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史部 > 史記

(推薦)史記讀後感

欄目: 史記 / 發佈於: / 人氣:1.95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記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史記讀後感

史記讀後感1

時光如水,轉眼間過了四個星期。在這四個星期裏,我讀了《史記》,讀完後,我深感古人智慧的高超。

《史記》裏記錄了上至軒轅下至漢朝的每一個皇帝、能人,也記錄了很多故事,寫出了古人的智慧與別有不同的眼光。比如:《藺相如廉頗傳》中的藺相如,藺相如完璧歸趙後,秦王一直不服,於是約了趙王在兩國邊界的澠池設宴。秦王多次想侮辱趙王,由於藺相如的機智回答讓秦王一直不能佔上風。回國以後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不服,想在見到藺相如時侮辱他。藺相如知道後就刻意迴避廉頗。別人問藺相如為什麼避廉頗,後面終於明白了。廉頗知道後就去藺相如家揹着荊條請罪。看到這裏,我想:藺相如有如此大的局觀,他為的是國家而不是自己個人恩怨。他的心是多麼廣,而我們卻是為了私人恩怨而打架。這就是古人與我們的不同。這僅僅是《史記》浩如煙海故事中的冰山一角,古人還有很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如:重耳流亡、越王勾踐卧薪嚐膽......這些都是古人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我們本應該去學習古人的品質,改正自己的壞習慣,成為一個能言善辯的'人。但是我們現代人卻經常因為一點損面子事情而吵鬧,反不如古人。所以,我們更應該學習古人的優點,修自己身,讓自己變作一個友善的人。

這就是書的力量,只要我們讀書,就可以改變我們的性格。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開始讀書吧。

史記讀後感2

中國文學家魯迅曾經説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寒假裏,我讀了史記,彷彿看到了野心未泯的龐涓,樂於助人的信陵君,百步穿楊的李廣……

《史記》中有一個故事讓我非常喜愛。那是項羽的故事。項羽他十分驕傲自滿,目中無人,自以為可以取代秦始皇,而且他總是不聽別人的勸告,最終死在了東城。他還不知道他錯在哪兒,仍給自己找藉口:這是天意,並不是自己用兵的失誤。但項羽身上有一種精神值得我學習:他在東城決戰的時候,寧可死在戰場上,也絕不當逃兵溜回江東。李清照曾經説過:“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讀完《史記》,我懂了許多,從信陵君的故事中讓我懂了:如果你想要更多的同伴,就必須樂於助人,待人温和,當朋友有危險的.時候會為同伴出謀劃

策。從項羽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有好幾次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碰到了一些攔路虎,我並沒有絞盡腦汁去思考,而是當個可恥的逃兵,直接跳過去了,甚至可能我連題目也沒讀清。讀了項羽的故事後,我回想起來,真愧疚呀!

《史記》中有許多愛國的偉人,每個人的愛國方式都不一樣。我們既不能像屈原那樣國亡就投江自盡,也不能像子貢那樣憑着三寸不爛金舌影響七國的發展然後以此拯救魯國,但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譬如: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餐巾紙,建議隨身攜帶手帕,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這些看起來像是小事,但如果大家都做到的話,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們國家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強大。

讀了《史記》,不僅豐富了我的視野,還拓展了我的課外知識,更讓我對歷史有了濃厚的興趣,這可真是“書中自有顏如玉”。

史記讀後感3

我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才把《史記》看完。《史記》原著是司馬遷,魯迅曾這樣讚美過《史記》:“史家這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的意思是:《史記》就好比沒有韻味的離騷。

《史記》從傳説中的黃帝一直寫到西漢武帝時期,記敍了許多歷史事件和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的`故事》,這個故事説的是越國和吳國 打仗,剛開始越國戰勝了吳國,越國大將靈姑浮用箭射中了吳王的大腳趾,吳王回到吳都,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把王位給了太子夫差,讓夫差替他報仇。夫差後來 又和越國打了一仗,吳國大敗越國,勾踐帶着殘兵敗將退到了會稽山,越國的大臣文種向吳國求和,並請求讓自己的國君勾踐當吳王的奴隸,吳王同意了。吳王整天 讓勾踐割草餵馬,郊遊的時候,勾踐都是站在車前趕馬,路人總是對他指指點點,説:“這是越王勾踐。”最後吳王放了勾踐,勾踐在吳國度過了屈辱的三年,終於 回到了越國。

