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國小語文説課稿(彙編1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38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説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語文説課稿(彙編15篇)

國小語文説課稿1

教學內容:

《浪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版)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

教材分析:

《浪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課文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大海特有的景緻:沙灘、浪花、貝殼、小蝦。其中,最逗人的是浪花,浪花跑去又跑來,像一羣淘氣的娃娃。課文語言優美,音律和諧,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以兒童的口吻,描述海邊的景物,具有很強的親和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給學生以美的薰陶。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是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致力尋求的新理念,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至高追求。通過對話,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的張揚,讓他們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詞語“邁着”“搔癢”“捧來”“輕輕的”“悄悄地”等。

2、能力目標: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海邊玩耍的樂趣。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感悟理解“邁着”“搔癢”“捧着”等詞語,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海邊玩耍的.樂趣,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準備:

為擴大課堂容量,拓寬學生的視野,我準備了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法學法:

基於本課教材持點、學生的年齡持點及新課標的要求,我在教學中採用情景教學法、變式教學法、動作演示及激勵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讀中感悟,實現與文本對話。

教學流程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流程圖

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引導探究

引導表達

自讀自悟

品讀感悟 細細體味

賞 品 讀 練

品讀感悟 細細體味

拓展視野 情感昇華

寓學於練 積累語言

課堂小結 分享快樂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請學生趴在桌面上,閉上眼晴仔細傾聽,感受一下,我們現在來到了什麼地方?(放海浪聲)

2、放課件讓學生欣賞大海風光。

小朋友,海美嗎?(美)沙灘美嗎?(美)浪花美嗎?(美)想到海邊去嗎?(想)那今天我們就一起進入課文,一起看美的大海、美的沙灘和美的浪花。(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誘發興趣,這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礎。

“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我想,首先要喚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之前,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把“海浪聲”“海”“浪花”引入教室,讓“海浪聲”“海”“浪花”直接訴諸於兒童的感官,使學生對教材由“遠”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親”,從而引發學生的共鳴,使其如臨其境。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進入學生心裏。

(二)品讀感悟,細細體味。

1、教師配樂有感情地範讀課文。

2、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並通過讀把自己的體會表達出來。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模仿浪花的動作、用詞説話、找關鍵字等方法,讓學生理解“邁着”“搔癢”“捧着”“又”等詞語,體會文中“我”和“浪花”的快樂。並讓學生把自己的體會用讀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這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關鍵。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低年級的學生要達到這理想目標並不容易。因而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感悟”顯得更為重要。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學習語言習慣於直接體驗、整體接收、綜合感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一思維特點,採用動作演示、多媒體再現情景等多種方法,讓學生通過做動作學習詞語,讓學生模仿“浪花邁着輕輕的步子走來”,還讓學生“悄悄地搔癢同桌的小腳丫,感受被浪花搔癢的感覺”等做法,讓學生在直接、整體觸摸語言現象中,有所感悟,並在“悟”中自得。同時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體會表達的精妙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去領悟語言文字,並用讀的方式表現出來。我認為,這一過程實質是學生由對語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對內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學生內心與文本產生共鳴的過程。這也就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與文本對話。

(三)寓學於練,積累語言。

(1) 連一連,讀一讀。

藍藍的 貝殼

金黃的 小蝦

雪白的 沙灘

青青的 海水

(2) 照樣子,説一説。

我坐在沙灘上 玩耍。

爸爸坐在沙發上 。

媽媽坐在 。

設計意圖:語文作為實踐的工具,非得在實踐中反覆地操作、運用和練習才能熟練地掌握它。學生要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不能光靠課堂聽老師講,還要靠課內和課外大量的聽、説、讀、寫和實踐活動。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讀一讀、連一連”,“照樣子,説一説”兩道練習題,讓學生在運用語文知識的同時,注重積累語言,提高語文素養。

(四)、拓展視野,情感昇華。

播放《海底世界》動畫,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薰陶。繼而讓學生用一句熱情洋溢的話表達自己對海、或浪花、或沙灘、或海底世界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設計意圖: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挖掘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根據教育目標對資源進行組合和調整,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感性的材料。美麗的《海底世界》的動畫,把學生的視野及情感向縱深拓展,繼而讓學生用一句熱情洋溢的話把情感釋放出來。

 (五)課堂小結,分享快樂。

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課的收穫,讓學生體驗收穫,分享快樂,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設計意圖:

讓學生品嚐成功的喜悦,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板書設計:

18 、 浪 花

我 浪花

設計意圖:隨機抓住學生彙報過程中出現的“閃光點”進行板書,幫助學生更好地

把握文本的重點,起引領作用。同時,隨機板書也作為一種肯定學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進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熱情。

教學評價:

評價方式採用“觀察法”“隨機點評法”及“激勵”等方法。

“觀察法”是在學習探索過程中,注重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在充分暴露思維的過程中,積極肯定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和探究精神。

“隨機點評”“激勵”包括師生間和生生間的點評和激勵,這些評價方法能及時溝通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提高信息反饋的頻率,調控課堂氣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國小語文説課稿2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跳水》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記敍了在一艘環遊世界的輪船上發生的事,由於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而走上橫木陷入了險境,在這萬分焦急的時刻,船長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船長表現出的沉着、果斷、機智,以及對孩子深切的愛,展現了其偉大的人格魅力。同時告訴我們要根據情況的變化果斷地採取相應的行動。

(二)教學目標。

1.認識“肆、桅”等7個生字,會寫“艘、航”等14個字,正確讀寫“環遊、航行”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學習船長情急中果斷處理理問題的思維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難點:

學習船長情急中果斷處理理問題的思維方法。

二、説教法。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朗讀法

本課故事性很強,要讓學生多讀,在朗讀中瞭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發展和結果。

2.發現點拔教學法

本課的難點在於讓學生學習船長在面對緊急情況時果斷處理問題的思維方法,教學這一部分時,要引導學生分析船長當時面對的處境,以及船長採取的方法好在哪裏。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本課的教學同時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內容涵蓋作者簡介,課文生字等內容,輔助教學。

三、説學法。

學習本課,要理清課文的脈絡,瞭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發展和結局。要重點注意故事的結尾部分,體會船長的辦法好在哪裏。本課描寫水手的篇幅很多,要了解這些內容對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四、説教學流程。

本課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課前要安排預習,課堂上安排了兩個課時的教學內容。

(一)佈置預習

1.利用工具書,把不認識的字詞註上音並識記字形、字義。

2.圈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並思考為什麼。

(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兩課時完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題導入

師:在《田忌賽馬》中,我們感受到了孫臏的聰明才智。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船長,看看他是怎樣在面對危機情況時化解危機的。

板書:跳水。

二、學習生字詞

1.讀課文,圈畫出課文中的生字和詞語,遇到不認識的字查字典。

2.課件出示本課生字,指導學生認讀,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生字:艘 航 肆 帽 桅 撕 逗 唬 鈎 扭 咧 艙 鷗 瞄

3.指導學生進行生字書寫。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析,概括段意。

2.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嘗試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概括。

3.體會文章描寫船長和水手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回顧上一節學習的內容,鞏固字詞。

2.指名學生回答課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師:剛才同學的回答很準確,這節課,我們就來詳細瞭解這個故事。

二、學習課文內容

(一)瞭解故事的.起因。

1.讀第1自然段,故事的起因是什麼?

提示:水手們拿一隻猴子取樂,猴子放肆起來

2.積累詞語“風平浪靜”。

(二)瞭解故事的發展

1.讀第2-4自然段,概括這一部分的內容。

提示: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孩子也爬上桅杆追猴子。

2.再讀課文,體會課文所描繪的畫面。

3.猴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有什麼舉動?(去追猴子,也爬上了桅杆)

4.“水手們笑得更歡了,孩子卻氣得臉都紅了。”想一想,這句話在文中起了什麼作用?

