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平面鏡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64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平面鏡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平面鏡説課稿

平面鏡説課稿1

《平面鏡成像》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級第三章光現象的教學內容。現就教材、教法、學情、學法和教學過程五方面談談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從教材編排看:本節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它是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課學生將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這個探究是學生遇到的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探究。這個探究在整個國中物理探究性學習中起示範作用,本節課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為後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2、教學目標及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我將此課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2)瞭解平面鏡虛像的形成原因。

(3)瞭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鏡成像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過程,進一步學習實驗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平面鏡的物與像對稱的討論,領略平面鏡中的簡潔對稱之美。

(2)使學生在"探究"中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發現成功的喜悦,增進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好奇和慾望。

(3)通過利用平面鏡的小發明、小製作,認識平面鏡在科學技術、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是: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2實驗探究的方法與合作學習。

教學難點是:1、虛像的概念 ; 2、平面鏡成像原理二、學情分析

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加之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例如:他們會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物體的像就越大,這是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的。

三。教學用具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一塊玻璃板,一張8K白紙,一盒火柴,兩根等高的蠟燭,刻度尺,筆教師演示器材:火柴,蠟燭,玻璃板,光屏,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課程理念認為: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注意過程與方法。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根據新的課程理念,本節課的具體方法:

教師引導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法,討論法等。

五、學法指導 科學探究法 等效替代法六。 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5分鐘)

播放影片《紅樓夢》中關於劉姥姥在寶玉房間照鏡子的趣事片斷。

教師:劉姥姥把誰看成了她的親家母?學生:她自己。

教師:哪的自己?學生:鏡中的。

教師:物理學中把劉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鏡子稱為平面鏡;鏡子外面的她稱為"物";鏡子裏面的她稱為"像".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平面鏡成像".由此引入課題。

(本環節學生懷着好奇心觀看影像,感受"劉姥姥"第一次照鏡子時頗有趣味性的表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避免瞭解釋"像"是什麼的困難,又對什麼是"像"有了形象、直觀的認識)。

(二)、組織探究(30分鐘)

在這個環節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按照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發現問題、再完善實驗設計、再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時間大約是30分鐘)1.觀察,提出問題:

學生活動:學生照鏡子,觀察自己在靠近或遠離平面鏡時,像的大小、位置有沒有發生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學生猜想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提供形象、直觀的感性認識。)2.猜想與假設:

教師:通過剛才的觀察,同學們猜想一下平面鏡成像可能有什麼特點?本環節學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但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本節重點用實驗驗證學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2、像是"近大遠小"的;像與物體大小相同。(出示課件)並告訴學生,隨着學習的深入將會逐步驗證、學習同學們提出的其他猜想。然後介紹實驗器材及使用方法。

3.制定計劃,設計實驗;

在猜想之後就是驗證猜想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1)如何選用器材?

主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確定像和物的大小關係?

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們怎樣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與像比較。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與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實驗中兩隻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連接每次實驗中兩隻蠟燭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係。

(4)引導學生知道:一次實驗有偶然性,不足以説明問題,至少要將蠟燭的位置改變一次,再重做一遍實驗。這樣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以免由於為了節省時間而忽略必要的實驗環節,使學生形成以偏蓋全的片面的思維方法。(出示課件:展示疏理後的設計方案)4、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1)實驗前教師強調實驗要領:玻璃板一定要豎直;後面的蠟燭與像完全重合;別忘記錄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實驗數據;實驗時要注意玻璃板輕拿輕放,不要讓蠟油燙到手,實驗完畢要及時熄滅蠟燭。

(2)學生實驗時,教師巡視觀察,提供幫助,找到學生實驗小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實驗過程中的問題,為交流和評估環節做準備。

(3)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物像連線與玻璃板所在直線,這兩條相交的直線有什麼位置關係?

