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經名句

詩經的讀後感(精選15篇)

欄目: 詩經名句 / 發佈於: / 人氣:2.5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經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的讀後感(精選15篇)

詩經的讀後感1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的文明早已衰落並消失,只有古中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並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積後澱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的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為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為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為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關雎》是為人們所主旨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為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為追求心愛美好的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為純潔的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的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這類的怨婦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幾句詩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邊守關,邊關的軍旅生活是艱苦的,性命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這些都是其次,更為難過的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在邊關沒人慰問、沒人關心、沒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終於可以回家時,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輕,心情是沉重的,開頭的幾句試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這首詩寫出了廣大將士戍邊的辛酸。

詩經的讀後感2

這是一首讚美舞師的詩歌。

“簡”似乎是模擬鼓聲的,類似於現在的“鏘”。“鏘鏘鏘鏘”,鼓聲雷動,舞師們踩着鼓點入場,在中午時分,於公侯的庭院之上開始了“萬舞”表演。

這羣舞師,身材極其威武高大。他們先表演武舞,手執干鏚,動作雄武威猛;然後又表演文舞,手裏拿着籥(三孔笛)和翟(野雞長尾),意氣風發。表演完畢後,大貴族下令賜給他們酒,以表酬慰。

最後一段比較有意思了。前面都是在描述舞蹈,最後卻用了一個“山有榛,隰有苓”的句式起興。在《詩》裏,這個句式一般是隱喻男女之愛的。誰和誰的男女之愛呢?後文説道,是某人思慕西方美人。結合前文,研究者們基本認定,説的是觀看了舞蹈的女子。

萬舞,是周代的公侯貴族們祭祀之時表演的舞蹈,大概脱胎於氏族部落時期的祭祀舞。它是禮樂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萬舞的表演分武舞和文舞兩部分,大概武舞是很能彰顯男子氣概的,文舞又能演繹出上流社會的風華雅緻,因此大概觀看舞蹈的女性會情不自禁引發情思。

我覺得最後這一段,大概是想通過對觀看的女子們心動的描寫,側面進一步襯托出舞蹈本身的魅力。前三段從舞蹈開始到結束,雖然有很精彩的形容,但最終如果收尾於“公言錫爵”,似乎意猶未盡,有點虎頭蛇尾,氣氛好不容易烘上去了就戛然而止了。那麼既然氣氛烘到位了,怎麼結尾才能把這種舞蹈帶給觀賞者的心靈震撼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呢?用女子對舞者的傾慕吧!就像現在觀看了愛豆演唱會的女粉絲瘋狂地吶喊“我要給你生猴子”是一個性質的……

詩經的讀後感3

很多人説不讀《詩經》,不知中國人有多浪漫——

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讓後世所有描寫女子美麗的詩詞都黯然失色。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出門的時候,還是春風吹楊柳,歸來時,已經是風雪路途長。寥寥幾句,思念之情就躍然紙上。

......

我們再讀起這些文字,依然讓人心曠神怡,忍不住拍案叫絕。

可2500歲的《詩經》,值得被記住的如果只是絕美詩句,那就大錯特錯了。

魯迅曾説,“《詩經》——先民之生活,歷史的痕。”

305首詩,所承載的內容,遠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多。

它是君王的“治國良方”,秦始皇、李世民用它治世理政;

它是文人的靈感源泉,李白、杜甫、蘇軾從中借鑑作詩;

它是歷代學子的必讀教科書,孔子用它傳業授道;

它是植物圖鑑,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引據於它......