水手們的笑刺激了孩子,迫使他去追猴子。作用: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5.讀“孩子氣極了,他的手放開了繩子和桅杆,張開胳膊,搖搖晃晃地走上橫木去取帽子。這時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嚇呆了。”水手們為什麼“全都嚇呆了”?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6.同學們,現在孩子所面臨的處境很危險。有什麼辦法能幫助他脱離險境呢?交流討論。

7.指導概括第2-4自然段段意。寫猴子戲弄孩子,孩子爬山桅杆追趕猴子,面臨的處境很危險。

(三)瞭解故事的高潮

1.這時候,孩子的父親——船長髮現了這個情況,他有什麼反應?

2.讀第5自然段,指導學生讀出船長堅定沉着的語氣。

3.想一想,船長是孩子的父親,可為什麼船長説不跳就開槍呢?

(四)瞭解故事的結局

1.齊讀第6自然段,指名學生概括段意。(船長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們把孩子救上了船)

2.讀句子“四十秒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感受大家等待的焦急心情。

三、拓展延伸

1.船長是本文的中心人物,為什麼只用幾句話寫他救孩子的情節,卻用很多篇幅寫水手?

(1)這個情節雖然重要,但只是剎那間的事,船長舉槍喊話同時進行,孩子立即就跳水了,這一情節前後不會超過半分鐘。簡單的描述,既救了孩子,又凸顯了船長的鎮定、機智果斷、經驗豐富。(2)故事情節緊張,過多的描述、鋪陳會延緩敍事的節奏。(3)大篇幅描寫水手,起到了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並且水手的不知所措與船長的臨危不亂形成了鮮明對比。

2.孩子成功獲救,船長的辦法好在哪裏呢?討論交流。

提示:孩子只有跳到海水中,才不會直接跌在甲板上摔死,才能將他從危險的境地中解救出來,從而保全他的性命。

四、課文小結

課文記敍了在一艘環遊世界的輪船上發生的事,由於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而走上橫木陷入了險境,在這萬分焦急的時刻,船長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船長表現出的沉着、果斷、機智,以及對孩子深切的愛,展現了其偉大的人格魅力。同時告訴我們要根據情況的變化果斷地採取相應的行動。

五、板書設計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長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國小語文説課稿3

【説教材】

《觀潮》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我們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編者將這篇課文選編在這裏,一方面是繼續培養學生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的觀察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好一堂課必須瞭解學生。

【説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富於想象,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學生生活閲歷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雄偉景象缺乏直觀感受,需要老師提供直觀的圖像幫助。

【説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生字詞,抓重詞句進行品味,注重語言積累。

2.技能目標: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使學生受到壯闊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説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3、4自然段,體會大潮的磅礴氣勢。

【説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的`觀察方法。

【説教法】

“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學。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

【説學法】

根據材特和學生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説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激趣導入,引人入勝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學也是如,一堂課的導入十分重要。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用潮水聲作襯托,同時用優美的語言聲情並茂地渲染課堂氣氛,勾起學生想去觀潮的強烈慾望。

2.觀看畫面,啟發想象,學習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潮來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刻的心情怎樣?我的意圖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通過邊看邊想,設身處地地理解人們期盼潮水早來的焦急心情。

②課堂學不僅在於老師的導,還在於學生的學。對於第二自然段的內容我將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提出問題: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麼?學生通過讀書,能夠自己解決問題。

二、讀中感悟,理解課文3、4自然段。

潮來時這部分是課文的重,我讓學生採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學習,運用情境學,抓住重詞句品味、悟情,學生採用看、讀、思、背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A.首先運用多媒體學生展示潮來時的情景,學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中。同時,我巧設疑問,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裏採用情景學法將視覺手段與聽覺手段緊密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

B.如壯觀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進行描繪的呢?我因勢利導、自然過渡,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

1.《國小語文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我準備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來朗讀課文,比如:自由讀,合作讀,指名讀,讀自己喜歡的詞語、語句等,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感悟,讀中自得。然後出示自學提示

(1)作者觀潮的順序是怎樣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來描寫?我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存在困難的地方,我適當撥,引導學生抓住潮水聲音變化的詞語。如: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態變化的詞語,如:一條白線——拉長、變粗——白色城牆——白色戰馬來理解大潮的雄偉氣勢。

2.愛因斯坦説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學中。我將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在本課中學生也許會提出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潮水為什麼會拉長呢?我組織學生議論交流,然後我結合錢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狀及時撥,這樣,學生的疑問就得到了解決。

3.為了使學生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為大潮的雄壯所折服,我將引導學生背誦3、4自然段,讓學生把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內化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薰陶。

三、迴歸整體,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兩個重段落以後,我讓學生回過頭來,整體瀏覽全文,感受觀潮的整個過程,從而整體把握全文。

四、總結延伸,感情昇華

錢塘江大潮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為天下奇觀。處我將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為了進一步昇華主題,我向學生展示祖國大好河山的圖片,有意識地把這種感情昇華到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國小語文説課稿4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觀潮》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風平浪靜到奔騰咆哮再到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

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這部分內容繪聲,繪色,繪形地描寫了潮來時的壯觀景象,寫聲音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寫景象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寫得直觀形象。作者這些有聲有色的描寫,使我們眼前彷彿浮現出大潮的畫面,感到響聲越來越大,大潮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作者觀察用心,敍述有序,從聲音、氣勢、形態幾方面直接描繪了大潮的奇特,又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表現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

這篇課文的選篇意圖,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繼續練習抓住主要內容,另一方面是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2、教學目標

鑑於上述對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據四年級教學要求、課文特點和課後思考練習,我確定本課分兩課時完成,現在我着重説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第二課時的教學是在第一課時學生學會生字和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目標:1、通過閲讀,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洶湧而來的壯觀氣勢,領略“天下奇觀”的景象。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3、學習作者按照觀潮順序記敍景物的寫作方法。

情感目標: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難點

由於本組是以“自然奇觀”為專題編寫的,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課文描述的景象是學生生活中很難見到的,因此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二、説教法、學法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本節課我遵循“學生為主體,我為主導,訓練為主線”這一原則,堅持導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導讀中分析、綜合、比較,在分析、綜合、比較中導讀,以讀代講,寓講於讀,使學生在分析、比較、綜合的思索過程中理解課文,獲取知識,提高聽説讀寫能力。根據學生對大潮缺乏感性認識,給學習課文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巧用課文插圖、影像資料等,將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場面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難度,有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營造一個“實在、有序、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引導學生緊扣文題,質疑問題;讀、找、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機地運用教學插圖、影像資料等強化感性認識;反覆訓練朗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熟讀成誦,積累知識,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起動機

上課一開始,我先用一段飽含激情的話語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觀賞過潮水嗎?世界上漲潮的地方不計其數,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國錢塘江大潮那樣雄偉壯觀,千百年來令人讚歎不絕的,卻不多見。你們想不想也去見識見識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景象呢?”(請看視頻),然後指導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範讀課文。讓大潮的聲音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景象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等畫面呈現在同學們的腦海裏。最後叫同學們打開課本看看描繪大潮雄奇的插圖。讓他們設身處地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陶醉於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引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 二〉抓住文眼,整體教學,體會感情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觀奇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我用小黑板出 示自學思考題:1、課文按照什麼順序來寫觀潮的,作者抓住了什麼來體現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2、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小組進行討論並彙報結果,接着請同學們通過閲讀課文完成以下表格(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景物),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由於引入新課時,已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興致勃勃地通過讀、劃、議,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色水牆 ”、“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後,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從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景象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

