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成語故事

歷史的成語典故大全

欄目: 成語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45W

成語是歷史的一部分,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叮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麼深刻雋永、言簡意賅。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歷史的成語典故大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的成語典故大全

歷史的成語典故大全篇一:拭目以待的故事

三國時期,曹操勢力強大,嚴重威脅着江東的孫權和荊州的劉備。孫權和劉備準備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於是,諸葛亮帶着劉備聯合孫權的使命來到了東吳。

當時曹操給孫權發來了檄文,對東吳以武力相威脅。孫權就召集羣臣商量對策,並且邀請諸葛亮一同參加。孫權的謀士張昭主張向曹操投降,便首先跳出來向諸葛亮發難。張昭説:“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而管仲作為齊桓公的相國,治國有方,稱霸於諸侯;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讓它變得越來越強大。劉備在沒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時候,尚且能縱橫天下,割據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後,卻見曹兵一出,便棄甲拋戈,望風披靡,如今失地無數,連安身的處所也將沒有了。難道管仲樂毅,也是這樣的嗎?現在,那些朝廷大臣和山林隱士,對你幫助劉備復興漢室、除去曹操都在拭(shì)目以待呀!” 諸葛亮聽了,笑笑説:“大鵬一飛沖天,哪裏是燕雀之類的小鳥所能瞭解的。軍事上的事,就如同給一個人治病一樣,開始時只能用稀粥調養,用温和的藥治療;等到他身體好些的時候,才能用肉食進補,同時下猛藥治療。目前劉備雖然還不夠強大,卻使夏侯惇(dūn)、曹仁等心驚膽戰。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

歷史的成語典故大全篇二:談笑自若的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與孫權、劉備為首的孫劉聯軍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進行了一場大戰,結果曹操被打敗。孫劉聯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縣)。駐守南郡的魏將曹仁以逸待勞,擊敗了吳軍的先頭部隊。

孫權手下的大都督周瑜大怒,準備與曹仁一決雌雄。東吳名將甘寧上前勸阻,認為南郡與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互為犄角,應該先襲取夷陵,然後再進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議,命他領兵攻取夷陵。甘寧率軍直逼夷陵城下,與魏軍守將曹洪激戰。曹洪敗走,甘寧命令部下迅速奪取夷陵。當時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幾百人;入城後立即招兵,但也不過千人。當天黃昏,駐守南郡的魏將曹仁,派曹純和牛金引兵與曹洪匯合,共聚五千餘人,把夷陵城團團圍住。曹軍架設雲梯攻城,被甘寧守軍擊退。

第二天,曹軍堆土構築高樓,然後在高樓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下,射死射傷不少甘寧的士兵。城中的將士們都恐懼起來,唯獨主帥甘寧跟平時一樣鎮定,談話笑容非常自然。(原文是:“城中士眾皆懼,唯寧談笑自若。”)他命人收集曹軍射來的數萬枝箭,選派優秀射手,與魏軍對射。由於甘寧率軍沉着頑強地固守夷陵,使得曹軍一直無法攻破。

歷史的成語典故大全篇三:篳路藍縷的故事

春秋時,小小鄭國,地處晉、楚兩大國之間。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為了爭奪鄭國,矛盾很大。鄭國既害怕楚國,也不敢得罪晉國,處境十分為難。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那年春天,楚國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只得向楚國求和。晉國得到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鄭,目的是要把鄭國爭取過來,使他歸附晉國。可是晉軍還沒渡過黃河,鄭國已經屈服,楚軍也準備勝利回師了。晉軍的中軍主將荀林父等部分將領,便主張停止進軍。而中軍副將先縀和另一部分將領卻不同意,於是發生了爭執。

晉軍暫駐在敖、郱二山之間。鄭國派人到晉軍營中去聲明:“我們鄭國向楚國求和,不過是為了不致亡國,絲毫也沒有對晉國不友好的意思。”還説:“楚軍輕而易舉地得了勝利,因此驕傲了,部隊也放鬆戒備了。你們如果趁此追擊,加上我們從旁助戰,定可把楚軍打得大敗。”先縀高興地説:“對呀,打敗楚軍,奪回鄭國,正是時候了!”下軍副將欒書説:“不行,楚國經常教誡全國軍民,要發揚他們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勤儉建國,艱苦奮鬥。有什麼理由説他們驕傲了,放鬆戒備了?況且鄭國勸我們攻打楚軍,其實也並不是真心向着我們。要是我們打勝了,他固然會討好我們,要是楚軍打勝了,他還不是又要向楚國投降。我們怎麼可以相信鄭國的話呢?”