5.分析論證: 小組展示實驗並在課堂上交流探究結果。此環節由學生自己總結,教師做適當引導,然後師生共同整理探究結果:

(1)虛像

(2)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連線跟鏡面垂直

(三)【平面鏡成像原理】(時間大約5分鐘)在得出了平面鏡的成像特點之後,學生自然對成像原理有極大的瞭解渴望,而這一知識點卻有着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這裏我安排了用紙條模擬光束,理論分析等教學手段把抽象化為形象來進行難點的解決,同時進一步加深了"像物對稱"這一成像特點。

首先我帶領同學們一起用紙條模擬光束理解平面鏡成像原理接着用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作圖,進行動態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並非實際光線形成。

(四)、課堂小結(4分鐘)

1.教師引導學生説説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在知識和學習方法上都有哪些收穫?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有哪些經驗教訓需要總結?

2.教師小結:平面鏡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靜的水面,平滑的金屬面,它們都相當於平面鏡。它們的作用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美麗的風景。(多媒體課件再現"桂林山水"的圖片,並配以音樂)湖光山色美如畫,這其中就有平面鏡的巧奪天工。

(五)、佈置作業(時間大約1分鐘)

1、蒐集平面鏡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實際應用,為下節課的交流做準備。

2、利用光在兩平面鏡之間多次反射,用身邊的一些物品製作一個萬花筒或潛望鏡。

(六)、板書設計

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成像特點:

2、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 虛像

(2)像物大小相等;

(3)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4)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平面鏡説課稿2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課題是新教材八年級物理第三章光現象第四節平面鏡,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等八方面來説一説我這堂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平面鏡”是本章《光現象》中的關鍵內容,是光傳播過程中的普遍現象,是“光的傳播”內容的延伸。平面鏡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生以具備這方面的感性知識。定性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過程,是下一節定量探索“光的反射”規律的基礎,有鋪墊作用。教材這樣編排,符合認識過程的發展規律。正確處理好平面鏡成像的實驗探究過程是學好本節乃至本章知識的關鍵。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學習物理,對物理知識的積累和對物理問題研究的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本節課的知識是平面鏡的有關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應該使學生經歷基本的探索過程,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領略物理教學的特點與魅力,學生的收穫不僅僅是學到了書本的知識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和方法的掌握,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各種能力得到培養,多元智力得到充分發展。

據以上兩點的情況分析,特制定如下目標及教學的重點、難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探究點及其教學要求

通過平面鏡成像的邊學邊實驗,指導學生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理解平面鏡中像的主要特點,知道實像與虛像之間的區別,瞭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

2、能力訓練點及其要求

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提高通過觀察提出假設,制定探究計劃,動手操作,收集證據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

3、德育滲透點及其要求

在探究實驗的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分享探究成果,領略平面鏡成像中的簡潔對稱之美,感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悦。結合平面鏡在日常生活、生產、科研方面的廣泛應用,在教學中滲透熱愛科學、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教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教學難點:①知識難點:對虛像概念的理解。

②探究活動的難點:如何確定平面鏡中像的位置

 五、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1)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探究實驗分析法,“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探究,從未知到已知,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循序漸進,使知識得以鞏固和落實。此外,還採用了比較法、討論法、練習法、分析和啟發式教育教學方法等。

(2)學法指導

要想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必須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對比、分析、記憶、運用的科學研究方法。

本節課通過兩個小魔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配合對魔術過程的觀察為學生實驗打下基礎,使學生通過自己實驗的親身經歷,來掌握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六、教學器材

粉筆盒、小平面鏡、大平面鏡、哈哈鏡、茶色平板玻璃、支架、蠟燭、燒杯、水杯、火柴、白紙、刻度尺、計算機、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1、課題引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以〈小魔術1——粉筆盒變粉筆〉和〈小魔術2——澆不滅的燭焰〉引入課題,目的是通過小魔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魔術要做得成功,要注意把鏡子放在盒子裏面一點,教師的穿着顏色要深一些,這樣有利於透明玻璃的成像。)魔術:澆不滅的燭焰,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不僅能進一步的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為後面的學生實驗作鋪墊,為學生理解平面鏡成的像的性質打下基礎。

通過魔術表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魔術的奇妙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使他們想親自動手實驗來探究具體情況。創設的魔術情景使他們對魔術所展示的實驗現象提出疑問,從而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慾望。