〈三〉指導朗讀,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着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進行自由讀,比賽讀、表演讀等,再談談自己的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羣的驚奇。然後聽錄音,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課文,學習表達

教學中設計品文析句環節,能使學生賞境悟情,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我在教學“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 那段時,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大潮形態和聲音的句子,並要求他們説説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哪裏?通過同學們的讀與找,瞭解到:作者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這樣寫好在具體形象地寫出了作者在觀察錢塘江大潮時,所聽到的聲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體現了錢塘江大潮非凡的氣勢。)這樣加深理解了課文內容,進一步學習了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表達方法。

〈五〉總結全文

為了面向全體學生,把教師的“一人言”小結變為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小結”。要求學生把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或最想説的話講給大家聽(我則從寫作、詞句、思想等方面進行指導)。這樣不僅形式獨特新穎,而且能優化課堂教學的結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閲讀的開始。所以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讓學生去搜集反映錢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圖片,並和大家相互交流,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説板書設計

本人根據課文主要內容,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加以概括、歸納、總結,設計了以上板書。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既突出了本課的重點知識,又具有很強的概括性,有利於提高學生閲讀理解課文的能力,提高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我的説課完了,謝謝大家。

國小語文説課稿5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尊嚴》是國小語文第八冊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從內容中體會思想。本篇課文抓住輕人神態、動作、語言,描寫他是一個要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食物的人,表現出年輕人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因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遜”“喉”“捶”“愜”四個生字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默讀、朗讀、比賽讀、小組讀等方式反覆朗讀課文,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體會到尊嚴的可貴之處,從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維護自己及他人的尊嚴。

教學重點:

通過文中對年輕人的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難點:

透過年輕人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以及分析傑克遜大叔對女兒的談話,認識到這種自尊的可貴。

二、説教法:

新課程表明: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

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着重引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

我主要運用到的教法有:

1、問題導入法

2、課文分析法

三、説學法:

根據課文的特點,以及考慮到四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運用如下的學習方法:

1、自讀品悟法

2、小組合作學習法

四、説教學程序:

1、創設問題情境。學生都是好奇好學的,在導入創設一個問題情境,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師: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個飢腸轆轆、筋疲力盡的逃難人,有人將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會怎麼做?

2、以讀促思,讀中感悟

(1) 默讀課文,師提出要求。新課標指出,第二學段的學生,在閲讀教學中,要初步學會默讀。這個環節正好為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提供了機會。教師在學生閲讀前要明確要求,這有利於學生更有方向地把握課文。

(2)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教師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簡單地複述課文大意)。在教學中層層深入地提出問題,這符

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3、合作學習,探索交流

這個環節是先讓學生合作學習,再讓同學們彙報學習情況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學習,培養其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激勵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達到口語訓練的目的。我主要是從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的:

(1)從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年輕人是個什麼樣的人(有自尊、有原則的人)

(2)對於這個年輕人的表現,你有什麼感受?(佩服他,自尊對於我們很重要)

(3)我們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年輕人與傑克遜大叔的這些對話?

4、分析課文,適時點撥。

在這個環節中,我重點分析兩個問題。

(1)年輕人從一開始不吃傑克遜大叔送的食物到最後他接受的原因。

(2)分析傑克遜與女兒的談話,體會尊嚴的可貴之處。(為什麼説他是富翁?文中哪些句子證明了他是個富翁)。適當的分析課文有利於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5、比賽讀書,深化理解。

根據國小生的好勝心以及愛表現的特點,我設計了以小組為單位,比賽讀年輕人和傑克遜大叔的對話的'環節,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更進一步地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6、整體回顧,分享感受。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中心,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在這個環節中,我將採用分小組朗讀課文,然後讓學生談談學習了這篇文章的感受。

7、拓展知識,深化理解。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所以,在最後這個環節中,我選擇了贈給同學們幾句有關“尊嚴”的名言的方式,希望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廣泛地理解尊嚴的重要與可貴。

8、作業

語文教學是植根現實的,它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為此我佈置的作業是:

蒐集其它有關“尊嚴”的故事,與同學們分享你的故事。 這樣可以有效地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國小語文説課稿6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上冊課文第八課《陽光》。這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練習朗讀。教學難點是理解“河面閃着陽光,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了。”這句話。

課前準備,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尋找、感受陽光。在指導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哪裏有陽光?陽光下都有什麼?在陽光下有什麼感覺?

學生每天都在陽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長,但是卻常常忽略了陽光的存在。能留意陽光、感覺到陽光的時候並不多。所以教學本課,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創設情境,讓他們體會到陽光的美好和寶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民主的師生關係,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樹立導學意識,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熱情。由於學生對陽光都十分熟悉,作為本課教學重點之一的朗讀指導,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使之對文本產生更加豐富的、獨特的體驗。從而讀出感情,讀出特色。

由於音樂最具感染力。和諧的音符與優美的文字,給孩子們創設了樂於接受的情境,活潑民主的課堂氛圍。讓他們在想象的空間裏思緒飛揚,在獨特的感受中暢所欲言,點燃他們求知的慾望。上課時,教師播放音樂(帶有鳥鳴水聲的舒緩樂曲)。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教師抒情描述:清晨,一輪金色的太陽從東方慢慢地升起來,陽光立刻灑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陽光,你早!聽,鳥兒唱起了歡快的歌!看,禾苗、小樹、小河在向陽光招手!我拉開窗簾,哎呀,陽光一下子跳進了我的家!我想和陽光握手,陽光用它那温熱的大手撫摸我的小手心!同學們,請睜開你明亮的小眼睛,説説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在學生説的過程中,相機抓住“陽光”二字板書課題。

出示課題之後,請學生談一談課前尋找陽光、感受陽光的感受。大自然的奧祕無窮無盡。把學生帶進大自然中去仔細觀察、體驗,讓他們身臨其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積累語文,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儲備,並且感受到有大自然的可愛和美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交流中,學生感受的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充分開發了學生中的資源,豐富了全班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學生充分表達、交流了自己對陽光的情感體驗之後,教師播放課件並配樂範讀課文。讓學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本的美。

在學生對親自朗讀這篇課文產生期待之後,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解決它。目前的學生主要的識字途徑就是拼音。此環節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意識與能力。在學生獨立識字的基礎上,彙報識字成果,並且交流識字方法,在交流時,相機教學新部首左耳旁。然後採用各種形式,鞏固學生的識字成果。

在解決了識字問題之後,進入朗讀階段。先讓學生自己出聲讀課文,然後談一談,通過讀課文明白了什麼。在學生彙報讀書收穫的過程中,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在讀懂的基礎上,繼續練讀。形式有指名讀、接力讀、組內競賽讀、選擇讀等多種形式。在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的過程中,要注意對重點字詞句的指導。比如“灑遍”、“更綠了”、“更高了”、“河面閃着陽光,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了。”、“跳進”、“陽光像金子,陽光比金子更寶貴。”以教材文本作為材料,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教材文本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多種形式的練讀,增強了朗讀訓練的趣味性和自主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朗讀指導中對學生評價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它對學生朗讀興趣的培養,朗讀水平的提高起這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着每節課都讓學生動動筆的原則,本節課安排學生練習寫兩個字“也”、“長”。這兩個字的結構都不容易把握,所以,在範寫時一定要強調學生的觀察,並讓學生談觀察的收穫。比如,寫字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哪一筆應該寫在田字格的哪個位置等。在寫“長”字的時候,強調新筆畫豎提。並找住豎提與豎鈎的區別。然後讓學生在描紅的基礎上練寫。寫完後,將練習成果在小組內展示,教師挑選練寫最好的在全班展示,以及犯有典型錯誤的,在全班範圍內糾正。

最後,留一個拓展性的作業,鼓勵學生蒐集資料,討論“假如沒有陽光,世界將會怎麼樣?”

