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成語故事

歷史成語典故與名詞解釋大全

欄目: 成語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5.6K

漢語成語是漢語和漢文化的結晶,分析其構造特點及平仄格式可以瞭解成語的語言特點,挖掘藴含其中的婚戀文化,使人能夠更深刻地瞭解成語的文化魅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歷史成語典故與名詞解釋大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成語典故與名詞解釋大全

歷史成語典故與名詞解釋大全篇一: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不到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不到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名叫南郭的處士聽説了齊宣王喜歡聽合奏,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説:“大王啊,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着節拍擺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處士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着優厚的待遇,心裏極為得意。

其實南郭處士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處士就捧着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比別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處士就這樣靠着矇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豐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ǐ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喜歡聽獨奏。於是齊湣王發佈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輪流來吹竽給他欣賞。南郭處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處士這樣不學無術靠矇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會因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真本領,才能抵擋住一切困難、挫折和考驗。

【解釋】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裏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裏面湊一個數,或比喻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裏面。有時候也用來表示自謙,説自己水平不夠,只是湊個數而已。

歷史成語典故與名詞解釋大全篇二:朝三暮四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裏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説:“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説:“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解釋】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矇騙.因為無論形式 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

歷史成語典故與名詞解釋大全篇三:夜郎自大

漢朝時候,我國西南一帶,有些少數民族聚居在一起,形成了許多國家,其中最大的一個叫做“夜郎國”(現在貴州省境內)。

夜郎國王以為夜郎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所以非常驕傲,對西南各國總擺出一副大國的架子。

有一回,漢朝使者到了夜郎,向國王介紹了漢朝的情況。夜郎國王聽了先是驚訝,接着表示不相信,問道:“你們漢朝有我們夜郎國大嗎?”他那裏知道夜郎國只相當於漢朝的一個州。

由這個故事產生了成語“夜郎自大”.

【解釋】它用來比喻和諷刺那種眼光狹小、見聞很少、卻盲目自大的人。

歷史成語典故與名詞解釋大全篇四:盲人摸象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説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説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説:“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羣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説:“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説:“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佈什麼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着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説:“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説:“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

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説:“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説:“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説:“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説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説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説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説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説:“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

一羣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説自己正確而別人説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説:“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説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着眾人笑了起來。

【解釋】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瞭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歷史成語典故與名詞解釋大全篇五:一字之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嶽《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覆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