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故事集

農村人創業勵志故事

欄目: 故事集 / 發佈於: / 人氣:1.05W

創業是一輩子的過程,成長也是一輩子的過程,所以任何時候只注重班內名次的人都是很少有出息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農村人創業勵志故事,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閲讀!

農村人創業勵志故事

農村人創業勵志故事篇1

養鵝致富不走尋常路養鵝效益高年售8000萬

“我是搞鵝養殖的,目前合作社擁有12萬隻種鵝,鵝飼料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大,每天就需要20多噸玉米,所以我現在需要與一些糧食種植大户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二屆中國農民合作社理事長大會上,河北省遷安市正農鵝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印明的這個問題讓全場靜了下來。

馬印明精心呵護尚未出殼的小鵝

馬印明的創業故事

馬印明今年39歲,楊團堡村人,是位淳樸的農民。認識他的人都説,他幹事好琢磨,肯付苦,有股子泥腿勁。

闖蕩

馬印明國中沒畢業,就開始學做買賣。家裏有台解放車,他就跟着跑車,當時主要是拉礦粉。

19歲,他到附近一家礦上上班。他乾得很賣力,手掌、大腿都磨出了繭子。但“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他有着自己的目標。1996年,年僅23歲的他大膽承包了礦上的一個幹選車間,幹得風生水起。27歲時,他便晉升採礦主任。

之後,他去了青龍縣開鐵礦,為他的人生賺得第一桶金。

創 業

這時他有了更大膽的想法——自己創業!

20xx年,他在當地開了自己的一個小鐵礦。

經過多年商海的磨爬滾打,他開始思考將來:開礦是能夠賺錢,可礦石資源終有枯竭的那一天,什麼產業才有發展後勁,才會永不枯竭呢?“當時國家正號召退耕還林,我仔細捉摸了一下,覺得搞養殖業,再結合退耕還林,應該大有前途。”

想到做到,他開始籌辦自己的養殖場。20xx年9月,養殖場正式開張。

挫折

“要幹就要往大了幹,不能小打小鬧。”在經過到外地的一番考察後,馬印明篤定主意,首先承包了村裏的180多畝荒地,甩手大幹。之後他又陸續承包了村裏的300多畝荒地,經營面積達到了約500畝。馬印明將養殖場養殖與退耕林下養殖想結合,規模迅速擴大。

到了20xx年時,馬印明的養殖場飼養了10多萬隻鵝,僅僱傭的工人就有40多人。一位客商看後驚呆了:“我跑了10多年的鵝場,從沒見過這麼多的鵝。”馬印明當時雄心勃勃,心想每隻鵝少賺點,光數量就能取勝。他沒有意識到風險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市場如戰場,行情瞬息萬變。20xx年的金融危機開始考驗馬印明的意志。當年成鵝的出欄價降到了雛鵝進價以下。賣了吧,賠錢;不賣,光飼料錢每天就得幾萬。馬印明將養殖數量一降再降,到了20xx年底,僅剩下了1000只種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1000只種鵝成了馬印明東山再起的根基。

經過20xx年到20xx年殘酷的市場洗禮,馬印明接受了血的教訓,一下子賠了400多萬元。

“算了吧,開礦閉着眼就能賺錢,你何必擔這份驚受這份怕呢。”親戚朋友們苦口婆心勸他。然而馬印明初衷不改——認準了的事就必須要幹下去。

苦心人,天不負。他終於頑強地挺了過來。

奮鬥

馬印明再次去外地學習取經,並進行了認真總結和思考,儘管市場起起落落,但雛鵝的價格一直看好,搞孵化一定能賺錢;同時經營過程中應搞合作經營,要風險共擔,有錢大家一起賺,賠錢平均到一個人也不會受到多大的損失。