2、平面鏡的概念

對於什麼是平面鏡,本節課通過感性認識,觀察生活中的鏡子和觀看兩張幻燈片引導得出概念。使學生從生活中的物體、事例走進物理的殿堂,同時通過精美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在笑聲中總結出平面鏡的概念,達到寓教於樂的境界。

3、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按新課標的要求,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將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活動作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希望通過討論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使學生建立猜想、制定實驗計劃、實驗步驟及確定實驗器材。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使他們掌握解決物理問題的一般方法。

課堂討論,老師可以適當提問加以引導,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實驗更有興趣,實驗探討更富有創造性,從而培養學生敢於思考,敢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

學生通過前面的實驗和生活經驗,對平面鏡成的像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建立猜想的過程中,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用玻璃板作平面鏡,用相同的物體與像進行比較,通過視覺和觸覺來感知虛像,是這個實驗設計的三個巧妙之處,再加以討論、引導和點撥,實驗的難點和知識的難點就自然突破了。

該探究活動的關鍵在於平面鏡成的像的位置的確定與比較,讓學生去尋找、嘗試、測量,有利於幫助學生建立感覺不一定可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認識。在鏡子後面放白紙無像,無法用刻度尺測量,加深學生對平面鏡成的像的性質理解。

驗證猜想,就要比較像與物的大小、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關係。由於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所以在這裏會出現學生思維過程中的一個轉折點。教師的點撥,學生的主動思考會使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體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悦。

探究過程中,確定像與物的距離關係時,蠟燭的位置至少換一次,這樣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以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由於為了節省時間而忽略必要的實驗環節。

4、實驗交流

完成實驗後,讓學生自己判斷前面提出的猜想,然後教師再與學生一起總結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分享他人取得勞動果實的快感與充實感。

要説明的是,在得出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關係後,我們應該在此基礎上對實驗記錄的結果進一步討論,請描述不準確的,有歧義結論的同學上黑板,用磁性幾何圖形擺放的辦法來找出對應的像,讓他們得到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所在的直線的關係。為後面的利用平面鏡成像特點作圖打下基礎,並且讓學生通過測量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5、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對於平面鏡成像的應用,本節課的要求只要達到了解的層次。所以這部分內容以學生自學課文和討論應用為主,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教學課件來擴大學生的視野,再結合平面鏡的教學,簡單介紹平面鏡的發展史,從中滲透熱愛科學、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教育。同時,通過光污染的介紹,使學生懂得我們要應用書本上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6、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的第一部分,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個總體的瞭解,在腦子中有個系統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對本節課重點的突出與鞏固。

7、佈置作業

人的記憶是有規律的,遵循鞏固性原則,在課後一定要進行鞏固。所以佈置作業:課本70頁WWW 2、3、4。

八、板書設計:

主板書:(黑板左側)

四、平面鏡

一、什麼是平面鏡

鏡子的表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鏡

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探究過程

猜想――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實驗總結――得出結論

2、虛像

被人看見,但不能在光屏上呈現的像叫做虛像。

3、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3)、像到鏡面的距離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三、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1、應用

2、光污染

副板書:(黑板右側)

1、猜想(各種猜想的歸類結論)

2、設計

3、步驟

4、器材

謝謝各位評委!

平面鏡説課稿3

一、教學目標

1.在物理知識方面要求。

(1)掌握光的反射定律,會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釋有關的現象;(2)掌握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和規律;

(3)應用平面鏡成像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物理問題。

2.通過演示實驗,概括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應用光的反射定律推導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相關物理量變化規律的學習,培養分析、推理能力。

3.通過簡單的物理問題的解決使學生理解解決物理問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何建立已知與未知和所求之間的關係。從而加深物理方法的學習。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掌握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及推導過程。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解決平面鏡問題的關鍵。平面鏡成像是虛像,學生作圖時要注意用虛線;平面鏡成像,其像和物關於平面鏡對稱的含義是像正立且與物等大。

2.教學難點之一是如何澄清學生頭腦中"像"的概念。要突破這一點就要讓學生清楚物理中像的準確定義,生活中像、影、相又指的是什麼意思。嚴格區分教學中的相似與物理的"相似"有什麼不同。