勾 踐回國之後,為了使自己不忘在吳國所受的侮辱和苦難,晚上睡覺睡在柴堆上,藉此磨鍊自己的意志,把動物的苦膽懸掛在房樑上,每次吃飯前,先嚐一下苦膽。他 時時刻刻將報仇之事牢記在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卧薪嚐膽”。勾踐暗暗訓練軍隊,製造武器,終於找準時機進攻吳國,打敗了吳國,洗雪了恥辱。

《史記》非常有趣,可以幫助我們增長曆史知識,希望大家都來讀吧。

史記讀後感4

沒有哪本書像《史記故事》那樣,使我的心情一下子變得那麼莊重,卻又欲罷不能。

只要捧起這本書,中華文明的歷史就一頁頁在我的面前展開,幾千年前那一個個人物,彷彿都從紙上活了起來,我彷彿能撫到他們一顆顆怦然跳動的心……

我想先祖神農氏嚐遍百草後,最終誤食斷腸草,臨死時他的臉上流露的一定半是遺憾半是微笑:“今天我死了,以後別人就可以不死……”

越王勾踐悲憤地低下自己高貴的頭,小心翼翼地為吳王割草餵馬。那包裹在襤褸衣衫下的,是一顆遍受屈辱卻又無時無刻不想念着祖國,渴望早日回到祖國懷抱奮發圖強的心。

偉大的思想家孔子,胸懷天下卻又屢遭嫉恨,走上流亡的道路,幾次陷入生死困境,但他卻依然鬚髮飄飄目光炯炯,説:“既然上天把傳播道德的使命賦予我,他們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愛國詩人屈原,盡心竭力,勸諫懷王,卻遭到奸佞的誹謗和懷王的猜忌。身遭放逐,卻依然眷念楚國。最後,他把自己投入清清的汨羅江,讓日月山川見證那顆依然鮮紅卻千瘡百孔的`心……

還有顧全大局的藺相如,吟着“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荊軻,“不肯見江東父老”的項羽,十三年不辱使命的張騫……每一個人物都血肉豐滿,在歷史的長空裏留下了精神的光輝。這些光輝匯聚起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

感謝司馬遷,讓兩千年後的我沐浴在這些光輝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史記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一本有關於歷史的書,名叫《史記》,這本集聚我國古代歷史故事的精華,這些精華聚集到一起就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史記》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著。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 3000 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字,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了中國第一部,也是最為著名的紀傳體通史。他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靈,其中勾踐卧薪嚐膽的故事最為引人深思:公元前 494 年,吳國進攻越國,越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無奈勾踐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吳王的要求。勾踐得在吳國服苦役。三年裏,他忍辱負重,一心復國。回國後,他又艱苦奮鬥,勵精圖治,與百姓同甘共苦,最終,“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吞掉吳!”勾踐卧薪嚐膽,雪恥滅吳的佳話至今為人們代代相傳。所以,遇到挫折,就做一隻同暴風雨抗擊的海燕吧!只有這樣,才能見到雨後的晴天 ……

同學們,讀書吧!書能把你領進想象的空間,書能帶你暢遊知識的海洋……書中有苦,書中有樂,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談話、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我們要養成“人人愛讀書,好書人人讀”的良好風尚,營造讀書氛圍,構建和諧阜寧,快來讀書吧!

史記讀後感6

歷史是現實的寫照,人類社會發展每天都在我們眼前不斷更迭。有人説歷史是最最好的教輔書。是的,我們可以通過歷史看見我們的過去,預測我們的未來。這讓我們在歷史的輪迴和變遷過程中,我們能夠更加從容,這些都是歷史教給我們的。

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從來對《史記》不吝嗇讚美之詞,它也完全配得上的這樣的讚頌。《史記》是文學和歷史的兩座高峯,幾千年後的'今天也一直都是學界,探討學習的典範,足可見其影響力。司馬遷在受到極大屈辱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經典,他的精神令人驚歎。正如他在《史記》中所提及的那樣,成就偉業的人誰不是輕易享受俗人之福的,他不是一個追求功名利綠的人,他只是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就算是沒有受天底下最大的屈辱,我相信他依然能夠創作出這篇經典,只不過這樣的遭遇讓人能夠更清楚的認識到這部作品和作者的偉大。換言之,是理想讓他有屈辱着活下去的勇氣和意志。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於泰山。死很簡單,但是如何活下來卻不易。苟且偷生,享受殘生不是司馬遷所想的,他是以這樣的方式明志,他有比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因為他知道就這樣死去,歷史上將只會留下茶餘飯後的笑談。

歷史上有很多像司馬遷這樣身處逆境的人物創作出偉大的作品的,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孫臏,呂不韋,韓非……他們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不僅僅因為他們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精神,他們都領悟了人生的真諦。我們當代人不應該學習他們這種常人很難擁有的毅力嗎?聖人之所以為聖人的道理大概都清楚了。

史記讀後感7

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當我讀完它,心中感慨萬千。數千萬人在歷史的長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究竟誰才能算是我心中的真英雄呢?