思路明晰,馬印明的泥腿勁又上來了。

當時自己實在拿不出更多的錢來了,馬印明用起了土方兒,在大炕上孵小鵝,人工控制温度和濕度。他成功了。之後他和親戚又買來孵化機的零件,自己“攢”了兩台孵化機,再後來手頭稍稍寬裕一些,他們購買價格便宜的孵化機。

合作社規模也穩步擴大,農户數達到了52户。

馬印明慢慢走出了困境。到了20xx年,養殖場實現了盈利,20xx年更是打了一個翻身仗。現在養殖場的雛鵝已銷往山東、江蘇、四川、浙江等地,最遠的通過空運飛往海南。

合作社帶領着農民們走上了致富路。

馬印明養鵝成功經驗:

馬印明是個實在人,提出“加強合作社間合作交流”這個建議並不是為了譁眾取寵,而是他在經營過程中日益強烈的感覺。馬印明自20xx年開始養鵝以來,經歷過不少挫折失敗,已經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養鵝專家,但真正促進他快速發展的正是他這種在吃透市場的基礎上得來的“奇思妙想”。

變廢為寶,水葫蘆養鵝

42歲的馬印明是遷安市楊團堡村人,本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礦老闆,20xx年9月,在遷安市轉型發展的帶動下,他辦起了正農養鵝專業合作社,他決定利用自己承包的500畝沙灘林場發展養鵝業,由礦老闆轉身變成了養鵝哥。自此,馬印明開始專心鑽研與鵝有關的一切事物。

談及水葫蘆,人們對它的印象可不是很好,它繁殖速度極快,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危害水下生物,還會堵塞河道,是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可在馬印明的眼裏,水葫蘆卻是寶貝。

“我自己有近2萬隻鵝,一天要吃兩噸半的飼料,花費8000多元,一年下來花費近300萬,怎樣才能降低飼養費用呢?思來想去,我想到了水葫蘆,水葫蘆含有豐富的粗脂肪、蛋白、氨基酸、胡蘿蔔素,而且是無性繁殖,種起來比較省事,我先在池塘裏試種了幾株,沒過多久,就長滿了整個池塘。

“水葫蘆種出來了,鵝愛吃嗎?懷着忐忑的心情,我把數百隻鵝放進了池塘,結果奇蹟出現了,我的鵝非常喜歡吃水葫蘆,不大一會工夫,幾百只鵝就將整個池塘的水葫蘆哄搶而光。從此,這水葫蘆就成了我養鵝的一大‘法寶’了。”

舌尖革命,為鵝打造營養餐

在馬印明的認知裏,餵鵝與人吃飯是一個道理,只有營養均衡了,鵝才能茁壯成長。為此,馬印明給鵝搞起了舌尖上的革命。他種植了長勢快、鵝愛吃的皇竹草,以及汁多、纖維少、再生能力強的菊苣。此外,他還利用50畝地種植雜草和玉米,雜草餵鵝,鵝糞肥田,50畝地可年產五萬斤玉米和五十噸秸稈,玉米可以加工成鵝飼料,冬天秸稈可作青飼料,一點不浪費。

“用多種牧草來餵鵝,可以使鵝的營養達到均衡,這樣鵝的產蛋率、受精率才會提高。”馬印明説。“但是光喂牧草也不行,因為牧草中含量最大的還是水分,就像人吃飯一樣,有稀的還要有乾的,所以還必須給鵝補充一部分糧食。”

而馬印明口中的糧食是他自創的發酵飼料。“用這發酵飼料餵鵝有兩大好處:一是營養成分高,鵝更愛吃。經專家檢測,發酵後的飼料所含的蛋白、有益菌等成分都有所提高,而且味香,易於消化。二是延長飼料的保質期,降低成本。普通飼料保質期只有兩三天,買多了就有可能浪費掉,買少了就得多次買,增加運輸成本。這發酵飼料,節約空間,易儲存,只要不開封、不漏氣,就可保存三到五年,沒有浪費和多次買的問題。”馬印明告訴記者。