本課力求做到以學生自我活動為中心,教師變繁瑣的“講”和“問”為適時的“啟”和“導”,變牽着學生走為服務於學生;學生變被動的“聽”和“答”為主動的“説”和“思”,變少數人的發言表演為人人蔘與的主動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參與討論、交流、歸納,激活了學生的內在動因,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

國小語文説課稿7

一、説教材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可先確定如下教學目標:指導看圖和學文,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大綱“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要求,體現教材“滲透思想教育”的特點。其次,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的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這是根據長城氣勢雄偉的遠景和高大堅固的近景來確定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觀察長城之後自然產生的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的讚歎,是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關鍵。

二、説學情

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進行學習情況分析。(略)

三、説教學程序

1。課前。分兩頭準備:學生預習課文,瞭解課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認知和知識儲備,並提出疑難問題,以備課中質疑;教師尋找有關長城的歷史資料,準備電教教具、教學掛圖及生字卡片,並準備課中解疑。“教”與“學”的課前準備為課中教學的有效實施打下基礎。

2。課中。本課計劃兩課時,貫穿一條教學主線:觀察、聯想、讚美。觀察的對象是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圖,聯想的對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讚美的對象是工程的雄偉和奇蹟。這一脈絡清晰的教學思路既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合理地串聯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從知識的層次性看,由淺人深;從兒童心理看,符合認知規律。

四、説教法選擇

可採用“情景教學法”,三次運用投影,創設情景。第一次,課始,定格投影,靜態展現長城的遠景,整體感知長城全貌;第二次,學習第二自然段後,定格投影長城近景的各個部位,學生圖文對照,説各部位的位置、樣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動式投影,有重點地依次出現長城的遠景和近景,並配上相關的解説詞和樂曲,深入體會作者的.聯想和發自肺腑的心聲。多媒體創設的動、靜態情景,既可以從宏觀上展示長城的雄偉、壯觀,又可以從微觀上真切地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從而縮短學生的歷史認識距離。

五、説學法指導

本課側重指導“預習”和“觀察自悟”的方法。課前預習發現疑難,造成學生急待解決問題的緊迫感。課中求教於教師或同學,呈現主動學習的態勢;重點明確而有序的畫面,有益於培養和提高學生觀察、思維和想象能力。在預習指導上,我們要求學生先看導讀和預習,總攬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讀課文,瞭解內容;尋找疑點,記入預習本子並由小組長檢查落實。課前做到學習什麼,解決什麼問題,胸有成竹。在“觀察自悟”指導上,我們藉助長城遠景、近景的投影,引導觀察,悟出方法。如,遠景投影,先顯示主體鏡頭長城(觀察重點),再慢慢擴展周圍崇山峻嶺的鏡頭,讓學生揣摩、體會,並説説觀察事物先要抓住什麼(重點)近景投影,按照課文各個部位敍述的先後順序,逐個投出“長城腳下”“八達嶺上”“城牆頂上的方磚”“垛子”“t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鏡頭。領會描寫過程應有先後(順序)的理由。通過觀察、誘導,學生便悟出了方法。

國小語文説課稿8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

《歡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首詩歌,本詩共兩句8行,寫的是給祖國媽媽過生日的情景。從田野到楓林,從藍天到大海,從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處都沉浸在歡樂之中。金黃的果實,火紅的楓葉,潔白的鴿子,陣陣的海濤,構成了多麼美麗、歡樂、祥和的圖畫!讀着讀着,我們似乎看見農民豐收的笑臉,看見天安門廣場上緩緩上升的國旗,似乎聽見中華兒女對和平的呼喚,聽見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國的共同心聲。

(二)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和新課標的要求,我認為這篇課文應該完成以下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字(其中包括本課的5個生字);(2)熟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讀準每個字的讀音;(3)能夠背誦課文,感悟歡慶氣氛。

2、能力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國慶”的重大意義;(2)展開想象,能為課文配上一幅插圖。

3、情感目標。通過“讀”“悟”“畫”“説”等方式,對祖國母親產生深深的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和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國慶”的重大意義。

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讀出喜慶、歡樂的氣氛。

二、説教法、學法

這篇課文是一首描寫國慶節歡快喜慶場面的小詩,語言優美生動,感情真摯熱烈。但由於孩子們對“國慶”認識不多,對“國慶節”的重大意義不甚瞭解。因此,我在教學中,盡力做到依據教材,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國慶節的歡樂喜慶,做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悟”,教師對課文中的語句不做過多的、細枝末葉的講解和分析。同時,又不能僅僅拘泥於教材,我會跳出教材用教材,在學生對課文產生疑滯的時候,輔以相關資料(圖片、視頻及學生為課文配的插圖等),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歡樂喜慶的國慶氣氛,使情感得到昇華。因此,我的教法主要是講解法、“以讀代講”法,資料輔助法,視頻展示法等,相應地來説,學生的學法就是多讀、自悟、小組合作。

三、説教具

所需教具有生字卡 課件。我打開遠教資源網下載了本課的課件,發現資源很有限,根據本課內容的需要添加了開國大典的資料,歡慶熱鬧場面的圖片,生字詞語,四幅歡慶圖等內容。

四 説教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1、師:“我們每個人都有生日,我們的祖國也有生日,你們知道祖國媽媽的生日是哪一天嗎?是的,我們剛剛歡度完祖國媽媽的第五十五個生日,誰知道國慶節的來歷?”(來歷課件)[設計意圖:瞭解國慶節]

2、師:“我們一起來見證這一莊嚴而又神聖的.時刻吧。“(開國大典資料)[課件的播放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效果,便於學生進入課堂教學,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契機。]

3、師:“回憶這莊嚴的場面,真是令人激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寫歡慶國慶的小詩。(板書歡慶)請結合自己過節的感受説説什麼是歡慶?”[問題是啟發學生走向探索的引路人,敢於並善於提出問題是學生應該逐步養成的一個良好思維品質。由“歡慶”入手,抓住了課堂發展的一個重要線索。由此引發聯想、訓練學生的思維。](多媒體展示)是呀,國慶節那天,全國人民有的敲鑼打鼓,有的唱呀跳呀,在歡天喜地地慶祝國慶,這就叫做歡慶。

4、我們來滿懷激情、大聲的齊讀課題:歡慶。 師:我們除了可以説歡慶國慶節還可以説歡慶什麼?[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親身體會,理解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生自由讀課文,找出文中生字,理清文中的行、句。[自讀能力的培養是低年級的一個重要任務,在自讀中引導學生鞏固、發現、掌握讀書學習的方法,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

2、你喜歡哪行或哪句就把它讀出來。

3、再讀,把生字的音讀準。

4、遊戲鞏固:猜一猜。[設計意圖:字詞的教學是低年級的重點,教學中應該抓住學生的認知規較和年齡特徵進行設計,自讀尋找------嘗試認讀-----突出重點-------遊戲鞏固,這些環節體現了字詞教學的科學性和層次性,增強了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5、檢查識字情況:去拼音讀。

6、詞語接龍:慶、曲

[設計意圖:由字到詞,利於鞏固]

(三)細讀課文,朗讀感悟

過渡:“祖國媽媽的生日快到了,祖國大地到處是一片歡樂、喜慶的景象。老師帶來了四幅歡慶圖”。(出在課中劃出與這四幅圖相對應的句子示課件) “請同桌合作,,挑選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同桌聽聽”。

師:“你最喜歡哪幅圖?課文中哪句話寫了這幅圖的內容?請你讀一讀。”(結合學生回答,隨機出示下面句子)

1、看圖學習學習前四行:A、理解什麼是“旗幟”?“歡樂的樂曲”指的是什麼?

