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四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07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説課稿4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四篇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語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敍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着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後,科利亞回到家裏,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課文通過敍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説明隨着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着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這篇課文敍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着“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麼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麼啟發是教材重點。科利亞冥思苦想後對小夥伴説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羣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後一個自然段。

2.朗讀課文,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用比較閲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説教法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言課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主動獲取。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閲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三、説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問一問,説一説,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説”自己理解地內容,“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麼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麼時間埋的?怎麼埋的?在哪裏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麼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麼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後,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媽媽是怎麼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説的話是什麼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於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後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説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裏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説説為什麼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裏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麼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麼回答小夥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裏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麼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麼思考的?

(學生讀:“小夥伴們,我知道怎麼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

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後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麼?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後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後,科利亞為什麼那麼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麼科利亞會説:“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後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着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着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後內客的內在聯繫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麼?”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説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裏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國小。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着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説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後內容聯繫起來讀,並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四)佈置作業

説説學完這篇課文後,你明白了什麼?

附:板書設計

15 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歲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後)挖九歲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題目是《灰雀》。我的説課主題是—讀故事,品對話,識名人。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資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課文的重點在於講述名人身上平凡的小事,讓學生從小事中感受他們的不平凡。而本課描述的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一隻丟失灰雀時,遇到將灰雀抓走的小男孩,並通過交談促使小男孩將灰雀放生的故事。故事體現了列寧關愛小朋友,尊重小朋友,善解人意的優良品格。這是一篇寫人敍事的文章,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通過多讀去體會名人身上的優良品格。

二、説資源

巧用多媒體課件,flash動畫,激趣導思,突破難點。

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大大提高教學內容的感染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訓練,使學生在情感上和行為上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當“列寧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枝頭歌唱”這一動態畫面出現在學生眼前時,他們會為之驚喜,彷彿自己也來到白樺樹下,看到了灰雀歡蹦亂跳的身影,聽到了灰雀悦耳的歌聲,喜愛灰雀之情油然而生。這麼惹人喜愛的灰雀果然回來了,這是因為男孩知錯改錯把它放回來的,而男孩之所以知錯改錯是因為列寧對灰雀充滿了喜愛之情,對男孩充滿了愛護之心。這種彷彿身臨其境的感知,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為灰雀的歸來而高興,為男孩的誠實而高興,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列寧對灰雀的愛,對男孩的愛,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

三、説教學目標

學習這篇課文時,學生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線索和思路。所以,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我將“灰雀”作為本課的.切入點,以尋找丟失的“灰雀”為主線帶動學生縱觀全文,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去領悟人物的內心活動。因此我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能力目標:

A、藉助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有關詞語的意思。

B、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到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小男孩誠實的品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懂課文、 鼓勵學生運用結合語境,聯繫生活實際或查工具書等方法理解新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瞭解誠實的可貴,使學生受到思想上的淨化,愛鳥類,熱愛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教育。

教學重點:列寧發現灰雀消失之後,通過耐心、得體的交談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經過。

教學難點:如何使學生透過他們的言語和神態來領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全面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情境導入法,朗讀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方式,讓學生在充分朗讀,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大膽發表見解,從而讓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生成和昇華。

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運用讀、 思、品、議、説、寫的方法來學習課文。讀人物內心,思課文所寫,品文中語言,説心中所想,學習作者的描寫人物的方法,寫句子,進而達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

五、説教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主探究為基礎,教師要幫助學生架設生活和文本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感受。因此,我的教學過程預設如下五個環節:

一、情景導學 提出問題

(多媒體:三隻灰雀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

瞧!灰雀來為我們講述一個有關列寧的故事了,讓我們熱情地和它們打聲招呼吧!----揭題。

1、讀題,提示:“雀”字是從描摹鳥的體形而造出的象形字。(結合圖片)

2、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是怎樣的灰雀嗎?

為了這可愛的灰雀,列寧和一位小男孩之間發生了一個怎樣有趣的故事呢?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趕快走進課文,美美地讀一讀吧。

二、自主學習 嘗試解決

1、讓學生充分地、大聲地朗讀課文,藉助拼音和工具書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學習生字新詞: 讀準“胸脯”、“白樺樹”、“散步”,注意“誠”、“蹦”等後鼻音。

課件出示詞語:郊外 散步 胸脯 仰望 歡快 或者 嚴寒 誠實 可惜 肯定 果然 麪包渣 白樺樹 歡蹦亂跳 自言自語

(分行出示,請同學做小老師,帶讀,識讀,齊讀)

三、討論交流合作解決

列寧和小男孩因為灰雀,而有了這段故事。我們先來看看漂亮的灰雀吧。小組合作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描寫了灰雀,用橫線把它畫出來。然後討論交流:灰雀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試着用自己的畫筆畫出來。小組為單位評選出優秀小畫家。

四、展示評研運用提升

以小組為單位自由朗讀並嘗試分角色表演。評選出最優秀的一組,在全班內表演。通過表演讓學生理清課文脈絡。

五、鞏固達標拓展深化

多媒體展示導學卡—達標拓展性問題。

學生自主完成達標測試題,更好地完成本課教學目標。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1)《給予樹》説課稿

一、説教材分析

《給予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的第31課。這一單元的課文均圍繞愛的奉獻來組織單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聖誕節前夕,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讚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

課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敍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本文的語言平實,但它很真,真實,真誠。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情感,薰染學生的審美。

二、説設計理念:

《給予樹》這篇課文以愛為線索,突出體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抓住愛進行教學。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重點語句表現出來的。所以,在教學中利用感悟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同時,要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薰陶。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和價值觀三維度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金吉婭的言行和言語.