3.教學中的另一個難點是如何應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解決實際問題。最關鍵的是要抓住最簡單、最基本的方法。

三、教具

1.平面玻璃,蠟燭兩隻(完全相同),火柴,大白紙一張(8開或更大一些),直角三角板,鉛筆。

2.教學用直角三角板、直尺。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光的反射現象和平面鏡在國中物理中已經學到一些知識,今天我們來進一步研究。光的反射現象處處可見,平面鏡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它們有什麼特性呢?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光線和光束。

光線是利用光的直線傳播而從光束中抽象出來的概念。物體發出的光束,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來表示光的傳播方向——光線。光線是光束的抽象結果,實際是不存在的,而光束是客觀存在的。在畫光線時注意光的傳播方式用直線表示,要用實線,而光的傳播方向箭頭一般標在直線段的中央部分。光束可分為平行光束、發散光束、會聚光束三種情況。

2.光線傳播到兩種介質的分界面所發生的現象:反射和折射現象可能同時發生,也可能只發生反射現象,但有折射現象的同時一定有反射現象,只是反射現象有時極不明顯而不考慮。通過作圖介紹入射點、法線、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光在介質中傳播時會有能量損失(被吸收)。光在兩種介質界面上發生反射或折射時也要有能量損失。

3.光的反射定律。

(1)(三線共面)。反射光線在入射光線和法線所決定的平面內;(因果關係要注意)(2)(法線居中)反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分別位於法線的兩側;(3)(兩角相等)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因果關係)。

4.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1)鏡面反射:能成虛像的反射,入射光線是有規律的,反射光線仍遵從一定規律進行排序。

(2)漫反射:入射光線是有規律的,而反射光線是無序的,不能成虛像的反射,但每一條光線都遵從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是由於兩介質的界面不光滑平整而造成的。

5.平面鏡成像。

演示 在白紙中央用直尺畫一條直線,然後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直線的一側點一個點A,將平面玻璃垂直於紙面且與紙上直線重合放置,將一支蠟燭點燃豎直放在A處,在A點這側看點燃蠟燭的像。將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放在直線(平面玻璃)的另一側,緩慢移動直至未點燃的蠟燭與點燃的蠟燭的像重合,好像未點燃蠟燭也燃燒起來一樣。在紙上記下未點燃蠟燭的位置。在同學們都看清楚的前提下,將點燃的蠟燭熄滅。讓同學討論看到的現象,總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像:由物發出(或反射)的光線經光具作用為會聚的光線(或發散的光線)所形成的跟原物"相似"的圖景。這裏的"相似"一詞與數學的相似含義不完全相同,數學中的相似是指對應處成相同的比例,而這裏的"相似"有時不同對應處比例不同。例如哈哈鏡中人的像與人相比相差很大,但仍認為是人的像。

(2)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形成。可用眼直接觀察,可在光屏上顯示,具有能量到達的地方。

(3)虛像:是實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形成,不可在光屏上顯示,只能用眼睛直接觀察。

關於像的概念讓學生一定要很清楚,特別是要區分生活中的"像"的概念。

A.像片是物而不是"像",畫像和像片具有相同的含義。

B.照相,實質上是取得一個與人"相似"的一幅畫片,只不過不是用筆畫,而是通過成像的原理製作就是了。照"相"與長"相"具有相同的含義。

C."看電影"也有人誤認為是"看電像",在國中就學過像的概念。但人們在電影院看電影是要看銀幕上的圖景,銀幕上的圖景對於底片(拷貝)來説是像的位置,像呈現在銀幕上,作為物被眼晴看到,若真看"像"應眼睛向着放映機看,那是不可能的。

D."成像是客觀的,觀像是有範圍的".若電影院銀幕處未放銀幕,放影機放影時,拷貝上的像仍呈在放銀幕處。戴近視鏡的同學看到的並不是真實的物,而是這些物正立縮小的虛像。