B、指導朗讀,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就能讀得好。生多種形式讀。

過渡:同學們,你覺得我們的國家美嗎?你為生長在這樣的國家感到自豪嗎?感到驕傲嗎?好,下面就請你們用驕傲、自豪的語氣把後面四行讀出來。

[抓住“歡慶”這一特點,從讀中入手,引導學生多種形式讀中體會,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背誦,促進語言積累。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擬人化的景物描寫,為孩子歡慶 祖國媽媽的生日做好情感準備。]

2、品讀後四行:

(1)、過渡: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體會到了:從田野到楓林,從藍天到大海,到處都沉浸在歡樂之中。那麼,我們中華兒女是怎麼歡度國慶的呢?

(2)、讀自悟後四行

請小朋友先自己讀讀後四行,再和同學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懂?[通過討論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課文。]

(3)、全班交流,朗讀感悟

小朋友們讀得好認真,收穫一定不少吧,你讀懂了什麼?

(4)生多種形式讀,要把驕傲自豪和對祖國媽媽的崇敬之情表達出來。

3、品讀全詩。

4 指導背誦

(四)實踐活動

1 説話:祖國媽媽的生日就要到了,你想對她説些什麼?[ 結合文章相關語句的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美、訓練學生語言、促進語言能力發展。]

2 同學們,為了檢查你們對祖國媽媽的愛有多深,老師想考考你們三道題,如果你都能回答出來,説明你真的很愛祖國媽媽。

A、我國的首都在哪裏?

B、我國的國歌是什麼名?把它唱出來。

C、我國的國旗是什麼旗?把它畫出來。

(五)總結

學習《歡慶》這首小詩後,我們要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回去把這首小詩讀給爸爸媽媽聽。

四、説板書設計

美麗的圖畫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板書簡單明瞭,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背誦出本文。因此,我是這樣設計的:

9、歡慶

——祖國媽媽的生日

田野 (圖) 獻上 果實

楓林 (圖) 舉起 旗幟

藍天 (圖) 飛着 鴿子

大海 (圖) 奏起 樂曲

國小語文説課稿9

大家好!

很高興今天能在這裏和大家共同探討《草原》一文的教學。我的説課將從四個方面展開。

一、教材分析

我首先要説的是教材分析。

《草原》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重點課文,本單元課文的共同主題是“景物聚焦”,體會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

《草原》是一篇景象融會的散文,重要報告了作者老舍老師第一次進入內蒙古大草原時所看到的優美景緻,以及受到內蒙同胞熱情款待的景象。課文語言清新優美,線索清楚明白,稱讚了草原的優美風景,表達了蒙漢兩族人民的深知交誼,表現了故國事各族人民連合友好的各人庭。

所以,對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點。

課文的結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濃縮了作者的情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由於我們的家鄉遠離草原,學生對草原風光和風土人情缺少感性認識,這樣,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因此,教師必須準備必要的聲像資料製成多媒體課件,以此來幫助學生“入情入境”。

二、教學目標

接着,我來説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掌握有關生字新詞,瞭解有關的民族風情。

能力目標: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

情感目標: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激發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情感。

本課準備用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整體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教學目標中的後兩項的要求。今天,我重點要説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三、教學方法和學法

接下來,我介紹一下本節課的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過去的“教學生”,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索,同時要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採用情境教學法、品讀法和合作學習法進行教學。

所謂“情境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適度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美景,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學生的思維,體味美的意境。

所謂“品讀法”就是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以讀促學,讓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讀出情感,讀出感悟,讀出內涵。

“合作探究”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法,也是本課採用的一種學法。

四、教學過程

最後,我重點介紹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我力求把“美”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目的是讓學生在感受草原風光美和人情美的同時,培養審美能力。整個教學程序分為6步:

第一步:聲像感知,激情導入——期待美

在本課的導入中,我首先播放視頻《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伴隨着優美的旋律,學生被帶入美麗、神奇的大草原,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慾望。

第二步:整體感知,把握要點——尋找美

老舍先生遊覽了草原,感受很多。他用哪句話來概括的呢?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老舍先生為什麼會有“何忍別”的感受呢?這節課我們就從兩個方面來探究:一、這是怎樣的草原?二、這是怎樣的`草原人?

這樣設計,在學生整體瞭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直接切入教學重點,把“天涯碧草”和“蒙漢情深”這兩部分有機的結合起來。

第三步:圖文結合,創設情境——感受美

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教師首先提出問題:這是()的草原。

具體做法是,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美景,把學生帶入大草原綺麗的風光中。這樣,用音樂、圖像渲染的情境,帶給學生的是強烈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入其境,愛其美”。

接着,品讀重點詞句。對於文中重要的詞句,我將出示相關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特別是對於“渲染”和“勾勒”這兩個詞的理解,可以出示國畫圖片,通過畫面的比較,讓學生欣賞小丘線條柔和的形態美。

然後,在學生充分理解詞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要讀出“高歌一曲”時的激情,讀出“低吟小詩”時的陶醉。

最後,在“情深深,意濃濃”的氛圍中,啟發學生:“作者會低吟一首怎樣的小詩呢?”然後,師生深情誦讀《敕勒歌》。

這樣,這一部分教學的中心問題“這是()的草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到解決。

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美

第二部分的學習圍繞“這是()草原人”展開討論。

具體做法是出示課件,讓學生自讀2到5自然段,小組合作,填寫表格:

自然段

地點

人的活動

當時的氣氛

學生分組研討時,可以播放一段融合了“賽馬、迎賓”等內容的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放飛自己的想象,活躍課堂氣氛。

然後小組成員選擇適合本組同學特長的,能表現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方式進行彙報,如感情朗讀、想象描述、表演等等。

最後,再回到這一環節的中心任務:填寫“這是()的草原人”。

第五步:緊扣重點,體會情深——昇華美

草原的風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熱情已深深地感染我們每一個人。在依依惜別的時候,你最想説什麼,做什麼?讓學生自由發言,充分討論,然後教師總結,大家心中的千言萬語,概括起來就是——“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接着,抓住這一點題詩句,讓學生反覆誦讀,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情感得到昇華。

這時,大屏幕展示:夕陽的餘暉灑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伴隨着優美舒緩的音樂,我問學生,課文表達的僅僅是蒙漢情深嗎?引導學生將“蒙漢情”昇華為“民族情”。然後,在“愛我中華”的動人旋律中,通過課件展示有關民族團結的動人畫面,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和諧的大家庭。

第六步:拓展創新,內化感悟——延伸美

課後的拓展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

國小語文説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一)內容簡介

人教版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八冊第2單元的《尊嚴》是一篇略讀課文。本課寫的是美國煤油大王哈默年輕時的一個故事。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在路上,他飢寒難忍,但是他拒絕了送到眼前的食品,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食物,從這件事可以領會到,只有尊重了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引導學生從年輕人樣子容貌形狀、行動和語言的句子中,領會到年輕人有抱負的思想;從傑克遜大叔對女兒的發言中,瞭解到這種自負的難得,是本課講授的重點和難點。選編這篇課文的目標是進一步訓練學生從內容中領會盡想的本領,同時使學生從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樹立自負、自強、自主的精力。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四個生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體會人物的品質。

3、情感目標:從描寫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裏體會到年輕人自尊的品格,從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處在向高年級過渡階段,應該逐步掌握閲讀方法,形成自主的學習能力。同時四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認識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易形成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這些對學習本課都是十分有利的。

三、教法與學法:

基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採用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教學法,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夥伴的教學理念。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1、同學們,聽到過這麼一句話嗎?“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自然界它會給我們帶來豐收和喜悦;可有時它也會給我們帶來無情的災難。(課件)