循環養殖,讓魚給鵝打工

鵝在池塘中嬉戲時會將30%的糞便排到水裏,這會促進水中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水質變壞。怎麼解決這些糞便和浮游生物呢?經過一番思考,馬印明找來了幫手——魚苗,原來他是要讓魚來給鵝打工。

那麼多的魚,到底要買哪種呢?經過翻閲書籍、上網查資料,最終馬印明將專吃浮游生物的鰱魚請進了他的池塘。水中的浮游生物解決了,可馬印明看着水面上漂着的鵝吃剩下的草渣、草屑以及鵝槽裏殘留的飼料碎末,覺得非常可惜,他又開始琢磨怎樣才能把這些“剩菜剩飯”充分利用起來。看着池塘中一天天長大起來的鰱魚,馬印明靈機一動又買來了專吃草的草魚和吃雜食的鯉魚,這樣既淨化水質,又不浪費草料和飼料,還可養魚形成新的財源,一舉多得。

現在馬印明的養鵝場裏呈現出了一副“水上是鵝,水下是魚,團結互助,和諧相處”的局面。“現在我的30畝水面,每年至少可產5萬斤魚,又是一筆不少的利潤啊!”讓鵝給魚打工,這讓馬印明更加喜出望外。

“以前我們是賣鵝苗,而現在,我們用以鵝苗同樣的價格賣起了珠蛋”,在馬印明的孵化場裏,正在選蛋的工人告訴記者,“珠蛋就是經過光照被檢測出已是受精,孵化十二天左右的鵝蛋,這樣就解決了運輸鵝苗途中鵝苗損耗的問題,既降低成本,又方便客户運輸,一次頂以前運鵝苗的2倍,還提高鵝苗成活率,這是個雙贏的好事兒!僅半年我們就賣出了100多萬枚珠蛋,營業額達七八千萬呢。”

“我們這裏的氣候適中,比較適合鵝產蛋、孵化,以前,我們的鵝苗主要銷往山東、安徽、江蘇等地,今後我要讓它暢銷全國,我要成為咱全國最大的養鵝哥!”手裏拿着一枚珠蛋,馬印明信心滿懷地告訴記者。

農村人創業勵志故事篇2

瓦缸養殖青蟹前景好年入500萬 辭職養青蟹年入500多萬

核心提示

齊肩的頭髮,合身的連衣裙,姣好的面容,面前的曾上玲儼然一名大美女。看着這麼一個大美女,很難把她和比手掌還大的青蟹聯繫到一起。實際上,曾上玲是防城港市利用紅樹林空隙放置瓦缸養殖青蟹的首創人。一個女子成為當地養殖的標杆,這背後肯定有故事,也有不一樣的創業心得。

無意

聚會上聽到青蟹養殖

曾上玲的老家坐落於廣西防城北部灣茅尾海域邊上的一個小山村。早年間她曾是防城港一家國有企業的職工,單位經濟效益不好,1997年夏天,曾上玲辭職下海了。“就是不甘心唄。”曾上玲説。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嘗試做過一些小本生意,但本小利薄,時賺時蝕,生活仍入不敷出。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只是做一些小本生意,時賺時賠,生活入不敷出。海邊人常説靠海吃海,小本生意不起色,曾上玲就跟別人幹起了養殖。鰛魚、鱷魚、龜、鼈,只要想得到的,曾上玲都養過了。可作坊式的養殖,規模小,成本大,利潤低,曾上玲的生意總是難以為繼。

為什麼養了這麼多卻養不好呢?曾上玲百思不得其解。正當她發愁的時候,她發現提倡吃生態食品、綠色食物的聲音越來越多了,一時間她恍然大悟,“也許是海水養殖過分依賴飼料和藥物了。”過後,曾上玲看準了一條路——生態養殖。

俗話説,?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20xx年秋,曾上玲在一次和朋友的聚會中,無意中聽到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帶有原生態養殖青蟹的養殖場。朋友們隨口説説就過了,可曾上玲卻放在了心上。沒多久,曾上玲便約朋友專程前往浙江、福建參觀,他們看到了一家養殖場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