過程與方法:

1.採取分段讀,教師範讀等方式進行閲讀訓練,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層層提問,讓學生在問答中尋找答案,認真思考體會人物的優秀品質.

情感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情感,用自己的愛,同情和善良之心,為這個美麗的世界增添一份熱愛,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讀中悟情,體會金吉婭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並從中受到感染和薰陶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的最後一段話。

四、説教法與學法

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學永遠是教與學互相作用的統一活動,其任務在於:通過教和學這種相互作用的統一活動,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身心素質。俗話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法指導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是現代教學論的'重要思想。掌握學習方法是現代人素質的重要標誌。因此,我設定了以下教學法:

教法:

1.讀寫結合法,我利用讀與寫相通之處,讓學生寫愛心主語。

2.電化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使學生置身於有吸引力的情境中,更好地促進學習。

3.朗讀感悟法,體現語文以讀為本的教學特點,通過反覆品讀重點詞句,感悟人物內心情感,在朗讀中教給學生方法,進行及時評價,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4.師生互動法,根據教學目的、課文特點和學生認識發展規律,以問答談話形式師生進行互動,啟發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對課文中的主要問題進行思考,得出結論。

學法: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感知、感悟、思考語言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的學習精神。

四、教學流程:

(一)課前談話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課堂氣氛的營造至關重要,良好的氣氛更易讓學生入情、入境,產生心靈的共鳴,尤其導入語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在第一課時同學們已簡單交流蒐集的聖誕資料的基礎上,我又把精心製作的課件在第二課時一開始播放,讓學生説説聖誕節與中國的春節(學生回憶春節歡快的生活),使學生立刻感受到聖誕節在西方國家的孩子們心中的位置就像中國的春節在孩子們心中的地位,這不僅使學生很快進入了文中主人公的生活,感同身受,還為後面的金吉婭用給家人買禮物的錢給一個盼望聖誕老人送給自己洋娃娃的陌生女孩買洋娃娃這一舉動的體會做了鋪墊。接着引入課題,讓學生看老師寫課題,讀課題,再次提醒學生給是一個多音字,並分清矛與予。然後讓學生對課題質疑,從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走進文本。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風箏》一文是魯迅寫於1925年1月24日,後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教學設計>説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對於教學設計>的主題,可以從多角度去審視: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學目的:

1、(知識和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閲讀能力,能説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閲讀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過程和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教學設計>的主題。

4、(寫作指導)學習本文在敍述中飽含深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訓練閲讀能力,提練教學設計>主幹。

教學難點:結合個人人生經驗及閲讀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藴豐富,選編此文,無非是因為此文為我們提出瞭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於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恰恰都具有廣泛地指導性,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於本文是學生進入國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教學設計>,不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教學設計>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國中生平時對衝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二、説教法:

人們常説:“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語文課程中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由於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教學設計>,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現代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麼教師也要從文本中走出,以人為本。

閲讀《風箏》一文,我不由被魯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教學設計>有豐富的意藴,更能引發人進一步地探究興趣。因此在教學此文時,擬在反覆閲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可利用閲讀期待、反思、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效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閲讀的對話者之一。

1、在教學前,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2、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

3、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以利於體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教學設計>主題。

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閲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反覆閲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説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儘管《風箏》一文屬早期白話文,某些字詞、句子的表達方式會生澀難懂,而教學設計>本身思想深邃,但這一切都可以在反覆地閲讀中,在用心地體悟中,在教師適時點拔中,迎刃而解,而激發學生閲讀、探究興趣是扣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為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要讓學生自己閲讀,自己學會閲讀,在閲讀中,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1、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3、課前可以網上查閲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閲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5、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四、説程序: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創設情境,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多角度理解課文:

1、為什麼作者看見風箏會“驚異和悲哀”?

2、文中回憶了一件什麼事,這一幕後來作者稱之為什麼?

3、多年之後“我”對當年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有了什麼論文,這種改變説明了什麼?

4、“我”對於自己的過錯,想到補過辦法了嗎?是什麼?弟弟是何態度?我心情釋然了嗎?

(三)學生質疑。

(四)思維拓展訓練:

1、當年的魯迅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什麼做法,是什麼思想在做祟?你的身邊、生活中有沒有類似例子,試舉例説明。

2、虐殺者的行為為什麼能得逞,是什麼助長了這些人的壞習性,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正確的做法該如何?試舉例説明。

(五)總結:《風箏》不僅是展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閲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覆思索以後並用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六)作業:課後探討

1、請談談你對兒童教育的一點看法。

2、在人際關係中,你會怎樣處理親人、朋友之間的誤解和衝突?

[教學小結]

由於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國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教學設計>,這篇教學設計>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儘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