(1)1959年至1961年我國發生了建國以後最嚴重的一次旱災,無數人因飢餓而死亡。

(2)1995年,尼加拉瓜發生火山爆發,使數千名災民流離家園。

(3)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亞海域發生了地震並引發了海嘯,遇難人數幾十萬,無家可歸的人不計其數。

2、各種災害過後,面對廢墟與荒涼,災民們飢腸轆轆。看着顆粒無收的田地飢腸哭無淚。除了排成長隊,等待救濟,他們無計可施。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十飢腸轆轆、筋疲力盡的逃難人,有人將食物送到你面前,你會怎麼做?(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可是有一個年輕人他沒有這麼做,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讀完《尊嚴》這篇課文,你就知道了。板書課題:尊嚴

(二)自學質疑

l、自讀課文,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根據閲讀提示自由讀書感悟,勾畫出描寫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想一想,從這些句子中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讀懂的和不懂的問題。

3、質疑問難。

(三)小組合作學習、探究交流。

l、小組合作學習。重點通過年輕人的神態、動作、語言,想象他當時的心理活動,體會他自尊、自強的精神。學生在朗讀中提出不懂的問題,如食物擺在年輕人面前時,從他説的話裏,你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嗎?當聽説“沒活”時,他也會怎麼想?當聽傑克遜大叔説要他捶背時,他又會怎麼想?學生提出問題後再進行朗讀。

2、説一説、演一演、議一議(課件)

(1)説一説:讓學生自由説出文中自己最喜歡的語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在學生自由暢談後,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和欣賞即興表演“對話”部分。

(3)議一議:為什麼傑克遜大叔對女兒説:“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引導學生放開討論,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並聯系實際説説自己的體會。

(四)交流收集有關“尊嚴”格言(課件出示)

尊嚴就是拒絕乞討;

尊嚴就是以自尊贏得別人的尊敬;

人必自敬,然後人敬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五)延伸拓展:(課件)

1、模仿格言的寫法,擬一條自己的人生格言。

2、課外找一找有關表現一個人有尊嚴的小故事來讀一讀

五、板書設計:這樣的板書設計既簡明扼要,又重點突出。

(以上幾個步驟的設計,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愉快的學習氛圍,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實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構建了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健康的、自主的發展平台。)

國小語文説課稿11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莫高窟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莫高窟》一文介紹的是我國西北邊陲敦煌莫高窟裏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課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總—分—總”的形式來結構全文,敍述具體,文質兼美。課文共有5個自然段,分為三段,分別介紹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的特點以及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

這個文本並非需要細細咀嚼文字,從文字中嚼出微言大旨的經典文本,而是一個需要從整體上去學會把握的普通文本。對這樣的文本,框架把握比咀嚼文字更重要。

(二)説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結合課標對第三學段的要求,我擬定的《莫高窟》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莫高窟的藝術特點,體會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學會自主學習課文,讀懂課文內容,學會提出問題,與他人合作進行探究性閲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藉助多媒體及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體會敦煌莫高窟藝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發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瞭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畫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從而激勵學生熱愛我國燦爛民族文化。

二、説學生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更多蘇教版精品教學設計盡在拇指教育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和閲讀能力。通過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對品讀課文佳句,欣賞風景名勝,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通過以前的學習他們掌握了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在第一課時,學生已經認識了生字,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因此,本課立定於目標儘可能讓學生確定,問題儘可能讓學生提出,方法儘可能讓學生掌握,內容儘可能讓學生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適當進行點撥引導。

三、設計理念

1、體現學習語文的規律,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完整的認識。

2、體現學習語文的特點,聽説讀寫的訓練貫穿閲讀教學的始終。

3、尊重學生的個體,特別是對學習方式的選擇,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教師指導為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説教法、學法

1、創設情境教學法

課中,我採集了大量的“彩塑”、“壁畫”、“藏經洞”等圖片,挖掘圖片中的情感意義,引發學生想象,讓學生學會表達,多角度的思考。把學生帶進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對照圖片,理解課文。

2、閲讀感悟法

閲讀是體會民族語言之優美的重要途徑,它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感受我們民族語言的聲音之美。通過閲讀想像畫面是進入文本很好的策略。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多種形式的閲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學生課堂自由研讀、課後蒐集等環節無不滲透着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説教學流程

(一)激趣引入教學

別具匠心,引人入勝的一段新課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課一開始,我在出示課件的同時用飽含激情的語言導入這樣讓學生利用多種感官感受莫高窟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充分激發起學生對莫高窟的'嚮往,為後文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精讀細品,領略風采

1、品味“彩塑”

質疑問難,激趣讀文。在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時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發興趣,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

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的是莫高窟的彩塑,我先讓學生自讀讀課文,然後思考、交流:這一自然段裏描寫了哪些彩塑?

文中出現的佛教人物基本脱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神態各異的彩塑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因此我適時地展現各種彩塑,特別是睡佛的畫面,使文字活了起來,讓學生主動、自然地進入到了課文中。在接觸了彩塑絢麗多姿的形象後,學生對文中詞語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文字到圖片再回歸文字,使學生對莫高窟彩塑藝術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然後進行追問:面對這一尊尊彩塑,遊人們無不嘖嘖稱讚。如果你是遊人,你會怎樣讚歎?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最後,我充滿激情地小結:感受着前人高超的彩塑藝術,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心中都會湧起一股自豪感,就讓我們帶着這種自豪感來讀一讀吧!通過這樣的美讀,可以讓學生體驗、感悟、薰陶,在語言的海洋裏領會情感。

2、回味“壁畫”

教學這一段時,我首先讓學生自己讀課文,畫出能體會到壁畫“宏偉瑰麗”的語句,在學生交流時引導學生欣賞圖片,尤其是飛天圖片,用文中的語言進行描述。然後引導學生學習文中的句羣,再運用這種描述方法,寫一寫飛天還有哪些形態。所有這些都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文字。

這一段的教學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的優勢,通過豐富多彩的圖片感知,有效地帶領學生領略了壁畫的“宏偉瑰麗”,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詞的精確和祖國豐富的語言文化,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優化的方便快捷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顯示。

3、體味“藏經洞”

“畫出自己更多蘇教版精品教學設計盡在拇指教育感受深刻的句子”拋出話題,讓學生勾畫。適時播放珍貴文物和文物被盜的文字資料,“看了這些你有什麼感想?”再次讓學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並激發他們對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師順勢組織學生帶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讀第四自然段。

4、學習最後一段。

教師利用課件展現敦煌的風沙、石山和工匠們製作彩塑、壁畫的畫面,進一步理解“敦煌藝術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教學中我採用直接切入重點段的學習,分別介紹洞穴裏的“彩塑”、“壁畫”、“藏經洞”,藉助資源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莫高窟》一文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同時體會表達的精妙以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去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美的薰陶。

(三)積澱情感,延伸教學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其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學完課文後,我利用向學生提建議的方法,引導學生課後蒐集一些有關莫高窟的資料進行交流。這樣引導學生進一步查找資料,解決問題,構建開放的課堂結構,為開拓學生思維留下空間,也自然地把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六、説板書設計

板書要引導學生把握教學重點,全面系統地理解教學內容。根據課文的內容,體現簡潔明瞭、統領全文的原則,表現文章的結構特點,我設計了以下的板書:

彩塑:精妙絕倫

壁畫:宏偉瑰麗智慧的結晶

藏經洞:珍貴文物

以上是我就《莫高窟》(第二課時)的課堂教學闡明瞭自己的設計思路。當然,在實施過程中,新的情況會隨時出現,新的問題會隨時生成。我將以教材為起點,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做出科學的判斷,採取合理的措施。不當之處,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國小語文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霧凇》選自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第29課。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3個自然段,結構清晰。第一自然段講在三九嚴寒之際,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出現了霧凇奇觀。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霧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着這千姿百態的霧凇奇景,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由衷地讚歎。