(4)平面鏡成像。

A.平面鏡對光的作用,只改變光的傳播方向,不改變光束的性質。即平行光束經平面鏡反射仍為平行光束。發散(會聚)光束經平面鏡反射仍為發散(會聚)光束。

B.平面鏡成像為虛像,作圖時用虛線表示。

C.(將演示實驗中的白紙呈現給學生,通過作圖,測量得出)像點和物點關於平面鏡呈面對稱。

6.平面鏡的應用。

(1)平面鏡控制光路。

例1 已知入射光線及平面鏡的位置,控制反射光線。一束光線與水平成40°角射來,欲使光線沿水平方向傳播,所放平面鏡與水平面成____角。答案:20°或70°。

平面鏡説課稿4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從教材編排看:本節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它是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課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像”這個概念,本節課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為後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因此《平面鏡成像》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整個幾何光學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節教材主要安排了一個《平面鏡成像》的探究實驗,這是培養學生重視實驗和歸納,提高學習能力的好素材。為今後做光學實驗作了必要的準備。

2、目標

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我將此課教學目標定為:

1、能説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知道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3、通過探究物、像和鏡面三者之間的關係,領略平面鏡成像中的簡潔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悦,增進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好奇和慾望。

3、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並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有兩個:知識方面虛像概念是一個難點,因為“虛像”比較抽象,本身“看得見,摸不着”,這構成了本節的一個難點;而在探究活動中由於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預計對於採用兩個相同的物體,並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這就構成了本節課的探究設計中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加之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例如:他們會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物體的像就越大,這是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的。

三、教學方法

我將採用“統放結合”的半開放處理思路(對於學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難的“虛像”和“虛像的位置”,要“統”;對於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特點採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節課將主要採取學生自主探究實驗和教師引導發現法以及集體思考法的教學方法。

教學輔助手段主要是多媒體課件

四、學法指導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學探究,讓學生從觀察現象入手,在質疑、探究、觀察、討論、交流中學到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1、引入新課

首先我將通過一個“水淹蠟燭”的實驗引入新課(這一部分時間大約是5分鐘)

實驗桌上豎直放一塊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隻杯子內有一點燃的蠟燭,玻璃後面也放一隻杯子,其內沒有放蠟燭。這是我在課前準備好的,提前調節好,使學生通過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後杯中都有一支“點燃”的蠟燭。往後面的杯中倒水,當水面漫過燭焰時,發現燭焰並沒有熄滅。“為什麼?”這時學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沒有猜到:我就拿走後面的杯子,再讓他們觀察,他們會發現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隻裝有點燃蠟燭的杯子.這時他們會恍然大悟:原來是“像”!

由此引入課題。

這樣設計的意圖有三:第1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鏡、像、物體這些名詞;3為後面在設計實驗過程中順利突破的將“平面鏡改為玻璃”這一難點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難點的作用。

2、組織探究

第二個環節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按照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發現問題、再完善實驗設計、再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時間大約是30分鐘)

在板書課題之後,我提出問題:“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及照鏡子的感受,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通過這一問題使學生從平

面鏡成像的特點角度去認識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鏡,從而產生探索的慾望,啟發學生進行“猜想”。)

學生經過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與物左右相反;(2)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將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書上,因為這時後面探究的課題。

在猜想之後就是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係呢?”以明確探究目的

學生:思考、討論、分析]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我們怎樣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到這裏學生就可以進行第1次實驗了,在此我也設了一個埋伏:

同學們會在實驗盒發現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鏡、兩支相同的筆、兩隻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並沒有出現在實驗盒裏]。

當他們做了一段時間後我就問:“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麼障礙?”

學生在實驗中會發現: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當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後面的像位置上時,從正面只能看見像,看不到替身物體;從平面鏡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接着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鏡後的“替身物體”?”