有人會説始皇帝嬴政當稱英雄,他奮六世之餘烈,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實郡縣,車同軌,書同文,造之後20xx年之制度。的確他影響我們中華民族兩千年的封建制度,可是他在位期間暴政苛民,浪費民力為滿足喜好,修阿旁、建陵寢,驪山之下盡是白骨,秦之暴政猛於虎,造成了秦王朝二世而亡。所以,他在我心中非英雄也。

還有人説西楚霸王項羽可謂英雄,項羽這人優點頗多,也是深受太史公喜愛,他能征善戰,勇猛無敵,年少成名,破釜沉舟以3萬大破秦軍30萬,威震華夏。可是他為人剛愎自用,不能聽人言,鴻門宴上錯失良機,進而導致自己敗走烏江,飲恨垓下。所以他也不是我心中的英雄。

其實我心中的英雄是越王勾踐,他開始被吳王擊敗,但沒有喪失鬥志,卧薪嚐膽,在人生最失意的時候給自己動力,讓自己不能忘記亡國之痛。人的`一生是伴隨高潮與失落的,勾踐帶給我的啟示更大。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漫漫歷史星空,英雄人物太多太多,我唯獨喜歡勾踐,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史記讀後感8

我讀的《史記》,是節選自司馬遷《史記》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話本。這本書只節選了30篇史記中的故事。古人説過“一葉而知秋”,讀《史記》我完全可以領略《史記》的歷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蒼穹幽深而遙遠,繁星閃爍,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戀、憧憬,感慨萬千。《史記》猶如這深邃的夜空一樣給人思考、哲理,前車之鑑的警醒。

走進《史記》一個個帝王將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談笑風生躍然紙上。跟隨他們的腳步,我目睹了他們在那個時代留下的串串印記。有的人聖德,有的殘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堯禪讓開啟聖德,商紂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無不揭露其有多殘暴,周厲王防民之口,讓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無道,周幽王為搏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的昏庸,項羽劉邦的楚漢相爭的風起雲湧的治國策的較量,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的美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明的人物成為古今文學典範。這也許就是母親説的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厚重的文化底藴,是我們的文化樹的根基。只有這如此豐厚的根基,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讀史使人明智”説的一點也不假。“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讓我們這些後輩明白:身處絕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麼巨大!我們要多思考、多實踐。每一個故事,讓我們讀過之後,都是一種啟迪;每一個故事我們領會之後,都將變成我們的一種智慧!

我讀了至少五遍《史記》才敢拿起筆寫這篇讀後感,因為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許我褻瀆!

史記讀後感9

《史記》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歷史書籍。今天我讀了《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的名字叫做趙政,他是父親是秦莊襄王,名字叫做異人,在趙國做人質。在先秦時代,國王會把不喜歡的王子放在國外做人質,很明顯異人就是這麼一位不受重視的王子。然而命運之神卻眷顧着他。有一個大商人呂不韋,將自己的小妾送給異人,並生下了秦始皇。後來呂不韋用自己的金錢討好秦國王后,幫助異人成為秦國國君,等到趙政十三歲的時候,莊襄王異人死,嬴政成為了秦國的國君。

因為秦國在經歷商鞅變法後,國力非常強盛。當時六國大軍常常聯合起來攻擊秦國,秦國都關閉函谷關不出去應戰。等到六國有變的時候秦國再分散攻打。有一次燕國太子丹害怕秦國攻打燕國,於是讓勇士荊軻去刺殺秦王,在關鍵時刻,秦王拿出寶劍將荊軻砍傷,後來殺死了荊軻,這件事情以後秦國加緊了對六國的攻佔,首先滅亡了韓趙魏三國,後來燕國也被滅,楚國齊國也在後來被滅。秦始皇從此統一六國。然後秦始皇將天下分成三十六郡,並將天下的'兵器集中收集,然後鑄造了十二個銅人。