曾上玲意識到這種方法很適合地處沿海、紅樹林面積分布廣的防城港市,而且發展青蟹養殖非常有養殖前景。紅樹林為沿海海域多種魚類和附生物提供了豐富餌料和棲息地,在紅樹林裏養殖青蟹,可以充分利用紅樹林生態系統內的小型魚、蝦、蟹、貝等低值海洋生態資源作為餌料,加快青蟹的生長;同時,養殖環境也非常清潔,是一種純天然的養殖方法,能滿足人們對優質、安全食品的需求;最後是成活率較高,一缸一蟹的方法養殖,避免了青蟹自相殘殺,有利於病害的防治。這不正是她多年苦苦尋求的生態海水養殖方法嗎?曾上玲為此欣喜若狂,如獲至寶。

有心

摸索出養青蟹的門道

這一次養殖,曾上玲不是匆忙開始,而是做足了功課。

參觀回來後,曾上玲先是沿着北部灣海岸線所有的紅樹林灘塗進行詳細考察,整整走了3個月。此外,曾上玲請了好幾個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覆論證。用水泥鑄缸被推翻了,因為成本大。用塑料桶養殖呢?也被專家否定,因為會污染環境,與創業的初衷背道而馳。那段時間曾上玲可謂心力交瘁。

細心的曾上玲還請有關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覆論證,發現此法有兩個弊病:一是用水泥鑄缸,需要大量的水泥、砂等材料和人工投入,加大了成本;二是水泥缸經海水侵蝕後容易損壞,損壞後淤塞海域,將來清理需要花費相當一筆資金。於是,她改用塑料桶養殖,但經海水浸泡後的塑料桶硬化、發臭,污染環境,與自己發展綠色生態養殖的初衷背道而馳。

用瓦缸養殖行不行?抱着再試一試的想法,曾上玲再次諮詢了專家,在得到專家的肯定和認可後,曾上玲立刻着手,親自設計瓦缸並送到陶瓷廠定做。

3000只瓦缸,每個瓦缸放1只蟹苗。在最初的3個月裏,曾上玲幾乎每天都和青蟹呆在一起,一遇到問題就請教專家。“漲潮的時候才能餵食,提前餵了青蟹不吃,食物留在缸裏就容易滋生細菌。”現在曾上玲説起養蟹頭頭是道,但這些經驗都是一次次摸索和總結出來的。

當第一批青蟹80%成活上市的時候,曾上玲知道,自己終於成功了。

心得

抓住機會並堅持到底

按規劃,每畝紅樹林放置瓦缸600個,3萬多個瓦缸僅佔紅樹林面積50多畝,仍有250畝紅樹林閒置。為擴大規模,20xx年夏,曾上玲想出一個大膽的辦法———成立合作社,成員側重傾向當地村民尤其是婦女。經過將近一年的挨家逐户上門、反覆向村民宣傳紅樹林瓦缸養殖青蟹的發展前景,終於打消了村民的顧慮。20xx年初,江山鄉潭西村共有29名村民(其中婦女14人)加入合作社,正式取名為“防城區江山鄉潤豐綠色生態海水養殖專業合作社”。到20xx年6月,合作社已發展社員36名,共籌集資金628.8萬元。目前,合作社青蟹養殖已發展到5萬多個瓦缸,養殖面積擴至90畝。

如今的曾上玲,已經成為防城港市當地養蟹的女強人,年總收入500多萬元;她還通過“合作社+基地+養殖户”的經營模式,帶動了當地一大批農户從事青蟹養殖,户均年收入七八萬元。

回想起自己的創業故事,曾上玲還是挺感慨。“其實身邊有很多商機,有些信息別人隨口説説,過了就過了,我就沒把它放過。”曾上玲説,女性想創業,不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要做生意場上的有心人。“發現機會很容易的,抓住並堅持做就很難。認準目標、克服困難,成功其實沒有那麼難”。