學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討論]

此時可能會有同學受到引入新課時的“水淹蠟燭”的實驗啟發,想到把平面鏡改為玻璃板做實驗,就會同時看見像和鏡後的“替身物體”。如果學生沒有想到,可以提醒學生回想開始時的實驗。

在這裏我使學生通過實驗的親身體會,產生認知衝突,再聯繫已有信息,解決衝突,使之領會深刻,突破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好!現在分發玻璃板,讓學生重新實驗,探究出像與物的大小關係。在得出像與物的關係後,立即用多媒體進行一個反饋練習,以糾正學生由經驗得出的錯誤認識,加深像與物是等大的這一正確結論的印象。

在此之後我再提出問題“能否驗證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究。這些我將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實驗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實驗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並進行鍼對性反饋練習。加深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與記憶。

從而完成本節教學的重點。

3、第三個環節學習虛象概念。(時間大約6分鐘)

我將利用理論分析、實驗驗證等教學手段把抽象化為形象,突破“虛像”這一學習難點。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作圖,進行動態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並非實際光線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並且用白紙放在玻璃板後面的“像”的位置上。會發現紙上並沒有像,説明並沒有光到達成像的位置,再次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確實不是實際光線相交而成的,使學生從實際中感受什麼是虛像。

到此本節的新課內容學習結束。

4、課堂小結:

讓學生概括本節課授課內容,概括出知識要點,提醒學生理解識記成像特點,並運用它解答目標中的有關內容。(時間大約5分鐘)

5、佈置作業:(時間大約1分鐘)

1、佈置課題為〈生活中的鏡子〉這一研究性作業,讓學生作有關的調查。

2、完成課後練習

6、板書設計

三、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成像特點:2、面鏡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規律

(2)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3)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平面鏡説課稿5

各位專家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四章的第三節《平面鏡成像》。下面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有三個內容: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2、虛像的概念;3、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它在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定律之後,學習、認識平面鏡的成像,是前兩節所學知識的應用;另外,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像”這個新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凸透鏡成像奠定基礎。同時,通過平面鏡成像的探究活動,有助於加深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重視過程與方法、重視科學探究的要求,結合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認知發展的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維度:

知識與技能:能説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瞭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瞭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有用信息的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領略平面鏡成像現象中的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悦。

3、重點和難點

科學探究活動,有利於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學習、體驗科學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由於“虛像”比較抽象, “看得見”,卻“摸不着”,因此,虛像的概念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由於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 很難提出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探究活動中的又一個難點。

二、説教法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同時,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平面鏡,容易使他們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根據學生這些心理特徵,結合教材內容的編排,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教師引導發現,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學生雖然對平面鏡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由於思維定勢的影響,往往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例如:他們會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與“影”混淆等,這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對本節課的學習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對於這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則通過多媒體動畫展示、演示實驗、教師講解等教學手段,來突破難點。

三、説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學探究,讓學生從觀察現象入手,在質疑、探究、觀察、思考、討論、交流中學到知識,同時,體驗實驗的基本思想方法,學習科學探究。

四、説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首先通過一個魔術視頻引入新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還暗示出將“平面鏡改為玻璃板”有助於確定虛像的位置,為學生設計探究方案搭建一個“支架”。

2、組織探究

第二個環節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按照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考慮到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和教學時間的限制,探究活動的重點放在設計探究方案上。

(1)提出猜想:

在板書課題之後,展示一幅平靜的水面成像的圖片。這樣,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鏡的概念,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後,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內所成的像,並對成像的特點提出猜想,將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為後面探究的課題。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首先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體大小的關係呢?”以明確探究目的。如果學生感到困難,可以適時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使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關鍵。然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之所以以小組為單位,一方面是由於該探究活動與以前接觸到的探究活動相比,難度要大一些,以小組為單位,便於學生隨時交流、相互啟發,共同獲得發展;另一方面,通過交流,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

(3)進行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時,將平面鏡和玻璃板同時給出,讓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選平面鏡的學生在實驗中會發現一個問題:無法同時看到物體的像與替代物,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學生就會陷入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考。此時,可能會有學生受到 “水中蠟燭”的實驗啟發,想到把平面鏡改為玻璃板做實驗。如果學生沒有想到,可以提醒學生回想該演示實驗。這樣,學生通過實驗的親身體會,產生認知衝突,再聯繫已有信息,解決衝突,體會更加深刻。這樣就突破了探究過程中的難點。