時至今日,它仍然被認定是中國文學的源頭。

金庸寫小説,從中找靈感。

王國維、樑思成、林徽因、瓊瑤、屠呦呦.....用它取名。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衞風·木瓜》瓊瑤

國家教育部更是把它列為國人美學、文學啟蒙的首選,數次出現在中大學聯考試卷中。

可以説,它是每個家庭都值得備上的中國經典。

詩經的讀後感4

《詩經》是魯國學者孔子撰寫的。

古有四書五經,《詩經》是五經中的精華。

有不少讀過詩經的人都讚不絕口,因為它藴藏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短短几句都藴含着很深很美的情意,又比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詩經?衞風?碩人》,只了用了短短八字就能把一個人的美麗寫得淋漓盡致。

再比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此《詩經?大雅?蕩》也只用了八個字便解釋了:人們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的哲學道理。

還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小雅?鹿鳴》讓我明白了:有好東西,就要和朋友分享。

現在,人們漸漸地忘記了中華文化的經典,拋棄了祖先留下的傳統珍寶。

有人甚至説《詩經》沒有什麼用,還十分難懂。

不!胡適爺爺讓白話文走進我們的生活,並不是讓它取代我們傳統的文化。

隨着現在都市生活的節奏加快,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整個社會也越來越浮躁,這時不妨慢慢地靜下心來,請您讀一讀《詩經》,這時它彷彿是一杯清茶,無聲地滋潤着我們的心田。

《詩經》能讓我們終身受益。

希望大家都能閲讀《詩經》、傳承《詩經》,因為《詩經》可以充實我們的內心。

瞭解《詩經》就等於瞭解我們的過去。

瞭解過去才能未雨綢繆、展望未來。

不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了我們的根,《詩經》就是那根!只有去了解《詩經》,去了解過去,我們的傳統才不會被淡忘。

同時,《詩經》也是一把打開國學之門的鑰匙,希望大家都去關注它。

詩經的讀後感5

《采薇》是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服役思歸之苦的戍邊戰士在歸途中所作的詩,詩中敍述了他轉戰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

詩的前三章以倒敍的方式,回憶了征戰的苦況。為了抵禦狁的侵擾,他長期遠離家室,戎馬倥傯,多麼渴望邊境早日安定而返故鄉!四、五二章陡轉筆鋒,描寫邊防軍士出征威儀,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兵士們的愛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末章寫解甲歸裏。雖能生還,然昔日的征戍勞苦卻只換來今日的“載渴載飢”,怎不令人黯然傷神?

此詩選自“小雅”,卻有“國風”民歌的特點,頗為講究句式重疊與比興手法的運用。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文字略有變化,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異常生動妥貼。第四章以常棣盛開象徵軍容之壯、軍威之嚴,新警奇特。末章以從徵前與來歸時的景緻,寄託不盡的感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的妙言佳句。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於它的寫作年代説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後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詩經的讀後感6

離別總是詩歌裏最傷感的主題,尤其是男兒被迫擱置兒女情長,為國出征,這樣的離別更填一層悲壯之情。

還記得《周南·汝墳》裏,那個苦苦思念着在外服役的丈夫的女子嗎?男兒在外為“王室”奔命,她在家裏卻食無味、寢不眠,日思夜想。

這首《擊鼓》則以出征在外的丈夫的視角,與之遙相呼應。他用不乏愁怨的口吻,敍述了隨軍出征中的慌亂與危險,回憶起出征前與愛人分離的場面來。他緊握着姑娘的手,對她立下誓言:倘若我能回來,一定與你白頭到老,生則同居,死則同穴,今生今世,永不分離!

嗯,用現在話説就是:等打完這仗我就回老家結婚……

可能所有的flag,立得越堅決就太容易倒吧。所以他只能悲痛疾呼:距離太遠,相會太難;分別太久,我怕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去了,難以履行我的誓言。

我們讀歷史,往往只能看得到王侯將相之間的戰爭與和平。但在歷史的聚光燈找不到的地方,卻有無數不為人知卻感人肺腑的悲歡離合。

也許我們從史書寥寥幾行的記載裏,看到的只是貴族操縱戰爭時的縱橫捭闔,可這些民間流傳下來的詩歌,卻從一個個小人物的視角,為我們還原了一段不一樣的歷史,告訴我們,他們不是作為故事的襯托、甚至僅僅作為統計勝負結果時的龐大數字的一個小分子,而是有血有肉、有情且至深的真實的存在過。

