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語文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6.46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是規範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曹劌論戰》閲讀答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1

閲讀[甲][乙]兩文,回答9~12題。(10分)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晉明帝數歲,坐元帝①膝上。有人從長安②來,元帝問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⑤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⑥?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⑦。元帝異之。明日,集羣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⑧?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選自《世説新語》)

【註釋】①元帝:司馬睿,其長子司馬紹後繼位為明帝。 ②長安:西晉的封國,此時的長安已失守。 ③洛下:洛陽,西晉時京都所在地。 ④潸然流涕:不自覺地流下了眼淚。潸(shān),流淚的樣子。涕,眼淚。 ⑤東渡:晉元帝為琅琊王時住在洛陽,好友知天下將要大亂,就勸他回到自己的封國,鎮守建康,意欲建立一個復興帝室的基地,這就是所謂的東渡。 ⑥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你認為長安和太陽相比哪個更遠?意謂,認為。 ⑦居然可知:根據這一點可以知道。 ⑧邪(yé):同耶。

9.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3)明帝問何以致泣____________ (4)元帝異之 _______________

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2)具以東渡意告之。

11.有人認為,[甲]文中的魯莊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實他並不鄙。請結合原文內容闡釋其不鄙的理由。(2分)

12.[甲][乙]兩文都主要以描寫來表現人物。[乙]文這個小故事表現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9.(1)賜福、保佑。(2)充滿,這裏指士氣正旺盛。(3)為什麼。(4)對感到驚奇。(每小題0.5分,共2分。)

10.(1)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給他人。(2)元帝把東渡的意圖詳細地告訴了他。(每小題2分,共4分。)

11.廣開言路、禮賢下士;盡職盡責,取信於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虛心求教,不恥下問。(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得滿分,共2分。)

12. 語言 ; 機智、聰穎、聰敏、機敏、聰明、隨機應變等(答出其中一個詞語即可)(每空1分,共2分。)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2

劌論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9題。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小題1】.下面哪一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2分)

【小題2】.下面哪一個句子不是倒裝句? (2分)A.何以戰?B.何陋之有?(《陋室銘》)C.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D.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小題3】.“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在文中有什麼作用?(2分)

【小題4】.這段文字中,曹劌和魯莊公討論的中心話題是什麼?曹劌對此表明了怎樣的觀點?請都用自己的話回答。(2分)

答案

【小題1】C

【小題1】D

【小題1】交代了曹劌請見的原因,反襯出曹劌的遠見卓識(或顯示了曹劌的自信)

【小題1】作戰的先決條件是什麼: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3

曹劌論戰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任選兩個作答,多選不加分)(2分)

⑴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⑵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⑶犧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⑷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11.下列四個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何以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戰於長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C.登軾而望之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D.小大之獄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也無窮也。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譯文

13.文中魯莊公認為可以對齊國作戰的三條理由是什麼?(用原文回答)(3分)

①答:

②答:

③答:

14.閲讀全文,請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闡述魯國獲勝的原因。(用自己的話作答)(2分)

①政治方面:答:

②軍事方面:答:

【答案】10.間:參與。獄:案件。犧牲: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徧:通“遍”,遍及,普遍。 11.D 12.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衰竭了。 13.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14.取信於民,獲得人民的支持。戰爭中善於分析敵情,知己知彼,把握戰機。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4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節選自《曹劌論戰》)

小題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2分)

①彼竭我盈: ②懼有伏焉: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小題3:下面各句中劃線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①公將馳之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①戰於長勺②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C.①登軾而望之②學而不思則罔

D.①吾視其轍亂②其真不知馬也

小題4:通過對選文的閲讀,談談你對曹劌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充滿。這裏指士氣正旺盛。 (2)害怕

小題1:作戰,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氣勢,第二次擊鼓就氣勢衰退,第三次擊鼓氣勢就消失殆盡。

小題1:B

小題1:曹劌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深謀遠慮,冷靜沉着。

小題1: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認知能力。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即可,有時還要注意加點字的特殊用法。

小題1: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時注意關鍵字、語序,有時還要補出捨去的主語才行。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加點字意思的能力。B項中“於”的意思都為“在”。

小題1: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據文章對“曹劌”的具體描寫來分析該人物形象即可。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5