秦始皇根據李斯的建議自封為皇帝,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後代可以一直延續下去,於是規定,秦國的皇帝第二代是秦二世,接下來就是秦三世。沒有想到的是秦二世就亡國了。後來秦始皇為了追求長生不老,後來秦始皇病逝於沙丘。

讀完《秦始皇本紀》以後,我為秦始皇的一生傳奇的經歷感到驚奇,一個人要有多麼大的魄力才能完成這麼偉大的功績。讀完《秦始皇本紀》我覺得人生會經歷很多曲折,但是在每個階段我們都要認真對待。

史記讀後感10

今日我看完史記的刺客列傳,裏面有一個故事讓我難以理解十分迷惑,那就是——荊軻刺秦,圖窮匕現。

先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吧:一個名叫荊軻的衞國人,喜歡讀書和劍術。這一期間,秦國正在攻打趙國,把趙國拿下後,秦軍將打向燕國。燕太子丹心急如焚,想找一個技藝高超的刺客去刺殺秦始皇。之後,他認識了荊軻,荊軻説能夠幫他刺殺秦始皇,但他需要一個助手,太子丹幫他找了一個13歲就殺過人的秦舞陽。荊軻想出了這樣的一個辦法:他本人手持着一個裝有燕國將軍樊於的腦袋,因為他是秦王的仇人。秦舞陽跟在他身後,手持燕國地圖,在地圖裏藏着匕首,藉着拜見秦王的機會伺機刺殺。荊軻按照計劃執行了,然而因為秦王的狡詐,最終荊軻刺秦失敗了,他也悲慘的被秦王刺死了。

我迷惑的是,荊軻和燕太子丹他們為什麼想出的辦法這麼愚蠢?!真的是愚笨,沒有好好地準備,不看天時地利人和,也不管成功的係數大不大,就冒然行動,結果肯定是失敗的,還白白送了燕國將軍的一條命,真是太不划算了。並且,刺殺的失敗讓秦王更加速了對消滅燕國的腳步,我真的想不通,難道就沒有別的出路了嗎?説不定有樊於將軍在,再和別的國家聯手,還能避免燕國的'滅亡呢。當然,他們的勇氣我是很佩服的,但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還要有智謀啊。

所以啊,時機沒有成熟的時候千萬不要行事,要等到時機成熟時再能見機行事,要不然下場會很慘的。並且,決定做一件事之前,要想清楚成功的勝算有沒有把握,不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啊!

史記讀後感11

《史記》這是一本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史記》這部書偉大,它的作者更偉大。我們一定要讀他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太史公自序》當然很重要,因為只有讀這篇東西,你才能瞭解他的學術背景和創作過程,知道他有學識淵源、名師傳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到老,所以文筆也到老。但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他還有一則《報任安書》。如果我們説《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的“學術史”,那麼《報任安書》就是他的“心靈史”。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將就死”之人的心靈對話,每句話都掏心窩子,裏面浸透着生之熱戀和死之痛苦。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史記讀後感12

這個寒假,我又重新閲讀了《史記》這本書,腦海中思緒萬千,《史記》讀後感。感到這不僅是一本記錄冊,更是後人優秀品質和醜惡心靈的演繹劇本。

給我感觸最大的一則故事是——《趙氏託孤》(《趙氏孤兒》)。這個故事的主演有三人,程嬰、公孫杵臼和屠岸賈。程嬰和公孫杵臼是中心耿耿的忠臣,而屠岸賈是心術不正,企圖謀朝位的奸臣。他們一路爭鬥,不惜犧牲自己和自己的親人,也要保住趙氏的唯一血脈,讀後感《《史記》讀後感》。這兒讓我十分震撼。到底是什麼力量使他們二人不惜一切保護這趙氏的唯一血脈,就算是為國,也不會不惜所有的一切吧!從此我就被那捨生取義的精神真正震撼!

司馬遷用自己巧妙的構思將這些人物描述的栩栩如生,將他們的品質和性格刻畫的'淋漓盡致,彷彿讓讀者身臨其境,一絲一絲觀賞着這些傳世美文。

讀着讀着,我的心靈被這些故事所佔據。我開始敬佩其作者,瞭解起作者作書經歷。司馬遷是在獄中花了16年編寫了這本《史記》,他不畏苦刑,一心專注《史記》的 人物,我無法想象他經歷了多痛苦的折磨,但他為《史記》的一片心意展現在我的腦中。司馬遷堅強的品質又一次在這本書上刻下了一個不朽的印章。

讓我們學習《史記》中人物的堅貞不屈,讓我們學習《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的優秀品質!