也許,與李白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子夜吳歌》對比來讀,更能體會這種戰爭中離別帶給普通家庭的複雜情感:

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詩經的讀後感7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裏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淒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裏,藴藏着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着悠揚的詩詞,飽含着的是哀婉與悽豔。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為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

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為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説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麼後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裏記錄着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捨之情,總演繹着悲劇,但它敍述的令人驚歎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豔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媯。她被世人稱之為“桃花夫人”,因為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豔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豔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後人無法忘記。

慾望總會佔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並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為了什麼,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

詩經的讀後感8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詩經》最初被稱為《詩》,後來又被漢代的讀書人改名叫《詩經》、《詩三百》。《詩經》裏的內容,也就是歌曲的歌詞。《詩經》中的樂歌,主要用途就是作為各種典禮的一部分,娛樂,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後來,《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

讀了《詩經》這篇文章,令我感受頗豐。我一看到“詩”這個字,就想到了一個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詩是家喻户曉、耳熟能詳的詩句。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表達了他思念家鄉的感情。

從小,我和“詩”就有了不解之緣。媽媽曾經跟我説過,我剛開始學説話的時候媽媽就經常教我背詩,當時是為了讓我多説話。也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對詩開始有了興趣。上了國小之後,我接觸和背誦的詩歌更多了。有《水調歌頭》、《望天門山》、《馬説》、《愛蓮説》等各種題材的詩歌。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呂老師剛剛給我們介紹的《木蘭詩》了。

《木蘭詩》是介紹弱女子花木蘭替父親從軍的故事。每每背到“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句詩的時候,我就能感受到木蘭主動替父親從軍那種孝順之情,令我很敬佩。但是每每背到“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這句詩的時候,我又感到很心酸。我能感受到,木蘭一個弱女子去替父親從軍打仗,一定很危險,所以時常想念自己的父母。

每首詩都有它自己的寓意,這正是我對詩感興趣的地方。

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所以我以後還要多讀古詩,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文化,長大做個有才華的人。

詩經的讀後感9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早在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就已經收錄了311首,《詩經》讀後感。詩歌總能給人以沒的享受,有利於陶冶情操。《詩經》是最古老、最經典的詩歌之一。我第一次認識它還是我在一次看雜誌時,文章中寫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千古佳句讓我印象極深。最近,我又通過語文課本再一次認識了一下《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悽悽,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宛在水中央女子是副什麼模樣,也許怎麼也走不近,看不清她的容顏,但她總令人嚮往,讓男子甘願克服重重險阻也要去追尋,也許這就是愛情的魔力。路途艱險,怎樣才能夠到達彼岸,對心中的女子表達愛意。隔岸觀花,可以想像得很美。也許,這就是距離產生的美吧。

水草的深處氤氲着一種若有若無的感覺,讓我們遐想萬分。蒹葭,詩經裏最令人心動與心痛的草,離愛情那麼近,彷彿觸手可及,縈迴在夢裏,卻是靈魂不能輕易到達盡善盡美的境界。《詩經》的主要是愛情詩,他讓我們充分了解到古人的愛情。

《詩經》其實是很有意思,它容易讀,它就好像在眼前,而不是高高在上、高山仰止的經典。

詩經的讀後感10

淡淡書香,古樸氣質,隨着手中頁數緩緩增加,我彷彿看到了那午後暖暖陽光,輕拂柳葉,還有聽到小山坡上那低低吟唱。詩經,沒有波瀾壯闊;也沒有萬分柔弱,在我眼裏,它有是那午後明朗,風兒輕撫,雖有槍林彈雨中煙火,卻少了那一份尖鋭,雖有小橋流水般思緒,卻淡去了那一份嬌弱。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們再也熟悉不過詩音,短短几句,卻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對少女傾慕。河水細流,荇菜參差,道出了在水一方思緒,道出了翻來覆去掛牽。“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轉眼,又是那堅貞女子在扞衞愛情。誰道紅顏嬌弱不已,耳邊,是她那誓死決心。