閲讀文章,回答問題。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按原文在橫線上補充句子。

2.本文選自《__________》,相傳為春秋時期( )所作。

3.下列句子中加粗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又何間/焉立有間

B.公問其故/並驅如故

C.肉食者鄙/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讀了這則短文,魯國獲勝給你啟示最深的一點是什麼?請聯繫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不超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左傳莊公十年》 左丘明

3.D

4.(1)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瞭解的清楚,但一定要處理的合情合理。

(2)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你去。

5.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6.政治上取信於民,軍事上抓有利戰機,做事要有遠見。(言之有理即可)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6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選自《曹劌論戰》)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十年春,齊師伐我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B、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酈道元《三峽》)

C、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

D、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諸葛亮《出師表》)

2、理解文段內容,然後填空。

(1)本文涉及到_______的戰爭,指的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戰例之一__________。這場戰爭中.魯國取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曹劌請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他認為可以一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均用原句答)

3、寫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l)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

2、(1)齊魯長勺之戰;取信於民;知己知彼、把握戰機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訪察,但也要根據實情來對待。

(2)我看見他們的車轍很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擊他們。(均意合即可)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7

比較閲讀下邊兩篇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小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思。

(1)肉食者鄙:( ) (2)戰於長勺:( )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故克之三裏之城B.何以戰以天下之所順

C.大王加惠弗敢加也D.小信未孚必以信

小題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題4:甲文記載了莊公與曹劌的對話,最終莊公在曹劌的啟發下認識到要想打勝仗只能依靠“ ___,____ ,____ 。”的做法。這種做法所體現的思想恰好與乙文中強調的戰爭三要素之一“____”思想是一致的。

小題5:兩篇文章都不約而同的體現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請寫一句能體現這一思想的詩文。

參考答案:

小題1:鄙:目光短淺; 於: 在。

小題2:B

小題3: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小題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人和

小題5:示例:民猶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考題分析:

小題1:學生對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2:B中二者都是“憑藉”。

小題3: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

小題4:學生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學會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內容。

小題5:能結合觀點進行積累,合理即可。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8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弟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編,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日:“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含義。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的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小惠未犏,民弗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畫人物採用的方法是什麼?文中運用的主要寫作方法又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劌的主要戰略思想是什麼?

(1)戰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首劌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請結合全文説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們都讚譽曹劌,但文中另一角色——魯莊公,你認為他是否也有值得欣賞的地方?請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請在課文中任選一段,依據原文,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改寫成現代文。要求:不能僅僅翻譯過來了事,要在文章中體現人物的遠見卓識。字數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參與。

(2)鄙陋。

(3)絲織品。

(4)倒下。

2.D

3.小的恩惠不能普遍,人民是不會跟從的。

4.語言描寫。議論。

5.(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6.有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政治遠見表現在戰前對可否一戰的討論。軍事才能表現在掌握戰機,詳察敵情。(結合課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對應語句)

7.魯莊公平庸無能,但還能聽取合理的意見,不一意孤行,説明他還不是一個昏君。(意對即可)

8.“略”。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9

閲讀下面[甲][乙]兩段文字(10分)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選自《曹劌論戰》)

[乙]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選自《愚公移山》)

小題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線的詞(3分)

①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甚矣,汝之不惠

小題2:翻譯(4分):

①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小題3:[甲]段曹劌認為魯國“可以一戰”的條件是什麼? (1分)

小題4:[乙]段是《愚公移山》中最負盛名的一段話,彰顯的是“愚公精神”,請談談你對愚公精神實質的個人理解。(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3分)信:信用 福:賜福,保佑 惠:通“慧”,聰明

小題2:(4分)①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以實情相報(“犧牲、加、以、信”等詞屬於給分點)②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比不上。(“固、徹、孀妻、若子”等詞屬於給分點)

小題3:(1分)取信於民。或:魯莊公能做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小題4:(2分)愚公精神實質上就是一種不怕困難下定決心,堅持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

小題1:

試題分析:注意本題的詞義的活用,“福”是名詞動用,意為“賜福、保佑”,“惠”通“慧”,意為“聰明”。

小題2:

試題分析:“犧牲”指牛羊類祭品,“玉帛”指玉器和絲綢之類的祭品。“加”:虛報。“以”:憑;“信”:信用。“固”:頑固;“徹”:改變;“曾”:連;“若”:比;“孀妻”:寡婦;“弱子”:孤兒。

小題3:

試題分析:抓住曹劌説“可以一戰”前面魯莊公所説的話“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來理解作戰的重要條件是“取信於民”。

小題4:

試題分析:抓住文中情節“愚公發動全家人挖山不止”和愚公所説的話“子子孫孫無窮匱”來理解“團結一心,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愚公精神。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10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釋下面句中加粗詞的意義。

(1)犧牲玉帛:( )

(2)公將鼓之:( )

(3)小大之獄:( )

(4)望其旗靡:(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本文主要通過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在對話中,曹劌認為可以一戰最重要的條件是__________。這樣,曹劌的__________和魯莊公的__________ 都得到了鮮明的再現。(用文中的詞句作答)

4.有人説,長勺之戰的勝利,曹劌功不可沒;但從某種意義上説,魯莊公也有一定的功勞。你的看法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指豬牛羊等

(2)擊鼓進軍

(3)案件

(4)倒下

2.打仗,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土氣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枯竭了。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遠謀;鄙

4.從有功方面答:魯莊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虛心聽取曹劌的意見,作為決策者,有一定的功勞。從無能方面答: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作為統治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他把戰爭的希望寄託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説明他政治上、軍事上的無能,完全依靠曹劌的才能才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也可以把有功 無能結合起來答。(以上主觀題意對即可)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11

曹劌論戰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選出下面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 )

A.又何間焉(參與)

B.必以信(相信)

C.雖不能察(明察)

D.小大之獄(案件)

2.選出下而各組中加粗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

A.未能遠謀/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C.雖不能察/老嫗力雖衰

D.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詳細介紹了曹判在戰前、戰中.戰後的表現,而對於交戰的具體過程則略寫,這樣安排的原因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A

3.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減弱,到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己經枯竭了。敵方的士氣已經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氣正盛,所以打敗了他們。

4.因為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是記敍這次戰役的進程,而是記錄曹劌關於戰爭的論述。其他內容與中心關聯不大。這樣處理,表現了軍事家曹劌的遠見卓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12

(一)

十年春,齊師伐我。……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於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又何間焉 B.公問其故立有間 並驅如故

C.肉食者鄙 D.何以戰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翻譯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3分)

翻譯:

3.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2分)

4.讀了這則短文,魯國獲勝給你啟示最深的一點是什麼?請聯繫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不超過30字)(4分)

(二)

十年春,齊師伐我。……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釋文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小信未孚( ) (2)小大之獄( )?

(3)公將鼓之( ) (4)望其旗靡( )

2.用原文語句填空。(5分)?

(1)文中表現曹劌積極“參與”精神的詞語是: 、 。

(2)文中“忠之屬也”具體指的是 , , 。

3.曹劌認為可以追擊齊師的原因是什麼(請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4.翻譯下列語句。(2分)?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下列説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夫戰,勇氣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氣。“一鼓作氣”在選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幹勁,一氣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對,揭示了敵我雙方士氣的對比,“彼竭我盈”之時正是反攻的有利時機。

C.選文第一段寫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的言行,表現出曹劌胸有成竹,指揮若定,善於把握有利戰機。

D.選文刻畫人物精練傳神,如“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僅僅八個字就刻畫出了魯莊公急於求成、輕率寡謀的特點。

6.文章結尾一段表現了曹劌哪些方面的才能?(3分)?

7. 你認為魯莊公“鄙”嗎?試説説你的認識。(4分)

(三)

既克,公問其故。對日:“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望其旗靡 ( ) (2) 既克 ( )

2.分別選出與“故克之”中“故”和“之”意思相同的一項

(1) ( )

A.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B.桓侯故使人問之。

C.温故而知新。 D.故為之説,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2) (??)

A.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B.輟耕之壟上。

C.永之人爭奔走焉。 D.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這段文字的內容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這段文字論述了魯國取勝的原因。

B.論述取勝原因採用了先説結果後説原因的方法。

C.曹劌認為反攻的最佳時機是“彼竭我盈”之時。

D.“轍亂旗靡”是有利於追擊的時機。

5.孟子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最主要條件是“人和”;(曹劌論戰)一文中曹劌認為“可以一戰”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取信於民,你認為二者有沒有矛盾?請簡述理由。

(四)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2分)?