本課安排三課時,我要説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在第一教時中,我以指導學生讀通課文,感知了課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時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以及霧凇的奇異景象,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霧凇之美,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學生藉助網絡瀏覽信息,進行交流,不斷溶入自己的思想觀念,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中,通過朗讀來了解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及霧凇的奇異景象,感受霧凇的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説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穫,然後請他們到教師製作的網頁上進行新的學習探究。這一環節主要是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創造一種氛圍,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一個平台,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為深入學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識,降低了學生理解文本的難度。

2、細讀品位,整體感悟

課文共三個自然段,但都是重點段,需要細讀。這時要注意指導學生抓關鍵詞語,通過反覆朗讀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明白霧凇形成的原因,在讀中體會霧凇的美,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從心裏產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①打破文章結構,學習第一、第三自然段,體會霧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別寫了陽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霧凇的美景。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快速默讀找出表現霧凇美的句子。接着通過範讀或指讀的.方式説説應該抓那些關鍵詞讀好這句話。然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最後啟發學生:為什麼會有霧凇這個奇觀的?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

②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第二自然段。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找出概括霧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讓學生圍繞句子,提出疑問:

a、嚴寒季節具體指什麼時候?

b、霧氣是從哪裏來的?

c、霧氣遇冷以後會有什麼變化?

d、霧氣怎樣凝結成霧凇?

e、飽和的霧氣指的是什麼?

然後組織學生根據興趣選擇問題並組成學習小組討論解答。最後交流過程中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感悟語言就水到渠成了。

3、網上活動,拓寬認識

隨着時代的發展,因特網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到想要的信息。關於霧凇還有很多的知識有待我們去探究,學生可以通過上網來拓寬對霧凇的認識。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利用了網絡資源,帶領學生由“小教材”(課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寬了學生的認知,培養了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説教學特色

在本課教學中,我利用網絡教學以超媒體的方式組織學習內容,整合多學科知識,通過靈活的導航機制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在十分寬鬆的氛圍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感興趣的話題,自主地發現、探究,通過合作交流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國小語文説課稿13

一輪課程改革帶給我們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振奮,讓尷尬的母語教學走出了固有的蘩籬,走進了一片新天地,也讓我們獲得了思想上的啟迪,讓塵封的頭腦引來了甘泉活水,經受了思想的洗禮。另一方面也讓許多一線教師感到迷茫與困惑,禁不住要問“路在何方”,回答當然是“路在腳下”。改革未必帶來進步,但進步必然需要改革。

語文教學曾被“千夫所指”,曾讓“舉國關注”。那麼語文教學的出路既要體現改革的普遍意義,又要顯現出自身的特色。這便是迴歸主體————還權於學生,讓位於學生;凸顯本體————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立足於語文課堂教學,彰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下面結合《炮手》一課對以上觀點作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炮手》一課記敍了一百多年前法國軍隊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當時,德國軍隊已侵入巴黎郊外,當將軍發令向德軍的駐地————一座紅瓦白牆的農舍發炮時,炮手毫不猶豫地執行了命令,而這座房子卻是他家僅有的財產。

全文以對話為主,人物的外貌、神態描寫貫穿全文,所以主人公當時複雜的內心世界形象地被表現出來。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的確立

本課的教學目標的確立緣於對文章思想主旨的解析,緣於對文章中體現的主要寫作特點的把握。

一方面文章情節曲折生動,體現了炮手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獻自我、犧牲自我的精神,作為一篇充溢着人文氣息的文章,留給讀者印象最深地就莫過於炮手那句普通中滿帶着人性精彩的話語:“那是我的房子,在這個世界上,它是我家僅有的.一點財產。”這是一個愛國者對於祖國真摯的愛,這份愛既深沉而又凝重。

另一方面文章講究語言的藝術美。將人的情感的細微變化準確的呈現在讀者的眼前,炮手的臉色由“蒼白”到“煞白”再到“慘白”,又用對比的方法寫出當時“裹着大衣的副官們在凜冽的寒風中打顫”時,“炮手的前額卻滾下了大粒的汗珠”。這些細膩的刻畫使一個普通愛國者的形象躍然紙上,立體化、人性化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綜合以上兩點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在感情朗讀中,體會炮手在神態、言語變化中流露出的愛國之情;

2、結合課外輔助材料,深入體悟神態變化對錶現中心的作用。

教學重點定位於由炮手神態變化的表層現象深入感受其精神實質。原因在於人文性是語文教學的顯著特徵之一。以人文性統駕工具性,是語文教學的一條出路所在。一篇文章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語言文字本身,而恰恰是字裏行間洋溢的無形之美————情感體驗。人文性是人類靈魂指向的體現,抓住了這一點,即可引發讀者的情感共振。與此同時將對形式美的體悟隱喻其中,則證明了這一點:形式為內容服務。

三、教學流程的設計分析

基本理念:

1、創設情境,建立“戰地記者”的角色需要展開教學,運用閲讀期待,引發學生以研讀專題為基點,進行輻射式的自主探究。

2、迴歸於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在讀文中發現問題,在讀文中解決問題,同時凸顯語文教學的本體,彰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具體設計:

(一)、營造情境,定位身份

創設情境,讓學生從中從情境中找自己的身份,更便於學生以親歷者的角度去介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同時記者這一角色也有助於整個教學過程的展開,意在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回顧大意,體察背景

學好教材內容,必須引用相關的背景資料作支撐,讓學生可以在宏觀把握事情背景的前提下,與文章展開對話,且背景資料引入藉助於角色需要而顯得自然。

(三)、全景感知,篩選質疑

在全景感知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充分提問,但對於所有問題,不必都面面俱到,適當篩選,既發揮了小組學習的作用,又提升了問題的精煉性,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四)、單式板塊研讀,體悟愛國之情

讓學生圍繞研讀專題,掃描全文內容,借於平時的訓練,讓學生髮揮其主觀能動性,體驗主人公的情感,在朗讀中加深體會,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這裏作了一個彈性化設計,更可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還權於學生落在實實在在的教學中。寫法延伸部分借於學生手中的作文書,使得內外溝通,課內外學習相得益彰。

(五)、模擬採訪,換位感受

(六)、撰寫日記,延伸遷移

“受之於心,自然要發之於外”以上的兩個步驟給學生一個釋情抒感的空間,讓學生圍繞文章內容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也完整了記者這一角色的職責。

(七)、作業佈置

第一題的確立主要由於本文中出現了字形上易錯的生字;第二題則緣於文章中出現了“?望”“回頭看”等詞,表示“看”的詞語很多,這裏藉助於練習,豐富學生對於看的瞭解;第三題則是讓學生展開聯想,進行創造性的解讀

國小語文説課稿14

【説教材】

《畫》是北師大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十一單元字與拼音(四)中最後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一首五言謎語詩,詩人用優美、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山水圖,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徵展開描述。課文裏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圖文對應,能使學生有滋有味地看圖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色。編者將這首詩安排在拼音單元教學內容完成之時,可能正是考慮到學生通過之前一個月左右對聲母、韻母及特殊拼音規則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拼讀能力和較強的拼讀興趣,藉機巧設一首繪景美、韻味足、字面淺的五言謎語詩,讓學生既能“現學現賣”嘗試獨立拼讀識字,感受其中樂趣,又能在自己標準的普通話誦讀中去感受詩句美。另外本文識、寫字考慮到了拼音知識點的點撥、強化,無形中對拼音單元的學習進行了反饋。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根據學生認知水平,我為本課擬訂了以下4個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着背誦。

