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古代教子故事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4.37K

縱觀歷史傳承,每一歷史事蹟無一不是通過歷史故事源遠流長,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古代教子故事。

古代教子故事

古代教子故事1:嚴格教子的李世民

李世民,山西太原人,我國唐代傑出的政治家。隋朝末年,他勸其父李淵起兵反隋,在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度過了半生戎馬生涯。李淵稱帝后,他被封為秦王,任尚書令。

公元620xx年,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當上了太子,繼承了帝位,世稱“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

他先後征服了突厥、吐蕃等地,擴大了版圖,並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加強了漢藏友誼;發展了西域交通,促進了貿易和文化交流。

唐太宗時期,國力增強,出現海內昇平的局面,世稱“貞觀之治”。他在位期間常以隋朝為戒,能任賢納諫,並嚴格教育子女,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教育思想。

李世民是創業皇帝,隋朝滅亡的情景,他還歷歷在目。他深知創業的困難,也知守業的艱辛。因此,為了“永久富貴”,使李家後代能成為世世代代的統治者,他對皇屬進行言傳身教。雖然他的教育思想帶有明顯的階級侷限性,但他的卓有見地、帶有普遍意義的名言,今天完全可以借鑑。

他的教子思想主要有:第一,事事嚴於律己,注重自身的德行修養。

李世民經常向皇屬講述自己繼帝位十幾年來,嚴於律己, “外絕遊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從不把時間浪費在歌舞女色的娛樂和外出遊覽上,總是親臨朝政,不因勞累而放鬆自己。他告誡皇屬説: “你們從小生於富貴之中,必須能夠剋制自己的私慾,約束自己。”

他説: “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論榮貴。”意思是:作為一個人,最可貴的是他的德行,而不在榮華富貴。你們現在已經有了“貴”和“榮”,必須好好注意自己的德行修養,要學會自勉自制、多做善事,切忌放縱自己。

假如你們不聽從我的勸告,缺少德行,違反禮儀法規,必定受到刑法制裁。到那時,即使我是皇帝,也愛莫能助。

為了有利於子女的“德行教育”,他又找人編錄了《自古諸侯善惡錄》,分賜給子女,要他們把書“置於座右,用為立身之本”,從前人善者成、惡者敗的事例中汲取經驗教訓,得到鼓勵,從而更加重視自己的德行修養。

第二,珍惜財物,不可奢侈。

李世民在《戒皇屬》一文中教育子女: “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之耕夫。”一絲一線、一餐一食都是百姓辛苦勞動的結果。不要因為自己生於皇宮之中,就不知創業的艱難,就鋪張浪費。他在臨死前一年,還檢討自己在這些方面的過失,希望太子李治不要效法。第三,謙虛大度,寬以待人,善於學習和接納不同意見。  李世民教育子女“勿鄙人短,勿恃己長”。

意思是説,不要只看到別人的缺點而鄙視他,也不要總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他教育子女要“以古為鏡”,總結並借鑑歷史經驗。有一次,李世民看到太子休息於曲木之下,就告誡他: “汝知此樹乎?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

教育太子要善於納諫改過,不要以位壓人,要及時聽取不同意見,才能不斷進步。

李世民這種身體力行並嚴格教育子女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唐朝之所以能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史長河中一個比較強盛、繁榮的時代,是與李世民開明的政治見解分不開的。

古代教子故事2:竇燕山教子有方

《三字經》説:“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是對竇燕山教育子女經驗的總結。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五代後晉時期人,他的老家是薊州漁陽,也就是今天天津的薊縣。過去,漁陽屬古代的燕國,地處燕山一帶,因此,後人稱竇禹鈞為竇燕山。

竇燕山出身於富裕的家庭,是當地有名的富户。據説:竇燕山為人不好。以勢壓貧,有貧苦人家借他家糧食時,他是小鬥出,大斗進,小秤出,大秤進,明瞞暗騙,昧心行事。由於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 30 歲,還沒有子女。

竇燕山也為此着急,一天晚上做夢,他死去的父親對他説:“你心術不好,心德不端,惡名張注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僅一輩子沒有兒子,也會短命。你要趕快改過從善,大積陰德,只有這樣,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

從此,竇燕山暗下決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 一天,他在客店中撿到一袋銀子。為找到失主,他在客店裏整整等了一天。失主回到客店尋找,他原封不動地將一袋銀子歸還給失主。

竇燕山還在家裏辦起了私塾,延請名師教課。有的人家,因為沒有錢送孩子到私塾讀書,他就主動把孩子接來,免收學費。總之,自那以後,竇燕山就象是換了一個人似的,賙濟貧寒,克已利人,廣行方便,大積陰德,廣泛受到人們的稱讚。

後來他的妻子連續生下了五個兒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養教育兒子身上,不僅時刻注意他們的身體,還注重他們的學習和品德修養。

在他的培養教育下,五個兒子都成為有用之才,先後登科及第:長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禮部尚書;次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禮部侍郎;三子曾任補闕;四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諫議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

當時人們稱竇氏五龍。  當時有一位叫馮道的侍郎曾賦詩一首説:“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這裏所説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對竇燕山“五子登科”的評價和頌揚。

古代教子故事3:鄭板橋的愛子之道

“怪人”鄭板橋教子觀點似乎也怪。

1749年他在濰縣當知縣時,給興化縣家裏替他主管家務的堂弟鄭墨寫了封家書,囑託鄭墨怎樣教育剛入塾就師的6歲兒子。

在信上他抄錄了前人的四首順口好讀的五言絕句,並囑咐家人:“令吾兒且讀且唱,月下坐門檻上,唱與二太太、兩母親、叔叔、嬸孃聽,便好騙果子吃也。”  那四首詩都是反映封建社會對農民的慘重壓榨和農民的苦難生活的。

他在家信中説:“夫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可將此書(信)讀與郭嫂、饒餿聽,使二婦人知愛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他極力反對有些讀書人“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錯走了路頭,後來越做越壞,總沒有個好結果。”這對於我們今天加強對學生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只重視考分忽視德育的傾向,是有裨益的。

愛子,特別是愛獨生子,是人之常情,但愛需要正確的方法、手段。正如鄭板橋在信中説的:“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假愛。

今天一切愛子者和一切愛高材生的師長,也當從鄭氏“愛之必以其道”中汲取教益。如果忽視德育,説不定還會造就出“不肖子孫”來。  鄭板橋的愛子之道,怪麼?其實不怪。

Tags:教子