A、①公問其故( ) ②故克之( )

B、①望其旗靡( ) ②公問其故( )

2、“懼有伏焉”中的“焉”字,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兼詞,“於此”之意。下面各句中的“焉”字用法,意思與此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D、又何間焉

3、在下面括號內填上省略的字。(2分)

一鼓作氣,再( )而( )衰,三( )而( )竭。

4、請分別指出下列句中“之”字所指代的對象。(2分)

A、公與之乘 指代:

B、登軾而望之 指代:

C、故克之 指代:

D、故逐之 指代:

5、“公將馳之。劌曰‘未可’。”原因是 ( ) (2分)

A、齊國是大國,兵力雄厚。 B、按照“窮寇勿追”的軍事原則。

C、等待追擊的有利時機。 D、魯國軍隊的勇氣已經衰竭。

6、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 )(2分)

A、説明追擊齊師的時機 B、記敍長勺之戰概況

C、描寫齊師敗績的情況 D、記敍曹劌的軍事才能

7、第一段通過寫曹劌的言行,表現他( )(2分)

A、忠於國君的思想。 B、深謀遠慮並協助國君指揮作戰。

C、衝鋒陷陣的勇敢精神。 D、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於掌握戰機。

8、第二段表達的主要內容是( )(2分)

A、曹劌論述戰爭取勝的原因 B、敍述長勺之戰的全過程

C、論述作戰主要靠勇氣 D、交代魯國戰勝了齊國

9、根據文段內容填空(3分)

A、文中敍述魯莊公急躁進軍的句子是:

B、敍述曹劌實地觀察從而發現追擊時機的句子是:

C、表現曹劌善於抓住有利戰機克敵制勝的句子是:

10、選文略寫戰爭的過程,而詳寫曹劌和魯莊公的談話,作者的用意是什麼?(3分)

答: 11、從寫作方法上分析,對魯莊公的描寫(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公問其故)在文中起什麼作用?(3分)

答:

《曹劌論戰》答案

(一)1.D

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細察,也一定要依據實情來處理。

(2)(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着去。(共6分,每句3分。第(1)句語意基本正確記1分,“獄”“雖”“以”“情”譯對兩個記1分,不記0.5分;第(2)句語意基本正確記1分,省略成分補充正確記1分,“屬”“請”譯對記1分,不記0.5分)

3.夫大國,難測也(1分),懼有伏焉(1分)

4.魯國獲勝的主要啟示有,獲勝的根本是取信於民,獲得人民的支持;戰爭中要善於分析敵情,把握戰機;統治者應善於聽取並採納羣眾的意見……(學生結合課文任選一個角度,聯繫實際談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記4分)

(二)1.(1)使人信服

(2)案件

(3)擊鼓

(4)倒下

2.(1)請見請從

(2)小大之獄 雖不能察 必以情。

3.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4.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一類的東西,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必定做到誠實可信。

5.C

6.作戰中善於把握戰機,注重觀察敵情,做到知己知彼。

7. 可有不同意見。認為“鄙”的依據有:魯莊公在戰前幼稚地以為可以憑藉近臣支持和神靈保佑來取勝,在作戰當中他又急躁冒進,毫無謀略。認為他不“鄙”的依據有:他身為國君能盡職盡責,並且善於用人,善於聽取正確意見;也可認為兩方面都有。

(三)1.(1)倒下(2)戰勝?

2.①D?②A?

3.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消失了?

4.B?