農村人創業勵志故事篇3

大學生村官創業賣土雞蛋火了

會上吐真言,遭遇“圍追堵”

“土雞蛋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嗎?他怎麼説秋天應季?我家門口那超市,土雞蛋的價格眼看漲得就要吃不起了。”21日上午李濤登台演講時,一直安靜地在會場協助比賽的工作人員,聽到發言,開始竊竊私語,互咬耳朵。

“我來講一下養殖時間表,春季培育雞苗,夏季茁壯成長,秋季大量產蛋,冬季賣成雞,因為河南沒有活雞市場,一般是賣到南方市場,種雞吃了雪水下蛋率會下降40%。從這個時間上來看,土雞蛋真的不是全年都有,隨時隨地都能買。”李濤下台後,給粉絲現場答疑解惑。

細打量,一身深色西裝,眼睛不用看發言稿,腰板挺得筆直的李濤若與人相逢在十字街頭,沒準會被大膽的城市姑娘歸類為“高富帥”,而與他擦肩而過的路人,十之八九會將他當成公司小高層。

這人,真的是來借東風、籌資金的中小企業主,只不過,相對於那些從基層做起、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他還有個身份,就是大學生村官。有創業者的激情,又有大學生的質樸,才使得他顯得“與眾不同”。

是兩腿子泥的村官,也是大學生心中的“創業盟主”

閉眼難見三春景,出水才看兩腿泥。你能想象,上段提到的西裝哥,還能穿着白大褂,在三伏天潛入瓦房蓋上石棉瓦組建的雞舍嗎?他能在母雞護崽、公雞啄人、絨毛亂飛的空氣裏,調試設備、分配飼料。

李濤,是河南省20xx年選任的大學生村官,現任濟源市軹城鎮良安新村黨支部書記,濟源市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總經理,市青聯副主席,下鄉時間已整20xx年。

“20xx年冬,我選定了散養土雜雞的創業項目,踏上了創業之路。”李濤説,在科學飼養,走高品質特色化發展路線的作用下,公雞和母雞用壯實的身材和飽滿的雞蛋,來回報他。“雞場收益很好。一個基地每年土雞和雞蛋產值共計75.6萬元,純利潤達15萬。‘豫源咕咕噠土雞蛋’這個品牌已在國家商標部門註冊,還是河南省的農業優秀品牌,全省固定的銷售網點已有大中小超市387家。

“濟源市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20xx年8月15日籌建,它聯合全市村官及農村創業項目產品,利用網絡營銷為平台,為全市大學生村官提供創業產品展示、創業策劃、網絡宣傳及銷售,並提供技能培訓和專業知識講座,在挖掘、整理、包裝之後,面向全國推介。聯盟以集團公司化運營模式運營,已輻射帶動了16個鎮辦900餘名農民朋友走上了創業致富之路。

借東風,農業電商還想“創奇蹟”

“20xx年至今為農户銷售土雞蛋50餘萬斤,價值400萬元;土蜂蜜3000多斤,價值70萬元;高檔優質乾果4000斤,價值120萬元,為農户帶來了明顯的經濟增收。”閒言碎語不多講,李濤用“經濟效益”借東風。

濟源市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搶抓機遇,承辦了濟源市電子商務創業園,通過微信平台、電子商務等先進手段積極開展市區範圍內的連鎖業務,將咕咕噠土雞蛋、王屋山土粗布、冬凌茶、王屋土模、黃金雜糧、薄皮核桃、土蜂蜜等優質農副產品,通過搭建起來的渠道和平台從農户家裏流向市場,為農户創造更多的利益。

下一步,他想將創業聯盟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將濟源市電子商務創業園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大學生村官和有志青年實現夢想的廣闊舞台。“通過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的努力,利用農業電商的先進理念和手段,帶動農民致富,帶動農村發展,推動農業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