在得出像與物體大小相等的關係後,近一步提出“怎樣研究像距與物距的關係?”以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究。由於學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動中已掌握了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進行探究。

(4)交流探究成果,及時矯正

各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結論,同時對學生掌握知識、參與實驗的態度和效果進行反饋,在這一階段,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針對性反饋練習,學生將完成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

3、理解“虛像”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圖,進行動態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並由非實際光線相交形成。

接着再演示:把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紙放在玻璃板後面的“像”的位置上。會發現紙上並沒有像,從而説明並沒有光到達成像的位置,再次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確實不是實際光線相交而成的,使學生從實際中感受什麼是虛像。這樣,通過理論分析、實驗驗證等教學手段變抽象為形象,變靜為動,突破“虛像”這一難點。

4、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認識到平面鏡成像在生活中的應用,播放一段有關平面鏡成像應用的影片,通過這段影片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科技對生產、生活產生的重要影響,加深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識。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 平面鏡成像

一、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3)虛象: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二、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反射光線的方向延長線形成虛像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平面鏡説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伊通第五中學的錢小平。今天我説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四章光現象第三節《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內容。為了使本次説課清晰流暢,明瞭直觀。我將從以下幾方面(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以及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設計和板書設計)來進行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們來看教材,平面鏡成像是對光現象的進一步認識,與此同時它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是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課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 “像”這個概念。它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為後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2、教學目標及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首先我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為一下三點(瞭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瞭解平面鏡能成虛像;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接着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確定為以下兩個方面(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最後,是情感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悦;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這三個目標中,情感目標是動力保障,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基礎,過程與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3、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後,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特點,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並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難點有兩個:知識方面虛像概念是一個難點,因為“虛像”比較抽象,本身“看得見,摸不着”,這構成了本節的一個難點;而在探究活動中由於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預計對於採用兩個相同的物體,並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這就構成了本節課的探究設計中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接下來,我們來看學生的情況。本節課教學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學生在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經具有前提知識。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感興趣的`現象。加之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

三.教法、學法分析

由於八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是由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於物理的興趣主要是直觀認識,還沒有能過向抽象認識轉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探究實驗讓學生直觀體驗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在如何研究虛像的環節中運用平面鏡和平板玻璃的對比讓學生更直觀感受虛像。因此,這節課採用直觀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由以下的教學流程展開(新課引入、新課教學、總結歸納、實際應用、反饋練習、佈置作業)。

為達到教學目標,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性,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首先是第一環節:新課引入。由於本人教學物理的同時兼班主任工作,經常會有調皮的孩子在課堂上照鏡梳粧,要不就趁着科任老師不注意偷偷地在有陽光時用鏡子,鋼尺在牆上或是黑板上反射光斑。很多老師都很困擾,雖然學生對平面鏡很熟悉,但對於成像規律及特點不很清楚,為了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從教參四個引入方案中選擇了第一個,也就是最簡單的一個。我用一塊較大的平面鏡,同時讓學生自帶小鏡子,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出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

例如:

(1) 你的像在平面鏡中的什麼地方?

(2)在平面鏡中,你的像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樣嗎?

(3)當改變你與平面鏡的距離時,你的像的大小改變嗎?你的像到鏡面的距離怎樣變化?本設計方案中提出的相關問題,並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只是為了引起研究興趣,為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提出問題”作必要的鋪墊。2.此時,學生已經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夠進一步探索,所以第二個環節我將進行新課教學,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為了使學生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角度去認識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鏡,我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同學們進行討論,提出猜想。由於學生的積極主動,將提出下列不同猜想(像與物左右相反;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由於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首先由我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係呢?”以明確探究目的。緊接着,啟發學生思考,讓同學們進行討論,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進行比較。到這裏確定可行的實驗方案,學生就可以進行實驗了。同學們選定器材:平面鏡、平面鏡固定底座、兩支蠟燭(模型)、白紙、刻度尺、用白紙充當光屏,進行實驗。

虛像的概念和平面鏡成像原理是國中光學的一大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為後續學習掃除障礙,我引導學生通過作圖來理解他們,這樣既鞏固了對反射規律的認識,又培養了學生研究新問題的能力。