5、略

(四)1、A、①緣故 ②所以 B、①他們的 ②指代“克”,即“取勝的”

2、C

3、鼓,氣;鼓,氣

4、A、指代曹劌 B、指代齊師 C、指代齊師 D、指代齊師

5、C

6、B

7、D

8、A

9、A、公將鼓之。 B、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C、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突出文章的主旨:表現“非肉食者”--曹劌的“遠謀”,即遠見卓識和軍事才能。

11、襯托曹劌的“遠謀”。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13

閲讀下面兩段文言語段,完成10-14題。(15分)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選自《曹劌論戰》)

【乙】宋公及楚人戰於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②:“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③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④,不禽二毛⑤。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⑥,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 ⑦之人,隘而不列,天讚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 ⑧,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⑨可也。” (選自《十三經注疏》本《左傳》)[17教育網]

【註釋】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馬:統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此指子魚。③陳:同“陣”,這裏作動詞,即擺好陣勢。④重(chóng從)再次。⑤禽:通“擒”。二毛:頭髮斑白的人。⑥亡國之餘:亡國者的後代。⑦勍(qíng)敵:強敵。勍:強而有力。⑧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⑨儳(chán):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10.解釋加點詞語。(2分)

(1)既克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阻隘也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標出下面句子的三處停頓。(3分)

君 未 知 戰 勍 敵 之 人 隘 而 不 列 天 贊 我 也

12.翻譯句子。(4分)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兩場戰爭,結局迥異。這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4. 曹劌和子魚在作戰思想上有哪些相同之處請結合選文內容簡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二)(10. (2分,每空1分)(1) 已經 (2)憑藉 11. 君 未 知 戰/ 勍 敵 之 人 /隘 而 不 列 /天 贊 我 也

12.(4分)(1)第一次擊鼓可以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耗盡了。(鼓 省略成分)(2)即使是年紀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該俘虜他,對於頭髮花白的人又有什麼值得憐惜的呢?( 雖、於)

13.長勺之戰勝利的主要原因在於魯莊公取信於民,並能聽從曹劌的指導;泓水之戰失敗的原因在於宋襄公自以為是,不接受子魚的正確意見。

14.示例:相同之處是兩人都重視觀察敵情,善於捕捉有利戰機機。曹劌選擇“齊人三鼓”後的時機發動進攻:子魚主張“其未既濟”的時機發動進攻。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14

《左傳》

①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②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③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22.第②段對曹劌語言、行動的描寫,表現了曹劌( )

A.忠君報國的思想 B.勇於犧牲的決心

C.急切取勝的心理 D.卓越的指揮才能

23.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魯莊公在見曹劌之前對迎戰齊國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B.曹劌主動參戰,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C.魯國取勝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於民,軍事上運用了正確的戰略戰術。

D.魯莊公聽取了曹劌的建議,並與他一起指揮戰鬥。

24.選文詳寫戰前、戰後論戰,略寫戰爭過程,這樣安排有什麼作用?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

A.突出戰爭前準備的重要性。

B.強調戰爭取勝的原因。

C.突出曹劌的深謀遠慮。

D.強調戰爭過程很短。

25.強大的齊國將攻打弱小的魯國,下面詩句可表現魯國當時岌岌可危形勢的一項是( )

A.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

B.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C.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D.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參考答案】

(8分)22.D 23.A 24.D 25.B

《曹劌論戰》閲讀答案15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選自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

【註釋】①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②所以:是為了。③鴟梟(chī xiāo):兩種惡鳥,這是古人的看法。

8.下列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C.凌忽長者,輕慢同列(輕視)

D.人疾之如仇敵(疾病)

9.下列加點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乃入見 見人讀數十卷書

B.惡之如鴟梟 死亦我所惡

C.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人疾之如仇敵

D.雖不能察,必以情 如此以學自損

10.對兩個文言語段的內容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甲】文第一段記述曹劌詢問和批駁魯莊公的看法,最後得出抓準戰機是戰爭取勝的基本條件。

B.【乙】文告訴我們,學習要永不滿足,做人要謙虛,千萬不要傲氣。

C.【乙】文“如此以學自損”中“此”指代的內容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

D.【甲】文通過語言描寫表現了曹劌深謀與遠見,【乙】文通過所謂讀書人的行為表現,寫出其鄙陋與短見。

參考答案:

7.2分 C

8.2分 D

9.2分 B

10.2分 A

【課外文言文翻譯】:説到學習這件事,本是為了求取知識的。常見世人才讀數十卷書,便自高自大起來,冒犯長者,對同輩輕視傲慢。(以至於)別人怨恨他就像仇敵一樣,厭惡他就像對惡鳥一樣。像這樣用學習到的東西來損害自己,還不如不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