生、生生的雙向互動,讓學生帶疑讀書,在閲讀時抓住人物的神態和對話描寫來體會人物的不同個性特點。在教學中主要通過朗讀促進理解(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朗讀等),並適當地結合課文內容設計幻燈片投影,放錄像等方法幫助學生從視覺上感知理解。

本課主要以讀為主,通過朗讀-理解-再朗讀來理解課文,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五、説學法

教是為學服務的,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理念中把由重“教”改為了重“學”;既要讓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學習,又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根據本文特點,我主要採用置疑、討論、交流、合作的方式來讀懂全文,把握課文的價值取向。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通過具體形象的畫面,使學生感受白楊生活的艱辛及它高大、挺拔的特點,使學生很自然的進入到學習情境之中。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藉助拼音預習課文,把難讀的字多讀幾遍,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其次:分角色朗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掃清字詞障礙,是理解文章的基礎,所以此環節可以讓學生藉助拼音、工具書充分預習,瞭解大意,並歸納主要內容)。

(三)深化感悟,討論、解決疑問

(1)啟發學生談談他們(她們)從中知道了些什麼?不理解的有哪些?並與組內的同學討論交流自己的疑問與看法,進行小組合作;把有價值的問題歸納出來,(預設問題可能有:其一,白楊有什麼特點?其二,爸爸和白楊有什麼相似之處,爸爸借白楊表白自己什麼樣的心?其三,爸爸的兩次沉思各是什麼,為什麼最後會露出微笑?)

(2)再次朗讀,讓學生大致明白每部分內容的'大意,重點引導學生解決疑問,深入學習課文,體會西部工作者無私奉獻精神。我重點讓學生朗讀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討論白楊有什麼特點?(指導朗讀時,要體現爸爸嚴肅中不失親切和語重心長的語氣,同時,讀出對白楊的讚美之情)

(3)瞭解白楊的特點後,由樹及人,比較一下爸爸和白楊有什麼共同之處,理解課文主要意思。再讓學生回顧課文,思考:爸爸想讓他們知道什麼?(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4)由前面的學習,學生領悟到借物喻人的寫法,就不難明白最後一小節中大白楊是指爸爸,小白楊指孩子。然後重點引導學生討論課文中爸爸兩次沉思各是什麼?為什麼最後會露出微笑?(指名答,教師評價)

(四)總結全文,激發情感

同學們,白楊能在大戈壁中留下堅強不屈,高大直立的身影,使人為之感動,而在這種惡劣環境中那千千萬萬的邊疆建設者,他們的無私奉獻,更令人敬佩。文中的兩棵“小白楊”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下,一定會茁壯成長,老師也相信,你們這幾十棵“小白楊”也會茁壯成長,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此,我會發給每一位同學一張“心”卡,讓他們把自己的志向寫下,掛於教室,以便時刻激勵他們。最後,在《小白楊》的歌聲中,結束教學。)

七、説板書

白楊白楊:高大直立 生命力強 堅強不屈爸爸:紮根邊疆無私奉獻以物喻人八、

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採用朗讀、置疑、討論、交流、總結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理解課文內容是長處;不足點是:對個別學生的輔導,個別字詞的鞏固訓練不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加以改正、完善,力求更好。各位老師,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