小組展示實驗並在課堂上交流探究結果時。此環節由學生自己總結,教師做適當引導,然後師生共同整理探究結果:

(1)虛像

(2)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連線跟鏡面垂直

(在這裏學生會得到像不能用白紙呈接到的結論,暫不急着説是虛像,而是提出疑問,為什麼像用紙接不到呢?從而進入平面鏡成像原理的教學。之後再回來補充虛像的特點。)

3.總結歸納:實驗結束後師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

4. 接下來展示平面鏡成像之美,使學生體會到平面鏡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美麗。其實,平面鏡的作用遠遠不止這些,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那些應用平面鏡的例子呢?我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討論一些平面鏡成像的應用,例如水面倒影等。同時我用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平面鏡在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應用,師生進行交流生成了動態的課堂效果,使課堂變得更精彩。

5.並進行鍼對性反饋練習。加深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與記憶。

6.最後一個環節是佈置作業:作業包括必做題和選做題。根據農村中學學生現狀,我一直堅持分層次作業。必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和反饋;選做題是學優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綜合和拓展,同時,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延伸。

六、板書設計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板書設計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板書的設計意圖是突出重點、再現過程。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平面鏡説課稿7

各位評位老師,下午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平面鏡》。《平面鏡》是國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單元。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等四方面談談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鏡生活中比較常見。平面鏡在本章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線傳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鋪墊。因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正是由於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説,平面鏡在光現象這一章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甚至在整個幾何光學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WK %vr"Cy

2、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理解平面鏡中像的主要特點,知道實象與虛象之間的區別,瞭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 4;8"d3A

(2)能力目標

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學習通過觀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計劃,動手操作,蒐集證據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分享探究成果,並初步養成甄別假設、調整探究計劃的意識。 #e4Vr_f

(3)德育和情感目標

通過探究物、像和鏡面三者之間的關係,領略平面鏡成像中的簡潔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悦,增進了解平面鏡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慾望。 ++)]1t|

3、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對虛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動中的難點是如何確定平面鏡中像的位置

4、教材處理

採用“統放結合”的半開放處理思路(學生對“虛象”和“虛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難,所以要“統”;對於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特點採取“半放”的方法;對於平面鏡成像的次要特點採取“全放”的方法)

5、設計思想

(1)通過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略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

(2)課的重點是:在“探究”和“設計”的過程上,“如何探究像與物是否等大”(實驗目的)→怎樣比較虛像與物的大小→找一個跟物體完成相等的物體(替身物)與像比較大小→怎樣才能同時觀察到像與替身物→把平面鏡改為白玻璃(實驗基本思想方法),從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技巧性,開拓學生思路,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進行訓練,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二、教學設計

1、教學方法 _

(1)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2)引導發現法(學生實驗時,教師在教室內走動,引導學生完成實驗);

(3)演示法(學生完成實驗後,教師在講台上再完成一遍);

(4)實驗法。

2、教學手段——板書、學生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

三、學法

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兩人一組,相互配合)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提出問題:照鏡子平面鏡能成像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二)新課教學

1、提出猜想: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這有利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確探究目的]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採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明確探究方法]——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3、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屜裏]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隻相同的棋子。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麼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後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為什麼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裏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通過翔實的例子來證實有真實存在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會聚而成的呢?(設疑,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 好!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通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 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於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後的替身物呢?

——必須使平面鏡後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麼現在鏡後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為什麼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被塗在平面鏡後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那麼怎麼辦?

——把塗在鏡後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

——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在我們拉開抽屜,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棋子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

——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同學們,試試看。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

Α、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麼辦法改進實驗呢?打開抽屜中紙盒看看裏面有什麼器材。[抽屜紙盒裏藏有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為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為什麼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

——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並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啟發]作為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麼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挫折,實驗成功後表現出了異常喜悦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小?

——等大。

4、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如圖3,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1)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2)連接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係。

[得出實驗結論]

5、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於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後自己探究:

(1)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三、課堂

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5)分析與認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四、佈置作業:

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