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及意義3個

欄目: 成語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8.79K

成語故事及意義 南轅北轍

成語故事及意義3個

南轅北轍,指要到南方去,卻駕着車往北走。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典出自《戰國策·魏策四》

故事: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樑勸他説:"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趕着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説:‘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麼要向北呢?'他説:'我的馬好。'我説:'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説:'我的路費很充足。'我説:‘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説:'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

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麼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鋭,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成語故事及意義 鷸蚌相爭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着它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遊説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遊説。蘇代受燕王的委託,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

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説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

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

講故事?他要講什麼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來,蘇代講開了他要講的故事。

他説這次到趙國來,經過易水的時候,看見一隻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曬太陽。忽然飛來一隻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説:不要緊,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説:不要緊,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説不定呢!

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

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人走了過來。那打漁的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一起提拿去了。

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説:尊敬的大王,聽説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麼,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 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成語故事及意義 雞鳴狗盜

春秋戰國時期,有四個人在諸侯各國中名氣很大,被稱作戰國四公子。他們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其中以孟嘗君的名氣最大,他熱情好客平等待人,不分貴賤、國別、能力大小,對待門客一視同仁,以禮待之,甚至連他國逃亡犯罪之人也一概接受。一時間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他尊賢好士的名聲傳遍列國。

秦昭王很仰慕孟嘗君的才能,於是派人請他到秦國做客,還想拜它為宰相。孟嘗君為了報答秦王的賞識,送上一件名貴的純白狐裘作為見面禮。但是秦王對孟嘗君的賞識,引起了秦國大臣的嫉妒,於是有許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説孟嘗君的壞話。有人説:孟嘗君確實賢能,但他可是齊王的同宗。如果擔任秦國的宰相,一定是先考慮齊國的利益,爾後才是秦國,秦國可就危險了。

秦昭王覺得有道理,於是下令將孟嘗君軟禁起來。孟嘗君的門客去請秦王的寵妾燕姬幫忙。燕姬卻説:如果孟嘗君送我一件和大王一樣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辦法。孟嘗君聽了燕姬的話,心裏叫苦道:白狐裘就這麼一件,現在要到哪裏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就在這時候,有一位門客自告奮勇的對孟嘗君説:我有辦法,天明以前我一定能弄回白狐裘。於是當天晚上,這位門客化裝成狗的樣子,偷偷進入皇宮,瞞過了衞士,偷回了獻給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嘗君利用白狐裘收買了燕姬,燕姬替孟嘗君説了不少好話,秦王也就釋放了孟嘗君。

孟嘗君獲釋後,害怕秦王反悔,立即趁着夜色逃跑。夜半時分,一行人來到了秦國的邊界涵谷關。只要通過了這道關口,秦王就奈何不得他了。可是現在是深夜,城門緊閉,根本沒有辦法出關。孟嘗君一行人真是急死了,按照秦國規定,城門必須等到雞鳴才會開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發現他們逃走了,而派人追趕他們,這該如何是好呢?就在這時候,忽然有位擅長學雞叫的門客扯開嗓子,學起了雞鳴,這一下全城的雞都糊里糊塗地跟着一起啼叫起來。守城門的士兵一聽到這麼多雞在叫,以為時辰已到,於是就打開了城門。孟嘗君一行人就這樣平安度過了涵谷關,離開秦過,回到齊國。

不久秦昭王果然後悔釋放了孟嘗君,便派兵馬追趕,但追到了涵谷關才發現孟嘗君一行早已出關而去,只好無功而返。

後來,人們把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使用不正當的小伎倆稱作雞鳴狗盜,也把使用這種小伎倆的人稱作雞鳴狗盜之徒。

典故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宋代名相王安石在《讀孟嘗君傳》中説: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雞鳴狗盜,學雄雞啼叫,裝狗進行盜竊。後多用作貶義,比喻那些既無真才實學,也無堂皇風度,只不過略有低下本領的人。

Tags: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