上述欒書這段話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什麼意思呢?篳,是荊、竹、樹枝之類;路,同“輅”,就是大車。篳路,是用荊竹樹枝等編製成的大車,或者叫做柴車;藍縷,即“襤褸”,破爛的衣服。啟,就是開。這句話是説,駕着柴車,穿着破衣,去開發荒山野林。相傳楚國當初就是以這樣的精神創建起來的。

歷史的成語典故大全篇四:煢煢孑立的故事

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晉滅東吳,所謂“降孫皓三分歸一統”,結束了幾十年的割據局面,統一了中國。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一統,採取了有效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廣攬賢能”,着重於西蜀與東吳的遺老故臣,凡有聲望的、有本事的,都極力籠絡;籠絡不成,就設法除去,以達到不為我用也不許為我害的目的。同時,把“以孝治天下”作為其倫理總綱,提倡孝父母,敬老人,撫卹孤寡。

在“廣攬”中,西蜀的一個故臣引起了司馬炎很大的關注。此人姓李名密,又名虔,字令伯,武陽人。生下六個月時喪父;四歲時,其母何氏改嫁;靠祖母劉氏扶養成人,西蜀時,官居尚書郎,是個不大不小卻很重要的官。

入晉後,蜀地的先後兩名的地方官都曾推薦李密做官,可李密卻故國難忘,不肯出仕,都藉故謝絕了。司馬炎格外看重他,特地下了一道詔書,要李密做供職於宮廷的郎中,李密未允。後又改為顯要的太子官屬洗馬,李密仍藉口推辭。司馬炎火了,又親手下令,指責李密傲慢。地方官日夜嚴逼,聲稱如再遲緩,就要逮治下獄,甚至按律問斬了。這使李密很為難:出去做官吧,仍懷戀故國,而且這麼出去,也將大丟臉面;不出去吧,是會被殺頭的。經過深思,他就寫了一篇《陳情表》,呈給了司馬炎,表中以“以孝治天下”為主旨,説他幼時,“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至於成立。”,多虧了老祖母把他撫養長大。沒有老祖母,就沒有他的今天。而今,老祖母已九十六歲,又長年卧病在牀,沒有他,祖母怎麼度過晚年!便説“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臣四十有四,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意思是他才四十四歲,報效國家的日子還長,而孝敬祖母的時間已不多了。懇請司馬炎體諒他的苦衷,讓他先盡孝再盡忠。

司馬炎看了很感動“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無法怪罪,又為了籠絡人心,派了不少僕人幫他侍奉老祖母,並且説可以等到他祖母死後再出來做官。

歷史的成語典故大全篇五:敬謝不敏的故事

魯襄公去世的那一月,鄭國的子產輔佐鄭簡公到晉國去聘問,晉侯藉口和魯國是同姓諸侯,而魯國正有喪事,所以沒有立刻會見他。

於是,子產便派人把賓館的圍牆全部拆毀,以安放車馬和禮物。晉國派士文伯責問他説:“治國因政事刑罰不明,盜賊遍地。為了安頓來我國聘問的各國使節,我們特意讓官吏們把賓館修整好,讓使者們能無憂無慮地住在裏面,現在卻被你拆毀了。就算你的隨從戒備森嚴,可讓別國的賓客怎麼辦呢?我們大王派我來問一下您拆牆的用意。”

子產答道:“我們鄭國弱小,在你們大國的夾縫中勉強生存。大國動不動就要責罰我們,我們整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現在,我們把全國的財富都蒐集起來,拿來朝會,碰上你們不得空,使我們不能及時獻上這些禮品,也不知進見的日期。我們無法獻禮,又不敢讓它風吹日曬,發生損壞,那樣就會加重我們鄭國的罪過。

我聽説文公做盟主的時候,宮室低小,卻把接納諸侯的賓館修整得寬敞高大,像王宮一樣舒適。庫房完好,道路平整。晚上,館舍周圍點着火把,衞士們巡邏警戒,各種雜役有人服務,使者們來到之後,很快就能辦完事情,從不耽擱。更不用説擔心攜帶的禮品被盜竊或被風吹日曬了。賓客來到就好像回到家裏一樣。

可是晉侯的宮室綿延數裏;來朝的諸侯賓客卻像是住在奴隸的屋子裏似的。門口進不去車馬,車馬貨物又無法而過。雨淋日曬無法避免,加上盜賊橫行,賓客進見又沒有準確時候。要是還不拆毀圍牆,就因為沒地方收藏財禮而加重罪過了。請問主管大人,你説我們怎麼辦?雖然君王遭到魯國的喪事,可這同樣也是我們鄭國的不幸之事啊。如果能讓我們早一點奉上禮物,我們願把圍牆修好了再走。哪裏敢怕麻煩怕勞累呢。”

文伯報告了子產的意思。趙文子説:“確實如此,我們實在是做得不當,這是我們的過失啊。”於是就派士文伯去向子產表示歉意,恭敬地承認晉國對這件事處理不當。晉侯也很快會見了鄭簡公。

Tags:成語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