2.隨文識字5個,會寫4個字。

3.瞭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4.生通過師點撥個別字詞、圖文對照感悟詩情、品讀詩韻,在自己的美讀去享受詩與畫中鳥語花香、山水相襯之美。

【教學重點】

1.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

2.會認5個字,會寫4個字

【教學難點】

1.讀準詩句中“山有色”一詞

2.掌握“去”、“來”的筆順及關鍵筆畫

3.學會通過讀好詩句中的反義詞讀出詩句的美感、韻味。

【教師策略】

1.創設“賽詩會”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運用啟發式、點撥式教學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自主拼音識字、實踐情感美讀詩,在學詩的過程中去發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讓學生通過“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歡的辦法去識字。用五星勾出翹舌音幫助正音。通過師滲透“遠近”這組反義詞,嘗試找出其他幾組反義詞。然後嘗試透過圖文對照理解詩意、感悟詩畫美,自悟讀詩韻律感。

【教學過程】

一、激趣開場、創設情境

創設“賽詩會”情境,從學生表演、誦讀已學過的詩帶動一股愛詩熱情,教師藉機參與其中吟誦《畫》引出本詩的教學。

二、自主識字、嘗試讀詩

學生自瀆《畫》,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並用拼一拼的辦法認識它。學生嘗試讀詩,師正音,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字音的檢測,激發學生賽讀興趣,讓他們都願意讀好、多讀。師點撥畫五星標註翹舌音的辦法強化普通話對字音的講究。生從讀通一句逐漸訓練讀通全詩。

三、點撥字詞、自悟韻律

組織“賽詩會”在學生評,老師評的過程中隨文識字、自瀆詩、互比較、自悟讀本詩節奏與韻律

四、圖文對照、讀出美感

圖文對照,感受畫中的詩,詩中的畫,領會幾對反義詞的意義,體會山水花鳥相襯的美,從而自發的`美讀古詩。

五、遊戲激趣、鞏固識字

通過翻滾列車、郵差寄信、畫中藏寶等遊戲讓學生在快樂中識字,鞏固隨文識字效果

六、靜心觀察、樂中書寫

在學生在音樂中賞字、陶冶情操、靜心學寫字

七、拓展訓練、模擬作詩

出示三幅山水畫,選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用上反義詞仿寫一兩句詩。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

通過學生反覆地拼讀,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學生讀準每一個字音。學生通過聽,自由朗讀,同桌互讀,分小組朗讀,齊讀等不同的訓練方法,能夠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着背誦。讓學生反覆地讀課文,無形地識字,再通過多種形式讀詩及趣味遊戲方法鞏固生字。通過學生自己找反義詞,讀反義詞,理解反義詞,進而達到自己嘗試讀出韻律感、節奏感,讀出自己從詩、畫中體會到的真情實感。在音樂中陶冶詩情,讓學生不僅喜歡讀詩,還願意寫好詩中的字。

【抓關鍵點的方法】

本詩的教學我主要以讀為主要教學活動,採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在各種不同的目標引領下讓“讀”貫穿學習始終。老師在其中少範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予學生,而老師在其中只需藉機點撥關鍵點,讓學生能自信、自學、自瀆、自賞、自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要給學生一個較為開放的學習空間,使他們自主學習顯現出來的個性能得以張揚。

【板書及習題設計】

板書:

遠山有色

近水無聲

去花還在

來鳥不驚

習題設計:出示三幅山水畫,選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用上反義詞仿寫一兩句詩。這個設計從課本出發,激發學生創作詩句的興趣並且滲透反義詞的用法。

國小語文説課稿15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8課《頤和園》。它是一篇精讀課文,屬於寫景遊記。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按照遊覽的順序,移步換景,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貼切的過渡,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與開頭呼應,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

二、説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材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內容的優美。

(2)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優美的語言,從中得到陶冶,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能力目標:

a、通過對詞句的理解,讀懂課文,能用自己的 話講述課文主要內容,訓練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b、藉助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

 三、説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1、理清課文內容,瞭解2至5自然段開頭一句的作用,明白

文章的寫作順序。

2、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課文,積累、運用語言。

本課的教學難點:領悟並學習作者按遊覽地點變化、抓住特點寫景的方法。

 四、説學法

為了較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儘可能達到目標,我主要讓學生採用朗讀法、對話法、想象法、圈劃法、背誦法、摘抄法等,來學習課文。

 五、説教學流程

(一) 導入,整體感知

1、 板書課題(“頤”的左邊用紅粉筆寫,落實它的字形),讀好課題。

2、 快速瀏覽課文,概括介紹頤和園的一句話。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讀。再讓學生根據這句話把頤和園的特點濃縮成兩個字,隨機板書:大、美。

(二) 品讀,觸摸語言

這是課堂的重難點所在,將文路、教路和學路結合起來。我主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悟言之有序——在初讀中,明白作者記敍的順序

1、生初讀,主要自學有關生字詞。

2、我問學生:作者給我們介紹頤和園,是按照什麼順序的?(板書:遊覽順序)生讀二到五自然段,我再問: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請用波浪線劃出來。

3、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學習交流:

(1)句子——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2)我最後問:你讀完這些詞句,發現什麼?(作者的觀察很有順序——言之有序;都是過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這些詞句,你能猜到作者着重要介紹的景物嗎?請把它們圈出來。(板書:長廊、佛香閣、昆明湖) 第二步:悟言之有物——在細讀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準確

1、學習“長廊句子”

(1)找到相關句子。

(2)感受怎麼表達?你發現什麼?(板書:顏色、長度、美麗)

(3)體會語言:“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這句話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着問:文中像這樣的表達的句子還有嗎?找出來讀一讀!

“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

2、學習“佛香閣”句子

(1)生讀三四段;

(2)作者先後怎樣觀察?請你圈出表示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觀察的詞語。 反饋:板書:抬頭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東遠眺

(3)怎麼介紹“佛香閣”?出示句子研讀——你能調換一下詞語的順序,也能將將它介紹清楚嗎?——比較一下,哪一句更順口?

(4)怎麼介紹昆明湖?——“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這句話寫出了什麼?讓你

想起怎樣的詞句?(水平如鏡、優美畫卷??)——你能給“滑”字換一個字嗎?你從中感受到什麼?(水靜、水平、水美)

3、學習“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觀察到什麼?讀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書:堤岸、石橋、垂柳、小島

(3)重點介紹什麼?怎麼介紹得清楚?

第三步:悟言之有法——在總結中,回顧作者的觀察的方法

1、討論:作者是怎樣介紹清楚的?

2、梳理歸納:準確選擇觀察點——有順序介紹——多角度觀察

第四步:背背抄抄——積累語言

選擇自己喜歡的三句話,背一背,抄一抄。

 六、説板書設計

長廊:顏色、長度、美麗 遊覽順序 頤和園{ 佛香閣:抬頭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東遠眺 言之有序

(大、美)昆明湖:堤岸、石橋、垂柳、小島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思路的設置中,我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在教學中儘量把教書與育人,傳授知識與發展智能,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有機的統一起來,從而促進教學的優化。

七、教學反思

因為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為了使一堂課充實飽滿而又不顯得面面到面面鬆,所以許多的亮點都捨去了。比如説文中的三大景點僅以長廊和昆明湖為例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講解和剖析。讓學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長廊和昆明湖的特點。但同時也忽略了萬壽山和十七孔橋的教學,讓學生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1)朗讀指導上:這節課因為容量比較大,所以在朗讀上指導不到位。

(2)整個教學過程,自己設計得比較死板,

(3)學生的發言不夠積極。大部分學生在平時的課堂中都不樂於動腦筋,不善於表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