硝煙漫天,烽火連連,又有誰知叱吒風雲背後,卻是深深無奈,深深思念。“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誰在刀槍鎧甲之下,腦海中浮現出妻與子笑顏。只願棄甲歸田,與你漫步庭間。

輕輕翻着這一張張頁碼,轉眼間,眼前,不再僅僅是那濃濃親情,愛情,字詞深處,卻是那對時事評價,對人讚美,以及那處於統治者壓榨下哀歎--

“勿剪勿拜,召伯所説。”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召伯遺蹟珍重,愛惜,是對那些一心為民,鞠躬盡瘁官吏無盡讚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風伐檀》卻又用着那聲聲哀怨喚出了他們不滿,在那腐敗社會,在那隻會搜刮民脂民膏社會,成千上萬勞動人民慘遭剝削,卻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換來只是這深深地呢喃,歎息,指責,無奈!

詩經,一本不滅書,她似動聽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讚美;她似哀怨二胡,唱出了一份無奈。她,擁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麗,是桃花源裏那清澈,美麗小河,在人們心中緩緩,流淌!

詩經的讀後感11

《詩經》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其中有很多的片段值得我們去思考,今天我讀了詩經中的《蜉蝣》有很多感慨想抒發。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是一種很小的昆蟲,他的生命非常短暫,通常只有幾個小時到一週,一般情況下都是朝生暮死。他們在空中飄舞時,姿態優美動人,死後墜落地面,死後墜落地面能積一厚層。因而,這個小東西的死會引人矚目。

讀完這段以後我覺得雖然這首詩很短,但是可以引發我們的思考。相比蜉蝣我們的一生是漫長的,我們的一生往往有幾十年。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生命其實也是短暫的,我們也會經歷死亡。在歷史中,我們也許就像蜉蝣一樣短暫。蜉蝣有着美麗外觀,卻抵不過時間的煎熬,我們應該怎樣獨孤我們的一生呢。

阮籍在《詠懷詩》説:“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但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保爾·柯察金:“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説: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我們現在雖然沒有那麼大的理想和報負。但是在這篇短短的《蜉蝣》裏我學到了,我們的人生不能虛度光陰。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生命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去。

詩經的讀後感12

小雅·苑柳

有苑者柳,不尚息蔫。上帝甚蹈,無自匿焉。俾予靖之,後予極焉。有苑者柳,不尚愒qi(休息)焉,上帝甚蹈,無自瘵zhai(病)焉。俾予靖之,後予邁焉。

有鳥高飛,亦傅於天。彼人之心,於何其臻。遏予靖之,居以兇矜。這是一首表達了憤懣的詩歌,詩歌作者控訴了一起同生共死的打天下後謀求權威後的人反覆無常的性情。

讓他琢磨不透而又深感恐懼的心情,茂密的柳樹在水塘邊鬱鬱葱葱,綠茵喜人,但是如果行人想要去依附着去休息,去躲個蔭涼,去享受下詩情畫意,説不定就會被雷劈,也會被樹上的蟲子所侵擾,被樹枝所傷害。

不要被“大樹底下好乘涼“所幻想,大樹的偉岸是它自己的事情,與你無關。如果想到大樹底下去乘涼,不如自己變成大樹。

基於這樣的想法,他看着昔日一起奮鬥的夥伴坐在高位上,但是對於他而言是咫尺天涯的無法逾越的鴻溝和距離。

因此他發出了鳥兒也有依附於天的時候,為什麼讓他參與國家要務的管理設計,但是去無人可以商榷和依附的哀鳴。內心翻江倒海的可見一斑。

其實,他誤會了上層人物,任何一個人經過千難萬險後達到某個位置,勢必會成為驚弓之鳥,對任何人都是防範心態,因為被設計,被陷害的日子他們經歷太多了。因此對於旁人的不信任就成了他們的常態。

詩經的讀後感13

我們真的應該慶幸我們擁有了這麼一部古老的詩集,在歲月長河中穿行的過程中,周圍的空氣和他摩擦,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電光雷火。四字的組合,就是中國文化的方陣,四聲鏗鏘,擲地有聲;賦比興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們的腦海一朵朵思維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節,凝聚成一塊塊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現在,我們的河流面臨着斷流的困境。漢字在電腦文化面前大有退縮為只有語言符號功能的磚頭,齊整規一,用來堆砌同一種類的.高樓大廈,詩意被用來嘲笑不懂事故的瘋子。那位伊人在哪裏?還有沒有蒹葭之岸?那種藴藉綿長的情致哪裏去了?我們的生命除了鈔票還剩神麼?