史記讀後感13

《史記》是一部記錄着我國偉大歷史的著作,他的作者是司馬遷,這本書個館地記錄了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在線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社會畫面,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了這本書,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一心為國家,為百姓着想,服務的以國之君,和只顧貪圖享樂,把國家大事放在一邊,欺壓百姓的暴君,昏君。他們的性格,心裏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們統治出來的國家也是有着天壤之別。

正直的國君統治的國家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把國家也治理得井井有條,而昏君的國家人民不能安居,被巨大的税額所擊垮,民不聊生,文武百官也不得安寧。

一個好領導可以治理好一個國家,也可以帶壞一個國家;一個領導可以創建一個國家,也可以毀滅一個國家;一個領導可以給他的'百姓幸福,也可以給他的百姓痛苦。可見一個好的領導是多麼的重要。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虞舜的人就用自己謙恭有禮和藹可親的風範,和對事的公正管理好了一個國家。

也有一個叫太康的昏君,糊塗昏聵,只知道吃喝玩樂,把國家大事放在一邊,結果,這個國家沒多久就毀滅了。

所以,有一個好領導非常重要。還是那一句話——好的統領成就好的國家!

史記讀後感14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前後歷經14年才得以完成。

讀完史記後,我不禁感歎這本書不愧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首先,史記的創作對後人瞭解這3000多年的歷史產生了極大的幫助,司馬遷為保證歷史的準確性耗費大量時間心力四處探尋遊走,記錄下真實的故事,但在上古傳説中的故事上司馬遷又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極富文學藝術性,該種寫作手法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其次,史記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司馬遷是個極其讓我敬佩的人。李陵寡不敵眾,被俘投降。司馬遷看不慣同僚對李陵落井下石,忍不住為其辯解,結果漢武帝遷怒於司馬遷判其宮刑,讀後感.受此奇恥大辱,司馬遷固然絕望過,但憑着驚人的意志力,為完成自己的使命不辜負父親的遺託,他毅然決然地繼續編寫史記。他的堅強不屈讓我震撼,讓我覺得像司馬遷這樣的人註定會創作出史記這本恢弘鉅著。

除此之外,史記中司馬遷的許多看法也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先是他對於”禪讓“的`推崇,小到伯夷的讓位,大到蕘舜的禪讓,可見司馬遷對那些不爭權奪利以及在權勢面前淡然灑脱的人的敬仰;在史記中,司馬遷還特意在世家中描寫了孔子,孔子與史記中其他人相比只是一個文人,但司馬遷眼光獨到,他預言孔子的思想會對後世影響深遠,果然如此,孔夫子的思想如今傳揚四海。

劉向認為史記“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總之史記是一本值得我們大家共同品讀的書。

史記讀後感15

今天我讀《少年讀史記》中非常經典的兩篇:《亂世中的超級辯士——蘇秦合縱的故事》和《各個擊破——張儀連橫的故事》,讓我體會到兩千年前在戰國發生的事情和今天有那麼的相似。

蘇秦是戰國時期非常有名的辯士,這個人也是鬼谷子的弟子,他在家刻苦讀了好多書,“頭懸梁錐刺股”就是講他讀書的事情。蘇秦到了秦國,想得到國王的賞識,可他不但沒有得到親王的重用,還被侮辱了,他決心去其他六國。他用油嘴滑舌的方法把除去秦國以外的六國聯合起來,這叫合縱去抗擊秦國。秦王被嚇到了,他原來立志想併吞六國統一天下,但蘇秦已經聯合了六國,不敢惹了。這樣的太平日子過了十五年。蘇秦死後,這個聯盟的祕書長沒有了,大家又開始心懷鬼胎。

蘇秦有個師弟叫張儀,也是一個辯士,他用欺騙的戰術組織了連橫,讓秦王送土地給楚國,再聯合齊國攻打楚國。再把楚懷王抓起來,去打韓國、齊國。張儀又挑撥燕國和趙國的關係。這樣原來結盟的.六國被瓦解了,後來被秦國一個一個打敗了。

合縱連橫是發生在兩千年前的古代戰國,但在今天,美國要和我們打貿易戰,處處限制中國的發展,我們中國也在採用類似合縱的戰略,用“一帶一路”來交朋友,幫助大家來發展經濟,建設國家。我中國的朋友多了,美國就不能欺負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