這也是一條母親河,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先民的心靈中,經風雨,歷磨難,成為中華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審美的大河。我們是這條河裏的一條魚,因為宿命的連接,我們無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魚認為,自己已經成為了一隻鷹,天空是自己的家鄉和歸宿。但是,他們忘了,作為我們不能長出翅膀,這是我們生存於天空的劣勢卻是生存於大河的優勢。回到大河,我們快樂無比。一條魚的生命靈魂裏只能有一條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暫時的棲身繁衍之地。

《詩經》是我們文化、情感、審美的“聖經”,是一種生命基因,一種靈魂酵母,《詩經》是我們的另一條母親河。我們彼此的區別僅僅在於,君住大河頭,我住大河尾,我們共飲一河水。

長江已經被我們轉化用做照明瞭,因為我們的黑夜太漫長了;而我們現在的心情越來越浮躁,我們的情懷越來越失去古典意味,我們因為進步而越來越不快樂。

《詩經》之河斷流之日,中國文化被截斷之時!

詩經的讀後感14

這是《詩經·衞風·竹竿》裏的一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在《詩經》中有很多我喜歡的篇章,如《子衿》、《雞鳴》、《葛生》、《蒹葭》、《采薇》……《竹竿》比起前者並不是更負盛名,恰恰相反,它可以説並不是很有名聲,廣為人知的篇章。它的詞句也不算最優美的,事實上在《詩經》內的大部分詩句也都偏向質樸清雅。可我依然選擇《竹竿》裏的一個短句“淇水在右”來作為新摘錄本的題目。

《竹竿》大致敍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名衞國女子出嫁遠離故鄉,她回憶起家鄉的河流,少女時出遊的情景,但現在已遠離了這些回憶,只能駕車出遊,以解思鄉之愁了。因而我覺得這首詩很動人。那衞國女子懷念故鄉,也是在懷念着故人,少年時玩耍嬉戲的快樂回憶啊,她悲歎着,許是在歎時光吧?

我發覺,世人的年華,也終像那條淇水。沿着河畔歡快地跑過去,就再無回來的路可尋了。我們的“成長”,也是如此,總會遺失什麼寶物,很久很久以後才驚悟沒有好好地揮別。可是沒事的啊,請你看那“淇水在右”。故鄉的河流,一直在你身旁同行。

至於為什麼是“淇水在右”,而不是同篇的“淇水滺滺”,這是因為我的小私心啦。我的故鄉在南方的城,而我是南方的人。“水以北為左,南為右。”淇水是向着南方而流的。僅管我知道淇水離南城並不近,也只是位置靠南面而已,並不是真的流到南城來,只是我的一廂情願罷了。古代,南方是蠻荒之地,而現在我只願傍故鄉南城而居。

淇水在右,是寄託着我無數想象和美夢,感悟和思緒的詩篇呢,所以我私自決定把它作為我的摘錄本的名字。還但願原作者不要介意。

詩經的讀後感15

第一次讀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就被他短小精緻的詩句所吸引.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祕的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詩,講述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彷彿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歷史又重新展現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神祕而悠遠……我彷彿聽到了來自遠古的聲音,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彷彿要告訴我什麼……也許是歷史,也許是故事,也許是未來,也許是別的什麼.

閲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愛,自由,正義,是《詩經》永恆的主題,這也是生命永恆的主題.閉上眼睛,用心靜靜地聆聽,你可以聽得到——那來自遠古的心靈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